参观西南联大遗址有感

参观西南联大遗址有感
参观西南联大遗址有感

参观西南联大遗址有感

利用周末,我们参观西南联大遗址。旨在缅怀抗日战争时期,先进的知识文化分子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和教育实力的无私奉献精神。

我们小组在一个周末休息的时间去了西南联大遗址,但是在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西南联大遗址是什么。这次的小组社会实践让我感触颇深。

这次参观西南联大遗址结合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活,我觉得还是很惭愧的。我们现在的基础条件和他们那个时代不能比较,现在条件好了,可是却忘了当初最真的本质。以前的他们处于一个战争的年代,而我们却处于一个和平年代,我们可以在学校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可是我们却不懂得珍惜我们这么好的设施条件,还想尽办法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那么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有点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他们的校舍被摧毁后就此没有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学习这是我们所不能达到的高度。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和恶势力斗争到底。联大的师资很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十分艰苦,但他

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育了不少的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联大也正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人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有所成就,例如: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处于此。当然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的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个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盗课程要以基础为核心,这是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出大量人才。

然而再看看当下的我们,上大学越来越颓废,当初的理想、抱负都抛之脑后,整天沉迷于游戏中无法自拔,早上睡到太阳照到屁股,无精打采的,明明知道每天都没有做什么,然而每天都觉得很累。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时候我经常反省:“我们是怎么了?”我们确实应该反省反省了,但是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应试教育毁了多少人才,学生为了考试而读书,老师为了考试而猛灌知识,慢慢的导致了很多的学生不喜欢读书,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被慢慢的磨灭。

我们应该自己发奋图强,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不要被现在的物质所迷惑,一定要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方向,让自己朝着那个方向不断的去努力,去拼搏。总有一天你会慢慢接近那个彼岸,或到达那个彼岸。你的未来是由你自己决定的,自己一定要争气,让自己活的更有价值,更有品位,让自己的人生绽放耀眼的光芒。

西南联大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后感 看完《西南联大》纪录片后,感触颇深。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这样一所优秀且特殊的学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它的诞生无疑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的,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在日本的炮火逼迫下不得不迁校,于是他们联合起来来到了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最后来到了云南昆明,虽然现在已不在,但这所大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无法抹去的,在云南师范大学里仍有西南联大的旧址与博物馆,供人们来回忆与纪念。 这部纪录片共有五集——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无一不在向我们讲述着西南联大的历史。三校联合没有任何分歧,由“寡言君子”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他以清华的教学体制来管理西南联大,成果也是显著的。当然不少优秀的教授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被称为“好教授”的韩咏华改变院系进入了社会科学院关注教育;国文老师沈从文教学吸引不少学生愿跨过整个昆明城来听一堂课;闻一多在抗日步行中不忘写生,采集素材;虽有助教但仍亲自批改学生作业的朱自清;吴宓,陈寅恪,郑天挺,吴大猷,华罗庚,杨振宁,邓稼先等一批爱国志士为了中国的胜利在默默的付出。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并没有太多资金,学习环境也是非常艰苦,一间茅草房就是一间教室,一把羊椅就是书桌与凳子,40多个人一间宿舍,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教学楼,阶梯教室,四人宿舍,多么舒适的环境,可竟很难再出现像以前那样的教授,我们是否该深

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而即使如此他们仍坚持着“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从不懈怠。在他们那个时代时刻都担心着日本人的突袭,只要警报器一响就拿着装满手稿的公文包到处躲避,而金岳霖在一次空袭中忘记跟着人群躲避,仍在教室里手握笔。不得不赞叹这些教授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没有丝毫怠慢。曾有人说,那些伟大的教授死去不需要一秒钟,而生产一名这样的人,则需要几十年。2018年逝去了多少伟大的人,不禁惋惜下一次这样的伟人出现还需要多长时间。曾有人这样比喻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有着这样优秀的大师,也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大师。 而新时代的我们不应该是迷失的一代,国家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不应该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应该多思考我们可以为我们的民族做些什么,而不只是在被窝里幻想着今天的计划却从未实行过。以前的西南联大教学制度也是非常严厉的,大一时期是不分个院系的,所有的学生一起上课,但如果有的科目没有及格就不能升级,而不像我们现在的大学一样,即使有的科目没有过还是可以补考重修。 让我们树立起我们的雄心壮志,充满斗志,抓住时代的机会,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为中华民族注入青春活力。

731部队观后感

软件学院1337101班 1133710111 吴越虹 731遗址观后感 731细菌部队以“从事科学”的名义,吸引了众多日本科学家来此就职,以石景四郎为首的所谓的科学家在细菌武器研制中使用活人做实验和活体解剖、观察,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还有它的人员配备比其他部队高出一格,设有1名中将,4名少将级军官,80余名校级军官。判任官和技师多达300余名,全员3000多人。此外731细菌部队规模十分庞大:它有1个总部,8个分部:细菌研究部、细菌实验部、防疫给水部、总务部、训练教育部、器材供应部、诊疗部。该部队存在的10数年期间,用细菌试验为名杀害反法西斯人士达3000之众,每天都在从事着用细菌杀人的罪恶勾当,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劳工死于非命。 731细菌部队给哈尔滨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731部队驻扎前,这里从未发生过鼠疫,可自从731部队撤退后,平房区爆发了数次鼠疫病流行。据鼠疫专家认证,哈尔滨地区所有鼠疫流行,但都是外地传入的,属于输入性的灵性,最后,鼠疫源固定下来,并不断引起人间鼠疫,形成哈尔滨疫区,哈尔滨疫区自日军撤退后,发生鼠疫,共夺走100多人的生命,给哈尔滨人民身心带来巨大伤害。 1937年9月18日以来,以石井四郎为首的“七三一”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成立,“七三一”部队主要是用活人做实验来完成其研究开发新的军事武器装备的部队。他们对中国人进行了注射“细菌实验”、“活体实验”、“真空”、“触电”、“火攻”、“马血注射实验”、“左右移植”等30多种人体实验,然后,把实验成果用于侵略战争。他们利用中国人做真空实验,将人置于真空状况时,内脏就会完全被排挤出来,肠子完全脱离体内,从而来达到他们的实验目的。惨无人道的冻伤实验:将四肢冻伤,然后直到身体僵硬,往人的身体上泼水,看人的反映,最后总结出37℃的水是最合适解冻的。日本人毫无人性的实验不胜枚举。 战争让我们从睡梦中惊醒,睁眼看世界,从而奋起直追。也许没有日本的侵略,我们不会这么快醒来,不会这么快发展,不会有今天的中国。但毕竟那只是战争带来的无意识的结果,我们还是要批评战争。如今在此我大谈战争和平,人类发展,冲突平衡,也许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很快就会淹没于人潮,但它至少让我的心再次为之点亮,那一道和平的光。历史不等于现在,虽然那段岁月已经过去了,但现代人更应该谨慎努力地走好今天的路。参观的过程是短暂的,但它留下的思考和启示却是无法用只言片语说得完的。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再次得以验证。中国经过改革与发展,综合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我们的任务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缅怀历史,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国耻;直面现在,我们必须奋发图强;展望未来,我们终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蒙自西南联大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蒙自西南联大观后感 篇一:西南联大对蒙自人文影响浅谈 西南联大对蒙自人文影响浅谈 朱晓武 西南联大在滇8年(1937~1945年),其文法学院驻蒙 半年(1938年4~8月)。这一史事对蒙自人文的影响,笔者以为并不逊于?五〃四?运动之于中国的影响。它给这片红土地和这片红土地上生息的人们留下来的决不仅仅是街头巷 尾晒太阳的那几个耄耋暮垂的老人记忆深处的破残碎片,而是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意识融合在当地人们的血液和意念之中,以基因的形式一代又一代承传着。 谈及对蒙自人文物事的影响,有两大历史事件最为深重。一是清〃光绪十三(1887)年蒙自被辟为商埠。清〃光绪十五(1889)年,清政府在蒙自设立云南第一个海关,法、德、美、意、日等国分别在蒙自设立领事馆,法国、德国、英国、美国、意大利、希腊、日本等国商人在该地区开设洋行、银行、公司、酒店等,再到1910年滇越铁路开通。二是时隔

半个世纪之后的1938年西南联大文法学院驻足蒙自。前者 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对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的冲击,它使闭关自守的世居民族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认识到工业革命对生产力水平的极大的促进与提升。后者是民主与科学思想,即?五〃四?新文化、新思想对封建守旧文化的一次强烈的冲击。前者主要是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而后者则是对人们灵魂、意识的洗礼和涤荡,是对民族心灵的一次深度震撼。 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二十世纪初前期(?五〃四?新文化运动起始到中共建政之前)是中国文化最开放、最活跃、大师辈出、成就最丰的年代,尤以文学艺术甚盛,真可谓? 百花齐放?。这一切不能不归功于其时思想之自由、精神之 独立、言论之开放、举贤之不拘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梅贻琦(1931—1948年任清华校长,被誉为?清华之名片?,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被公认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先生有?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名言。大学乃是?大师行传道授业解惑之教?的学府,无学识渊博学艺精湛师德高尚的大师不能成其为合格的大学,无大师而不求其大师之有、有大师而不能使之展其大师之能,不会办成真正的大学。蔡元培提出?思想 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

参观731遗址心得

清明时节雨纷纷,虽然哈尔滨没有雨,但是我的心却比下雨的天气,还要压抑。 清明,是一个祭奠死者的节日。第一次不能回家过清明,我的心情本就沉重,参观731部队遗址后,更是沉郁。世人皆知南京大屠杀,却少有人知731,或知731,却不知其暴行不输于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虽说暴行,但却因两军交战,即使发动屠城也在意料之中,但731部队却是不把中国人当人看,他们对于中国人的态度就如同我们做实验做一次用一次的实验原料。现在许多医学生要用动物做实验,却也遵循人道主义,例如解剖小白鼠,都是在一瞬间杀死小白鼠再进行实验。但是731部队对俘虏不存在任何人道可言。用人做实验已不为接受,他们居然全部采取活体实验,而且不进行任何麻醉,实验室里,活活痛死的不在少数。 或许很多人说:“毒气试验没有南京大屠杀死的人多。”虽然,在数目统计上731部队仅仅害死3000多人,与其他地方的动辄数十万的死亡人数相去甚远,但是,日军在东三省每发动一次细菌战,所造成的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都是灭绝人性的。而且,它所造成的伤害不仅仅是一部分人死亡,更重要的是有大量的人一辈子受毒气侵蚀,或是手脚腐烂,或是全身溃烂,这种伤害,我更宁愿那些人被一枪毙命,至少不用生不如死,被痛苦折磨一辈子。 或许对于中国最大的伤害,不仅仅是当时的,更是因为其历史性和未来性。日军战败后,石井四郎为寻求美国庇护,将实验所得数据全数交与美国,也就是说,美国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轻易发动一场针对中国人的不亚于731部队的细菌战。这是悬在所有中国人头顶的达摩利斯之剑。 以前一直比较反感中国的仇恨式教育,我认为历史是在进步的,不能总以以往的事迹来评判现在的一国之民。参观731部队遗址后,我发现我错了,有些历史,值得我们一辈子铭记,铭记不是为了复仇,不是为了仇视,不是为了民族主义,只是为了记住,那一段痛苦与狰狞,那一段血腥与暴力,那一段所有人都不想回到的过去。以史为鉴,强我国民,强我国力!

王稼祥纪念馆导游词

叶楠111102106 11级旅管(2)班 王稼祥纪念馆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早上好,欢迎来到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王稼祥纪念园。我是安徽旅行社的导游王萍,大家可以叫我王导,很荣幸能够成为大家的景点导游员。接下来,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大家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配合我的工作。如果有什么做的不好不够的地方,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包涵,同时,也预祝大家今天的游览顺利愉快。 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王稼祥纪念园,它位于芜湖市狮子山上第十一中学校园内,也就是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它的前身为芜湖圣雅阁中学,是一所教会学校。它是国家4A级景区,它西临长江,东望赭山。并以其精巧细致、秀丽天成的建筑,丰富的馆藏文物,赢得了游客的一致好评,先后被国家有关单位批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王稼祥纪念馆为什么会建在芜湖呢?1986年,正值王稼祥同志诞辰80周年的时候,中共中央决定建立"王稼祥纪念园"。起初选址的时候确定了三个地方:合肥、芜湖和泾县。经过仔细斟酌,同时结合其夫人朱仲丽女士的意见,最终确定在芜湖。因为合肥尽管是省会城市,但王稼祥的一生与合肥关联不多;泾县是王稼祥的故乡,但考虑到当时泾县交通条件相对落后,不利于纪念园的创建及今后的发展;而芜湖这座城市对王稼祥的一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自幼聪慧过人,爱好读书,18岁以优异成绩免试升入芜湖圣雅阁教会中学高中部,也就是现在的芜湖第十一中学。在这里他接受了进步思想,为今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6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在该校校园内建立了"王稼祥纪念园"。同年8月15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王震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席纪念园落成典礼,并为王稼祥铜像揭幕,同时向社会开放。王稼祥纪念园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园内由王稼祥铜像、纪念碑、事迹陈列室、藏书室和接待厅等部分组成。 现在我们站在了纪念广场之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高4米,基座高2.8米,共6.8米王稼祥全身铜像,虽穿着朴素的军装,但依然不能掩盖一代伟人的飒爽英姿。紧接着我们往左走就看到了一面浮点长廊,纪念园的浮雕墙由四部分组成:求学芜湖,寻求真理,反帝斗争,踏上征程。反映了王稼祥同志从芜湖走上革命道路的人生轨迹。 继续往里走,穿过林荫小道,我们来到王稼祥生平陈列馆。“王稼祥生平陈列馆”设有六个展厅,主要以图片,实物和蜡像等形式展示了王稼祥同志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贡献和丰功伟绩。第一展区反映了王稼祥从1906年到1930年的成长学习过程,重点反映了王稼祥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1906年王稼祥出生在安徽泾县厚岸村,王稼祥原名王家墙,16岁在南陵县乐育学校就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8岁时被保送到芜湖圣雅阁中学,接受革命思想并组织领导芜湖青年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并积极为当时的进步刊物《狮声》投稿。19岁的王稼祥在芜湖领导并组织“反奴化教育,夺回教育权”的爱国运动,并在这次运动中展现出很强的组织才能和卓越的领导风范,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第二展区主要介绍的是1931年到1934年,重点反映王稼祥对红军政治工作做出突出

《西南联大》观后感

10D班观后感 西南联大与我们 作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有幸观看西南联大不平凡的历史,感到无比欣慰。 抗日战争的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所特殊的学校。看着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深刻感悟到师大“刚毅坚卓,明德睿智“的校训。重温西南联大精神,忽然之间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未来不再渺茫,我不再彷徨。明白了今日大学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造就专业人才的地方,也是塑造完美人格,全方位拓展素质技能的地方,更是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培育先进理念的地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重温西南联大之优良传统,而且需要知行合一,广开新时代之新风气,敢于直言,勇于创造,自强不息,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学院 10D 杨慧敏 观《西南联大启示录》有感 西南联大,是一个汇聚人才的大学,我国许多著名的学者、作家都曾是这所大学的子弟。随着这些人的回忆,我们一起来到了那个承载着无数梦想,经历着多少风雨洗礼的胜地。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简陋不堪的杂房。但艰苦的环境造就非凡的人才。在当时那样的学习环境,学生都不畏艰辛,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学术。而如今发达的社会,为现时代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及住所,许多学生却不能珍惜,还不时埋怨。真的,有时候要想想,到底良好的环境是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条件,还是在增加他们的懒性。 其实不用觉得这很难感触到,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会谈起他们以前生活的艰辛,感叹现在生活改善了许多,但人却没有以前的勤奋。 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很重要,当时西南联大的学子,有一个习惯,就是当没有学习场所时,就在茶馆那学习,泡上一壶清茶,一边品味茶香,一边细读书语。良好的学习氛围感动着昆明的大街小巷,有时候老百姓也会给这些莘莘学者腾出一个地方,为他们泡上茶,让他们学习。学校,无非就是一个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在乎这个学校的大小,优势,只在乎它用好的学习气氛、好的校风,能带动学生们学习。但是现在的学生,更看重的学校的名气,而非校风,追求的更多是物质的,而非精神上的享受。 观看了这短短的片子,让我们感触很多,想到同为一个大学学子,我们对自己能够做些什么,要为什么而来感到很茫然。但是现在,我们不再为学校的种种缺陷而不乐,而为学校有良好的氛围而庆幸。我想我们会珍惜这几年时光,为自己、为家人做出一定的贡献! 观西南联大回忆录之感. 信息学院 10D 高晓金

731遗址观后感

731遗址参观学习心得 9月1日下午1时许,黑龙江省保险行业协会和黑龙江保险学会集体去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的731遗址学习,参观学习心得如下: 每个男孩心里都有英雄的梦,面对敌人都有切齿仇恨,生在和平年代,很幸运,但不代表着会被历史的仇恨遗忘,中日恩怨由来已久,从十七世纪中期的抗倭,到十七世纪末的抗日援朝,再到甲午海战的惨败,最后到八年抗战的胜利,每每听说读到此,未尝不血脉贲张、拔剑四顾心茫然。今天有机会亲临日寇当年犯罪现场,自然是悲欣交集。东北的抗战史不仅仅是八年,而是十四年,上百万平方千米土地被日寇铁蹄践踏,千万人民被魔鬼蹂躏。无数的悲欢离合,感同身受不禁愁肠百结。我们先在导游小姐的引导下进入了室内展馆,甫一进去,不觉凉风习习,背后发凉,各种日寇细菌战凶器映入眼帘,多幅施暴的照片看起来毛骨悚然,顿觉义愤填膺。沉浸其中,愁容满面。整个展馆就连孩子都没有嬉闹声了。走出室内馆,我们又去参观了日寇的办公地点、养殖实验鼠的房屋,毒气房等等,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一块石碑,分别用中文和日文书写着:谢罪与不战和平之碑,那块石碑是日本ABC公司送给中国表示忏悔的物证,是日本唯一的认罪物证。

见此石碑,我是百感交集照下了唯一的照片,希望日本国内能知错就改,中日和平长长久久。参观完毕,走出遗址后的车上,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普通的中国年轻人,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敢不沉思反省,作为新时代和平年代的一份子,上阵杀敌已不现实,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能忘记历史,以国家兴亡民族复兴为己任,平时工作生活要积极向上,少年强则中国强。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要做一个有能力的人,更要做一个好人,多做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人,决不能纸醉金迷,贪图享乐,自己做自己的榜样。自己也希望多多瞻仰先烈的丰碑,多去烈士陵园瞻仰。多了解他们的光辉事迹,学习他们的为国牺牲马革裹尸的精神。哈尔滨的爱国主义教育地点很多,比如赵一曼烈士的纪念塑像(一曼街),安重根烈士纪念馆(哈尔滨火车站)东北烈士纪念馆(一曼街)、哈尔滨烈士陵园等等,都是单位集体和个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生活在太平盛世我们不会忘记先烈们的丰功伟绩。

中国近代政治家王稼祥生平简介

中国近代政治家王稼祥生平简介 王稼祥(1906年-1974年),原名嘉祥,又名稼啬。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政治家王稼祥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王稼祥出生于1906年时期,是安徽人。在他七岁的时候就到了村子中的柳溪小学中学习。在1919年的时候又读过一段时间的私塾,经过3年的时间,王稼祥来到由圣公会开办的学校中读书。在此期间,他以优异的的成绩直接来到圣雅各中学读书。每当在课间的时候,受到一些关于宣扬社会革新书刊的影响,于是就参加了革新活动。直到在后期的时候。,王稼祥鼓励并安排了身边的学生进行反对学习圣经的活动,以至于他被校园开除。 在1928年的时候,他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员。在1930年的时候让他曾担任过中共中心宣传的一名干事,后因为批评李立三安排全国暴乱的观念,于是受到上级领导的责备,调回了上海。但是他依旧投身于革命斗争事业,成为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之一。 他虽然长得比较清瘦,戴着一副眼镜,但他还是被誉为是“红色教授”的代表人物。在他的革命斗争中,他始终是站在我们中国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且总能够在革命的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 王稼祥夫人王稼祥是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

思想,不单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他还是一名伟大的革命先驱者,他用自己的一生默默的为我们的国家做出贡献。在斗争革命面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在家庭中王稼祥夫人又是谁呢? 关于王稼祥夫人是谁?通过过关于王稼祥的相关资料中,我们了解到,在他的一生中是有三位妻子的。 第一位妻子就是他的原配妻子查瑞香。查瑞香出生于1904年的时候,要比王稼祥大两岁,并且是王稼祥在高中老师查文梅的女儿。对于他们的婚姻应该算是包办婚姻,王稼祥对这门婚事很是反对,但起不到任何作用。婚后的王稼祥离开家乡,走上了革命斗争的道路。而他的妻子查瑞香在生下了儿子王命先后,由于患有精神抑郁症,最终去世了。 第二位妻子是一位苏联的姑娘。当时的王稼祥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于是这位苏联姑娘对他产生情愫,之后在朋友的撮合下俩人在一起了,可惜,由于两个人的生活差异,产生了众多矛盾,最终离婚了。 第三位妻子是朱仲丽。当时,王稼祥自从和上一任的妻子离婚后,一直从事于战争中。对于他失败的婚姻使得毛主席对他很是担心。于是在一次工作的间隙,毛主席将朱仲丽介绍给了他。后来他经过几番的了解,对朱仲丽各个方面都是很满意,并且还产生了浓厚感情。而后来朱仲丽经家人的介绍对王稼祥很满意。于是经过一段的磨合期,终于结婚了。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读后感

我不是个喜欢在历史中寻根究底的人,但却更厌恶无知和被蒙蔽。 联大话题近年升温,所阅资料中印象最深的偏偏是两册讲故事的读物:吴讷孙的《未央歌》像是一出披着抗战和联大背景的青春剧,而何兆武的《上学记》则近乎以个人视角拍摄的纪录片。然而易社强这本看似严肃的大部头却更像——打个极不恰当的比喻——一部全景式的“商业大片”。这一比喻绝非贬义,而是指它既有着“传奇故事”般的叙述,又有着至为精良的制作。当然,三十年选材,慢火精熬的耐心是任何一部大片都无法比拟的。虽然此书问世逾十载方才有中文译本正式出版,但对于追逐传奇故事和渴望深究史实的两类人群,仍属必选。 联大史难写之因起码有三:一是涉及人物众多,写来有琐话之嫌;二是与当时抗战大势相校,偏处西南一隅之大学其实并无太多惊骇事件可写;三是联大八年于学术史甚至家国发展史究竟有何影响未有定论。 此书读毕,三个问题一并得到解决。“长征”和编年部分利用史料步步推进,而分学院介绍教学状况之部分则大有“清明上河图”的感觉,环境铺陈完全,人物多而不乱,不知学术著作中是否多见此种“传奇故事”笔法,反正作为读者完全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甄选史料时的精心——当然,有时的确有引述过多的问题存在。然而它最终成为一部“严谨的传奇故事”的原因不仅在于这种不故作高深的态度,还在于作者从不盲目拔高事件和颂扬所谓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史料摆脱臆测的假语村言,毫不避讳地宣扬着自由精神可贵之观点,——这自由包括学术的,意识形态的和人身的——并且简洁有力地指出这种精神被后来者抛弃,污染,甚至利用,直至和平年代完全失去生存的土壤。 虽然作者在书末给“联大精神”在未来的历史中留了一方位置,并且善意地认为“学者别无选择,只能做出驯顺的姿态”,可事实上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眼中所见之多数“学者”已经完全没有了选择的意愿和能力,虽然他们仍然对“政治学习感到厌倦”,但不再认为这种无聊无趣的东西“无关紧要”,他们生存和爬升的资本不再是独立的人格、思想和成果,他们不配被称为学者或者没有定语修饰的知识分子。 生于乱世虽然多了几分家国流离甚至人间失格的可能,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乱世却意味着夹缝求存和追逐学术自由的无限可能性。 我悲观地等待着明天也许会有更多人被这类曾经光辉的校史唤醒,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时代里,醒来的人无处可去。

731参观心得

自省 我喜欢听红歌,我常看抗战题材的电视剧,我总是收藏敌对分子对我国的恶行资料。我是80后,我经常被揶揄:“你是50年代的人吧?现在这个时代谁还听那种歌曲?谁还想入党?”我有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我脑中出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麻木的人们。 历史给人智慧,历史让人明智。不了解那段历史,就不知道我们的祖辈遭受了灭绝人寰的对待;不去见证就无法体会精神和肉体被摧残时带来的苦痛;不去铭记那段惨痛,就无法感知今天生活的幸福。 在建党90周年的时候,学校组织了青年教工去参观731。2012年5月20日,人文基础部的张主任组织2011级学生和人文基础部支部党员再次参观731。 731部队遗址分为三层,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共有十多个展厅,分别展示揭露了侵华日军的罪行。随着讲解员的解说,看着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站在这个充塞着难以计数的死亡灵魂的地方,我们仿佛听到了历史的恸哭。我感到无比的气愤震惊,为日本残忍的暴行感到无法忍受。面对这些铁的事实,联想到现在的日本政要和右翼势力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做伤害二战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说不承认历史的话,着实让我感到气愤! 在731部队遗址中,我看到了侵华日军种种令人发指的罪行。731部队队长石井四郎联合时任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参谋长东条英机、宪兵队司令官田中静一出台了“特别移送”58号命令,出台的这一命令直接导致了我们数千名爱国志士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成为了日本

残忍的实验的标本。日军在这里进行着比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还残忍的迫害实验。 “高压实验”:中国受害者被赶入高压舱,随着加压,露出极度痛苦的表情,想叫却叫不出声,直至最终眼珠弹出眼眶、肠子等内脏挤破腹腔,流得满地都是。 “活体解剖”:日本人为了得到新鲜的人体内脏,直接从长春街头诱骗了一名中国小男孩。以做身体检查为名将其骗上手术台。麻醉完毕后,日本人其开膛破腹,把心脏、肝脏等器官逐一取出,浸入早已准备好的生理盐水。“手术”完毕,中国小男孩的残骸断肢被推入焚化炉。 “冻伤实验”、“低温实验”、“病毒实验”等各种实验令人发指。日军七三一部队大量繁殖鼠疫、霍乱、伤寒、炭疽和赤痢等传染细菌,应用于研制杀人武器,并以当时的爱国人士及普通老百姓为对象,采取断水、干热、电击、人血与马血互换、人的肢体互换、冻伤试验等方法,进行惨绝人寰的实验。仅在1939年至1945年,就至少有3000人被当作试验材料惨遭日军杀害,而在侵华日军进行的细菌战中,遭到屠杀和残害的人至少30万人,堪比南京大屠杀。 我们这一代生活在和平年代,那个被鲜血染色的年代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战争,什么是家破人亡,什么是酷刑,什么是流离失所,我们只知道,日本动漫很好看,日本游戏很好玩,日本歌曲很好听,日剧很火,日语很优美……我们被日本文化所侵蚀而不自知。60余年前,多少人为了避免国破而努力抗争着,可是今天的我们,

王稼祥纪念馆

7月7日,“关爱老兵,追寻中国梦”社会实践的第三天,该实践团队的同学在周春雷队长的带领下参观了革命英雄王稼祥的纪念园。 上午9:30同学们乘公交车从师大东门出发,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王稼祥纪念园。进入纪念馆,同学们参观了馆内悬挂的关于王稼祥同志生平的图片,这些图片包括:王稼祥参加的重大活动留念,王稼祥同志的故居、出生地,王稼祥同志与其夫人的合影留念等;除了图片,馆内还陈列着王稼祥同志书写的重要信件及其中央领导人回复信件;另外,同学们还看到了关于王稼祥同志的工作、生活具体场景实物再现,如王稼祥同志与其他领导人开会的场景、王稼祥同志的书房等。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还看到了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王稼祥同志的衣物、日常生活用品等。 通过参观王稼祥纪念馆,同学们对王稼祥同志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激发了同学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信心和热情;深刻领悟到王稼祥同志为了革命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同学们通过将近一个小时的参观,在11:30左右恋恋不舍的离开王稼祥纪念园,在纪念馆门口乘公交车安全返回学校。 老军转干部于青少年认真聆听纪念馆讲解员的讲解 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4周年,进一步培养社区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大家对党的进一步认识,近日,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管山社区精心组织社区老军转干部及中小学生一同参观王稼祥纪念馆,共庆“八一”。 共有40多名中小学生及近20名老军转干部参加了此次活动。纪念馆展示了关于王稼祥同志的各类图片、遗物、信件、文献和书籍,纪念馆的讲解员同时也为大家突出介绍了王稼祥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丰功伟绩和重大贡献。在返回的路途中,老军转干部向中小学生也讲述了他们曾经艰苦的生活环境及种种经历,教育中小学生要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为祖国做贡献。 通过老军转干带领社区青少年一同参观学习,一方面增强了社区中小学生对王稼祥同志更深的了解,了解王稼祥同志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新中国外交事业做出的卓越的贡献,了解王稼祥同志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物产主义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领导人和新中国优秀的外交家,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促进他们努力学习、奋进向上、争做祖国栋梁。另一方面社区中小学生共同为老军转干庆祝节日,老爷爷、奶奶们喜笑颜开,很是高兴,感谢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以及对军人事业的支持、对他们的重视。(吴芳) 2010年4月17日信息工程系团总支组织我系学生会成员参观王稼祥纪念馆,瞻仰这位为解放全中国而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先辈——王稼祥,旨在通过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重温他们丰功伟绩的同时,带领同学们学习革命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珍惜美好的大学生活。 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王稼祥纪念馆,在展馆志愿者的讲解下,认真细致的观看了纪念馆历史图片,并详细了解了历史资料,大家充分认识了革命烈士王稼祥的生平事迹,最后同学们主动来到王稼祥铜像的旁边,集体默哀三分钟表达对这位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让大家认识到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并要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最新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

纪录片《西南联大》观后感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不得不说,看完《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被它的氛围感染了。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文人言语之间,描绘出那令人神往的年代,还有时代文人可敬可叹的风骨。所谓风骨者,置生死于度外,千金不改其志,万难不屈。国难当头,又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各地爱国青年离开家乡,求学归来。 他们用先进的思想与杰出的才华,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探索知识,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文化、家庭与教育,同时还组织反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躲避战乱,三所一流大学齐聚昆明。“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等人的

带领下,三校团结到了最后。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情况之下,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在有多少困难,都要克服,最后要把它联合到底。 正是这些大师,正是这些民族脊梁,把西南联大办好,培养了一代代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在学术上有相当成就的人才。“但我们若着眼于文化的更可贵的一方面,则八年多的西南联大,始终都在雍容和睦的气氛中长成,这非特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佳话,亦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光辉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最终反映了西南联大为什么如此成功,同时也提现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西南联大与许多优秀的前辈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敬业勤学的精神,现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认为现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学者之谓也,应有学实也。我们应该反省自身,坚定信仰,无畏无惧,忍辱负重,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科研立国,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力拼搏!

参观731遗址有感

参观731遗址有感 参观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陈列馆观后感 永远不会忘记11月1日那天,在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去了“七三一”部队遗址参观。 一进入“七三一”遗址,满眼的枯黄,时光仿佛倒回到那个战火雷鸣,屈辱的时代,那满地的落叶像是无数个滚动的人头横躺在“七三一”遗址里,哀凉地,刺激人大脑的每一根神经抖动,转进“七三一”遗址里面,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修的炮楼、工作室,还有日本人撤退时为销毁证据炸掉的残骸,一片残败的荒芜,伤

痕累累…… 进入纪念馆里面,灯光很微暗,映着泛着黄色痕迹的墙壁,空气中仿佛有燃烧的味道,是血腥,是历史的恶就着无数个难以安睡的惨案一同燃烧,一幕一幕触目惊心…… 1937年9月18日以来,以石井四郎为首的“七三一”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成立,“七三一”部队主要是用活人做实验来完成其研究开发新的军事武器装备的部队。他们对中国人进行了注射“细菌实验”、“活体实验”、“真空”、“触电”、“火攻”、“马血注射实验”、“左右移植”等30多种人体实验,然后,把实验成果用于侵略战争。他们利用中国人做真空实验,将人置于真空状况时,内脏就会完全被排挤出来,肠子完全脱离体内,从而来达到他们的实验目的。惨无人道的冻伤实验:将四肢冻伤,然后直到身体僵硬,往人的身体上泼水,看人的反映,最后总结出37℃的水是最合适解冻的。日本人毫无人性的实验不胜枚举。 从731回来的路上,我思绪万千,深深地为历史的片段而愤怒。历史不等于现在,虽然那段岁月已经过去了,但现代人更应该谨慎努力地走好今天的路。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我们担负着历史给予我们的重任——为了振兴中华而读书。我们只有熟练地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经济才能不受制于人。落后就要挨打,但如果我们强大了起来,谁都不敢来侵略我们。 同时,我也为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感到庆幸,那么,今天的我们就更应该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在红旗下长大的我们不会让人民失望,我们会用我们的行动证明给世界人民看,历史只是过去,新世纪的中国正在以不可估量之势腾飞,而我们会站在腾飞的最高峰。 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遗址观后感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参观了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遗址。部队设立于1936年,占地面积610万平方米,其所在地当年是禁区,飞机不准在上空飞行,火车经过这里时必须在前一站放下窗帘,如果有人误入这块禁区,等待他的便是生命的断头台,人们把这块神秘的地方叫做“六十里地国境线”。这里已成为揭露侵华日军战争罪行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教材。 日本军国主义为了实现独霸世界的目的,于1927年召开了东方会议,制定出: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的战略方针。侵华日军第731部队是由当年日本最高统治者敕令违背国际公法,组建的一支集生化武器研究生产与实战于一身的特种

731遗址策划

参观731遗址活动策划 轩源文物考古爱好者协会 2010年9月29日

文考会参观731遗址活动策划 活动时间:2010年9月29日下午 活动地点:哈尔滨731遗址(平房区) 活动目的:本次活动是轩源文考会纳新之后的首次集体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感受一下文考会的氛围,并使大家之间有个相互的了解,以便于以后更好地发展协会。参观731遗址也是为了让大家对东北的历史有个更深刻的了解,让大家铭记历史,锻炼大家的能力,为东北的振兴提供精神支持。 组织单位:黑龙江大学轩源文物考古爱好者协会 参与人员:轩源文物考古爱好者协会成员 活动流程: 1.28日晚文考会各部长副部长开会,分配任务,进行活动经费预算。 2.29日下午1点,文考会成员在黑龙江大学图书馆门前集合。 3.1点10分,出发去731遗址,由于本次活动我们采取乘坐公交的方式,所以可能会稍微拥挤一点,采取分批移动的策略。预想的分4批前进,如果人太多的话,分别乘338和343两路公交去。 4.到达731遗址后集合,由技术部统一带领参观。听遗址的工作人员解说后,技术部简单地为不懂得同学进行点拨。简单介绍731遗址(731部队是在抗日战争(1937-1945)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侵华日军从事生物战细菌战研究和人体试验相关研究的秘密军事医疗部队。731部队伪装成一个水净化部队。731部队把基地建在中国东北哈尔滨附近的平房区,这一区域当时是傀儡政权满洲国的一部分。一些研究者认为超过10,000名中国人,朝鲜人,以及联军战俘在731部队的试验中被害,但是对于数量的多少还存在争议。) 5.在此期间进行拍照纪念,参观完整个遗址后,文考会的朋友们在本部大楼门前合影留念。 6.乘车回学校,依然采取分批返回的策略返回. 7.干部开会,总结本次活动,并由秘书处写出本次活动总结的文本形式,发表到文考会论坛、文考会个人主页以及文考会QQ群中。本次活动的经费花销也一同发布到论坛上,对大家明示。 注意事项: 1.活动中成员要统一听从会长以及技术部的指挥,不得单独行 动,以免发生危险。 2.在参观731遗址时,不能大声喧哗,要尊重遗址的工作人员, 不能与之发生冲突。 3.不要随便触碰遗址里的珍贵文物,以免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4.乘车时间可能过长,大家中午要多吃点东西,以防晕车。

“长江未来滨江CBD”演绎特色文化——荷兰NITA(尼塔)芜湖造船厂地块城市更新设计

“长江未来滨江CBD”演绎特色文化 ——荷兰NITA(尼塔)芜湖造船厂地块城市更新设计 芜湖造船厂旧址位于芜湖市镜湖区,毗邻芜湖市的中心城区,是全市经济、文化、信息、金融的核心区,交通条件优越,配套设施完善,区位优势明显,地块价值可见一斑。 通过镜湖区领导和业内专家的集体决策,本地块的开发充分尊重场地的文化,基于芜湖造船厂的历史风貌,引入大数据平台的产业活力,打造以航运文化为基础,互联网产业为支撑的特色的未来滨江CBD。 在芜湖造船厂地块的总体规划中,荷兰NITA(尼塔)充分挖掘了本土化的历 史文化,经过整合梳理,形成特色鲜明的三条文化轴线——长江文化、开埠文化、船厂文化。 三条文化轴线 长江文化 长江之歌这样唱到“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高山大海”。这首歌用形象凝练的语言赞美了祖国的母亲河,展现了长江文化。它荡涤着尘埃,承载着中华五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它用“磅礴的力量”,义无反顾的“推动新的时代”。

本项目毗邻长江西岸,位于芜湖滨江公园向北的延伸段。芜湖人民喜爱滨江公园,在滨水平台望江远眺,对长江的依恋之情难以言表。它凝结了源远流长的文化情结,也孕育了芜湖人开拓创新的文化精神。 自古以来,城市建设旁水而生,城市经济依水而活。长江就是这样一条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规划引领着三大城市群沿江集聚,它的发展需要荷兰NITA(尼塔)打破行业的壁垒和行政区的限制,站在新的高度诠释内陆地区开发开放的决心。通过长江温婉而有力的文化引领,把原来参差不齐的城市经济体串联了起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对于芜湖有着特殊的意义,通过产业要素的统一和基础设施的共享,芜湖将迎来新的经济飞跃。 开埠文化 初来芜湖的游客,除了感叹赭山镜湖精致秀丽的风光以外,一定会对芜湖各种风格的西洋建筑留下深刻影响。这就是芜湖的开埠文化,融合了新与旧、中与西的文化要素,在芜湖这座开放的城市,显得自然协调。 芜湖,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于1987年签订了《烟台条约》,开辟为通商口岸。第二年,芜湖正式设立海关,各国传教士来到这里传播西方文化,日积月累,中西交融成为芜湖地域文化属性的重要部分。 通过对这些开埠后老洋房的梳理,荷兰NITA(尼塔)发现能将许多重要的历史建筑串联在一条空间轴线上,南段包括有中江塔、前英国领事馆、天主教堂、芜湖旧海关、王稼祥纪念馆等。往北,这条开埠文化线穿越本项目基地,连接北侧的弋矶山医院、沈克非、陈翠贞故居等。这条无形的开埠文化线,是芜湖历史文化的重要游线,能够为很多希望体验西方文化的游客,归结出一条重要路径。 船厂文化

《731部队》观后感

《731部队》观后感 《731部队》观后感 日本侵华,中国的屈辱,因为我们不够强大,因为我们儒弱 萎靡。但是,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是人类的耻辱。 屠杀,三十多万,是畜生所为;三光,烧杀抢,是畜生所为;吃人肉,烹煮煎,是畜生所为……所以731,我已经见怪不怪了,世人或许也见怪不怪了,日本人也就更见怪不怪了,甚至,他们 或许以之为高尚吧,毕竟是为了科学,为了科学……毕竟,他们 早就超脱了人性……或许他们真的以之为高尚吧,高尚得不敢承认。 我承认,日本有好人。那我就叫那些人日本鬼子或者畜牲吧。 当日本鬼子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时,一切都已经定格,他们 华丽地完成了由人到禽兽的蜕变,人性渐渐泯灭,人到鬼,或许 在他们初到东北吃人肉时便已注定。同时注定的,还有,每一个 中国人或者任意一个有良知的人类包括日本人,都应以消灭日本 鬼子为己任。他们是一群很难形容的人类的变种,我们可以将他 们理解为牲口,但是哪里有吃同类的牲口呢?蜘蛛倒是有这个习惯,但也不是以此为乐啊。 日本鬼子是一坨屎吗?肮脏、龌龊、下流、无耻。 扯远了,现在是要写观后感的,应该写什么呢?小小的哈尔滨,大大的平房。就讲一讲平房里都有什么吧。

形式很多样,鬼子的生活也很好,还有娱乐呢。活体解剖, 想一想那喷涌而出的鲜血吧,鬼子的眼中泛着光芒吧,他们变态 的快感得到满足了吧,他们不怕鬼,因为他们就是,他们不怕良 心的谴责,对了,良心是什么来着?冻伤实验也很有趣,锤子一 敲连皮带肉就都下来了,呵呵,呵呵。那他妈可是人手啊,不是 石膏,不是冻肉,不是毫无关系的木头。日本鬼子,真是一群想 象力丰富,创造力超强,思维超敏捷的高精尖人才呀!他们还有 细菌实验,也很高精尖,据说足够人类灭亡好几次了,那样它们 就可以取代人类统治全世界了不是? 它们的娱乐是什么呢?比如说把人类放到废弃装甲车里,用 火焰喷射器烘烤之。当然,吃不吃就不一定了,按照它们的习惯,可能会吃吧,但是也有可能吃腻了呢。从来到东北就开始吃人肉,谁知道这十多年来吃了多少人肉。 731只是一个缩影,鬼子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堪称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灾难,我们应该铭记之。但是要知道,铭记是为了忘记, 如何忘记?只要将731遗迹毁灭就可以了,但一定要知道,731最大的遗迹还在日本,就是混杂在日本人中的日本鬼子们。我开始 时已经说了,消灭它们是我们和日本人并及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但可惜,邪恶的势力总受到更邪恶的势力保护。美国为了更 好地剥削中国,日本是必不可少的走狗,而日本鬼子,作为美国 鬼子的野蛮形态,是最好的一丘之貂。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国际社会,更不能寄希望于国际规则。所谓国际也无非是美国,美国到

关于王稼祥同志对当代学生影响的调研报告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王稼祥同志对当代学生影响的调研报告所属团队:赴皖南地区红色教育实践团 所属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撰写人:袁俪荧李孟轩黄展 指导老师:刘银红 调研时间:2014.7.10-2014.7.14

关于王稼祥同志对当代学生影响的调研报告 摘要:王稼祥同志是皖南地区革命先烈的典型代表,他的生平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年学生去了解并思索其中的精神所在,也更能让我们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的体会。本文对王稼祥同志的生平做了调研,并参观了王稼祥纪念园以及对纪念园馆长的采访,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对王稼祥同志的精神做了深刻剖析,对我们当代学生有非常大的启迪并且有很积极的影响,是我们当代青年的先进楷模。有利于我们当代青年学生更深层次的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我们当代青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王稼祥人生态度精神内涵红色资源红色调查 指导教师:刘银红 团队成员:袁俪荧李孟轩黄展 一、调研原因 秉承革命精神,继承光荣传统,传承优秀文化,是大学的职责所在。红色教育基地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和传承优秀文化的最佳结合,对于确保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起到重要作用,此次活动旨在让广大同学切实通过红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缅怀先烈们的英勇抗争精神,并把“生命之光”红色教育基地发扬光大,牢记革命事迹,继承革命精神。同时,通过调研,探究红色文化对当代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红色资源的使用状况,分析红色教育在当代人民心中的地位,提出普及红色精神的可行性意见,使红色精神在当代熠熠生辉。 二、调研内容 王稼祥同志是皖南地区革命先烈的典型代表,他的生平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年学生去了解并思索其中的精神所在,也更能让我们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的体会。所以,我们商学系赴皖南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踏寻红色烽火新四军”实践团队于2014年7月12日前往安徽省芜湖市的王稼祥纪念馆进行调研。通过对纪念馆的认真参观以及对纪念馆馆长的精心采访,我们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王稼祥的生平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为了体现当代大学生风采,弘扬红色精神,也为了进一步掌握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我们团队决定对王稼祥的生平进行调研。 调研的具体内容分为以下三点: (一)对王稼祥同志红色精神的深刻剖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