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变形的螺旋桨水动力及变形特性研究

考虑变形的螺旋桨水动力及变形特性研究
考虑变形的螺旋桨水动力及变形特性研究

第12章 自然循环锅炉水动力特性(西交大 锅炉原理 考研复试)

第12章 自然循环锅炉的水动力循环 1. 如何建立自然循环锅炉的水动力基本方程,分为几种型式? 答:(1)压差法:从锅炉液位面到下集箱中心高度之间,计算的上升管压差与下降管压差相等。方程式为:xj xj ss ss P gh P gh ?-=?+ρρ,式中,h ——锅炉液位面到下集箱的中心高度;ss ρ、xj ρ——分别为上升管和下降管中工质的平均密度;ss P ?、xj P ?——分别为上升管和下降管中工质流动阻力。 (2)运动压头法:循环回路中产生的水循环动力,在稳定流动时,用于克服回路中工质流动的总阻力。方程式为:()xj ss ss xj P P gh ?+?=-ρρ (3)有效压头法:循环回路中运动压头克服上升管得流动阻力后剩余的部分水循环动力,在稳定流动时,用于克服回路中下降管的流动阻力。方程式为:()xj ss ss xj P P gh ?=?--ρρ 2. 作图示出热负荷变化对上升管压差特性曲线及回路工作点的影响。 答: 图中φ为截面含汽率,x 为质量含汽率,ss P ?为上升管流动阻力,gh ss ρ为重位压差。如图可见,随着吸热量q 的增加,φ和x 都增大,但两者的增大趋势却有很大区别。x 随q 增大是线性增加,因此,ss P ?也几乎是随q 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而φ随q 增大是非线性增加,当工质吸热比较少,x 较小时,φ随q 增大增加得很快,即φ的增加远大于x 的增加; 上升管压差与吸热量的关系

而在某一x 或φ值后,x 增加φ却增加得很慢。这是由于水与水蒸气的物性决定的,因为当水转变为蒸汽时,体积急剧膨胀,与此对应,gh ss ρ随q 的增大开始下降的很快,而后下降的较慢。因此,gh ss ρ和ss P ?的叠加使得ss S 和q 的关系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形状。 简单回路压差特性及工作状态 开始在q 较少、x 较小、循环倍率K 较大处,随着q 的增加,ss S 的特性曲线下移,因此回路的工作点向右移,循环流量0G 增加。这种情况持续到一定程度,当K 小于jx K 时,q 再进一步增加,因上升管压差升高而使ss S 的特性曲线上移,工作点的位置左移,循环流量0G 减小。 3. 自然循环锅炉的自补偿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答:开始在q 较少、x 较小、循环倍率K 较大处,随着q 的增加,φ的增加大于x 的增加,则回路的动力压头大于的增加大于宗族里的增加,此时回路中的动力大于阻力,使得循环流量0G 相应增加。当循环倍率K 大于某一界限循环倍率jx K 时,循环回路具有因上升管吸热量q 增加而使循环流量0G 随之增加的能力,称为自然循环回路的自补偿能力。 4. 简述自然循环锅炉的水循环计算方法和步骤。 答:(1)确定循环流量或流速,循环倍率,循环回路的各种压差,以及可靠性指标;

重塑黄土变形特性

重塑黄土变形特性 作者:程海涛, 刘保健, 谢永利, CHENG Hai-tao, LIU Bao-jian, XIE Yong-li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刊名: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28(5)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8条) 1.孙钧岩土材料流变及其工程应用 1999 2.李传勋压实黄土荷载、变形与时间关系及应用问题的研究[学位论文] 2003 3.陈晓平.白世伟软土蠕变-固结特性及计算模型研究[期刊论文]-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05) 4.龚晓南高等土力学 1996 5.程海涛.刘保健.谢永利压实黄土应力-应变-时间特性[期刊论文]-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6.刘保健.支喜兰.谢永利公路工程中黄土湿陷性问题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公路学报 2005(04) 7.石刚.王晋国.支喜兰黄土地区公路工程地基承载力分区计算方法[期刊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5(04) 8.张玉芬.张志权.赵桂娟二灰黄土力学性能试验[期刊论文]-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5) 引证文献(2条) 1.王松鹤.骆亚生.李焱黄土固结蠕变特性试验研究[期刊论文]-工程地质学报 2009(5) 2.李喜安.黄润秋.彭建兵黄土崩解性试验研究[期刊论文]-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z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5a283637.html,/Periodical_xagljtdx200805008.aspx 授权使用:西安理工大学(xalgdx),授权号:439dfc3b-d297-4a39-b336-9e400130f9ab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日

旋翼的空气动力特点9页

旋翼的空气动力特点 (1)产生向上的升力用来克服直升机的重力。即使直升机的发动机空中停车时,驾驶员可通过操纵旋翼使其自转,仍可产生一定升力,减缓直升机下降趋势。 (2)产生向前的水平分力克服空气阻力使直升机前进,类似于飞机上推进器的作用(例如螺旋桨或喷气发动机)。 (3)产生其他分力及力矩对直升机;进行控制或机动飞行,类似于飞机上各操纵面的作用。旋翼由数片桨叶及一个桨毂组成。工作时,桨叶与空气作相对运动,产生空气动力;桨毂则是用来连接桨叶和旋翼轴,以转动旋翼。桨叶一般通过铰接方式与桨毂连接。 旋翼的运动与固定翼飞机机翼的不,因为旋翼的桨叶除了随直升机一同作直线或曲线动外,还要绕旋翼轴旋转,因此桨叶空气动力现象要比机翼的复杂得多。 先来考察一下旋翼的轴向直线运动这就是直升机垂直飞行时旋翼工作的情况,它相当于飞机上螺旋桨的情况。由于两者技术要求不同,旋翼的直径大且转速小;螺旋桨的直径小而转速大。在分析、设计上就有所区别设一旋冀,桨叶片数为k,以恒定角速度Ω 绕轴旋转,并以速度Vo沿旋转轴作直线运动。如果在想象中用一中心轴线与旋翼轴重合,而半径为r的圆柱面把桨叶裁开(参阅图2,1—3),并将这圆柱面展开成平面,就得到桨叶剖面。既然这时桨叶包括旋转运动和直线运动,对于叶剖面来说,应有用向速度(等于Ωr)和垂直于旋转平面的速度(等于Vo),而合速度是两者的矢量和。显然可以看出(如图2.1—3),用不同半径的圆柱面所截出来的各个桨叶剖面,他们的合速度是不同的:大小不同,方向也不相同。如果再考虑到由于桨叶运动所激起的附加气流速度(诱导速度) ),那么桨叶各个剖面与空气之间的相对速度就更加不同。与机翼相比较,这就是桨叶工作条件复杂,对它的分析比较麻烦的原因所在。 旋翼拉力产生的滑流理论 现以直升机处于垂直上升状态为例,应用滑流理论说明旋翼拉力产生的原因。此时,将流过旋翼的空气,或正确地说,受到旋翼作用的气流,整个地看做一根光滑流管加以单独处理。假设: 空气是理想流体,没有粘性,也不可压缩; 旋转着的旋冀是一个均匀作用于空气的无限薄的圆盘(即桨盘),流过桨盘的气流速度在桨盘处各点为一常数; 气流流过旋翼没有扭转(即不考虑旋翼的旋转影响),在正常飞行中,滑流没有周期性的变化。 根据以上假设可以作出描述旋翼在:垂直上升状态下滑流的物理图像,如下图所示,图中选取三个滑流截面,So、S1和S2,在So面,气流速度就是直升机垂直上升速度Vo,压强为大气压Po,在S1的上面,气流速度增加到V1= Vo+v1,压强为P1上,在S1 的下面,由于流动是连续的,所以速度仍是V1,但压强有了突跃Pl下>P1上,P1下一P1上即旋翼向上的拉力。在S2面,气流速度继续增加至V2=Vo+v2,压强恢复到大气压强Po。 这里的v1是桨盘处的诱导速度。v2是下游远处的诱导速度,也就是在均匀流场内或静止空气中所引起的速度增量。对于这种现象,可以利用牛顿第三用动定律来解释拉力产生的原因。 旋翼的锥体

第三章 土的变形特性

第三章 土的变形特性 3.1 应力-应变试验与试验曲线 目前,为了测定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在土工试验方面经常使用的土工仪器有固结仪、直剪仪和常规三轴仪。另外,还有真三轴仪、平面应变仪和扭剪仪等,但使用不很普遍。由于能施加复合应力的试验设备的设计、制造和使用都比较困难,因此目前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少量简单的试验,求取在比较简单的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试验曲线,然后利用一些理论,如增量弹塑性理论,把这些试验结果推广应用到复杂的应力状态上去,建立所需要的应力-应变模型。土的应力-应变模型建立后,再用应力路径不同的试验以及用复杂应力状态的试验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必要时,可对建立的应力应变模型进行修正。 下面简要介绍各向等压力固结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的情况,以及相应的试验曲线的特性。 3.1.1 各向等压力固结试验和土的固结状态 各向等压力固结试验,即123σσσ==条件下的排水压缩试验,可用常规三轴仪进行。 试验得到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通常称为压缩和回弹曲线,如图3-1 所示。一般情况下,土体压缩时,土体孔隙比e 与平均有效应力p '的关系在半对数坐标图上可简化为直线关系,压缩曲线的方程可表示为: 0ln e e p λ'=- (3.1.1) 式中0e ——p '等于单位应力时土体的孔隙比; λ——半自然对数坐标图上压缩曲线的斜率。 当卸荷及重复加荷时,土体孔隙比与平均有效应力的关系在半对数坐标上也可近似表示为直线关系,回弹曲线的方程可表示为: ln e e p κκ'=- (3.1.2) 式中e κ——回弹曲线上p ′等于单位压力时土体的孔隙比; κ——半自然对数坐标图上压缩曲线的斜率。

ROV水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a283637.html, ROV水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作者:钟朝廷张印桐张永祥徐诗婧 来源:《科技与创新》2015年第17期 摘要:通过研究开架式ROV水动力特性,分析了开架式ROV特殊的几何外型和作业特点,讨论了研究的必要性,通过1∶4的拘束模型试验测得了一套无因次水动力系数,并得到了五自由度ROV运动方程。该试验对校正ROV水动力模型、提高仿真精准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ROV;水动力系数;拘束模试验;试验数据 中图分类号:U661.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https://www.360docs.net/doc/5a283637.html,ki.kjycx.2015.17.013 ROV(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即遥控式无人潜水器,因其水下作业时间长,并且能 够在深海和复杂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完成高强度、高负荷的作业任务,所以,被广泛应用于海洋资源开发、水下工程、海底调查和打捞作业等领域。当前,安全性和稳定性对ROV实际作业十分重要,ROV水动力特性和运动控制策略是ROV研发过程中的2大关键技术,而ROV运动控制策略又依赖于其本身的水动力特性。因此,在研究ROV水动力特性时,要建立适用于ROV的运动数学模型,从而得到一套较为完备、准确的水动力系数。 当前,绝大多数ROV的运动仿真都是基于美国海军泰勒水池(DTNSRDC)发表的“模拟潜艇的标准运动方程”进行的,并适当简化。然而,该方程中的黏性水动力项是基于等速直航状态下进行泰勒展开,再根据潜艇的几何特性(左右对称、前后不对称、上下近似对称)和实验结果简化水动力项得到的。因为ROV几何外形具有左右对称、前后近似对称、上下不对称和框架式结构的特点,所以,可判定其与潜艇有很大的差别;因为ROV布置有多个推进器,作业时能够进行前后、左右、上下、原地回转等灵活运动,这与潜艇以纵向直航为主要运动特点也有很大的差异。由此可知,用潜艇标准运动方程不能很好地描述ROV的运动特性。Fossen假设ROV前后、左右、上下对称,提出了一种简化的、用于ROV的运动数学模型。这种ROV运动数学模型简单明了、水动力系数少,获取比较方便,而且考虑到ROV灵活多变的运动特性,特别是在低速作业的情况下,它能较好地模拟ROV运动,所以,近年来被不少学者运用。但是,这种数学模型忽略了ROV自身几何外形上前后、上下的不对称性,因此,还是与实际运动状况有一定的差异。 到目前为止,仍然缺少1套经过大量试验验证、被广泛认可的ROV水动力模型。ROV水动力模型的主要研究方法有CFD 仿真计算、系统辨识(SI)和拘束模型试验。由于ROV外型复杂、附体较多,并且流体力学理论、计算方法和设备还不够完善,所以,CFD 仿真计算受 到了一定的限制。因为系统辨识(SI)主要依赖ROV实际航行过程中传感器测得的数据,而鉴于传感器的精度等问题,测得的结果一般误差比较大,所以,这种方法多用于水动力模型的

第4章 螺旋桨模型的敞水试验

274 第四章 螺旋桨模型的敞水试验 螺旋桨模型单独地在均匀水流中的试验称为敞水试验,试验可以在船模试验池、循环水槽或空泡水筒中进行。它是检验和分析螺旋桨性能较为简便的方法。螺旋桨模型试验对于研究它的水动力性能有重要的作用,除为螺旋桨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料外,对理论的发展也提供可靠的基础。 螺旋桨模型敞水试验的目的及其作用大致是: ① 进行系列试验,将所得结果分析整理后绘制成专门图谱,供设计使用。现时各类螺旋桨的设计图谱都是根据系列试验结果绘制而成的。 ② 根据系列试验的结果,可以系统地分析螺旋桨各种几何要素对性能的影响,以供设计时正确选择各种参数,并为改善螺旋桨性能指出方向。 ③ 校核和验证理论方法必不可少的手段。 ④ 为配合自航试验而进行同一螺旋桨模型的敞水试验,以分析推进效率成分,比较各种设计方案的优劣,便于选择最佳的螺旋桨。 螺旋桨模型试验的重要性如上所述,但模型和实际螺旋桨形状相似而大小不同,应该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将模型试验的结果应用于实际螺旋桨,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在下面将分别研究螺旋桨的相似理论以及尺度作用的影响。 § 4-1 敞水试验的相似条件 从“流体力学”及“船舶阻力”课程中已知,在流体中运动的模型与实物要达到力学上的全相似,必须满足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及动力相似。 研究螺旋桨相似理论的方法甚多,所得到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将用量纲分析法进行讨论,也就是用因次分析法则求出螺旋桨作用力的大致规律,然后研究所得公式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可以设想,一定几何形状的螺旋桨在敞水中运转时产生的水动力(推力或转矩)与直径D (代表螺旋桨的大小)、转速n 、进速V A 、水的密度ρ、水的运动粘性系数ν及重力加速度g 有关。换言之,我们可用下列函数来表示推力T 和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即 T = f 1(D ,n ,V A ,ρ,ν,g ), 为了便于用因次分析法确定此函数的性质,将上式写作: T = k D a n b c A V ρ d ν e g f (4-1) 式中k 为比例常数,a 、b 、c 、d 、e 、f 均为未知指数。 将(4-1)式中各变量均以基本量(即质量M 、长度L 、时间T )来表示,则得: 2T ML =f 2e 2 d 3c b a 1?? ? ????? ????? ????? ????? ??T L T L L M T L T kL

对转螺旋桨敞水试验技术

8.4.1 对转螺旋桨敞水试验技术 敞水试验是研究螺旋桨在均匀流场中的工作特性。敞水试验的目的是: (1)进行系列模型桨试验,建立螺旋桨设计图谱; (2)研究螺旋桨的不同几何特性参数对其水动力性能的影响,为改进设计和优化设计提供试验数据; (3)提供模型自航试验和实雷推进性能预报必要的敞水性证曲线。 一、试验方法和试验设备 螺旋桨敞水试验必须满足的相似准则是进速系数J。雷诺数、弗氏数、相对潜深都属于 限制参数。为了消除自由液面的影响(兴波和吸气),螺旋桨的轴线潜深应大于或等于一个桨径。为了避免严重的粘性尺度效应,桨模雷诺数要求大于某一临界值,这一点在下文将作专门讨论。 试验方法有二种: (1)固定进速(拖车速度不变)、改变螺旋桨转速,此方法称等速度法; (2)固定螺旋桨转速,改变进度(变化拖车速度),此方法称等转速法。 目前使用的敞水试验装置有二种结构形式:一种是扁舟式敞水箱。螺旋桨动力仪、换向和减速齿轮箱、电机等安装在箱体内,驱动螺旋桨的空、实轴伸出箱体外,为减小箱体对螺旋桨流动的影响,螺旋桨与箱体之间的轴向距离要求大于2—3倍桨直径。另一种是炮弹式敞水试验装置。其外型为流线型圆柱体,类似于炮弹形状。动力仪及驱动螺旋桨的传动轴系安装在圆柱体内。圆柱体上方有一空心的弓形剖面的支杆一直伸到水面上,安放在水面上的电机通过直角传动机构驱动螺旋桨轴转动。这种结构形式的优点是对螺旋桨流动的干扰影响小,另外可以允许增大潜深,提高车速。 敞水试验的主要测量仪器是螺旋桨动力仪。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水池用于正、反转螺旋桨敞水试验的动力仪有变磁阻式空、实轴螺旋桨动力仪、电阻应变式多功能螺旋桨动力仪。螺旋桨转速由光电式或磁电式速度仪测量。图8-8是鱼雷对转桨试验装置的示意图。 图8-8 鱼雷对转桨试验装置示意图 1- 内轴;2-外轴;3-空心万向轴节; 4-空心动力仪;5-换向齿轮箱;6,7-万向联轴节 8-减速齿轮箱;9-光电测速仪;10-电机。 二、敞水试验数据表达 敞水试验测量的数据有:前桨推力、前桨扭矩、后桨推力、后桨扭矩;螺旋桨 转速n、拖车速度。 为了便于比较分析,通常均以前桨直径无因次化。 前桨推力系数

浅谈土的变形特性

2010年 第4期(总第194期) 黑龙江交通科技 HEIL ONGJI A NG JI A OTONG KEJI No .4,2010(Sum No .194) 浅谈土的变形特性 李连志1,王 佳2 (1 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2 黑龙江省公路局) 摘 要:土的力学性质研究是建立在三大力学基础之上,但又因为土的多相性、散体性和自然变异性,使其与 金属材料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土的非线性、剪胀性、硬化与软化、应力路径和应力历史等方面分析了土有别于金属材料的变形特性。 关键词:土体;变形特性;本构关系 中图分类号:U 416 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3383(2010)04-0004-01 收稿日期:2010-02-08 0 概 述 土是一种具有多相性、散体性和自然变异性的材料,与材料力学中的金属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研究土的变形往往应用压缩固结仪、三轴压缩仪、平面应变仪、真三轴仪等进行试验,得出土的应力 应变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土体变形的特性。但试验有一定的局限性,试验总是在某种简化条件下进行的,即使真三轴仪能考虑三维受力状态,试验也只能按某种应力状态,某种加荷方式进行。为了更好的了解土的变形特性,仅就土区别于金属材料的变形特性阐述。1 非线性和非弹性 大部分坚硬材料,如金属和混凝土,在受轴向拉压时,应力 应交关系如图1(a)所示,初始阶段为直线,材料处于弹性变形状态。当应力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应力 应交关系明显地转为曲线,材料同时存在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土体也有类似的特性,图1(b)为土的三轴试验得出的轴向应力 1- 3与轴向应变 之间的关系曲线。与金属等材料不同的是,初始的直线阶段很短,对于松砂和正常固结黏土,几乎没有直线阶段,加荷一开始就呈非线性。土体的非线性变形特性比其他材料明显得多。 这种非线性变化的产生,就是因为除弹性变形以外还出现了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土体是松散介质,受力后颗粒之间的位置调整在荷载卸除后,不能恢复,形成较大的塑性变形。如果加荷到某一应力后再卸荷,曲线将如图1(b)虚线所示。oa 为加荷段,ab 为卸荷段。卸荷后能恢复的应变 e 即弹性应变。不可恢复的那部分应变 p 为塑性应变。经过一个加荷退荷循环后,再加荷,将如图1(b)中的bc 段所示,它并不与ab 线重合,而存在一个环,叫回滞环。回滞环的存在表示卸荷再加荷过程中能量消耗了,要给以能量的补充。再加荷还会产生新的不可恢复的变形,不过同一荷载多次重复后塑性变形逐渐减小。 土体在各种应力状态下都有塑性变形,甚至在加荷初始应力 应变关系接近直线的阶段,变形仍然包含弹性和塑性两部分。卸荷后不能恢复到原点。非线性和非弹性是土体变形的突出特点。 2 塑性体积应变和剪胀性 土体受力后会有明显的塑性体积变形。由土样在三轴仪中逐步施加各向相等的压力P 后,再卸除,所得到的P 与体积应变 v 之间的关系曲线,可见存在不可恢复的塑性体积应变,而且它往往比弹性体积应变更大。这一点与金属不同,金属被认为是没有塑性体积变形的。塑性变形是由于晶格之间的错动滑移而造成的,它只体现形状改变,不产生体积变化。土体的塑性变形也与颗粒的错位滑移有关。在各向相等的压力作用下,从宏观上来说,是不受剪切的,但在微 观上,颗粒间是有错动的。压缩前,颗粒架空,存在较大孔隙,压缩后,有些颗粒挤入原来的孔隙中,颗粒错动,相对位置调整,颗粒之间发生着剪切位移。当荷载卸除后,不能再使它们架空,无法恢复到原来的体积,就形成较大的塑性体 积变形。 (a)金属;(b)土体 图1 材料的应用 应变关系 不仅压力会引起塑性体积变形,而且剪切也会引起塑性体积变形。剪切引起的体积收缩叫剪缩。软土和松砂常表现为剪缩。若剪切引起体积膨胀,则称之为剪胀。紧密砂土,超固结黏土,常表现为剪胀。文献中常把剪切引起的体积变化,不管剪缩还是剪胀,统称为剪胀性,剪缩是负的剪胀。剪胀性是散粒体材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3 硬化和软化 三轴试验测得的轴向应力 1- 3与轴向应变 a 的关系曲线有两种形态。图2(a)所示曲线有一直上升的趋势直至破坏,这种形状的应力应变关系称为硬化型。软土和松砂表现为这种形态,图2(b)所示曲线前面部分是上升的,应力达到某一峰值后转为下降曲线,即应力在降低,而应变却在增加,这种形态称之为软化型。紧密砂和超压密黏土表现为这种形态。 密砂受剪时,由于顺位排列紧密,一部分颗粒要滚过另一部分颗粒而产生相对错动,须克服较大的 咬合 作用力,故表现为较高的抗剪强度。而一旦一部分颗粒绕过了另一部分颗粒,结构便变松,抗剪能力减小了,因而表现为软化。超固结黏土剪切破坏后结构黏聚力丧失,也降低强度,表现为软化。对于松砂和软土,剪切过程中结构变得紧密,一般表现为剪缩,因而强度也在提高,呈现硬化特性。硬化和软化与剪缩和剪胀,常有一定联系,但也不是必然联系,软化类型的土往往是剪胀的,剪胀土未必都是软化的。 (下转第7页) 4

第三章--螺旋桨基础理论及水动力特性

第三章螺旋桨基础理论及水动力特性 关于使用螺旋桨作为船舶推进器的思想很早就已确立,各国发明家先后提出过很多螺旋推进器的设计。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螺旋桨的形状不断改善。自十九世纪后期,各国科学家与工程师提出多种关于推进器的理论,早期的推进器理论大致可分为两派。其中一派认为:螺旋桨之推力乃因其工作时使水产生动量变化所致,所以可通过水之动量变更率来计算推力,此类理论可称为动量理论。另一派则注重螺旋桨每一叶元体所受之力,据以计算整个螺旋桨的推力和转矩,此类理论可称为叶元体理论。它们彼此不相关联,又各能自圆其说,对于解释螺旋桨性能各有其便利处,然亦各有其缺点。 其后,流体力学中的机翼理论应用于螺旋桨,解释叶元体的受力与水之速度变更关系,将上述两派理论联系起来而发展成螺旋桨环流理论。从环流理论模型的建立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已日趋完善。尤其近二十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使繁复的理论计算得以实现,并促使其不断完善。 虽然动量理论中忽略的因素过多,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有一定距离,但这个理论能简略地说明推进器产生推力的原因,某些结论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故在本章中先对此种理论作必要介绍,再用螺旋桨环流理论的观点分析作用在桨叶上的力和力矩,并阐明螺旋桨工作的水动力特性。至于对环流理论的进一步探讨,将在第十二章中再行介绍。 §3-1 理想推进器理论 一、理想推进器的概念和力学模型 推进器一般都是依靠拨水向后来产生推力的,而水流受到推进器的作用获得与推力方向相反的附加速度(通常称为诱导速度)。显然推进器的作用力与其所形成的水流情况密切有关。因而我们可以应用流体力学中的动量定理,研究推进器所形成的流动图案来求得它的水动力性能。为了使问题简单起见,假定: (1)推进器为一轴向尺度趋于零,水可自由通过的盘,此盘可以拨水向后称为鼓动盘(具有吸收外来功率并推水向后的功能)。 (2)水流速度和压力在盘面上均匀分布。 (3)水为不可压缩的理想流体。 根据这些假定而得到的推进器理论,称为理想推进器理论。它可用于螺旋桨、明轮、喷水推进器等,差别仅在于推进器区域内的水流断面的取法不同。例如,对于螺旋桨而言,其水流断面为盘面,对于明轮而言,其水流断面为桨板的浸水板面。 设推进器在无限的静止流体中以速度V A前进,为了获得稳定的流动图案,我们应用运动 260

基于实测数据的上海地区超深基坑变形特性研究_江晓峰

第32卷 增刊2 岩 土 工 程 学 报 Vol.32 Supp.2 2010年8月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ug. 2010 基于实测数据的上海地区超深基坑变形特性研究 江晓峰1,刘国彬1,张伟立2,李翔宇1 (1.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 200092;2.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 200092) 摘 要:根据58个上海软土地区19 m以上超深基坑数据库,从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和墙后地表沉降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充分的数据挖掘,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方面,得到了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曲线形态特征、最大水平位移的位置、归一化的最大水平位移值;墙后地表沉降方面,得到了墙后地表沉降的曲线形态、墙后最大地表沉降值、墙后地表沉降的影响范围。并对这些规律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机理分析。这些结论可用于超深基坑的变形估算、优化设计以及指导施工。 关键词:超深基坑;实测数据;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墙后地表沉降;变形特性 中图分类号:TU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548(2010)S2–0570–04 作者简介:江晓峰(1986–),男,上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超深基坑工程和地铁及地下工程安全监控技术。E-mail: jiangxiaofengtjdx@https://www.360docs.net/doc/5a283637.htm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ltra-deep foundation pit in Shanghai based on measured data JIANG Xiao-feng1, LIU Guo-bin1, ZHANG Wei-li2, LI Xiang-yu1 (1. Department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 Shanghai Municipa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The database of 58 over-19-meters deep foundation pits helps to study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supporting structure and the surface settlement behind diaphragm wall. By fully data mining, the curve feature, and normalized maximum value of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re obtained. The curve feature, maximum location and the influence range of the surface settlement behind diaphragm wall are also analyzed. These conclusions can be used in estimating the deformation, optimizing the design and guiding the construction for ultra-deep foundation pit. Key words: ultra-deep foundation pit; measured data;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supporting structure; surface settlement behind diaphragm wall; properties of deformation 0 引 言 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基坑工程呈现出“深、大、近、紧、难”的特点。深基坑甚至是超深基坑不断涌现。以国内为例[1],北京国际新闻文化中心的基坑开挖深度平均为22.96 m;国家大剧院工程基础埋深最深处为32.5 m;润扬长江大桥北锚碇基坑平均开挖深度达到48 m。上海地区,地铁董家渡修复工程开挖深度平均达到38 m,外环隧道浦西暗埋段基坑、世博变电站等基坑开挖深度都达到了30 m以上。 目前的理论研究仍然多局限与一般的深基坑,超深基坑实践已经超在了理论的前头。徐中华[2]、刘涛[3]等都对上海基坑的变形特性做了统计分析,但都局限于一般深基坑,超深基坑的变形特性与一般深基坑的差异性还没有研究。根据文献[4]将20 m定义为上海软土超深基坑的界限,因此,本文收集了上海地区部分超深基坑(19 m以上)的工程实例,基于统计分析,研究了超深基坑围护墙体和墙后地表沉降变形特性。 1 工程信息采集与符号约定 1.1 工程信息的采集 本文采集的目标源为上海地区开挖深度超过19 m的基坑。本文共收集了58个工程的监测数据。数据的来源为已出版的有关专著、各类期刊、岩土工程领域的硕博士论文以及通过上海地铁远程监控系统所采集的数据信息。本文所收集的监测数据项目仅限于 ─────── 收稿日期:2010–04–21

深潜器等厚导管螺旋桨敞水性能计算分析_刘可峰

SHIP ENGINEERING 船舶工程Vol.36 No.1 2014 总第36卷,2014年第1期深潜器等厚导管螺旋桨敞水性能计算分析 刘可峰1, 2,姚宝恒1,连琏1 (1.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0;2.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江苏镇江 212003) 摘 要:利用三维设计软件系统SolidWorks对No.37+Ka4-70导管螺旋桨进行了三维实体建模,并对某深潜器使用的No.37导管外形进行了等厚处理。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两组导管螺旋桨模型进行了敞水数值模拟,得到了导管螺旋桨的推力,扭矩及其效率,并与图谱数据对比,证明了数值方法的有效性。比较数据分析了No.37导管等厚变化对ROV推进性能的影响,总结了No.37+Ka4-70等厚导管螺旋桨的优缺点。 关键词:深潜器;导管螺旋桨;等厚导管;敞水性能;Fluent 中图分类号:U66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982 (2014) 01-0037-04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Open Water Performance for Submersibles Identical Thickness Ducted Propellers LIU Ke-feng1, 2, Y AO Bao-heng1, LIAN Lian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cean Engineering, School of Naval Architecture, Ocean and Civil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2. School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city 212003,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The duct outline of ducted propeller No.37+Ka4-70 was altered for submersibles after building its 3D model with the 3D CAD software system SolidWorks in the article, their open water hydrodynamics feature was simulat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Fluent software. When comparing with the propeller chart, it shows that the numerical method is effective. The thrust force, torque, related coefficient and efficiency were compared. Through calculation and analy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dentical thickness ducted propeller No.37+Ka4-70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 submersible; ducted propeller; identical thickness duct; open water performance; Fluent 拖网渔船和拖轮等船舶在重载工况作业时,由于其螺旋桨载荷较重,若采用传统螺旋桨,往往效率较低,导管螺旋桨由于其在重载工况下的良好性能而在这类船舶上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导管螺旋桨是一种特种推进器,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工程应用,它在普通螺旋桨的外围装上了一个套筒,其剖面形状一般为机翼型或是折角型,导管与其中的螺旋桨形成了一个整体工作,这时的流场与没有导管时将发生较大的变化。按照内部流场的变化情况,导管可以分为加速型导管和减速型导管。对于加速型导管,首先可以使螺旋桨盘面处的水流加速,使螺旋桨工作在较大的速度场,从而可以提高螺旋桨的效率。其次,由于导管出口处的面积逐渐扩大,尾流的收缩变小,使轴向诱导速度减小,也有助于提高螺旋桨的效率。最后,由于叶梢和导管的间隙很小,由叶面和叶背的压力差引起的绕流大大减小,其能量损失也就减小。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加速导管螺旋桨具有重载效率高,推力大等特点,对于功率系数B p较高的使用场合,采用它能达到较高的效率[1]。深潜器对系泊推力有较高的要求,其推力计算一般就设定在系泊工况下进行,功率系数B p往往很大,故深潜器选用加速导管螺旋桨能获得较好的推进性能。 国外发表的导管螺旋桨系列试验资料中,以荷兰船模试验池的No.19A+Ka和No.37+Ka系列导管螺旋 收稿日期:2013-07-09;修回日期:2013-09-15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2008AA092301-1) 作者简介:刘可峰(1978-),男,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船舶设计,潜器操纵与控制和水动力学应用。 DOI:10.13788/https://www.360docs.net/doc/5a283637.html,ki.cbgc.2014.0010

直流锅炉的水动力特性

直流锅炉的水动力特性 一. 直流锅炉的优缺点 1.直流锅炉的主要优点是: 1)原则上它可适用于任何压力,但从水动力稳定性考虑,一般在高压以上(更多是超高压以上)才采用。 2)节省钢材。它没有汽包、并可采用小直径蒸发管,使钢材消耗量明显下降。 3)锅炉启、停时间短。它没有厚壁的汽包,在启、停时,需要加热、冷却的时间短,从而缩短了启、停时间。 4)制造、运输、安装方便。 5)受热面布置灵活。工质在管内强制流动,受热面可从有利于传热及适合炉膛形状而灵活布置。 2.直流锅炉的主要缺点是: 1)给水品质要求高。锅水在蒸发受热面要全部蒸发,没有排污,水中若有杂质要沉积于蒸发管内,或随蒸汽带入过热器与汽轮机。 2)要求有较高的自动调节水平。直流锅炉运行时,一旦有扰动因素,参数变化比较快,需配备自动化高的控制系统,才能维持稳定的运行参数。 3)自用能量大。工质在受热面中的流动,全靠给水泵压头,故给水泵的能耗高。 4)启动操作较复杂,且伴有工质与热量的损失。 5)水冷壁工作条件较差。水冷壁出口工质全部汽化或微过热,沸腾换热恶化不可避免,且没有自补偿特性。必须采取一定措施予以防止。 二. 超临界参数锅炉的水动力特性 超临界参数锅炉的水动力特性不仅影响着水冷壁的传热特性和安全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汽温特性、调峰性能,甚至影响到燃烧调节性能。。 超临界参数锅炉的水动力特性主要决定于水冷壁形式、工质的热物理特性、运行方式、水冷壁热流密度的大小及其分布等因素。其中工质的热物理特性是指:超临界参数下,在拟临界温度左右的一定范围内,工质受到大比热特性的影响,比容、黏度、导热系数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性。超临界压力下工质的热物理特性显著地影响着直流锅炉水动力的稳定性和下辐射区水冷壁出口工质的温度,进一步影响到自动调节性能。 超临界参数变压运行锅炉,当机组从额定负荷到低负荷时,炉膛水冷壁管圈的运行压力范围将从超临界压力降至亚临界压力,水冷壁管圈内工质将有两种工作状态,即单相流动和两相流动。故在分析超临界压力变压运行直流锅炉炉膛水冷壁水动力特性时不仅是分析超临界压力下的特性,同时还要分析亚临界压力下的特性,特别是负荷快速变化下的特性。超临界压力直流锅炉的蒸发受热面,尤其是启动及变压运行时(运行于亚临界压力下),带内置式启动系统的直流锅炉的蒸发受热面(即水冷壁),都可能存在着流动不稳定性、热偏差和脉动等水动力问题。 三. 亚临界和超临界压力下的流动不稳定性 直流锅炉蒸发受热面出现不稳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汽和水的比容差以及水冷壁进口有热水段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实际运行的直流锅炉蒸发受热面就会发生这种流动不稳定的工况。水动力不稳定性发生在同时具有蒸发段和热水段的管屏上,水动力多值性不会发生在只有蒸发段的管屏上。 燃料投入速度及减温水量会对水动力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在升温升压的过程中,随着燃料量的增加,尤其是直吹式系统启动磨煤机时,一方面炉内燃烧放热量增大,引起热敏

第4章 螺旋桨模型的敞水试验要点

第四章螺旋桨模型的敞水试验 螺旋桨模型单独地在均匀水流中的试验称为敞水试验,试验可以在船模试验池、循环水槽或空泡水筒中进行。它是检验和分析螺旋桨性能较为简便的方法。螺旋桨模型试验对于研究它的水动力性能有重要的作用,除为螺旋桨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料外,对理论的发展也提供可靠的基础。 螺旋桨模型敞水试验的目的及其作用大致是: ①进行系列试验,将所得结果分析整理后绘制成专门图谱,供设计使用。现时各类螺旋桨的设计图谱都是根据系列试验结果绘制而成的。 ②根据系列试验的结果,可以系统地分析螺旋桨各种几何要素对性能的影响,以供设计时正确选择各种参数,并为改善螺旋桨性能指出方向。 ③校核和验证理论方法必不可少的手段。 ④为配合自航试验而进行同一螺旋桨模型的敞水试验,以分析推进效率成分,比较各种设计方案的优劣,便于选择最佳的螺旋桨。 螺旋桨模型试验的重要性如上所述,但模型和实际螺旋桨形状相似而大小不同,应该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将模型试验的结果应用于实际螺旋桨,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在下面将分别研究螺旋桨的相似理论以及尺度作用的影响。 §4-1 敞水试验的相似条件 从“流体力学”及“船舶阻力”课程中已知,在流体中运动的模型与实物要达到力学上的全相似,必须满足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及动力相似。 研究螺旋桨相似理论的方法甚多,所得到的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将用量纲分析法进行讨论,也就是用因次分析法则求出螺旋桨作用力的大致规律,然后研究所得公式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可以设想,一定几何形状的螺旋桨在敞水中运转时产生的水动力(推力或转矩) 与直径D(代表螺旋桨的大小)、转速n、进速V A、水的密度ρ、水的运动粘性系数ν及重力加 速度g有关。换言之,我们可用下列函数来表示推力T和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即 T = f1(D,n,V A,ρ,ν,g), 为了便于用因次分析法确定此函数的性质,将上式写作: T = k D a n b c A Vρd νe g f(4-1)式中k为比例常数,a、b、c、d、e、f均为未知指数。 274

几种主要因素对边坡体变形特性的影响性能研究

几种主要因素对边坡体变形特性的影响性能研究 为了满足当下边坡工程的应用需要,文章就影响边坡体变形的各个要素展开分析。这需要进行自制设备的应用,确保室内试验环节的正常开展,从而进行不同坡体形式、含水量情况下,边坡模型变形性能的积极分析。文章就边坡体的渐变、时变性质展开分析,进行其时空效应的各个影响因素的分析,从而实现对边坡体变形特性的深入探究,以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 标签:变形特性;边坡模型;存在问题;密实度 前言 在边坡体变形特性分析过程中,该文就边坡模型展开分析,进行代表性监测点的选定,进行其变形发展情况的深入分析,确保不同边坡高度下的变形发展曲线图的设计,通过对不同的边坡体变形特性影响模块的分析,确保边坡体的时变、渐变性质的分析。 1 关于边坡体变形特性试验设备及其应用方案的分析 受到边坡工程的影响,路堑高陡边坡岩土体具备时变、渐变的性质,这就是时空效应的显著性特点。受到边坡工作模块的影响,其存在形式也存在差异,其表现出来的变形形式与一些类型的边坡也存在差异。为了验证上面的观念,笔者进行了一系列室内试验,进行边坡坡体集合形状、应用密实度、含水量等模块的分析,进行岩土体的时变、渐变等性质的深入分析,从而有利于后期工程设计模块的正常开展。 试验所用设备为自行研发的滑坡试验模拟装置,其结构组成见图1中所示。该装置具有操作灵活、原理简便等特点。在玻璃立面上描绘带有标准尺寸的格栅,可参照格栅来获得不同边坡模型不同部位处的变形数值大小。拟使用它对同一边坡模型但含水量不同时、含水量相同但边坡模型几何尺寸不同时,以及含水量与边坡模型几何尺寸均相同但模型材料的密实度不同时,三种工况下的边坡体变形特征进行研究。 为了满足当下工作的应用需要,我们也要进行边界效应的考虑,确保其不同应用情况的路堑边坡的考虑。在模型比例应用过程中,我们要进行其尺寸的控制,进行试验模型尺寸的优化。通过一系列的试验实践得知,要想避免其几何尺寸效应的出现,就要进行模型箱宽度及其边坡材料颗粒直径的协调,将其比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从而满足路堑边坡的工作应用需要。取平均粒径为0.8mm的材料来制作边坡模型,而模型的宽度为500mm,高度依具体试验目的来调整。在试验中,为了消除箱壁的摩擦约束而产生的边界效应,在箱壁上涂抹润滑液来减少模型材料与箱壁之间的摩擦力。为了使所得试验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每个边坡模型上都选取三个观测点,即坡顶、坡面中部和坡底。

2.螺旋桨及其副作用要点

编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毕业论文题目 2.螺旋桨及其副作用 学生姓名顾军 学号070750526 学院民航(飞行)学院 专业飞行技术 班级0707505 指导教师蔡中长实验师 二〇一二年九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2.螺旋桨及其副作用)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尽本人所知,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作者签名:年月日 (学号):070750526

螺旋桨及其副作用 摘要 从第一架飞机诞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几乎所有的飞机都是螺旋桨飞机。飞行学员的飞行生涯也都是从螺旋桨飞机开始的,螺旋桨是为飞机提供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其在提供动力的同时也给飞行带来一些副作用。在飞行过程中,飞行员应该根据各种飞行需要,克服螺旋桨所带来的副作用,保证飞机的正常飞行。本文先简单的介绍了螺旋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是螺旋桨的主要四种副作用:反作用力矩、滑流效应、进动效应和不对称载荷,从根本上讲述了各个副作用的形成原因以及作用结果,最后谈论了改正措施和个人DA42双发螺旋桨飞机的训练经验。希望本篇文章会为以后飞行学员训练提供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螺旋桨,工作原理,副作用

Propeller and the Side Effect Abstract From the birth of the first aircraft until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almost all of the aircraft are propeller aircraft. All the pilot students start by propeller aircraft. Propeller is the main component to provide power to the flight,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brings some side effects. In flight, the pilot should overcome the side effects caused by the propeller basing on a variety of operational need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aircraft has normal flight.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re is a brief introducing the propeller structure and principle of work. Then I talk about four kinds of side effects of the propeller mainly. They are reaction torque, slipstream effect, the precession effect and asymmetric loads.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cause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side effects fundamentally. Finally some corrective measures and training experience of DA42 propeller aircraft are shared. I hope this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pilot students. Key Words: Propeller; Principles of work; Side effec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