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观测数据的时空特征分析

气象观测员心得感想(精选多篇)

气象观测员心得感想(精选多篇) 第一篇:气象观测员工作个人心得体会 抬头看云、雨中漫步在别人看来是很浪漫的事,可是对于气象观测员来说却早已成为习惯。云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形状和种类,雨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一种天气现象,全然没有了浪漫的色彩,那一组组枯燥的数字书写着他们寂寞的青春,然而,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诠释着奉献的内涵。 气象观测员的工作可谓单调乏味,一支铅笔、一本观测记录簿是他们永远不变的工作“道具”。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返于值班室和观测场,记录着宝贵的气象数据。气象观测员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和责任感,生怕由于自己的疏忽而写错了一个数据,在他们的眼里,气象观测高于一切,能在规定时间内采集到准确的气象数据比什么都重要。 气象观测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只要是到了观测时间,无论是倾盆大雨,还是鹅毛大雪,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气象观测员都会勇敢地冲向观测场,记录下第一手观测资料。为了做好观测工作,他们甚至不惜放弃与亲人团圆的机会,在孤灯下,与那支铅笔、观测记录簿为伴。还有很多观测员为了工作,他们远离了亲朋好友;为了工作,他们放弃了几十年一遇的同学聚会;为了工作,他们倾注了满腔热情,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当过气象观测员的人都做过相同的梦——起床迟了、观测误了、仪器没了……时常在惊恐中醒来,这也许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出错情时的懊悔,创“百班”、“250班”时的快乐,看天识云时的专注,天气预报出现偏差时的不安,所有这一切,道不尽气象观测员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会。 时代在飞速发展,科技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可是气象观测员面对的还是那支铅笔和那本观测记录簿,他们依然默默无闻地隐藏在天气预报的背后。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到处充斥着浮躁和功利、冷漠与自私,气象观测员却仍然坚守着那份清贫,踏踏实实地重复着每天同样的观测工作,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气象观测员用坚实的脚步,在观测场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用简单的字符,谱写了气象人的颂歌。 第二篇:气象观测员工作个人心得体会 气象观测员工作个人心得体会 抬头看云、雨中漫步在别人看来是很浪漫的事,可是对于气象观测员来说却早 已成为习惯。云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形状和种类,雨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一种天气现象,全然没有了浪漫的色彩,那一组组枯燥的数字书写着他们寂寞的青春,然而,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诠释着奉献的内涵。 气象观测员的工作可谓单调乏味,一支铅笔、一本观测记录簿是他们永远不变 的工作"道具"。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返于值班室和观测场,记录着宝贵的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5.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1)熟悉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与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 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 (2)熟悉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1. 两种情况 (1)评价范围小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补充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2)评价范围大于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2.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3.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3)掌握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对应的气象观测资料年限要求为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4)熟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 1.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1)时次:根据所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类别,并遵循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 (2)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按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缺测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处理

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缺测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处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气象事业突飞猛进,与此同时新型自动气象站在气象观测领域得到广泛普及与应用。本文结合湖南省岳阳市新型自动气象站的实际运行状况,首先针对新型自动气象站进行概述,后重点研究了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缺测的原因及应对处理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气象观测数据质量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标签:气象觀测;新型自动气象站;缺测;原因;应对处理 引言 岳阳市位于湖南东北部地区,介于东经112°18′31″~114°09′06″及北纬28°25′33″~29°51′00″之间,境内地形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平原、丘陵、山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并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倾斜趋势。岳阳市位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表现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降水充沛、热量丰富等特点。自新型自动气象站在岳阳市气象局投入使用以来,不仅大大降低了气象观测人员的劳动强度,还使地面气象观测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实现了显著提升。但是在新型自动气象站运行过程中,极易出现降水量、蒸发量、风向风速等气象观测数据缺测等现象,进而导致气象观测数据的可靠性与完整性水平显著降低。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了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缺测的原因及应对处理措施,以期能够为提高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1新型自动气象站概况 新型自动气象站是一种能够自动观测与存储气象要素数据的设备,主要依据国家标准开放技术路线进行设计。新型自动气象站通常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前者包括供电系统、通讯系统、传感器与采集器等几大部分,而后者主要包括业务软件与嵌入式软件两大组成部分。业务软件主要负责对新型自动气象站的实际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对各气象要素数据进行采集与处理,而且还要定时对各种气象数据资料信息进行上传;而嵌入式系统软件主要用于对嵌入式系统及外部设备的运行进行管理。 2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缺测的原因分析 2.1环境因素 通常情况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会使用众多观测仪器设备,而大多数气象观测设备的集成度较高,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干扰。一旦气象观测场周围存在有电磁场,则极易导致气象观测数据出现缺测,其中以地温数据缺测出现频率最高。另外,自动气象站附近的小气候环境及其所在区域内的温湿度、日照等气象要素一旦发生变化也极易导致气象观测数据出现缺测。

新一代时空大数据平台GMSS介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a3392217.html, 新一代时空大数据平台GMSS介绍 作者:樊文有闫从文徐进宫巧 来源:《科技资讯》2017年第31期 摘要:近年来,地理信息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GIS全面向网络化转型,处理海量数据,与云计算结合,迈向互联共享,“GIS+云+大数据+互联网”势不可挡。本文结合当前传统GIS处理时空大数据面临的问题,阐述了GIS与云计算结合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国内先进的云GIS平台GMSS及其应用。 关键词:GMSS GIS 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1(a)-0031-02 当前,地理信息系统(GIS)无处不在,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在大数据时代,传统GIS的数据管理和处理的体系结构、方法和技术,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海量并发用户对海量数据的数据分析、处理的需求,阻碍了GIS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给信息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改变着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计算机运行模式,这孕育并促进了GIS行业的新发展[1,2]。 当前,在数据方面,GIS具有以下特点:(1)拥有海量空间数据,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2)基础数据多,数据量庞大,更新频度低;(3)并发用户数大,但每次使用量较小。这些特点致使传统GIS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海量的并发用户对海量数据的数据分析、处理的需求,同时,现有的数据管理和处理的体系结构、方法和技术也不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 1 GIS与云计算、大数据 云计算是继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和网格计算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用户能够按需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 如今我们已身处一个大数据时代,大约80%的数据都与空间位置有关。空间数据具有空间性、时间性、多维性、空间关系复杂等特性。空间大数据没有改变GIS的基本特征,但是对传统GIS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架构层面,大数据体量大、速度快、模态多等特性带来的挑战终将引起GIS数据存储与管理的质变,GIS大数据相对于普通大数据空间维度,需要创新数据挖掘的策略和方法。 时空大数据给GIS带来了挑战,而云计算则给GIS带来了新发展契机。首先,在空间数据存储方面,云计算的高可靠、高吞吐和可伸缩的新型地理数据存储技术可为GIS提供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6];其次,在地理数据计算方面,云计算基于虚拟集群的可伸缩数据处理 技术,可满足海量地理数据高性能计算;最后,在地理信息服务方面,云计算具有松耦合,数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附录

附录1 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管理办法(试行) (中国气象局2004年10月15日“气发…2004?249号”) 第一条为适应我国中小尺度天气加密监测站网建设的发展、拓宽气象业务领域和进行行业管理的需求,拓展我国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的资源,促进气象行业各类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共享,加强各类气象观测站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类中小尺度加密自动气象站(雨量站)、新增项目观测站、气象部门以外的其他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的编定。 第三条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由各省(区、市)气象局根据本办法统一编定,并报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备案。 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一般气象站和高空观测站的区站号由中国气象局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区站号编定办法统一编定。 气象部门以外的其他气象观测站使用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并由所在省(区、市)气象局按照本办法编定。 第四条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由5位代码组成,第一、二位为区号,后三位为站号。 区站号的第一位由拉丁字母的A至Z组成,第二位由阿拉伯数字0至9组成。 站号由3位0至9阿拉伯数字组成。 第五条中国气象局统一对各省(区、市)所使用的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的区号进行划分,各省(区、市)气象局可在所分配到的区号范围内确定本省(区、市)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的站号。 气象部门以外的其他气象观测站使用所在省(区、市)的区号,在编定气象部门以外的其他气象观测站的区站号时,区号的第二位固定使用所在省(区、市)的区号第二位的排序第一的数字。 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的区号划分见表一。 第六条各省(区、市)气象局在确定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后须向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报送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备案表。 第七条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备案表至少在该站投入业务运行2个月以前分别以纸质和电子文档(Excel格式)两种形式报出。 第八条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备案表须包括站名、经度、纬度和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无气压传感器的加密站为温度传感器感应部位拔海高度,单雨量站为雨量传感器口缘的拔海高度,其他类型观测站的拔海高度的确定另行规定)。 扩充气象观测站区站号备案表见表二。 第九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试行。

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 A格式

四、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1、总则 1.1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是认识和预测天气变化、探索气候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气象服务的基础,是我国天气气候监测网收集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为适应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有必要对2001年版的“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简称2001年版A格式)进行补充、修改。 1.2 本格式以中国气象局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为依据,对2001年版A格式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并将格式命名为“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作为原“全国地面气象资料数据模式”的2003年版。 1.3本格式由一个站月的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及相应的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包括A文件和J文件两个文件,附加信息即2001年版的“气表-1封面、封底V文件”,作为A文件的一部分。因此本格式涵盖了气表-1的全部内容。 1.4 根据2003年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本格式在2001年版A格式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的要素项目;为了更好地表述数据质量,增加了数据质量控制标识。观测数据部分历史资料中的技术规定可参照“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化基本模式暂行规定”和“补充规定”,本格式不再赘述。 1.5 根据2003年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本格式将2001年版单要素分钟降水量J 文件更改为多要素分钟观测数据文件,作为A文件的补充,简称J文件。 1.6 2001年版与2003年版A、J格式具体变动内容见附件“2001年版与2003年版格式变动对照表”。 1.7 本格式适用于我国现行各类地面气象台站和不同观测仪器采集的数据。 2、A文件 2.1 文件名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简称A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17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其结构为“AIIiii-YYYYMM.TXT”。 其中“A”为文件类别标识符(保留字);“IIiii”为区站号;“YYYY”为资料年份;“MM”为资料月份,位数不足,高位补“0”;“TXT“为文件扩展名。 2.2 文件结构 A文件由台站参数、观测数据、质量控制、附加信息四个部分构成。观测数据部分的结束符为“??????”,质量控制部分的结束符为“******”,附加信息部分的结束符为“######”。具体结构详见附录1:A文件基本结构。 2.3 台站参数 台站参数是文件的第一条记录,由12组数据构成,排列顺序为区站号、纬度、经度、观测场拔海高度、气压感应器拔海高度、风速感应器距地(平台)高度、观测平台距地高度、观测方式和测站类别、观测项目标识、质量控制指示码、年份、月份。各组数据间隔符为1 位空格。 2.3.1 区站号(IIiii),由5位数字组成,前2位为区号,后3位为站号。 2.3.2 纬度(QQQQQ),由4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前4位为纬度,其中1~2位为度,3~4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一位“S”、“N”分别表示南、北纬。 2.3.3 经度(LLLLLL),由5位数字加一位字母组成,前5位为经度,其中1~3位为度,4~5位为分,位数不足,高位补“0”。最后一位“E”、“W”分别表示东、西经。 2.3.4 观测场拔海高度(H1H1H1H1H1H1),由6位数字组成,第一位为拔海高度参数,实测

影响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量的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

影响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量的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 综合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而综合气象观测数据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影响巨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能够整合各类数据信息,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最终的结果。本文根据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基本情况,认真分析影响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量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气象数据观测的质量。 标签: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量;因素;控制措施 引言 我国现代气象业务的基础就是综合气象观测,顺利开展天气预报需要气象观测达到规范性和有效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程度需要可靠的气象观测数据和信息,与此同时,在气候预测、科学研究以及气象服务方面,都需要气象观测数据和信息的支撑,气象观测数据和信息对气象科学发展具有积极的刺进作用。近年来,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极端自然灾害出现频率和损害程度逐渐增强,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提前预测预报气象灾害,采取措施防范,对降低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对气象服务工作的要求和需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影响气象观察数据的因素多,会导致数据不准确甚至缺失,需要通过人工方法解决有关问题,以此提升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量。 一、高质量气象数据对综合气象观测的意义 综合气象观测通常是指利用信息化的方式来观测一定时间内的气象要素变化,以此明确气象观测的结论。与传统的气象观测模式相比,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覆盖范围更广,且气象观测的影响范围较大。目前,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综合气象观测的关注力度,从而制定出更为科学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以及工农业生产保障的重要依据。 现阶段,气象部门可以采用多种有效的技术开展气象观测工作从而更好的指导生产。但是当前综合气象观测的准确度依然没有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观测的方法依然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气象观测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气象数据的真实性有所下降,为了减少气象观测的误差,必须严格控制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 二、影响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量的因素 在综合气象观测数据采集和传输的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对这一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下面将从业务制度、仪器设备、员工技能和观测站环境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2.1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制度不够完善

时空数据分析算法及其

时空数据分析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时空数据分析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空间和时间是现实世界最基本、最重要的属性,许多空间应用系统都需要表达地学对象的时空属性,例如在地理位置变更、环境监测、城市演化等领域都需要管理历史变化数据,以便重建历史、跟踪变化、预测未来。面向对象的技术是用在软件设计中的一种方法,它用在时空数据[1]表达中主要是为了克服给定实体的空间或非空间属性在不同时间不同频率变化而出现的复杂问题[2]。下面从KNN 、RNN 、SkyLine 三种时空数据分析算法出发,论述时空数据分析算法的应用。 1、KNN 分析算法的基本概述及应用分析 KNN 算法是非参数回归模型的基本算法之一,通过在状态空间中搜索与待测点X 相近的k 个样本(X i ,Y i )估计g n (x),因此又称为k 最近邻非参数回归,其预测 函数[3]可表示为 Y=g(X)=∑=k 1i W i (X ;X k 1,…,X k k )Y i =∑=k 1i k i Y i (1) 其中X k 1.表示与x 距离最近的点,并赋予权值k 1;X k 2则被赋予权值k 2;以此 类推,得到k 个权函数k 1,k 2,?,k k ,满足 k 1≥k 2≥…≥k k ≥0,∑=k 1i i k =1 (2) KNN 算法通过计算样本个体之间的距离或者相似度来寻找与每个样本个体最相近的K 个个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完成一次样本个体的两两比较,所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跟样本的个数直接相关。 K 最近邻算法通常情况下是用于分类的,这只是对K 近邻算法用途的本质说明[4]。从实际来看,K 近邻算法可以应用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系统推荐等等。简单的讲,就是挖掘出客户喜欢的相同商品,来进行相似物品的推荐。另外区分客户群体,从而使我们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下面是KNN 分类器构建实例。KNN 的实现分训练和识别两步。训练时,把每类样本降维后的结果作为KNN 的输入。如图1所示,圆圈表示待识别数据所处的位置,选择K 值为3时,选中实线圆中的3个数据,识别结果为三角形代表的类;选择K 值为5时,选中虚线圆中的5个数据,识别结果为正方形代表的类。

当前我国气象观测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当前我国气象观测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何春燕 摘要:文章对我国当前气象观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并提出了新观点和新理论。 关键词:气象观测;发展趋势;现状 1 气象观测的基本概念 传统的概念是指借助仪器和目力对气象要素进行的测量和判定。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对象的扩充,气象观测已逐步发展为大气探测。《战略研究》对气象观测的概念予以了全新的解释:气象观测是对地球大气圈及其密切相关的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等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数据进行整理的过程。气象观测是人们认识大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手段,其观测数据和信息是开展气象预报、预测、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地球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气科学发展的前沿。 2 当前气象观测的成绩与不足之处 2. 1 成绩 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气象及其他相关部门先后建立了约46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初步实施了大气观测、海洋观测和陆地观测,观测对象涉及大气、海洋、水文、冰雪、陆地、生态等多个方面。卫星和雷达观测具有世界水平。我国成功发射了4颗极轨气象卫星和3颗静止气象卫星,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双轨气象业务卫星的少

数国家之一;沙尘暴监测网、自动气象站网、L波段探空雷达网、全球定位系统(GPS)探空站、飞机探测、风廓线仪和三维闪电定位仪等的建设和应用,提高了我国气象综合探测的现代化水平。 2. 2 不足的地方 我国现有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还存在不足,基础研究、探测技术、探测仪器和装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离现代气象观测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些台站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被迫搬迁,破坏了观测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严重影响了观测资料的准确性、比较性、代表性。有些观测数据采集手段和信息传输设备落后,能够获取的数据在时空分辨率、观测精度、观测项目及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等方面尚不能满足系统监测与研究的需要。 3 我国气象观测趋势展望 依靠科技进步,利用各种先进成熟的探测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门类较齐全、站网密度适宜、布局合理的地基、空基气象观测网。在未来系列卫星上合理搭载大气化学、大气物理结构等探测仪器;逐步构成极轨、静止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 、小卫星等天基对地气象观测体系,开展对天气、气候系统的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全天候、长期持续稳定的监测。实现对全球进行全天候的定量观测;对常规气象要素,大气化学成分及过程,气候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进行综合监测。 3. 1天基观测系统 是由传感器在中层大气之上的以低轨(极轨)和高轨(静止)卫星为观

气象观测的分类

气象观测的分类、方式和任务 一、观测分类 地面气象观测台站按承担的观测业务属性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此外还有无人值守气象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基准站。是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气候资料而设置的气候观测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必要时可承担观测业务试验任务。 国家基本气象站--简称基本站。是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气象观测站,大多担负区域或国家气象情报交换任务,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中的主体。 国家一般气象站--简称一般站。是按省(区、市)行政区划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本省(区、市)和当地的气象服务,也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观测资料的补充。 无人值守气象站--简称无人站。是在不便建立人工观测站的地方,利用自动气象站建立的无人气象观测站,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另外还可布设机动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气象业务和服务的临时需要组织所需的地面气象观测。 1、气象辐射观测一级站--进行总辐射、散射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反射辐射和净全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 2、气象辐射观测二级站--进行总辐射、净全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 3、气象辐射观测三级站--只进行总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 二、观测方式 地面气象观测分为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两种方式,其中人工观测又包括人工目测和人工器测。 三、观测任务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观测、记录处理和编发气象报告。 1、按规定的时次为积累气候资料进行定时气象观测。自动观测项目每天进行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进行0 2、08、14、20时四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进行08、14、20时三次定时观测。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仍然保留二十四次人工定时观测。 2、按规定的时次为制作天气预报提供气象实况资料进行天气观测,并按规定的种类和电码及数据格式编发各种地面气象报告。 3、进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新增加项目的观测。 4、按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进行自定项目和开展气象服务所需项目的观测。 5、经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的气象站,按规定的时次、种类和电码,观测、编发定时加密天气观测报告、不定时加密雨量观测报告和其他气象报告。 6、按统一的格式和规定统计整理观测记录,进行记录质量检查,按时形成并传送观测数据文件和各种报表数据文件,并可按要求打印出各类报表。 7、按有关协议观测、编发定时航空天气观测报告和不定时危险天气观测报告。 8、对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及时进行调查记载。

时空大数据平台设计

时空大数据平台设计 1.项目概况 智慧城市作为现代信息技术集中应用与展示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建设升级的重要力量。2006年以来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开始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地理空间数据资源、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软件资源、应用示范建设资源等成果。2012年开始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建设工作,分别出台了《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技术指南》(2015版)、《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建设技术大纲》(2017版)、《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大纲》(2019版)。 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作为智慧城市各行各业全面建设的重要基础性支撑平台,是智慧城市所有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建设内容的核心支撑,也是智慧城市中用于关联其他信息的时空信息支撑平台和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实现时间、空间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提供时空维度的分析与应用,协调和关联各个政府部门时空信息的产生、流向、管理、应用的技术体系和数据保障,将全面服务于政府部门的管理决策,方便广大公众享受更为智能、便捷的生活服务。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信息化建设,盘活地理信息资源,促进地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充分利用,需要建设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 2.建设目标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将在智慧城市总体框架下,充分利用基础地理信息已有的建设成果以及在智慧城市方面的建设资源,对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在内容、功能和效能上进行补充建设,构建城市时空信息数据库和云平台,最终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接入感知信息,从而发展到准确定位、有机整合、深度利用;信息资源由现在的分布式存储、逻辑式集中,发展到用云计算、宿主资源;从现在的对接式服务共享,发展到知识引擎、按需服务。选择多个应用领域,开展智能专题示范建设。 通过丰富带有时间标识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倾斜摄影测量三维等新型产品数据,整理历史和远景规划地理信息,集成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的典型数据资源,形成静态地理信息;同时,扩充物联网智能感知设备位置数据和实时感知的流式数据及其多层次摘要信息等,形成实时动态数据,构建时空信息大数据。建设按需提供服务能力,扩充感知定位、接入解译及模拟推演API接口、云服务系统、地名地址匹配引擎、业务流引擎、云端自主制图、按需定制服务系统,增强大数据时空分析和数据挖掘能力,搭建时空信息云平台。 3.建设内容 按照总体建设目标,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分五大部分建设内容。 第一部分是标准规范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使用与维护管理办法,时空数据整合、交换和共享管理办法,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基本规定、数据规范、技术规范、服务规范、接口规范等。 第二部分是时空大数据建设。参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CH/T 9005-2009)的定义,时空信息数据库应蕴含时空信息和

大气环境监测对气象服务的重要意义

大气环境监测对气象服务的重要意义 摘要:大气环境监测是对大气环境污染物形成浓度的一项检查、浅析及对其产生的改变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的监测过程。做好大气环境监测对气象服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气环境监测在气象服务中的运用,开拓了气象服务的范围。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污染物;气象服务领域;服务内容;影响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开始不断的增加,特别是在供应定时、定点、定量预报上,对于有特殊性能的防灾决策、气候评估、大气环境影响评估和气象信息获取的服务要求也逐渐增强。为了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气象部门气象服务内容也由单一的天气预报向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及评价、科技咨询、农业气象、大气环境评价、人工降雨抗旱、专业气象服务等多学科、全方位气象服务体系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果。近年来,针对日趋严重的大气污染等现象,气象部门加大投资力度,根据气象预报服务工作需求,不断采取先进手段加强对大气环境的监测与服务,通过对一个地区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观察、分析其变化规律,进行规定项目的定期监测,为气象预报服务提供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性的监测数据,使服务更精细化和人性化,并使大气环境监测充分利用到公共卫生气象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等气象预报服务领域中去,以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康福祉。 依照我们国家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和每个省市对于大气环境监测位置的设置经管规定的准求,城市环境大气监测点的设置及调整,需要按照有关规律进行设置,城市环境空气点位的增设和调整,需要按照一定的布点方法,在覆盖全区的现有监测点位和几个备选监测点(根据增设或调整需要)进行主要污染物浓度的同步监测,要求监测时间约为15日,鉴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个别点位数据不完整等原因,整个监测时间往往会超过15日,达到20日左右。大气环境监测为人类提供了重要性的气象服务。 1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在气象预报服务中的作用 当下城市发展非常迅速,城市化建设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项目之一,城市城镇已经变成人们共同生活娱乐的重要性场所,而城市的气候状况及环境现状伴随着整个社会的需求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城市高楼使风速降低、风流增强,水泥柏油路使城市含水量减少,加上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增加城市气象数据获取和进一步研究的复杂性和难度性。而且城市区域内风场的不规则性致使空气污染物扩散问题变得十分复杂,而大气环境监测等研究必须是建立在科学、确切的测定出大气环境参数基础上的,气象预报服务是必须依赖准确的数据才得以开展的,因此如何快速准确的作好城市及周边大气环境预报,是满足气象预报服务实时运用需求迫切需要解决的气象数据监测问题。由于城市气象和污染物扩散监测预报模式为一个数值模式,其兼容并优化城市气象和污染物扩散数据的监测和预报,所以提高城市气象和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掌握城市区域内各常规与特殊

最新-气象站历史数据库统计分析 精品

气象站历史数据库统计分析 随着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的发展,新的气象观测种类不断丰富,站点密度不断加大,气象观测数据量急剧增加,乌兰察布市现有11个国家自动气象站,23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针对乌兰察布市目前还未建立所有自动气象站建站以来的历史数据库,乌兰察布市现有的数据查询系统是华云统一版中心站软件2013,中心站客户端查询软件只能查询近两年的实时数据,没有提供各要素统计功能,自治区气象局开发的盟市级综合业务平台是面向全区气象部门的网页访问形式,存在用户访问量多造成网速慢,查询延时问题,当同时查询多要素时,网页出现停滞无反应现象,从而影响快速查询利用数据的工作效率,建立本地历史数据库,在检索统计时效上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果盟市级及县级业务综合平台出现了故障,本地历史数据库又可以作为盟市级及县级业务综合平台数据库的备份查询,这就极大提升了气象服务工作效率,该软件系统完善补充了现有华云统一版自动站数据查询软件及盟市级综合业务平台所提供的数据查询统计功能。 1项目建设目标及完成情况11源数据的调取。 暨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集数据收集与分发、质量控制与产品生成、存储管理、共享服务、业务监控于一体的气象信息共享业务系统。 本着统一数据来源、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流程、统一数据服务的原则,从气象数据全业务流程角度,初步建立了气象数据标准化框架,规范了各类数据命名、格式和算法,定义了国、省一致的气象数据存储结构和数据服务接口,实现了国省数据同步和实时历史数据一体化,气象信息化进程中,将作为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的核心基础数据支撑平台,故历史数据库中国家自动站的日数据、旬数据、月数据、年数据和区域自动站的日数据全部来源于数据库,利用语言程序通过接口调取数据库中的数据。 12服务器端数据库的建立。 在2005中建立合理的数据库,根据不同统计查询功能模块建立相应信息表,将调取回的数据导入已建立的历史数据库中,为了实现前台主界面快速查询统计功能,缩短数据库中检索数据时间,分别建立日数据、旬数据、月数据、季数据、年数据数据表。 13前台软件界面平台的开发。 利用语言设计简约明了的软件界面、编写程序实现快速连接数据库和查询统

气象观测数据的重要性

气象观测数据的重要性 气象观测信息和数据是开展天气预警预报、气候预测预估及各类气象服务、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推动气象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的重要基础。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在防灾减灾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为了有效防御和减轻所造成的损失,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气象保障能力,迫切需要实现对气象灾害的综合、立体、连续观测,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气候和气候变化导致人类生存条件的变化,这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外交问题。为了深化对气候变化事实和规律的科学认识,推进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工作,减少或消除有关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强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监测能力,提高对气候变化的定量描述和预估水平,制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对策及措施,需要开展代表性好、精度高、长期稳定运行的基准气候监测,并对气候系统多圈层(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及其相互作用进行长期连续观测。 ——在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方面。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是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的核心。为了建立满足公共气象服务需求的各类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提供均一性更好、时间序列更长的观测资料,需要建立时空布局精细、合理的观测站网,以获取陆地气象服务区、天气气候敏感区和关键区及海洋地区的高精度、高准确度、及时、稳定、可靠的观测数据,提高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能力。——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建设方面。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越发展,气象条件对各行业特别是天气气候敏感行业的影响越大,气象服务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交通、航空、航天、水利、环境、电信、电力和能源等行业对各类专业气象观测的需求日益增强。——在履行国际义务方面。多年来,我国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参与观测数据的国际交换,为全球气象预报服务业务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全球观测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包括世界气象组织(WMO)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发起实施了许多地球观测计划,旨在将现有及新建的各类观测系统集成一体,相互协调,共享观测数据和信息,以提高观测系统的效益。中国作为参与国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也对我国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在大气科学方面。气象观测是大气科学发展的基础。由于大气现象及其物理过程的变化较快,影响因子复杂,除了大气本身各种尺度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外,太阳、海洋和地表状况等,都影响着大气的运动。虽然在一定简化条件下,对大气运动作了不少模拟研究、大气运动模型实验,但组织局地或全球的气象观测网,获取完整准确的观测资料,仍是大气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途径。历史上的锋面、气旋、气团和大气长波等重大理论的建立,都是在气象观测提供新资料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不断引进其他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成果,增强气象观测能力,是发展大气科学的重要措施。

时空关联性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

时空关联性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数字存储技术和高速数据获取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交通、电力、物流、环境监控、工业生产等领域积累了大量与时间和地理空间相关的数据资源,可这些随时随地获取的、呈爆炸性增长的数据资源在给我们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数据越丰富,知识越贫乏”的问题则日益突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通过研究空间对象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发现数据的时空关联规则,分析数据的时空变化趋势并预测未来的时空状态,对于规划建设、指挥调度、应急管理、信息服务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面向智能交通领域,在时空关联性分析基础上,利用时空关联规则挖掘方法获取含时空约束的关联规则,从而进行交通拥堵趋势分析,为道路导航、趋势查询、交通控制等提供辅助决策信息。时空关联性分析是研究空间对象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反映时空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联性,时空关联规则挖掘作为时空关联性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或应用。本文详细介绍了时空关联规则挖掘的研究现状,通过分析现有时空关联规则算法在同时考虑时间和空间约束方面的不足,实现了一种新的时空关联规则挖掘方法。文中首先对时空数据进行空间关联性分析和时间段划分形成事务表,然后对空间关联的项集进行连接并产生时空关联规则。在算法执行过程中,对关联规则挖掘相关的阈值进行了分析,使挖掘所得的结果能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算法分析和实验对比表明,同时考虑时间和空间约束,能够在分析过程中及时过滤不相关的数据,提高时空关联规则的获取效率,能够有效地发现时空关联规则。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时空关联规则分析交通拥堵趋势的原型系统,可有效地实现时空关联性分析和结果的可视化。 关键词:时空关联性分析,时空关联规则,可视化,阈值分析,交通拥堵时空关联性分析绪论 当前像气象预报、环境监测和交通控制等领域,在问题的求解过程中越来越需要同时考虑时间和空间因素,而时空关联性分析的目标就是明确时空数据的时间有效性和空间可达性,从而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有效的趋势分析和预测。时空关联规则挖掘作为时空关联性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将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用时空关联规则挖掘方法来分析含时间和空间约束的时空关联性,从而进行趋势分析与预测。本章首先阐述了时空关联规则的研究背景,并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和研究人员在时空关联规则挖掘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最后结合当前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描述本文所做出的工作和研究,并在本章的最后给出了论文的组织结构。 时空关联性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各个领域数据数量的急剧增长,对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这一需求导致了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数据挖掘的广义观点是:数据挖掘是从存放在数据库、数据仓库或其他信息库中的大量数据中发现有趣知识的过程。它采用机器学习、统计学、模式识别和数据可视化等技术,从数据中发现知识、规律或高层信息,并且可以使用户从不同角度观察或浏览它们,并将这些获得的知识或信息用于辅助决策、过程控制、信息管理和查询处理。随着空间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等现代技术设备的迅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城市电子地图数据库、城市规划道路网络数据库、用地现状数据库、地籍数据库等空间基础数据。为了解决“空间数据海量而知识贫乏”的瓶颈问题空间数据挖掘应运而生。与一般数据相比,空间数据具有空间性、时间性、多维性、海量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由此决定了空间数据挖掘需要克服更多的技术难关。李德仁教授在1994年于加拿大渥太华举行的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国际学术会议上, 首次提出了从GIS数据库中发现知识(Knowledge Discovery from GIS, 简称KDG)的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大纲(2019年版)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大纲(2019版) 一、背景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根据《自然资源部机关各司局职能配置、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组织数字中国时空信息数据库建设与更新是自然资源部依法赋予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要职责。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是数字中国时空信息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测绘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支撑。开展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是切实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是全面履行好自然资源部职责的切实行动,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自2008年智慧地球概念提出后,世界各国给予了广泛关注,并聚焦经济发展最活跃、信息化程度最高、人口居住最集中、社会管理难度最大的城市区域,先后启动了智慧城市相关计划。我国也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2014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号)提出“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工作自2012年启动以来,已经在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行管理中得到了广泛深入应用,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极大提高了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自然资源部组建后,测绘工作成为自然资源统一监管工作的组成部分,其服务目标和对象更具针对性,工作重心更加突出,由原来面向全社会的普适性服务,转化为围绕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职责履行这个中心,做好技术保障与支持的同时,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继续提供基础性、公益性测绘保障。 随着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发展,社会各界各部门对测绘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迫切,测绘技术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不断融合发展,无尺度地理要素数据(NSF)、空地一体测绘、网络信息抓取等测绘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测绘体系和新型基础测绘体系逐步形成。 因此,为切实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相关部署,面向国家智慧城市、大数据发展战略和自然资源管理工作需求以及当前测绘新技术发展要求,基于前期试点工作经验,修改完善2017版技术大纲,形成《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大纲(2019版)》。 二、任务、定位与作用 (一)任务 根据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确定的任务分工,自然资源部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各地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开展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应用。容涵盖: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指导开展时空大数据平台构建;鼓励其在国土空间规划、市政建设与管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公众服务中的智能化应用,促进城市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研究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和技术规,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参与部际协调工作组开展的年度评价工作。 时空大数据平台是基础时空数据、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涉及专题信息的“最大公约数”(简称公共专题数据)、物联网实时感知数据、互联网在线抓取数据、根据本地特色扩展数据,及其获取、感知、存储、处理、共享、集成、挖掘分析、泛在服务的技术系统。连同云计算环境、政策、标准、机制等支撑环境,以及时空基准共同组成时空基础设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