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低时延业务需求的分布式可穿戴单兵作战信息系统

面向低时延业务需求的分布式可穿戴单兵作战信息系统
面向低时延业务需求的分布式可穿戴单兵作战信息系统

面向低时延业务需求的分布式可穿戴单兵作战信息系统(

任智源1,肖尧1,郭凯2,程文驰1,张海林1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ISN 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71;2.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76 ) 摘要:针对云计算应用在单兵作战系统场景下业务处理时延高,服务质量无法保障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穿戴计算的分布式单兵作战信息系统,利用士兵身上的可穿戴智能设备构建本地计算层,在作战地点就近处理计算数据,提供给士兵本地的信息处理与融合能力,并采用广义扩散负载均衡算法平衡各设备负载,降低业务处理时延;同时利用分布式计算的容错能力增强系统的可靠性。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分布式本地网络架构能有效地降低作战任务的处理时延,同时增强系统的可靠性。

关键词:单兵作战系统;可穿戴技术;云计算;本地计算;负载均衡

中图分类号:TN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Distributed wearable individual soldier comba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low-latency business

Ren Zhiyuan 1,Xiao Yao 1,Guo Kai 2,Cheng Wenchi 1,Zhang Hailin 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Xidian University, Xi’an 710071, China ;

2.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lemetry, Beijing 100076,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high processing delay and low Quality of Services (QoS) of individual soldier combat system in cloud computing network, a distributed individual soldier combat information system supported by wearable technology was proposed. Local computing layer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of the soldier, which can provide a platform for battlefield data processing at the nearest combat place and supply soldier with the ability of information fusion and processing. The generalized diffusion load balancing algorithm was used to balance the load of equipment for reducing the delay of business process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ystem also enhanced by distributed computing in realistic battlefield environmen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tributed wearable local network architectur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rocessing delay and enhanc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mbat system.

Keywords: individual solider combat system; wearable technology; cloud computing; local computing; load balancing

收稿日期:2017-XX-XX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40133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专项项目(2016YFE0123000);111基地项目(B08038)

作者简介:任智源(1983-),男,江西瑞金人,博士,E-mail :zyren@https://www.360docs.net/doc/5a5034271.html, ;

陆军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在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了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逐渐转型,通过在装备中融入新材料、电子、通信等技术,形成了在战场上互联互通、快速协同作战的单兵作战系统,极大增强了士兵生存、杀伤、机动等综合实力。

信息化作战体系除了作战装备之外,还包括后勤支援和战术策略的信息化。如美军的作战人员信息网(Warfighter Information Network-Tactical ,WIN-T )可覆盖整个军队,联合各部队资源,并提供大容量、高移动性的通信服务[1]。随着战场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需要从大量的战场传感器、无人机、卫星或单兵提供的各种情报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析挖掘,这种大数据的实时处理给战场通信网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作战云”体系架构[2],使用高性能云服务器对战场资源进行重组、融合,形成高度动态、弹性的作战资源池。应用云计算的战场通信网络大大提高了大数据的处理融合能力,但云计算中心往往离前线作战单元较远,长距离的数据传输占据了大量的战场通信链路,增加了传输时延,导致任务执行效率低、作战行动缓慢等问题;同时,随着战场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云计算平台需处理

的任务急剧增加,战场网络带宽的严重不足与云服务器负担的加重使作战业务的可靠性下降;此外由于电磁压制、网络攻击、定向物理性破坏等因素[3],战场网络环境十分恶劣,无法保障实时的网络连接。

针对传统云计算应用在单兵作战系统中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可穿戴计算的分布式单兵作战信息系统,以提高单兵在战场环境下的本地信息处理能力与实时作战效率,避免云计算的高传输时延,同时利用分布式的优势提升系统的抗毁性能,防止某一装备的损坏而导致整体系统瘫痪。

1 分布式可穿戴单兵作战信息系统

随着智能手环、手表、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在民用领域的流行,引起了各国军事部门的高度重视,争相将可穿戴技术引入单兵作战系统中[4],旨在开发出轻巧便捷的智能穿戴设备,帮助士兵更有效地作战、抵御外界危机。例如英国ITL公司推出的“Spirit”智能织物作战服,将电子设备编织到衣物中,为穿戴者提供防弹、移动供电、数据连接等功能[5]。哥伦比亚Lemur Design Studio公司设计的“Save One Life”智能鞋,可以感应脚底大块金属的磁场反应,并在手表上显示可疑物体位置。此外,还有外骨骼、夜视头盔、可穿戴医疗用具等设备,随着高性能低功耗芯片的相继推出及人体工学设计与智能电子技术的融合,在未来,会有更多性能强劲的可穿戴作战装备出现,除了计算能力、传感精度等硬件参数的提高,如何强化对战场的联合数据采集与信息处理是面对未来信息化战场的关键。

云计算的大数据融合能力在日常训练中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将士兵详细的体征与训练数据等进行分析,从而制定精细的训练计划。但在前线战场或在沙漠、雨林等特殊环境下,无法依托遥远的高性能云服务器,士兵只能依靠自身的数据处理能力。受电源、尺寸的影响,单件可穿戴装备的计算性能较弱,无法支撑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战场任务,因此,联合多件可穿戴设备的计算、通信和存储能力形成分布式单兵作战信息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在信息融合方面,分布在士兵全身的可穿戴设备需有统一的应用接口,接入管理规范等,以避免设备之间相对孤立,例如智能鞋探测到的地雷信息,除了可显示到手表上,还应根据士兵的需求推送到头戴显示屏、手机等其他设备上,或在军队共同维护的电子地图上标记危险标签等,且探测到的战场信息及信息的更新将实时推送至所需的设备上。数据在各装备间应“畅通无阻”,只有将外界信息及自身状态进行综合优化,才能对战场态势与威胁评估,参战能力等有充分的了解,便于精确化指挥作战。此外,在存储方面,因网络原因无法上传至指挥部的重要情报可通过分布式存储,冗余到其它设备上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除了信息融合及扩大了系统存储之外,分布式单兵作战信息系统也拥有传统分布式系统的优点:1.突破了单件设备的性能瓶颈,极大提高了系统的处理性能。2.增强了系统的容错能力。鉴于在当今及未来信息化战场中,许多应用如无人机协同作战、航迹轨迹优化、武器-目标分配[6]等都涉及到组合优化或NP-Hard问题,随着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的增加,所需计算量可能呈指数增长,同时对实时性与容错也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为解决单兵任务执行中对“大数据”处理能力的需要,可对各穿戴设备的计算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将业务负载合理地迁移至其它设备处理以降低时延,提高作战效率。此外,也需评估系统可靠性,分析部分设备损坏后系统的剩余性能,可更好地衡量系统的实时处理能力。

2分布式单兵作战信息系统网络架构

本文提出的基于可穿戴计算的分布式单兵作战信息系统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单兵作战系统的新型可穿戴信息网络架构

Fig. 1 The novel wearable information network architecture of Individual soldier combat system

该架构分为两层:本地计算层和云计算层。其中,云计算层是由高性能计算机组成的云计算中心,可以和战场指挥所等作战平台快速建立连接,必要情况下也可与单兵用户终端进行无线连接。云服务器可以快速地处理从各个战场中收集到的海量数据,完成对战场情报的深度融合,并实时感知战场态势,进行战场威胁评估,有效打破了各部队的信息壁垒,让宝贵的信息资源在部队之间快速流动与共享,使指战人员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战场状况[7]。

本地计算层由士兵身上具有计算、存储和通信资源的智能穿戴设备组成,根据作战的实时性需求,士兵身上的设备既是数据的产生者同时也是数据的直接处理者,设备之间的传输时延极低,可以快速地进行数据转发;进而分布式地处理计算业务,提高单兵作战系统的处理能力,为士兵提供本地化的

分布式计算,同时也兼具信息共享融合与存储的功能,是携带在士兵身上的小型信息融合系统。

一些原需上传至云计算中心处理的任务可就近在本地计算层中处理,避免数据的高传输时延,提高作战单元的执行效率。此外,大量传感器收集的战场或士兵数据经过本地计算层的过滤融合后再通过战场基站、装甲车辆、卫星等接入节点连接云计算层,可以大幅地降低需要上传的数据容量,减少战场链路带宽与云服务器的压力。同时,各设备可根据作战需求接收云计算层的信息情报,更新本地缓存的作战数据,以抢占战场信息的制高点。

3分布式单兵作战信息系统的负载均衡策略

由于单个可穿戴设备的计算能力较弱,难以处理未来战场中较大数据量的作战任务。因此,需在多设备间进行分布式计算以降低任务的响应时延,其中负载均衡是分布式计算的关键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对低时延、高可靠性的要求,需对单兵作战系统的分布式负载均衡策略展开研究。

3.1 负载均衡理论模型

负载均衡的实现方法包括集中式和分布式[8]。集中式策略简单、直观。但容易产生中心节点瓶颈,且中心节点在战时损坏会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而分布式策略可让节点与其连接的节点直接交换负载,多次迭代后使系统达到负载均衡。考虑到实际的作战背景,本文采用近邻法中的异构广义扩散负载均衡策略,每个节点都能按需向周围节点扩散负载,由于没有中心节点的限制,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抗毁性。

在单兵作战系统场景下,考虑由某士兵身上的n个智能装备组成的本地计算层。在作战行动中,士兵的不同作战姿态会导致设备网络拓扑的变化,但由于士兵身体运动范围的限制,拓扑变化十分有限,因此可以将这n个设备的拓扑近似认为不变。

本地计算层的设备可抽象为带权无向图G=(V,E),如图2所示,图中V代表设备集合,V={v1, v2,v3,…,v n},E代表边集合E={e v1,v2,e v2,v3,…, e v i,v j,…,e v n-1,v n},边e v i,v j表示两设备间的通信链路,设备只能与其直接连接的设备进行通信,W v i,v j表示边上的权重值,设备v i上的计算能力由Cv i表示。

当本地计算层中任意一个设备接收到负载量为D的作战任务Task时,若该任务负载超过了设备的负载阈值,则设该设备为启动节点,启动扩散算法进行联合信息处理,以获得较小的业务处理时延。而当设备负载未超过阈值时,代表该设备独立完成作战任务可获得较小的业务处理时延,系统无需启动扩散算法,减少任务分发的计算量。负载阈值可事先设定,或根据当前系统状态自适应调整。本文主要研究设备启动扩散算法时的业务处理情况。

图2 本地计算层设备拓扑图

Fig. 2 The topological graph of local computing layer

启动节点可将其部分负载交由连接的低负载设备进行处理;每个设备接收邻近高负载设备上的负载,同时也将其部分负载交由邻近的低负载设备。在同一时刻,设备间的数据转移方向确定。设备间不断地交换负载,达到全局的负载均衡之后,各设备处理其上的负载进行联合信息处理。设系统初始负载为l={l1,l2,…,l n},负载均衡后各设备上负载为

12

{,,,}n

l l l

=

l L,任务在本地计算层中处理的总时延t可以表示为:

d p f

t t t t

=++(1) 式(1)表明,总时延t由数据扩散时延t d、设备处理时延t p和任务结果反馈时延t f组成。其中,扩散时延t d可表示为式(2)。负载首先需在设备间进行多次扩散以达到各设备上的负载均衡,|δij(q)|/B ij是第q次迭代时链路e v i,v j上的数据转移时延,其中,B ij 是链路e v i,v j上的通信带宽,|δij(q)|为第q次迭代时链路e v i,v j上的数据转移量。假设各设备上负载迭代k 次后达到负载均衡,每次迭代的扩散时延取决于数据转移最慢的一条通信链路,即等于所有边上数据转移时延最大的一项,整体扩散时延为k次迭代的时延相加,t d与总数据量D和数据的扩散方式有关。

()

,

,

1

max{}

q

vi vj

k

d ij ij

i j e

q

t B

δ

=

=∑(2)

当系统负载均衡后,设备处理其上负载的时延取决于各设备中处理速度最慢的一个,即设备中最大的处理时延,因此,设备处理时延t p如式(3)所示:

1,2,,

max{}i

p i v

i n

t l C

=

=(3) 式(4)是任务反馈时延,T i表示设备v i处理完其上负载后,将结果反馈至启动节点的时延,整体反

馈时延t f 取决于各设备反馈时延中最大的一项。 1,2,,max {}f i i n

t T == (4) 在本文分布式系统中,负载均衡可定义为使各

设备上的负载处理时延相等,即调整设备上负载使

各设备的处理时延等于系统的平均处理时延: 1

1

i n

n

i

v i i t l C ===∑∑ (5)

不失一般性,假设设备上经处理后的任务结果

数据量较小,在链路带宽很大、传播时延极小的分布式单兵作战网络中,反馈时延T i 可以忽略。因此,任务的总时延t 主要取决于任务的扩散时延t d 与处理时延t p 。由于各设备之间的通信有一定的代价,应降低数据迁移的成本,在其它硬件条件不变时,设备间的负载交换方式决定了链路上转移的数据量,为使总任务时延t 尽可能小,应选择合适的扩散方法使各设备在达到负载均衡时,链路上转移的数据量尽可能小,以降低任务的扩散时延,从而减少总任务时延t ,使任务的执行效率更高。 综上所述,整个负载均衡过程可等效于求解式(6-7)所示的优化问题:

()

,,1,2,,1

min{

max {}max {}}q i vi vj

k

ij ij i v i j e

i n

q B l C δ∈==+∑ (6)

s.t .

1

n

i i l D ==∑ (7)

其中约束条件式(7),保证了负载均衡时扩散至各设备上处理的负载可合并为原作战任务Task 的负载D 。

3.2异构系统中的扩散负载均衡算法

考虑某一单兵作战系统G =(V , E ),可穿戴设备节点数量为n ,每个节点从1至n 依次编号。E 为边集合,数量为p ,每条边从1至p 依次编号,并规定方向。当某一设备接收到超过阈值的作战任务时,启用扩散算法,经过k 次扩散迭代后各设备负

载为l (k)={l 1(k ), l 2(k ), …, l n (k )

},迭代关系:

l (k) =Ml (k-1) ,M 是n 阶方阵,其元素m ij 需满足以下条件:

0{,}ij m if i j E or i j >∈= (8)

1

ij i V

m j V ∈=∈∑ (9)

,j i ij v ji v m C m C i j V =∈ (10)

满足上述(8-10)条件的可称为广义扩散矩阵,基于广义扩散矩阵的扩散算法可以在(1/ln())M O λ步内完成,即达到负载均衡状态,以获得最小的处

理时延t p ,其中λM 是广义扩散矩阵M 所有特征值

绝对值第二大的数。算法基本流程如算法1中所示。

算法1 广义扩散负载均衡算法

Alg.1 Generalized diffusion load balancing algorithm 1

根据拓扑图建立扩散矩阵M ; 2 while (未收敛)do 3 for 所有节点v i do

4 for 所有属于边e vi,vj 的节点v j do

5 v i ,v j 交换各自负载信息l i (q )和l j (q )

6 转移的负载量为()()()q q q ij ji i ij j m l m l δ=-

7 经负载转移后v i 上负载为: ,(1)

()()i j q q q i

i ij v v E

l l e δ+∈=-

8 q =q +1 9 end for 10 end for 11 end while

为解决式(6)的问题,还需扩散时延t d 尽可能

小,参考文献[9]中的扩散矩阵M 1

(ε0),其在理论上被证明有比水动力学法更快的收敛速度,且更适合应用在拓扑可能改变(设备损坏)的单兵作战系统中,减少因拓扑改变而造成的额外计算开销。

4 仿真分析

本节将验证基于广义扩散算法的分布式单兵作战网络架构在降低数据处理时延上的有效性,并与传统云计算进行时延对比;同时考虑了部分穿戴设备失效后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系统的可靠性;并与一些经典负载均衡算法进行了对比。

本文使用的仿真平台为MATLAB ,设单兵系统中装备数量为7,通信链路数量为14,拓扑与图(2)保持一致。以弹道轨迹计算任务为例,辅助瞄准系统将传感器测量参数如风向、气温、气压、目标移动量、枪支系数等进行联合优化,从而修正瞄准点以实现精确打击。参考文献[10]的弹道计算方法,请求一次辅助瞄准的数据量约为1Mb ,需处理的机器指令数估算为3millions 条,由于打击对象的移动性,系统需要实时预测目标行动,根据方向、速度等进行提前预测,在本时刻需要计算目标下一个可能的行动地点,即同一时刻可能会有多个计算请求。不失一般性,同一时刻的计算请求数从0到20范围内变化。设云服务器的处理能力为2000MIPS ,云服务器与单兵系统中各设备的链路带宽为10Mbps ,

参考文献[11-12],将智能穿戴设备计算能力和各链路的通信带宽参数设置为表1、表2中所示。

表1 本地计算层设备性能参数

Table 1 Performance paraments of devices in local computing layer

参数设置设备

可穿戴计算设备

v1v2v3v4v5v6v7

处理能力Cv i(MIPS) 150 140 160 120 110 140 130

表2 本地计算层链路带宽参数

Table 2 Link Bandwidth paraments in local computing layer

参数设置链路

通信链路

e v1,v2e v1,v3e v1,v4e v1,v5e v1,v6e v1,v7e v2,v3

链路带宽

B vi,vj(Mbps) 45 50 55 50 45 55 53

e v2,v4e v2,v5e v3,v6e v4,v7e v5,v6e v5,v7e v6,v7

55 50 55 45 58 55 45

4.1本地计算与云计算时延性能分析

为验证本地计算层的时延性能,本文基于广义扩散算法进行仿真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本地计算与传统云计算时延对比

Fig. 3 Time delay comparison of Local Computing and

traditional cloud computing

当云计算链路带宽为10Mbps时,随着任务请求个数的增加,云计算虽然有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但由于带宽较小,导致传输时延过大,整体时延不如就近处理的本地计算。在任务请求个数为20个时,随着云服务器与单兵系统连接的链路带宽逐渐增大,在10Mbps、50Mbps和100Mbps的链路带宽下使用云计算进行任务处理,时延分别为 2.03s,0.43s和0.23s。可见随着链路带宽的增加,云计算总任务时延不断地减少。本地计算在任务请求个数为20时,时延为0.136s,云计算要达到此时延,链路带宽需达到188.68Mbps,这在当前的战场环境中很难达到。分布式单兵作战系统的低时延是因为支持本地化数据处理,各设备间传输时延极低,能快速地向其他设备扩散数据以均衡负载,为作战士兵提供快捷的辅助计算。有效降低了作战任务的时延,提高了作战效率。

4.2 单兵作战系统可靠性分析

战场环境残酷恶劣,潮湿、泥泞、炎热等自然环境或者外物打击都有可能使设备发生故障。使用单一设备作为系统的核心计算单元,如果损坏则整个系统可能会陷入瘫痪。因此,在战场环境中作战系统的可靠性有时比高性能更加的重要。在分布式单兵作战网络中,由于每个设备都能向周围扩散负载,部分设备损坏后,当待处理的任务负载超过了设备的负载阈值时,其他设备仍可以联合地处理该数据任务,降低作战任务时延,并增加系统的可靠性。仿真考虑本地计算层损失设备量m=0、1、2、3四种情况时系统的时延性能,如图4所示。

图4 部分设备失效后时延对比

Fig. 4 The delay comparison of equipment failure

从图4中可分析出当任务请求个数较小时

如2个,由于计算量较小,设备完好和部分设备失效后的系统都能快速地进行任务处理,整体时延相差很小,系统性能并没有明显的下降。当任务计算量较大,如请求数为20个时,四种情况的系统处理时延分别为0.136s 、0.150s 、0.183s 和0.222s ,表明虽有若干结点损毁,但依然可以进行业务计算,防止了系统整体瘫痪。

为更好的验证可靠性,定义系统中若干结

点故障后剩余的计算性能比η,如式(11)所示: 111

1()/m t t t

η=-- (11)

其中,t 为无损毁系统,即m =0时的时延;而t m 为系统中m 个设备故障后的时延。

图5 系统剩余性能分析

Fig. 5 Analysis of system residual performance

图5表示部分设备损坏后系统的剩余性能。随着损毁设备的数量增多,剩余计算性能比呈下降的趋势。但是,系统仍保持了相当的计算能力。当3个设备失效时,系统仍保持了原先61%以上的性能进行任务处理,验证了使用广义扩散负载均衡的本地计算架构可以增强单兵作战系统的可靠性,让士兵能在部分设备损坏时仍保持相当可观的数据处理能力。 4.3 基于广义扩散算法的负载均衡策略与其它经典负载均衡算法对比

为验证广义扩散负载均衡算法在降低任务处理时延方面的性能,本文将与经典的负载

均衡策略加权轮转法[13]

(WRR)、随机动态算法[14]

(Pick-KX)和贪婪算法[15](GreedyLB)进行对比,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与经典负载均衡算法时延性能对比 Fig. 6 The delay comparison of generalized diffusion algorithm and classic load balancing algorithms

由图6中可分析得出当请求量较小时,各

算法所得出的任务处理时延均很小,差距不大。

但是当请求量大于10个后,加权轮转法、随机 动态法、贪婪算法所得出的时延将逐渐拉大与广义扩散算法时延的差距。当请求量个数为20时,广义扩散算法的时延已明显优于其他几种算法,此时,广义扩散算法、随机动态法、贪婪算法和加权轮转法的时延分别是0.136s 、0.170s 、0.207s 和0.252s 。可以充分表明应用广义扩散算法的负载均衡策略能有效地降低任务处理时延,增强作战士兵的任务执行效率。

5 结 论

本文针对未来单兵作战系统的数据处理效率和系统可靠性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基于可穿戴计算的分布式单兵作战网络架构,利用士兵身上的智能穿戴装备构建本地计算层,使处于网络边缘的单兵智能作战设备能协同地分布式处理作战任务。为了更有效地降低任务处理时延,本文采用了异构系统中的广义扩散负载均衡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应用该策略的分布式单兵作战网络架构能有效地降低任务处理时延,增强单兵作战系统的可靠性。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可以对各设备的负载阈值设定及阈值的自适应调整展开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夏海清, 杨若鹏. 美军作战人员信息网(WIN-T)探

析[J]. 国防科技, 2015, 36(3): 77-80.

XIA Haiqing, YANG Ruopeng. The Study of Warfighter

Information

Network-Tactical

(WIN-T)[J].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 Technology,2015,36(3):77-80. (in Chinese)

[2] 赵国宏.作战云体系结构研究[J]. 指挥与控制学报,

2015, 1(3): 292-295.

ZHAO Guohong. Architecture of Combat Clouds[J].

Journal of command and control,2015,1(3):292-295.

(in Chinese)

[3] 王森, 贾润, 徐伯夏. 单兵战场网络系统初探[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0(s1): 48-49, 53.

WANG Sen, JIA Run, XU Boxia. Research on Network of Individual Soldier in Battle Space[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10(s1): 48-49,53. (in Chinese)

[4] 林建红, 赵跃龙. 可穿戴计算机军事应用研究[J].

计算机时代, 2004(2): 3-4.

LIN Jianhong, ZHAO Yuelong. Wearable computer military application research[J]. Computer Era, 2004(2): 3-4. (in Chinese)

[5] 邓威, 张德彬. 智能可穿戴设备军事应用与发展

趋势[J]. 国防科技, 2016, 37(1): 57-60.

DENG Wei, ZHANG Debin. The research on military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intelligent wearable devices[J]. Nation defense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37(1): 57-60. (in Chinese)

[6] 杨晓凌, 邱涤珊, 彭黎,等. 改进类电磁算法在武

器目标分配问题中的应用[J].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11, 33(6):150-153.

YANG Xiaoling, QIU Dishan, PENG Li, et. al.

Application of Modified Electromagnetism-like Algorithm in Weapon-target Assignment Problem[J].Journal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2011, 33(6):150-153. (in Chinese)

[7] 季华益, 唐莽, 王琦.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信息

对抗作战体系发展思考[J]. 航天电子对抗, 2015, 31(6): 1-4.

JI Huayi, TANG Mang, Wang Qi. Thinking of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countermeasures combat system based on the big data and cloud computing[J]. Aerospace Electronic Warfare, 2015, 31(6): 1-4. (in Chinese) [8] 杨际祥, 谭国真, 王荣生. 并行与分布式计算动态

负载均衡策略综述[J]. 电子学报, 2010, 38(5): 1122-1130.

YANG Jixiang, TAN Guozhen, WANG Rongsheng.

A Survey of Dynamic Load Balancing Strategies for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J].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2010, 38(5): 1122-1130. (in Chinese)

[9] Rotaru T, N?geli H H. Dynamic load balancing by

diffusion in heterogeneous systems[J]. Journal of Parallel & Distributed Computing, 2004,64(4): 481-497.

[10] 李杨, 管小荣, 徐诚. 高精度步枪系统射击密集度

仿真分析方法研究[J].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5, 40(11): 111-114.

LI Yang, GUAN Xiaorong, XU Cheng. Research of Simulation Analysis Method of Fire Accuracy of High Precision Rifle System[J]. Fire Control & Command Control, 2015, 40(11): 111-114. (in Chinese)

[11] Hassan M A, Xiao M, Wei Q, et al. Help your mobile

applications with fog computing[C]// Fog NETWORKING for 5g and Iot Workshop. IEEE, 2015:1-6.

[12] Liang, Liqiang, Zhao, et al. Joint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Coordinated Computation Offloading for Fog Radio Access Networks[J]. 中国通信:英文版, 2016(S2): 131-139.

[13] Wang W, Casale G. Evaluating Weighted Round

Robin Load Balancing for Cloud Web Services[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ymbolic and Numeric Algorithms for Scientific Computing. IEEE, 2015:393 - 400.

[14] Genova, Z, Christensen, K.J. Challenges in URL

switching for implementing globally distributed Web sites[C]// International Workshops on Parallel Processing, 2000. Proceedings. IEEE, 2000:89-94.

[15] Sahoo B, Kumar D, Jena S K.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greedy Load balancing algorithms in Heterogeneous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 Applications. IEEE, 2014: 1-7.

设计创意生活课程感悟

~ 设计创意生活课程感悟 这门课对我有不小的影响,最大的影响应该就是自从上了这门课,不管是刷微博,还是混贴吧,逛人人,只要是看到与创意、设计有关的东西,我都会驻足去看,看它的创意点、独特之处。这门课让我不再把上通识课当成一种任务(有时甚至是一种煎熬)被动的接受,而是真正的产生了兴趣,主动地投入进去。比起课程丰富精彩的内容,我想这种态度的改变应该是我上这门课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吧。 我认为,本学期的课程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让我明白了,设计与创意就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获得创造的乐趣。本学期的几次作业让我也亲身体验了发现生活中的好创意以及亲手设计产品的过程,这是一个很宝贵的经历。设计是基于生活中的不完满而产生的,每一个热爱生活,仔细观察生活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创意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提升生活质量,而这种创意积攒起来,自然便会成为优秀的设计。这也是我对“设计创意生活”的理解。当然,通过这门课,我也开阔了眼界,认识了许多设计大师,对于美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感悟。生活中处处有创意,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东西都可能饱含着创意与设计。 生活中的创意数不胜数,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到不同的设计创意。从他人身上吸取经验平时多看别人的设计当然是获取创意的方法之一,从大师级人物的作品中可以吸收到很多精华,从而拓展自己的设计思路,提高自己的审美等等许多可以学到的东西,好处自不必多说。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其他设计门类中寻找灵感。比如从服装设计中寻找灵感。许多工业产品的创意都源于服装。很多新的元素被应用在设计当中时,首先是在服装上的应用,其次是在建筑中,最后才应用于产品之中。所以在服装中寻求灵感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方法。设计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设计的存在。人类离不开工业设计,工业设计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所以工业设计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工业设计产品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具体的说就是为了人的生活。人从降既是自然界,又是人造物的世界中生活。生活有两种意义,一是活着,作为生命体而活着;二是人所从事的各种生产、生活的内容、过程、方式和形式。生活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一种消费方式,一种对产品的消费方式,而产品设计和生产实际上是直接为消费服务的,因此,生活方式与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密切相关。 谈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对创造性思维有科学的认识。所谓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针对逻辑思维而言的,这种思维方式不能说它是反逻辑的,而是指科学思维过程中非理性的一面,通常是指认识过程中的想象、潜意识、灵感和直觉认识。创造性思维必需建筑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因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需要一个长的时间才能上升为潜

物联网发展趋势

物联网发展趋势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一、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二、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过去的思路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物联网可以提高经济,大大降低成本,物联网将广泛用于智能交通、地防入侵、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预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北京着手规划物联网用于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等领域。政府将围绕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对物、事、资源、人等对象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实现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可控运行管理。同时,还会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水电气热等公共服务领域和社区农村基层服务领域,开展智能医疗、电子交费、智能校园、智能社区、智能家居等建设,实行个性化服务。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多次提及,物联网将会成为中国移动未来的发展重点。在中国通信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王建宙表示:物联网商机无限,中国移动将以开发的姿态与各方竭诚合作。《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物联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

IT项目需求分析文档

详细设计说明书又可称程序设计说明书。编制目的是说明一个软件系统各个层次中的每一个程序(每个模块或子程序)的设计考虑,如果一个软件系统比较简单,层次很少,本文件可以不单独编写,有关内容合并入概要设计说明书。对详细设计说明书的内容要求如下:1引言 1.1编写目的 1.2背景 1.3定义 1.4参考资料 2程序系统的组织结构 3程序(标识符)设计说明 3.1程序描述 3.2功能 3.3性能 3.4输入项 3.5输出项 3.6算法 3.7流程逻辑 3.8接口 3..9存储分配 3.10注释设计 3.11限制条件 3.12测试计划. 3.13尚未解决的问题 ......

详细设计说明书编写提示 1引言 1.1编写目的 说明编写这份详细设计说明书的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 1.2背景 说明: a.待开发软件系统的名称; b.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开发者、用户和运行该程序系统的计算中心。 1.3定义 列出本文件中用到专门术语的定义和外文首字母组词的原词组。 1.4参考资料 列出有关的参考资料,如: a.本项目的经核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上级机关的批文; b.属于本项目的其他已发表的文件; c.本文件中各处引用到的文件资料,包括所要用到的软件开发标准。列出这些文件的标题、文件编号、发表日期和出版单位,说明能够取得这些文件的来源。 2程序系统的结构 用一系列图表列出本程序系统内的每个程序(包括每个模块和子程序)的名称、标识符和它们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 3程序(标识符)设计说明 从本章开始,逐个地给出各个层次中的每个程序的设计考虑。以下给出的提纲是针对一般情况的。对于一个具体的模块,尤其是层次比较低的模块或子程序,其很多条目的内容往往与它所隶属的上一层模块的对应条目的内容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简单地说明这一

毕业设计感悟

毕业设计感悟 1

毕业设计感悟 【篇一:毕业设计心得】 毕业设计感想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眼前止在紧张而义忙碌着进行着毕业设计,这项工作量大,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是对自己二年以来学习的检验,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有可能保质保量地完成预定的设计目标。回顾二年以来的专业学习,自己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和遗憾之处,但从整体上来看,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还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给专科三年的生活和学习划上了较为满意的句号。 经过这些天的努力,毕业设计终于完成。回想我们做设计的过程,能够说是难易并存。难在所学知识的综合与归纳,易在我们做过这种类型的设计。因此毕业设计对于我们来说,既是一次小小的挑战,又是对我们大学三年所学知识的测验。 毕业设计,是我们大学里的最后一道大题,虽然这次的题量很大,看起来困难重重,可是当我们实际操作起来,又会觉得事在人为。只要认真对待,所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在上机操作之前,我们有一个手写编制定额的过程,这是相对而言比较耗费精力的,也是最复杂的,做一个较大的设计,需要耐心,在这个过程中,耐力也就得到了一定的磨练。这也是也是为即将面临的实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毕业设计完成后,我们都认为做路基路面是最复杂的,这里遇到的问题也就最多。我们发现,只要完整地做好了一个设计,以后的也就大多“雷同”,因此这也算得上是其中的一个收获。毕业设计是一个过渡时期,我们从学生走向实习岗位的必经之路,在不长不短的设计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主要得到了以下收获:一.遇到什么疑惑的问题应该首先自己独立地解决,而不是未加思考就随便问,这样不但无法切实的提高思考能力,而且也是一种消极态度的反映。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当然要仔细聆听老师们的看法,可是自己的领悟更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各种定额的编制。理解各个设计文件中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定额。而这些独立领悟的东西才是真正深入到我们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特性中去的内核部分。二.在实际上机操作过程中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不应该心猿意马,三心二意。这样极为容易造成定额工程量的输入错误,产生造价不准确。 总之,我们不但熟悉、掌握了定额的编制,还锻炼了自己动手操作造价软件的能力,特别是在我们实习之前能亲自完成一个合同段的造价编制,自己也就觉得收获了,也会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因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努力过了。在以后的实习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同样努力,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篇二:毕业设计感想】 毕业设计心得

物联网业务服务协议协议1.0

****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分公司物联网业务服务协议 年月

法定代表人: 地址: 乙方: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分公司 负责人: 地址: 鉴于: 1.甲方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成立的【】,主要从事【】。 2.乙方是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的分公司,主要从事通信服务业务。 3. 务。 为此,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定义 1、在本协议中,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说明,词语和简称的含义见附件2。 2、本协议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其他相关词语,按照中国法律法规、政府部门的规定、或有权部门的政策性规定解释,没有以上文件明确解释的,参考行业惯例解释。 第二条合同内容 乙方提供的物联网业务服务包括平台服务与通信服务。 1、平台服务:是指提供物联网平台的访问权限、标准文档、在线和电话支持,以及创建和管理账户的访问权限等,帮助甲方进行物联网连接管理。

2、通信服务: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的网络与设施覆盖范围内的电信服务,包括数据、短信、语音。(具体业务详见附件3《账户配置单》) 第三条甲方权利义务 1、甲方有权享受本协议约定的通信服务并在乙方提供的通信服务项目中选择和变更自己所需要的服务,有权对乙方的通信业务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申诉。甲方作为乙方的大客户,有权享受乙方提供的相应的大客户服务。 2、甲方不得利用乙方提供的服务从事违法犯罪、妨碍社会治安的活动。并且,甲方不得以任何名义及方式将其使用的乙方业务以任何名义及方式(包括赠与、转租、转借、转售等)提供给第三方。 3、甲方自行负责其运行设备和应用程序的维护和管理,并遵守乙方安全、注册、访问和使用规则,对于任何非因乙方平台服务问题引起的故障,甲方应自行负责处理和解决。 4、甲方应尽力避免未经授权的访问或使用服务。如发现任何未经授权使用甲方账户登录平台或其他可能导致甲方账户遭窃、遗失的情况,甲方应及时通知乙方。 5、如乙方有合理理由怀疑甲方存在异常的设备使用,乙方有权停止对甲方的服务。异常的设备使用是指设备无法正常运行,频繁重试、重新连接或重新启动。这种行为会致使乙方的电信系统超载,乙方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预防措施防止异常的设备使用。 6、甲方应履行工信部、公安部及工商总局关于实名制登记义务,配合乙方对物联网SIM卡实际使用人的身份证件进行验证并登记身份信息,做到物联网SIM卡与实际使用人一一对应;甲方办理涉及行业应用的物联网SIM卡业务时,应配合乙方登记责任单位及责任人信息。甲方作为统一办理物联网SIM卡的责任单位,明确对应责任人:姓名:身份证件号码:。甲方确保其向乙方提供资料真实、准确、有效,并保证在发生变更后【】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 7、甲方使用乙方提供服务对外发布的信息所产生的纠纷,完全由甲方负责解释并承担责任。如给乙方造成损失,由甲方负责赔偿。

物联网的发展历程

物联网的发展历程 物联网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世界也在慢慢地将物联网转变为万物互联。据悉,到2022年,全球物联网技术支出预计将达到1.2万亿美元,2017-2022年复合增长率为13.6%。那么蓬勃发展的物联网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以下为物联网相关主要事件摘要: 1969年: Arpanet是现代互联网的先驱,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开发并投入使用。这是物联网的基础由此奠定。 1982年: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程序员将可口可乐(Coca-Cola)自动售货机接入互联网,让他们在购买前可以检查机器是否有冷饮。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最早的物联网设备之一。 1990年: 为了迎接这一挑战,JohnRomkey将烤面包机连接到互联网,并成功地将其打开和关闭,这一实验让我们更进一步的接触的物联网。 1995年: 美国政府运营的第一个版本的GPS卫星项目终于完成。从那时起,这为如今大多数物联网设备提供了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功能:GPS定位。 1999年: 在这一年,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实验室负责人凯文·阿什顿在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了“物联网”一词,以说明RFID跟踪技术的潜力。 2007年: 第一部iPhone问世,它为公众提供了一种与世界互动和连接设备的新方式。2008年: 首届国际物联网大会在瑞士苏黎世举行。而这一年是值得被铭记的一年,因为在2008年,物联网设备的数量首次超过了地球上的人口数量。 2010年: 中国政府将物联网列为关键技术,并宣布物联网是其长期发展规划的一部分。同年,Nest发布了一款智能恒温器,可以了解用户的生活习惯,自动调节房子的温度。Nest让“智能家居”的概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13年: 谷歌智能眼镜的发布是物联网和可穿戴技术的革命性进步。 2014年: 亚马逊发布Echo智能音箱,为进军智能家居中心市场铺平道路。也是在这一年工业物联网标准联盟的成立,也间接表明物联网具有改变任何制造和供应链流程运作方式的潜力。 2017-2019年: 物联网的发展变得更便宜、更容易、更被广泛接受,从而引发了整个行业的创新浪潮。自动驾驶汽车在不断完善,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融入物联网平台,智能手机/宽带普及率的提升将继续让物联网成为未来有吸引力的价值主张。

需求分析及设计文档_模板

XXXX系统需求分析及设计文档 《XXXX系统》 需求分析及设计文档 版本1.0

修改历史 日期版本描述作者

目录 一、系统概述 (4) 1、系统功能概述 (4) 2、系统范围 (4) 二、系统模型 (4) 1、业务事件列表 (4) 2、系统用户 (4) 2、系统需求模型 (4) 2.1XX功能 (5) 2.2XX业务功能 (5) 3、用例实现与分析 (5) 3.1 XX用例 (5)

一、系统概述1、系统功能概述项目名称:XXXX 系统项目概述2、系统范围二、系统模型1、业务事件列表事件 编号 事件描述系统输入提供输入的参与者系统输出接收输入的参与者2、系统用户 参与者列表:参与者参与者编号责职说明备注2、系统需求模型用例列表:用例名称功能编号用例功能用例描述 xx 模块、管路敷设技术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

XXXX 系统01uc_xxxx 系统需求及设计文档.doc 发布日期:2009年3月 xx 业务模块2.1XX 功能  用例图 2.2XX 业务功能  用例图3、用例实现与分析3.1 XX用例3.1.1 用例描述用例: 参与者:目的:概述:类型:前提条件:后置条件:特殊需求:事件流 候选事件流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读书笔记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读书笔记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郑教授的《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从“课堂教学特征”、“教学方法探索”、“教师的语言”、“课堂中的非语言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突发事件”、“课堂教学环境”、“我对课堂教学变革的总体认识” 八个方面阐述了一名教育专家深入一线的教育的感悟与建议,且提出了良好的建设性意见,值得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借鉴。哲人老子曾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许多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细节是全局成败的关键。教学细节虽小,有时毫不起眼,却是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离不开的闪光点,教师也正是通过对众多细节的把握去影响学生,这样他的教育才有可能是成功的。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悟: 第一,关于教师拖堂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当堂的教学任务没有作结,或者为了要让学生多听一些知识点、多读几遍课文,多感受一些课堂的精彩,常常会拖堂几分钟,甚至到上课铃响还不想离去。正如郑教授在书中所说的:“拖堂的几分钟,也许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种‘多余的精彩’恐怕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真正能听得进的东西也非常有限。”课间十分钟,学生喝水、上厕所、准备下节课,让紧张的身心得到松弛,以便以良好的状态进入下一堂课的学习。我们试想想,一台好的机器要想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那只有劳逸结合,何况是正在成长的小学生。作为教师,自己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合理安排教学的时间节点,既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又有可能促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郑教授在书中说:“板书是学习的工具,教学的手段,而不只是展示的平台,它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对自己板书的呈现方式进行精心设计。一个优秀的板书设计,能够把学生带进一种妙趣横生的境界,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随着老师板书的引导,踊跃举手发言,教学任务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顺利完成,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要求学生一味地拼命记答案,抄写板书,不但起不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而且还会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限制学生的思维,死读书,读死书。在课堂上,学生看似回答流利,却丢失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缺失了思维碰撞的火花。 所以,在板书的整体设计上,在遵循逻辑思维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留

软件需求分析文档

软件需求分析文档-编写概要与模式 一、软件需求前期采集部分 1、前期需求采集的方法 1.1 1.1市场调研:了解客户需求,竞争状况及市场力量,其最终目标是发现创新或改进产品的 潜在机会 1.2客户需求:通过市场信息反馈,得到一个总体的软件需求信息,进而对该项要求进行市 场调查与信息采集 1.3用户访谈:针对部分对需求功能点有意向的客户进行重点访谈,增加对功能需求的全面 了解,并且可将客户的一些基本需求及内容进行收集 1.4与直接面对客户的一线同时如销售,客服,技术支持等人员交流 1.5研究市场分析报告及文档 1.6试用竞争产品 1.7 2、前期需求采集存在的问题 2.1 区分用户需求与产品需求:用户需求是用户自以为的需求,并且经常是为了解决他们自身目前无法实现或较麻烦实现的解决方案,而产品需求,是为了适应更多的客户,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所以,需求分析是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案,再转化为软件需求的过程 2.2 不完整的需求:想让用户代表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完整性评价中来,就必须采用“业务导向”的组织结构,而不是让用户将一大堆技术动作翻译到自己的业务场景中去。除此之外,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有一个要点,那就是利用树形层次结构将空管信息与微观信息进行有效的剥离 树形测试结构应该面向不同层面,决策者(高层),事物管理层(中层),操作层(基层),将需求分成不同的部分,让合适的人验证合适的部分,然后在汇总起来才是解决之道 需求规格说明书应该采用业务导向的树形层次结构来组织 2.3 缺乏用户参与 主动参与意思是与获得的利益成正比的,对于需求分析员而言,真正的专业主义是基于业务利益(解决问题,创造问题机会,提高管控力等)的沟通 2.4 不切实际的用户期望 软件的悟性和成本的不透明,简单的说,做不到是无效的,要说明为什么做不到才能解决问题 2.5 需求变更频繁 2.6 信息沟通失真 2.7 客户需求放大 需求分析人员是有必要对需求进行有效的控制的,问题出在控制的策略和方向上,如何才能缓解这一现象,应该以业务线索来组织需求,基于“Why”的层面对需求建立高层次的认识。业务场景是需求之魂 3、前期需求的分类 3.1 新增功能,功能改进,体验提升,软件bug,内部需求 3.2 需求层次:基础,扩展(期望需求),增值(兴奋需求) 4、分析需求的商业价值 4.1 重要性:重要程度,该软件功能在市场的需求量,实用性及功能卖点,是否涉及代理商

做设计师的感悟

做设计师的感悟 过去一年感触良多,深深体会到作为设计师的不易,一度觉得自己的水平没多大长进,有些低落。同时也收获了一些至关重要的情报,都是关于自我提升的。今年将是付诸实施的一年,争取通过努力打破瓶颈。当然,我很乐意将它们与所有热爱设计的朋友分享: 一、分享精神 分享本身就是自我提升的第一步,阐述自己所学是整理与回顾的过程。虽然无法从中直接获得新技能与水平的提升,却能让一味赶路的自己停下脚步,慢慢吸收其中精华。这时候,我们需要化身为一头牛,默默的反刍。 有朋友在博客上问我如何培养色彩感觉,提升自己的配色能力。我一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回答,色彩这种东西最玄乎。最后还是憋出了一个回答,我建议她多留意生活中的颜色,食品化妆品包装、菜谱、路人的衣服、平面广告,下意识地去回想自己见过的这些事物,这时候所有细节都变得模糊,只记得几种主色,配色的精髓就显现出来了。另外也要多看摄影作品和单色系设计,道理也一样。回答完后我感到很意外,这些方法我自己用过吗?仔细想想还是用过的,只是刚刚才意识到。 于是,在回答别人问题的同时,也为自己总结出了一则重要的设计师技巧。分享所得的收获,往往是些很抽象或者

细枝末节的东西,这都是在书本与教程中不会出现的,万万不可错过。 二、低头做设计,抬头交朋友 我话不多,但不是内向的入。这说明我有结交朋友的能力,却缺乏扩大朋友圈的意愿。现有的朋友和我关系都很好,我也热衷于继续维持,并不怎么愿意主动认识新朋友,但这对设计师是相当不利的。设计师的能力,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走进别人的生活。设计师需要交流,尤其是与同行。 自从之前那篇《我如何成为了一名设计师》反响强烈,我的博客再也不是互联网中的一座信息孤岛。很多素未谋面的设计师与设计爱好者通过各种途经找到我,与我交流心得,咨询专业问题,探讨职业规划,找我做项目,拉我入伙创业,还有只为寻求鼓励的毕业生。手足无措之余,我心里暖洋洋的。工作三年了,一直都在小团队里孤军奋战,第一次找到了设计大家庭,找到了组织。不同于某个社区或论坛,这是一群活生生的人。持续接触下来,发现每个人有不凡的经历和满腔热忱。最重要都是,大家都是很好的人,值得交朋友。 好好经营自己的设计同行圈子,且不说交流获得的海量信息,光是这相互鼓励的氛围,就足以催人继续奋进了。 三、隔行如隔山,但别怕爬山 我做过半年的平面,然后一直做网站到现在,我可以很自信地说出各类网站的标准结构、主流显示器分辨率、浏览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复习整理复习过程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型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分析(计算)、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李建松, 2006) 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对象是多种类型的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 地理信息系统的四个特征:1)GIS的外壳是计算机化的技术系统,它由若干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2)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的对象是空间数据;(3)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优势在于它的数据综合、模拟和空间分析评价能力;4)地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应用强调组织体系和人的因素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 1)硬件系统;2)软件系统;3)地理空间数据库;4)空间分析模型;5)人员(系统管理人员、系统开发人员和数据处理及分析人员)。 理信息系统五大功能: 1、位置问题:解决在特定的位置有什么或是什么的问题。 2、条件问题:解决符合某些条件的地理实体在哪里的问题。 3、变化趋势问题:利用综合数据分析,识别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地理事件或现象,或某个地方发生的某个事件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4、模式问题:分析已发生或正在发生事件的相关原因。 5、模拟问题:某个地区如果具备某种条件,会发生什么的问题。 元数据:关于数据的数据,提供关于空间数据、空间数据库等的内容、格式、质量指标、说明信息等引导使用的信息。 元数据的主要作用: 帮助数据生产者有效管理和维护空间数据,建立数据文档; 提供数据生产者对数据产品的说明信息,便于用户查询利用空间数据; 提供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数据的方法和途径,便于数据交换和传输; 帮助用户了解数据的质量信息,对数据的使用作出正确判断; 提供空间数据互操作的基础。 元数据的内容:对数据库的描述;对数据质量的描述;对数据处理信息的说明;对数据转换方法的说明;对数据库的更新、集成方法等的说明。 工作区:在GIS的数据组织中,通常将若干幅地图形成的区域当成一个工作单元,称之为工作区(workspace)。 空间数据互操作:空间数据互操作是在不同计算机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一起共同作用并共享空间数据的能力。 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以分布式计算的理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应用指导,用来设计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时空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表现等运算的理论计算模型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即把存储于个人电脑、移动电话和其他设备上的大量信息和处理器资源集中在一起,协同工作。在极大规模上可扩展的信息技术能力向外部客户作为服务来提供的一种计算方式。 空间数据基础设施(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s , SDI)是指为描述地球上地理要素或现象的分布及其属性的所有地理信息组合,以及对这些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分发、使用、集成、融合以及互操作等目的,建立一个共享的空间信息框架的建设计划,包括所需的设备、技术、政策、标准、体系结构和人力资源等。 数字地球是一个多分辨率、多空间尺度的、虚拟表达的三维星球,具有海量的地理空间编码数据,可以使用无级放大率进行放大,在空间内的活动是不受限制的,而且在时间空间

软件工程需求分析文档.doc

软件工程 需求分析文档 项目名称:人事工资管理系统 概述(背景简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事工资管理系统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事工资管理系统可以进行档案管理、奖罚管理和工资管理等,方便处理企业内部员工的相关工资信息。另外,为了更方便地查看员工工资信息,还可以通过水晶报表对工资信息进行打印。 系统分析(需求分析): 通过调查,要求本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良好的人机界面。 ●方便的添加和修改数据功能。 ●方便的数据查询。 ●方便的数据打印功能。 ●在相应的窗体中,可方便地删除数据。 ●数据计算自动完成,尽量减少人工干预。 总体设计: 项目规划 人事工资管理系统主要由人事管理、工资管理、用户管理和退出系统等模块组成,具体规划如下。 ●人事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用于实现档案管理、 奖罚管理、调动管理和考评管理的功能。 ●工资管理。该模块主要用于实现考勤津贴和工资 总结的功能。

●系统管理。该模块主要用于实现部门管理和数据 备份的功能。 ●用户管理。该模块主要用于实现操作员管理,修 改口令和更改操作员的功能。 ●退出系统。该模块主要用于实现系统推出的功 能。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图如下。

系统功能结构: 人事工资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图如下。 系统设计: 设计目标 本系统属于中小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可以对中小型企业人事工资进行有效管理。通过本系统可以实现一下目标: 灵活地录入数据,使信息传递更快捷;

●系统采用人机交互方式,界面美观友好,信息查询 灵活,数据存储安全可靠; ●实现员工奖罚信息管理; ●实现员工工资自动计算; ●实现员工考评调动管理; ●对用户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数据检验,尽可能 避免人为错误; ●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易维护性和易操作性。 开发及运行环境 ●系统开发平台: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05。 ●系统开发语言:C#。 ●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SQL Server 2000。 ●运行平台:Windows XP(SP2)/ Windows 2000 (SP4)。 ●运行环境:https://www.360docs.net/doc/5a5034271.html, Framework SDK v2.0。 ●分辨率:最佳效果1024*768像素。

设计感悟

设计感悟 设计是对生活的感悟,她更多地体现出居住者对家的态度 现代家庭室内设计必须满足人在视觉、听觉、体感、触觉、嗅觉等多方面的要求,营造出人们生理和心理双向需要的室内环境。从家具造型到陈设挂件,从采光到照明,从室内到室外,来重视整体布置,创造一个共享空间,满足不同经济条件和文化层次的人们生活与精神的需要。所以在装修过程中,必须考虑与室内有关的基本要素来进行设计和装修。这些基本因素主要表现在功能、空间、色彩、线条、质感、采光与照明,家具与陈设,绿化等方面,具体如下: 功能 在考虑功能中首先要明确使用对象和空间的特定用途。在室内设计中首先应对房主作一细致了解,比如家庭成员、生活方式、爱好情趣以及房主对色彩、材料、式样、色调、照明等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到房主的身份和爱好等因素。空间 空间形象有着自己的规律性和内涵的几何原则;空间尺度给人的直感形态是第一性的,人们喜欢有规则、有序列的几何形体。只有室内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划分才能使偌大的空间变得充实、使狭窄的空间显得宽敞。居室空间作为室内设计的起点,在这个空间里人们要进行起居、睡眠、休息、娱乐、会客、团聚、家务、洗浴等众多的活动。因此,室内设计的任务就是在居室空间里,要为现代生活的秩序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色彩 色彩在室内设计中同样也是重要的构成因素,色彩不仅仅局限于地面、墙面与天棚,而且还包括房间里的一切装修、家具、设备、陈设等。所以,室内设计中心须在色彩上进行全面认真的推敲,使室内空间里的墙纸、窗帘、地毯、沙发罩、家具、陈设、装修等色彩的相互协调,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室内效果。线条 线条是统一室内各部分或房间相互联系起来的一种媒介。垂直线条常给人以高耸、挺拔的感觉,水平线条常使人感到活泼、流畅。在现代家庭室内空间中,用通长的水平窗台,窗帘和横向百页以及低矮的家具,来形成宁静的休息环境。质感

物联网卡业务简介

物联卡简介 一、定义 物联网卡是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SIM卡、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连接,可以实现人与物体和物体与物体间的沟通和对话。这种将物体连起来的网络称为物联网。 二、物联网卡物理外型 1、插拔式物联网卡(简称MP卡)。 插拔式物联网卡包括普通级MP1卡和工业级MP2卡,根据不同等级采用普通芯片和普通卡基材料,或是采用能够适应特殊环境要求的特殊芯片、特殊卡基材料。 2、焊接式物联卡(简称MS卡)。 包括普通级MS0卡和工业级MS1卡。采用SMD贴片封装工艺使得USIM卡芯片可以直接焊接在物联网模组上或终端内部,以实现紧密牢固的物理连接和可靠的接口通信,具有较高的抗振动性。 其中,MP2、MS1为工业级物联卡,MP1、MS0为普通级物联卡。焊接式物联卡尺寸较小,为5MM*6MM,且焊接式物联卡抗振动指标高于插拔式物联卡。 平日状况下,MS卡只用于分娩前装,而MP卡则前装与后装都有可以或许用获得。MS卡因体积小、抗震、耐高温、寿命长常常利用于车载前装、智能抄表、穿戴设备上,而MP卡则本钱低、装配便当,应用范围加倍遍及。 3、esim卡 就是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设备中。这一做法将允许用户更加灵活的选择运营商套餐,或者在无需解锁设备、购买新设备的前提下随时更换运营商。 插入式(MP卡)贴片式(MS卡) esim 使用工业级材质,尺寸与普通SIM卡相同使用工业级材质,尺寸为5mm*6mm 空中写卡

三、物联网卡辨认号(ICCID) ICCID:集成电路卡辨认码即SIM卡卡号,相当于物联网卡的身份证。ICCID为IC卡的独一物理辨认号码,共有20位数字构成,其编码格局为:XXXXX 0MFSS YYGXX XXXXX。前六位为运营商的代码:中国移动的为:898600,898602;中国联通的为:898601,898609;中国电信的为:898603,898606。 四、物联网卡号段 中国移动:10648号段;147、1849、178号段; 中国联通:10646号段;1457号段; 中国电信:10649号段;149号段 五、物联网卡网络制式 网络制式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 2G GSM GSM CDMA 1x 3G TD-SCDMA WCDMA CDMA2000 4G TD-LTE FDD-LTE 六、物联网卡优势 (1) 一点接入全网服务:为客户提供全网智能连接服务无漫游费,满足客户全网“一站式服务”需求。 (2) 灵活计费方式:针对物联网业务的特殊性,提供灵活的计费方式,满足客户生产测试、库存运输等全业务流程需求; (3) 用户自主管理:为客户分配物联网业务管理平台专业帐号,满足用户对终端设备的工作及通信状态等进行实时自主管理需求; (4) API开放能力:通过平台对接的方式向客户输出API接口,满足客户使用情况查询、账务信息查询等业务运营管理需求; (5) 工业级SIM卡:提供工业级物联网卡,提供插拔式、贴片式、电子卡等多形态卡,满足客户对抗震、抗腐蚀和耐高低温等方面的个性需求; (6) 高质量专业网络:搭建物联网公共服务网络,建设物联网专用单元,为客户提供可靠、安全且稳定的网络基础服务; (7) 丰富的号码资源:拥有三大运营商提供的13位/11位的物联网专用号段,

物联网行业发展环境研究

物联网行业发展环境研究

1.2经济环境1.4技术环境 1.1政策环境1.3社会环境 目录 物联网行业发展环境 PEST Analysis of the IoT Industry

物联网的概念及内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对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 物联网的概念及产业架构 ?物联网可以实现对物的感知识别控制、网络化互联和智能 处理有机统一,从而形成高智能决策 ?物联网发展的产业架构主要分为四层,分别是感知层、传 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

端广域局域 通信芯片 AI芯片控制芯片传感器识别技术 语音 识别 语音 识别 语音 识别 操作系统 ARMMbed 华为LiteOS AliOS Things SylixOS Free RTOS Win 10IoT Google Fuchsia RT –Thread Zephyr Tizen 电源管理 屏幕 天线芯片感知技术操作系统其它 管Wi-Fi/BLE/Zigbee UWB 短程通信 通信方案运营 广域通信 中安云网 eSIM 工业级无线通用模组 模组运营商 设备商 连接管理 爱立信DCP 沃达丰 GDSP平台 鸿雁星座 神州国信非授权频无线连接授权频谱无线连接卫星与量子 卫星与量子

安全 AI 与大数据 互联网厂商平台 通信厂商平台创业企业平台 IT厂商平台工业厂商平台 云 P aaS平台云端通用能力 用 智能家居智能 全屋智能智能门锁穿戴 智能工业 车联网 智慧物流 智慧农业 公共 事业 智慧 照明 智慧 停车 系统集成 智慧消防 智慧安防 智能家电 健康 智能 出行 消费性物联网政策驱动物联网生产性物联网边缘计算 硬件载体 边缘计算 平台软件 华为IEF 阿里link Edge 西门子Industrial Edge 边 边缘计算解决方案

3D-GIS地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3D GIS 地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一、立项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是整个地球或部分区域的资源、环境在计算机中的缩影,反映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存储、检索、显示和综合分析应用的技术系统。 GIS作为计算机和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作用于许多相关学科后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由于能及时地抓住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各国政府对地理、资源和环境信息日益重视这一时代特点,加上许多相关技术(如GPS、DPS、RS等)为它提供了强有力的地理空间信息获取手段,使得GIS己经成为各国政府部门、商业公司、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极为关注的热点领域。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GIS己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产业规模,并将进一步深入到各行业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二维地理信息系统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机助制图,今天己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但二维地理信息系统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限,它本质上是基于抽象符号的系统,不能给人以自然界的三维真实感受。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是在二维平面的基础上模拟并处理现实世界上所遇到的三维现象和问题。地理信息三维可视化系统是对具有三维地理参考坐标的空间信息进行输入、存储、编辑、查询、空间分析和模拟的计算机系统。二维地理信息系统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本质区别在于数据的分布范围,在于高程是被看成空间数据还是属性数据。三维GIS的根本目标是多维时空现象的三维表示。相对于二维GIS而言,三维GIS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1、直观性:直观性是三维GIS的最显著的特点,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用户将得到更好的人机交互接口,更少的训练时间,以及更多的空间信息。 2、巨大的数据量:三维GIS应用通常具有海量数据(可达数百G),这种巨大的数据量使得三维GIS需要得到数据库的有效管理,具有高效的数据存取性能。 3、复杂的数据结构:三维GIS不是对二维GIS的简单扩展,三维空间中增加了许多新的数据类型,空间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软件需求分析报告书实例

需求分析说明书 1. 引言 (3) 1.1 编写目的 (3) 1.2 项目风险 (3) 1.3 预期读者和阅读建议 (5) 1.4 产品范围 (5) 1.5 参考文献 (5) 2. 系统总体概述 (6) 2.1 目标 (6) 2.2 用户类和特性 (7) 2.3 运行环境 (7) 2.3.1 硬件环境 (7) 2.3.2 软件环境 (7) 2.4 设计和实现上的限制 (7) 2.5 假设和约束(依赖) (8) 2.5.1 产品的SEO排名 (8) 2.5.3系统的安全 (8) 3. 外部接口需求 (8) 3.1 用户界面 (8) 3.2 硬件接口 (8) 3.3 软件接口 (8) 3.4 通讯接口 (9) 4. 系统特性 (9) 4.1 说明和优先级 (9) 4.2 激励/响应序列 (9) 4.3 功能需求 (9) 4.4 功能详述 (12) 4.4.1以使用软件的汽车用户为例: (12) 5. 其它非功能需求 (13) 5.1 性能需求 (13) 5.2 安全措施需求 (13) 5.3 安全性需求 (14) 5.4 操作需求 (14) 5.5 软件质量属性 (14) 5.6 业务规则 (14) 5.7 用户文档 (14) 6. 词汇表 (14) 6.1 SSH (14)

6.2 JAVA (14) 6.3 MYSQL (15) 7. 待定问题列表 (15)

1. 引言 1.1 编写目的 本需求分析说明书对本项目第一阶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对需求细节和实现方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本需求说明书供业务和科技部门人员、软件需求提供人员、软件的概要设计人员、软件的开发人员、软件的测试人员使用,并作为产品验收确认的依据。 需求分析是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将用户对系统的描述,通过开发人员的分析概括,抽象为完整的需求定义,再形成一系列文档的过程。可行性研究旨在评估目标系统是否值得去开发,问题是否能够解决,而需求分析旨在回答"系统做什么"的问题,确保将来开发出来的软件产品能够真正满足用户的需要。 构建一个软件系统最困难的工作是确定构建什么。其他任何工作都不会像这部分工作那样,在出错之后会如此严重地影响随后实现的系统,并且在以后修补竟会如此的困难。 需求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它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软件开发的质量。一般情况下,用户并不熟悉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而软件开发人员对相关的业务领域也不甚了解,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对同一问题理解的差异和习惯用语的不同往往会为需求分析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充分和有效的沟通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有效的需求分析通常都具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是因为交流存在障碍,另一方面是因为用户通常对需求的陈述不完备、不准确和不全面,并且还可能不断地变化。开发人员不仅需要在用户的帮助下抽象现有的需求,还需要挖掘隐藏的需求。此外,把各项需求抽象为目标系统的高层逻辑模型对日后的开发工作也至关重要。合理的高层逻辑模型是系统设计的前提。 在进行需求分析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需求分析应该是一个迭代的过程。由于市场环境的易变性以及用户本身对于需求描述的模糊性,需求往往很难做到一步到位。需求分析不仅仅是属于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早期的一项工作,而且还应该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中,它应该随着项目的深入而不断地变化。 此外,为了方便后续的评审和测试等工作,需求的描述应该尽量做到:具体、详细、可以测量和可以实现,并且基于时间。 1.2 项目风险 政策风险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幅度增加,尤其在我国汽车进入家庭的条件下,需要更多的适合现代汽车技术要求和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的汽车维修检测设备,为了让四轮定位仪市场变得规范、有序,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与全国汽车维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4年,制定了四轮定位仪的行业标准(标准号JT/T505-2004),国家交通部2004年国标GB/T16739.1-.2-2004《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规定:一、二类汽车维修企业必须配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