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pH的变化图像(大题培优)及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pH的变化图像

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Zn和Fe

B.向含有少量NaOH的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取氧气

D.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酸质量相等,金属过量,最终产生氢气质量相等,产生相同质量的氢气时,消耗的锌的质量应大于铁的质量,与图像不符;

B、向含有少量NaOH的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稀盐酸会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钠和水,与图像相符,故选B;

C、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多少,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取氧气,生成氧气质量应该相等,与图像不符;

D、加水稀释只会使稀硫酸酸性减弱,不可能pH大于7,变为碱性,与图像不符。

【点睛】

该题是一道图像题,图像题的难点在于图像信息和文字信息的转化,然后和实际反应情况

对应是否相符。

2.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

A.将饱和石灰水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

B.稀释等质量的30%的H2SO4溶液和10%的H2SO4溶液

C.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

D.向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饱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溶液的质量减少,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B、硫酸加水稀释仍显酸性,pH小于7,不会等于7,且10%的稀硫酸的pH要比30%的稀硫酸的pH大,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C、根据化学方程式Zn + H2SO4= ZnSO4+ H2↑,Fe + H2SO4= FeSO4+ H2↑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能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质量的铁能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铁大于锌,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Fe+CuSO4=Cu+FeSO4可知,每56份铁参与反应时,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所以溶液的质量减小,直至硫酸铜完全反应时不再改变,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

中各量变化关系,符合题意。故选D 。

3.以下四个图像与对应操作描述不相符的是( )

A .图A 是水通直流电

B .图B 是加热分解高锰酸钾

C .图C 是向20mLpH=13的NaOH 溶液中逐滴滴入pH=1的盐酸

D .图D 是t ℃时取溶质质量分数为w 的KNO 3饱和溶液20g ,升高温度至90℃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在电解水实验中,通电一段时间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图像与对应操作描述不符,符合题意;

B 、加热分解高锰酸钾,42422Δ2KMnO K MnO +MnO +O ↑,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与生成氧气的质量比为:316:32,故31.6g 高锰酸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2g ,故剩余固体的质量为:31.6g-3.2g=28.4g 。图像与对应操作描述相符,不符合题意;

C 、向20mLpH=13的NaOH 溶液中逐滴滴入pH=1的盐酸,氢氧化钠显碱性,pH >7,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pH 逐渐减小至小于7。图像与对应操作描述相符,不符合题意;

D 、t ℃时取溶质质量分数为w 的KNO 3饱和溶液20g ,升高温度至90℃,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升温后,溶解度增加,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图像与对应操作描述相符,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4.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A .①等质量的镁、铁分别加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稀盐酸中

B .②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C .③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 .④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等质量的镁、铁分别加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稀盐酸中,镁与稀盐酸反应:

22Mg+2HCl=MgCl +H ↑,铁与稀盐酸反应:22Fe+2HCl=FeCl +H ↑,镁比铁活泼,反应速率快,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相同质量的镁、铁与足量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最后,镁生成氢气的质量大,不符合题意;

B 、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但是最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一样,不符合题意;

C 、向一定体积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一开始,pH <7,随着反应的进行,pH 逐渐增大至大于7,符合题意;

D 、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由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故硝酸钾不再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5.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 )

A .a 图在一定量的AgNO 3溶液中逐滴加入NaCl 溶液

B .b 图足量的Zn 和Mg 分别与一定量的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C .c 图向稀盐酸中逐滴加入NaOH 溶液

D.d图等质量块状和粉末状CaCO3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一定量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NaCl溶液,不断产生白色沉淀,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沉淀达到最大值,对应关系正确;

B、镁比锌活泼,镁和稀硫酸的反应速率较快,足量的Zn和Mg分别与一定量的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镁的活动性比锌强,反应速率快,反应时间短;镁和锌过量,盐酸完全反应,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对应关系不正确;

C、向稀盐酸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pH升高,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等于7,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的pH大于7,对应关系正确;

D、首先粉末状碳酸钙和盐酸反应速率大于块状的,所以对应图象斜率要大,同时由于碳酸钙质量相同,所以二者图象的终点也相同,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B。

6.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点所示溶液呈酸性

B.图中c点所示的溶液中,含有Na2SO4和NaOH

C.b.点表示酸和碱恰好反应完

D.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硫酸溶液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a点溶液pH>7,溶液为碱性,A选项错误;

B、c点溶液pH<7,为酸性溶液,所以溶液中应有H2SO4,B选项错误;

C、b点溶液pH=7,说明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C选项正确;

D、溶液由碱性→中性→酸性,因此是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D选项错误;

故选C。

7.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 NaOH 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 pH 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30 s 时,溶液中溶质为 HCl 和 NaCl

C.该实验是将 NaOH 溶液滴入稀盐酸

D.溶液混合,钠离子与氯离子结合生成了氯化钠分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有热量放出,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30s时,pH<7,说明溶液中溶质为:NaCl、HCl,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一开始,pH<7,随着反应的进行,pH逐渐增大,说明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不符合题意;

D、溶液混合后,钠离子和氯离子以离子的形式分散到水分子中,符合题意。

故选D。

8.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B.向等质量的锌和镁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C.向一定量的氯化钙与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D.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化学方程式H2SO4+2NaOH=Na2SO4+2H2O可知,反应中硫酸与氢氧化钠的质量比为98:80,所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氢氧化钠有剩余,稀硫酸完全反应,选项正确;

B、由化学方程式Zn+2HCl=ZnCl2+H2↑可知,参加反应的锌与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为65:2,由化学方程式Mg+2HCl=MgCl2+H2↑可知,参加反应的镁与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为24:2,所以生成等质量的氢气需要金属锌的质量多一些,则向等质量的锌和镁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后,镁生成的氢气多一点;横坐标代表加入的稀盐酸的质量,随着稀盐酸的加入,开始时生成氢气的质量应该是重合曲线,当锌完全反应后,镁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继续增加,直至镁完全反应,选项错误;

C、向一定量的氯化钙与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碳酸钠会先与盐酸反应,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小,溶液的pH逐渐增大,直至盐酸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然后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溶液的pH不变,碳酸钠溶液过量后溶液呈碱性,溶液的pH大于7,选项正确;

D、氧化钙和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同时放出热量,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溶剂质量减少,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减少,即使恢复至室温,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小于原溶液中的溶质质量,选项正确,故选B。

9.如图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稀HCl滴入NaOH溶液中

B.ag是指加入氢氧化钠固体质量

C.A点溶液的溶质为HCl

D.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Mg(NO3)2溶液,静置后再滴入少量AgNO3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先pH值小于7,则该反应应该是氢氧化钠滴入到稀盐酸中;故选项错误;

B、ag是指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故选项错误;

C、A点稀盐酸过量,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溶液,则混合溶液的溶质为:HCl 和NaCl;故选项错误;

D、B点是氢氧化钠过量,混合溶液的溶质为:NaCl和NaOH,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Mg(NO3)2溶液,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镁沉淀,静置后再滴入少量AgNO3溶液与氯化钠溶应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0.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如图表示在一定量的 AgNO3、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 Fe 粉B.如图表示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完全分解

C .如图表示向 pH =1 的 HCl 溶液中不断滴加pH =13 的 NaOH 溶液

D .如图表示向硫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在一定量AgNO 3和Cu (NO 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当硝酸银完全反应后再与硝酸铜反应,图中起点错误,还没有加入铁粉时,溶质有2种,加入少量铁粉时,铁与硝酸银发生反应时溶液中有3种溶质,故A 错误;

B 、催化剂能改变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生成氧气的质量,故B 错误;

C 、向pH=1的HCl 溶液中不断加滴加pH=13的NaOH 溶液,由于反应过程中有水生成,盐酸溶液也存在水,溶液的pH 不会等于13,故C 错误;

D 、向硫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钡先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耗尽再与氯化铜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铜的沉淀,反应完后,不再生成沉淀,根据()24242+H SO +2H O

Ba OH =171

233BaSO ↓ ,()()22

22+CuCl +BaCl Ba OH Cu OH 98 171

↓=可知,加入相同质量的氢氧化钡,硫酸产生的沉淀质量多于氯化铜产生的沉淀质量,故D 正确。故选D 。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11.常温下,往盛放适量M 物质的烧杯中逐渐加入N 物质并充分搅拌,下图横坐标x 表示N 物质的质量,纵坐标y 表示烧杯中的某物理量(见下表),下列实验与图像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M N y

A水浓硫酸溶液的温度

B水碳酸钠溶液的pH

C饱和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硫酸铜溶液铝粉溶液质量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浓硫酸稀释过程中放热,图中曲线温度升高,因此,选项图像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水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因此,碳酸钠溶于水中,溶液的pH会升高,直到溶液饱和,选项图像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氯化钠固体,则固体不在溶解,因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选项图像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铝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根据相对原子质量小的单质,置换相对原子质量大的阳离子,得到的溶液质量必小原则可知,铝的相对原子质量27,铜的相对原子质量64,因此,反应后溶液质量变小,当硫酸铜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铝粉,溶液质量不变,选项图像正确,故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该题为图像题,解题关键是:认真审题,注意观察图像的横纵坐标表示的意义,图像的起点、转折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

12.下列四个坐标分别表示实验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其中不正确的是()

A.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

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C.等质量、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分解

D.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待盐酸完全反应后,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加,待氯化钙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变化,故一开始无沉淀产生,之后沉淀先增加后不变,不符合题意;

B、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随着水的加入,溶液的pH逐渐减小至无限接近于7,但是不会小于7,不符合题意;

C、等质量、质量分数的双氧水分解,加二氧化锰的反应速率快,但是最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一样,不符合题意;

D、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溶剂的质量逐渐增加,但是氯化钠的质量始终不变,符合题意。

故选D。

二、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

13.用“氨碱法”制得的纯碱中通常含有一些氯化钠。下列是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测定碳酸钠质量分数的实验,请你帮他们完成下列问题:

(1)溶液M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

(2)滴加氯化钙应“过量”,否则会使测定的结果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写出解题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NaCl、CaCl2(2)偏小(3)96.4%

【解析】

(1)纯碱中含有氯化钠,加入氯化钙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由于滴加氯化钙应“过量”,所以溶液M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钙;

(2)如果滴加氯化钙不“过量”,则可能不会将碳酸钠完全反应掉,生成的沉淀的质量偏小,计算所得的碳酸钠的质量偏小,会使测定的结果偏小;

(3)解: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00

x 20g

106100

20

x g

x=21.2g

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21.2

22

g

g

×100%=96.4%

答: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96.4%。14.下图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常见的气体

(1)仪器①的名称____________。

(2)若用装置 A 和 E 制取氧气,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验证氧气收集满的方法______.

(3)若实验室制取氢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 (填字母,下同),该装置的特点

________,若用 F 装置收集氢气,气体应从_______(填“a”或“b”)端导管导入,若用 F 装置除去一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气体,瓶中应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溶液(填化学式)

(4)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现要制备二氧化碳 8.8g,至少需要含碳酸钙 80%的石灰石多少克?_____

【答案】铁架台 2KClO3 2KCl+3O2↑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 B 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b NaOH 25g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仪器①是铁架台;

(2)若用装置A需要加热并且试管口没有棉团,适用于氯酸钾制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2KCl+3O2↑;排水取气法收集时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说明已满;

(3)制取氢气用稀硫酸和锌粒,是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B.该装置的特点是可以通过控制活塞的开关,控制装置中的压强,使固液接触或分离,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若用F装置收集氢气,气体应从b端导管导入;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并且氢氧化钠不能和一氧化碳反应,所以瓶中应盛放的试剂是氢氧化钠溶液;

(4)解:设需要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为x,

x=25g

答:需要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为25g。

15.科技活动中,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所示实验可观察到A 烧杯溶液变为红色,此实验不能得到的结论是_____(填序号)。 ①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②氨分子有一定质量

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④氨气易溶于水

(2)图乙所示实验观察到紫色石蕊纸花变为红色,纸花变红的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图丙所示实验中有组对比实验,其a 、b 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_____。

【答案】② CO 2+H 2O ═H 2CO 3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否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浓氨水的性质、酸碱指示剂与酸碱显示不同的颜色、二氧化碳性质以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浓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气溶解在棉花团的水中生成显碱性的氨水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涉及到的相关性质有:①氨分子是在不断运动到的②浓氨水具有挥发性③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显碱性。氨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则没有得到体现。故选②;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 2+H 2O ═H 2CO 3;

(3)图丙中有碘分别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碘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两组实验,前一组是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后一组是不同的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这两组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否与溶质、溶剂的种类有关。

16.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1)写出下列微粒的化学符...号.

: ①2个氖原子_____②铵根离子_____③五氧化二氮分子_____④镁离子_____

(2)用下列字母..

填空: a .氢气 b .小苏打 c .无水氯化钙 d .硝酸钾

①用于做复合肥_____②用做干燥剂_____③用于发酵粉_____④用于做燃料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铁在氧气中点燃_____②碳铵的受热分解_____

③铁和稀盐酸反应_____④硫酸铵和氢氧化钙反应_____

【答案】2Ne NH 4+ N 2O 5 Mg 2+ d c b a 2343Fe+2O Fe O 点燃

43322NH HCO ΔNH +H O+CO ↑↑ 22Fe +2HCl= FeCl +H ↑

4242432(NH )SO +Ca(OH)=CaSO +2NH +2H O ↑

【解析】

【详解】

(1)①2个氖原子就是在氖元素符号的前面加上数字2,故填:2Ne ;

②铵根离子的符号为NH 4+,故填:NH 4+;

③五氧化二氮分子就是五氧化二氮的化学式,故填:N 2O 5;

④镁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故填:Mg 2+。

(2)①硝酸钾中有钾和氮两种营养元素,用于做复合肥,故填d ;

②无水氯化钙可用做干燥剂,故填c ;

③小苏打的成分是碳酸氢钠,与酸反应和受热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可用于发酵粉,故选b ;

④氢气可以燃烧生成水,可用于做燃料,故填a 。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铁在氧气中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方程式为:2343Fe+2O Fe O 点燃 ;

②碳铵是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

43322NH HCO ΔNH +H O+CO ↑↑ ;

③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2Fe +2HCl= FeCl +H ↑; ④硫酸铵和氢氧化钙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硫酸钙、氨气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4242432(NH )SO +Ca(OH)=CaSO +2NH +2H O ↑

17.钼具有高强度、高熔点、而腐蚀等优点,在工业上得到广泛的利用。图1是化工生产中制备金属钼的部分流程图(假设杂质不与空气反应)。

(1)钼是人体及动植物必需的______(选填“微量元素”或“常量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2,其中X 是______。

(2)步骤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下列物质可以用来吸收SO 2尾气的是______(填字母)。

A 氢氧化钠溶液

B 浓硫酸

C 氨水

(4)(NH 4)2MoO 4中Mo 的化合价是______,在农业上既是钼肥又是______肥。

(5)如果在实验室模拟操作Ⅰ,则需要使用的主要玻璃仪器有漏斗、玻璃棒、______。 (6)利用H 2和CO 分别还原等质量的精产品(MoO 3),所使用的还原剂的质量比为______。

【答案】微量元素 13 2MoS 2+7O 2

高温2MoO 3+4SO 2 AC +6 氮 烧杯 1:14 【解析】

【分析】

【详解】

(1)钼是人体及动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结构

示意图2,其中X=42-2-8-18-1=13;

(2

)根据流程图可知,步骤①反应是MoS2和O2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SO2和MoO3,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oS2+7O2高温

2MoO3+4SO2;

(3)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氨水反应,不能与浓硫酸反应,可用来吸收SO2尾气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故选AC;

(4)在(NH4)2MoO4中,铵根子、氧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和-2,设:(NH4)2MoO4中钼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有:(+1)×2+x+(-2)×4=0解得x=+6,(NH4)2MoO4中Mo的化合价是+6,(NH4)2MoO4中含有氮元素,在农业上既是钼肥又是氮肥;

(5)操作Ⅰ是将固体与液体分离。如果在实验室模拟操作Ⅰ,则需要使用的主要玻璃仪器有漏斗、玻璃棒、烧杯;

(6)利用H2和CO分别还原等质量的精产品(MoO3),所需的还原剂分别为H2和CO。设:MoO3的质量为m,所需的还原剂分别为H2和CO质量分别为x、y。

322

MoO+3H Mo+3H O

1446

m x

高温

144m

= 6x

6m

x=

144

32 MoO+3CO Mo+3CO

14484

m y

高温

144m

= 84y

84m

y=

144

6m84m

x:y=:=1:14

144144

。利用H2和CO分别还原等质量的精产品

(MoO3),所需的还原剂的质量比为1:14。

【点睛】

认真读图,从中获得解答题目所需的信息,在解答题目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图进而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提高了信息捕捉的有效性。

18.溶液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t C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①°

1

②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_____。

t C时,完全溶解ag A物质最少需要水的质量是_____ g。

③°

2

t C时,相同质量的A、B饱和溶液中,A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_____B的饱和溶④°

2

液中所含水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实验室欲除去粗盐样品中含有的不溶性泥沙,在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和用品有: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棒、_____和滤纸。

(3)在实验室中,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 %的氯化钠溶液45g,需要氯化钠固体的质量是_____g。将45g10%的氯化钠济配成含氯化钠为0.9%的溶液,得到氯化钠溶液的质量是_____g。

【答案】CBA .C 100 小于漏斗 4.5 500

【解析】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详解】

(1)

①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②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C;

③t2℃时,A的溶解度是ag,即t2℃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A的质量为ag就达到饱和状态,则完全溶解ag A物质最少需要水的质量是100g;

④t2℃时,由于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所以相同质量的A、B饱和溶液中,A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小于B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

(2)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过滤操作的实验仪器和用品有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则还需要的是漏斗;

(3)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则需要氯化钠固体的质量=45g×10%=4.5g;根据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设得到的0.9%氯化钠的溶液质量为x,则

45g×10%=0.9%x,x=500g。

19.盐城濒临黄海,海盐文化全国知名.某兴趣小组同学去盐场参观,带回了部分粗盐样品,并对其进行了如下探究:

(1)操作①中必须用到的一种仪器是_______(填序号)

A.研钵B.量筒C.烧杯D.试管

(2)操作③的名称是_____,操作④中用到玻璃棒,作用为_____。

(3)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100g 7.5%的氯化钠溶液。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_(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不纯

②称量时精盐与砝码放反了

③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4)查阅资料得知:粗盐中除含少量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外,还含有少量的可溶性杂质(假定可溶性杂质只有MgCl2一种),为了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钠,小组同学将所得的“精盐”又作了如下处理:

①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_____.

②在得到的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的目的是_____.

③若实验过程中不考虑损耗,最终到的NaCl固体的质量将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原精盐中NaCl的质量.

【答案】A 过滤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①② Mg(OH)2除去过量的氢氧根离子大于

【解析】

【分析】

【详解】

(1)粗盐的由大变小,采用的是研磨的方法,故需要的仪器是研钵,选A。

(2)通过操作3得到了固体和液体,故采用的方法是:过滤;操作④是蒸发,蒸发要用到玻璃棒,作用是搅拌,目的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

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可能是溶质的质量偏小或溶剂的质量偏大造成,①②都造成氯化钠质量偏少,使得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③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量取的水偏少,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大;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不会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发生变化,因为溶液是均一的;因此本题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可能有:①②。

(4)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会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故白色沉淀是氢氧化镁,化学式是:Mg(OH)2;由于加入的氢氧化钠是过量的,即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故要把氢氧化钠除去,加入稀盐酸的目的就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由于除杂质的过程中生成了氯化钠,故最终到的NaCl固体的质量将大于原精盐中NaCl的质量。

20.造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1)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积极推广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旧报纸应投放到贴有如图_____(填字母)标签的垃圾筒内。

(2)为增强纸张的耐磨性,可用玉米淀粉对纸张进行施胶处理。玉米淀粉[(C6H10O5)n,n 为正整数]中H、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3)造纸会产生大量含NaOH的废水,需处理至中性后排放。环保监测小组取某造纸厂废水样品过滤,为测定滤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1:取20.0g滤液于锥形瓶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步骤2:向锥形瓶中逐滴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硫酸溶液至溶液呈中性,此时溶液呈_____色。消耗硫酸溶液3.92g。

计算废水滤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

【答案】A1:8酚酞遇碱变红色,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所以向锥形瓶中逐滴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硫酸溶液至溶液呈中性,此时溶液呈无色; 1.6%【解析】

【分析】

根据纸张属于可回收利用的物质可选择合适的垃圾筒,根据原子的个数比和相对原子质量可计算元素的质量比,根据消耗硫酸的质量可以求出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从而求出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详解】

(1)纸张能够回收利用,所以应该放在贴有可回收物的垃圾筒内;(2)玉米淀粉中氢、氧两种原子的个数比是2:1,所以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2:16=1:8;(3)溶液呈中性,则滴加酚酞的溶液呈无色;

?=

解:消耗硫酸的质量为3.9210.0%0.392g

设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2NaOH+H 2SO 4=Na 2SO 4+2H 2O

80 98

x 0. 392g

80980.392x g

= x 0.32g =

0.32100% 1.6%20.0g g

?= 答:废水滤液中NaOH 的质量分数为1.6%。

21.金属钴(Co)在国防工业中有重要应用。某矿石中含钻的氧化物(CoO 、Co 2O 3)研究人员在实验室用硫酸酸浸的方法提取钴元素,并探究最佳提取条件。

(1)写出下列化合物中Co 元素的化合价:CoO_________,Co 2O 3______________。

(2)酸浸时钴的氧化物发生如下反应:

反应I CoO+H 2SO 4=CoSO 4+H 2O

反应Ⅱ 2Co 2O 3+4H 2SO 4=4CoSO 4+O 2↑+4H 2O

反应Ⅲ Co 2O 3+2H 2SO 4+Na 2SO 3=2CoSO 4+2H 2O+Na 2SO 4

①反应后溶液中含钴元素的微粒是_________ (填化学符号)

②已知反应前矿石中CoO 的质量为ag,Co 2O 3的质量为bg,则理论上可以生成

CoSO 4____g(用含a 、b 的式子表示)

(3)为探究最佳提取条件,将矿石在一定条件下酸浸4小时,测量钴元素的浸出率部分数据如下:

①本实验研究了哪些因素对钴元素浸出率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上表数据,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钴元素的浸出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工业生产中采用实验______________(填编号)的提取条件更合理。

【答案】+2 +3 Co 2+ 155×(a/75 + b/83) 硫酸用量、亚硫酸钠用量、温度 增大 4

【解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