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优课程

德州学院优课程
德州学院优课程

德州学院优秀课程

《婚姻家庭法》建设总结报告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本课程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教育新理念,根据德州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法律科学规律,结合本课程所具有的实用性及普遍广泛性特点,研究构建地方高校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方案,借鉴国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教学计划,构建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为德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应用型法律人才。

二、课程定位及特色

(一)本课程以“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为教学改革目标,调整教学计划。调整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一是依据教育部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地方高校法律专业的实际情况,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制定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方案。二是科学处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指导、自主学习的关系.给学生更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三是基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科发展、知识更新的现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料,扩大学生阅读空间。

(二)本课程建设以强化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为教学改革重点,从两个大块进行探索和改革。一是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即以案例教学为中心,兼采研究性教学、问题式教学、文书写作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已初步构建了课堂实践教学体系。二是法律实践活动。通过模拟法庭、法庭辩论、法律援助中心、法律实习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运用法律、适用法律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师队伍建设成绩

1.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蔡淑燕,副教授,理论法学教研室主任,法学研究所成员,政法系系教学骨干,山东省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会理事,山东省法学会法社会学会理事,山东省法学会法律史学会理事。长期致力于婚姻家庭法教学与研究已20年。在教学过程中勇于改革与实践,在各类刊物上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指导法律实习和毕业论文多届,具有丰富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在学校举行的课堂讲课大比赛中分别获得2005年度获二等奖、2007年度获三等奖。

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教师梯队具有优置结构特点:高级职称教师比例:40%。中级职称比例:60%。学历结构比例: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人,占比例:20%。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人,占比例80%。年龄结构:40岁以上1人,35岁以上2人,30岁以下2人。中年教师3人,年轻教师2人,无老教师后劲十足。本教师梯队5位成员毕业院校分别为:蔡淑燕,山东师范大学;张庆华,山东大学;孙桂燕,山东大学;陈伟,重庆大学;陈琳琳,湘潭大学。师资资配置建设情况:主讲教师3人,实践教学指导2人,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专长和专业优势,合理分配教学任务。

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以中年教师为骨干,具有高职称和博士学历的教师担任本科教学任务,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通过积极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人才资源和中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积极培养青年教师,营造了一支思想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学梯队。本课程积极打造名师队伍,为精品课程的创建打下基础。

3. 教学效果显著。本课程梯队治学态度严谨,深受师生好评,教学效果显著。在历届学生评教活动中,本课程教学均受到学生的欢迎。在讲课比赛中多次获得奖项,如蔡淑燕在校级课堂讲课大比赛中分别获得2005年度二等奖、2007年度三等奖。张庆华获2006年度二等

奖。

4.本课程建设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合理并取得良好效果:坚持开展定期教研、科研活动,指导青年教师的科研论文撰写,促进本教学队伍整体科研能力提高;坚持听课制度,及时了解课堂教学动态和教师教学水平,促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改进教学内容方法,推广教学经验,促进良好教风形成和发扬;鼓励青年教师的提高学历层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目前已有1名博士,4名硕士,兼职律师2人。通过鼓励教师考博、司法考试、访学、进修等措施再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

(1)课程内容体系设计实践性强,结构合理完整。本项目依据本课程所具有的实用性及普遍广泛性等特点和司法实践对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职业技能的要求,根据地方高校应用性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运用现代教育理念,设计婚姻家庭法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构建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法律职业要求是本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依据。以我国有关婚姻家庭和继承的法律、法规为核心,以案例为切入点,强化法律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强调律师趋向,将律师的思维方法和律师的工作方式融入到正常的教学计划中去。教师注意对学生的律师技巧、实际操作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综合能力、思维的机敏以及雄辩的口才等方面的训练,强化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

(3)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如何在传统的法学教育培养模式中分离出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既是法学本科教育面临的难题,也是法学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在尊重教育规律和法律科学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于21世纪的法律世界化趋势,依据法律职业标准进行法律教育改革,借鉴国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为增强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开展研究和实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结合法律实习、模拟法庭演练、社会调查活动与法律援助等综合建设本课程,为提高法科学生法律职业素质和应用能力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4)经过积极探索,本课程已取得初步成效。初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和评价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指标体系。为建构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改革及效果

本课程建设紧紧围绕“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为教学改革重心,以强化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为教学改革重点,从两个大块进行探索和改革。一是课堂教学以“案例教学法”为中心,寻找一种既能传授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途径。二是法律实践活动的第二课堂教学效果显著。通过模拟法庭、法庭辩论、法律援助中心、法律实习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运用法律、适用法律的实践能力,初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案例教学法”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具体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这种法律推理的技艺。即教给学生的不仅是“know-what”的知识,更是“know-how”的知识。这种“know-how”的知识必须亲身演练,也只有反复研习不同的经典判决才能心领神会法律推理技术。

模拟法庭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式的实践性教学,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对诉讼的中心环节—开庭审理进行模拟实践,在模拟法庭审判的全过程,学生通过角色投人,实践庭审中的各项工作,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法律职业技能。

法律援助中心自成立6年来,为学生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服务等法律实践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通过亲自承办法律咨询服务、代写诉状等法律实践活动,增加了学生接触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了法律实践能力。

通过法律实习,学生通过处理大量的实际案件学会如何撰写司法文书,积累了如何综合运用法律知识及司法经验,使他们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法律工作的需要。

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这突出表观在:第一,课堂教学改革效果显著。课堂教学通过采用以案例教学为中心,兼采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辩论式教学、法律文书写作演练等实践性教学方法。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骄傲学方法,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这不仅改变了过去只注重传统的讲授式理论教学模式,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教学相长效果显著。第二,第二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如模拟法庭教学、法律援助式的教学、社会调查、法律实习、论文写作等。第三.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法学教育的主要手段。多媒体课件得到学院的认定和获得优秀奖,已在法学专业的教学中使用8年,受到学生的好评。

六、教学条件(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建设成果;

(1)教材使用与建设:采用了体现新世纪科技文化与教育发展的最新成果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如:《婚姻家庭法》,杨大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曾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一等奖。已多次使用,符合本院学生特点,体系严谨、系统,适合教学使用,学生反映好。

(2)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为扩大学生们的学习范围,开阔视野,不断加大使用扩充性资料准备。近年来,我院和系电子图书资源不断得到充实。中国学术期刊网、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等为师生查阅资料提供了方便,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准备了条件。如巫昌祯,《婚姻家庭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03.;张贤钰,《外国婚姻家庭法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史尚宽《亲属法论》荣泰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0.;刘达临,《婚姻社会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美]加里.S.贝克尔,《家庭经济分析》,华夏出版社,1987.等。

(3)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良好。模拟法庭场所和稳固的实践基地、法律援助中心等已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学生通过模拟法庭审判和法律援助等途径既实践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法律职业技能。

(4)网络教学环境

课程上网资源的具体内容(课程特色、课程负责人、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电子讲义、案例分析、参考书目、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网址:http://211.64.32.2/bumen/dzxyzfx3网络教学环境优化,学生网上学习更加便捷,也使教师通过网络指导学生学习成为可能。、

七、教研活动与教学成果

(1)教研活动,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本课程建设依据新的教学目标,重新审议和修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体现出实践教学性和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做到科学严谨、合理规划、案例教学等特色。

(2)依据教学大纲调整教材和资料配置。在选用教材方面坚持高质量、高标准、严要求、严把关的原则,注意选用具有改革精神和时代特点的国家级优秀教材,并结合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编制了《婚姻家庭继承法案例集解》、相关录像资料,并结合法律文书课程编写了新的《法律文书学》。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关注相关新法律新法条及司法解释的出台情况,及时将其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课堂教学教案的编写及备课工作中要求及时将学术前沿性的研究成果纳入到教学中。

(3)教学成果显著

自本科研立项以来,为保证课程建设的高质量和持续发展,不断加强与课程体系相关的教学、科学研究,形成课程建设的强大动力和资源支持。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教研室成员共发表教研、科研论文50余篇,编写教材3部,承担“十一五”国家级课题项目1项、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校级社科立项课题多项。曾获校市优秀教学成果奖项十多项,课程教师曾多人次获学校课堂讲课比赛奖励。蔡淑燕2005年获得德州学院课堂讲课比赛二等奖;蔡淑燕2007年获得德州学院课堂讲课比赛三等奖。张庆华2006年课堂讲课大比

赛中获二等奖。孙桂燕2007年课堂讲课大比赛中获优秀奖。陈琳琳2007年课堂讲课大比赛中获优秀奖。《高校应用法学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及完善》获学院2006年优秀教研成果二等奖。主要教研成果:

《法官素质及其培养模式》《职业时空》2007.3期。核心期刊。第一

《法学本科教育与实践教学模式的重构》行政学院学报2008.6,第一

《论苏力先生的法学研究方法》,云梦学刊,2003.5,第一

《论法学教师的基本素质》,现代教育,2007.4. 第一

《论高校法学互质式教学法》安徽农学通报.2008.5,第一

《论高校法学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类型》安徽农学通报.2008.3,第一

《培养高校法科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安徽农学通报.2008.5,第一

《论高校应用法学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及完善》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1,第一

教材《经济犯罪热点问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参编

教材《法律文书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年.参编

教材《合同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参编

主要科研成果

《离婚损害赔偿的内容缺陷与补正思考》德州学院学报,2005.1.

《离异女性权益保护问题》德州学院学报,2006.1.

《民事案件执行难的原因分析》德州学院学报2007.6.

《离婚案件审理中儿童权益保护原则》德州学院学报2008.5.

论违约与精神损害赔偿,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1

论梁漱溟先生建设乡村社会新秩序的思想,菏泽学院学报,2006.1

论民国时期的乡村破坏,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6;

论中西人生与人心之捍格,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6.6

论法学教师的基本素质,现代教育,2007.4.

《从立法学角度谈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之取消》发表于《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取消论》发表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取消论——从刑罚目的之维》发表于《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

《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再思》发表于《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青少年独生子女犯罪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发表于《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论动产抵押权善意取得的条件与效力,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论农民职业身份的转变,职业时空,2005年第22期.

论高校应用法学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及完善,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获德州学院2006年优秀教研成果2等奖。

论抵押登记行业公示法律制度的统一,商业研究,2006年第15期。

论动产抵押权的善意取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论无权抵押条件下第三人利益的保护,商业研究,2007年第10期。

八、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影响

(一)研究成果在法学专业学生能力塔养中应用的情况

本课程以2004级、2005级作为试验对象,进行试验研究,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从教学目标、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条件建设都得到相应加强。法律实践教学成为一

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提高。具体表现为:

1.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提高

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法律至上、公正、正义等遵纪守法和法律职业道德明显提高。我院政法系的法学专业学生的遵纪守法,法律意识强是为全院师生所公认的。

通过法律知识的学生与实践技能的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如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对课堂实践教学的反映情况:法律意识和法律分析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认为自学能力增强的增加了20%;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增加了13%;观察分析能力增加了18%,谈判能力增加了10%,发现法律事实的增加了15%;运用法律知识能力增强的16%,创新意识和批判意识增加的8%等。

3.第二课堂增长了法律职业能力

学生通过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在活动中增长了法律职业能力。课题组指导学生开展的辩论赛、演讲比赛、讲课比赛、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踊跃参加,效果良好。本课题组老师指导的学生论文写作优秀率达10%、指导的代写诉状、答辩书、辩护词等20多次。近几年来,法学本科学生在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演讲比赛中多次获得奖励,并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层次的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学生们还在德州市各地开展法律宣传、法律咨询、送法律下乡等活动,引起很大反响。

(二)研究成果产生的影响

1.本课程研究成果曾在山东省法学教育改革研讨会上交流发言,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

2. 该课题组在2007年成功申请了“十一五”国家级课题“地方高校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编号:FIB070335-A12-01. )的法学教学研究课题项目。

3.该课程的研究成果在德州学院政法系法学专业各课程中推广运用,促进我院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丰富的经验。

九、课程建设发展规划

1.课程建设目标。今后3-5年时间内,以本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为目标,围绕“十一五”国家级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子课题《地方高校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FIB070335-A12-01),继续深入开展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的研究,探索地方高校应用性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建设步骤:(1)调整处理好总课时减少,基础理论教学不放松,实践教学任务中等矛盾,加大实践教学课时和环节,提高法科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2)编写与本课程相适应的优秀教材和辅助教学资料,自编一套内容科学、针对性强的思考习题及解答等辅助材料,以符合学生考研、司法考试需要的课外参考资料;

(4)鼓励年轻教师继续考博,提高学历层次,鼓励年轻教师参加司法实践,积累法律实践经验。

(5)继续深入研究法学实践教学模式,今后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方式改革仍是本课程建设的中心任务,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力争使婚姻家庭继承法课程成为省内甚至更大范围内的有较大影响的一流学科。

(3)完善本课程网络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课程内容网上交流、课外辅导、疑难问题解答、疑难案件辩论、教学录像循环播放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