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单元练习题(无答案)

2019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单元练习题(无答案)
2019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单元练习题(无答案)

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1. 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片比陆地植物的叶片小,这主要是哪种生态因素的影响()

A. 水

B. 温度

C. 土壤

D. 阳光

2. 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一项是()

A. 北极熊具有白色的体毛和较厚的皮下脂肪

B. 鼠类对农田、草原造成破坏

C. 蚯蚓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D. 骆驼刺等沙生植物能够防风固沙

3.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

A. 光

B. 温度

C. 湿度

D. 水

4. 下列实例中,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 沙漠中的骆驼排尿少

B. 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

C. 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D. 蚯蚓能疏松土壤

5.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一共有4条食物链,数量最多的生物是绿色植物

B. 该图可以表示一个生态系统

C. 其中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绿色植物→植食性型昆虫→青蛙→蛇

D. 图中生产者只有绿色植物,其他的动物都是消费者

6. 沙漠地区的植物通常有很发达的根系和较小的叶片,与此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A. 水

B. 温度

C. 阳光

D. 土壤

7. 下列生态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A. 流动的河水

B. 新鲜的空气

C. 土壤中的微生物

D. 温暖的阳光

8. 下列动物分别属于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的是()

A. 兔、鹿

B. 羊、虎

C. 狮子、狼

D. 狮子、羊

9. “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现了()

A. 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B. 生物影响环境

C.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D. 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10. 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A. 植物中的化学能

B. 食物中的化学能

C. 太阳能

D. 热能

11. 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B.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和

C.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D. 人类可以建造比生物圈更好的家园

12. 地衣(一种生物)既能在岩石表面生长,又能使岩石不断风化。这说明

A. 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B. 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C. 生物的生存和环境无关

D. 生物的生存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1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从食物链的角度看,缺少的成分是()

A. 非生物成分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D. 分解者

14. 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若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图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较长时间内兔群数量变化的是()

A. B.

C. D.

15.下列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A. 鹰→兔→草

B. 阳光→草→兔→鹰

C. 草→兔→鹰

D. 草→兔→鹰→细菌

16. 如果将树的顶芽去掉,树的顶部很难生长,主要原因是()

A. 破坏了保护组织

B. 破坏了营养组织

C. 破坏了分生组织

D. 破坏了输导组织

17.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绿色植物生活所必需的条件是()

A. 水

B. 无机盐

C. 土壤

D. 光

18.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9. 蚂蚁利用触角将找到食物的信息传递给其他蚂蚁,这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称为()

A. 捕食关系

B. 共生关系

C. 互助关系

D. 寄生关系

二、综合题

20.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数一数,看看上图所示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2)该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进行着________和能量的流动.

(3)图中兔和草、鹰和鼠的关系是________.

21.资料分析:

资料一:如图两只狐,一个是生活在寒冷的北极的极地狐,另一个是生活在炎热的非洲沙漠地区的沙漠狐.资料二:科学工作者在南极研究中发现,在南极,由于冰雪融化,长期被冰冻的种子解冻萌发,在这里出现了新的物种;从南极冰盖钻取样芯分析表明:25年来,南极气温上升了1度.这些都说明一个现象:地球在变暖.根据以上资料分析:

(1)现存的每一种生物,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与________相适应.

(2)请推测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是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 .

(3)燃烧煤和石油能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种气体像吸收温度的玻璃一样能捕获阳光使地球变暖,这种现象叫________ ,是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现象说明人类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________

和________ 环境.

(4)如果地球变暖在进一步加剧,请你预测极地狐未来的命运________ .

(5)请你想一些好办法让地球“退烧”________.

22.如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________;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图中A是指________;图中C________所含的能量通过________的呼吸作用散失.

(3)图中画的方框依次缩小,意思是表明________.若以方框面积大小代表自然界中的实际情况,那么下一个方框应是上一个方框面积的________.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伴随着进行________,它们共同将生态系统的________联系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23. 据图回答问题:

(1)该图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他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________,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________和________流动的.

(2)这个食物网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它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

(3)图中生物中,数量最少的是________.

(4)如果在草地上使用DDT来消灭害虫,体内含DDT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

(5)此生态系统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

(6)请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1.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带波长位于。 A.380nm~700nm B .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 2.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光照强度称为。 A.饱和点 B.补偿点 C.平衡点 D.稳定点 3.下图表表示北温带海洋的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子随季节而变化的数据,以下那一项对图的解释是正确的是。 A.提高光强度破坏硅藻 B.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磷和硝酸盐的含量 C.光强度提高增强了分解者的活力,其结果是养分降低 D.硅藻数量的下降导致养分的降低 4.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 A.气候驯化 B.调节C.驯化 D.适应 5.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 6.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7.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 A.高 B.低 C.一样 D.不确定 8.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9.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大豆 B.玉米C.冬小麦 D.水稻 10.影响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 B.光照C.水分 D.土壤 11.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 A.均匀分布 B.成群分布 C.随机分布 D.带状分布 12.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完整版)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汇总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一.生命起源过程: 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的主要区别是原始大气没有氧气。 三.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是化石,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六、寒武纪:三叶虫时代,寒武纪出现的海口虫—脊椎动物的祖先;中生代:恐龙时代。在地质年代早期只有最简单的生物,越是地质年代晚期,生物种类越多和现存生物也较接近;这说明现在的各种各样的生物是漫长历史的产物,生物经历了由漫长的演变过程。七.生物进化历程: 原始单细胞藻类→原始多细胞藻类→原始苔藓→原始蕨类→原始种子植物(植物进化系统树) 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原始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动物进化系统树) 八.生物进化趋势: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九.达尔文—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 概念: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过程: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意义:生物通过遗传、变异、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 人工选择:按照人们的喜爱精心选择和培育形成的,如宠物狗、金鱼、毛质好的绵羊等。 十、四个现代类人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类人猿与人类来自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两足直立行走 直立人有:元谋人、北京猿人智人有:山顶洞人 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 第1\2节生物的分类和植物的主要类群 一、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还为水生动物提供氧气,也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③可作为水域是否被污染的指示植物(赤潮现象) 二、苔藓植物的植物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有茎、叶的分化,但茎很细小,叶又小又薄,如葫芦藓、墙藓;另一种没有茎、叶的分化,植物体只是扁平的叶状体,如地钱。 特征: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并且植株很矮小。 生活环境:阴湿的地面或背阴的墙壁上。 苔藓植物的应用:①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②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省市试题选编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生物科技行业)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各省市试题选 编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和环境 壹、单项选择题 1.(黑龙江98复赛)人工栽种人参、三七等中药成功的关键在于 A控制适当温度B控制充分的水分 C控制较弱的光照D提供肥沃的土壤 2.(广西98)台湾玉山西北坡植被分布情况为:下层热带雨林,中层常绿阔叶林,上层温带针叶林,顶端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山植被分布的生态因素主要是 A水分B阳光C温度D能量E土壤pH值 3.(河南97预赛)花芽分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低温和光周期B中温和光周期 C温度和光周期D肥效和光周期 4.(河南97预赛)影响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温度B高度、纬度C阳光、纬度D阳光、地形 5.(河南97预赛)植物不需要光的生理活动是 A秋天落叶B幼苗生长C花芽形成D花粉的萌发 6.(黑龙江99复赛)深秋季节,位于路灯旁的树叶比远离路灯的同样树的叶子 A先黄B稍晚变黄C同时变黄D不变黄 7.(黑龙江99复赛)当太阳光移动时,蜥蜴可使自己的部分肋骨延长,保证身体扁平,且使其躯体和太阳成直角,该种特性及其意义是 A应激性,减少光照,降低温度B适应性,减少光照,降低温度 C适应性,增加光照,增加体温D应激性,增加光照,增加体温 8.(上海99;黑龙江99复赛)如使秋天开花的菊花在“五壹”节开花,处理的措施是A增加光照时间B降低光照强度

C增加光照强度D增加黑暗时间 9.(陕西98)壹种生活在炎热干燥环境中的植物,可能具有 A深绿色的大叶,叶俩面有大量气孔 B深绿色的大叶,叶只在壹面有孔 C浅绿色中等大小的叶,只在叶的上表面有气孔 D小而厚的叶,只有少量气孔 10.(陕西98)喜欢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叶片壹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A充分利用光能B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D适应潮湿的环境 11.(山东98决赛)由气候条件决定植物群落分布的俩个主要因素是 A风力和雨量B风力和热量C热量和雨量D光照和热量 12.(广东99初赛)有些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即使有适合萌发的条件也不能萌发。例如有些植物的种子秋天成熟后,要经过壹段时间的低温才能萌发,这类植物最有可能是自然分布在的植物。 A低纬度地区B低海拔地区C低降水量地区D高纬度地区 13.(广西99)肺鱼的夏眠是对什么的适应 A缺水B高温C缺食物D阳光 14.(黑龙江99复赛)右图绘出了5种鱼的耐盐范围和耐温范围,在这5种鱼中,哪壹种是北极海的特有种,哪壹种只能生活在热带湖泊中,哪壹种的分布最广泛 A1,2,3B5,3,4C3,4,2D2,1,5 15.(浙江97)决定水池植物群落层次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温度B湿度C空气D光照

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汇总

10. 四个现代类人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为什么类人猿与人类有相似的特征:它们来自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也有不同之处,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两足直立行走。 11.人类的进化历程: (能直立行走)(具有语言能力) 森林古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树栖生活)(语言能力?)(着衣、持标枪、长矛狩猎、制造石器)重要变化:脑容量显著增大;直立行走、手足分工;语言发展、制造工具。 注:直立人有:元谋人、和县直立人、蓝田直立人、北京猿人 智人有:金牛山人、丁村人(早期)、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晚期)12.根据肤色和鼻形等不同的特征,将现代人分为四个人种:蒙古利亚人(黄)、高加索人(白)、尼格罗人(黑)、澳大利亚人(棕)。 动物的主要类群

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一类是无脊椎动物。 2.原生动物特征:身体微小,是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多数生活在水中,少数寄生在动物体内。 应用:1.可以净化污水,2。过量繁殖可以引起赤潮现象3。能使人患病3.腔肠动物特征:有口无肛门,体内有消化腔,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事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生活在水中,如水螅。有触毛。 4.线形动物特征:身体细长,有口有肛门,如蛔虫、蛲虫,寄生在牲畜体内使人患病。 5.扁形动物:身腹扁平,有口无肛门,两侧对称,有些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可使人患上寄生虫病。 6.环节动物:身体由环状体节构成(如沙蚕,蚯蚓),细长柔软,蠕动,肌肉收缩加刚毛支持进行运动。呼吸:靠体表皮肤呼吸(分泌黏液), 应用:1.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2.促进物质循环,3.可作为药用 7.棘皮动物:生活在海水中,五辐射对称,如:海星、海胆、海参。 8.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靠贝壳保护身体(如乌贼、章鱼、扇贝、蛾螺等) 9.节肢动物:身体有许多体节,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一个类群。分为昆虫纲(蝗虫)、甲壳纲(虾)、蛛形纲(蜘蛛)、多足纲(蜈蚣)。 昆虫的特征: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里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11.鱼纲 主要特征:鱼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用腮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 鱼类适于在水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1.躯干和尾部肌肉发达,鳍维持身体平衡,鳔调节身体比重。2.黏液和鳞片有保护和减少阻力的作用,侧线有感觉作用,3.呼吸:鳃: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 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和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胸、腹、背、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应用:1.是蛋白质的来源,还可以制成药品饲料,蚕食蚊虫,防止疾病。 著名的四大家鱼:青、草、鲢、鳙鱼,根据它们的栖息水层和食性不同的特点,进行混合放养,充分利用了池塘水体的空间和各种天然饲料,增加鱼的产量。 12.两栖动物: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水陆地生活,用肺呼吸,受精在水中完成。变态发育,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作用,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 应用:1.是农业害虫的天敌,也是多种药物的来源。 13.爬行纲:主要特征:体表都覆盖有鳞片,防止水分散失,用肺呼吸,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体内受精,变温动物,是摆脱水的真正陆地动物。 应用:1.可作皮制品和名贵药材;2.是一些有害动物的天敌;扬子鳄是国家特有的珍稀爬行动物。 14. 鸟纲(鸟类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点是与它的飞行生活相适应的) 鸟类适应于飞翔的形态结构特点是:身体呈流线型;前肢特化成翼;胸骨突出,形成龙骨突;体表被覆羽毛等,减少空气的阻力。适应于飞翔的生理功能是:气囊的存在使其具有双重呼吸的功能(具有散热作用);心脏发达;胸肌发达;食量大、粪便及时排出等。有喙无齿,心脏4腔,卵生,体温恒定 应用:1、维持生态平衡,控制农林鼠害、虫害,2、是人类重要的食品 15. 哺乳动物:体表被毛、牙齿有门、犬、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有4个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例如兔与狼的牙齿,两者的区别是有无犬齿,这说明了它们食性不同。门齿适于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犬齿适于撕裂食物。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套第七单元生命的演化 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生命的起源 一.教学目标 1.比较区别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等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2.简单评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 3.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进化的大体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1.雷迪实验和巴斯德实验 2.化学进化过程和米勒实验 3.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地球上现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每一个生物的新个体都是由上一代个体经过生殖过程产生的那么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生物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问题是这一章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讨论最早的生物是如何形成的

曾有一个学说称为神创论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最初创造了多少种生物地球上现在就有多少种生物而且生物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我们是否能接受这一观点如果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是谁创造的 如果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地球上的生物又是从哪里来的 古代的人们认为生物可以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而来如腐肉生蛆腐草化萤白石生羊等 这就是自然发生论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怎样推翻这一观点 17世纪意大利医生雷地第一次用实验证明腐肉不能生蛆蛆是苍蝇在肉上产的卵孵化形成的雷地的实验严谨而 且有说服力说明较大的动物不能自然发生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做了一个最令人信服却十分简单的鹅颈瓶实验他将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以无阻挡地进入巴斯德将瓶中的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没有出现微生物若打断曲颈管一段时间后瓶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巴斯德的实验彻底推翻了生物可以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 于是生生论产生了 如果生物不能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地球上的生命又是如何产生的天外来客 经过人类不断的研究探索现代科学家认为在今天的地球条件下生命不可能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形成但在 地球形成初期地球的自然条件与现在不同那时的地球具备形成最简单生命的条件

北师大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第七单元生命的演化 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1节生命的起源 一.教学目标: 1.比较区别神创论、自然发生论、生生论、宇宙生命论和化学进化论等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 2.简单评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否定自然发生学说的过程; 3.描述多数学者公认的化学进化的大体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1.雷迪实验和巴斯德实验; 2.化学进化过程和米勒实验; 3.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化学进化过程。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地球上现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每一个生物的新个体都是由上一代个体经过生殖过程产生的。那么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生物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些问题是这一章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讨论最早的生物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活动】:曾有一个学说,称为“神创论”,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最初创造了多少种生物,地球上现在就有多少种生物;而且生物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教师设问】:我们是否能接受这一观点。如果生物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又是谁创造的?如果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地球上的生物又是从哪里来的?——古代的人们认为:生物可以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而来。如腐肉生蛆、腐草化萤、白石生羊等。

【导出】:“自然发生论”。 【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怎样推翻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17世纪意大利医生雷迪第一次用实验证明腐肉不能生蛆,蛆是苍蝇在肉上产的卵孵化形成的。雷地的实验严谨而且有说服力,说明较大的动物不能自然发生。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做了一个最令人信服却十分简单的“鹅颈瓶实验”。他将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以无阻挡地进入。巴斯德将瓶中的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没有出现微生物。若打断曲颈管,一段时间后,瓶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巴斯德的实验彻底推翻了生物可以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 【导出】:“生生论”: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绝对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 如果生物不能由非生物直接转变形成,地球上的生命又是如何产生的?天外来客?经过人类不断的研究探索,现代科学家认为:在今天的地球条件下,生命不可能从非生命物质直接转变形成,但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的自然条件与现在不同,那时的地球具备形成最简单生命的条件。根据研究认为原始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这时的地球温度极高,原始大气中无氧气,也无臭氧层。 【提问】:在这种环境下,会不会有生命存在? 在这种条件下,紫外线、闪电、宇宙射线可以直接作用于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成分。经过长期的作用,原始大气中的一些气体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以后,地球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集成雨降落到地面上,汇集在地球表面的低洼处形成原始海洋。原始大气中的有机物也随着降雨汇集到原始海洋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原始海洋状况:含有有机物,营养丰富;有一定温度;没有多少盐分、矿物质(矿物质是长期冲刷岩石由江河带来的),所以有人称原始海洋是一锅营养丰富的热汤。

2020年第八章生物与环境参照模板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三节生态系统 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讲授人:于景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D:应用)。 (2)碳循环的过程(D:应用)。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D:应用)。。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学生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以及对自己所持有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事物的习惯。 (3)积累生态学知识,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重点 碳循环的过程。 三、难点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讲述、讨论与启发、提问相结合。 五、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课前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大家回忆如下问题: 1.生态系统的定义?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3.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什么? 4.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指的是什么? 5.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评价:大家对能量流动的内容掌握的很好!那么,同学们在学习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否发现,能量的流动是需要以物质为载体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变化又是怎样的?物质变化与能量流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就来学习生态系统的另一个功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展示主题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讲述新课 (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学生阅读:P 91第二、第三自然段。 学生讨论: 1.什么叫“物质循环”? 2.这里的物质指什么? 3.循环过程是怎样的? 4.循环的范围有多大? 师生归纳: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 、H 、O 、N 、P 、S 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3.过程: 4.范围:全球性。 教师强调:这里的物质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而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循环指的是这些物质(元素)的往返运动。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所以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以概括地理解为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不是单纯的物质移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二)碳循环 学生阅读:P 92第一自然段。 教师演示:出示“光合作用”投影片,并请同学们说出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碳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归纳:有机物无机物光合作用 )O CH ()(CO 22?? ?→? 教师演示:出示“呼吸作用”投影片。并请大家说出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碳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归纳: )(CO )(O H C 26126无机物有机物呼吸作用 ???→? 教师设疑:请大家分析教材P 92碳循环示意图,思考如下问题: 1.无机环境中的碳以什么形式存在? 2.生物群落内部的碳以什么形式存在? 3.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八章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八章知识点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生态因素对环境的影响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 2、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 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 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5、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所、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 生斗争的现象是存在的。如:某些水体中,鲈鱼,无其它鱼类、食物不足时,成鱼就以本 种小鱼为食。 7、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8、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 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9、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 生活,这种现象叫做~。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 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10、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例如: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 1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1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①光:阳光对生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A、光的强与弱对植物:如松、杉、柳、小麦、玉米等在强光下生长好;人参、三七在弱光下生长。浅海与深海,海平面200M 以下无植物生存。b、光照时间的长短:菊花秋季短日照下开花;菠菜、鸢尾在长日照下开花。c、阳光影响动物的体色:鱼的背面颜色深;腹面颜色浅;d、光照长短与动物的生殖: 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使家鸡多产蛋。E、光线影响动物习性:白天活动与夜晚活动。 ②温度:a、不同地带的差异:寒冷地方针叶林较多;温暖地带地方阔叶林较多b、植 物的南北栽种:苹果、梨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c、对动物形成的影响: 同一种类的哺乳动物生长在寒冷地带,体形大;d、对动物习性的影响:冬眠—-蛇、蛙等 变温动物;夏眠—-蜗牛;洄游:迁徙;季节性换羽。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全新经典教案

全册教案导学案说课稿试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生物 全册教案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简要阐述动物的运动出发,引导学生总结动物的几种运动方式,由此导入课,微生物也是可以运动的,故放在同一单元中,这可与植物在固定的生长环境相比较。 此外,应该注意的是生物圈中许多动物的活动范围往往不局限于特定的环境中,而是跨越多种环境,教材对此做了说明,避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绝对化。 所有动物的运动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动物的行为。这是动物对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的反应,同时对来自身体内部的各种刺激产生反应。它受到神经和激素的共同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根据行为的发生和功能可细分,便于更好的理解纷繁多样的世界形成的规律。 动物的运动是动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运动着的动物是在一个时时刻刻不断变化的生物圈中活动,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它是个消费者,是食物链结构的成分并且影响着环境。环境的恶化给动物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这让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的动物资源现状及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材在本章具体内容的处理上,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1)本单元还重点学习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所以本单元对其他动物的其他结构和生理的内容做了较大的简化,可通过别的途径加以补充。(2)在“区分先天性和后天学习行为”一课中以研究蜗牛和行为为实例,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实质性区别,即动物行为的形成过程是否需要后天的尝试与学习。然后再分析决定和影响动物行为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学生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打下基础。(3)本章内容较多,涉及解剖学、生态学、行为学、微生物学等学科内容,所以要把握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兴趣。 总之,教师应合理设计,把握重难点,因地制宜全选或部分选择

最新生物学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导学案精品版

2020年生物学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导学 案精品版

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简述并理解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 2、通过对知识点的复习分析,学会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模拟考场的活动,学会利用知识答题、解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简述《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的知识点。 2.难点: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题、答题的能力。 三、学习过程: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知识点2: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比如一片草原、一条河流、一个池塘,甚至一片农田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知识点3: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消费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 以植物为食) 生态系统的组成分解者:腐生性的细菌、真菌(把动植物体中的有 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供植物直接利 用。) 非生物部分: 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等知识点4: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也叫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多条食物链相互关联使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营养关系。 ③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生态系统的 营养结构基础。 知识点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依次流动的。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性和逐级递减 (一般说,10℅-20℅传递给下一个环节。)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王文晴 一、指导思想 结合学校的要求,教育强校,以全面提高教学实效为重点,营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和课外实践,使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更多的发展;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拥有较高的应试及应变能力,为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二、学情教材分析 本学期继续担任八年级1,2,3班的课。经过一学期来师生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并取得较好的成绩,虽如此,但仍有极少数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不高,故还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生物的重视程度。这个学期要想办法继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教学质量有进一步的提高。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介绍生物的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人与环境、生物技术。共5章,内容较上一个学期少了一些,探究实验减少了一些,增加了观察和思考,科学、社会、技术栏目。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 三、教学目标 1、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更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社会发展。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如何健康地生活。

4、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完成生物总复习,迎接地生会考,使学生会考成绩50%都在B等以上。 四,具体措施: 1、转变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教学有所提高和创新。 2、继续探究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模式。 3、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4、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5、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学生接受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关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6、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 7、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五、做好总复习迎接地生会考 1、思想上高度重视,制定科学周密的复习计划。 2、强化训练、精选精做,举一反三 3、加强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效率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概述 一.环境概述 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和生物群周围一切生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或生物群生存的各种因素。 在环境科学领域,环境的含义是指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按照这一定义,环境包括了已经为人类所认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发生了一次飞跃,人类开始认识到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中的各个组分和各种反应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2、环境分类 生物环境:宇宙环境、全球环境、地区环境。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如三北防护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太阳黑子等。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生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 二.生态因子 环境的各种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因子,其中一些可对生物产生一定影响的特称为生态因子。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因素——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起直接影响作用的因素。 生态因素可分为:

1)非生物因素:气候、土壤、地形。 2)生物因素:植物、动物、人类活动。 注意:地形和海拔高度对生物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气候、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活动而起作用的,故属于间接因素,有人认为不属于生态因素之列。 3.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又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4.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因子综合称为生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5、生态环境:为了强调生态意义,常常把环境中全部生态因子综合组成的那一部分,称为生态环境。 6、主导因子: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生活环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 7、限制因子:当某个生态因子的变动范围超出生物所能耐受的临界限,并因此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至引起死亡,此时这样的生态因素叫做限制因子。 8、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生态幅即对某一生态因子,又指环境条件的综合。 三、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 1、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整个地球表面具有过渡状的分带性规律。 太阳辐射量差异太阳辐射-热量带-水分差异-植被分带-土壤分带 自然地理带: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植被地带性分布 2、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 自山麓至山顶呈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一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一 第15章动物的运动 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都有重要意义。 1、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水、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2、动物在水中的主要运动方式:游泳 水中动物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鱼鳍的作用:胸鳍、腹鳍与平衡有关;尾鳍与方向有关;动力来自于尾部和躯干的摆动) 3、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有: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 (1)爬行:如蜗牛、马陆、蛇(特点:四肢不能将身体支撑起来) (2)行走:如猫、狗、大象、马。记住:行走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运动方式(能行走就能奔跑)。(3)跳跃(特点:后肢较发达)如青蛙,袋鼠,跳蚤等 4、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飞行,包括鸟类(翼)、昆虫(翅)、与蝙蝠(借助翼膜飞行)等。注:飞行不是鸟类特有的运动方式。 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鼓翼飞行,鸟类在飞行时常常是鼓翼飞行与滑翔(省力的方式)交替进行。 5、强调:①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表现出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②动物的结构与运动方式相适应。如:蛙在水中用蹼游泳,在陆地上用发达的后肢跳跃,蜈蚣靠步足爬行,大象靠四肢行走。 ③同种动物有多种运动方式,但以其中一种为主。 ★6、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和骨连结构成了骨骼,也可以说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构成。 7、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下,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8、骨的形态有: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9、骨的结构: 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骨膜: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管为骨提供营养。神经起调节作用。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 骨密质:骨干外周的骨组织致密 骨质骨松质: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 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骨松质的腔隙内始终保留红骨髓。 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 强调:结构认识后,可以理解:一块骨就是一个器官。人体有206块骨。 10、骨髓: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长长:与骺端软骨层的细胞有关 ★11、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长粗:与骨膜内的成骨细胞有关 12、骨的成分和特性 ①实验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说明骨中含有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 ----骨煅烧时烧掉的是有机物,剩下的是灰白色的硬脆易碎的无机物,说明骨中含有无机物。 ----骨放在稀盐酸浸泡,溶解掉的是无机物并有气泡产生,剩下的是柔韧可弯曲打结的有机物, 说明骨中含柔韧的有机物,(将脱钙骨煅烧则完全燃烧)。 13、骨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1)无机盐主要是钙盐,使骨有一定的硬度。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2)有机物主要成分是骨胶蛋白,使骨有一定的韧性。 因此,骨的物理特性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个方面,硬度主要由无机物体现,弹性主要由有机物体现。 14、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按一定的比例组成,使骨既坚硬又有弹性。 时期有机物无机物骨的特性 儿童少年期多于1/3 少于2/3 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形 成年期约占1/3 约占2/3 既坚硬又有弹性 老年期少于1/3 多于2/3 弹性小,易骨折 15、骨连结:骨与骨之间靠纤维、软骨或骨组织相连。 ①不活动的骨连结:颅骨的连结等 骨连结的类型②半活动的骨连结:椎骨的连结等(椎间盘有弹性,减缓对脑的震荡) ③可活动的骨连结:也称关节:肩关节,膝关节等 16、关节的结构: (结合图形记忆) 关节面关节头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窝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分泌滑液。 关节腔: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17、关节的特性:: 灵活性:A.关节面上覆盖一层关节软骨可减轻震荡和摩擦 B.关节腔内有滑液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牢固性:A.关节头陷入关节窝内 B.关节囊包绕关节 C.关节周围及关节腔内有韧带加固 18、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就是脱臼。 19、骨骼:人体有206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两大部分。 20、全身的骨骼肌有600多块,一块骨骼肌就是一个器官。 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1)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 肌腹:属于肌肉组织,是骨骼肌收缩的部分,内有血管和神经。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七单元第八单元知识点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 (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例: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等(植物)。 水螅的出芽生殖,细胞的分裂生殖、克隆等(动物)。 3、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 变异:是指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 、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方式等特征的统称。 2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4、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5、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有些性状是否表现,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5、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6、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7、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8、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1.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1)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显性性状。(2)无中生有为隐性。2.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 ,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或 Dd。 3.体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子代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分别来自亲代双方。(例如,亲代D D×dd,子代Dd.) 4、子一代(Dd)中,虽然隐性基因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它还会遗传下去。 5、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4.禁止近亲结婚原因:后代患遗传病的机率增大。 5、孟德尔的遗传图解子一代子二代 亲代的表现型:高茎矮茎亲代的表现型:高茎高茎 亲代的基因型:DD d d 亲代的基因型:Dd D d 生殖细胞的基因: D d 生殖细胞的基因:D d D d 子代的基因型: Dd 子代的基因型: DD Dd Dd dd 子代的表现型:高茎子代的表现型:高茎高茎高茎矮茎 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 1、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男:44条+XY 女:44条+XX) 2、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男:XY,女:XX. 3、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为1:1。 4、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变异的类型:可遗传的变异,不遗传的变异。 3、变异的原因:遗传物质的改变,环境变化。 4、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例子:人工选择、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突变)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1、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

八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第1节生命的起源 1、原始大气成分:氨、氢、甲烷和水蒸气等。没有氧和氮。 2、自然发生论: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地发生的。“腐肉生蛆”。(错误观点) 3、生生论: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生生论推翻了自然发生论。意大利医生雷迪的实验;法国学者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 4、化学进化论:原始的生命起源于原始的海洋,原始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美国科学家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其中,氢、氨、甲烷模拟原始大气,水模拟原始海洋,电弧模拟原始闪电。(普遍认同的观点) 5、宇宙生命论:地球上的生命来源于其他星球。 6、生命起源的过程 原始大气(甲烷、氨、水蒸气)→简单的有机物→原始生命(原始海洋) 7、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最具决定意义的阶段是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到有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第2节生物的进化 1、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化石(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而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生物化石。 2、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3、地球上的生命史: 1)元古代和太古代(前寒武纪时期):35亿年前,出现单细胞生物。 2)古生代:始于5.44亿年前,寒武纪称为“三叶虫时代”。中期,生物开始由水中向陆地发展,首次出现了陆生的裸蕨类植物。后期,出现了能够登陆生活的两栖类和有翅的昆虫。煤也是在此时开始形成。 3)中生代:始于2.45亿年前,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陆地植物,爬行动物是主要的陆地脊椎动物,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 4)新生代:始于6640万年前,哺乳动物和鸟类是主要的陆地脊椎动物,被子植物是主要的陆地植物。 4、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859年发表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1)人工选择: 选择者:人结果:满足人类的各种要求。速度:较快。 概念:根据人类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选择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2)自然选择 选择者:自然界各种环境条件。结果:适应环境,不断进化。 速度:形成新物种需要漫长岁月。 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生物进化的动力——自然选择(过度繁殖引起生存竞争,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的定向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遗传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 第3节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试卷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共 60分) 1、 蛇和水母的运动方式分别是( ) A 、行走、漂浮 B 、爬行、漂浮 C 、行走、游泳 D 、爬行、游泳 2、 进食时不小心被鱼骨头卡住咽喉时,喝一点醋能使鱼骨较易咽下,其原因是醋能 A 、刺激咽喉扩张 B 、消化鱼骨 C 、使鱼骨变脆 D 、使鱼骨变软 3、 关节包括关节囊、关节腔和下列哪一项 A 、关节头 B 、关节面 C 、关节窩 D 、关节软骨 4、 我们在做引体向上,屈肘运动时,主要收缩的肌肉是 A 、肱二头肌 B 、肱三头肌 C 、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 D 、关节囊 5、 以下是动物的某些行为,其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①被蜜蜂蜇过的猴子,不再取食蜂蜜 ②涡虫在强光的刺激下,转移到光线较暗处生活 ③母鸡孵卵 ④老鼠走迷宫而取道食物 ⑤蜘蛛结网 ⑥老马识途 A 、①④⑤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 、①③⑥ 6、 下列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中,属于实验法的是 A 、用声波干扰水中活动的海豚,观察到海豚对声波反应敏捷 B 用摄影机拍摄猎豹的运动,研究猎豹追击猎物的方法 C 用望远镜观察鸟类繁殖期的活动 D 动物园用闭路电视研究东北虎生育幼虎的过程 7、 在北京奥运会上,外国运动员到北京参赛,开始的几天,由于时差的原因,白天没劲,想睡,晚上兴 奋难以入睡,这主要是 A 、舟车劳累 B 、体内的生物钟还未调拨过来 C 饮食不习惯 D 、出国前超负荷训练 8在公共汽车上,年轻人应主动给老年人让座,这是关爱老人的一种美德。这样做可以防止老年人跌倒 骨折,因为老年人骨的成分时 13、自然界中,每天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动物的遗体并未堆积如山,这是 A 、有机物占1/3,无机物占2/3 B C 有机物多于1/3,无机物少于2/3 D 9、 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这有利于 A 、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B 、哺育后代 10、 下列属于我国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鸟类是 A 、绿孔雀 B 、褐马鸡 C 、野鸭 11、 下列关于保护动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保护野生动物只是专业动物学工作者的事 C 保护多样性就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12、 下列不属于建立自然保护区意义的是 A 、保护珍稀动物资源 B C 为了在保护区内创造新物种 D 、无机物占1/3,有机物占2/3 、有机物少于1/3,无机物多于2/3 C 、找到配偶 D 、逃避敌害 D 、麻雀 B 、保护动物多样性是全体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D 、保护多样性与动物资源开发利用矛盾不可能解决 、保护代表不同地带的生态系统 、保护动物的栖息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