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群文阅读——《赤壁赋》·旷世奇才-苏轼

主题式群文阅读——《赤壁赋》·旷世奇才-苏轼
主题式群文阅读——《赤壁赋》·旷世奇才-苏轼

苏轼

1.身处逆境,豁达洒脱

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失意和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了生命的真谛。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委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

2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3.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4.超然台怀古

汽车行驶在齐鲁大地上,远远的就看见一座貌似城墙的土堆,那就是密州的超然台。

正是春末,柳斜风细,晚云似火,城上高台,真个超然!

登台漫想,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展现开来……

公元1075年,北方边界战事频繁,宋将王韶率军抵御西夏入侵,取得了宋开国后的最大的一次胜利,

收复了大量失地。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北宋却在此时向辽国割地七百余里。苏轼因为战争的胜利而颇受鼓舞,更因为割地的屈辱而倍感痛心。

这一年,苏轼正当不惑。经历了御史台案,经杭州辗转到密州,人生跨过了仕途的巅峰,渐渐走向不系之舟般的辗转。

面对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凄惨景象,他上表减免赋税,开仓赈济灾民,鼓励恢复生产,救助收养孤儿……此时的苏轼,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朝廷命官,看起来全然没有才子的倨傲和诗人的浪漫。

国家的边关战事,辖区的民生疾苦,每一件都让他不能释怀。然而,他不仅仅是一位爱国勤政的官员,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老夫聊发少年狂……”。初春的风还是寒冷的,但是已经柔和了很多。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饥荒的密州正逐渐地显出生气来。一队人马轻快的奔驰在原野上,祈雨归来,他突发奇想,要顺便享受一下狩猎的乐趣。

在密州至多有一两只小野兔的平旷土地上,他想象自己穿上汉代羽林军的锦帽貂裘,牵着猎犬、架着苍鹰,全城的人都来看他像孙权一样亲自弯弓射虎。他自比杀敌英雄魏尚,希望得到朝廷信任,奔赴边关,杀敌立功。

这一刻的诗人,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身处逆境,昔日那些亲人的远去、手足的分离、宵小的暗算、官场的风雨……瞬间全都消失了。在自己的幻梦之中,他策马狂奔,弯弓射虎,他持节云中,征战边关。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豪迈的语句喷薄而出,横扫婉约柔美的词风,开豪放词之先河。“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双脚不离开坚实的土地,眼睛紧盯着国计民生;心中淡泊了个人的荣辱,梦里不灭的是凌云壮志。这才是真正的超然,紧密地拥抱着现实生活,却超越了一切声色狗马的低级趣味,超越了一切猥琐的世俗私欲。

这就是苏轼,一个真正超然物外的人,一个伟大的诗人。

土筑的超然台已经残破不堪,在斜阳的余晖中显得那么的卓尔不群。

[赏析]

本文以游历超然台为切入点,从具体的历史事实、苏东坡的作品下笔,对苏东坡的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评价。文章语言富有文采,无论是叙事、引用,还是议论、抒情,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文学情趣,展现着深厚的文化氛围。作者以耐读、耐品的作品,将读者引领进了一个格调高雅的情境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苏东坡!

余秋雨论苏轼:

苏东坡直到今天还是庞大的中国文化领域的通关密码。

苏东坡是个文化全才,但苏东坡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留下了一个快乐而可爱的人格形象。不管是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天宇,个人的苦恼,到了他笔下都有了一种美好的诚实,让读者每个人都能产生感应。他不仅可爱,而且可亲,成了人人心中的足长、老友。

苏东坡是一种人格奇迹,以一种最诚实最可爱最正常的人格,打通了所有华人读者的集体人格,这就是奇迹的所在。

苏东坡从可爱而后能成为千年大家,经历了他个人的两次升华:

流放黄州的苏东坡,尝到了被朋友疏远和遗忘的滋味,他写道“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这时他的内心精神价值,一下摆脱了亲友、交友、挚友的羁绊,变得海阔天空,这是他割断了朋友圈之后的一种升华。

后来他在寂寞中反思,发现自己最大的毛病是外露。他检讨自己总对并不清楚的政策是非议论滔滔,而不知道这其实正是自己的弱项所在。他说:“一段树木常常靠着长坏了的树瘤来取悦于人,一块石头也常常会靠着长坏了的东西来自以为是,而我正是这样的树木和石头。”

两次升华之后的苏东坡,变得更收敛,更平静、更厚实,踏入了文化伤的飓风的天门。心灵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回归于淡泊和坚定。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随之而来的,他的艺术才情也获得了一次蒸馏和提升。

5.苏轼:对不起,有才华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①苏轼便是这样。这位集儒、释、道于一身,还精通医学、饮食、天文、地理、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的全才,画个画也要不同凡响。

②苏东坡一生爱竹画竹,更是开创了一种竹的新画法——画朱竹。明人莫云卿在《宋苏轼画朱竹》中这样记载:

“朱竹起自东坡,试院时兴到无墨,遂用朱笔,意所独造,便成物理。盖五采同施,竹本非墨,今墨可代青,则朱亦可代墨矣。”

③说的就是苏轼在试院时正要画竹,刚巧案头无墨,便随手拿过朱笔来画,画完后有人质疑:“竹子怎么能是红色的呢?”他答:“竹子也不是黑色的啊,既然可以用黑色画竹,为什么不能用红色呢?”

④流传至今的苏轼画作十分稀少。目前传为苏轼的作品包括《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苏轼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等。

⑤在这些画作里能看到,苏轼的画像极了他本人。他画竹,画古树,画怪石,看似潦倒粗粝的线条结构下,却是竹之飘逸,石之坚韧。

⑥但在北宋,即便是有才华如苏轼,想要做一个诗画两栖艺术家,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他在一首诗中吐槽:“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涴壁长遭骂。”

⑦因为按照当时的评价标准,苏轼不能算是一个好画家。

⑧北宋最为著名的艺术鉴赏人宋徽宗赵佶认为,写生应“毫发无差”。当时为宫廷贵族服务的职业画家们,更是将“画得像”这个标准发挥到了极致。

⑨针对当时只重形似轻神似的绘画倾向,苏轼发出了下面的呼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画画就看像不像,简直太小儿科了!

⑩既然不符合标准,那就开创一个标准。有才任性的苏轼为绘画制定了一个新标准,这个标准叫“士人画”。

?与画院的专业画家所作的“院体画”相对,士人画则是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苏轼看不起那些院体画家,认为他们少文采,没学问,因而只画形,而不画心。

?艺术之难,不是难在技巧,而是难在不粉饰,不卖弄,难在能够真正直面内心。

?在苏轼看来,画画的技法固然重要,但技法是为画家的独立精神服务的,只强调“形似”,再逼真的描绘,也只是画匠,而不是画家。

?艺术需要表达的应是人的内心世界,是艺术家的精神内涵。

?千年以后,重新审视苏轼留下的这个标准,会发现它早已成为一种精神传统,一种审美方式,深深地沁入艺术史中,提醒后人不断追问艺术的最终本质。

?有情、有趣、有才华的苏东坡,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2019-07-15 光明日报客户端作者:方小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