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二年级下册《村居》教学设计

部编二年级下册《村居》教学设计
部编二年级下册《村居》教学设计

部编二年级下册《村居》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村居》是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由清代诗人高鼎所作的一首描写春天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描写春景,展现了江南二月“春景图”: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后两句描写人物,刻画了儿童放风筝的“乐春图”。诗句由景及人,将明媚醉人的景和兴致勃勃的人相映成趣,展现了生机勃勃的二月天,抒发了诗人对在乡村居住,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在前三册中,学生已学习了《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等七言诗,对朗读古诗正确、有节奏有一定基础。在《村居》教学中,朗读也是主要的学习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入情入境,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出韵律。本课教学重难点是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中描写的春景。根据低段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对照插图,理解诗意;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情境延伸。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随文识字等方法识记“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能够正确美观书写“童”字,并自主书写“村、诗”两个左右结构的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正确、有韵律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生字词,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想象画面,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

《村居》课件、生词卡片、景物贴图。

四、教学过程

(一)联旧知,导新课

1.联系旧知,出示一下园地一日积月累插图,说说描写春天的词语。

2.在100多年前,清代的诗人高鼎在乡村居住时,见春色美丽,便写下了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教师板书诗题,学生跟着书空;指名生读诗题,读准“村”字;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村:乡村、农村,居:居住。并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初读诗,习诵读

1.自读古诗,学习“诵读”

(1)很久很久以前,距现在大约八百多年前,宋代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学问家朱熹,早已送给大家一条读古诗文的锦囊妙计,让我们穿越时空,去聆听他的声音。语音播放,出示文字“诵读”: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2)学生自读,出示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顺诗句。②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2.指名朗读,教师出示词语卡片,随读正音“莺”、“拂/佛”。

3.出示“童”:

①学生观察字的结构,跟着书空,并在纸上练写一遍。②教师反馈,学生二次练写。

4.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5.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点评,感受韵律。

6.学生自主练读,读出节奏感,整体感受古诗的情感意绪。

7.指名配乐朗读、齐读,多诵数遍,自然上口。

(三)圈景物,想画面

1.美的朗读,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这么美的朗读声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默读古诗,圈出景物和人物:草、莺、杨柳、春烟、儿童、纸鸢。

2.教师板贴贴图,随文理解“纸鸢”。“纸鸢”就是“风筝”。

3.加动作,读好重音,想象春天的美景。

①“草长”:手势动作,偷偷地长的朗读对比一大片一大片地长的朗读;想象说话:小草冲破黑暗,破土而出,太阳照耀着小草,小草说();春雨滋润,小草说();春风吹拂,小草说();黄莺飞到它身边,唱着春天的乐曲,小草又会说()。

②“莺飞”:模仿动作,慢慢地飞的朗读对比欢快地飞的朗读。

③入情入境,加动作读第一句。

④这么美的二月天,还有什么?半命题补诗:()二月天。预设:冰雪消融二月天、春暖花开二月天。

4.抓关键字词,理解第二句诗。二月天里,还有拂堤的杨柳。

①识记“堤”:河堤、堤岸(出示图片堤岸春烟朦胧)。

②理解“拂堤杨柳”:细长的柳条随风摆动,它是怎样拂着堤岸的?预设:轻轻地、柔柔地。

③理解“醉”: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说说什么是“醉”(喝醉酒),这里指“沉醉、陶醉、迷醉”。板贴“醉春烟”。

④师生合作朗读第二句,读出轻柔沉醉。

5.创设情境,读好后两句。

①春光明媚,东风吹起,你现在最想做什么?

②“放风筝”想象:你的风筝什么图案?想象说话。

③情境创设“放风筝”比赛,指读后两句,重读“忙趁、放”。板贴“忙趁东风”。

④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渲染喜悦的心情。

(四)背古诗、编古诗

1.结合板书,先指名后齐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创编新《村居》。

①小组讨论,填上最佳内容。

()二月天,()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

②小组展示,板贴学生作品。

③齐读新《村居》,体会创作之乐,感受春景之美。

五、板书设计

古诗村居教学设计

古诗《村居》教学设计 一年级级组乔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会写“忙”字,会认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能用小组合作、朗读体会、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境等方法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读懂古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诵读理解的过程中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2、春天是一首歌,春天是一幅画。谁能用一些词语,一句古诗,背有关春天的课文来赞美一下春天呢?(学生发言)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板书课题:村居 二、初读古诗,随文识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 4、抽生读诗,读出节奏和感情。 5、全体齐读。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乡村的春天到底在哪里呢?其实就在我们的眼睛里。抽生读前两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二月天”是什么意思?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2、(课件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诗。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3、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4、在这样醉人的春光里,孩子们会做些什么呢?你能把后两句读给大家听吗?。

村居优秀教学设计

村居优秀教学设计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村居》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春天是一首婉转动听的歌儿,春天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儿,春天还是一首精妙绝伦的诗呢! 师:孩子们,来一起欣赏一幅春景画。画中有哪些景物(从右往左慢慢看过去)。(板书)(杨柳、风筝、莺、小草、儿童、春烟等) 生1:有柳树。 生2:有两个风筝。(真棒!还会用量词,教师重点突出两个) 生3:有两只小鸟。(是的。小鸟正在唱着春天的歌呢)。 生4:有小草。 生5:有蓝天,白云。 师:还有…… 生5:还有三个小孩在放风筝。(你更了不起!不但会用量词还能说出他们在干什么) 师:咱们把它们连起来说一遍怎么样 春景画中有 ,有 ,有,还有和。 师:其实“柳树”又叫“杨柳”,“风筝”在古代叫“纸鸢”,它是三千年前,我们的木匠之祖鲁班发明的。 师:在这幅画里徐老师最喜欢杨柳,杨柳低垂着长长的,碧绿的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跳起优美的舞蹈。让我想起了一句诗:“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真的好柔美,好迷人啊! 师:你们喜欢什么也像徐老师一样夸夸它。

生1:小草在快乐地长大。(你真懂小草的心) 生2:小草在和春姑娘说话。(真是个会想象的小天使) 生3:黄莺在飞翔。(黄莺在自由自在地飞翔) 生2:黄莺在歌唱。(黄莺一定最想对你歌唱) 师:孩子们,还有一种景物你们没有发现,仔细看,我把春景画放远一点再远一点,你发现春景图变得怎么啦 生:好像被什么东西蒙住了。 师:是什么呀 生:…… 师:这烟雾叫“春烟”。 师: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生: …… 师:是不是春烟的出现,让明媚的春光变得朦胧了,神秘了 师:是啊!早春二月,我们仿佛来到了仙境一样,万物开始复苏,小草悄悄地生长,黄莺自由地飞翔,在千里莺啼中,春风吹拂着岸边的杨柳,杨柳轻抚着周围的堤岸,在薄薄的、淡淡的春烟中陶醉了。乡间的孩子放学回家,一路沐浴金色的霞光,他们三五成群,迎着春风,互相追逐,放飞风筝。 师:孩子们这幅春景画美吗(生:美)一百多年前,有位清代诗人高鼎居住在乡村,也看到了像这幅画一样美的春景,就忍不住写下了一首诗,叫《村居》板书:村居。 师:孩子们,请你伸出右手食指和我一起书空。(教师边说边写,“村”是平舌音,乡村有一棵棵树木,一寸寸水田。居,尸字头下面居住着一个古人。)

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风景诗,全诗如一幅美丽的风俗画:乡村的二月,天气暖和起来。春光明媚,和风丽日,青草生长,鸣莺翩飞。春风吹动下,垂柳的枝条正拂着堤岸,仿佛陶醉在融融的春光中。白昼渐渐长了,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奔跑着放飞风筝。诗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点,以精练的语言勾画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景、人、事融为一体,充满了生活情趣,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开学后要学习的第一篇描写春天的课文,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在上学期古诗诵读大赛中的成功,体验到品读古诗的快乐,把学生带入《村居》迷人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会认“村、居、醉、烟、童”5个生字,会写“忙”这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春天的美好情景以及孩子们快乐活泼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等。 学具:关于春天的资料卡片等。 教法:创设情景,进行层进式的引导与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悟诗意诗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全诗,学习前两行诗及其生字。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第一二行,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题:(出示本课插图)同学们,这幅图上描绘了什么季节,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呢?对了,在草绿花红的春季,小朋友们在快乐的放风筝。早在清朝,诗人高鼎就作了一首七言诗《村居》,描写了在绿草青青、黄莺啼叫的春季里,河边的杨柳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摆,人们陶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白天渐渐长了,小孩子们放学回来,时光还早,赶忙趁着东风在大好的春色中快乐地放风筝。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出示课题《村居》。 2)读题:平舌音读得可真准确呀!(指名读题) “村”是形声字。可以用扩词的方法帮助理解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 给“村”找找朋友。(农村、村子、村庄、山村……) 给“居”也找个朋友。(居住、居处、居家、居中……) “村居”是什么意思?(在农村居住——你真会思考!) “居”指居住,学过的尸字头的字还有:尺、尼、尾等。 3)解题:两位生字宝宝拉起了小手,一起读——村居。(板贴词条) 二、多种形式,充分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 2、借助拼音,学生试读。。 3、跟老师读:想读吗?轻轻地跟着老师读一读。 4、指名读诗:小组读。谁来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读诗?(请3-4人) 评价:*正音:草长莺(yīng)飞、拂(fú)堤杨柳 醉(zuì)春烟、散(sàn)学 *你可真能干呀!已经读得这么流利了! *读得真不错,你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太棒了,你就像是一位小诗人呢! 5、生齐读:去掉拼音还能读吗?一起来试试看。 6.教师领读,学生接读 7、我们也快来和诗中的孩子们一起放放风筝吧! (读词巩固生字)山村居住陶(táo)醉春烟童年发散连忙 哇,一只只漂亮的风筝在小朋友们的帮助下,都飞上蓝天啦! 8、可是顽皮的风筝还要考考你们呢。请你帮它们和好朋友连连线。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板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二下《村居》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村居》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村居》是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全诗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诗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点,以精练的语言勾画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景、人、事融为一体,充满了生活情趣,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二、设计理念 1.充分依托文本,在咬文嚼字中引导学生想象意境。 2.倾听——描绘——诵读——吟唱,各环节循序渐进,对文本的理解梯次加深。 三、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试着吟诵本诗。 2. 在想象中理解诗词的意境。 3. 懂得春天的美好及自己所处年级的美好。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多种形式理解诗歌意境。 难点:吟诵本诗。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许多描写儿童的诗词,谁能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儿童的诗---《村居》,从题目中你发现了什么吗?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二、聚精会神学古诗 1.齐读古诗 2.作者高鼎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著作有《拙吾诗稿》等。 3.美读全诗,深化理解 (1)草长莺飞二月天 a.这句诗告诉我们了什么信息?时间?事物?草儿怎样生长?黄莺怎么在天上飞?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春的使者已经来到人间,它们在说什么呢?“春天来啦,春天来啦”) (2)拂堤杨柳醉春烟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A.什么是拂?你能做一下拂的动作吗?在这里是杨柳自己抚摸堤岸吗?是风。什么样的风?春天里的温暖的风。这里是把杨柳怎么化了?拟人化了! B.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柳树的诗句? (诗意: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C.我们小孩子都不能喝酒,不能体会喝醉酒的感觉,大家见过喝醉的人吗?

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村居》教学设计 1 古诗二首(村居)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同学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同学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朗诵音频、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板书课题:村居二、自读古诗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身的学习符号标志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

字)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 4、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品悟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同学自由读诗。 3、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4、(小黑板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身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 重点引导同学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溢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 执教:东海县实验小学姚彩霞 范围:省中青年教师阅读大赛 地点:东海县海陵影剧院 承办:东海县教育局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传世佳作。他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快、风景秀丽的乡村生活画卷,展现了一户农家五口人温馨、和谐、宁静、美好的生活情趣。内容浅显,语言清新,耐人回味。 但是,这首词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第一、学生与作者的距离远。如何让学生能体会到7百多年前这位爱国词人写这首词时的情感,这是教学应该关注的一点。第二,学生的生活与词中所描绘的一家五口的生活也相距遥远。如何让生活在城市的现代儿童去感受到古时候人们在乡村田园生活中生活清贫却自得其乐的情感,这也是我的教学关注的一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是心与心的距离。如果教学中,能寻找到也根亘古不变的情感线,将学生与作者辛弃疾、学生与农家的心连在一起,教学就能贴近儿童,走进儿童的内心,给儿童的人生带来深远的启迪。 这根亘古不变的情感线,就是——不论现代人还是古人,也不论是大人还是儿童,每个人都渴望家园美好、生活幸福。 抓住这一根情感线去设计教学,让课堂逐渐走向深入,是我本节课的框架构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2.初步感受诗与词的不同特点,并体悟这首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感受爱国词人辛弃疾对乡村田园风光的热爱和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4.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引领学生追求幸福生活、诗意人生。 教学过程: 一、读通读顺,了解词的特点 1.导入:(课前播放唐诗联唱)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唐诗改编成的歌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唐诗、宋词、元曲,都是璀璨的明珠。 2.揭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请拿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清平乐村居)指导读好课题中的“乐”,并注音。 3.比读。 看到村居,我们就想起曾经背过的一首诗也叫《村居》。 出示高鼎的诗《村居》,读一读,比较一下,诗和词有哪些不同? 清平乐,是词牌名。每一首词都是配着一定曲调唱的,人们给这些曲调取个名字,就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诗每句字数一样,词有长有短。 诗只有一段,而词有两段,叫上片和下片。 4.读准。

二年级村居的优秀教案

二年级村居的优秀教案 【篇一:《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 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 童年的美好感情。 课前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激趣。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 谜面:一只蝴蝶轻轻飘,顺着风儿上九霄。一心向着云外飘,可惜 绳子拴住腰。 2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能背给大家听吗? (《咏柳》贺知章碧玉….不知….《春雨》杜甫好雨知时节…《春望》孟浩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 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春晓》、《绝句》志 南沾衣欲湿…《游园不值》等) 3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自读课题《村居》。 清朝文人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良辰美 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 么悠远。这是高鼎写的一首风筝诗,诗如一幅美丽的通俗画——春 光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奔跑着放 飞风筝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释题:在乡村居住。 2听录音读。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1)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2)指名朗读,正音。(3)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1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2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草长莺飞:野草旺盛生长,黄莺自由飞翔。 拂:飘拂、拂拭、掠过。堤:堤岸。 醉春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纸鸢:纸做的风筝。 3诗句的意思知道吗?同桌互说后集体交流。自己逐句读诗,想一 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可以同桌或小组商量,提出不懂的词句。教 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 (早春二月,地面草儿旺盛生长,空中莺儿自由飞翔,堤边杨柳飘 拂摇曳,仿佛也 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 放起了风筝,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4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自渎——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学生自己试读,评 议指导。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情画意。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指导说写。 1 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再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作者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 诗吗?练习背诵。 3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说 一说。阳春三月,同学们到野外去游玩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 (确定一个表达的中心)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感受呢? 4指导改写。确定改写的人称。假如你看到了这美丽的景色和动人 的情景,该怎么来告诉别人呢?(通过讨论,明确可以用第一人称 和第三人称来改写。)想象经过,确定重点。写这个故事时,想一想,作者在春天去游览,静静地欣赏美丽的景色。他仅仅只是看了 一处吗?不是的。但他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地方和事物来表现春天的 特点。那么,我们在描写春天的时候该注意什么呢?(要求学生想 像作者观赏的经过,提示突出写好诗中的两个情景。)学生用十多 分钟的时间,自己动笔改写。交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指导、表达、批改、评讲揉合在一起。不仅要评讲学生所选择的人称、文 章重点、还要注意基本的语言表达。) 五、作业: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 南通市实验小学褚嘉耘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26、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初步认识词的形式特点。 3.通过诵读、想象、体会,感受词中景美人和的意境以及词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热爱。4.通过想象,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中所描述的美好情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所描写的美好情景,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难点】 感受景美人和的美好意境以及词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PP T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辛弃疾的资料,初步了解辛弃疾。 【教学过程】 一、词诗比读,了解词特点。 1.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yuè)村居》。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在写的时候中间要空一格,读的时候稍作停顿。 学生齐读课题。 2.提到村居,同学们还记得高鼎的诗吗? 学生齐读《村居》。

3.请同学们将这首词和高鼎的同题诗《村居》比一比,看看词和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说词和诗题目不一样,则相机教学“词牌名”。 在古代,词是和着音乐唱的。用“清平乐”这一词牌名填的词,曲调是双调,一共有四十六个字,押两个不同的韵。 ★生说句子有长短,字数不同,则相机介绍词的别名“长短句”。 ★生说分成两部分,则相机介绍词的“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 二、正音识词,初读知韵律。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朗读这首词,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读课文。 2.能读准这些生字词吗? 翁wēng媪ǎo 锄(chú)豆莲蓬(peng)(péng) 学生齐读生字。 3.为了合仄押韵,词中的“蓬”要读第二声。 学生齐读“莲蓬”。 4.学生齐读多音字“剥”。 这是一个动作,同学们做做看。 5.看着“翁媪”这个词语的部首,你能猜出分别指谁和谁? 6.这首词是九百多年前写下的,其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不完全一样。同学们能理解吗?自己再读读看。 A引导学生结合词句的语境,为“无赖”选择正确的义项。 无赖:①蛮不讲理;②游手好闲的人;③无可奈何;④顽皮可爱,含亲昵意。 B吴音:就是吴地的方言。现在的浙江一带、上海、苏州,在古时候都属于吴国,当地的方言就被称为吴音。想听听吗?(播放上海话版朗诵《清平乐村居》)

古诗《村居》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与教学理念 【教学思路】 《村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农历二月,地面青草生长,空中莺儿飞翔,堤岸上杨柳飘拂,人们陶醉在大好春光里。放学回来的孩子们,忙趁着东风放起风筝。在学习时,我们可以先借助拼音帮孩子读通诗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观察图,对照图简单大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说说春天的美景,如嫩绿的小草,飞翔的莺儿,飘拂的柳枝,说说飞奔的儿童放风筝的情景等,从而体会一二两句中春景的美好,三四句中孩子的喜悦。当然,这首诗重点在于背诵,所以读是关键,增加语言积累即可。 【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以评价促发展,在读与评价相结合中感悟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风景诗,全诗如一幅美丽的风俗画:乡村的二月,天气暖和起来。春光明媚,和风丽日,青草生长,鸣莺翩飞。春风吹动下,垂柳的枝条正拂着堤岸,仿佛陶醉在融融的春光中。白昼渐渐长了,儿童沐

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奔跑着放飞风筝。诗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点,以精练的语言勾画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景、人、事融为一体,充满了生活情趣,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开学后要学习的第一篇描写春天的课文,也许这个时候学生还沉浸在冬的寒意中,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在上学期古诗诵读大赛中的成功,体验到品读古诗的快乐,把学生带入《村居》迷人的意境之中。 【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创设情景,进行层进式的引导与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悟诗意诗情。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像诗中描绘的情景。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

《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村居》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4课的两首古诗之一,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它描写的是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的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筝曲《高山流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烟”前鼻音,“醉”“散”是平舌音,“忙”“童”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

(完整版)《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2.通过朗读、借助注释,了解词意,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和农家人的生活情态。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体会作者对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借助注释,感知词意。边读边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和农家人的生活情态。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体会作者对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全词,并课前搜集辛弃疾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过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两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古诗,一起背诵——(复习背诵《牧童》《舟过安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 2.题:清平乐·村居 词的标题一般分为两部分:“清平乐”是词牌名,(正音:清平乐“yuè”)。 “村居” 是这首词的题目,看到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呢?(引导学生说 出与村居相关的画面、诗句:矮小的房子、勤劳的人们、安静的氛围、高鼎《村居》奠定全词基调) 在宁静的村庄里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可真幸福呀!经历了宋金乱世的辛 弃疾,能描绘出怎样的“村居”呢?让我们走进《清平乐·村居》。 二、感知词韵 出示:《清平乐·村居》

1.字正腔圆,指名读。 (1)翁媪:强调读音。 (2)剥: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念bāo。 (3)亡赖:同“无赖”,“亡”读作wú。(表扬学生关注注释。) 2.读出停顿,师生齐读。 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读出节奏,学生齐读。 诗词是讲究平仄的。老师引读,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上阙。 4.踏歌而行,师生齐读。 多美的韵脚、多美的季节,我们为何不学古人趁着春光踏歌而行呢! 手拍节奏读下阙。(鼓励并宽容节奏不一致的学生,可进行个别指导:只要能读出宋词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参差美,谁又能说你读的不好呢?) 三、感悟词境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能从《清平乐·村居》中,看到怎样的画面?快去词中找找看!(学生范读,描绘画面,教师指导朗读。)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指导朗读:体会茅屋低小,读出低小,声音压低。感悟“青青草”,对比“草色遥看近却无”,引出“离离原上草”体会并读出草的生命力,声音适当拖长。)板书:画草屋、书写青青草。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指导朗读:吴音是什么意思?播放音频,感知吴音。含着醉意的吴音又是怎样?是谁在对谁说?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想像画面;借助插图,体会词意,体会“翁媪”之间的“相媚好”。)板书:相媚好。(指导书写“媚”:左形右声,读准字音,左窄右宽,注意间架结构,才能写得规范、美观。) 3.过渡:(出示翁媪图片。)你看,翁媪醉意微醺地向窗外望去,他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4.“大儿锄豆溪东”(出示词句)(指导朗读:大儿在做什么?挥汗如雨地给豆田除草?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背诵《悯农》,感受大儿的勤劳能干。劳动创造财富,累并幸福着,一起朗读,感受大儿子的勤劳和幸福。)板书:大儿 过渡:老两口透过窗口,还看见了? 5.“中儿正织鸡笼”(出示词句)(指导朗读:中儿在做什么?这可真是个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1】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

⑴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⑵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⑶配乐朗读。

村居_教学设计

村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风景诗,全诗如一幅美丽的风俗画:乡村的二月,天气暖和起来。春光明媚,和风丽日,青草生长,鸣莺翩飞。春风吹动下,垂柳的枝条正拂着堤岸,仿佛陶醉在融融的春光中。白昼渐渐长了,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奔跑着放飞风筝。诗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点,以精练的语言勾画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景、人、事融为一体,充满了生活情趣,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开学后要学习的第一篇描写春天的课文,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在上学期古诗诵读大赛中的成功,体验到品读古诗的快乐,把学生带入《村居》迷人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会认“村、居、醉、烟、童” 5 个生字,会写“忙”这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春天的美好情景以及孩子们快乐活泼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难点: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等。 学具:关于春天的资料卡片等。 教法:创设情景,进行层进式的引导与点拨。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悟诗意诗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全诗,学习前两行诗 及其生字。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第一二行,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题:(出示本课插图)同学们,这幅图上描绘了什么季节,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呢?对了,在草绿花红的春季,小朋友们在快乐的放风筝。早在清朝,诗人高鼎就作了一首七言诗《村居》,描写了在绿草青青、黄莺啼叫的春季里,河边的杨柳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摆,人们陶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白天渐渐长了,小孩子们放学回来,时光还早,赶忙趁着东风在大好的春色中快乐地放风筝。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出示课题《村居》。 2)读题:平舌音读得可真准确呀!(指名读题)“村”是形声字。可以用扩词的方法帮助理解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 给“村”找找朋友。(农村、村子、村庄、山村……) 给“居”也找个朋友。(居住、居处、居家、居中……) “村居”是什么意思?(在农村居住——你真会思考!) “居”指居住,学过的尸字头的字还有:尺、尼、尾等。 3)解题:两位生字宝宝拉起了小手,一起读——村居。(板贴词条) 二、多种形式,充分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 2、借助拼音,学生试读。。 3、跟老师读:想读吗?轻轻地跟着老师读一读。 4、指名读诗:小组读。谁来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读诗?(请3-4 人) 评价:*正音:草长莺(y ing)飞、拂(f U)堤杨柳 醉(zu 1)春烟、散(sen)学 * 你可真能干呀!已经读得这么流利了!*读得真不错,你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太棒了,你就像是一位小诗人呢! 5、生齐读:去掉拼音还能读吗?一起来试试看。 6、教师领读,学生接读 7、我们也快来和诗中的孩子们一起放放风筝吧! (读词巩固生字)山村居住陶(t e)醉春烟童年发散连忙 哇,一只只漂亮的风筝在小朋友们的帮助下,都飞上蓝天啦! 8、可是顽皮的风筝还要考考你们呢。请你帮它们和好朋友连连线。 草长(zh engch m g)莺飞拂(f tf 6)堤杨柳 儿童散(sh cns m)学东风(f引gf mg) 三、自学质疑。 1、请同学们默读诗句,在理解的字、词、句子旁边作批注,把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画出来,想办法解决。完成后用漂亮的姿势告诉老师。

《村居》 精品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二年级下册 《村居》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认识“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三个字。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能力目标: 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情感目标: 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认识“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三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抓住诗中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中的春天美景和童趣。 教学方法: 激趣质疑、指导示范、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1、说说描写春天的词语。

示例:春暖花开、莺歌燕舞、万紫千红…… 2、教师出示课题《村居》,讲解、示范“村”的书写。 课件出示:提示写字小妙招:一看结构,二看占格,三看重点笔画。 课件演示:村,学生书空。 二、初读古诗,感受韵味。 1、回想诵读古诗的方法。 2、学生用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自由读诗,出示提示: (1)自由诵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读,教师正音。(相机指导读准“莺”后鼻音,“趁”前鼻音,“堤”和“鸢”要读准。) 3、齐读。 4、男女生赛读。 三、识字写字。 1、师:孩子们,课文你们都能读正确,读流利了。老师把生字宝宝请到大屏幕上,相信你们一定能认出它们,是吗?(课件出示注音生字)开火车读。 2、调皮的生字宝宝把帽子藏起来了,没有了拼音,你们还能认出它们吗?(课件出示本课无注音生字。) (1)指名认读,相机进行扩词练习。 (2)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教师重点讲解“醉”。 (3)读一读,记一记。 课件出示:河堤、堤岸、杨柳、柳条、吹拂、春风拂面。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6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6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1如何在教学中挖掘弥漫在古诗词中浓郁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一、注重情景的创设,培植审美心境 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审美心境的第一步。而导语的情绪色彩应和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暗通。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告别了都市的高楼大厦、喧嚣与繁华,今天我们将一同去感受美好的乡间生活。紧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宁静、闲适的乡村风景图,图上雅致、清新的田园生活,一下子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屏息凝视,从那专注的眼神看出他们已经沉浸在画面所描绘的情景之中。静观片刻,我对大家说:

来到乡村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我感到乡村非常安静,静得能听见小溪轻轻流淌的声音。乡村非常闲适,没有都市的喧嚣、紧张。乡村生活非常静谧,人们无忧无虑地生活。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诗词所描写的意境。 古诗词的教学由于作者写作时间的特殊性,教者在教学中。首先应根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意境来设计不同的导语或情境,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向。 二、多样解词方法,体会词义的朦胧美 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非常形象,意与境和谐统一。可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定要对每一个词语都作确切的解释,这样做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 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学生不理解相媚好的意思,我就启发学生看图,并说:老两口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老两口非常亲热,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老两口面色红润,老婆婆还有些害羞呢,他们亲热地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我接着说:是啊,三个字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特别是一个媚字,把老两口的神态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给人美好的感受。这就是相媚好的意思。在理解翁媪时,我让学生根据字形猜一猜是什么意思,学生马上就明白,翁上面是一

2018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下册《村居》教案设计

2018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下册《村居》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读准生字的字音,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春天的知识。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走进春天 春天来了,大自然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象。瞧,春天多美呀! 1、欣赏春天的美景图片(出示大屏幕,配乐) 2、看到这么美的大自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有关于春天的四字词语呢?(指名说,师相机板书) 3、古代的许多文人墨客,将自己在春天里的所见所想用一首首脍炙人品的诗记录了下来。今天,老师还想带大

家随着清代诗人高鼎,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板书课题:村居 4、简单介绍作者。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做好记号。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风筝上的生字读准,让风筝飞起来吗?(指名认读幻灯片风筝上的生字) 重点指导读“莺、趁”。 3、同学们真能干,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把它们收回来吧! 4、进行自学,想一想: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字? 5、互相交流。 6、师指导记字方法:编顺口溜、熟字加偏旁、熟字减偏旁、形近字对比等。 三、品悟古诗,感受春天 1、让我们随着生字宝宝回到课文,再读读古诗吧! 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景色?你从哪句读出来的? 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师引:美丽的二月,草芽儿长出来了,杨柳绿了,鸟儿也叫起来了,这样的景色美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一、二句。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2)播放画面: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看着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好吗? 3、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4、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这么好的春光,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2)村子里的孩子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想去做什么呢?你从哪句读出来的? 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你能读好它吗?自由读古诗第二句。 指名读、齐读。 5、设置情境谈话: (1)小山村孩子,你们村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指名说。 (2)在这美丽的春天里,你最喜欢去做什么?心情是怎样的?

清平乐村居 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导入,提出问题 1、理解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2、正音:乐(yuè)齐读课题 (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莲蓬卧剥 3、指导朗读: 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2、生交流: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四、汇报交流,质疑点拨 师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3)练习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师点拨: (1)无赖 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