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创意教育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英国创意教育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英国创意教育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第38卷第6期

教学研究Vol 38No 62015年11月

ResearchinTeaching

Nov.2015

英国创意教育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付瑞红霍云龙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一[收稿日期]一2015?06?25

一[作者简介]一付瑞红(1974?),女,河北秦皇岛人三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战略和文化研究三

一一[摘一要]一英国是最早提出官方意义上的文化战略与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并形成了包括人才培养在内的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完整的政策和管理系统三在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文化产业政策在创意观念培育二学校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二校企合作等方面发挥导向作用三英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重视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育,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也参与到创意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三一一[关键词]一创意产业人才;创意理念;学科建设

一一[中图分类号]一G64一一[文献标识码]一A一一[文章编号]一1005?4634(2015)06?0038?05

一一中国是全球创意产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政府对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视对既有教育理念二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的管理系统提出挑战三英国作为最早提出 文化创意产业 的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且最具活力的创意产业市场之一,创意人才的培育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三从基础教育到职业培训,从通识教育中对创意精神和技能的培养到专门的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从政府的政策扶持到第三部门和相关民间机构的广泛参与,英国已经初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三

1 政策制定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英国政府在包括人才培养体系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如何构建创意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在文化创意产业和教育之间实现有效连接一直占据英国创意产业政策的核心位置三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中,政府并不是依靠行政手段,而是通过创意观念培养二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等方式达到目标,其角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文化政策制定中重视创意人才的培养,成立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出台专门的文件对人才培养二吸引和交流方面做出相关规定三英国的政策是试图在国民

教育体系中培养创意经济的潜在人才[1]三英国创意产业管理体制体现于在中央设文化二新闻和体育部,负责文化政策的制订和文化经费的拨付,而教育科学部的职责则是直接地负责艺术教育,并对某些机构提供相应资助三

通过推动人才的发展来促进经济的增长是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之一,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意人才缺乏二创意人才培养与需求的错位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就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在国家政策制定层面通过发展教育事业培育创意观念和意识,制订长期二综合和系统的创意人才培养规划,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持三1993年英国 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 以 创造性的未来 为题公布,明确提出创意产业的创造性内涵特征,

表明推进以 创造性 为核心价值的文化发展成为英国自觉的国家意识[2]三英国一直在政策制定层面重视创意理念的培育对于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尤其强调个人的创造力二灵感二理念二技能的培养,因为这是创造价值的核心要素和动力三

在英国,有关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注重诸多部门与机构的协调合作三2008年, 文化二媒体和体育部 二 商业二企业和管理改革部 二 创新二大学和技能部 共同颁布

第6期付瑞红一霍云龙英国创意教育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39一

了‘创意英国:新经济的新人才“报告,报告内容全面,不仅涉及教育和技能,还涉及创新和知识产权等多个方面,尤其重视政府在推动创意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提出政府制定相关措施,为所有孩子提供创意性教育是 创意英国 战略的八大主题之一三英国政府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为业界培养创新型人才,并设立有关机构与组织项目探索创意产业界和高校的合作,充分地发掘学生群体的创新才能三如在 文化二媒体和体育部 推动下,英国成立了创意产业高等教育论坛,为高校和业内人才交流合作提供平台三同时根据行业发展需要,政府部门还直接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三

此外,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特别

重视艺术教育二创意教育和创新技能培训三一般

意义上讲,艺术教育对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二启发

创新思维二培养个体创造力等诸多方面起着不可

或缺的作用,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理念

之一就是文化艺术产品面向大众二鼓励广大民众

尤其是青少年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强调必须

保证文化艺术成为教育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正

规教育体系和成人业余教育等领域都要重视艺

术教育的投入三在人才培养方面,英国政府的措

施是提供接受创意教育和在创意部门工作的机

会二传授学生创意产业需求的工作技能二开辟技

能培训基地等[3]三2000年,英国创意产业局曾发布‘下一个十年“报告,报告中提出从加大教育培

训二支持个人创意及提倡创意生活等三个主要方

面来研究公民发展和享受创意的途径三政府通

过强调创意生活的重要性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

社会基础和发展环境三

2 国民教育体系中文化创意理念的培育和学科建设的特色

一一英国的教育体制在几百年间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始终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二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二批判性思维和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三英国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注重培养人们的创造意识与创新精神三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而言,英国国民教育体制被认定为其核心机构之一,其主要特色是向下扎根,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文化创意理念;将文化创意教育与大学通识教育相结合;创意产业学科建设重视理论培育和实践教学三此外,创意思维和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创意设计等与创意产业相关的领域,而是被广泛定义在各种产业二学科教育与生活文化之中三

2001年的 文化和创意绿皮书 中强调英国政府要从所有的儿童二青少年二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做起,让他们有机会自由的发展创意潜力和创意才能三

英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将设计与技术专业纳入国民教育课程中三作为世界上最早重视创意教育的国家之一,英国在中学设置了 设计和科技 课程,通过对信息技术二绘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内容的传授培养创意技能和创意意识三英国政府专门为14 19岁的学生设立 创意媒体文凭 ,为年轻人提供展示和证明自己创意才能的机会以便更有利于生活和工作三这种资格证书使学生认识到创意能力是从事文化产业和文化部门工作的基石,有利于塑造一种重视创意的社会氛围和意识[4]三英国的基础教育形成了重视培养创造性的优良传统三很多英国中学在12 15岁的学生们之间实行跨学科计划[5]三在爱丁堡昆斯费里中学,这项计划主要集中于地方的文化二历史二环境或政治等领域三学生们以团队工作的模式通过辩论和表演等方式寻求全球二国家和地区问题的解决方案,培育创意和批判思维,这项计划在春季和秋季学期持续几个月,有来自不同部门的教师参加,也有图书馆的支持三通过这项计划,学生们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探究把割裂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有利于对各个学科的理解和创新意识的培育三英国的基础教育阶段也很重视创新技能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如英国设计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方案推进设计教育和培训,其中之一就是 设计师讲学周 活动,知名设计师到学校参加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与11 16岁的学生一起进行设计项目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性的创新技能三

在大学阶段,英国重视通识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通过课程设置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高等教育与创意产业的有效链接三英国大学保持古典人文传统和文化传承创新力的重要特点是注重学生文化的熏陶和引导三基于创意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专业设置上,刻意模糊了创意学科设置的边界,尤其体现在计算机和工程领域三传统的工程设计逐渐被交叉融合的创

40一教学研究2015

意设计所取代,艺术设计二人文学二工程学二计算机应用和传媒学等专业都开设了相关的创意设计课程三英国教育机构在文化创意领域研发出很多新课程,如3D动画设计,目前已经有超过9万的英国学生在学习文化创意三英国的创意学科大部分是在公立专业学校中设置,是政府对创意设计教育扶持的重要体现三如英格兰北部公立的利兹大学在1997年设立了表演和文化产业学院,依托利兹市丰富的歌剧二电影二音乐二舞蹈等特色资源而建,学院聚集了英国国内外著名教授20多人,在舞蹈二表演组织管理二表演设计和歌剧演出等方面培养人才三近几年来,学院对文化政策二文化保护与重建二现代城市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加强了重视三该学院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处于全英国的前列,承担了大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并成为一些如BBC等大型文化传媒集团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三

英国大学创意产业学科建设更重视研究方法和实践教学三以英国的伊利诺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创意设计教育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研究方法二产品教育和与用户关系这三类三设计与研究方法教育帮助学生从理论和研究工具层面进行学习,掌握调查二分析二试验和评价方法的基本规律为设计决策提供现实依据,如头脑风暴二选题小组技术二用户日记和视觉评估等方法三在实践教学方面,英国的高校一直在改良教育方式,选择适合的教学思路培养更有效的创意人才,开设的课程专业范围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同时拿不同专业的学位,跨专业学习三伦敦艺术大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二设计二大众传播以及相关技术的教育中心,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生有两年的实践教学,包括项目运作二工具应用二设计分析二市场调研和创新实践等三研究生通过对国际项目设计组的直接参与培养合作二分析和创意等方面的才能三学校也针对企业高层人士进行创新设计和运营培训三注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吸引了众多的企业与伦敦艺术大学合作,合作方式多种多样,从提供资金支持到直接提供项目实现企业和大学的协作,这种合作关系是多赢的,既有益于教师二研究人员和学生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培育,同时也为企业带来商业回报三3 创意人才培养体系多元化的参与主体

政府角色在构建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呈现阶段性,2000年之前,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由中央政府推动,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中发挥创意理念引导和教育体系改革的倡导者角色三2000年以后,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熟并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向文化经济方向发展,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转向通过保护和激励创新的方式推动产业发展三政府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中开始重视以资金二项目为导向的支持和引导三英国的文化产业政策逐渐向 社会市场 的模式转变,创意人才培养对象由精英教育转为重视大众教育[6]三自此,地方政府尤其是民间机构和创意企业纷纷

参与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并逐渐成为推动文化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三英国对创意产业的管理模式采用保持距离和适当分权原则[7]三中央政府部门只管文化不办文化,所以在管理体制中,地方政府和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即各类文化艺术委员会在文化产业发展和创意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中作用举足轻重三

在英国,非政府公共文化团体是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营利机构尤其是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创意人才交流的平台,也是重要的培训机构和教育经费资助来源三如创立于2004年的大乐透基金已经为医疗二教育二环境和慈善等事业捐助了35亿英镑;英国国家美术馆也致力于为最为广泛的公众提供教育和服务三英国也有很多文化创意技能培训协会,课程包括音乐二电视二电影等,其中不乏一些独树一帜的课程设计,这些协会最显著的功能就是提供文化创意就业机会三地方政府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如伦敦发展署的主要工作是创意产业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也注重推动创意产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如该机构支持高等院校培养人才,为高等院校和企业界合作搭建平台,不仅鼓励学生的流动,同时也支持大学对外进行专业培训和谋求商业支持三目前,伦敦市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已达60万人,年收入超过2.1亿英镑,成为世界第四大时尚设计中心三艺术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各类专业型组织,如曼彻斯特的创意产

第6期付瑞红一霍云龙英国创意教育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41一

业发展服务局和伦敦哈姆雷特堡的文化产业发展推介中心等,这些专业组织向企业开放,通过人员培训和融资等方式帮助创意企业快速发展三

4 对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启示

一一 十二五 时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2012年教育部启动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都亟需构建政府引导的多主体参与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三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亦可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丰富大学的文化建设,是教育文化软实力构建的社会动力之一[8]三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增长速度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我国文化创意人才的总量二结构和素质还不能与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三文化产业面临的瓶颈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文化产业教育体系和学科建设中的问题三教育中的重头戏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尚不能及时反映市场的需求[9]三在国内,众多高校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质量并不能满足社会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充分的实践经验,大量文化创意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职位三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基础教育对创意理念的重视二大学教育中的创意教育经验和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都值得借鉴三

我国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首先把文化创意理念的培育导入基础教育体系之中三中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一直不重视开发创意思维,应试教育体制与创意教育思想也是相悖的三基础教育阶段创新能力的培育应通过个性教育和实践教学体现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创意教学,强化艺术人文领域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三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设置中,创意和革新技术的培育指数由高到低的排列是艺术二信息技术二体育二语言二社会科学二数学二自然科学[10]三在音乐课和美术课中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意思维,培育欣赏差异和尊重包容的价值观三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等课程实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考能力和人格特质的创意教学方案三教育部门和民间企业团体应适当资助中小学,让儿童和青少年能有更多的机会参观地方文化馆二博物馆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三学校应重视与社区和创意企业的互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和企业中的创意理念和产业需求三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既通晓创意产业

内容又擅长经营管理的人才,高等教育在文化产

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三在高等教育

体系中,应重视通识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结合,加

强文化创意产业学科建设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三处理好 通识 教育和专

业教育的关系无疑成为大学文化塑造和文化产

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三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

学文化建设面临着教育理想和市场化改革之间

的矛盾三大学成为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却相

对忽视了文化功能三大学具有公共目的和公共

义务,但在市场力量的影响下,大学的目标和使

命趋于复杂,文化需求功能在削弱三这一倾向反

映在课程上,文化价值观和认知理性能力的培养

在本科阶段被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课程所代替三

大学更倾向于交易知识的培育,文化价值知识的

重要性受到了忽视三文化产业的人才需求与大

学的文化使命在内容和目标上是一致的,高等教

育的文化使命应由通识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支

撑,文化产业需要具有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专

业人才三人文教育旨在培养人的辩证思维及读

写能力二解决问题的技能二对文化的欣赏二全球视

野和忍耐等个性品质三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大学

生的文化素质二提升教师的文化修养,提高大学

的文化品位是提升大学文化功能的需求,也是文

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三

文化产业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就是文化产业

学科建设的过程三哲学社会科学是开放的系统,

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充实,着眼于新的实践对于

社会科学的要求,不断给予实践中所提出来的问

题以科学的回答来指导实践,这是哲学社会科学

的科学品质[11]三文化产业人才不仅需要文化素养,同时还有创新能力与管理能力,这对大专高

校设置的传统学科之间的融合提出了现实要求,

只有实现文化产业教育的可持续性的跨学科发

展才能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人才三 当代社会科学

重构的发展目标与创新宗旨是形成经济与文化

的正关系二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的正关系二创新与

发展的正关系二竞争与合作的正关系二经济文化

演化与资源配置生产力结构优化的正关系三 [12]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之目标应该是建立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体系三在专业设置上尝试打破传统的专业分类,模糊专业界限,实现文化产业

42一教学研究2015

人才培养体系的均衡发展,培育 通 与 专 的

人才三研究生教育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阶段,应培养具有文化产业核心思维理论和操作

运营技能的硕士研究生[13]三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基,应以复合式和务实性人才教育为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三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重在应用,理论教学和实

践操作二文化素养培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都必不可

少三毕业论文和毕业作品设计都很重要,同时,

大学应设立创意试验室,建立大学和文化企业的

沟通渠道三在教学中要强调操作技能的训练,加

强研究方法的教育三创意教育不仅适用于艺术

和设计类等学科,在工科学科中也适用三创意人

才的培养方法要重视技术手法与创意的有机结

合,注重交互性三不同的学院应准确找到自己的

专业定位三文化创意人才培养需要高校内部不

同专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也需要校际合作二校企

合作等模式三高等学校与文化企业之间唯有形

成一种开放共赢二互补高效的合作模式,才能形

成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并最终实现包括 软

实力 在内的文化产业实力与文化竞争力的

提升三

参考文献

1 DanielA.MakingitProfessionally StudentIdentityandIndustry

ProfessionalsinHigherEducation J .JournalofEducationandWork 2009 4 283?300.

2 吕方.世界文化发展与英国创意产业 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 6 106?109.

3 熊澄宇.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 J .求是2012 7 58?60. 4 DavidG.AccessLearningandDevelopmentintheCreativeandCulturalSectors From"CreativeApprenticeship"to"BeingAp?prenticed" J .JournalofEducationandWork 2006 5433?453. 5 ShakuntalaB CarloP SueC.CreativeandInnovativeGoodPracticesinCompulsoryEducationinEurope M .Luxembourg EuropeanCommunities 2010 15.

6 JonothanN BoyunC.TheEnglishModelofCreativity CulturalPoliticsofanIdea J .InternationalJournalofCulturalPolicy 2010 3 287?304.

7 熊澄宇.世界文化产业研究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14.

8 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99?202.

9 向勇.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 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61.

10 GregorH WernerBK.TheRoleofCreativityandInnovationinSchoolCurriculaintheEU27 Luxembourg EuropeanCommuni?tiesEB/OL .2015?06?25.http //ftp.jrc.es/EURdoc/JRC61106_TN.pdf.

11 胡惠林.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J .探索与争鸣2003 9 9?11.

12 皇甫晓涛.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构 J .学术月刊2010 8 14.

13 向勇.学科范式的转换与身份认同的建构 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目标与对策 J .学术月刊2010 8 8?12.

Evaluationoncreativeeducationandcreative

industriestalenttrainingsysteminUK

FURui?hong HUOYun?long

CollegeofHumanitiesandLaw Yanshan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066004China

一一AbstractBritainisthefirstcountrytodevelopnationalculturalstrategyand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creativeindus?triesinthenameofthegovernment.Britainhasformedacompletesystemtodevelopthecreativeindustriesincludingpersonneltraining.Intheprocessofconstructingcreativepersonneltrainingsystem theculturalindustrypoliciesplayaguidingroletonur?turecreativeideas toreformtheschoolcurriculumandpracticeteaching topromote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Britishbasicandhighereducationhavepaidattentiontothecultivationoftalentinnovationandpracticalability localgovernmentsand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arealsoinvolvedinthecreativepersonneltrainingsystem.

Keywordscreativeindustriestalents creativeideas disciplineconstruction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摘自教育规划纲要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首先,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立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其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和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 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要善于从实践中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通过完善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等制度,增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的悲剧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为此,要探索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多种教学形式,形成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要特别关注学习上的“优异生”和“后进生”两类学生。对优异学生,要改进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对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要实施个性化的培养。对学业困难学生,则要建立相应的帮助机制,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推进素质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 和运行机制的内涵及实践框架材料汇编 一、研究背景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内涵及实践框架材料是基于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总结性评估整理出来的。此次总结性评估是对电大试点项目进行全面检查与评价,客观地鉴定试点项目取得的成果,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理、以评促发展。 评估目的是促进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确立教学模式、完善管理规范、提高教学质量, 使其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化社会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求通过试点进一步探索总结电大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电大向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方向发展。试点是要探索、总结出电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所以把试点对电大发展的作用和效果作为核心指标。 评估核心是检查广播电视大学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已基本形成。评估重点: 即在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 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及相应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建设的成果。与中期评估相比,评估观测点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从对试点的认识到试点对电大总体发展的促进; 从试点教学条件的创建到条件的完善和应用; 从试点规章制度建立到实施情况检测和经验推广; 从教学、管理形式的变化到教学与管理模式的确立; 从重视质量保证措施到试点教育最终质量和效果的核查。 二、核心概念的内涵描述和理论框架 (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本框架和实践模型 1.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过程与方式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一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陈昌贵,翁丽霞1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为了服务于知识文化和政治经济等多个目的,高等学校在知识普遍性的内在动力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外在动力的推动下,其内部国际性特质通过各要素的活动显现出来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不等于全球化,更不是高等教育/全盘西化0。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的作用。转变观念、建立机制、进入过程和改善条件是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203(2008)06-0077-06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CH EN Chang-g ui,WENG L-i x ia (I ns titute of Ed ucational Research,Sun Yat-sen Univer sity,Guangz hou510275,China) Abstract:Inter 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 eans propelled by po litics,eco nom y, culture and univer sality o f know ledg e,international specialties of higher educatio n institutes appear through activ ities.Inter nationalization of hig her education is not equal to g lobaliza-tion,even not the inclination o f w esternizing the w hole Chinese culture.Internatio nalizatio n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special effects on cultivating o f inno vative talents.Changing ideas, constructing system,entering process and improving condition are important for speeding up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 f hig her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internatio nalizatio n o f higher education;glo balizatio n;cultiv 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0的伟大战略目标,认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的高等教育理所应当为此做出重要的贡献,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怎样才能有效地加速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索。本文拟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角度,对其在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特殊作用和怎样发挥这些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 77 # 2008年6月 第29卷第6期 高等教育研究 Jour nal of H ig her Education Jun.,2008 V ol.29N o.6 1收稿日期:2008-02-16 作者简介:陈昌贵(1949-),男,瑶族,湖南江华人,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翁丽霞(1975-),女,福建蒲田人,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 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 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

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 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彰显特色办学之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特色办学之道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特色教育巡礼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航空乘务专业的学生还未毕业离校就被用人单位定购一空,动漫创意专业学生在国家和省市各类大赛中频频获奖,演艺传媒专业学生参加各类大型社会演出博彩众多……诸如此类关于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新闻不断出现,各种媒体聚焦争相报道。经过十年的办学发展,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现今已有八届毕业生,向国家输送了上万名人才,遍及长三角地区和周边各地,成为文化艺术领域内的主力军,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动手能力过硬,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用人单位在评价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毕业学子时,都不约而同地竖起了大拇指:“我们所需要的,就是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培养的这种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前不久,学院03级校友返校,也都感言江影教学模式得法、毕业后好就业、工作上手快。而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就业之所以得到用人单位和校友们的一致好评,则正是源自于学院独创的特色育人模式。 特色理念:顺时应势谋发展 办学理念是学院发展的灵魂。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也必然发生一场根本性变革。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专门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高校,审时度势,大胆创新,积极向实践学习,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利用民办院校办学机制灵活自主的优越性,在能力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上作出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形成一套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打造中国最具特色专科院校。2012年12月25日,教育部相关部门领导亲临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授予“全国特色教育示范单位”殊荣。 特色教学:专业门类凸亮点 学院秉承“品质+能力”的育人宗旨,依据能力型应用人才的教学目标,把培养“集导编演管能力于一体的演艺人才”、培养“集采编播制能力于一体的传媒人才”、培养“集语言形体礼仪服务规范于一体的航空旅游人才”、培养“集创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推动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创新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模式,鼓励东西部高校共建共享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建设知识开放共享环境,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推动高校知识创新。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

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共享,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不断提高教师、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推动高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体系,引领信息时代科技创新。增强高校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依托信息技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学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创新、发展先进文化。开发国际汉语教学和文化宣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支持中文教育国际化及跨文化教育交流,推动网络孔子学院建设,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摘编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20-2020年)》)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 清华大学段远源张文雪 发布时间:2009-02-11 当今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创新人才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持之以恒地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需要研究和更新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教育教学组织形式,都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得到集中反映。一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说到底,就是培养什么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推动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无须讳言,长期形成的专业教育模式、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在大学本科教育中仍然占据主流。旧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一是以继承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注重演绎,忽视归纳;二是在当今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专业对口教育根深蒂固;三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教学中基本处于被动和从属的位置;四是单向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习者的个性和主动性都得不到发挥,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素的缺失。显然,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清华大学不断优化培养过程,完善培养环节,大力推进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更好更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造就符合时代需要的各方面的领军人物。

(完整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根据我省实际,就职业教育而言,应该如何主动地适应市场,找准位置,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我校多年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做法,进一步就“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各位同仁探讨和交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 程的总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当前就业;二是后续发展。为此,职业学校应当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续能力为目的,加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我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专业开发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指导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等几方面入手: 一、按市场需要开发设置专业 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己任,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必须首先面对市场,根据本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关的专业。我校在专业设置时还充分考虑到:一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

力和人才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二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三是以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四是在专业开发过程中,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以提高活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五是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相应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建立灵活适用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根据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众多知识、能力要求中筛选出来并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其实施过程的落脚点。课程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是为学生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设置的职教课程应强调以职业分析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 我校对已开设专业所相关的职业进行分析,并以职业分析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组织,以“必须”和“够用”为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在职业分析中既考虑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要兼顾未来若干年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在确保当前就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就业的后续力。职业分析是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是把完成一项工作的工作内容、劳动组织关系、所需要的

关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含义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已经多年,但理论上尚缺乏科学的定义。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在1999年1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高教司司长钟秉林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用人单位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并在实践中形成的定型化范式。 2 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

由于多方办学,多头管理,造成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状态,使得学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重复,学校的规模效益无法提高。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与熟练劳动力的断层太大,加之经济发展的速度增快,职业教育的供给总量和质量与社会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是发展缓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各部门、各企业都按自己所需办学,而部门办学往往社会化程度不高,在宏观上出现结构上的不合理,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 2.2 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由于高职教育较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故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另外,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2.3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这种状况将难以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的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仅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不能算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不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才; ■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 何谓创新人才?世界各国是如何理解创新人才的?本文拟对创新人才的理念进行国际比较,以期弄清创新人才的内涵。 国内教育界对创新人才内涵的理解 虽然各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都非常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各国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并不一致。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创造型人才以来,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论文不胜枚举。但对于什么是创新(创造)型人才,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 ———创造型人才的主要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同时还应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等。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对于不思创造、缺乏创造能力的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这个概念与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的划分不是并列的。实际上,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 由此看出,我国教育界主要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或创造型人才的。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只要专门培养人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便可大功告成。虽然也有个别专家的定义、解释涉及到了基础理论知识、个性品质和情感等因素,但并没有形成主流。 创新人才内涵的国际定义 在国外的有关文献中,我们并未发现与“创造型人才”或“创新型人才”对等的概念。一些相关的概念如“cre鄄ativemind”、“creativeman”、“criti 鄄calthinking”等,大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的特点。 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比我国要宽泛一些,他们大都是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从国外有关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阐释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应该注意的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视已有很长的历史,只不过近年来更加突出而已。 在英国,培养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是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什么是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按照英国19世纪教育家纽曼的话来说,就是“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牛津大学校长C·鲁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旅游1001班郎芳儿1005100120 内容摘要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政府、学校、学生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重视教育质量问题,就是重视我国现在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一问题原因分析,进而提出相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缺陷改革对策 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 人类社会除自然界自有物质外, 其余都是人类创造的。人类的创造力关系世界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向, 人才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大量实证资料表明: 人才盛则国盛, 人才乏则国弱, 人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具有增值和转换功能的高等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关键方式和手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把半成品的大学生准人才转化为人才输送到社会。在其过程中经过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些许变化, 造就合格的或是不合格的人才产品。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激进发展, 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 激进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后劲和发展潜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缺陷 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存在两大本质性缺陷, 教育忽视人才的本质概念,过多关注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0, 忽视学生组织和运用知识等能力的培养, 忽视人的心智( 思维) 的启迪, 这已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 一) 教育方式有碍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与人的成功是密切相关的。人类历史发展表明: 伟大人物的 成功总是发扬个性的结果, 个性的发扬是人成功的 保障。充分发挥优势才更容易使人 取得卓越的成就, 而优势的发挥依赖个性的发 扬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采取的是按部就班、正统的 教育方式, 尤为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 各级教育按照 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 进入大学阶段, 一方面, 长期的基础教育已扼杀了学 生个性的发扬, 学生按照教育设计好的渠道前进, 他 们已习惯于苦读圣贤书成才。另一方面, 我们的 高等教育依然传习前期教育方式, 难以给学生发扬 个性的空间与环境。如对知识探究, 授课老师就是 标准, 已有成果就是权威, 不允许或者说潜在遏制学 生提出疑问。种种条框制度, 把学生限定在狭隘的 范围内, 不允许学生做出格的事情。各种成绩评 定标准、人才选拔标准的指挥棒都倾向于分 数。 ( 二) 忽视专业外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与学习 成功学之父卡耐基认为, 一个人的成功只有 15%靠专业知识, 85% 的要靠有效沟通、人际交往等 各种能力。在高度社会化的时代, 人类社会的各项 活动都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完成的, 85% 对于 一个人的成功尤为重要。我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是按照通专结合的复合 型人才目标培养人才, 强调学生/ 宽口径、强基 础0。[ 5] (P140- 144) 这种培养目标重视学生基础的培

“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就是“引领”作用的主要表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通过传播知识、传播科技、传播文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创造知识、创造科技,以自己的基础和敏感,努力站在科技前沿,不断向社会输送新知识、新成果,同时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双创型”人才。 既能创新、又能创业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发展需要是人们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和追求,它包括劳动、学习、创造等的需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深刻变化着,高校大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迫切希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因此, 以创新创业为主要特征的自我发展成为大学生主要需要。 现状 1.对创新和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创新和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创新和创业教育尚未变成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行动。原因是管、教、学三方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一些管理者认为,现在学校扩招, 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就不错了;一部分教师还未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觉得现在生源质量下降, 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质量都难以保证, 还谈什么创新创业? 大多数学生则在应付着各种考试, 能否创新那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事。既然管、教、学三方的积极性都不高, 创新创业教育自然难以开展。 2.“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多年来,创新和创业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在不断的出台,但人才培养模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一是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而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二是形式重于实质,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摘要:针对当前社会渴求创新型人才的大背景,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文章介绍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借助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拔尖创新人才。Sophia嵌入式系统研发团队依托创新团队为实践园地,提出以“项目实践引导”为核心的三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团队主体化;项目实践引导;创新模式 0、引言 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说:教育,是国家的主要防御力量。在当代社会,教育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竞争的焦点。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如今盛行的素质教育,再到新兴的创新教育,人们不断意识到创新在教育领域内起到的强大推动力。探索创新教育的道路上,西方教育无疑是先驱者。在学术氛围浓郁且自由的西方教育中,创新一直是人才培养中最受关注和重视的素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就开始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中国高校逐渐意识到,炎黄子孙千百年来传统的“被动接受”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而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拔尖创新人才,在教育改革的提案中占据首要位置。 在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渴求的大背景下,要想在众多培养模式中脱颖而出并推广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团队主体化的建设不容忽视。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Sophia团队是一个新兴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团队,其首创的以项目实践引导为核心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模式,在人才培养领域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创新团队主体化 在创新活动主体越来越具有团队化趋势的今天,团队模式成为人才的“培养皿”。人们的科学实践活动(如项目)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复杂,时间要求越来越短,领域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越来越强,单独的个体是无法完成的,只能采取团队形式才可能完成。创新主体团队化,就是创新智慧集成化,它将问题提出的智慧、问题解决的智慧、应用推广的智慧集成起来,形成整体创新能力,推进科技与社会经济进步。 团队模式虽然日益发展,但是受高校体制、教师能力、学生素质等多方面限制,难以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的作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受限,

团队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团队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是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 如何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和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高校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诸多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华北电力大学素有培养创新人才的优良传统,笔者总结了本校电气工程实践中心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能对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团队式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引言 2010年7月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缺乏创新性人才是中国教育一直以来的一个顽疾。传统的中国教育,过分强调严谨认真,按部就班,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轻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造成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很多学生仍然把考试当做自己唯一的目标,因此很难大范围营造创新氛围。鉴于此,探讨一种合理高效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华北电力大学工程实践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06年,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所组织的大学生科技活动以参与面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新颖以及与专业知识学习联系紧密等特征,已成为我校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主体。中心始终把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在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理清了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为目标,创建了一种基于团队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团队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联合校外企业和科研院所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咨询委员会,全面负责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工作,包括规划、实施、指导、评价、经费落实以及成果汇编等;定期公布科技创新项目信息;每个项目限4-5名本科生参加,时间为1年,入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指定课题研究及各种科研活动,培养自身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创新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导老师团队,即有一个团队在指导本科生从事科技创新,而不是单独一个老师在指导;二是形成梯队的本科生团队。确定了一批创新项目后,团队中的本科生自由报名参加,经中心审核调整后组成项目组。项目组内组长、组员分工明确,力争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一般要求有2~3名核心成员,所有项目组成员拥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级结构,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从结构上保证了研究项目的顺利完成。我们采纳的创新项目的技术设计难度和工作量一般来说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就变得格外重要。从指导老师的角度来看,主要工作就是一方面要给团队提供必要的环境保障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就是做好规划和进度检查工作。 3、团队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 零起点、递进式培养方案 考虑到本科生往往缺乏基本的科研经历,而且以往所参与的科研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学生得到的科研与创新思维训练都是肢解的、不系统的,我们的科技创新活动本着从零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原则分阶段实施,对学生形成持久吸引力。对于刚刚加入团队的学生,实行低年级入门培训和高年级创新实践相结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最新资料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近年来,社会各行业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其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高职教育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1.1专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其会朝着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生产、管理方向进行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会为社会各行业提供合格、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开发专业时,社会生产的一线专家都会参与进来。 1.2技术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范围十分广泛,单从人才培养的类型看,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负责培养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人才往往会走向社会的生产、管理第一线,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技术科学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技术”,培养出来的人才会通过专业的技能知识和科学技术进行社会生产。 1.3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性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的教育形式,其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根据社会需求,针对性培养职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综合水平高的实用型人才。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同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更高、职业道德更好、创新能力更强,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定位于高层次、实用性、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跟职业发展相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专业开发必须建立在对职业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步入社会后,必须最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环境,快速融入岗位,如果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后,还需要企业花费时间、精力进行职业培训,这就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是失败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培养人才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2专科课程的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时,首先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认真的调查,并且要对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开设一个新专业必须保证该专业在今后最少四年内能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同时还要对专业的宽窄情况进行分析,避免专业面过宽无法满足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需求,或者专业面过窄存在就业风险。 高等职业教育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重点突出专业能力,同时要注重专业教育的完善性。一般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几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培养时,也好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等的培养,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2.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职业教育时,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技术性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这些项目,这样学生通过实践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和仿真性,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 2.4构建良好的教师团队

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 (1)培养目标和规格; (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 (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 (4)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式和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 课程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课程结构是针对整个课程体系而言的,课程的知识构成是课程结构的核心问题,课程的形态结构是课程结构的骨架。 课程的一般结构应该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吧 课程结构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是由各类课程构成的、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