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下河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京津冀一体化下河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京津冀一体化下河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

毕业论文主要参考资料:

[1] 薄文广, 陈飞.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困境[N].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0-118

[2] 陈耀, 陈梓, 侯小菲.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产业格局重塑[N].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4,(6):1-6.

[3] 陈岩, 武义青. 关于京津冀产业优化调整的思考[N].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4): 84-87.

[4] 伞锋. 推进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J]. 宏观经济原理,2014,(5):38-40.

[5] 徐永利, 赵炎. 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产业逆梯度推移策略[J]. 河北学刊,2014,(4):214-217.

[6] 周立群,曹知修. 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启经济一体化新路径[N].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4):100-104 .

[7] 王海涛,徐刚,恽晓方.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野下京津冀产业结构分析[A].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3,15(4):368-374.

[8] 王方杰,杨柳. 协同发展京津冀合力做好大文章[N]. 人民日报,2014(13).

[9] 王方杰,王斌来,李仕权,等. 河北顺势大转场[N]. 人民日报,2014(1).

[10] 涂英柯,司林波,孟卫东.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J]. 商业时代,2013(26):136-138.

[11] 刘东生,马海龙. 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 未来与发展,2012(7):48-51.

[12] Youqi SHI,Frontiers of Legal Research. 2014, V ol.2 (1):16-37.

课题信息:

课题性质:设计□论文√

课题来源:教学√科研□生产□其它□

发出任务书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摘要

规划纲要首次权威全揭秘! 8月23日,新华社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全文1万多字,迄今为止最详尽最权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诸多内容均属首次公布。 指导思想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力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 5条基本原则一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二是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三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四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五是统筹推进,试点示范。 功能定位 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4句话 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北京功能定位4句话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天津功能定位4句话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河北功能定位4句话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三步走发展目标 近期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中期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研究参考选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研究参考选题 一、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河北转型发展研究 1.精准确定功能分区问题研究。如何对全省进行总体功能分区,使中央规划的京津冀区域整体功能定位、空间分布的相关要求和对河北的四大功能定位,以及各项目标任务在全省各地得到落实。 2.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问题研究。研究全省各市县适合承接哪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哪些产业转移,并提出对策建议。 3.精准打造发展平台和载体问题研究。研究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和打造一批不同层级的协同发展示范基地、各具特色的大中小城镇、产业园区、重大项目,使协同发展有抓手、能落地、见实效。 二、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定位布局的研究 4.加快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建设的研究 5.推进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发展的研究 6.积极促进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实践的研 究 7.探索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8.构建环京津核心功能区,大力培育环京津(保廊)新 增长极的研究

9.建设沿海率先发展区,全力打造沿海率先发展增长极 10.推进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建设,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腹地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示范区 11.推进冀西北生态涵养区建设,打造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三、三大领域率先突破研究 12.河北省承接非首都功能的对象、承接方式和路径、承接载体的研究 13.构建网格状、大容量、低成本、智能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与我省对策研究 14.建立我省与京津完善的生态共建共享体制机制研究 15.我省综合整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研究 16.加强林业建设、加强湿地修复、加强海域保护,推进我省生态保护修复研究 17.强化资源能源保障,构建我省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18.河北省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研究 19.京津冀生态补偿核算与机制构建,及河北省对策研究 四、其他研究 20.促进河北省公共服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 21.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和试点示范研究 22.推动金融、土地、信息和人力等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研究 23.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发布 1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召开媒体通气会,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提出,扎实推进京津冀地区交通的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与一体化服务,到2020年基本形成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 构建“四纵四横一环”主骨架 京津冀地区将以现有通道格局为基础,着眼于打造区域城镇发展主轴,促进城市间互联互通,推进“单中心放射状”通道格局向“四纵四横一环”网络化格局转变。 “四纵”即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九通道、京承—京广通道,“四横”即秦承张通道、京秦—京张通道、津保通道与石沧通道,“一环”即首都地区环线通道。 根据《规划》,到2020年,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城际铁路主骨架基本建成,公路网络完善通畅,港口群机场群整体服务、交通智能化、运营管理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建成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经济适用、绿色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的“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

“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5小时通达。到2030年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产业司副司长任虹介绍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一就是构建一体化交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支撑,二就是提升运输服务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供保障,三就是 推进改革创新为全国交通发展提供示范,四就是发展绿色交通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助力。 八项任务打造交通一体化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巡视员于胜英介绍,京津冀地区将以“四纵四横一环”综合运输大通道为主骨架,重点完成八项任务。 一就是建设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强化干线铁路与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着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 二就是完善便捷通畅公路交通网。加快推进首都地区环线等区域内国家高速公路建设,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面消除跨区域国省干线“瓶颈路段”;以环京津贫困地区为重点,实施农村公路提级改造、安保与危桥改造工程。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参考题目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参考题目 一、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与路径选择 2、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京津冀三地角色定位与关键问题 3、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与突破途径 4、京津冀的投资政策重点与区域性金融领域改革难点 5、京津冀的科技政策重点与创新型工业化道路 6、京津冀重点项目安排、布局与三地发展方向 二、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的难点和突破点 2、京津冀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与对策 3、京津冀协同发展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4、京津冀公共服务的同城化、均等化和普惠化研究 5、京津冀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的共建共享研究 6、京津冀合作共赢机制的解决方案

三、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1、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京津冀产业定位与分工研究 2、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一体化研究 3、京津冀区域重点产业链打造与优化研究 4、提升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能力研究 5、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和河北省承接能力提升 6、京津冀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合作 四、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 1、京津冀一体化的空间规划与城市群研究 2、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和优化路径研究 3、京津保核心区发展战略研究 4、石家庄、唐山区域次中心发展战略性研究 5、京津冀重点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分析与评价研究 6、京津冀人口迁徙、产业转移与城市布局优化研究 五、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

2020安徽省《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答案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 您的得分 96/100 答对题数 29/30 答题解析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1 我国珠江三角洲都市群的核心城市是()。 [ 单选题:3 分] A 深圳 B 广州 C 香港 D 澳门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2 现在世界经济的体系集中的表现在()上面。

[ 单选题:3 分] A 连接 B 网络 C 空间 D 流和流的节点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3 大城市群是以一两个()的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以支撑的经济区域。 [ 单选题:3 分] A 小型 B 中等 C 大型 D 特大型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4 大城市群在经济上是命令和控制中心,它通过()作为载体,来实现对全球经济的控制。 [ 单选题:3 分]

A 资金密集型企业和制造业基地 B 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加工业基地 C 高级服务业和跨国公司总部 D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5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核心城市的周围地区的功能体现的是()。 [ 单选题:3 分] A 制造业基地 B 基础设施 C 加工业基地 D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6 京津冀大城市群规划目标是()。 [ 单选题:3 分] A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B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C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D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7 核心城市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的功能。 [ 单选题:3 分] A 高新技术产业 B 制造业 C 重工业 D 生产服务业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8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跨国公司总部的首选地是()。 [ 单选题:3 分] A 核心城市 B 港口城市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项研究参考选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项研究参考选题 【一】在推动京津冀协同进展中实现河北转型进展研究 1.精准确定功能分区问题研究。如何对全省进行总体功能分区,使中央规划的京津冀区域整体功能定位、空间分布的相 关要求和对河北的四大功能定位,以及各项目标任务在全省 各地得到落实。 2.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问题研究。研究全省各市县适合承接哪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哪些产业 转移,并提出对策建议。 3.精准打造进展平台和载体问题研究。研究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和打造一批不同层级的协同进展示范基地、各具特色的大 中小城镇、产业园区、重大项目,使协同进展有抓手、能落 地、见实效。 【二】落实京津冀协同进展中河北省定位布局的研究 4.加快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建设的研究 5.推进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进展的研究 6.积极促进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实践的研 究 7.探究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8.构建环京津核心功能区,大力培育环京津〔保廊〕新 增长极的研究 9.建设沿海率先进展区,全力打造沿海率先进展增长极

10.推进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建设,打造京津冀协同进展的 战略腹地和城乡统筹进展的重要示范区 11.推进冀西北生态涵养区建设,打造京津冀生态安全屏 障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三】三大领域率先突破研究 12.河北省承接非首都功能的对象、承接方式和路径、承 接载体的研究 13.构建网格状、大容量、低成本、智能化的现代综合交 通体系,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展与我省对策研究 14.建立我省与京津完善的生态共建共享体制机制研究 15.我省综合整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研究 16.加强林业建设、加强湿地修复、加强海域保护,推进 我省生态保护修复研究 17.强化资源能源保障,构建我省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18.河北省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研究 19.京津冀生态补偿核算与机制构建,及河北省对策研究【四】其他研究 20.促进河北省公共服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进展研究 21.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和试点示范研究 22.推动金融、土地、信息和人力等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 研究 23.加快融入“一带一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具名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多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两面性,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所以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对策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特征 1、经济总量差距明显 2、产业结构水平东部领先 3、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悬殊 4、地区财政收入比重不平衡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6、基础设施: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部门的成本和效益。当前,我国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为不平衡,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不仅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也限制了外来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 7、市场意识:东部地区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相对超前,市场意识较为浓厚。中西部地区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具有起点低、起步晚、进展慢的特点。市场意识淡薄,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又一原因。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积极影响:(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4)存在一定程度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经济势差,使经济发达地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的发展; (5)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使沉淀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实现最优配置。 2、消极影响:(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山西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a9099727.html, 山西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综述 作者:赵永超 来源:《时代金融》2017年第06期 【摘要】山西省与京津冀都处在环渤海地区,是京津冀重要生态屏障和能源的主要供应地,所以,这几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应该协同发展。同时,两个地区的地理距离、人员相亲、文化交流更是协同发展的前提。山西各界非常希望将山西纳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各项规划及合作的开展,这一目标也越来越成为可能。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结果的解读对山西省有关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做出评述。 【关键词】山西省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山西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山西加快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是我省转型发展的需要 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发展需求,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量和使用量也呈现出大幅度增涨的趋势。山西省作为我国的煤炭储量大省,在煤炭资源开采和利用方面都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但与此同时,由于山西省煤炭资源开采量的大幅度增加,高负荷的煤炭开采和使用使得山西省煤炭储量日趋锐减,加上现行煤炭开采的工艺水准,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煤炭职工数量过多等矛盾更加凸显,因此,从宏观发展上来看,作为山西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二)山西加快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是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从山西省与京津冀蒙地区以往的产业合作情况来看,对于山西省,京津冀地区投资规模最大,投资项目最多。从工业化的角度来看,京津冀地区目前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的最后阶段,随着工业化发展较快,产业升级越来越明显,以前劳动力比较多的产业受制于劳动力价格上升、土地价格上升,以及环境承载能力限制,开始不断向外转移,而且正面临着承接新一轮的国际新兴产业转移的机遇,产业结构迫切需要升级。而我省则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刚起步阶段,并且又具备劳动力资源便宜和产业基础好的两大优势,这就成为了承接东部成熟产业转移的条件。 (三)山西加快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山西省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不仅仅是针对两地区之间的互动发展,对于整个华北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与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在要素禀赋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和整合,但由于各地区的要素禀

2017年京津冀一体化专题分析报告

2017年京津冀一体化专题 分析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7年7月

正文目录 1.京津冀土地财政的现状 (4) 1.1土地财政的概念内涵 (4) 1.2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规划 (4) 2.京津冀地产与财政的内生逻辑 (9) 2.1京津冀的房地产催化了土地财政的增长 (9) 2.2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11) 2.3土地财政并非京津冀地产价格高企的主要推手 (12) 3.京津冀视角下的雄安新区土地财政展望 (13) 3.1雄安新区有望走出土地财政依赖的困境 (13) 3.2发债或成为雄安新区建设资金来源 (14) 3.3 PPP模式助力雄安新区基建投资 (16) 3.4雄安新区有望构建新型财政收支框架 (17)

图表目录 图1:2012-2016年北京市用地审批情况(公顷) (5) 图2:2012-2016年北京市土地交易面积(公顷) (6) 图3:2011-2016北京土地出让收入及占财政收入比重(亿元,%) (7) 图4:2011-2015年京津冀房产与土地相关税收及占财政收入比例(万元,%) (8) 图5:京津冀土地规划分类图 (9) 图6:1999-2015年京津冀房屋销售价格(元/每平米) (10) 图7:2011-2016年我国与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的税收(亿元,%)11 图8:2012-2016我国土地出让收入及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亿元,%) (12) 图9:2011-2016京津冀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亿元) (15)

1.京津冀土地财政的现状 1.1土地财政的概念内涵 土地财政指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土地财政的收入来源:与土地有关的政府非税收入,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租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等;与土地有关的税收,包括房地产税、建筑税、房地产和建筑业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购房的契税、房产交易过程中的个人所得税、耕地占用税等等;土地从征收到出让过程中的隐性收入和间接收入。自1990年国务院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出让开始,土地使用权市场正式出现并建立起来。目前,我国地方财政收入有较大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金。 1.2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规划 据新浪网报道:2016年5月,国土部和发改委联合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规划划定了减量优化区、存量挖潜区、增量控制区和适度发展区,明确了各区域土地利用的原则和利用导向。该规划对京津冀地区特别是环京地区新增建设用地严控、鼓励存量转换、存量挖潜,也在纠正北京周边通过土地供给来推动房地产发展的思路。存量建设用地在结构上保障重点基础社会和公共服务,以及引导人口与产业的合理移动集聚为重心。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规划来看,京津冀将会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控制环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创新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多种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 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六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was put into effect in 1978, China had developed into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an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more than 9%,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iracle in the human economic growth history. .But because of vast territory, the difference of area 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e imbalanced resources distributions,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has become even more serious. The influence of enlarging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n economy and society can not be neglected. This paper carries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regional economy differenc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uses many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coefficient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tremely ba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extreme value rat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has continuous enlarging since 1978.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reasons from six aspects, and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reduce the gap.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balanced developm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

心得体会: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最新)

心得体会: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最新)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日趋完善。学懂弄通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有助于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增强处理好国家战略要求和首都自身发展关系的思想自觉和实践本领。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主题和主线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源头和主题。2014年以来,总书记先后五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这一主题的首位度和管总作用。从正面看,我们要解决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时代课题;从反面看,就是怎么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京津冀三地解决各自面临矛盾和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是一个主题正反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构成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围绕“建设一

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主题,总书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构筑了理论基石和行动指南。 高质量发展是贯穿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之中的内在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这一变革进程的重要产物,也是推动这一变革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持续演进的重要动力。我们要把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会贯通,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这条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一以贯之的主线,努力推动京津冀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紧扣主题、围绕主线,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走出一条协同创新、绿色发展道路。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资源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北京要放弃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服务于城市战略定位;要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减量发展成果,主动弱化对津冀资源要素的虹吸效应,转而更大力度面向全球市场扩大开放,依靠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全球创新要素聚集加快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并对津冀乃至全国发挥更强劲的辐射带动作用。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之一,我国8%的人口生活在这片占我国2.3%的土地,并创造出了我国11%的国内生产总值。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抉择。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交通一体化,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 孙久文、原倩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比较和演进重点》1中提出,北京“以疏解促提升”、天津及河北“以吸收促整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定位;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出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实现区域间最大程度的资源优化配置;空间发展不平等、单元要素一体化和区域统一协调机制是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 上官珮茹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探讨》2一文中指出: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京津冀位于东北亚中国地区环渤海心脏地带,是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老牌的经济发展区域,从改革开放以来协同化的发展步伐就一直在加快。从“京津冀一体化”再到“大北京地区”最后到“京津冀经济圈”在扩充区域的同时也在实现资源的共享。京津冀地区既是经济发展中心,又是政治发展重心,从先进政策的推广和模块化实现,如近期开设的雄安经济新区,创新性的将京津地区的产业向河北地区转移实现了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解决了京津地区人口压力的问题,这种政策与经济之间的互利关系较之以往转换的更加从容,也正因如此这种合作关系突破了区域之间的限制,在大政策的指引下,京津冀地区协成合作,共同规划和发展。 寇大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区域协调机制的视角》3一文中再一次强调了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协同发展是绿色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发展也是全面的发展,但是在这个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从2004年开始阶段性的实施, 1孙久文,原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比较和演进重点[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05):1-11. 2上官珮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探讨[J].发展研究,2015(04):60-63. 3寇大伟.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区域协调机制的视角[J].城市观察,2014(03):89-96.

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现状

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作者:杨清查…文档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267 更新时间: 2008-12-18文字控制:[小][大] (2008年第2期) 2007年甘肃区域经济呈现出竞相加快的发展势头,全省14个市州的经济增长速度均达到两位数。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如果区域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不到及时、有效遏制,不仅会导致区域间的经济冲突,弱化区域已经形成的分工和合作,而且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将形成负面影响,最终将影响构建和谐甘肃、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进程。因此,甘肃应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深入探究区域差距产生的根源,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区域发展差距现状 从甘肃14个市州看,兰州市和河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他市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一)经济总量。兰州市经济总量最大。2007年,兰州市贡献了全省近 1/3的GDP,其他13个市州的贡献率都在10%以下;其中嘉峪关、临夏、定西、甘南、陇南等5市州的贡献率均不足5%。 (二)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14个市州中嘉峪关市人均经济发展水平最高,2007年人均GDP达到58856元;定西市最低,为3418元,嘉峪关是定西市的近17倍。 (三)城乡收入。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嘉峪关市,达到13442元,最低的是临夏州,仅为5873元,嘉峪关是临夏州的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也比较明显,最高的是嘉峪关市,为5836元,最低的是临夏州为1595元,嘉峪关是临夏州的3.7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 (四)财力贡献。2007年,兰州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6.55亿元,贡献了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近1/4。武威、定西、临夏、甘南等四市州对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均在2%以下。市州财力贡献能力差距悬殊。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现状与对策分析

184 《商场现代化》2006年4月(中旬刊)总第464期 行做法。在此基础上,最好能整合政府部门掌握着的信用信息建立全国信用数据交换中心,形成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检索平台,中心的数据根据其性质和类型,免费或部分有偿地向信用中介机构开放。完善的信用数据库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设施,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情况,我国的信用数据库应从以下两方面努力:一是信用中介机构自身应结合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提高数据库的完备性和实用性;二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行业或部门的数据库,数据库可按市场原则,采取有偿方式向非会员开放,待条件成熟时,将自建数据库中的部分内容提供给信用中介机构或与信用中介机构共享,使社会有需求的行业得到满足。 3.规范发展信用机构,推进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市场化进程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包括信用调查公司、信用征集公司、信用评价公司、信任担保公司、信用咨询公司等,这些中介机构在信用体系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信用中介机构的完善与否关系着信用制度能否真正建立。因此,推动信用中介机构发展,培育信用中介市场应是信用工作的一个重点。一是结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适时公布政府部门拥有的企业信用记录,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二是把分散于政府各有关部门的企业信息记录进行收集、分析和发布,建立政府、企业信息的采集和披露系统;三是选择社会信用中介机构进行示范,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信用公开与保护商业秘密等的具体措施;四是培育企业信用中介市场,为信用中介机构提供平台。 4.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信用监督和管理体系在信用制度的建设中,一个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这既包括立法和执法,也包括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监管,对全社会信用教育的研究开发等。政府应积极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并监督信用行业的规范发展,而不参与主办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否则就失去了信用管理服务的中立、公正性质。政府有必要大力扶植和监督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积极推动这方面的立法,并保证政府各部门的公共信息向社会开放,让大家平等地取得和使用,同时监督市场经济主体间依法公平、公正地披露信息和取得使用信息的义务和权利,保护公平竞争。对与信用活动相关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和律师等专业服务领域的人员也必须加强监督管理。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来看,上市公司的经营和信用状况的真实披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证券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这些中介机构的虚假信息会导致证券市场失信于广大投资者。因此,必须加强管理,维护证券市场的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原则。同时,政府必须有效地解决信用执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维护市场执法的公正性。 三、结束语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完善与成熟的集制度与伦理为一体的标志。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信用道德建设、信用市场建设和信用制度建设的综合体,不同层次的经济主体只有在制度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结合之下,将具体的经济活动纳入到现代信用体系之中,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诚信缺失的不良风气,才能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1]黄新建 杨 轶:诚信规则的重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讨[J] 经济师,2005,(3) [2]王 寅: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前沿,2003,(9) [3]郭爱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J].求实,2002,(12) 几乎在所有的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存在着差距,特别是在原先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但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的国家,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更大。区域间存在差距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现象,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区域差距表现为多方面的差距,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之间的差距尤其受人关注。 一、我国区域差距现状 通过对区域间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总量及增长速度、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质量”的对比分析,可以判断我国区域差距过大。 1.区域间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差悬殊。区域生态状况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中国科学院对生态环境脆弱度的分析结果显示:在8个极强脆弱省份中,有7个处于西部,1个处于中部;在7个强度脆弱省份中,有3个处于西部,2个处于中部,各有1个处于东北部和东部。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呈现由东向西递减趋势。 2.区域间经济总量及增长率差距过大。通过对近年来东、中、西部区域的经济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可得出我国区域经济差距过大的结论。首先,从经济总量来看,东、中、西三大地带GDP占中国GDP的比重依次递减,东部地区经济产出占全国一半以上。其次,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东部地区发展速度最快,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比较慢,中部地区发展速度最慢。这给我们提出了警示:在西部大开发的同时,要防止“中部塌陷”。 3.区域间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差距过大。从工业化进程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已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中部地区的某些省区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西部地区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从城市化进程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低。 4.区域间产业结构“质量”相差很大。首先,对东、中、西部的三次产业构成进行比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构成比例在东部为10.66%、48.44%和40.90%,在中部为17.90%、46.51%和35.59%,在西部地区为19.23%、42.18%和38.60%。东部第一产业比重远比中西部小,说明东部工业化程度笔西部高;中西部第一产业相差不大,都接近20%,说明中西部还是比较依赖第一产业;同时,中部主要是第三产业落后于东部,西部则主要是第二产业落后比较多。其次,对东、中、西部产业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 要] 由于东、中、西部区域间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总量及增长速度、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质量”相差悬殊,我国区域间经济差距过大。区域经济差距过大是由区域间经济结构差异、国家政策倾斜和思想观念差异等原因引起的。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以防止我国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差距 协调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

热点试题 京津冀一体化 河南陈连喜 【热点材料】 2014年6月10日国家发改委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 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前区域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面临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全国城镇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京津冀一体化由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概念发展而来,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秦皇岛、廊坊、张家口和承德,涉及到京津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80多个县(市)。国土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9000万人。 【跟踪训练】 下图为京津冀地区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北京所在地的地形特征是() A.地形以盆地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B.地形以盆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C.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D.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2.据近百年的实测资料显示北京年降水量多于天津,其主要原因是() A.北京西和北有山地,阻挡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 B.北京城市规模大,热岛效应明显,气流上升多对流雨 C.北京地区河流众多,提供充足的水汽,故降水多 D.天津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北京位于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交汇处的山麓地带,地形以平原为主;北京附近的河流是从西北流向东南,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第2题,北京处于山麓地带,位于夏季风带的迎风坡,多地形雨,而天津处于沿海地势低平,不能形成地形雨,故降水多于沿海地区的天津。 【答案】 1.D 2.A 首都经济圈是一个经济现象,东京经济圈经济总量占到日本的三分之一左右,首尔经济圈经济总量超过了韩国的60%,而我国首都经济圈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0%左右。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据此回答3~4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