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设计论文

无障碍设计论文
无障碍设计论文

无障碍设计论文

关键词:人性化无障碍设计障碍设计

摘要:无障碍设计这个概念名称始见于1974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无障碍设计强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一切有关人类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间环境以及各类建筑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具有不同程度生理伤残缺陷者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者(如残疾人、老年人)群众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应答、满足这些需求的服务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环境。设计的理想目标无障碍设计的理想目标是“无障碍”。基于对人类行为、意识与动作反应的细致研究,致力于优化一切为人所用的物与环境的设计,在使用操作界面上清除那些让使用者感到困惑、困难的“障碍”(barrier),为使用者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这就是无障碍设计的基本思想。无障碍设计关注、重视残疾人、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我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现状

经十多年努力,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在起步晚、起点低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有着显著成绩。多数城市的干道、主要商业街、广场、医院等建筑,程度不同地建设了无障碍设施;城市住宅小区的无障碍设施也开始起步。我国的部分城市还相继建设了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无障碍设施,如南京的盲人植物园、大连的野生动物园、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等,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我国的无障碍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是人们无障碍意识不强,管理部门和设计人员没有很好执行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规范标准,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不够系统、规范,使用管理不善,无法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等等。

为了推进我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2002年10月31日,建设部、民政部、全国老龄委、中国残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上提出了开展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示范城的活动,这是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北京、天津、上海、大连、青岛、南京、杭州、厦门、广州、西安、苏州、秦始岛十二个城市列为首批示范创建城市。编辑本段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意义

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其它社会人员生活的重要措施。同时它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城市与国际形象。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建设无障碍设施,是为残疾人、老年人和其它社会成员提供方便的重要措施,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它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心工程""文明工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抓出成效。

现代化城市道路的无障碍设计

论文摘要:人到老年,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听觉、视觉等感官功能衰退。这种机能的衰退会经常导致有障碍的日常生活。而且部分老年人会遭遇种种疾病,导致需要借助行器、助听器等器材去完成日常生活的基本行为,而现在许多场所环境都是按“正常人”的人体尺度和行为去作为设计标准,但却忽视了对老年人造成了不畅通的生活环境。只要我们在规划设计初期能认真地考虑并重视,无需花费很多的精力和财力,就能够消除给老年人带来的不便及障碍。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公共设施需要运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去适应各种类型人群,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并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社会问题。

“21世纪前30年中,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将是空前的,也将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著名老年产业研究专家陆杰华预计。

统计资料显示,1982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只有4.91%,与1953年相比变化不大。2000年末,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老年型人口国家行列。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5989亿人,占总人口的12%。再过两年,随着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全部进入退休年龄,二战后的“大婴儿潮”转变为“大退休潮”。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据此预计,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进一步快速增长,中国人口老龄化即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到2014年将突破2亿人,2026年超过3亿人,2041年将达到4亿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注意公共设施适应老龄化这一问题,并取得了很大进展。70年代以来,日本吸取了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为老年人探索并提供便利的物质环境条件,提高这部分人的自立程度,使得他们的生活圈子大为扩展。

1.无障碍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组成完整的生活网络系统,使老年人得到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

人到老年,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听觉、视觉等感官功能衰退。这种机能的衰退会经常导致有障碍的日常生活。而且部分老年人会遭遇种种疾病,导致需要借助行器、助听器等器材去完成日常生活的基本行为,而现在许多场所环境都是按“正常人”的人体尺度和行为去作为设计标准,但却忽视了对老年人造成了不畅通的生活环境。

1.2老年人的“功能限制”会导致有障碍的日常生活

老年人在生理上,体力弱、感官衰退、反应迟钝;在心理上,重人情、重世情、重乡情;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人交往,要求独立自主。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主要表现在道路通行及使用公用设施的系列环节上。

1.3无障碍设计的可行性

无障碍设计是整个设计体系中的一部分,就其本身而言并不复杂。因此,只要规划设计人员加强无障碍意识,在规划设计初期能认真地考虑并重视,并且在实施过程汇总细部构造的处理,无需花费很多的精力和财力,就能够消除给老年人带来的不便及障碍。

2.无障碍设计

2.1无障碍空间的功能性

2.1.1无障碍性

指无障碍物和危险物。这是因为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变化,自身的需求与现实的环境时常产生距离,随之他们的行为与环境的联系就发生了困难。也就是说,正常人可以使用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可能成为障碍。

2.1.2可识别性

随着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部分老年人会出现健忘、迷路的状况。因此,缺乏空间标识性,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方位判别、预感危险上的困难,随之带来行为上的障碍和不安全。为此,设计上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的手段,给予他们以重复的提示和告知。建立空间环境的引导系统、警示系统,可帮助记忆力下降而带来的不足。

2.1.3易达性

减少生活区域内由于地面高差所带来的过多踏步及过陡楼梯的设置,使用坡度适宜的坡道加以解决。地面高差所导致的坡度和踏步,是影响老年人安全活动的不利因素。特别是靠助行器活动者,这将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楼梯设计设双侧扶手。坡度应尽可能平缓,宜在35°以下。

2.1.4可交往性

在道路两旁、景观环境周围、休息园中,多设置座椅,满足老年人由于体能下降而产生的

不能长久站立的问题。为了同时可以消除老年人的孤单感,应多创造一些便于交往的围合空间、坐憩空间等,以便于相聚、聊天、娱乐和健身等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而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

2.2无障碍设计应注意以下设计重点:

2.2.1交通路线

适当增加以水平交通为主,采取人、车分流形式。减少生活环境中的立体交通方式,这对于行动迟缓及依靠助行器的老年人来讲是一种安全的保障。

2.2.2路面防滑

要减少使用卵石、片石等易产生较大摩擦力材料的使用,否则对于使用轮椅的老年人独立运行是不利的。

2.2.3路面防绊

对于拄杖者、视障者而言,柔软易褶皱的地面材料会产生行动障碍,应避免使用。

2.2.4采用耐扭、耐压及绿色环保材料

老年行动不便者,常借助拐杖、轮椅行动,这会使器械对地面施加较大的压力、扭力。这对地面材料的强度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应推广使用无毒、无味、无辐射、不燃材料。

2.2.5加强照明系统设计

老年人一般视力较差,应在原照度设计标准的基础上,予以适度提高。同时要加强照度的均匀性,因为老年人对明暗转换的适应能力比年青人差,过强的明度反差会造成行动不便。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无障碍设计势必会成为城市建设的新课题。它要求在设计中应使用各种无障碍设计手法表达得更自然、更美观。让使用者方便使用的同时,满足整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各个环节畅通无阻的和谐生活。但要真正创造“全民无障碍”体系,尚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适应于不同人群的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

一、适用于残疾(障)人的无障碍设计

在我国,肢体、器官及智力有缺陷的人都可称为残疾(障)人。而这其中尤以盲人、聋哑人和四肢不健全者居多。笔者认为,全社会都应关注、关心这样的弱势群体,让他们能象健康人一样享受生活。今天,在残疾(障)人的身边随处可见无障碍设计。例如:城市道路中的盲道设计。盲道上铺的是颜色较为醒目的黄色条形的砖,目的是使普通人觉得颜色过于刺目而自觉地避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盲道的畅通。再加上条形地砖的纵向纹路,这些都为盲人的行走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方便;城市中马路两侧人行道进出口的台阶铺设呈一定的斜度,鲜艳的地砖颜色可以引起人们注意,砖面的凹凸可以增大摩擦,这为盲人和坐轮椅者提供了方便;如今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一些残疾人却无法轻易做到。于是通过设计,将视觉信号变为听觉信号盲人就可以自由上网冲浪。设计出单臂专用键盘,肢残人士可以轻松敲击键盘。

二、适用于普通人的无障碍设计

对于普通人而言,无障碍设计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1.尽可能多的人适用。今天,无障碍设计已经从“任何人都适用”转变为“尽可能多的人适用”。尽管如此,“尽可能多的人适用”在现实中是也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当今社会追求个性,企业大都采取小批量、多样化的生产方式进行产品生产。加之产品种类、消费者、使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使得设计师根本无法设计出“尽可能多的人适用”的产品。但是,从无障碍设计角度来看,“尽可能多的人适用”就是通过设计给消费者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

2.使用简单方便。使用简单方便就是指在产品设计中借助产品的形态语义就能传达出这

个产品是什么?它能怎样工作?人们可以在什么地方操作?如何操作?操作步骤怎样等等一系列信息。即通过产品的外在造型使功能明确化,使人机界面更加容易被使用者理解。如产品的某些操作键可以通过一定的形态、色彩、触感及特殊标志来提供足够的信息告知人们如何正确操作。

3.使用安全舒适。各种设计必须保证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这是产品质量最根本的保障。工业设计师要不断研究人机工程学并将其应用到设计实践当中。要将产品置于“人—机—环境”这个系统中去考虑,注重系统的秩序、安全和舒适,通过对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研究进行设计,并使设计符合人的生存需要。

4.消费者容易接受。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必须将通俗的美学观念植根在所设计的形象当中,使其成为艺术和技术的审美形态。对设计而言,美表现在多个方面,有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等,所有的一切都要让人产生美感。当然。除此而外,设计师还要在设计中兼顾人的适应性与习惯、民族文化传统等等。只有这样的设计才是被消费者容易接受的设计。

5.环境保护和绿色设计。环境保护问题是目前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类曾经无节制的破坏自然、污染环境,这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环境的恶化使人们认识到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破坏环境无异于自我毁灭。所以,无障碍设计要求设计师要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所设计的产品要易于加工生产、要节约能源减少消耗、要使用易分解不危害环境的材料、要开展绿色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性设计等。

三、无障碍设计与障碍设计的辨证关系

自然界的事物总是对立统一的,无障碍设计与障碍设计就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两者均不可或缺。无障碍设计是要最大限度的减少人的行为障碍,而障碍设计则是要增加人的行为障碍,它们表面上看是较为矛盾的,但实际却恰恰体现了事物的辨正关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人,人也是社会的人,那么人性就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因此人的行为不存在绝对意义的自由和无障碍,个人的自由和无障碍也不能建立在他人不自由和障碍的基础之上。如果个人行为过于自由那就会限制他人及社会群体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有了障碍设计才能更好地保障无障碍设计的实现。这样地例子在生活中是极为多见的。如城市的道路上都设置了机动车辆车道、非机动车辆车道、人行横道及红绿灯等。这些看似障碍的设计其实都是利用障碍来更好的保障无障碍的实现;大型超市和商场的空间和人流都较大,为了尽最大可能的实现人的行为的无障碍,就必须利用柜台、货架、隔板等设置障碍,分出各个功能区来输导人流并保证空间的有序和畅通无阻;地铁站的公共座椅、快餐店的桌椅座起来都不是特别舒服,这也是一种障碍设计,但它们却能保证更多人的临时休息和就餐。由此可以看出无障碍设计的实现需要障碍设计的支持和保障,它们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四、结论

在人性化设计观念的影响下,工业设计强调无障碍设计,这对我们的设计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设计以人为本,作为设计师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生活研究,从而提供更多的选择自由,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这是每个设计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黄群,适应所有人的产品.[J]《设计新潮》2001(4).

[2]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张宇梅.浅谈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生活需求[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12).

[4]陈洪伟.关于无障碍景观设计的思考[J].装饰,2007,(08).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