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 论述题部分

唐诗宋词  论述题部分
唐诗宋词  论述题部分

《唐诗宋词》部分-四、论述题

1·试论诗体和词体在文学特征上的异同。

(1)诗词和音乐的关系上来看

词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词的合乐和诗的合乐是有区别的。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配合的音乐体系是不同的。诗所配音乐的主流是清乐;词相配合的是燕乐。二是与乐配合的方式不同。诗与乐相配的形式上是“以乐就诗”,即先有诗,然后给诗配乐;而词大体上是“以诗就乐”,倚声填词,言合于声。

(2)诗词外部的形式上看;

(3)诗词的题材上看:中国历代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便是“诗言志”,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即主要抒写男欢女爱的恋情。从诗词的风格上看

词的总体风格特征是细腻深婉:词不是以表达群体共同情感为能事,而是以表达个体特殊情感为擅长;词不是向所抒感情的广度上横向推进,而是力求向所抒感情的深度上纵向开掘;词不是向情感的强烈显露方面积极扩张,而是向情感的含蓄蕴藉方面刻意追求;词不是向情感的粗率豪放方面努力攀登,而是向情感的细腻婉曲方面顽强渗透。

(4)从诗词的语言特色上看诗,无疑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词的语言追求轻灵细巧。诗中所常用的铁马秋风、大漠风尘、长河落日、急湍飞瀑这类词语,在后起的豪放词中或可见到;但被视为词坛正宗的婉约词,为表达委婉细腻的情思,在铸辞炼句时却特别偏爱取资微物。词的语言还追求色彩鲜美。色彩与线条是构成绘画的两大要素;色彩给人的美感,既是最直接、最大众化的,又是最强烈、最独特的。以上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词体相对于诗体在形式、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的特色,词合乐歌唱,音律委婉,声调悠扬;其形式长短错落,变化丰富;其意境空灵幽渺,如“深岩曲径,丛筱幽花”;其风格婉约细腻,要眇馨逸;其语言轻灵细巧,典雅浏亮。

2.试结合作品,分析诗与词外部形式上的异同。

(1)词的句式长短不齐

诗的句式有长有短,但是诗中的长短句式不是主流,在数量上也是极少的一部分;而且自从初唐时格律诗产生以后,格律诗成为诗歌主流,而格律诗的句式必须是整齐划一的。

(2)词的句法灵活多样

(3)词的押韵上的多种新变

诗和词都必须押韵,故称为韵文。诗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平仄相间、押韵固定上。律诗的押韵,基本上只有一个模式,即:两句一韵,首句可押韵可不押韵,偶句必须押韵;必须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许换韵。词的音乐性不仅体现在平仄和押韵上,而且每一种不同的词调都有自己所独有的押韵规则。词韵脚的位置疏密不定。

(4)词的对仗多样(5)词的体式繁富

3.试结合作品阐述你对“诗庄词媚”一语的理解。

“诗庄词媚”,不仅指题材而言,更主要的是指与题材相关联的风格来说的。即便是相同的题材,但诗和词所呈现的风格却大不相同。如怀古题材的诗,风格大都沉郁苍凉被口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即景抒情,感伤往事,故垒残破,愈显沉痛。而在怀古题材的词中,也往往插入艳情,如王安石的金陵怀古词《桂枝香》的结尾写道:“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全词由此而笼罩上一层冷艳的氛围。又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在豪语健笔中,插入一句“小乔初嫁了”,温情柔笔,相映生色。就连范仲淹边塞词《渔家傲》,也在烽火未熄、功业未就的慷慨悲凉中,浸透进征帅戍卒思乡怀亲的柔情。即便是同一位作者,所写的诗和词的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欧阳修的诗和词,不但题材内容相去甚远,而且艺术风格也迥然不同。另外,如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和词也风格判若云泥。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她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等等,婉约缠绵,堪称极致。而她的《夏日绝句》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短短二十个字,惊天地,泣鬼神,近千年来,令多少男儿汗颜。可见诗词在风格上的差异是很大的。

8.试以孟浩然、王维为例,分析陶渊明对盛唐田园诗的影响。

盛唐的田园诗和山水诗风格相近、意境相仿、特色相同、成就相当。盛唐的田园诗描写自然,风格淡雅,手法白描,情趣盎然,明显地受陶渊明的田园诗影响。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维《渭川田家》

4.结合作品分析词的语言特色。

诗,无疑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词的语言追求轻灵细巧。诗中所常用的铁马秋风、大漠风尘、长河落日、急湍飞瀑这类词语,在后起的豪放词中或可见到;但被视为词坛正宗的婉约词,为表达委婉细腻的情思,在铸辞炼句时却特别偏爱取资微物。词的语言还追求色彩鲜美。色彩与线条是构成绘画的两大要素;色彩给人的美感,既是最直接、最大众化的,又是最强烈、最独特的。词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化的,色彩鲜艳是一种美,本色自然也是一种朴素的美;如果能把握其度,浓淡适中,则又是一种美。

5·试结合作品分析王维山水诗的特点。

王维的山水诗以独特的风貌,将古代山水诗创作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这就是在谢灵运模山范水精雕细刻的追求“形似”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即在山水诗的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一种醇雅的意趣,如《山中》;追求在山水诗中蕴涵着佛理禅趣,如《终南别业》;而且还特别地追求画意。王维擅长绘画,曾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他主张“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自创破墨山水的画法。他将绘画艺术中讲究线条、色彩、构图、意境之美的做法,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如五律《终南山》:首联是远眺,如绘画中先以大笔濡染,勾画出终南山的总轮廓;说“连山到海隅”,乃由近到远,渐远渐无穷;笔意在于夸张其绵延不绝。次联写近景,步人终南山中,白云弥漫,时分时聚,飘忽不定;青霭在蒙蒙烟岚中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移步换形,美不胜收。第三联又跳到一个更高的视角上,俯视整个山景,以中峰分野,变化阴晴,千山万壑,千姿百态。末尾又收结到“隔水问樵夫”的一个具体的画面上。像这样的诗歌是需要反复玩味的,也只有在反复玩味中,才能像苏轼所体味到的

那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7·试结合作品分析李白山水诗的特色。

盛唐山水诗的风格基本上分两大类:一是清,以王孟为代表;二是雄,以李白(70l-762)为代表。李白的一生差

不多有一半的时间用在仗剑远游纵情山水上,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山山水水;对祖国的江山美景和乡土风物,有着十分浓厚的热爱之情,写下了许多气魄宏大的山水诗。李白笔下的华夏山水,总是气势雄伟、神奇秀丽。(结合作品见简答11《蜀道难》)

6·盂浩然的《临洞庭》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描写洞庭湖的名作,试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孟浩然的《临洞庭》诗:这首诗的擞分工整,四联中起、承、转、合分明;第二联写景气魄宏大,乃描写洞庭湖壮阔和气势的名句。唐诗中同样是描写洞庭湖壮阔和气势的,形式上也是五律的,我们一下子便联想起杜甫的《登岳阳楼》诗:这首诗的结构也同样十分工整,四联中起、承、转、合也一样分明;第二联写景气魄更为宏大,也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是我们看一看这两位诗人由写山水之景、进而所抒发的情感,就会发现两者有天壤之别:孟浩然想到的是自己空有才能,但没有人来提拔,没有渡河的舟船和桨楫,没有钓得大鱼的渔具(即与自己才能相配的职务),所以只能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而杜甫则由自身的不幸。一下子便想到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于是禁不住涕泗横流。两人写景的气势虽大体相若,但思想境界、人格胸襟却大不相同。所以盂浩然只能算是名家,而杜甫才是真正的大家。可见,大家者,不仅仅要有大才华、大手笔,而且最重要的是要有大境界、大胸襟也!

9·结合作品,分析王维田园诗的特色。

王维的田园诗是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着色不浓,而意境清远。如《渭川田家》,像一幅田园风景图:夕阳的余晖给这幅图画打下了一个淡黄色的底色;牛羊从野外归来,笔墨遂勾连到墟落;接下来是村口的一个特写:“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这是一个充满田园亲情的永恒的雕塑,有着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再下来又是一个原野的远景:雉雏在已经抽穗的麦田里欢叫,蚕儿已经快要作茧,桑树上的叶子也开始稀疏;又是一个近处特写:“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劳作归来,碰到一起亲切交谈。最后系之以诗人的感慨。

10·试以七绝作品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特点。王维的送别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送元二使安西》,亦称《渭城曲》。诗前两句写景,热烈美好,春意盎然;后两句抒情,情意绵绵,依恋感伤。临别时刻频频劝酒,干了一杯,更尽一杯,将深情厚谊倾注在杯杯美酒中,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影响很大,后来被谱成了《阳关三叠》,更是深情绵邈,荡气回肠,广为传唱。

诗人高适写过一首《别董大》,在昏暗、寒冷、迷茫、凄清的背景下,诗人送朋友远去。后两句变哀怨、为开朗,改惆怅为振作,化消极为进取;劝朋友不要为离别而难过,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还会结识许多新的知心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二句,变哀怨为开朗,改惆怅为振作,化消极为进取,显示了友谊的深厚和襟怀的旷达,造语平常而含义警拔.

12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词中的“南浦”这一意象。

所谓“南浦”,一是实指某一具体地名,另一种是泛称,泛指河流分口处。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变为水路送别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的呢?最早是跟屈原《九歌·河

伯》中“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南朝宋齐之后的送别诗中,“南浦”的意象明显的多了起来;而且基本上不再是用于专称某地,而成了水路登舟送别地点的泛称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人承袭了这一手法,将离愁别绪的情怀,不断地添加到“南浦”这一意象上。到了唐代诗人笔下则更为普遍,“南浦”在诗中俯拾即是。如盛唐诗人王维《送别》诗日:“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其二)前四旬日:“鹦鹉洲横汉阳流,水引寒烟没江树。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中唐诗人白居易《南浦别》诗日:“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李贺《黄头郎》诗日:“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清人王琦注中引曾益日:“南浦,送别之地。”总之,在“南浦”这个意象上,积累和沉淀了战国诗人屈原之后历代诗人们的离别情感。13·试结合作品分析送别诗诃中的“杨柳”这一意象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追溯一下最早在诗中写到杨柳、并且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先秦第一部诗歌总结——《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小雅。采薇》篇描写的是战后幸存的征人,于归家途中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诗共六章,最后一章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四句,最为后人所称道。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杨柳”这个意象开始注入了惜别之情的意蕴。汉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因为杨柳和离别的关系密切,致使《折杨柳》曲也多写离愁别绪。其次,杨柳的意象跟离别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宋词中的“杨柳”意象也十分丰富。淇中有的是作为实物来歌咏春天风景或伤春惜春之情的。如晏殊《诉衷情》词中有旬日:“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但是,宋词中写到杨柳的,更多的还是承袭了唐诗和前人诗中“杨柳”意象的本意,即跟离情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例子很多,柳永惜别名篇《雨霖铃》中有名旬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关于送别诗中为什么多写杨柳,归结为两点:一是表示依依惜别之情,二是表示殷勤挽留之意。杨柳已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意象

16.为什么说咏史怀古诗词是“古”与“今”的结合?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咏史怀古诗词区别一般抒情诗歌的另一个显性特征,是它的多维时空跨度。一般的抒情诗歌,多集中于某个时空断面的书写,无论是边塞风物的叙写,还是山水田园风光的描摹,诗歌的视角范围多局限于现在、眼前;咏史怀古诗词则不然。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类诗歌可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具有着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从前面所举的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多维的时空跨度。唐宋咏史怀古诗词,一般都有着相似的创作路数。或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此为怀古;然后再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者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此为伤今。诗歌在古代与当今、过去与现在的转接切换中行进,这是时间的转换。还有空间的转换,从眼前所见景物的破败,遥想昔日的富庶与繁华,这是跨越历史时间的空间切割。刘禹锡的那组名诗《金陵五题》就是很好的例证。昔日六朝万户千门的繁华和现在的野草丛生,既有时间的跨度,又有空间的对比和转换,体现了咏史诗作为一类诗歌题材所独有的艺术特质。

14·试结合作品分析咏史诗词的艺术特征。一、“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咏史怀古类诗词作为一类独特的诗歌题材,就其自身而言,就注

定了它拥有着“诗”和“史’的双重特征。首先,文学性是咏史诗的永恒魅力,其次,咏史怀古诗词要有“史”的根据,即历史性。即使是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四句诗纯是诗人的主观抒情,也依然需要依托于幽州台这一历史古迹的触发,有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这一历史事件为本。两者的和谐统一便构成了咏史诗词的第一特征。

二、“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从外在形态上讲,咏史怀古诗词是文学和历史的统一;而从诗歌的内容构成上说,咏史怀古诗词的独特内涵则在于“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并且最终归结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不是目的,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如李白的《古风》三、“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咏史怀古诗词区别一般抒情诗歌的另一个显性特征,是它的多维时空跨度。一般的抒情诗歌,多集中于某个时空断面的书写,无论是边塞风物的叙写,还是山水田园风光的描摹,诗歌的视角范围多局限于现在、眼前;咏史怀古诗词则不然。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类诗歌可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具有着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概而言之,咏史怀古诗词是“诗”与“史”、“咏史”与“言志”、“古”与“今”的结合与统一,这是咏史怀古诗词所独有的艺术特征。

18.结合作品。分析优秀的唐代咏物诗是如何实现“不粘不脱”的?

杜甫的《初月》,作者所抓住的正是初生之月的特色。首两句写月之形,突出一个“细”字。颔联写初月之光影柔淡,“微升”、“已隐”传其初生微弱娇柔的姿态。同时,选用“古塞”、“暮云”这样的背景陪衬,又使全篇的韵味高古,不至于流人纤弱一途,这是与齐梁时期不同之处。“河汉”、“关山”句,一方面尽把诗意往高古寥廓的境地引,一方面渐渐写至作者的寄托处。“不改色”喻指意志坚定有气节,恰如言忠贞爱国的作者自己。“空自寒”亦为抱定贞直之志,宁为流俗不理解,而甘于寂寞的情操的自况。此两句是全诗的中心,体现出咏物诗的“不粘不脱”的特点来,并可见出唐诗与前代不同的精神气骨。结句点明时节正是秋天,一种淡淡的余韵袅然其间;初月之静、之淡、之寒、之贞至此全然呈于读者眼前。

15·试以王维和李白的作品为例,分析盛唐咏史诗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王维是盛唐诗坛上一位大师级的诗人,他虽然是一位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于世的大诗人,但也写了一些咏史诗,如《西施咏》自古对西施的吟咏多着眼于吴王夫差贪色误国这一事件本身,而王维的这首《西施咏》却别具一格,以西施的美貌为关注点,有感而发。整首诗围绕着西施的美貌而展开,而实际上则是王维借史咏志,有所寓托。王维这里用的是比兴手法,以色比才,借对西施美貌的赞颂,透露出对自身才能价值的肯定,并寄托着有朝一日为君王所赏识的愿望。诗歌语言流畅,转接自然熨帖

李白是盛唐诗坛上一颗无与伦比的耀眼明星,他的光芒映照了盛唐,映照了唐代,映照了整个古代诗坛。他那豪放高洁的诗格和人格魅力,充分代表了盛唐文化养育下的一代士人的精神与理想,并充分展现于他不同题材的诗歌当中。《登金陵风凰台》也是李白咏史怀古作品中的佳作,首二句从登临故地览古开始,诗思直接千古以前。传说中凤凰飞临的地方现如今已凤去台空,亘古不变的只有它旁边的长江水千古以来兀自地不息地流淌着。颔联二句,依然是思古,只是诗人的视野更加开阔。诗人登临金陵旧地,思绪自然而然地引到了曾建都于此的六朝,止不住的时间之流带走的是六朝的繁盛,往昔的风流俊迈,已尽化作现在诗人眼前的一丛丛幽草、一座座荒丘。颈联纯为写景,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惟有远天外

唐诗宋词人文选读第七周答案

唐诗宋词人文解读第七周客观选择题答案 1.在儒家思想中,人生的最高价值是?A A、立德; B、立人; C、立功; D、立言; 2.明代兵部尚书于谦常于家中悬挂一位先人画像,并亲自写下了“呜呼文山,道宋之季。砌图志身,舍生取义……”等像赞。这位受到敬仰的先人是? D A、岳飞; B、李纲; C、谢枋得; D、文天祥; 3.国外有一位著名诗人与王勃相似,同样不幸地因为自然原因,船覆人亡丧命于海中而英年早逝。这位诗人是?B A、济慈; B、雪莱; C、拜伦; D、普希金; 4.“生死意识”、“死亡意识”体现在唐宋哪一类的诗歌题材中最为深刻?D A、离别诗; B、山水诗; C、怀古诗; D、边塞诗; 5.以下哪个成语能够较好地概括道家对于生死的认识?B A、舍生取义; B、鼓盆而歌; C、万念俱灰; D、大彻大悟; 6.刘希夷的死或缘于“版权纠纷”,其争议的版权是指他的哪部作品?D A、《从军行》; B、《春日行歌》; C、《洛川怀古》; D、《代悲白头翁》; 7.哪位诗人被看作是唐代历史的第一位诗人?B A、王通; B、王绩; C、王勃; D、王福畴; 8.晏殊是北宋著名的词人,聪慧敏锐、多愁善感,有着比常人更为深重的生命紧迫感,其对死亡的恐惧意识明显的体现在其词集中,以下哪一部是他的词集?C A、《梦窗词》; B、《漱玉词》; C、《珠玉词》; D、《淮海集》;

9.唐代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对后来哪部小说中的诗词有较深的影响?C A、《桃花扇》; B、《长生殿》; C、《红楼梦》; D、《牡丹亭》; 10.“此地长眠者,声明水上书”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外国诗人墓碑上的话,这位诗人是?C A、雪莱; B、普希金; C、济慈; D、裴多菲; 11.曹松《已亥岁二首》诗中写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统治者好大喜功,却不管军人死活的行为,作者在此批判的是?D A、汉武帝; B、康熙; C、秦始皇; D、武则天;; 12.王勃的送别诗具有明显的主题,这一主题是? A A、以精神的一致克服离别的痛苦; B、借送别来表达胸中激愤或表明心志; C、表达离别时的留恋、不舍和伤感的愁绪; D、重在对友人的劝勉、鼓励、安慰; 13.诗人们对于正义战争中死亡的将士们常饱含惋惜伤感,但更有对他们置生死与度外的精神的褒扬,对将士们的功绩持肯定态度。这一传统最早源于屈原的哪部作品? C A、《天问》; B、《橘颂》; C、《国殇》; D、《湘君》; 14.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曾有感叹:“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种感叹属于? A A、人生苦短、阴虚有数的顿悟; B、众人皆乐、我独悲苦的孤独; C、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人生感叹; D、壮志难酬、舍国为家的痛苦抉择; 15.以下哪些诗人被称为“初唐四杰”?BC A、宋之问; B、王勃; C、卢照龄; D、陈子昂; 16.以下哪些诗人的去世是由于官宦迫害所致?CD A、孟浩然; B、李白; C、王昌龄; D、陈子昂;

唐诗宋词经典名句赏析

唐诗宋词经典名句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 在眼前。 唐诗宋词经典名句大全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云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中别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月与牵挂——解读唐诗宋词中古代文人的明月情节

月与牵挂——解读唐诗宋词中古代文人的明月情节姓名:孟闻捷学号:5097409035 班级:F1011001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日期:2010年12月12日课程名称:唐诗宋词人文解读指导教师:李康华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长林中一朵靓丽的奇葩,明月,是自然界中有着皎皎银辉的物象。两者却因为明月拥有的那独特意象受到文人墨客们的情有独钟,而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君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苍茫,君不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怅惘,君不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牵挂…… 寄情于物,月亮在古人心中到底寄托了怎样的感情,又为什么可以总总成为古人寄情的对象呢?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唐宋诗词中出现的月。 一.思乡之月。在中国人的心中,故乡永远是难以忘怀的心结。“水是家乡好,月是故乡圆”月夜思乡已成为中国人传统式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唐代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活空间,李白的《静夜思》与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堪称抒写羁旅天涯的游子与浴血疆场的征夫思乡情怀的典范。两首诗都选取了月华泻光,地如霜降的寂静清冷的深夜环境来渲染气氛,抒发情思。李白的“床前明月”唱出了一出游子思乡的独角戏,诗直白而未作渲染;而李益的“受降城外月如霜”是为营造“一夜征夫尽望乡”的集体性心理行为创造的环境趋势,其触发点便是那悠悠的芦管。如果说李白的《静夜思》是一盅淡淡的香茗,那么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就是一杯令人心醉的烈酒。与此相类,“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在宏阔的背景下,望月的动作令读者对征人戍边卫国的精神和久别思乡的沉郁情怀回味不尽,感慨万千。 二.亲情之月。故乡的山水令人难忘,故乡的亲友更让游子牵肠挂肚。“千里共婵娟”的明月在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范畴中,已成为离人互寄相思的的感情载体。月圆想到人未圆,月缺又想到人不团圆如残月。漏断更残之际,月华如水,透过窗帷,照着游子不眠的双眸。此刻,抛却凡事,神魂飞越,往往会想到对方也在望月,“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饱经战乱之后愈念手足之情跃然纸上。“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则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深沉的爱,充满了对妻子的怜爱之情。然而唐人抒写相思也并非全是“婉约”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在明月、天山、长风的背景下,征人的相思便也带有豪壮的色彩。 三.爱情之月。对爱情的歌颂本就动人,何况是通过这优美的明月表现出来的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来是空言去无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无题》)都写出了对远隔天涯的情人梦绕魂萦的情思。这时,月亮是二人情感的共同载体,也就是名副其实的“月老”了。只不过相思的他们虽心共明月,却身隔千里。唯如此,方显爱情的真挚与可贵。 四.友情之月。有唐一代,诗人活动频繁,文艺空前繁荣与活跃,而饮酒赋诗,以诗会友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其中许多“同为天涯沦落人”的诗人间便

唐宋诗词人文解读第四周

韩愈对柳宗元、刘禹锡的文学成就 ,应该说是逐步加以肯定的 .但是韩愈和柳宗元、刘禹锡在人格上具有明显的差异。韩愈作于永贞元年(805年)九月的《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七员外翰林三学士》这首诗歌曾经追叙过自己被贬官阳山令的一个原因,其中特别提到说,韩愈以为自己贬官的原因是上疏言事以及刘禹锡、柳宗元的泄密。他所上的这三个学士就是王涯、李建和李程,我们说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年)就贬到阳山了,远离朝端。因此说韩愈跟永贞革新其实不应发生关系。但是韩愈的诗文中却有多篇涉及到永贞革新,而且对王叔文集团是大肆地诋毁。贞元十九年前后,志在革新的王叔文开始关注到御史台。当时的御史台中丞是武元衡,监察御史有刘禹锡、柳宗元、韩泰、韩愈、李程等等。这一批人跟王叔文集团都发生了或大或小、或正或反的关系韩愈之所以没有加入王叔文集团,并对永贞革新颇多偏见成为反对派,有几个原因,韩愈不是经常自称韩昌黎嘛,昌黎,特别要提自己的郡望,就说明我是出生高门啊,你们这些东南文士都是出生寒门,所以我不屑与你们合作。贞元年间,韩愈在董晋的宣武节度使做幕僚,任观察推官,而当时俱文珍就是监军,可见二个人的人事关系是非常好的。后来俱文珍将要赴京师的时候,韩愈还作了一首诗《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送给他,对俱文珍是吹捧备至。这种吹捧显然的是出于私心,官迷韩愈还是出于自己仕途的考虑比较多。韩愈贬官是在贞元十九年(803年),而作《永贞行》的时候已经过去三年了。这个时候韩愈重提旧怨,显然的有几个方面的考虑。哪些考虑呢?宪宗即位之后,一反旧政,韩愈可能觉得这个时候有出头的希望,但是要想回朝,就必须得到宪宗也就是旧派人物的欢心。而要得到这些旧派人物的欢心,最简便而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大骂永贞革新集团,其中李程是受王叔文集团排斥之人,因此在诗中特别提到刘禹锡、柳宗元这二个人,我们说韩愈真是用心良苦。因为韩愈跟李程、柳宗元、刘禹锡在贞元十九年的时候,都曾经任过监察御史,其后分道扬镳,这个时候李程是翰林学士,身居要职,韩愈写诗寄给他,目的也是想通过他来引荐入官,所以他在诗中特别写到刘禹锡、柳宗元,是想表明我韩愈跟刘禹锡、跟柳宗元是划清界限的、这个时候刘禹锡由屯田员外郎贬连州刺史,在被贬的途中又改为朗州司马,经过江陵的时候,刘禹锡跟韩愈曾经相会过。这个时候刘禹锡是罪臣,跟刘禹锡的交往,会产生一定的政治风险。所以韩愈这个时候写诗,明显的是要为自己洗刷清白。韩愈跟刘禹锡江陵相遇的时候,曾经当面说“以不幸相悲”——你这个被贬是非常不幸,我感到很悲痛。但是到了他作《永贞行》的时候又背后指责,我们可以发现韩愈这个人人品是不怎么地表里不一。因此我们说,从韩愈写的这首《永贞行》可以发现,韩愈跟刘禹锡、柳宗元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微妙的,我们再来看韩愈写的另外一篇文章,就是《柳子厚墓志铭》。因为韩愈不是反对迎佛骨而被贬到潮州吗?其实后来过了一年,元和十五年,韩愈又被谅以袁州,《柳子厚墓志铭》就是韩愈在谅以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在这个地方做刺史的时候写的。韩愈在《祭柳子厚文》里面说,也就是说什么呢?我不是真心要给柳宗元写墓志铭,但是你命我,我也没办法。可见韩愈自己也没有把柳宗元看作是知己所以刘禹锡请求韩愈为柳宗元撰写墓志铭,对韩愈来说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不过韩愈终究是写了。《柳子厚墓志铭》主要写柳宗元的三个方面,前面写政事,中间写友情,最后写文学。这些政事方面,韩愈对柳宗元的政治活动是一概否定。在这篇文章里面,韩愈有一段有名的感慨。他说:“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这一段文字对世道人情剖析可谓鞭辟入里,但是,这种人生感慨似乎不应处于韩愈之手。为什么呢?因为韩愈所批评的这种现象,正是他自己所作所为。元和十二年十二月,韩愈随裴度去平定淮西,回朝之后因为功劳授刑部侍郎。可谓大权在握。第二年正月大赦,刘禹锡就上书请他施以援手,韩愈没有丝毫反应。到了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赴任途中写诗寄给任兵部侍郎的韩愈和中书舍人的白居易,但也没有什么结果。由此可见“落陷穽不一引手救”的人,非韩愈而谁啊?正是你韩愈嘛。还有,韩愈写《永贞行》的时候,刘禹锡、柳宗元正在被贬,一月之中,由掌权的

六年级作文:我爱读唐诗宋词作文

我爱读唐诗宋词 中国,是东方的文明古国,悠久而深远的历史,五千年的璀璨文化,这正是中国的魅力所在。作为炎黄子孙,我读《中国上下五千年》,我了解了中国的古代历史,知道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还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诗歌之国。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两朵绚丽的奇葩。有人说世间的好诗、好词都被唐宋两代的诗人、词人做尽了。的确世间的万物、日月星辰、人情的冷暖在他们的笔下总能娓娓道来,他们或直抒胸臆或隐喻其中;情感或如山洪暴发而一发不可收拾,或如潺潺溪水淌过绿草地,细腻而又缠绵。推敲字句力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我读了《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情境下,依旧可以大声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在他笔下,祖国的山山水水更是奇妙无比: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浩瀚。他的愁绪更让人牵肠挂肚:“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他豪迈、他纤细、他乐观、他忧郁,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李白,一个不折不扣的“谪仙人”。 我读了《“诗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超越自身的苦难,为天下百姓着想。他们不愧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我还读了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张九龄的“海上

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走进宋朝,走进宋词的王国,我读《才华横溢的苏轼》。苏轼,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没有因离别而悲伤叹息,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和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情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念故乡思亲人的忧愁。 我喜欢读《李清照词才闪耀》。不管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还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我都喜欢。我喜欢她的天真烂漫,喜欢她的忧郁寂寞,更喜欢她的风度气节。 我读《陆游临终示儿》、《辛弃疾壮志难酬》。那“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陆游;还有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无不流露出他们忧国忧民、立志为国捐躯的爱国激情…… 唐诗宋词,记载着悠久的历史,激荡着人们无限的遐思。唐诗宋词,装满了诗情画意,侠骨柔情,像一泓清泉在我心中永远流淌。

唐诗宋词赏析

唐诗宋词赏析 在狱咏蝉骆宾王P39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诗,属对工整,句法善变,语言精炼,音韵和美,格调深沉而不颓丧,给人以整齐活泼的美感。 首联一方面表明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诗人被囚禁的地点一禁垣西。蝉的哀鸣声唤起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无限惆怅与悲戚。这个“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忧心忡忡的心境和情境。 颔联从“己”着笔,从自己感受的角度写蝉的外形、蝉的悲鸣。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而自己已经白发满头,两两对照,不禁自伤年老。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把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颈联表面是写蝉,实际是抒写自己境况。秋季露水凝重,打湿了蝉的翅膀,使它难以飞行;秋风频吹,使蝉的声音传不到远方。此处以蝉的困厄处境比喻自己仕途曲折,蹉跎难进;受谗言诽谤良多,身陷囹圄,辩词无以传递。诗句委婉,意在言外。 尾联为一句深沉的慨叹:现在世上无人看重“高洁”,又能指望谁来替我平反昭雪呢!这声哀叹,仿佛对苍天呼吁,又象是控诉奸佞,满腔愤懑倾泄而出。 总之,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物与人不即不离,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P66 北山白山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唐诗宋词心得体会(2)

唐诗宋词心得体会 首先我想感谢您这一学期给我带来了这样的一门唐诗宋词,每周二的晚上成了我最快乐的时候。让我在枯燥的学业中找到我所喜欢的文字,让我可以在每周二的晚上和您一起穿梭古今与大师对话,让我可以在闲暇时手捧一本唐诗宋词静静阅读。通过您的讲解,使我了解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名家、名篇,原来诗词可以如此美丽。这种美是人文的美,是思想的美,她感染、陶冶并提升了我们的人文素养。我想真诚的向您说一声谢谢。 我对语文一直有着浓厚兴趣,很喜欢中国古典诗词散文,尤其喜欢诗,所以当我看到有这样一门课程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选了。我总觉得读诗,不论是什么诗,都是一种享受,抑或是精神上的,抑或是感情上的。通过您的讲解,这些祖宗传下来的艺术瑰宝不再是沾满历史风尘的冰冷语句,更像是一位位先哲娓娓道来的亲切叮咛,或悲或喜,或平静或激昂,它们都成了有情绪有生命的艺术品,向后人尽情展示着个时代的魅力,述说着湮没在滚滚大浪里的那些人那些事。 每节课,赫老师都能带动课堂气氛,让大家全神贯注地听讲。在一节节轻松的课上,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欣赏唐诗,站在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上俯瞰众山小,遍览唐朝诗歌的风采,倾倒于唐诗的魅力,那几千几百年前传下来的精炼

的文字,陶冶了性情,更造就了一个传说。我也因此对中国唐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您向我们讲述着您对于不同作品的感受,从历史层面看,从文字层面看,从思想主题方面看,您带着我们在唐诗的漫漫长途上且吟且行,那些或者优美或者拗口的诗句在您的讲述下也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触。通过您生动的讲述,使我看到了诗词的魅力在于她的包容,她的多样,她和读者的心灵的那种踏实而温柔的触碰。 在每一讲中,我非常喜欢赫老师对历史背景、诗词文章的创作背景以及文学大类的发展史的介绍,我想这可以让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俯视中国文学的发展情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扩展了知识面、提高了文学理论的修养。每一堂课,都让我进一步的更加了解唐诗的魅力 对唐诗宋词鉴赏这门课的另一个深刻印象就是赫老师精心准备的课件。每一张ppt都充满了古典韵味,同时又与所讲的内容相匹配,精美绝伦,极大地激发了我听课的兴趣。通过那一张张精美的PPT课件,带领我们领略了唐诗的深邃。每句诗中所描摹的美景,每句词中所蕴含的深情,每个典故中所承载的历史底蕴,一一在赫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解中呈现。而且每次上课,赫老师都会提前到教室,播放一些充满古韵的音乐,使整个教室充满了安宁的文化氛围,也让我们的心

人生到处知何似:唐诗宋词中的人文情怀

人生到处知何似:唐诗宋词中的人文情怀人生到处知何似 古人的生命感知不是定义人生究竟是什么,而是以绘声绘色的笔法,将个体的生命感知真真切切地表现出来。文学与人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词,原本仅仅配合燕乐歌唱的歌词,透过歌者的传唱,流行于舞榭歌台等场所,散播于社会大众。早期的词胡适称之为“歌者之词”。“不是相思,便是离别,不是绮语,便是醉歌。”——《胡适选唐宋词三百首》 唐诗宋词中直接用“人生”一词的,敦煌词中只有《十二时》一首,《花间集》十八家中,只有韦庄有两首《菩萨蛮》用到“人生能几何”,感慨人生的短暂。“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乌夜啼》选段。深刻表达他对人生充满仇恨与无奈的感慨。“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王国维《人间词话》词到了宋代,“人生”一词便处处可见,共计324首。 一剪梅·乙卯中秋 南宋李曾伯 人生能有几中秋。人自多愁。月又何愁。老娥今夜为谁羞。云意悠悠。雨意悠悠。 自怜踪迹等萍浮。去岁荆州。今岁渝州。可人谁与共斯楼。归去休休。睡去休休。 人生如梦,人生如寄。生老病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宿命,无人能够超越时间的局限,所以人生如梦、人生苦短就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古老的主题。利用“人生几何”之类似的词语来表述人生的短暂。百岁人瑞,可遇不可求。宋代词人喜欢承继杜甫的“七十古来稀。虽然是用来祝寿,但在背后蕴含着人生短暂的意涵。人生的短暂犹如寄寓人

间,感慨人生的虚无。庄子通过梦境来消解现实与虚幻的界限,达到了超越时空、追寻精神自由的目的。梦境与人生相等同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浮生如梦”的源头所在。从此,人生如梦成了传统中国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基本命题。 面对人生如梦、人生如寄、人生如萍、人生如舟的感悟,古代文人提出的因应之道:1·即时行乐——饮酒。酒体现了文人重视生命与生活的态度,注重享受,满足吱声。词的情感在酒的环境中产生,在词作中使用酒意象,体现词人对个体生命欲求的肯定,对精神自由的追求。适时怡情——造园。园主有仕途失意的诗人;有满腹经纶却不被赏识的志士。对社会和朝庭心存怨气,对现世采取厌恶和回避的态度。因而以隐居山水、濯足自娱的高士自比。在城市间营造具有山水之趣的园林,以求在城市山林之中忘却功名,享受田园般的生活。苏舜钦当年构建沧浪亭空间,正是要创造一个忘却时间、抵抗时间的空间。这种通过空间与时间的回旋、转化与衍生从而达到对时间的抵抗的方式,其实就是把作为家宅的私人空间与作为自然的宇宙空间相沟通。而最有效的沟通手段就是——“以小见大”的缩影化。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到处知何似”这句话来自于苏轼的诗歌,人生是复杂的,苏轼的答案是抽象而富有诗意的,不过生命所掠过的景致究竟是怎样的呢?当前仍然在羁旅途中的人是无法完整地回答的,因为生命的无定性与不可预知性。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不知道明日是怎样一番风景,而文人只能将已经经历过的人生情感与景致诉诸笔

情系唐诗宋词作文1000字

情系唐诗宋词作文1000字 当清风送走明月,当幽暗散落在花间,当凡尘都碾做尘土,当明珠不再璀璨,霓裳不再翩翩,宗三千里河山,亦四十年蓬莱都已化作纸上缕缕墨香。只有你唐诗宋词不曾褪色,不坠青云之志。 画,美却留不住世间的姹紫嫣红。 江南,却留不住人们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情。 烟花,最美却留不住今生的烂漫,映不出来生的夙愿。只有你唐诗宋词留住了情,道尽了愿,写进了美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画图省识春风面,独留青冢向黄昏”。更是表达了浓浓的情,与大漠孤烟的凄凉之美。于我而言你的美是婉约的,但又不是大家风范。你不像外国诗哪样直截了当,通俗易懂,读后便只是读了,毫无回味之处,更别谈扣人心弦了,中国诗就不同了,他的意境像涛涛江水般绵延不绝,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聚欢颜”。我读到你的豪放之美,你一改往日的风范,令人斗志昂扬,我读到你的自信与心中的无限激情。“国破三河在,城春草木深”。我读到你的爱国之情与为国之忧思。“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我读到你坚韧的品质与不屈的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我读到你爱国的决心,

是你撑起了时代的希望,在孤寂中尖锐,在悲愤中深刻,在痛苦中清醒,在绝望中昂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什么你眼中常含泪水,那是因为你爱得深沉,爱得真诚。你为国家挥洒热血从不计回报,是你铸就了不朽的国魂。作为新一代的传承者我深深的敬佩你那爱国的气与决心,你是我前行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我会顺着你指引的方向风雨兼行。 说道唐诗宋词我不知何时与它结下了深深缘分。它就像我的知己,总能知晓我心中所感所想。难过时便与我醉卧楼台空对月,快乐时便与我仰天长啸抒发豪情壮志我在你身上学到了不屈的品质与永不言败的决心。 穿越古今,你留下的是最真最真的情。唐诗宋词像两颗璀璨的明珠,像一幅气壮山河的画卷。你记叙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传承到了今天。任凭千江万水的洗涤,洗不尽的是你的情怀,洗不尽的是你的品质。任凭历史如何篡改,任凭岁月如何变迁也无法动摇你在我心中的地位。还记得江南采莲的美景吗?还记得菩提花开满宫墙吗?还记得蝶恋花的凄凉吗?它伴随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 中华文化几经苍凉,列强曾夺走无数珍宝,让中华儿女痛惜不已,但唐诗宋词是他们无法夺走的,因为它沉淀在我们心中。像种子不断生根发芽。也许你还不曾领略其中之美,

经典唐诗宋词三百首赏析

古诗《静夜思》作品信息【名称】《静夜思》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体裁】诗歌 作品原文【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版本】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译文【注释】 (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 )床:有五种说法。 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 静夜思 诗意图》。 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 韩 字。《说文》释 韩 为 井垣也 ,即井墙之意。 床 即 窗 的通假字。 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 小雅 斯干》有 载寐之牀 ,《易 剥牀 王犊注》亦有 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 交床 、 交椅 、 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 胡床 或 床 所误。至迟在唐时, 床 仍然是 胡床 (即马扎, 一种坐具)。 ( )疑:怀疑,以为。 ( )举头:抬头。 【译文】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那床前明月,低头不禁又思乡联翩。 版本说明明代版本: 这一版本是我国广为流传的版本。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在我国流传广泛,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 这个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 床前明月光 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 床前看月光 ,第三句也均作 举头望山月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 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 举头望明月 ,但是第一句 床前看月光 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 床前明月光 ,但第三句却是 举头望山月 。直到 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 年的 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 改动 了的《静夜思》比 原版 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床前明月光 版比 床前看月光 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 静夜思 》(《文史知识》 年第 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 床前看月光 ,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 月

《唐诗宋词人文解读》章节测试答案4

24【多选题】以下哪些王勃作品中的名句出自于《滕王阁序》之中? A.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 穷睇眄于中天,计娱游于暇日。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老当益壮,宁衣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正确答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穷睇眄于中天,计娱游于暇日。### 老当益壮,宁衣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5.【多选题】以下哪些诗人的去世是病逝? A. 孟浩然 B. 李白 C. 王昌龄 D. 陈子昂 正确答案:孟浩然###李白 26.【多选题】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表达出的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哪些方面? A. 人生苦短、盈虚有数的顿悟 B. 众人皆乐、我独悲苦的孤独 C. 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人生感叹 D. 壮志难酬、舍国为家的痛苦抉择 正确答案:人生苦短、盈虚有数的顿悟###众人皆乐、我独悲苦的孤独### 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人生感叹###壮志难酬、舍国为家的痛苦抉择 27.【多选题】在历史上,以下哪些原因成为死亡主题进入诗歌的原因? A. 文的觉醒和人的觉醒 B. 战乱、朝代频繁更替、迁都等人事变迁对士人心灵的影响

C. 瘟疫、洪水等自然灾害对士人心灵的影响 D. 诗人求仙炼丹,放浪形骸于山林之中 正确答案:文的觉醒和人的觉醒###战乱、朝代频繁更替、迁都等人事变迁对士人心灵的影响### 瘟疫、洪水等自然灾害对士人心灵的影响### 诗人求仙炼丹,放浪形骸于山林之中 对应章节第八章 1.【单选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道出了古人离别巨大的情绪感染力,它出自于何人何作? A. 屈原《离骚》 B. 晏殊《拂霓裳》 C. 谢惠连《雪赋》 D. 江淹《别赋》 正确答案:江淹《别赋》 2.【单选题】以下事物与“及时行乐”最为相宜的是? A. 酒 B. 棋 C. 茶 D. 琴 正确答案:酒 3.【单选题】酒与豁达旷放相联系,最盛于古代的哪个时期? A. 汉代 B. 唐代 C. 魏晋 D. 宋代

走进唐诗高考满分作文800字5篇

走进唐诗高考满分作文800字5篇 唐朝出现了大批的文豪诗人,是一个充满诗香的时代。细细品味诗中的精华,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悟出人生的真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写走进唐诗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写走进唐诗的高中作文篇1 唐诗深受当代人的喜欢,那是因为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抱负及遭遇融入其中,让我们从中享览唐朝的风云事变。 唐朝是诗的世界。走进唐诗,我们可以与李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可以与他并肩闯天下,学诗学道,与他高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走进唐诗,我们可以接触到高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感受他的悲愤;我们可以接触到畅言“阁中带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孟郊,感受他登科后的得意和轻狂。 唐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杨贵妃的惊人美貌,可以感受到唐玄宗的痴情,可以感受到那股缠绵的哀怨之情。唐诗为我们展现出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唐朝的兴衰。 走进唐诗,我们与杜甫对白:“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的忧郁情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无助;“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_空归夜月魂”的哀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寂寥…… 杜甫的诗在唐诗中占重要地位,被称为“诗圣”,他一生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和李白齐名,也称“李杜”。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面貌,

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杜甫诞生那天漫天的风雪昭示了他坎坷的一生和高洁的品行。他从小博览群书,身负远大报负。可是当他呕心沥血,怀经天纬地之才,竟然被人轻描淡写地付之一炬时,有什么比怀才不遇更让人痛心?当杜甫低头哀求,遭人白眼时,有什么比寄人篱下更让人辛酸屈辱呢? 杜甫生逢乱世,居地定所,食不果腹,尝尽辛酸,饱受磨难,受苦受难的血泪史让人叹息不已! 唐诗,不仅让我们看到华美篇章,更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伟大精神与惊人气魄。 走进唐诗,取出灿烂的明珠,饱览人生悲欢离合! 写走进唐诗的高中作文篇2 这次长假期间,语文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对古诗词的热爱,增大我们对古诗词的积累,特意为我们布置了一项有趣的作业-古诗词表演。将自己喜爱的古诗词声情并茂地展现出来。对于我这么爱古诗,又爱表演的的小朋友来说,这正是我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孔子也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别看我年纪小,我已经学了许多古诗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贺知章的《咏柳》……每当读着这些大诗人的诗词,我仿佛置身于诗人用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中,久久陶醉于其中。于是,我从我学过的古诗里,千挑万选出我最爱的一首--《绝句》。 为了能把诗圣杜甫的《绝句》完美释义出来,我特意把妈妈以前给我买的汉服和油纸伞都找出来做道具,想打扮成一位真正的古人,身临其境,向大家传达

唐诗宋词鉴赏(31-35首)

边思 李益 腰垂锦带佩吴钩, 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 只将诗思入凉州。 鉴赏:这首诗颇象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但它并不单纯描画外在的形貌装束,而是在潇洒风流的语调中流露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寄寓着苍凉的时代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第一句写自己的装束。腰垂锦带,显示出衣饰的华美和身分的尊贵,与第三句“关西将家子”相应;佩吴钩(一种吴地出产的弯刀),表现出意态的勇武英俊。杜诗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之句,可见佩带吴钩在当时是一种显示少年英武风姿的时髦装束。寥寥数语,就将一位华贵英武的“关西将家子”的形象生动地展露出来。 第二句“走马曾防玉塞秋”,承上交代自己的战斗经历。北方游牧民族每至秋高马肥的季节,常进扰边境,需要预先加以防卫,故称“防秋”。玉塞,指玉门关。这句是说自己曾经参加过防秋玉塞、驰骋沙场的战斗行动。和上句以“锦带”、“吴钩”显示全体一样,这里是举玉塞防秋以概括丰富的战斗经历。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古代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李益是姑臧(今甘肃武威,亦即凉州)人,所以自称“关西将家子”。表面上看,这两句诗语调轻松洒脱,似乎带有一种风流自赏的意味。但往深里看,尤其是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其他作品来体味,就不难发现,在这潇洒轻松的语调中正含有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写慷慨悲凉的诗歌,决非李益这位“关西将家子”的本愿。他的《塞下曲》说:“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象班超等人那样,立功边塞,这才是他平生的夙愿和人生理想。当立功献捷的宏愿化为苍凉悲慨的诗思,回到自己熟悉的凉州城时,作者心中涌动的恐怕只能是壮志不遂的悲哀吧。如果说,“莫笑”二字当中还多少含有自我解嘲的味道,那么,“只将”二字便纯然是壮志不遂的深沉感慨了。作为一首自题小像赠友人的小诗,三、四两句所要表达的,正是一种“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式的感情。 可见,该诗的重点并不在图形写貌,自叙经历,而是抒写感慨。 这当然不意味着李益不欣赏自己的边塞之吟,也不排斥在“只将诗思入凉州”的诗句中多少含有自赏的意味。但那自赏之中分明蕴含着无可奈何的苦涩。 潇洒轻松与悲慨苦涩的矛盾统一,正是这首诗耐人寻味之处。 边城独望 马戴 聊凭危堞望, 暗起异乡情。 霜落蒹葭白, 山昏雾露生。 河滩胡雁下,

《唐诗宋词人文解读》章节测试答案3

30.【单选题】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为汉元帝时期的宫女,西汉南郡姊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是哪一个? A. “沉鱼” B. “落雁” C. “闭月” D. “羞花” 正确答案:“落雁 31.【单选题】《丽人行》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约作于唐天宝十二载(753年)。此诗描写的曲江春游的主角是? A. 杨贵妃与唐明皇 B. 杨氏兄妹 C. 宫中妃嫔 D. 宫女 正确答案:杨氏兄妹 32.【单选题】长生殿更为人所知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里曾是他们七夕盟誓之地。而实际上长生殿最早建于唐代天宝六年(公元748年),也被称为七圣殿,为供奉唐代自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及追封的太上玄元皇帝老子李耳以及谁共七位皇帝灵位之地? A. 世祖李昺 B. 大圣皇后武则天 C. 义宗李弘 D. 代宗李豫 正确答案:大圣皇后武则天 33.【多选题】咏史怀古诗中的“临古地”类型包含哪些对象?

A. 古城 B. 历史 C. 遗址 D. 遗迹 正确答案:古城###遗址###遗迹 34.【多选题】以下哪些中国古代女性与骊山有相关的故事联系? A. 西施 B. 女娲 C. 褒姒 D. 杨贵妃 正确答案:女娲### 褒姒###杨贵妃 35.【多选题】帝王或名人的故居,因所住之人的特别性,或者是发生在此的故事的传奇性,尤其得到诗人的关注。以下哪些地方属于此种类型? A. 浣纱石 B. 始皇陵 C. 骊山 D. 武侯祠 正确答案:浣纱石###始皇陵###武侯祠 36.【多选题】咏史怀古诗包含以下哪些类型模式? A. 临古地 B. 念昔人 C. 忧家国 D. 忆往事

小学五年级作文走进唐诗宋词很简单作文800字.

小学五年级作文:走进唐诗宋词很简单作文800字 走进唐诗宋词很简单作文800字 走进唐诗宋词很简单 唐诗宋词,它就静静地躺在那里,你不去理它,它也不去理你,一旦你走近它,你会听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倾诉,你会看到一千多年前的智慧光芒。品唐诗宋词,其实就是一次心灵的熏陶,当你合上那微微泛黄的书本时,你就会发现,它并不朦胧,并不难以领略,但,他很高尚,很深奥。走近它,其实很简单,来,让我们踏上这“简单”的心灵旅程…… ——题记 那是你吗?迎着春而来。“万紫千红总是春”,花儿是你甜美的笑;“草色遥看近却无”,绿草是你明亮的眸;“春风吹又生”,和风是你柔顺的发;“春来江水绿如蓝”碧水是你俊丽的嘴。春之美,即是唐诗美。 那是你吗?送着秋而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寂寞梧桐是你难言的凄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满月是你对亲人的思念;“无可奈何花落去”,败花是你沉默的无奈;“衡阳雁去无留意”,北雁是你思乡的苦涩。秋之悲,即是宋词悲。 听你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感悟到母爱的伟大;听你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感悟到时间的流逝;听你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感悟到一往无前的勇气。 听你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品味到苏东坡的狂放,豪迈;听你说,“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我品味到岳飞的英雄气概;听你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品味到柳永的执著。 你是平凡的,你又是深奥的;你是开心的;你又是惆怅的。走近你,我看到了春之美,秋之悲,战场上的英雄豪情,士兵们的思想盼归。 唐诗宋词,中华之财富,世界之绝唱。正是一千年来的智慧结晶,缔造了无数的绝词妙句;留下了令人称道的千古奇词;贡献了百读不厌的人文经典;传颂了永不褪色的中华笑颜。 走近唐诗宋词,如畅饮沁人心脾的甘泉,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澄澈而明亮;走近唐诗宋词,如感受熏人心醉的海风,我们的内心会变得纯净而宽敞;走近唐诗宋词,如领略令人心折的白雪,我们的内心会变得安静而平和…… 在经历这心灵之旅后;在感受一千年前的智慧光芒后;在领略久经逝去的自然之美后,相信你也会喊出:“走近唐诗宋词很简单!” ————后记

唐诗宋词鉴赏论文

唐宋诗词鉴赏期末论文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各领风骚数百年,其实从广义上讲,词只是诗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已,但其实在我们现在看来,诗和词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诗和词的区别主要是在起源上就已经很明显了,再加上它们所被推崇的时代不同,这才导致了诗与词在外部形式,题材内容,以及抒情风格等方面有了一些差异,但究其根本还是起源。 先讲宋词的成就。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再来看看唐诗的成就。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代表作。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像和明丽的意象。他把乐府和歌行写得有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时,便如黄河之水,奔腾千里,一泻而下。他生于盛唐,感受着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晚年又亲眼看到唐代社会的衰败,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反差。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在指顾之间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平和对于朝廷黑暗的抨击。他曾经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他以为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得意扬扬。不久被权臣毁谤,被逐出朝廷,他才明白朝政其实已经腐败不堪。他说自己是“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有才华而不得重用;而痛斥那些庸才却春风得意,“骅骝拳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直骂那些奸佞之徒“董龙更是何鸡狗!”即使处在失意的境况中,他也不忘报国。安史乱起之后,他前后两次从军就是证明。他的诗想像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处。前人评他的诗,说是“发想无端”,《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例子。在想像之中,又常常带着夸张的成分,写愁生白发,说是“白发三千丈”;写庐山的五老峰,说是:“青天削出金芙蓉”;写黄河,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他是一位富于想像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又由于他性格开朗豪放,他的诗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他纯然是一位天才的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