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2教学反思

习作2教学反思
习作2教学反思

教学后记:

细微深处的精彩

《习作2》是写一种动物。虽然学生都喜欢动物,但真要动笔写写动物,不少孩子还是有难度的。在具体写的时候,学生往往就只能停留在动物的表面,能发现特点,但不能把特点具体写出来,特点不鲜明。或者,能注意到动物的某个行为,但总是泛泛而谈,不能深入到细微的动作。

本课教学中,首先结合课件欣赏可爱的动物,在谈话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

接着,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变色龙》和《金蝉脱壳》,让他们从这两篇写动物的课文中受到写动物的启发,在交流中,学生逐渐发现了如下写动物的基本规律:

1.可以用故事情景引入,这样文章会显得自然一些,如《变色龙》。

2.要抓住动物的特点来写。并且结合《金蝉脱壳》中写蝉尾脱壳的语句中一连串的动词,让学生感受到,要写好动作,最重要的是要发现动作的细节,并用一连串的动词把他表现出来,这样就如见其物了。

3.善于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文章形象生动。

4.写动物需要写其外形,写外形最重要的是按照顺序来写,抓住动物的特点。

如此以来,学生对如何写好一种动物,有了基本的认识。后来,我给学生播放了《可爱的小松鼠》的视频,让学生看了之后,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方面,学生有的说是小松鼠的外形,有的说是小松鼠觅食,有的说是小松鼠的性格……

有了整体感受,我就引导学生,本次习作就可以围绕你自己感受最深的这几个方面去展开,每一个方面为一个自然段或一个部分,这就构成了这篇习作的主要内容。

之后,我们反复呈现视频,让学生分别关注视频,让学生用上动词,描述小松鼠的动作。开始,学生的语言还显得比较贫乏,说了一长句,也就两个动词,这能算描写动作?这样的动作描写能具体生动?

接下来的就精彩了。我让学生继续观察,看你还能用哪些动词来描写小松鼠的动作?有了这样的引领,学生开始关注小松鼠的细微的动作,紧接着,跳、

走、翘、找、蹲、捧、送、啃、恍、拾、仰、爬、伸……一连串的动词呈现在黑板上了,学生越说越来劲。

好了,孩子的思维终于打开了。于是,我趁势让孩子们用上黑板上这些动词,看着小松鼠的视频,说一段话,看谁用的动词多,看谁用的动词贴切。第一位孙晨曦,用了7个动词,描写了好几个动作,比较有感觉。我再次煽动孩子们,还有没有谁能用上更多的动词,打破7个动词的记录。这么一说,学生更来劲了,纷纷举手……后来,唐演琰居然一口气,描写了好长一段,一共用了15个动词,而且个个用得贴切。

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似乎已经明白了如何写具体,如何写生动了。因此,他们的脸上没有看到开始那为难的神情。孩子们明白了就好,孩子们会了就好,孩子们喜欢就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