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ABC教案

情绪ABC教案
情绪ABC教案

教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快乐情绪ABC》教学设计、教案

《情绪ABC》教学设计 【辅导背景】 初中生的情绪丰富而多变,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情绪的多样性、复杂性,并且懂得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辅导目标】 1、了解情绪的基本类型,加强对情绪的认识 2、认识到情绪是可以调适的,学会换个角度去看问题 3、认清情绪和信念的关系,明白不良情绪是由不合理的信念导致的,学会转变不合理的想法。 4、将课堂所学习的合理情绪疗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辅导重点、难点】 1、学会觉察自己的不良情绪,并认识到情绪和信念的关系。 2、能够运用ABC 理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辅导方法】 认知法、情景法、讨论法、操作法等。 【辅导准备】 1、材料设计并打印:常见的四类基本情绪的相关成语卡片和制作的七彩心情卡片。 2、准备角色扮演短剧,老师设计短句脚本,选出三名同学(或自愿

报名),按老师所提供的脚本进行排练,并在课堂中表演。 3、相关背景音乐的准备及幻灯片中图片的展示。 【辅导过程】 一、集体宣读“心理契约” “我愿意敞开心扉,积极参与。我愿意真诚分享,信任他人。我愿意 充分尊重同学和老师。我绝不会嘲笑、批判他人的分享。” (通过宣读“心理契约”,让学生充分了解课堂中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并强调课堂当中“保守秘密”的原则,让学生大胆的敞开心扉去分 享自己的内心。) 二、热身活动:雨点变奏曲 引导语:同学们,大家喜欢下雨天吗?不同的雨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如果是小雨,你会制造什么样的声音去表示?中雨呢?大雨?暴雨?刚才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但有没有一种混乱的感觉?咱们可否 有节奏的来演奏呢?接下来我会说一段话,在话语中会分别出现“小雨”、“中雨”、“大雨”、“暴雨”,你来做出相应的动作。 游戏规则: A:小雨:手背敲手背B: 中雨:双手轮拍大腿C: 大雨:用力鼓掌D:暴 雨:使劲跺脚 播放背景音乐,“天空灰蒙蒙的,开始下起了小雨,小雨渐渐的变 成了中雨,中雨又变成了大雨,大雨变成了暴雨,暴雨又变成了大

情绪ABC-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情绪ABC 【教学背景】 情绪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情绪丰富而强烈,情绪起伏变化很大,不稳定而且易冲动,因此,让他们认识情绪以及情绪产生的原因,掌握有效的调控方法,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2、能力目标:认识“情绪ABC理论”,培养学生分析自己情绪产 生原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调节自己情绪,培养学生健康、 积极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掌握“情绪ABC理论”。 教学难点: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几组有趣的“两可图”,让学生明白:换个角度换问题,自有一番天地。 (过渡语)同样的一幅图,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然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种现象。

同样,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从一个角度考虑,冥思苦想,不得其解;换个角度去思考,豁然开朗。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气氛。二、信念构建 通用播放视频小故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出艾利斯的ABC理论,让学生感受ABC理论的价值,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不合理想法对人的影响。 秀才进京赶考,在客栈投宿的晚上,做了三个梦: 一是梦见自己在高墙上种白菜; 二是梦见下雨天戴斗笠还打了伞; 三是梦见和心爱的表妹睡在一起,可是背靠背。 于是他找到解梦先生,想问问这三个梦的意思,先生说:墙上种白菜是白搭;戴斗笠又打伞是多此一举;背靠背睡证明没戏唱,预示考试没有好结果。秀才听后,非常沮丧,既然仕途无望,就打算退宿回家。 老板看到秀才低落的神情,问他什么,秀才把解梦的事情说了一遍,老板笑着说,其实这梦也可以这样解释: 高墙上种白菜——高中; 戴斗笠又打伞——有备无患; 和表妹背靠背——总有翻身的时候。 秀才一听,立刻精神抖擞,觉得自己大有希望,于是带着这份热情继续赶考,果然不负所望,中探花,如愿归来。

8.1-心理课堂——情绪ABC理论教案

08心理课堂——情绪ABC理论教案 一、教学背景 情绪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中学生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情绪丰富而强烈,情绪起伏变化很大,不稳定而且易冲动,因此,让他们认识情绪以及情绪产生的原因,掌握有效的调控方法,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2、能力目标:认识“情绪ABC理论”,培养学生分析自己情绪产生原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调节自己情绪,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 三、教学过程 1、两可图导入 师:同学们看上面的图片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过渡语)同样的一幅图,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然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种现象。同样,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从一个角度考虑,冥思苦想,不得其解;换个角度去思考,豁然开朗。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气氛。 2、秀才做梦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秀才,寒窗苦读十载,到了科举的时候就进京赶考,住在一间出过很多状元的客栈,一天晚上他连续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见他扛着锄头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见自己在大雨中戴着斗笠还披着蓑衣;第二个梦见自己跟心爱的表妹躺在床上,但是背对着背。醒来后,秀才觉得很奇怪,于是他就去附近的庙里找一位大师给他解梦,大师听完他的描述后连连摇头说不好了。秀才问为什么?大师就把他的见解娓娓道来:第一个梦你在墙上种白菜,那不是白种吗?第二个梦你戴着斗笠还披蓑衣,那不是多此一举吗?第三个你和你心爱的表妹躺在床上但是背对着背,那不是没戏吗?所以说啊,我劝你还是别参加考试了。 秀才听完后觉得很有道理,就决定放弃考试回去准备明年再来,在客栈退房的时候,客栈老板觉得很奇怪,这小伙书读得不错啊,怎么还没到考试的时候就要回家去呢?于是他就问秀才怎么回事?秀才见老板平时对他挺照顾的,就把事情的经过跟他说了,老板听完,连连摇头说秀才糊涂,明明是好兆头嘛,怎么会是白种、多此一举、没戏呢? 秀才问为什么?老板也娓娓道来:你在墙上种白菜,那不是高中吗?你戴着斗笠还披蓑衣,那不是有备无患吗?你跟你表妹背对着背,那是说你小子到了翻身的时候啦! 秀才听完恍然大悟,决定留下来参加考试,结果,秀才高中状元。 (过渡语)相同的事件,评价角度(积极、消极)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情绪结果。心理学上有个ABC理论,就是说明评价和情绪结果之间的关系的。 设计意图:用小故事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认识到情绪并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与对事件的评价有关,从而引出艾利斯的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 什么是ABC理论 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如图中,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ridge),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评价与解释。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情绪 ABC理论中:A 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你有没有发现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同样是报考英语六级,结果两个人都没过。一个人无所谓,而另一个人却伤心欲绝。 为什么?就是诱发事件A与情绪、行为结果C之间还有个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解释的B在作怪。一个人可能认为:这次考试只是试一试,考不过也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另一个人可能说:我精心准备了那么长时间,竟然没过,是不是我太笨了,我还有什么用啊,人家会怎么评价我。于是不同的B带来的C大相径庭。

合理情绪疗法(情绪ABC理论)

从前,有两个秀才一起进京赶考,路上遇到一支出殡的队伍。 看到那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噔”一下,心想:完了,真触霉头, 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万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噔”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棺材,奥! 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合理情绪疗法(情绪ABC 理论) 一、定义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 ,简称RET ,也译为理性情绪疗法,又称情绪 ABC 理论)是上一世纪50年代,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A.Ellis )提出的。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方法,因其中也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也称为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 理论基础: 人具有非理性的本质:每个人、任何社会与文化都有非理性的成分。 心理障碍是由于一个人所持有的非理性的(irrational)、不符合逻辑的思维和信念(belief) 引起的,是由于错误的自我谈话所引起。 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斯(Epictetus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 的看法所困扰。” 二、情绪ABC 理论 艾利斯: A (activating event ),诱发事件 B (belief):信念和态度 C (consequence):引起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理论要点: 影响我们情绪的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而不是事情本身。 【例】别人对你说:“你这人真好!” ·他喜欢我,真好!—— 高兴、开心 ·他仅在安慰我吧! ——伤心,生气 ·我不怎么样,这人干嘛?——怀疑、困惑 ·哼,讨好我,想利用我! ——厌烦、敌意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对事件正确的认识一般会导致适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而错误的认 知往往是导致一个人产生不良情绪的直接原因。

情绪ABC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课程

情绪A B C 【教学背景】 情绪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情绪丰富而强烈,情绪起伏变化很大,不稳定而且易冲动,因此,让他们认识情绪以及情绪产生的原因,掌握有效的调控方法,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2、能力目标:认识“情绪ABC理论”,培养学生分析自己情绪产生原因 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调节自己情绪,培养学生健康、积极 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掌握“情绪ABC理论”。教学难点: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几组有趣的“两可图”,让学生明白:换个角度换问题,自有一番天地。 (过渡语)同样的一幅图,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然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种现象。同样,在我们

生活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从一个角度考虑,冥思苦想,不得其解;换个角度去思考,豁然开朗。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气氛。 二、信念构建 通用播放视频小故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出艾利斯的ABC理论,让学生感受ABC理论的价值,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不合理想法对人的影响。 秀才进京赶考,在客栈投宿的晚上,做了三个梦: 一是梦见自己在高墙上种白菜; 二是梦见下雨天戴斗笠还打了伞; 三是梦见和心爱的表妹睡在一起,可是背靠背。 于是他找到解梦先生,想问问这三个梦的意思,先生说:墙上种白菜是白搭;戴斗笠又打伞是多此一举;背靠背睡证明没戏唱,预示考试没有好结果。秀才听后,非常沮丧,既然仕途无望,就打算退宿回家。 老板看到秀才低落的神情,问他什么,秀才把解梦的事情说了一遍,老板笑着说,其实这梦也可以这样解释: 高墙上种白菜——高中; 戴斗笠又打伞——有备无患; 和表妹背靠背——总有翻身的时候。 秀才一听,立刻精神抖擞,觉得自己大有希望,于是带着这份热情继续赶考,果然不负所望,中探花,如愿归来。 (过渡语)相同的事件,评价角度(积极、消极)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情绪结果。心理学上有个ABC理论,就是说明评价和情绪结果之间的关系的。

《情绪ABC理论》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我的情绪我做主——情绪ABC理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学会转换角度看问题来调控情绪。 【教学重点】了解情绪ABC理论,学会转换角度看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改变不正确的想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体验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双关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出不同角度不同结果。 二、讲授情绪ABC理论 1、创设半杯水的情景,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心情。 2、结合半杯水的情景,讲解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的内涵——转换角度看 问题,通过改变不正确的想法来改变情绪。 3、学以致用。引用学生案例来运用情绪的ABC理论。 案例:初一学生小丽家境很一般,爸爸是保安,妈妈是清洁工。她很羡慕同 学有钱买零食,有漂亮的衣服,而她土得像个乡巴佬。每次看到爸妈就觉得很丢 脸,总想朝他们发火。自卑烦闷的心让她根本就不想读书。她觉得就算考上大学, 将来也肯定没钱交学费,还不如不读。 思考:1、在这个案例中ABC分别是什么? 2、爸妈没钱就丢脸的想法正确吗?不正确在哪里?能举例子证明 吗? 3、没钱就不能上大学的想法正确吗?又不正确在哪里? 4、方法体验——让学生灵活使用情绪ABC理论,体验通过改变不正确的想 法来调控情绪的方法,学会情绪管理。 1)原先想法:爸妈没钱很丢脸 改变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先想法:没钱就不能上大学 改变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师总结:转化角度看问题,通过改变不正确的想法来改变情绪。我们要不断的审问自己对事件的看法是否正确,通过改变不正确的认知来改变情绪,达到我的情绪我做主的理想状态。

情绪ABC理论(1)

情绪ABC理论 1引言 想必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都做生意,大女儿是卖扇子的,小女儿是卖雨伞的。天晴时,老太太就为小女儿担忧,担心雨伞卖不出去;天阴时,老太太就为大女儿忧虑,担心扇子卖不出去。如此一来,老太太的日子过得很忧郁。邻居问她为何总是满脸忧伤。老太太说明情况。邻居笑着说:“老太太,你真好福气呀!天晴时,你的大女儿生意很好;天阴时,你的小女儿生意兴隆。”老太太听了,登时豁然开朗,转忧为喜。 这其中蕴含怎样的道理呢?同样一件事,从不一样的角度去想,心情就会很不一样,人生的境界也会很不一样!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尔波特·艾里斯已经把中国的俗语“想得开”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他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情绪ABC理论,也称晴雨ABC理论。他以一句很有名的话作为ABC理论理念上的起点:“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 所谓ABC,A指事件(activating event);B指信念(Beliefs),也称为非理性信念,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对该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这件事发生后,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即A→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释才是引起情绪更为直接的原因,即A→B→C。 前因信念后果 图1 情绪ABC理论概念结构图 如图1中,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elief),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评价与解释。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 2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1.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2.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情绪ABC理论

ABC理论 ABC理论(ABC Theory of Emotion)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逃避挑战与责任可能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不合理观念的特征 依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得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以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二是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情绪AB面——我的情绪我做主》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高二年级心理健康成长课程教案编写: 情绪AB 面 ——我的情绪我做主活动目标: 1. 引导学生觉察和接纳自己的情绪,认识情绪的AB 面。 2. 引导学生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 3.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领悟情绪的积极意义,学会合理调适消极情绪。 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领悟情绪的积极意义,学会合理调适消极情绪。 活动方法: 心理画、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感悟分享等。 活动准备: 1. 课件,活动纸,《头脑特工队》视频片段,伴奏音频,彩色笔。 2. 课前分组:请学生随机抽取分类卡片,将全班同学分为6-7 人的小组。 3. 课前2 分钟,播放音频,引导学生梳理和觉察近期自己的心情。 4. 为创设安全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敞开心扉,与学生约定:真诚、开放、分享、保密。 活动过程: 壱、情绪之我见 1. 播放《头脑特工队》视频片段,请学生分享感受和启发

2. 小结:引入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概念;情绪无好坏,只分AB 面。【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微视频,引发学生对于不同类型情绪的思考,自然导入本课主题。 弐、我的情绪蛋糕 1. 课前完成最近一周情绪的梳理。 1 最近,我的积极情绪:,持续时间: 2 我的消极情绪:,持续时间: 3 不同的情绪给我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2. 课堂上创作属于自己的情绪蛋糕。按照不同情绪持续时间的百分比创造自己的情绪蛋 糕;根据不同情绪带给你的感受选择你认为合适的颜色给情绪蛋糕 高二年级心理健康成长课程教案编写:王琳 上色。 3. 分享与展示。 4. 小结:多变的情绪带给我们丰富的情感世界;情绪有两面性。【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和分享情绪蛋糕,引导学生觉察和分享自己不同的情绪体验,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情绪的两面性。 参、我的情绪我做主 1. 你认同谁?高一学生丽丽在期中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她想着自己天天努力学习,付出那么多,可是考得并不好,感觉自己很委屈。 姗姗着急地说:“丽丽别哭了,哭能为我们改变什么吗?别再浪费眼泪了。” 安安说:“丽丽,成绩不理想,心里肯定不好受,我也尝到过这种滋味。你想哭就哭出来吧,别憋在心里,我会陪着你。我希望你的不快会随着眼泪全都流干

情绪abc理论范文

情绪abc理论范文 ABC理论自我分析 案例 毕业季到来,大家都处于各种压力综合的高压状态,因此情绪都比较浮躁,遇事都不够冷静。有一天A老师找我帮他了一些发票,我非常认真细致地完成了,老师说我很较真。后来选导师的时候我抽签抽到A老师,可是我把名额让出去了。后来该老师和其他同学说“XXX 啊,别再给我提她了,较真的很。”以至于我再也不敢去见这位老师。 后来导师选定了,是大三的时候某专业课的一个男老师B。当年上课时他的穿着打扮比较中性化,言谈举止有点女性化,因此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X娘娘”。有一次我们没完成作业,他当着班上同学发了火,一副很讽刺的表情,很讽刺的哼哼了几声,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尖酸刻薄的印象。 前段时间“X娘娘”让我们几个同学帮他校对一些文字,我又非常认真的把每一个细小语病都揪出来,并注明错误原因。其中一处标注“严重语病问题”,写过之后我就后悔了。开会时老师看了我一眼,回去之后我越想越不对,好像老师当时是白了我一眼,一定是不满我昨天的话。再联想,以前A老师认为我太较真了,这次“X娘娘”被

我说严重语病肯定会认为我较真的,肯定会和同学们说:“不要再给我提XXX了!”我都可以想象他的那种哼哼的语气,肯定恨死我了。以后毕业论文有问题需要请教,他一定会用鼻子哼哼回答。最后肯定也不会让我论文通过了。我最后肯定比不了业了。真是越想越恐怖,都不敢再去开会了,翻来覆去一晚都睡不着,做事更是毛焦火辣的。 情绪ABC理论分析 A:诱发事件。 我给老师B批注“严重语病问题”,老师B开会时看了我一眼。 B: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过分概括的评价:认为所有老师都不喜欢较真的学生;认为老师B对所有的事都会出言讽刺。糟糕至极的结果:认为只要有一点不和老师心意就会被老师讨厌,只要被老师讨厌就毕不了业、前途无望了。 C: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内心恐惧,不敢去开会,晚上失眠,做事毛焦火辣。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情绪ABC》优秀活动课教案附备课资料

情绪 ABC 心理 051 班 周玲燕 2008-9-10 一、教学目标: 高中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和思维能力显著提升的心理特点,决定了高中生的情绪体验有其特殊的方面,时而敏感多虑, 时而焦躁不安,时而孤独恐惧,时而欣喜若狂等。所以这堂课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情绪类型及不同情绪的影响作 用,了解情绪调节的规律对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并逐步掌握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克服消极的情绪,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境。b5E2RGbCAP 具体目标: 1.认知方面:了解基本的情绪类型以及情绪的影响作用,认识情绪 ABC 理论和其他情绪调节方法; 2.能力方面: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情绪 ABC 理论,或其他有效方法来调节不良情绪; 3.情感方面:更多地了解良好的情绪对生活的积极意义,并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开朗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 1.情绪的基本类型及作用; 2.了解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情绪 ABC 理论 。 三、教学难点: 1.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情绪 ABC 理论进行自我调节。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45 分钟) ;教学地点:23 幢 308。 五、教学过程: 活动名称 一、暖身 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情绪的 基本类型。 活动内容 1.教师向每位同学分发简易脸谱表情一张,请同学表演其脸谱表情,让 其他同学猜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2.请同学为自己选择一个平常惯用(或自己喜欢)的表情,并总结情绪 的基本类型。 二、情景 讨论 1.了解消极情 绪的危害性; 2.认识情绪 ABC 理论。 1.教师举一些例子,让同学分组讨论消极情绪的危害作用,并进行归纳 总结; 2.假设不同情境,讨论:发生该情境时,你会有什么反应?若不适当的 反应会出现什么后果? 3.请同学就自己生活中应不适的情绪反应造成的不良后果举例,教师引 出 ABC 理论并分析。 三、放飞 烦恼 1.学会运用情 绪 ABC 理论调 节不良情绪; 2.营造快乐轻 松的课堂氛围。 四、课堂 1.了解其他调 1.当你有了不良的情绪时,你调节情绪的方法是什么?你所了解的方法 10 分钟; 1.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白纸,请同学写下自己烦恼、不愉快的事件,并将 它叠成小飞机,教师收齐后,再请几位同学抽取某只纸飞机,给纸飞机 上写的烦恼提出自己的意见。 10 分钟; 准备:白纸若干张。 20 分钟; 准备:消极情绪以 及情境例子 。
[3] [1]
时间安排及准备 5 分钟; 准备:简易表情系 列 。
[2]

合理情绪疗法情绪ABC理论

从前,有两个秀才一起进京赶考,路上遇到一支岀殡的队伍 看到那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瞪”一下,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万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另一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瞪” 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棺材,奥!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合理情绪疗法(情绪ABC理论) 一、定义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也译为理性情绪疗法,又称情绪ABC理论) 是上一世纪50年代,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岀的。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方法,因其中也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也称为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 理论基础: 人具有非理性的本质:每个人、任何社会与文化都有非理性的成分。 心理障碍是由于一个人所持有的非理性的(irrational)、不符合逻辑的思维和信念(belief)引起的,是 由于错误的自我谈话所引起。 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斯(Epictetus):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 二、情绪ABC理论 艾利斯: A ( activati ng eve nt ),诱发事件 B (belief):信念和态度 C (consequenee):引起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理论要点: 影响我们情绪的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而不是事情本身。 C 情绪行为 ■ ?他仅在安慰我吧!一一伤心,生气 ?我不怎么样,这人干嘛?一一怀疑、困惑 ?哼,讨好我,想利用我!一一厌烦、敌意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对事件正确的认识一般会导致适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而错误的认知往往是导致一个人产生不良情绪的直接原因。 三、不合理信念 不良的情绪反应,常常并非来自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人们对此事件的认识,尤其是不正确的、偏激的认识,人们称之为非理性信念。 不合理信念的特征 1、绝对化要求 关键词:必须、应该、一定、绝对……

认知疗法(情绪ABC理论案例)

ABC理论自我分析 案例 毕业季到来,大家都处于各种压力综合的高压状态,因此情绪都比较浮躁,遇事都不够冷静。有一天A老师找我帮他整理了一些发票,我非常认真细致地完成了,老师说我很较真。后来选导师的时候我抽签抽到A老师,可是我把名额让出去了。后来该老师和其他同学说“XXX啊,别再给我提她了,较真的很。”以至于我再也不敢去见这位老师。 后来导师选定了,是大三的时候某专业课的一个男老师B。当年上课时他的穿着打扮比较中性化,言谈举止有点女性化,因此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X娘娘”。有一次我们没完成作业,他当着班上同学发了火,一副很讽刺的表情,很讽刺的哼哼了几声,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尖酸刻薄的印象。 前段时间“X娘娘”让我们几个同学帮他校对一些文字,我又非常认真的把每一个细小语病都揪出来,并注明错误原因。其中一处标注“严重语病问题”,写过之后我就后悔了。开会时老师看了我一眼,回去之后我越想越不对,好像老师当时是白了我一眼,一定是不满我昨天的话。再联想,以前A老师认为我太较真了,这次“X娘娘”被我说严重语病肯定会认为我较真的,肯定会和同学们说:“不要再给

我提XXX了!”我都可以想象他的那种哼哼的语气,肯定恨死我了。以后毕业论文有问题需要请教,他一定会用鼻子哼哼回答。最后肯定也不会让我论文通过了。我最后肯定比不了业了。真是越想越恐怖,都不敢再去开会了,翻来覆去一晚都睡不着,做事更是毛焦火辣的。情绪ABC理论分析 A:诱发事件。 我给老师B批注“严重语病问题”,老师B开会时看了我一眼。B: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过分概括的评价:认为所有老师都不喜欢较真的学生;认为老师B对所有的事都会出言讽刺。糟糕至极的结果:认为只要有一点不和老师心意就会被老师讨厌,只要被老师讨厌就毕不了业、前途无望了。C: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内心恐惧,不敢去开会,晚上失眠,做事毛焦火辣。 认知疗法 改变B——不合理信念。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不喜欢较真的人,不是老师不喜欢就毕不了业、前途无望了。老师看我一眼可能是我没认真听讲,并不是因为我较真儿讽刺我、讨厌我。我做事认真,老师一

《情绪ABC理论》教案

《我的情绪我做主——情绪ABC理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学会转换角度看问题来调控情绪。 【教学重点】了解情绪ABC理论,学会转换角度看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改变不正确的想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体验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双关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出不同角度不同结果。 二、讲授情绪ABC理论 1、创设半杯水的情景,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心情。 2、结合半杯水的情景,讲解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的内涵——转换角度看 问题,通过改变不正确的想法来改变情绪。 3、学以致用。引用学生案例来运用情绪的ABC理论。 案例:初一学生小丽家境很一般,爸爸是保安,妈妈是清洁工。她很羡慕同 学有钱买零食,有漂亮的衣服,而她土得像个乡巴佬。每次看到爸妈就觉得很丢 脸,总想朝他们发火。自卑烦闷的心让她根本就不想读书。她觉得就算考上大学, 将来也肯定没钱交学费,还不如不读。 思考:1、在这个案例中ABC分别是什么? 2、爸妈没钱就丢脸的想法正确吗?不正确在哪里?能举例子证明 吗? 3、没钱就不能上大学的想法正确吗?又不正确在哪里? 4、方法体验——让学生灵活使用情绪ABC理论,体验通过改变不正确的想 法来调控情绪的方法,学会情绪管理。 1)原先想法:爸妈没钱很丢脸 改变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先想法:没钱就不能上大学 改变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师总结:转化角度看问题,通过改变不正确的想法来改变情绪。我们要不断的审问自己对事件的看法是否正确,通过改变不正确的认知来改变情绪,达到我的情绪我做主的理想状态。

情绪ABC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课程

情绪A B C心理健康教 育教案课程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情绪ABC 【教学背景】 情绪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情绪丰富而强烈,情绪起伏变化很大,不稳定而且易冲动,因此,让他们认识情绪以及情绪产生的原因,掌握有效的调控方法,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2、能力目标:认识“情绪ABC理论”,培养学生分析自己情绪产生原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调节自己情绪,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心态。【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掌握“情绪ABC理论”。 教学难点: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几组有趣的“两可图”,让学生明白:换个角度换问题,自有一番天地。

(过渡语)同样的一幅图,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然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种现象。同样,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从一个角度考虑,冥思苦想,不得其解;换个角度去思考,豁然开朗。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气氛。 二、信念构建 通用播放视频小故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出艾利斯的ABC理论,让学生感受ABC 理论的价值,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不合理想法对人的影响。 秀才进京赶考,在客栈投宿的晚上,做了三个梦: 一是梦见自己在高墙上种白菜; 二是梦见下雨天戴斗笠还打了伞; 三是梦见和心爱的表妹睡在一起,可是背靠背。 于是他找到解梦先生,想问问这三个梦的意思,先生说:墙上种白菜是白搭;戴斗笠又打伞是多此一举;背靠背睡证明没戏唱,预示考试没有好结果。秀才听后,非常沮丧,既然仕途无望,就打算退宿回家。 老板看到秀才低落的神情,问他什么,秀才把解梦的事情说了一遍,老板笑着说,其实这梦也可以这样解释: 高墙上种白菜——高中; 戴斗笠又打伞——有备无患;

《情绪ABC理论》讲稿

讲稿内容:课程的“第三单元:情绪调节”中的“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讲稿 承上启下:“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情绪的定义、表现、种类,也了解到情绪是人本身的一部分,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是正当的、正当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本来就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我们接下来重点看看,谁来对我们的情绪负责?怎么样去调节情绪?” “谁来对我们的情绪负责?” “ 如果问你,你为什么高兴或不高兴,你通常会怎么回答?” “因为今天收到生日礼物,所以开心。” “因为今天跟同学闹矛盾了,所以很难过。” 那么,是事件诱发情绪吗? ●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指诱发事件; ●后果C(consequence)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 A 引起的,即 A 引起了 C 。 情绪ABC理论认为: ●信念B(belief)表示个体针对诱发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 ●ABC 理论:诱发性事件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 B 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A → B →C ● 情绪ABC理论阐述 ●(1)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 ●(2)情绪不是由事件直接引发的,而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或信念引发的。 ●(3)那么人们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是由于对事件(A)的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某种信念B)直接引发的。

●(4)埃利斯称这些引发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的信念是非理性信念。 ●(5)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 ●我们的认知对我们的情绪负直接责任,所以我们自己应该对自己 的情绪负责。 ●那么我的快乐是由我决定的,我的悲伤也是我自己选择的。 如何选择快乐? 衔接:“如此说来,我们要调节我们的情绪,第一的方法就是消除不合理信念,改变我们的认知。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监视一下,我们是否存在不合理信念,它如何操控我们的生活,我们如何改变它。” 举例说明: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1. 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2. 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3. 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4.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5.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6.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7.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8.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9. 逃避可能、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10. 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案例1:

家庭教育中你会用情绪ABC理论吗第二讲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呱呱讲座:《家庭教育中你会用情绪ABC理论吗?》(第二讲) (2013-05-06 20:00:18)分类:专家讲座指导师网络班教学标签:ABC理论【收藏该博客】 呱呱讲座:《家庭教育中你会用情绪ABC理论吗?》(第二讲) 提纲: 一、榜样的力量:家长的A,影响孩子的B和C。 提示:无意识的习惯性行为A更要注意 二、观念的魅力:用ABC理论,解读挫折教育 提示:学会改变孩子不当看法和观念 ----------------------------------- 回顾上一讲内容: ※什么是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那么什么是合理情绪疗法呢?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来的,它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方法,因为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所以也叫它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就是情绪ABC理论。 人的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艾利斯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一个被叫做ABC的过程。A——是指诱发事件。 B——是指人们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也就是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是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后果。 通常人们会认为是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实际上,是观念和看法B导致了情绪和行为结果C。 一、榜样的力量:家长的A,影响孩子的B和C。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行为案例: 妈妈带着小宝走在回家的路上,两人边走边说话。天气很热,妈妈抽了两张纸巾,一张给小宝擦汗,一张给自己擦汗,擦完后妈妈随手把纸巾扔在了路边。这时小宝也随手把纸巾扔到了路边。 互动提问:孩子的行为是从哪儿来的? 答案:(略) 解读:(略) 总结:榜样是A,这个A怎样,关系到孩子的想法和认知B,才会有孩子的行为C。越小的孩子,模仿力越强,思考力越弱,辨别是非的能力越弱,有的孩子根本不用思考,直接模仿。,所以,家长要特别在意自己的A。 提示:无意识的习惯性行为A更要注意

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 篇一:认知疗法(情绪Abc理论案例) Abc理论自我分析 案例 毕业季到来,大家都处于各种压力综合的高压状态,因此情绪都比较浮躁,遇事都不够冷静。有一天A老师找我帮他整理了一些发票,我非常认真细致地完成了,老师说我很较真。后来选导师的时候我抽签抽到A老师,可是我把名额让出去了。后来该老师和其他同学说“xxx啊,别再给我提她了,较真的很。”以至于我再也不敢去见这位老师。 后来导师选定了,是大三的时候某专业课的一个男老师b。当年上课时他的穿着打扮比较中性化,言谈举止有点女性化,因此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x娘娘”。有一次我们没完成作业,他当着班上同学发了火,一副很讽刺的表情,很讽刺的哼哼了几声,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尖酸刻薄的印象。 前段时间“x娘娘”让我们几个同学帮他校对一些文字,我又非常认真的把每一个细小语病都揪出来,并注明错误原因。其中一处标注“严重语病问题”,写过之后我就后悔了。开会时老师看了我一眼,回去之后我越想越不对,好像老师当时是白了我一眼,一定是不满我昨天的话。再联想,以前A老师认为我太较真了,这次“x娘娘”被我说

严重语病肯定会认为我较真的,肯定会和同学们说:“不要再给我提xxx了!”我都可以想象他的那种哼哼的语气,肯定恨死我了。以后毕业论文有问题需要请教,他一定会用鼻子哼哼回答。最后肯定也不会让我论文通过了。我最后肯定比不了业了。真是越想越恐怖,都不敢再去开会了,翻来覆去一晚都睡不着,做事更是毛焦火辣的。 情绪ABC理论分析 A:诱发事件。 我给老师b批注“严重语病问题”,老师b开会时看了我一眼。 b: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过分概括的评价:认为所有老师都不喜欢较真的学生;认为老师B对所有的事都会出言讽刺。糟糕至极的结果:认为只要有一点不和老师心意就会被老师讨厌,只要被老师讨厌就毕不了业、前途无望了。 c: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内心恐惧,不敢去开会,晚上失眠,做事毛焦火辣。 认知疗法 改变B——不合理信念。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不喜欢较真的人,不是老师不喜欢就毕不了业、前途无望了。老师看我一眼可能是我没认真听讲,并不是因为我较真儿讽刺我、讨厌我。我做事认真,老师一定会发现我的优点,好好指导我的论文让我顺利毕业的。 这样一想,我慢慢地没那么害怕了,也开始积极参加会议讨论,配合老师认真做事,得到老师的表扬。

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 引言 想必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都做生意,大女儿是卖扇子的,小女儿是卖雨伞的。天晴时,老太太就为小女儿担忧,担心雨伞卖不出去;天阴时,老太太就为大女儿忧虑,担心扇子卖不出去。如此一来,老太太的日子过得很忧郁。邻居问她为何总是满脸忧伤。老太太说明情况。邻居笑着说:“老太太,你真好福气呀!天晴时,你的大女儿生意很好;天阴时,你的小女儿生意兴隆。”老太太听了,登时豁然开朗,转忧为喜。 这其中蕴含怎样的道理呢?同样一件事,从不一样的角度去想,心情就会很不一样,人生的境界也会很不一样! 理论简介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尔波特艾里斯已经把中国的俗语“想得开”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他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情绪ABC理论,也称晴雨ABC理论。他以一句很有名的话作为ABC理论理念上的起点:“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 所谓ABC,A指事件(Accident);B指信念(Beliefs),也称为非理性信念,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对该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这件事发生后,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即A→C。ABC 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释才是引起情绪更为直接的原因,即A→B→C。 理论阐述 前因信念后果 图1 情绪ABC理论概念结构图

如图1中,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后果,有前因必有后果,但是有同样的前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是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elief),这座桥梁就是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又因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评价与解释不同(B1和B2),所以会得到不同结果(C1和C2)。因此,事情发生的一切根源缘于我们的信念、评价与解释。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呢。 特征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秘诀在于从不合理想法转到合理想法。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 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要记住:你可以希望成功并祈求成功,但是不能保证一定会成功。 过分概括化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