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制造的内涵和系统架构探究

智能化制造的内涵和系统架构探究
智能化制造的内涵和系统架构探究

一、智能制造的内涵

(一)概念关于智能制造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始于20

世纪80年代人工智能在制造领域中的应用,智能制造概念正式提出,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系统的提出,成熟于21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

世纪80年代:概念的提出。1998年,美国赖特(Paul Kenneth Wright )、伯恩(David Alan Bourne)正式出版了智能制造研究领域的首本专著《制造智能》(Smart Manufacturing),就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前景进行了系统描述,将智能制造定义为“通过集成知识工程、制造软件系统、机器人视觉和机器人控制来对制造技工们的技能与专家知识进行建模,以使智能机器能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进行小批量生产”。在此基础上,英国技术大学Williams教授对上述定义作了更为广泛的补充,认为“集成范围还应包括贯穿制造组织内部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麦格劳 - 希尔科技词典将智能制造界定为,采用自适应环境和工艺要求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的减少监督和操作,制造物品的活动。

——20世纪90年代:概念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在智能制造概念提出不久后,智能制造的研究获得欧、美、日等工业化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围绕智能制造技术(IMT)与智能制造系统(IMS)开展国际合作研究。1991年,日、美、欧共同发起实施的“智能制造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中提出:“智能制造系统是一种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贯穿智能活动,并将这种智能活动与智能机器有机融合,将整个制造过程从订货、产品设计、生产到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以柔性方式集成起来的能发挥最大生产力的先进生产系统”。

——21世纪以来:概念的深化。21世纪以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智能制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2010年9月,美国在华盛顿举办的“21世纪智能制造的研讨会”指出,智能制造是对先进智能系统的强化应用,使得新产品的迅速制造,产品需求的动态响应以及对工业生产和供应链网络的实时优化成为可能。德国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虽没明确提出智能制造概念,但包含了智能制造的内涵,即将企业的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融入到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PS)。在制造系统中,这些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包括智能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能够相互独立地自动交换信息、触发动作和控制。

综上所述,智能制造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自动化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数字制造技术结合,实现工厂和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实时管理和优化的新型制造系统。

(二)特征

智能制造的特征在于实时感知、优化决策、动态执行等三个方面:一是数据的实时感知。智能制造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通过利用高效、标准的方法实时

进行信息采集、自动识别,并将信息传输到分析决策系统;二是优化决策。通过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海量异构信息的挖掘提炼、计算分析、推理预测,形成优化制造过程的决策指令。

三是动态执行。根据决策指令,通过执行系统控制制造过程的状态,实现稳定、安全的运行和动态调整。

(三)构成

1、智能产品(装备)

智能产品是发展智能制造的基础与前提,由物理部件、智能部件和联接部件构成。智能部件由传感器、微处理器、数据存储装置、控制装置和软件以及内置操作和用户界面等构成;联接部件由接口、有线或无线联接协议等构成;物理部件由机械和电子零件构成。智能部件能加强物理部件的功能和价值,而联接部件进一步强化智能部件的功能和价值,使信息可以在产品、运行系统、制造商和用户之间联通,并让部分价值和功能脱离物理产品本身存在。

智能产品具有监测、控制、优化和自主等四个方面的功能。监测是指通过传感器和外部数据源,智能产品能对产品的状态、运行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监测;在数据的帮助下,一旦环境和运行状态发生变化,产品就会向用户或相关方发出警告。控制是指可以通过产品内置或产品云中的命令和算法进行远程控制。算法可以让产品对条件和环境的特定变化做出反应;优化是指对实时数据或历史记录进行分析,植入算法,从而大幅提高产品的产出比、利用率和生产效率;自主是指将检测,控制和优化功能融合到一起,产品就能实现前所未有的自动化程度。

2、智能生产智能生产是指以智能制造系统为核心,以智能工厂为载体,通过在工厂和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形成以数据互联互通为特征的制造网络,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管理和优化。智能生产涵盖产品、工艺设计、工厂规划的数字设计与仿真,底层智能装备、制造单元、自动化生产线,制造执行系统,物流自动化与管理等企业管理系统等。

3、智能服务通过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并上传至企业数据中心(企业云),系统软件对设备实时在线监测、控制,并经过数据分析提早进行设备维护。例如维斯塔斯通过在风机的机舱、轮毂、叶片、塔筒及地面控制箱内,安装传感器、存储器、处理器以及SCADA系统,实现对风机运行的实时监控。还通过在风力发电涡轮中内置微型控制器,可以在每一次旋转中控制扇叶的角度,从而最大限度捕捉风能,还可以控制每一台涡轮,在能效最大化的同时,减少对邻近涡轮的影响。维斯塔斯通过对实时数据进行处理预测风机部件可能产生的故障,以减少可能的风机不稳定现象,并使用不同的工具优化这些数据,达到风机性能的最优化。

(四)作用发展智能制造的核心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拓展企业价值增值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通过智能制造,产品

从研发到上市、从下订单到配送时间可以得以缩短。通过远程监控和预测性维护为机器和工厂减少高昂的停机时间,生产中断时间也得以不断减少。

二是提高生产的灵活性。通过采用数字化、互联和虚拟工艺规划,智能制造开启了大规模批量定制生产乃至个性化小批量生产的大门。

三是创造新价值。通过发展智能制造,企业将实现从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向“以集成服务为中心”转变,将重心放在解决方案和系统层面上,利用服务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实现新价值。

二、国外智能制造系统架构自美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智能制造的概念后,一直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和关注,纷纷将智能制造列为国家级计划并着力发展。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是德国“工业4.0”战略和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

(一)德国

2013年4月,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了“工业4.0”战略,其核心是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连通、相互识别和有效交流,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生产由集中向分散转变,规模效应不再是工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产品由趋同向个性的转变,未来产品都将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生产,极端情况下将成为自动化、个性化的单件制造;用户由部分参与向全程参与转变,用户不仅出现在生产流程的两端,而且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

德国工业4.0战略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价值网络的横向集成,即通过应用CPS,加强企业之间在研究、开发与应用的协同推进,以及在可持续发展、商业保密、标准化、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二是全价值链的纵向集成,即在企业内部通过采用CPS,实现从产品设计、研发、计划、工艺到生产、服务的全价值链的数字化;三是端对端系统工程,即在工厂生产层面,通过应用CPS,根据个性化需求定制特殊的IT结构模块,确保传感器、控制器采集的数据与ERP管理系统进行有机集成,打造智能工厂。

2013年12月,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发表了《德国“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其目标是制定出一套单一的共同标准,形成一个标准化的、具有开放性特点的标准参考体系,最终达到通过价值网络实现不同公司间的网络连接和集成。德国“工业4.0”提出的标准参考体系是一个通用模型,适用于所有合作伙伴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工业4.0”相关的技术系统的构建、开发、集成和运行的框架,意图是将不同业务模型的企业采用的不同作业方法统一为共同的作业方法。

(二)美国

1、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最早由通用电气于2012年提出,与工业4.0的基本理念相似,倡导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形成开放而全球化的工业网络,其内涵已经超越制造过程以及制造业本身,跨越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价值链。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相比,更加注重软件、网络和大数据,目标是促进物理系统和数字系统的融合,实现通信、控制和计算的融合,营造一个信息物理系统的环境。

工业互联网系统由智能设备、智能系统和智能决策三大核心要素构成,数据流、硬件、软件和智能的交互。由智能设备和网络收集的数据存储之后,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由此产生的“智能信息”可以由决策者必要时进行实时判断处理,成为大范围工业系统中工业资产优化战略决策过程的一部分。

——智能设备:将信息技术嵌入装备中,使装备成为可智能互联产品。为工业机器提供数字化仪表是工业互联网革命的第一步,使机器和机器交互更加智能化,这得益于以下三个要素:一是部署成本:仪器仪表的成本已大幅下降,从而有可能以一个比过去更经济的方式装备和监测工业机器。二是微处理器芯片的计算能力:微处理器芯片持续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即使得机器拥有数字智能成为可能。三是高级分析:“大数据”软件工具和分析技术的进展为了解由智能设备产生的大规模数据提供了手段。

——智能系统:将设备互联形成的一个系统。智能系统包括各种传统的网络系统,但广义的定义包括了部署在机组和网络中并广泛结合的机器仪表和软件。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器和设备加入工业互联网,可以实现跨越整个机组和网络的机器仪表的协同效应。智能系统的构建整合了广泛部署智能设备的优点。当越来越多的机器连接在一个系统中,久而久之,结果将是系统不断扩大并能自主学习,而且越来越智能化。

——智能决策:大数据和互联网基础上实时判断处理。当从智能设备和系统收集到了足够的信息来促进数据驱动型学习的时候,智能决策就发生了,从而使一个小机组网络层的操作功能从运营商传输到数字安全系统。

2014年3月,美国通用电气、IBM、思科、英特尔和AT&T五家行业龙头企业联手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其目的是通过制定通用标准,打破技术壁垒,使各个厂商设备之间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利用互联网激活传统工业过程,更好地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工业互联网联盟已经已经开始起草工业互联网通用参考架构,该参考架构将定义工业物联网的功能区域、技术以及标准,用于指导相关标准的制定,帮助硬件和软件开发商创建与物联网完全兼容的产品,最终目的是实现传感器、网络、计算机、云计算系统、大型企业、车辆和数以百计其他类型的实体得以全面整合,推动整个工业产业链的效率全面提升。

2、智能制造

2011年6月24日美国智能制造领导联盟(Smart Manufacturing Leadership Coalition,SMLC)发表了《实施21世纪智能制造》报告。报告认

为智能制造是先进智能系统强化应用、新产品制造快速、产品需求动态响应、以及工业生产和供应链网络实时优化的制造。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是网络化传感器、数据互操作性、多尺度动态建模与仿真、智能自动化、以及可扩展的多层次的网络安全。该报告给出了智能制造企业框架。智能制造企业将融合所有方面的制造,从工厂运营到供应链,并且使得对固定资产、过程和资源的虚拟追踪横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最终结果,将是在一个柔性的、敏捷的、创新的制造环境中,优化性能和效率,并且使业务与制造过程有效串联在一起。

图1 美国智能制造企业框架

三、对我国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的设想

借鉴德国、美国智能制造的发展经验,我国的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应该是一个通用的制造体系模型,其作用是为智能制造的技术系统提供构建、开发、集成和运行的框架;其目标是指导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价值链主线的企业,实现研发、生产、服务的智能化,通过企业间的互联和集成建立智能化的制造业价值网络,形成具有高度灵活性和持续演进优化特征的智能制造体系。

(一)基本架构

智能制造系统是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通过由网络和云应用为基础构建的制造网络实现相互链接所构成的。企业智能制造系统的构成是由企业计算与数据中心、企业管控与支撑系统、为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集成的各类工具共同构成,智能制造系统具有可持续优化的特征。智能制造系统可分为五层,第一层是生产基础自动化系统,第二层是生产执行系统,第三层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第四层是企业管控与支撑系统,第五层是企业计算与数据中心(私有云)。

图2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二)具体构成

1、生产基础自动化系统层主要包括生产现场设备及其控制系统。其中生产现场设备主要包括传感器、智能仪表、PLC、机器人、机床、检测设备、物流设备等。控制系统主要包括适用于流程制造的过程控制系统,适用于离散制造的单元控制系统和适用于运动控制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

2、制造执行系统层制造执行系统包括不同的子系统功能模块(计算机软件模块),典型的子系统有制造数据管理系统、计划排程管理系统、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工具工装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项目看板管理系统、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底层数据集成分析系统、上层数据集成分解系统等。

3、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层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层,横向上可以主要分为研发设计、生产和服务三个环节。研发设计环节功能主要包括产品设计、

工艺仿真、生产仿真,仿真和现场应用能够对产品设计进行反馈,促进设计提升,在研发设计环节产生的数字化产品原型是生产环节的输入要素之一。生产环节涵盖了上述的生产基础自动化系统层和制造执行系统层包括的内容。服务环节通过网络实现的功能主要有实时监测、远程诊断和远程维护,应用大数据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和服务有关的决策,指导诊断和维护工作,新的服务记录将被采集到数据系统。

4、企业管控与支撑系统层企业管控与支撑系统包括不同的子系统功能模块,典型的子系统有:战略管理、投资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物资管理、销售管理、健康安全与环保管理等。

5、企业计算与数据中心层主要包括网络、数据中心设备、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应用软件,为企业实现智能制造提供计算资源、数据服务以及具体的应用功能,能够提供可视化的应用界面。

如为识别用户需求建设的面向用户的电子商务平台、为建立产品研发设计平台、制造执行系统运行平台、服务平台等都需要以企业计算与数据中心为基础,可以实现各类型的应用软件实现交互和有序工作,各子系统实现全系统信息共享。

弱电智能化系统设计说明

XX·XX花园弱电智能化系统 各子系统说明: 一、数字(网络)高清视频监控系统 1)在小区的主次要出入口,地下车库出入口、大堂前厅、公共区域、电梯轿厢等重要部分设置高清网络摄像机、确保监控无死角,对这些区域人员进出及活动情况进行监视与录像。 2)系统传输采用联网光纤+交换机(带光模块千兆交换机)+网络线方式传输视频信号,交换网络设备计入计算机网络系统。 3)监控中心设置电视墙、操作台。 4)系统供电采用UPS集中供电方式,即由各监控点部位敷设6条YJV3*6+1*4MM2主干电源线至弱电井内配电箱,配电箱内设置防雷保护器和断路开关,各楼层摄像机电源由一层配电箱分配至安装点,分支电源线采用RVV2*1.0型;室外立杆设备箱内设置防雷器。 5)监控系统录像存储采用IP数字专业存储设备进行存储,录像保存时间约为20天。 二、周界报警系统 1)本系统所有工作信号均接入管理中心报警主机 2)系统主要考虑两大区域,一为室外周边围墙、二为室内报警(可扩展),室内报警根据业主需求可扩展商铺、仓库联动报警及主要进出口通道报警,具体设计如下: 3)室外周边为保障车辆及中心财产安全,在周边围墙设置4线制电子围栏;每个防区设置1个防水设备箱,箱内安装总线地址模块,为便于安保人员及时发现报警防区情况,在每个防区可设置视频监控与报警系统联动功能;室内报警可扩展对主要进出口及商铺、

仓库联动防盗报警。 4)系统采用总线制结构,报警信号总线采用RVVP2*1.0屏蔽线,即由配送2监控中心敷设电子围栏室外模块,电源线路采用RVV2*1.5线。 5)系统由管理中心集中管理,在监控中心设置1台报警电子地图管理电脑,系统各报警点触发报警时在管理电脑上显示报警区域,管理人员通过电子地图可第一时间确定报警区域;系统通过后台硬件与监控系统联动,当防区触发报警时联动的摄像机图像将显示在监控屏幕上并进行录像,便与安防取证。 三、数字可视楼宇对讲 1)本工程采用数字可视对讲系统(带智能家居、可视对讲、安防等功能;可扩展电梯控制),信号系统配置IC门禁卡,本卡可与小区其它刷卡系统实现一卡通功能。 2)采用IP/TCP协议,系统传输通过采用“超五类网线+交换机+光缆+交换机+超五类网线”的架构进行传输,可实现语音、视频和数据通信以及信息存储、转发、应用、共享等功能。 3)本系统采用数字彩色可视对讲系统,住宅住户每户配置一台7寸室内直按室内分机;每个单元楼单元大门配置7寸数字彩色屏单元门口机;地下室配置3.5寸数字彩色屏单元门口机;在小区进出口设置栅栏门口机,方便管理外来进出人员。 4)本次设计电源等设备箱均采用300*200*150规格的电源箱(带二+三电源插座)安装。 5)每栋楼层间设备箱内设置可视对讲的24口或16口接入交换机。 四、车牌识别停车场管理系统 1)自动识别系统内车辆车牌后自动开闸;临时客户根据停车时间计费,缴费后方可离开; 2)车牌自动识别停车场,提升了立体高清车牌识别摄像机图像的清晰度、处理速度

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和智能工厂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和智能工厂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行业智能制造系统都还处于局部应用阶段,只有少数大企业单项业务信息技术覆盖面较高,关键业务环节应用系统之间实现了一定的协同和集成。从制造企业生产力水平来看,大量企业处于工业2.0要补课,有些企业处于工业3.0待普及,有个别企业处于工业4.0要示范。 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发展趋势 据行业专业人士分析,今后国内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将面临三大发展趋势。 第一大趋势:智能制造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系统解决方案领域的合作将更加活跃。 智能制造发展具有复杂性、系统性,涉及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涉及执行设备层、控制层、管理层、企业层、云服务层、网络层等企业系统架构,需要实现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限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研发周期较长以及工艺壁垒等因素,单个系统解决方案商很难满足各个细分行业的智能制造发展需要,企业间将不断加强协同创新,以强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能力。 第二大趋势: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将进一步完善,工业软件领域的集成与发展将成为重点。 从企业系统架构来看,国内目前还没有出现能够打通整个架构体系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商,但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将不断完善架构体系。智能制造系

统解决方案主要依托于软硬件产品及系统,实现制造要素和资源的相互识别、实时交互、信息集成。从硬件层面来看,基于成本大幅降低的现实需要,硬件中通用性强的部分将日趋模块化、标准化发展。从软件层面来看,工业软件存在于智能制造的每个角落,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将更加倚重于与硬件层关系密切的软件部分(SFC、MES、ERP、PLM)的集成与发展,其中MES是软件层中最核心部分。 我国智能工厂发展趋势分析 当前,智能制造热度高企,石化、钢铁、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飞机制造等行业纷纷开始探索建设智能工厂。《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这必将加速智能工厂在工业行业领域的应用推广。预计未来3-5年,全国将涌现出一批智能工厂。 智能工厂的内涵及建设重点 智能工厂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主要通过构建智能化生产系统、网络化分布生产设施,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企业基于CPS和工业互联网构建的智能工厂原型,主要包括物理层、信息层、大数据层、工业云层、决策层。其中,物理层包含工厂内不同层级的硬件设备,从最小的嵌入设备和基础元器件开始,到感知设备、制造设备、制造单元和生产线,相互间均实现互联互通。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可测可控、可产可管”的纵向集成环境。信息层涵盖企业经营业务各个环节,包含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物流配送等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众创、个性化定制、电子商务、可视追踪等相关业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横向集成环境,实现数据和信息的流通和交换。

数控技术提纲及课后习题(DOC)

第一部分提纲 1、数控机床的组成 2、数控机床的分类与含义 3、程序编制的步骤、首件试切的作用 4、数控机床坐标系 5、几个概念:数字控制、伺服系统、脉冲当量、数控机床的控制轴与联动轴 6、什么是插补、插补方法分类, 7、滚珠丝杠幅预紧的分类与原理 8、进给系统中齿轮传动副、滚珠丝杠螺母副的间隙将会造成什么后果 9、CNC装置硬件结构分类? 10、CNC装置软件结构分类? 11、M00、M01、M02、M03、M04、M05、M06、M30、M98、M99 12、G00、G01、G02、G03、G40、G41、G42、G43、G44、G49、G90、G91、G92、G80、G81、G70、G71、G72、G73 13、逐点比较法的公式、确定刀具进给方向的依据、直线、圆弧计算过程、插补轨迹图 14、数字增量插补法的插补周期及其相关因素 15、刀具补偿原理与方法 16、在逐点比较法直线插补中,已知 f、δ、直线与X轴的夹角α,则V、Vmax、Vmin=? mm/s 17、数控机床上加工工件时所特有的误差是什么 18、伺服系统的作用、分类、所采用的插补方法、使用的电动机 19、旋转变压器的工作方式? 20、增量式光电编码器的组成、原理 21、绝对值编码器的原理,能分辨的最小角度与码位数的关系 22、光栅的组成、摩尔条纹的计算、特性、读数原理

23、步进电机、交流伺服电机、直流伺服电机的应用场合,步进电机失步的类型。 24、步进电机步距角的计算 25、交流伺服电机的种类、调速方法 26、步进电动机功率驱动电路的种类 27、主运动的传动形式 28、车、铣数控加工编程,用绝对坐标或增量坐标编程,刀补的应用,进刀、退刀方式选择,粗车循环的应用,带公差尺寸的编程处理方法 29.数控机床由哪几部分组成?(用框图表示) 30、有一台数控机床在进给系统每一次反向之后就会使运动滞后于指令信号,请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消除的办法。 31、步进电机常用的驱动放大电路有哪几种?它们在性能上各有何特点? 32、说说正式加工前的程序校验和空运行调试有什么意义? 33、数控加工编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4、简述绝对坐标编程与相对编程的区别。 35、在孔加工中,一般固定循环由哪6个顺序动作构成? 36、简要说明数控机床坐标轴确立的基本原则。 37、说明模态指令(模态代码)和非模态指令(非模态代码)的区别) 38、.刀具半径补偿的作用是什么?使用刀具半径补偿有哪几步,在什么移动指令下才能建立和取消刀具半径补偿功能? 39、数据采样式进给位置伺服系统中选择采样周期时,应考虑那些因素? 40、光电盘为什么要采用相同的两套光电元件?它们的安装位置如何确定? 41、什么叫做数控机床的脉冲当量?它影响数控机床的什么性能?一般数控机床的脉冲当量为多大值? 42、 G90 G00 X20.0 Y15.0与G91 G00 X20.0 Y15.0有什么区别?

智能制造内涵和系统设计架构探究

一、智能制造的内涵 (一)概念关于智能制造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始于20 世纪80年代人工智能在制造领域中的应用,智能制造概念正式提出,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系统的提出,成熟于21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 世纪80年代:概念的提出。1998年,美国赖特(Paul Kenneth Wright )、伯恩(David Alan Bourne)正式出版了智能制造研究领域的首本专著《制造智能》(Smart Manufacturing),就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前景进行了系统描述,将智能制造定义为“通过集成知识工程、制造软件系统、机器人视觉和机器人控制来对制造技工们的技能与专家知识进行建模,以使智能机器能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进行小批量生产”。在此基础上,英国技术大学Williams教授对上述定义作了更为广泛的补充,认为“集成范围还应包括贯穿制造组织内部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麦格劳 - 希尔科技词典将智能制造界定为,采用自适应环境和工艺要求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的减少监督和操作,制造物品的活动。 ——20世纪90年代:概念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在智能制造概念提出不久后,智能制造的研究获得欧、美、日等工业化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围绕智能制造技术(IMT)与智能制造系统(IMS)开展国际合作研究。1991年,日、美、欧共同发起实施的“智能制造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中提出:“智能制造系统是一种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贯穿智能活动,并将这种智能活动与智能机器有机融合,将整个制造过程从订货、产品设计、生产到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以柔性方式集成起来的能发挥最大生产力的先进生产系统”。 ——21世纪以来:概念的深化。21世纪以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智能制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2010年9月,美国在华盛顿举办的“21世纪智能制造的研讨会”指出,智能制造是对先进智能系统的强化应用,使得新产品的迅速制造,产品需求的动态响应以及对工业生产和供应链网络的实时优化成为可能。德国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虽没明确提出智能制造概念,但包含了智能制造的内涵,即将企业的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融入到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PS)。在制造系统中,这些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包括智能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能够相互独立地自动交换信息、触发动作和控制。 综上所述,智能制造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自动化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数字制造技术结合,实现工厂和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实时管理和优化的新型制造系统。 (二)特征 智能制造的特征在于实时感知、优化决策、动态执行等三个方面:一是数据的实时感知。智能制造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通过利用高效、标准的方法实时

智能化设计方案说明V.

宜春恒大绿洲首期智能化系统工程() 设 计 方 案 2016年4月

目录

第1章前言 1.1设计依据 《“业主”智能化系统项目工程设计合同》 《“业主”建筑、电气、装修等相关条件图》 总工室、物业等提供的需求及技术要求文件 恒大集团《2015版相关智能化设计要求及标准》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 B/T50326-2014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 B50314-2015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 B/T50339-2013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 B50348-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 A/T699-2011 《民用闭路监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 B50198-2011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 B50394-2007 《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 B50396-2007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 A/T75-94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 B50395-2007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规范》G B/T50343-2012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 B50054-2011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 B50052-2009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 B50174-2010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 B50016-2014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 B50055-201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 B50057-2010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 G J16-2008 《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 G J242-2011 《工业电视系统设计规范》G B J50115-2009 《停车场管理系统》Q/SJS 003-2010

智能制造体系架构分析与工业互联网应用

导读 对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国内外智能制造的主要概念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对智能制造的典型应用场景、主要需求及体系架构进行分析,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提出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互联网整体架构与关键技术、工业智能网络、工业数据采集与数据开放等应用技术。 1、智能制造 1.1智能制造国内外发展趋势 (1)德国工业4.0与美国工业互联网 工业4.0已上升为德国的国家战略。工业4.0的目标是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将实体物

理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融合、产品全生命周期、全制造流程数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集成,形成一种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新生产模式。 美国的互联网以及ICT巨头与传统制造业领导厂商携手推出“工业互联网”概念,GE、思科、IBM、AT&T、英特尔等80多家企业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工业互联网”希望借助网络和数据的力量提升整个工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工业互联网旨在通过制定通用标准,打破技术壁垒,利用互联网激活传统工业过程,更好地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 2016年3月,工业4.0平台和工业互联网联盟双方代表开始探讨合作事宜。双方就各自推出的参考架构RAMI4.0和IIRA的互补性达成共识,形成了初始映射图,以显示两种模型元素之间的直接关系;制定了未来确保互操作性的一个清晰路线图,其他还包括:在IIC试验台和工业4.0试验设施方面的合作,以及工业互联网中标准化、架构和业务成果方面的合作。 (2)中国制造2025

我国将工业互联网定位于国家战略高度。2015年国务院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 联网”。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通过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5项重大工程,实现长期制约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1.2智慧工厂概念模型 智慧工厂概念首先由美国ARC顾问集团提出,智慧工厂实现了数字化产品设计、数字化产品制造、数字化管理生产过程和业务流程,以及综合集成优化的过程,可以用工程技术、生产制造、供应链三个维度描述智慧工厂模型。智慧工厂模型如图1所示。

智能化设计说明知识交流

一、工程概况: 1.建筑概况:本工程为新院区建设项目,工程位于新华路与朝阳街交叉口的西南角,与老院区紧邻。本次设计为医院新建医疗综合楼,建筑面积为4793 2.98平方米,建筑物总高度:门急诊楼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高度15.050m病房楼地下一层,地上九层,建筑高度40.550m(不含屋顶设备层),建筑物总高44.250m (女儿墙个高度)。工程为一类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下一层局部为常6级人防物质库。 二、设计依据: 1、建设单位提供本工程项目有关结构、装饰、电气、设备等图纸。 2、国家及地方相关的标准和规定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6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16-2008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8-2004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94-2007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95-2007 《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96-2007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 GA/T 74-2000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200-1994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11-2007 《会议系统的电及其音频性能要求》 GB/T15381-1994 《视频显示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464-2008 《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2008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1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1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 GB50375-2006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03-2002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339-2013 《智能建筑工程检测规程》 CECS 182:2005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GA308-2001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B50312-2007 《视频显示系统工程测量规范》 GB50525-2010 5.其他有关国家及地方的现行规程、标准。 三、设计范围: 本设计包括建筑红线内的以下内容: 1、综合布线系统; 2、有线电视系统; 3、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4、门禁一卡通系统; 5、停车场管理系统; 6、信息发布系统; 7、电子巡更系统; 8、或者自助服务系统; 9、母婴防盗系统;10、门诊叫号系统;11、楼宇自控系统。 四. 系统功能说明: 1、综合布线系统 1)、综合布线系统是将语音信号、数字信号的配线经过统一的规范设计,综合在一套标准的配线系统上,此系统为开放式网络平台,方便用户在需要时,形成各自独立的子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综合信息数据库管理、电子邮件、个人数据库、报表处理、电话会议、电视会议等。 2)、由市政引来外线光缆进入一层弱电设备间,引入端设置过电压保护。与外部

智能化制造背景下的感知系统

智能制造背景下的感知系统 一、智能制造的内涵 (一)概念 关于智能制造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人工智能在制造领域中的应用,智能制造概念正式提出,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系统的提出,成熟于21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 世纪80年代:概念的提出。1998年,美国赖特(Paul Kenneth Wright )、伯恩(David Alan Bourne)正式出版了智能制造研究领域的首本专著《制造智能》(Smart Manufacturing),就智能制造的内涵与前景进行了系统描述,将智能制造定义为“通过集成知识工程、制造软件系统、机器人视觉和机器人控制来对制造技工们的技能与专家知识进行建模,以使智能机器能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进行小批量生产”。在此基础上,英国技术大学Williams教授对上述定义作了更为广泛的补充,认为“集成范围还应包括贯穿制造组织内部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麦格劳- 希尔科技词典将智能制造界定为,采用自适应环境和工艺要求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的减少监督和操作,制造物品的活动。 ——20世纪90年代:概念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在智能制造概念提出不久后,智能制造的研究获得欧、美、日等工业化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围绕智能制造技术(IMT)与智能制造系统(IMS)开展国际合作研究。1991年,日、美、欧共同发起实施的“智能制造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中提出:“智能制造系统是一种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贯穿智能活动,并将这种智能活动与智能机器有机融合,

将整个制造过程从订货、产品设计、生产到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以柔性方式集成起来的能发挥最大生产力的先进生产系统”。 ——21世纪以来:概念的深化。21世纪以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智能制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2010年9月,美国在华盛顿举办的“21世纪智能制造的研讨会”指出,智能制造是对先进智能系统的强化应用,使得新产品的迅速制造,产品需求的动态响应以及对工业生产和供应链网络的实时优化成为可能。德国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虽没明确提出智能制造概念,但包含了智能制造的内涵,即将企业的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融入到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CPS)。在制造系统中,这些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系统包括智能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能够相互独立地自动交换信息、触发动作和控制。 综上所述,智能制造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自动化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数字制造技术结合,实现工厂和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实时管理和优化的新型制造系统。 (二)特征 智能制造的特征在于实时感知、优化决策、动态执行等三个方面:一是数据的实时感知。智能制造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通过利用高效、标准的方法实时进行信息采集、自动识别,并将信息传输到分析决策系统;二是优化决策。通过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海量异构信息的挖掘提炼、计算分析、推理预测,形成优化制造过程的决策指令。

数控技术基础指导书

数控技术基础指导书 《数控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 主编要小鹏 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6年11月

实验一数控机床结构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数控机床的剖析及示教,把握数控机床的一些差不多概念。 2、了解数控机床的组成、分类,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数控机床的坐标系统等。 二、实验要求 1、预习实验指导书。 2、熟悉实验安全规程。 3、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4、实验终止后做好设备清理工作。 三、实验原理 数控机床采纳数字化信息技术对机床的运动及其加工过程进行自动操纵与操作运行。它解决了传统方式难以解决的复杂零件的制造问题;其准确性与高效性改变了以往机械工业中周期长、效率低的局面;其柔性的工作方式,能充分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现代化生产需要。现在的数控机床一样由CNC装置、伺服驱动、主轴驱动及机床本体等几个部分组成。数控机床的工作过程大致有如下几个过程,见图 1-1 。 图1-1 数控机床的总体结构布局应按要求既满足从机床性能、加工适应范畴等内部因素考虑确定各构件间位置,同时亦满足从外观、操作、治理到人机关系等外部因素考虑安排机床总布局。数控机床不同的布局形式给机床工作带来了不同的阻碍,从而形成不同的特点,其阻碍要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不同布局适应不同的工件形状、尺寸及重量 如图 1-2 所示均为数控铣床,但四种布局方案适应的工件重量、尺寸却不同。其中,( a )适应较轻工件,( b )适应较大尺寸工件,( c )适应较重工件,( d )适应更重更大工件。 2、不同布局有不同的运动分配及工艺范畴

如图 1-3 所示为数控镗铣床的三种布局方案。其中,( a )主轴立式布置,上下运动,对工件顶面进行加工;( b )主轴卧式布置,加工工作台上分度工作台的配合,可加工工件多个侧面;( c )在( b )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数控转台,可完成工件上更多内容的加工。 图1-2 数控铣床的布局 图1-3 数控镗铣床的布局图 3、不同布局有不同的机床结构性能 如图 1-4 所示为几种数控卧式镗铣床。其中( a )、( b )为 T 形床身布局,工作台支承于床身,刚度好,工作台承载能力强;( c )、( d )工作台为十字形布局,其中( c )主轴箱悬挂于单立柱一侧,使立柱受偏载,( d )主轴箱装在框式立柱中间,对称布局,受力后变形小,有利于提高加工精度。

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说明书

xxx项目别墅区智能化系统设计要求 一,项目智能化配套的内容: 小区内设二个智能化监控系统(多层区一个系统、高层区一个系统,两个系统之间用光缆联络,实行资源共享). 一)闭路监控系统、二)周界防范与防攀爬系统、三)、楼宇对讲系统、四)车辆管理系统、五)背景音乐系统、六)电子巡更系统、七) 智能物业管理系统、八)电梯五方通话系统。 (二)闭路监控系统 1、功能简介及安装位置: 闭路监控系统主要在小区周界围墙、商业部分的女儿墙、出入口、小区主干道、地下室车库(主通道、次通道需安装摄像头)尽量减少盲区、公共场所(别墅组团内不安装摄像头)、电梯轿厢、地下室单元入户处、一层单元入户门厅处、等场所设置闭路监控摄像机,对这些区域进行图像监控,以保证小区人员安全及车辆安全。周界的摄像机需与周界防越报警系统联动,当前端有非法人员越入,中心电脑立即弹出相应防区的报警电子地图.构成小区的第二道防线。 2、设备功能要求:1)、小区在周界、沿街店面女儿墙、小区出入口、小区主要干道(别墅组团内不安装)、地下停车场主道、次通道、地下室单元入户处、地下车库出入口(高层区66#楼为地下车库入口、68#楼为地下车库出口、59#楼为备用应急出入口,摄像头只作线路预埋、预留不安装摄像头;多层区56#楼为地下车库入口、1#楼为地下车库出口、23#楼为备用应急出入口,摄像头只作线路预埋、预留不安装摄像头;)安装红外一体化摄像机;2)、在电梯轿厢内设置彩色飞碟摄像机;3)、小区内部中心景区设置均速球一体化摄像机。 监控中心要求:一台显示器可切割十六个画面(分类归项)、录像机切画面为一个显示器16画面,可在重点范围切变为一个画面;配硬盘实行录像,可储存15天录像。 3)摄像头用交流电源应在就近的消防应急电源中取。 3、主要设备技术参数 3.1电梯专用飞碟式彩色摄像机 1/3寸SONY,彩色半球 560线 0.1LUX,DC12V 标配3.6mm镜头耐高温塑胶外壳,白色外壳。 背光补偿:有,自动白平衡:自动(2500~9500K) 信噪比:50dB 以上(AGC—OFF) 3.2 日夜型一体化摄像机 1/3寸SONY,彩色摄像机 560线,0LUX,DC12V 标配12或16mm大镜头 自带红外灯(53PCS,¢8)80米, 室外,防水,F013机壳

智能化设计说明

智能化设计说明 1.综合布线系统 (1)系统介绍 综合布线系统是一个用于语音、数据、影像和其他信息技术的标准结构化布线系统。是一套用于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为计算机、通信设施预先设置的信息传输通道。 (2)系统配置 综合布线系统共设计多个个信息点。系统采用六类非屏蔽八芯双绞线,数据主干采用6芯多模万兆光纤,语音主干采用5类屏蔽50对大对数电缆。核心设备间位于计算机网络机房内,各层按区域集中的方式设置设备间,共设计42U标准机柜多台。 2.计算机网络系统 (1)系统介绍 网络系统是检察院智能化系统中的基础子系统之一,它对下需要依托综合布线系统及机房配电系统的支持,对上为多种应用系统提供网络支撑平台,网络系统的稳定是这些系统平稳运行的前提,网络系统的性能也将直接影响这些系统的性能。 (2)系统规模 专网采用100GE双核心、万兆双上联、千兆到桌面;涉密网采用单核心、千兆上联、千兆到桌面;非涉密网采用单核心、千兆上联、

百兆到桌面。 3.安全防范系统 安全防范系统包括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所有安全防范系统的电源,由UPS统一供电。 (1)视频监控系统 由摄像机、硬盘录像机、监视器等组成。摄像头根据不同部位设置相应功能摄像机。设置专门的监控机房,监控机房预留安防用内网信息点,可以把视频安防信号传至内网。 (2)入侵报警系统 系统由报警主机及探测器组成,系统采用总线制报警系统。 建筑物出入口设微波红外双鉴报警探测器,入侵报警主机设在监控机房,主机应具备布防、撤防及报警等功能。 (3)系统报警联动 综合安防系统的视频监控子系统和入侵报警子系统均可以与楼宇自控系统、门禁系统、消防系统实现报警联动(另配报警输入模块)。发生非法进入或者火灾报警时,报警信号自动联动视频监控系统(在夜间同时联动监控区域照明系统),监控中心能够及时了解到防范区域的监控图像,在第一时间内处理异常事件。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映射及示例解析》

国家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映射及示例解析 图11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各维度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映射 图11通过具体的映射图展示了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三个维度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映射关系。由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中A基础共性及C行业应用涉及到整个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映射图中对B关键技术进行了分别映射。 B关键技术中包括BA智能装备、BB智能工厂、BC智能服务、BD智能赋能技术、BE工业网络等五大类标准。其中BA智能装备主要对应生命周期维度的设计、生产和物流,

系统层级维度的设备和单元,以及智能特征维度中的资源要素;BB智能工厂主要对应生命周期维度的设计、生产和物流,系统层级维度的车间和企业,以及智能特征维度的资源要素和系统集成;BC智能服务主要对应生命周期维度的销售和服务,系统层级维度的协同,以及智能特征维度的新兴业态;BD智能赋能技术主要对应生命周期维度的全过程,系统层级维度的企业和协同,以及智能特征维度的所有环节;BE工业网络主要对应生命周期维度的全过程,系统层级维度的设备、单元、车间和企业,以及智能特征维度的互联互通和系统集成。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通过三个维度展示了智能制造的全貌。为更好的解读和理解系统架构,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工业机器人和工业网络为例,诠释智能制造重点领域在系统架构中所处的位置及其相关标准。 1.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智能特征系统集成互联互通融合共享 图12a CAD 在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中的位置 CAD 位于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生命周期维度的设计环节、系统层级的企业层,以及智能特征维度的融合共享,如图12a 所示。已发布的CAD 标准主要包括: ● GB/T 18784-2002 CAD/CAM 数据质量 ● GB/T 18784.2-2005 CAD/CAM 数据质量保证方 法 ● GB/T 24734-2009 技术产品文件 数字化产品定义 数据通则

智能化系统设计说明资料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广东省惠州市,由一栋办公楼和购物中心组成,其中办公楼部分高度为25层,购物中心部分主体为3层,局部5层,地上总建筑面积为73892.97平方米;地下建两层停车库,总建筑面积为21374.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1374.80平方米。 弱电机房、信息机房均设在地下一层。 二、设计依据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200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98 《汽车库、停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2005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04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 50314 -2006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200 -94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5 2007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4-2007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48 -2004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11 -2007 《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6 -2007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93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3 建筑设计图纸及资料 三、设计内容 本方案设计包括以下十个系统: 1)综合线槽

2)综合布线系统 3)语音通讯系统 4)计算机网络系统 5)有线电视系统 6)安全防范系统(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巡更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 7)信息发布系统 8)无线对讲系统 9)公共广播系统 10)电梯五方对讲系统 11)远程抄表系统 12)机房工程 四、综合线槽 弱电系统设置一套200mm*100mm的水平线槽,地下一层水平线槽互通,主干线槽设置为400mm*100mm,地下一层从各个弱电竖井至通信机房设置为400mm*100mm。 供电部分在地下一层从信息机房到各个弱电竖井设置一套100mm*100mm的水平线槽,用于敷设220V电源电缆,实现弱电设备的UPS集中供电。主干线槽设置为100mm*100mm。 远程抄表系统从弱电竖井到本层电表房(或强电竖井)设置一套100mm*50mm的水平线槽。公共广播系统在地下一层从消防控制室到各弱电竖井敷设一套50*50的线槽。 电缆线槽、桥架敷设宜高出地面2.2m以上。线槽和桥架顶部距楼板不宜小于30mm;在过梁或其他障碍物处不得小于50mm。 水平线路(除图中注明外)均采用沿吊顶内金属线槽敷设,无线槽处穿钢管敷设到位。 线槽穿墙及楼板处,电缆井、管道井与走道等相连通的孔洞应用防火材料密闭封堵。 五、综合布线系统 本系统将语音和数据综合在一套标准的布线系统上,系统为开放式网络平台,方便用户在需要时,形成各自独立的子系统。 本系统由市政引来通讯光缆进入地下一层的通信机房。系统包括外网(语音点、数据点、无线网络点)和设备网(视频监控点,LED信息屏点)2套物理隔离的网络。

数控技术的基本知识

数控技术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1.了解数控机床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势及先进的制造技术。 2.熟悉数控机床加工特点和加工对象。 3.掌握数控机床的组成及种类。 重点:数控机床的结构、组成及应用 难点:数控机床的加工特点和加工对象 一、数控机床的产生与发展 (一)、数控机床的产生 1952年,美国帕森斯公司和麻省理工学院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半个世纪以来,数控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数控机床的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两个阶段和六代。 1952年的第一代——电子管数控机床 1959年的第二代——晶体管数控机床 1965年的第三代——集成电路数控机床 1970年的第四代——小型计算机数控机床 1974年的第五代——微型计算机数控系统 1990年的第六代——基于PC的数控机床。 (二)、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 1、高速度高精度化 速度和精度是数控机床的两个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加工效率和产品的质量,为实现更高速度,更高精度的指标,目前主要从以下几点采取措施进行研究。 数控系统:采用位数,频率更高的微处理器,以提高系统的基本运算速度。目前程序中断处理时间小于1MS/1K指令。 伺服驱动系统:全数字伺服交流系统,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空位粘度,进给速度。所谓数字伺服系统,指的是伺服系统中的控制信息用数字来处理它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a)采用现代控制理论,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最佳最优的控制。 b)数字伺服系统是一种离散系统,它是由采样器和保持器两个基本环节组成的,位置, 速度,电流构成的反馈全部数字化,PID软件化。 c)数字伺服系统具有较高的动静精度,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d)系统一般配有SERCOS(串行实时通信系统)板,可实现大信息量数据的高速,无 声的传输。 机床静动摩擦的线形补偿控制技术: 机械动静磨擦的线形会导致机床的爬行。 高速大功率电主轴的应用: 在超高速加工中,对机床主轴转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10000-75000R/MIN)传统的齿轮变速主传动系统已不能适应其要求。 配备高速,功能强的装式可编控制器PLC: 提高可编程控制器的进行速度,来满足数控机床高速加工的速度要求。 (2)多功能化、智能化、小型化 数控机床采用一机多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前台加工,后台编辑的前后台功能,以充分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机床利用率。 具有更高的通讯功能,现代数控机床除具有通信口,DNC功能外,还具有网络功能。

智能化设计说明

智能化系统设计说明 2.2 综合布线系统 2.5 公共/应急广播系统 2.相关专业提供的工程设计资料; 下一层的接入机房。接入机房预留通往室外的管路和电缆井,预埋12孔直径100mm的防水套4.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及设计要求; 3.各市政主管部门对初步设计的审批意见; 二.设计内容 1.建筑概况:本工程为中山市健康大厦,位于中山市东区,总建筑面积: 6224 2.6平方米(其中: 地上43843.0平方米;地下18399.6平方米),地下4层地上28层,建筑高度131.8M。一.设计依据 2)由市政引来的外线电话电缆、中继线电缆、宽带及有线电视,由建筑物北侧进入设在地 2.1 通信网络系统 1)分为固定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 2. 信息设施系统 各子系统主要考虑以OPC方式集成。 通过综合布线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智能化各独立子系统整合成一个节能、环保的有机体, 1.建筑设备集成管理系统 管,两排布置,室外电缆井为1000X1000X1200。 3)电话、宽带与有线电视接入引到地下一层接入机房内。 4)在本工程电信引入端设置过电压保护装置。 5)通信系统的工作接地与大楼综合接地合用,设专用接地线。专用接地线采用BV-1x95mm 穿PC80。要求其接地电阻小于1Ω。 6)移动通信系统由移动电信运营商负责实施,设计院配合。 2)本工程采用非屏蔽综合布线系统,水平语音和数据系统采用六类带十字骨架UTP电缆,穿1)本系统包含计算机网络设备机房总配线架及以下的所有配线系统。 5)语音垂直主干采用(三类50或100 )对大对数电缆,数据垂直主干采用1根(24芯10G)多模连接,线槽为(MR)形式。 6)所有线缆满足(CMP)阻燃特性,保证阻燃、无烟和无毒。 镀锌钢管暗敷,墙面或桌面采用六类单孔或双孔信息插座。 4)面板或信息模块自带防尘盖板,信息模块应使用不同颜色以区分数据点或语音点,并应有 明显的语音及数据标识。信息面板要求采用防火阻燃型86系列标准面板。出线插座采用墙面或地面暗装,墙面按照桌下或桌上安装方式底边分别距地0.3m或0.8m。 光纤+1根12芯单模。采用(镀锌密闭)线槽明敷,竖井内竖向线槽应与平面图中水平线槽2.3 计算机网络系统 2)公共网、办公业务网核心层交换机采用万兆路由交换机双机热备结构,智能网采用千兆核心,1)网络系统分为核心层和接入层二层结构。按照功能划分为公共网、药检办公业务网、智能网。 每组2台核心交换机之间采用万兆互联做芯跳连接。 3)接入交换机为(24口或48口10/100)可堆叠交换机,可提供POE(或非POE)型号。 4)无线接入点设备支持IEEE802.10a/b/g。 5)防火墙支持与入侵防御系统的联动,支持(双机集群)工作模式。 2.4 有线电视系统 1)系统采用860MHz双向高隔离度的邻频传输系统。 2)系统输出口频道间载波电平差:任意频道间≤10dB,相邻频道间 ≤3dB,频道频率稳定度±25KHz,图像/伴音频率间隔稳定度±5KHz,用户电平要求(64±4dB),图象清晰度应在四级以上。 4)垂直干线电缆选用WDZ-SYWV-75-9(P4),镀锌钢管MT25暗敷。水平干线电缆选用WDZ-SYWV 5)用户出线盒采用86盒暗装,底边距地0.3m安装。 6)竖井内电视分配器分支器箱底边距地1.5m明装。竖井以外的分支器设200x200x100盒安装-75-7(P4),镀锌钢管MT25暗敷。支线电缆选用WDZ-SYWV-75-5(P4),镀锌钢管MT20暗敷。 在吊顶上50mm,此处吊顶应预留检修口。无吊顶处距顶板300mm明装。 1)本系统按视听场所扩声系统的语言(和音乐兼用)扩声系统二级技术指标来设计。广播系统为公共广播兼作火灾应急广播。 2)本单体广播机房与地下负一层消防控制室合用;本楼消防信号输出至此处。 3)系统设备互联时,阻抗电平及输出状态等方面应满足《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的电气配接优选值。 2.6 会议系统 (见相关设计图纸) 2.7 公共信息系统 2)(55)”液晶电视:带VGA接口,分辩率是1920×1080 ,对比度10000:1,可视角度178°1)公共信息系统主机设备设置在地下负一层网络机房;系统基于TCP/IP通讯网络。 画质:节能LED背光靓彩技术、智能感光;音质:SRS TruSurround XT;支持分辨率1920*1200;机身尺寸W1298×D49.0×H801 mm 1)计算机电源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电信等智能化系统引入端,设过电压保护装置。所有室3、主要设备图例及安装说明:外设备端和室外进线应作防雷接地技术处理,对视频线、信号线和电源线采取防雷措施。2) 凡与施工有关而又未说明之处,参见国家、地方标准图集施工,或与设计院协商解决。3) 本工程所选设备、材料,必须具有国家级检测中心的检测合格证书;必须满足与产品相关的国家标准;供电产品、消防产品、通讯产品应具有入网许可证。4) 为设计方便,所选设备型号仅供参考,招标所确定的设备规格、性能等技术指标,不应低于设计图纸的要求。5) 所有设备确定厂家后均需建设、施工、设计、监理四方进行技术交底。 3) (24)”LCD, 带VGA接口;分辩率是1366×768; 对比度:3000:1,可视角度178°画质:第三代六基色;音质:自动模式调整 机身尺寸W577×D104×H424 mm 3)布点原则: a.药检自用办公部分:办公区按5-10m2设置1个语音点及1个数据点或按每个员工位设置1个语音点及1个数据点;领导办公室设置2个语音点及4个数据点;会议室设置1个语音点及2个数据点;各实验室按15平方预留1对信息点。 3)布点原则:自用及办公区:会议室设置一个有线电视点; 其它:为公共信息系统提供信号源,为大堂显示大屏、电梯轿厢显示屏提供电视信号。 4.安全技术防范系统4.1系统综述1)采用集成式联网型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前端设备设于地下负一层安防控制中心。2)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由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和残疾人紧急呼叫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及安防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组成。4.2 安防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系统平台将安全防范各个子系统联网,具有标准开放的通信接口和协议向BMS集成,并留有与公安110报警中心联网通信接口。4.3视频安防监控系统1) 视频安全监控系统采用全IP方式的摄像机以及全数字操作、控制管理平台,3*5的46寸拼接监视墙的数字方式组成。2) 传输网络采用智能网传输;高效的MPEG-4 Part10/H.264 AVC压缩标准,4CIF/D1实时显示中的延时小于120ms,存储保存时间为(15)天。3) 摄像机通用要求:摄像机须为全半导体集成电路型,并装设高密度CCD电荷耦合器的光电感应装置,分辨率不低于540TV线,信噪比大于50dB,并应有光惰性功能、逆光补偿功能实现全自动背景补偿。固定摄像机带自动光圈镜头。摄像机应有多种可选的安装组件,室外的应具有防雨、防雾、防结冰功能,内置自动恒温装置及风扇并内设浪涌保护。与摄像机相连的控制通讯线缆、电源线均应采用专门插接装置,以便于维修。摄像机之视频放大器须装自动限幅电路,以便在不同照度下均获均匀图像。摄像机须设置内同步器,确保不发生图像滚动,并能自锁于合成视频信号。摄像机应具有外同步功能,以适应外同步方式或锁相同步的需要。4) 彩色半球摄像机(电梯专用):1/3″CCD成像器;最低照度0.5lux;自动增益控制;白平衡模式;背光补偿;线性锁定,相位可调。5) 固定彩色摄像机:1/3″CCD成像器;最低照度0.1lux; C/CS镜头安装;可用直流/视频驱动的自动光圈镜头;12VDC/24VAC供自动选择;自动增益控制(AGC);白平衡模式;背光补偿;线性锁定,相位可调。6) 超级宽动态彩色摄像机:1/3″WDR数字成像器;最低照度0.4lux; C/CS镜头安装;可用直流/视频驱动的自动光圈镜头;12VDC/24VAC供自动选择;自动增益控制(AGC);白平衡模式;背光补偿;线性锁定,相位可调。7) 一体化全方位球型摄像机:22倍以上光学变焦镜头(f=4-64mm);最低照度0.05lux;360度连续水平旋转,内置移动探测80个带标识的预置位,±0.1 预置位精度,80倍宽动态范围,球罩配置非易挥发存储器,可存储所有参数设置,掉电不丢失。8) 镜头:采用(非)球面镜头。9) 46寸3*5拼接监视墙。4.4 出入口控制系统1) 采用(二层)网络结构,网络控制器与其下的读卡控制器分别组成两层网络方式。系统的原则。3) 应可定时控制各区域布防或撤防、通道门的开关及出入口的开关;具有防反锁功能。2) 在设备选择时,要考虑火灾情况下断电解锁功能,满足出入口控制设备受控于消防报警个控制器进行配置和编程。4) 控制器在与管理主机失去通讯的异常情况下,可独立工作。系统使用计算机可直接对单4.6残疾人紧急求助系统在洗手间残疾人位设置紧急求助按钮,门口设声光报警器,便于残疾人发出求助信号。本系统设备接入出入口管理系统。 4.8停车场管理系统1)本系统采用中央管理、出口收费模式。2)支持长期卡和临时卡(均采用IC卡)同时使用,自动识别,记录存储。3)支持远距离不停车收费,远距离读卡采用高频无源卡,有效识别距离达4~8米;4)支持图像对比、车牌识别,车牌抓拍自动识别识别率大于90%;5)系统停电或故障时可通过手动开启闸机。6)支持联网组网方式满足授权、缴费、出入一卡通管理模式。 5. 机房工程1)机房工程主要对象是地下负一层消防及安防控制室,地下一层接入机房及网络机房,以及各楼层2)机房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a. 机房装修(参见建筑装修图)b. 机房配电 机房要求有独立配电系统,配置稳定的UPS电源系统,除说明需系统自带外,弱电系统安防与网络分开设置,本项目安防UPS配置约为50KW,后备时间30分钟;网络中心UPS c .机房照明(参见强电照明图)d .机房空调(参见空调专业图)e .机房接地及防静电屏蔽系统 机房采用联合接地:R≤1Ω ,机房设专用接地端子,计算机系统有一点且只有一点是对地之参考点。电源设备装置至机房配电柜的供电电缆都采用金属桥架或管屏蔽,在机房场地四周墙壁加金属围板。导静电地面、活动地板必须进行静电接地,静电接地的连接线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导静电地面和台面采用导电胶与接地导体粘接时,其接触面积不宜小于10cm2, 静电接地可以经过限流电阻及自己的连接线与接地装置相连,限流电阻的阻值宜为1M。f. 机房防雷 需要考虑机房直击雷和感应雷的防护,除利用整个建筑防雷系统进行保护外,机房各设备均采取分流(泄流)、接地、箝位保护等过电压过电流的防护措施进行系统防护。g. 机房消防(参见给排水专业及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图)三.施工要求1、设备安装1)箱体除竖井、机房、车库内明装外,其它均为暗装,箱体高度600mm以下,底边距地1.5m;600mm~800mm高,底边距地1.2m;800mm~1000mm高,底边距地1.0m;1000mm~1200mm高,2)电缆线槽:为密闭槽式系列。竖井内竖向线槽应与平面图中水平线槽连接。线槽施工时,3) 电缆线槽穿过防烟、防火分区、楼层时,应在安装完毕后按照消防要求用防火材料封堵。1.线缆明敷在线槽上,其引出线应穿(MT )热镀锌钢管敷设。φ32及以下管线可暗敷。φ40底边距地0.8m;1200mm以上的,为落地式安装,下设300mm基座。应注意与其它专业的配合。2、线缆选型及敷设及以上管明敷。2)所有穿过建筑物伸缩缝、沉降缝、后浇带管线应按《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图集》中有关作法施工。5) 智能卡采用(IC)卡。5) 触摸屏, 表面声波触摸屏;透光率: 95%以上;分辨率:4096*4096;触摸灵敏度:可感知85g触摸力;触摸点密度:每平方厘米15000个触摸点;触摸寿命:可承受5千万次以上单点触摸;表面硬度: 莫氏七级标准;响应时间:小于10毫秒;2.8 其它系统根据实际需求,需增加的系统将另外增加。2)控制器具有独立的监测和控制能力。每个控制器预留10%~15%的控制点余量以备扩展。1) 采用实时监控、集中管理、分布控制系统,应支持多种通信接口和协议,并具有接口开放3. 建筑设备管理系统3.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和开发功能。3)分布网建立在10M/100M以太网上,采用开放性的BACnet IP国际标准协议。现场控制层通讯协议为标准国际网络协议TCP/IP 4)系统主要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a. 冷源系统的控制、检测、记录及故障报警,冷源系统通过接口接入BA系统,工艺要求测冷机内部参数,可设定冷机部分参数及控制其启停台数,工艺要求详见空调专业图详见空调专业图纸;b. 空气处理机温度调节、控制、检测、记录及故障报警,工艺要求详见空调专业图纸;d. 通风设备的控制、检测、记录及故障报警,工艺要求详见空调专业图纸及说明;c. 新风处理机温度调节、控制、检测、记录及故障报警,工艺要求详见空调专业图纸;e. 给排水设备控制、检测、记录及故障报警,工艺要求见给排水专业图纸及说明;g.一体化设备监控系统,通过第三方接口连入BAS,本系统只监不控.f. 室内外环境检测,包括温度、湿度、空气质量检测等。5) 各现场控制器采用6类UTP,其要求与综合布线系统一致,穿扣压式薄壁金属管,沿顶板、墙、柱暗敷或吊顶内敷设。控制器到各个控制点和状态采集点之间的开关量连线采用WDZ-BYJ1.5电线,模拟量连线采用WDZ-RYJYP2×1.5双绞线,控制器至现场各种传感器、变送器、执行器等的控制线、信号线、电源线等根据情况穿管或采用线槽明敷。6)控制器(DDC)电源采用WDZ-BYJ3×4由弱电间统一供给~220V电源,控制器DDC、传感器及执行器所需AC24电源由本DDC箱提供。~220V电源和50V以下的线路应分管或线槽敷设。7) 敷设要求:设备机房内的管/槽均为沿墙明敷,公共走道或其它场所水平均为沿天花明敷,垂直采用穿扣压式薄壁金属管沿墙、柱暗敷。8) 设备安装:DDC均安装于专用控制箱内,控制箱挂墙明装,底边距地1.2米或与其它电气设备箱平齐。9) 软件要求:标准的开放接口、模块化的设计、图形化操作软件,具有报警管理、节能优化管理、报表生成等功能。4.7电子巡查系统1) 在室内采用出入口控制系统实现巡更功能,室外采用离线式巡更方式,随时随地根据需要设置巡更点及巡更路线。容量约为35KW,后备时间不小于60分钟。都放置于UPS机房。3)敷设方式说明序号名称代号导线敷设方式的标注1用钢线槽敷设MR 2穿电线管敷设MT 导线敷设部位的标注沿墙面敷设WS 沿天棚面或顶板面敷设CE 吊顶内敷设SCE 暗敷设在墙内WC 暗敷设在地面或地板内FC 12345地下负一层设消防及安防控制中心一间,面积约为100平方米;地下负一层设网络中心,面积约为60平方米;根据需要每层设置一个弱电间。 5. 系统设计遵循但不仅限于以下标准和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规范》JGJ 16-2008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07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分散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定》HG/T20573-95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 《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6-2007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2007 《视屏显示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464-2008 《厅堂扩声系统设计规范》GB 50371-2006 其他相关地方设计标准和规范等。 4、其它 b.出租部分:每个出租楼层按现有建筑平面布置座位考虑语音数据点预留,每个座位设1对信息点,领导位置设2对,会议室设置1个语音点及2个数据点。c.无线AP部分:自用部分及出租部分都考虑办公、公众服务区、休闲区无线AP覆盖, 接入相应网络,无线AP布线由综合布线系统完成。 d.其它:为公共信息系统提供信号源,为大堂显示大屏、电梯轿厢显示屏、大堂入口及 公共休息触摸查询屏设置数据点。 弱电间。4.9电梯五方对讲、电梯群控、电梯内屏幕显示系统 1)电梯五方(轿厢、底坑、轿顶、电梯机房以及安全控制中心)对讲是为电梯轿厢提供对外联系的安全保障系统。 2)电梯群控是在安全控制室监视电梯运行状态和故障的手段,安全控制中心的值班人员可以通过电梯管理工作站实时掌握电梯的运行情况。电梯通讯采用RS485的方式,采用WDZ-RYJSP2*1.0将电梯通讯线引到安全控制中心。 3)电梯内屏幕的通讯线采用超五类屏蔽双绞线传输,显示屏控制器和屏幕由电梯厂家自带。 4)本设计不包含系统设备,只负责从电梯机房到安全控制中心的管线施工。 由 Autodesk 教育版产品制作 由 A u t o d e s k 教育版产品制作由 A u t o d e s k 教育版产品制作由 Autodesk 教育版产品制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