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体滑坡勘察报告

山体滑坡勘察报告
山体滑坡勘察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山体滑坡勘察报告

篇一:滑坡勘察报告

第一章概述

受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我院承担了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第一合同(左K120+085-K120+169)段滑坡工程地质勘察任务。

第一节序言

该边坡位于仙居市埠头镇红岩村,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第一合同段境内,由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中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承建,里程左

K120+085-K120+169路堑边坡,右侧为半溪1号桥。设计路面标高393.11~391.152米,线路最大纵坡2%。20XX年8月右线桥梁开始施工。20XX年11月9日至14日连续降雨后,20XX年11月16日下午2时许,突然发生山体滑坡,滑体长约75m,宽约80.0m,形成错落台高约12.0m,滑动方量约45600m3,右线已施工的桥梁人工挖孔桩柱被毁,并在已滑动边坡后侧形成一个更大的潜在滑坡危险区。

第二节目的、任务及依据的技术标准

本次勘察的目的是查明滑坡的位置及分布范围,分析斜坡失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提出治理建议。按照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第一合同(左K120+085-K120+169)段滑坡勘察技术要求》,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务为:

1、查明滑坡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地层岩性、地

质构造特征;2、查清滑坡规模及破裂壁、滑床、滑带、滑

坡台地、滑坡裂缝等滑坡要素特征;

3、查明滑坡区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滑动面的抗剪强

度指标,对无法取

得强度指标的碎石土类反演求得其c、υ值;

4、分析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滑坡体稳

定分析;5、根据滑坡体现状等提供滑坡治理措施与建议。

执行规范有: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XX);

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123-1999);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XX);5、《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

第三节工作方法、过程及质量评述

本次勘察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程钻探和室内试

验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依据1:1000地形图进行实地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作。在综合分析已收集到的测区区域资料基础上,主要进行了工程地质填图、微地貌单元的划分和岩体结构及构造面产状、性质的调查,圈定滑坡周界。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成果见《工程地质平面图》。

本工程进行了两次野外工作,第一次野外作业于20XX

年11月22日开始,至20XX年12月9日结束外业工作。该次野外作业在滑坡体及其影响区沿大致平行主滑方向共布

置3条勘探线,开动xY-1型钻机1台,完成3只钻孔和2

只探槽孔。

为了进一步查清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我院组织了第二次野外作业,于

20XX年3月14日开始,至20XX年4月6日结束外业工作。该次野外作业在滑坡体及其影响区沿大致平行主滑方向共布置3条勘探线,开动xY-1型钻机2台,完成7只钻孔和4只探槽孔。。

为减少对土层原始状态的改变,特别是滑坡带土层的扰动,采用无水钻进工艺,基岩采用双套岩芯金刚石钻具钻进。由于滑坡堆积区上部岩性以碎石土为主,致使原状土样采取异常困难。鉴于现场实际情况,取原状土样采取现场环刀法施工。同时因滑坡堆积区上部岩性以碎石土为主,探槽施工开挖困难,未能揭穿滑体上部堆积物。每孔的钻探及地质编

录均由工程项目负责验收确认。

实物工作量一览表表1

室内试样试验除进行常规测试项目外,结合工程实际和滑坡稳定性评价等需要,增加原状土直剪快剪、饱和重塑土反复剪、岩样天然抗压等测试项目。全部室内测试工作由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试验中心承担。

整个勘察过程的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程钻探和室内试验工作均严格执行有关规范、规程,成果质量优良。

勘察过程中因山势陡峻,测量工作难度大,测量精度受到影响。本工程所使用的滑坡区1:500地形图原测量范围较小,因时间紧迫,滑坡区未能进行1:500地形图实测,由测量单位采用原1:2000地形图进行放大而成。同时为了保证野外勘探资料的准确性,现场地质钻孔孔口高程及座标由中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现场施工队伍的测量人员实测。因此本工程的平面高程与实际剖面高程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本工程实际剖面与计算过程中使用的高程为中铁一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现场施工队伍的测量人员实测的高程。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地形地貌

沿线为浙东南中低山丘陵地貌区,由中低山、丘陵、断陷盆地及堆积平原组成。勘察区地貌形态受华夏系和新华夏

系构造所控制。区内盆地、山脉均呈北东、北北东走向分布。山脉主要有会稽山、大盘山和括苍山,海拔高度多在400~800m,最高峰为括苍山,海拔1382m。由北西往南东分布有

诸暨、东阳、仙居等小盆地,盆地与中低山间为丘陵区。区内地势总体趋势为西北和东南低,中部高。

滑坡区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山体基岩埋藏浅,植被发育,沟谷切割强烈。

第二节气象、水文

(一)气象

测区位于浙东南中低山丘陵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多雨,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流域年平均气温在15-18℃左右,1月最低,平均4℃左右,7-8月最高,平均28-29℃。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1200~2000mm 之间,降水量不仅空间分布不均,年内分配也有显著差异。其降雨过程多集中在4月中旬~7月中旬(梅汛期)和7月

中旬~10月中旬(台汛期)。年蒸发量在800-1100mm之间,相对湿度80%左右。全年无霜期>200天。

(二)水文

勘察区范围内河流分属永安溪水系,主要河流为胡八坑、大陈坑等。水系多呈树枝状,水流常年不息。区内小冲沟发育,水位坡降大,受季节降雨量影响,旱季流量小,雨季水位暴涨暴落,洪水期流速急,水位变幅受季节降水影响较大。

滑坡形成的力学条件及成因分析

滑坡形成的力学条件及成因分析 [摘要]滑坡是在山区地域范围内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常伴随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本文对滑坡的形成条件进行了推理剖析,并对其成因做了较为全面的剖析,仅供同业参考。 [关键词]滑坡形成条件力学模式成因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6-278-2 0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滑坡、泥石流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从我国地形结构可以看出,山区陡坡面积占总面积的2/3强,这种地形和地貌特征为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提供了前提条件,再加上近年来台风、暴雨、地震等强对流天气频发,使得滑坡、泥石流活动更为频繁。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整治滑坡方面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试图从研究数表、力学曲线、经验公式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滑坡体形成条件与形成因素,为人类造福。 1滑坡的形成条件

滑坡的发生是斜坡岩(土)体平衡条件遭到破坏的结果。由于斜坡岩(土)体的特性不同,滑动面的形状有各种形式,基本的为平面形和圆柱状两种。二者表现虽有不同,但平衡关系的基本原理还是一致的。 (1)当滑动面沿AB滑动时的力系如图1所示。其平衡条件为 E=KGsinα-Gcosαtgψ-cL。 式中:G―滑体总重量,KN/m;α―滑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L―滑面长度,m;c―滑面上的单位粘聚力,Kpa;ψ―滑体的内摩擦角,。;K―安全系数;E―滑体下滑力,KN/m。 很显然,若E>0,斜坡平衡条件将遭破坏而形成滑坡;若E≤0,则滑坡处于稳定或极限平衡状态。 (2)当滑动面沿圆柱面滑动时的力系如图2所示。图中AB为假定的滑动圆弧面,其相应的滑动中心为O点,R为滑弧半径。过滑动圆心O作一垂线OO’,将滑动体分成两部分,OO’右侧部分为“下滑部分”,具有向下滑动的趋势;OO’左侧为“阻滑部分”,起着阻止滑动的作用。平衡条件为E=K∑G1isinαi―tgψ(∑G1icosαi +∑G2jcosαj)―c(∑Li+∑Lj)―G2jsin αjs。

边坡勘察报告

. . . . .. . *************************办公楼边坡地质灾害勘察报告 ****************************** **************

. . . . .. . ***********************************办公楼 边坡地质灾害勘察报告 工程负责: 报告编写: 报告校对: 报告审核: 总工程师: 单位长: 勘察单位:******************************* 提交日期:****************

目录 第一章概述 (1) (一)、任务由来 (1) (二)、勘察目的 (3) (三)、勘察依据 (4) (四)、勘察手段与完成工作量 (4)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 (6) (一)、气象、水文 (6) (二)、地形、地貌 (7) (三)、地层岩性 (7) (四)、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9) (五)、工程地质条件 (10) (六)、水文地质条件 (11) (七)、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2) 第三章、场地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12) 第四章、边坡稳定性分析 (14) (一)、地质破坏类型 (14) (二)、现状分析 (15) (三)、理论计算法 (17) 第五章、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27) 第六章、边坡稳定性治理措施 (28)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29)

附图: 1、勘探点位置平面图 2、工程地质剖面图 3、钻孔柱状图 4、静力触探曲线图 5、固结试验e~p分层曲线 6、三轴试验曲线 7、直接剪切曲线 附表: 1、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数理统计表 2、静探试验成果表 3、标贯试验成果表 4、土工试验成果总表

山体滑坡监控预警完整系统.docx

山体滑坡预警监测系统 一、需求概述 1. 山体滑坡24小时全天候监测需求 监测区域处于滑坡多发地段,临近居民区,需要采取24小时全天候的预警动态监测手段,及时发出监测预警信息,预警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免受或减少损失。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2. 自动报警定位需求 支持在山体滑坡或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前,通过精密仪器及时监测出山体松动、偏移的微小征兆,在及时发现并立刻自动报警的同时,迅速确认并在监测地图上显示滑坡位置O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3. 预警预测需求 支持通过分析长期的山体位移变化,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提前做好防范补救准备。 4. 信息查询管理需求 可以对历史监测数据、报警数据、统计图表数据等进行查询管理。并建立数据档案,用于长期监测研究。

二、系统总体方案 1. 系 统总体架构方案 数据传输与接收接口服务 1)基础层 基础成主要是整个系统的基础硬件,是整个系统架构的基础 数 据 收 发 接 口 管 理 报 警 信 息 查 询 软 件 历 史 数 据 查 询 管 理 监 测 数 据 管 理 存 储 基础地报警信监测分 理数据息数据析数据 历史监 测数据 实时监 测数据 数 据 层 系 统 维 护 管 理 软 件 0.M -1-00 -LED D.x 日E I.DG -J-BD ? - Uil : ?. 预 警 短 信 发 布 管 理 滑 坡 位 置 方 向 监 测 预 测 分 析 管 理 软 件 自 动 监 测 预 警 软 件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主要有激光测距传感器终端、网络平台、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监测终 端采集数据通过传输网络与计算机平台互通,形成一个集成的系统。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2)数据层 整个系统的数据包括传感器监测的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图表分 析数据、报警信息数据、历史报警信息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等。是整个系统的数据核心。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3)应用层 在基础层和数据层基础上,开发应用系统,包括数据管理、自动 报警、图形分析预测等若干功能软件 4)表现层 是指最终系统的操作界面,将有电子地图为系统地图,实现各种功能包括报警、图表查询、图形分析等功能操作界面O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2. 系统总体配置方案 本系统从用户需求出发需求配置:激光测距监测设备终端设备、监测预警平台软件、无线传输设备。 1)激光测距监测设备3套。

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102省道(211国道)旬阳至小河公路改建工程第三合同段项目部 路基边坡滑坡地质灾害 应急抢险救援预案 文件编号 SRBG-XXLJ-03-2016安 拟制安保科 审核人 批准人 受控状态 发放编号 生效日期 2016年6月25日 路基边坡滑坡地质灾害 应急抢险救援预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一、编制依据 (2) 二、编制目的 (3) 第二章适用范围 (3) 第三章应急救援体系 (3) 一、组织体系 (3) 二、运行机制 (5) 三、应急响应 (7) 四、应急部门职责 (7) 第四章应急救援保障措施 (10) 第五章应急结束 (10) 第六章后置处理 (11) 第七章培训 (12) 一、培训 (12) 二、演习 (12) 三、奖惩 (12)

第八章预案管理 (13) 一、审查复审 (13) 二、预案管理 (13) 路基边坡滑坡地质灾害 专项、现场应急预案 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避免或尽可能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结合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旬阳至小河公路XXLJ-03项目部路基边坡滑坡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专项预案。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依据: 《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监总应急[2007]88号文件》、《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法律法规。 二、编制目的: 高效有序地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二章适用范围

道路勘察报告

道路勘察报告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宜宾临港纵一路(220KV高压线迁改路 径通道)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 告 工程编号: 勘察起止时间:2012年05月24日~2012年06月04日 提交单位: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赵翔 技术负责人:康景文 审定人:陈麟 审核人:颜光辉

工程负责人:余超贵 报告编写人:聂俊 提交日期: 2012年06月15日 中国建筑西察设计研究院 有限公司 目录

1.概述 工程概况 勘察目的、任务及工作依据 勘察工作布置及方法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 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2.工程地质条件 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地质概况 地层结构 水文地质条件 水和土的腐蚀性分析评价不良地质作用及埋藏物情况3.岩土的测试成果 标准贯入试验 室内试验 击实试验 4.场地地震效应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 场地和场地土的分类 砂土液化评价 5.岩土工程评价 拟建场地的稳定性 土的工程特性指标 路段区土基的干湿类型评价 地层工程特性评价 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6.结论与建议 附件: 1.综合图例 1张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张 3.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4张 4.工程地质横断面图 6张 5.岩土测试报告 1份 宜宾临港纵一路(220KV高压线迁改路径通道)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概述 工程概况 拟建的宜宾临港纵一路(220KV高压线迁改路径通道)道路工程,位于宜宾市临港工业园内,地处沙坪镇百胜村。本工程为1条规划城市道路,详情见表。该工程业主为宜宾临港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受四川中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拟建的道路作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勘察道路情况说明表表 勘察目的、任务及工作依据

边坡勘察报告

一、前言 (一)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 受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建设管理中心委托,辽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对“红星工业园”边坡进行工程勘察。 其目的要求是对边坡稳定性做出分析评价,为边坡治理设计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和岩土技术参数,提出边坡治理设计方案和监测方案建议。 主要任务是: 1、查明边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确定边坡类型和可能的破坏形式; 2、提供验算边坡稳定性、变形和设计所需的计算参数值; 3、提供地震设防烈度和地震动参数; 4、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并提出潜在的不稳定边坡的整治措施和监测方案与建议。 (二)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 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是: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三)边坡概况 红星工业园边坡位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齐化化工有限公司南

侧,北临东北大街西线。边坡长600m,高5~26m,坡角62~80°。边坡开挖形态呈弧形,表面极不规则,伴有崩塌、滑塌现象。 该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其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工程,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综合确定勘察等级为乙级。 (四)勘察方法及工作质量评述 1、测量 本次测量的控制点由建设方提供。采用光电测距极坐标法施测点位,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法施测孔口高程。坐标系采用大连城建坐标系,黄海高程系。BM点设在GP1上H=38.836m。测量成果满足有关规范要求。 2、探槽及取样 探槽由人工开挖,开挖长度和深度均符合地质编录要求并有效的揭示了地层情况。 在探槽内粉质粘土部位现场环刀采取原状土样。边坡地质调查期间,在坡角及坡肩采取岩样,以上工作均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3、现场原位测试 现场原位测试工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要求进行,由我院物探工程处对粉质粘土、碎石土、中风化板岩分别进行土体现场直剪试验和岩体直剪试验。测试过程严格按有关规范执行,成果真实可靠。 4、室内试验 对本次勘察取岩土样进行有关物理力学试验,试验依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试验成果真实可靠。

GPS监测山体滑坡方法的探讨

第1章绪论 1.1 全球定位系统概述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新一代的卫星无线导航系统。目前,GPS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测量,车辆导航与控制,大地测量,形变体监测,资源调查,观测地壳运动,将测绘工程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技术层面。GPS主要包括GPS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用户接受部分。 1、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地面控制系统的工作)、地面天线(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向卫星注入导航电文)、监测站(数据自动收集中心)和通讯辅助系统(数据传输)组成。 2、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上。 3、用户装置部分,主要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 全球定位系统的空间部分使用24颗高度约2.02万千米的卫星组成卫星星座。21+3颗卫星均为近圆形轨道,运行周期约为11小时58分,分布在六个轨道面上(每轨道面四颗),轨道倾角为55度。卫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四颗以上的卫星,并能保持良好定位解算精度的几何图形(DOP)。这就提供了在时间上连续的全球导航能力。 经过20余年的实践证明,GPS系统是一个高精度、全天候和全球性的无线电导航、定位和定时的多功能系统。GPS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领域、多模式、多用途、多机型的高新技术国际性产业,目前已遍及国民经济各种部门,并开始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1.2 GPS定位原理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卫星不断地发送出自己的时间信息和星历参数,用户接收到这些信息,通过计算得到接收器的三维方向和三维位置以及运动信息和时间速度。 例如,假定恒星的离我们的距离为17710米,它是一种高轨道和精确定位观测,这颗恒星以画圆为中心,我们是在球的上面。那么假定为19320米距离的二星级,我

山体滑坡灾害报告

山体滑坡灾害报告 案例:阿富汗巴达赫尚省山体滑坡 成员:刘兴,马艳春,蒙丽颖,潘运江沈连红,石福英,谭桂华, 王芳,吴艳香,夏高义 班级:2011级地理2班 2014年6月17日

一、滑坡灾害地点、受灾范围以及灾害的程度(蒙丽颖,潘运江) 当地时间2014年5月2日上午11点左右,位于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的一处偏远山区发生山体滑坡,大量碎石和泥土涌入阿卜巴利克村庄,阿卜巴利克是阿富汗东北部山区的一个贫穷村落,居民们大多住在土坯房中,这种房屋极其脆弱。村里有近千户人家,其中至少有300座房屋在灾难中被摧毁。阿富汗巴达赫尚省省长的发言人表示,山体滑坡已经确认导致超过2100人死亡,当地官员当时预计有超过2000人失踪。 二、灾害的形成原因(刘兴,马艳春,谭桂华) (一)地形因素 阿富汗的地形复杂,堪称穷山恶水,全境85%的地方不是崎岖的岩石就是险恶的谷地。事发地的巴达赫尚省位于阿富汗东北部,是阿富汗最偏远的地区之一,与塔吉克斯坦、中国和巴基斯坦接壤,山脉贯穿这一地区。省内分布着众多山脉,地形复杂。一旦遭遇雨雪天气,这里非常容易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等各种自然灾害。由于地处山区,当地大多居民的生活十分贫困,很多还居住在简易的土坯房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二)地质因素 当地山体植被发育极差,风化严重,地震多发,山体陡峻。同时,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山区有大面积黄土层发育,在这些黄土斜坡上发生了大量的斜坡破坏,表明当地地质环境较为脆弱。

(三)气候因素 当地官员说,连降暴雨是造成这次事故的原因。在阿富汗有这么一句形容一年四季的话“冬阴春雨夏秋干”。当地三四月甚至五月初虽然云量比冬季少,但雨量却是全年相对最多,占全年的50-60%以上。因此,这几个月是当地全年最美的季节,但也是事故多发的季节。由于连日暴雨,所以导致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发生山体滑坡。 (四)缺乏设备 由于经历了多年的战乱,阿富汗的环境遭到了很大破坏,国家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缺少各种救援设备。再加上交通不便,一旦发生自然灾难救援力量很难尽快到达。 三、防灾减灾建议(石福英,沈连红,夏高义) (一)工程性措施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①水平钻孔疏干;②垂直孔排水;③竖井抽水;④隧洞疏干;⑤支撑盲沟。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 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

高边坡工程勘察模板

K65+820高边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一、前言 1.1工程概况 K65+820高边坡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坡仓乡刘岗村境内,设计为一段整体式高边坡工程方案,路线走向方位角约284°,该里程处横断面最大切坡深度约29.5m。 1.2勘察方法及完成度工作量 工程地质详勘采用了钻探、物探、工程地质调绘相结合的方法,以进一步查明该高边坡设计方案及边坡工程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边坡岩土体结构类型、自然边坡稳定性和挖方边坡的稳定性,为高边坡设计和方案比选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根据设计要求,在高边坡区布置钻孔1个;工程地质调绘采用1:2000地形图为底图,重点对不良地质体和地层分界线及构造展开调查和测绘,并绘制工程地质平面图。报告编制中利用初勘钻孔1个。勘察日期为2010年5月17日~5月19日,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1-1。 完成实物工作量表 1.3工程地质详勘质量控制 本次勘察从外业施工到内业资料整理,均以现行公路行业相关规范、《荣成-乌海高速公路河北徐水至涞源(翼晋界)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大纲》和设计要求为依据进行质量管理;管理程序上贯彻执行中交二公院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QHSEMS301-2008版)的各项规定;勘察质量经项目部自检、公司组织检查和院总工办验收合格,勘察满足施工段设计阶段技术要求。 二、工程地质条件 高边坡所在地区勘察区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热量充分,降水基本适宜,但季节分布不均,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全年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沙,夏季炎热多暴雨,秋季晴朗寒暖适中,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少雪。区内气温以1月份最低,7月份最高,随海拔高度而有所变化,一般海拔高程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3-0.6°,沿线各地气温有所变化,其中,极端气温以徐水最高,可达42.1°,涞源最低为38.3°;最低气温为易县山区,为零下23.1°。年平均降雨量为620 mm 年。 2.2地形地貌 高边坡区属构造剥蚀低山重丘陵地貌,拟建高边坡位于山体斜坡下部。山体自然坡度较陡,坡度角30~40°,坡向185~195°。地面标高顶约361.1m,洼地内约304.5m,相对高差约57m。坡面植被较少,主要为灌木,洼地为旱地。 2.3地层岩性 根据勘察资料,高边坡通过的山体地段覆盖层较薄,钻孔钻探未揭露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成因的粉质粘土,分布较不连续;基岩零星裸露地表,为震旦纪下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山体滑坡监测系统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山体滑坡监测系统 山体滑坡是山区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它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工程设施,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国内外用于山体滑坡监测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大体可以分为: 有线方式和无线方式两大类,由于山体滑坡监测区域的地理条件复杂、线路架设困难、电源供给等限制,使得有线系统部署起来非常困难,系统维护十分不便,并且监测网络结构的可靠性不高,很多都是把传感器监测节点简单串联起来,当一个传感器节点发生故障时,会影响后面节点的正常工作,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有效性,并且很多监测系统监测到的信息十分有限,不能为正确及时的预报预警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从而影响系统的可靠性。现有的无线监测方式如GPS、 G IS,设备成本高,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InSAR) ,虽然具有全天候、连续获取信息和高空间分辨率的特点,但该方法对干涉相位图像质量要求 高,需要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这些决定了它不适合大范围推广与应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Wire less Sensor Networks)是一种全新的网络化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具有自组网、无线多跳路由和多路径数据传输功能,结合数据融合技术,平衡网络负载,延长网络生命周期; 传感器节点成本低,可实现对整个滑坡监测区域进行大范围的节点布置,保证数据采集的深度,为实现山体滑坡状态监测和预警提供巨量数据基础。本方案针对山体滑坡监测,提出以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为基础,构建山体监测区域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结合GPRS/3G通信技术,实现对监测区域的远程实时监护,并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山体滑坡的预警预报。 一、系统架构 山体滑坡监控系统由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无线网关和远程监控中心三部分组成。为了得到监测区域的实时有效信息,在监测区域安放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测量山体位移值和加速度值,由于山体滑坡主要是由地下水侵蚀产生,因

泥石流灾害的情况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582 泥石流灾害的情况报告完 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泥石流灾害的情况报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受第十三号台风“泰利”影响,我镇 境内河流、房屋、桥梁、道路及堰坝等农 田水利设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受其 影响,我镇村三组出现大面积山体滑坡, 截止目前,共冲毁土木结构房屋8间,并 有30栋砖混结构房屋受到严重威胁。 截止目前,共造成30栋房屋25户 116人受灾。灾情发生后,镇村两级积极 行动,迅速组织群众疏散,并妥善安置, 确保了受灾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经实地堪察,此处山体随时有滑坡的

勘察报告的内容

1、报告的编制程序 一项勘察任务在完成现场放点、测量、钻探、取样、原位测试、现场地质编录和实验室测试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即转入资料整理工作,并着手编写勘察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写工作应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后照应,顺当进行。不然的话,常会出现现场编录与实验资料的矛盾、图表间的矛盾、文图间的矛盾,改动起来费时费力,影响效率,影响质量。 通常的编制程序是: (1)外业和实验资料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实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为粘土的,实验出来的塑性指数却<17;野外定名为细砂的,实验资料为中砂,其0.25~0.5mm颗粒含量百分比达50%以上;野外定为可塑状态粘性土的,实验出来的液性指数却<0;野外定为稍密状态的砂性土,标准贯入击数却<10击;野外定为淤泥或淤泥质土的,实验出的孔隙比却<1;野外定为硬塑粘性土的,标贯击数却<18击……产生诸如此类的矛盾,或由于野外分层深度和定名不准确,或试验资料不准确,应找出原因,并修改校正,使野外对岩土的定名及状态鉴定与实验资料和原位测试数据相吻合。 (3)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 (4)划分岩土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然后编制分层统计表,包括各岩土层的分布状态和埋藏条件统计表,以及原位测试和实验测试的物理力学统计表等。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边坡勘察报告

院长:胡孟卿总工程师: 审定: 审核: 项目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报告编写人:

目录 1绪言 (1) 1.1工程概况 (1) 1.2勘察目的与要求 (1) 1.3边坡安全等级 (2) 1.4边坡工程勘察等级 (2) 2勘察工作 (2) 2.1工作依据 (2) 2.2工作量布置的原则 (3) 2.3勘探方法 (3) 2.4室内试验 (5) 2.5完成工作量 (5) 3自然地理概况 (7) 3.1交通位置 (7) 3.2区域地形、地貌 (7) 3.3气象、水文 (7) 4区域地质概况 (8) 4.1地层岩性 (8) 4.2地质构造与地震 (10) 4.3水文地质条件 (10) 5勘察区工程地质条件 (12) 5.1地形地貌 (12) 5.2地层时代及成因类型 (13) 5.3边坡岩土构成及岩性特征 (13)

5.4勘察区地质构造特征 (14) 5.5勘察区水文地质特征 (15) 6边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分析 (15) 6.1边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统计原则 (15) 6.2边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分析与选用 (15) 6.3边坡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结果 (16) 6.4边坡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16) 7场地岩土综合分析评价 (17) 7.1天然地基土承载力评价 (17) 7.2岩土的腐蚀性 (18) 8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19) 8.1边坡稳定性宏观分析 (19) 8.2边坡稳定性计算 (23) 8.3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28) 9 边坡治理工程措施建议 (28) 10 结论与建议 (29) 10.1结论 (29) 10.2建议 (30) 附图: 工程地质平面图No.01 工程地质剖面图No.02~03 钻孔柱状图No.04~06

四川雅安名山边坡勘察完整报告

四川雅安名山边坡勘察完整报告

四川雅安经济开发区主干路网建设工程—名兴草大道(南段)K2+060~K2+280段南侧边坡项目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

目录 1 前言 ................................................................................................................................................. - 5 -1.1 工程概况.................................................................................................................................................. - 5 - 1.2 勘察目的与任务...................................................................................................................................... - 5 - 2 勘察方案及工作量 ......................................................................................................................... - 2 -2.1勘察方案布置原则................................................................................................................................... - 2 - 2.2 工作量布置.............................................................................................................................................. - 2 - 3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 - 2 -3.1 地理位置.................................................................................................................................................. - 2 - 3.2 气象特征.................................................................................................................................................. - 3 - 4 区域地质概况 ................................................................................................................................. - 3 -5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 4 -5.1 地形地貌.................................................................................................................................................. - 4 -5.2 地层岩性.................................................................................................................................................. - 4 -5.3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 5 -5.4环境土腐蚀性评价................................................................................................................................... - 7 -5.4 水文地质条件.......................................................................................................................................... - 7 -5.5 环境水腐蚀性评价.................................................................................................................................. - 7 -5.6场地地震效应........................................................................................................................................... - 7 - 5.7 不良地质.................................................................................................................................................. - 8 - 6 边坡的基本特征 ............................................................................................................................. - 8 -6.1 规模与范围.............................................................................................................................................. - 8 - 6.2 边坡特征.................................................................................................................................................. - 9 - 6.3 边坡变形特征........................................................................................................................................ - 10 - 7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 - 12 -7.1 场地区域稳定性评价........................................................................................................................... - 12 - 7.2 边坡稳定性评价.................................................................................................................................... - 12 - 7.2.1 计算工况......................................................................................................................................... - 12 - 7.2.2 边坡整体稳定性评价................................................................................................................... - 12 - 7.2.2.1 弱变形区边坡稳定性评价.......................................................................................................... - 12 - 7.2.2.2 强变形区边坡稳定性评价.......................................................................................................... - 14 - 7.3边坡支护评价 ........................................................................................................................................ - 17 - 8 与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 ...................................................................................................... - 18 - 8.1 施工验槽及施工勘察 ......................................................................................................................... - 18 - 9 结论与建议 .................................................................................................................................... - 18 -附录 1、图例………………………………………………………………1张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张 3、工程地质剖面图……………………………………………………5张 4、土样、岩样测试报告…………………………………………… 1份

山体滑坡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山体滑坡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山体滑坡是暴雨或淫雨使山体不堪重负,由山体薄弱地带断开,整体下滑。造成山体滑坡可以是第四纪残坡积物,也可以是风化的基岩。近几年来,山体滑坡险情频繁。山体滑坡一旦发生,不仅造成滑坡体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而且泥石流将危及一定范围内的房屋、交通、人员安全,面对山区地质灾害抢险救援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山体滑坡的危害 山体滑坡不仅造成一定范围内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还会对附近道路交通造成严重威胁。2001年1月17日凌晨1时20分,重庆市云阳老县城背靠的五峰山发生大面积滑坡,整个滑坡持续约5个小时,至17日凌晨6时许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滑坡总体方量约为5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00多万元以上。2001年5月1日20时30分左右,重庆市武隆县县城仙女路西段发生山体滑坡,一幢9层居民楼被垮塌的岩石掩埋,造成79人死亡。 二、山体滑坡处置对策 1、力量调集。根据现场情况调集照明、防化救援、抢险救援、后勤保障等消防车辆和大型运载车、吊车、铲车、挖掘车、破拆清障车等大型车辆装备,以及检测、防护、救生、起重、破拆、牵引、照明、通信等器材装备,并派出指挥员到场统一组织指挥。如果现场情况严重,仅仅依靠消防力量无法完成时,应及时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

公安、安监、卫生、地质、国土、交通、气象、建设、环保、供电、供水、通信等部门协助处置,必要时请求驻军和武警部队支援。 2、现场警戒。消防救援人员到场后,要及时与国土资源局的工程技术人员配合,根据滑坡体的方量及危害程度,来确定现场警戒的范围。同时立即发布通告,对滑坡体上下一定范围路段实行交通管制,禁止人员、车辆进入警戒区域;通过电话、vhf、扩音器等多种形式通知滑坡体上下一定范围内的人员立即撤离;启动应急撤离方案,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组织人员、财产撤离。 3、侦察监测。山体滑坡事故发生后,往往还会发生二次或多次山体滑坡。消防救援人员到达事故现场时,首先要对山体滑坡的地质情况进行侦察,确定可能再次发生山体滑坡的区域,对其进行不间断监测,确保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对山体滑坡监测方式有三种:1)宏观监测,在地方行政管理和专业部门技术指导下,利用肉眼的巡查和利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测量地表裂缝变化。2)专业监测系统,专业监测系统是采用综合监测手段(全球卫星定位(gps)监测、遥感(rs)监测、地表和深部位移监测等)对重大崩滑体、重要设施基地实施立体和应急监测的专业化监测与预警体系。3)宏观监测与专业监测结合并用。 4、开辟通道。交通部门迅速调集大型铲车、吊车、推土车等机械工程车辆,在现场快速开辟一块空阔场地和进出通道,确保现场拥有一个急救平台和一条供救援车辆进出的通道。 5、搜救被困人员。滑坡体趋于稳定后,启动搜救工作预案,消防部门

山体滑坡自然灾害事故案例分析

山体滑坡自然灾害事故 案例分析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山体滑坡自然灾害事故案例分析 一、事故经过 2005年5月26日,××单位负责电站进水塔混凝土施工的××协作队的6名施工工人,正在330m高程的进水塔1#机基础部位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施工现场安全员张某某突然听到施工作业面上方边坡平台(高程370m)的一名放料人员在大喊“石头塌方了,快跑”,张某某听到后意识到危险,便立即向正在砼仓内施工的6名工人大声呼喊,并用手向他们比划有塌方迹象,示意工人赶紧撤离,就在工人撤离的时候,进水塔1#机基础部位上部370m—385m高程的边坡局部发生瞬间滑坡,约200立方米的土石滚落到进水塔1#机基础砼仓内。土石滚落1-2分钟后,分局的现场安全员梁某某和郝某某、协作队的现场安全员张某某在确定再无塌方迹象的情况下,迅速到砼仓内查看伤亡情况并组织施救,发现6 名施工工人中有2人已经被当场砸死,2人受伤,2人安全撤离。于是他们迅速电话上报分局领导及建设公司、质安部等相关领导。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相关领导接到事故报告后迅速赶到了事故现场,组织人员立即将2名伤员送往当地镇医院急救中心进行抢救,其中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随后,分局又通知派出所、监理、设计等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并安排人员进行现场警戒、保护现场。 二、事故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1)滑坡地段地质结构状况差。进水塔1#机基础部位上部370m-385m的高程的边坡地段基岩是灰岩,偶含灰白、灰黑色燧石结核。下部为灰黑色、薄层灰质页岩,夹有少量炭质页岩及劣质岩线,中部为深灰色泥质灰岩,钙质灰岩层。 (2)存在着诱发山体塌方外在的非人为干扰因素。进入5月以来,大多为少晴多雨天气,最高降雨量为17.8mm。该地段由于受连续不断降雨的影响,大量积水灌入高边坡土层和岩层之中,导致岩层中泥土发生膨胀使外层岩石移位,使移位后的外层岩石稳定性不够而发生滑坡。同时,滑坡地段与施工现场上下垂直距离高达60多米,信息传送不便,从而导致了瞬间无法避免的事故发生。 2、间接原因 (1)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四方在地质灾害防治上虽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但在地质灾害防治上能力不足,认识上、技术上存在着局限性。据调查:2005年1月21日,工程设计代表处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考虑到进水口右侧高程375m以上边坡卸荷和风化带较为严重,为确保边坡长期稳定,设计代表处向工程建设公司送发了《关于地下电站进行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