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数学教学差异

中美数学教学差异
中美数学教学差异

一、美国数学教学的特点

美国的数学教育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处于变革之中,历经了“新数学教育”、“回到基础”和适应信息革命提出学生“为估价数学而学、为数学推理而学、为数学交流而学、对自己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有信心、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美国数学教师协会根据需要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数学教育的指导半官方“文件”-----《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从中我们可以端倪美国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些特征。

(一)数学教育的核心是解决问题

美国把数学问题的解决作为课程标准的首要标准。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心理学家们认为,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但仅仅满足有提出问题是不够的,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问题。作为解决问题的教学,美国教师要求学生做到:在日常生活和数学情境中提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探讨去调查和理解数学内容;应用策略去解决广泛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原始的问题的结果进行检验和解释;在有意义地运用数学中获得自信。解决问题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创新的过程。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其周围世界中的作用。因此,问题解决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学具的使用、尝试和改错的方法、图表的运用、寻找模式等。比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我国的教学引入是比较传统的方法,即通过

几道证明题来回顾相似三角形的一般证明方法,从中先复习判定和性质定理,而后再引出实际数学问题的解决。

美国的教学课中教师引入了测距仪,因为它的原理就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课中,美国教师先出示了一个自己制作的构造简单的测距仪,这种呈现无疑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尤其是怎样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运用于简单的测距仪中,一旦学生开始了解测距仪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教师就允许他们使用测距仪测量距离。美国的教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好的学习者。美国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数学,认为数学只不过就是一些空洞的符号和推理,毫无实用价值,因此学习数学毫无意义。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美国教师就通过直观教学,即介绍测距仪的工作原理来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师并没有给出典型的相似三角形判定和利用其性质定理的例子,与我国直接给出若干证明问题的引出大相径庭。美国的教学擅长让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实际的意义,这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的积极性。

(二)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重视引导学生数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强调数学的实际应用与强调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为此美国在学校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数学教学内容上增加了许多现代的应用广泛的以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拉近了数学与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强调对学生估算、

估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在商业、科技、交通等行业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教师们认为:数学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应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因此,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努力创设一个鼓励学生去探索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可操作的实物材料和设备,认真观察学生的数学活动,倾听学生的交流语言。如:学习度量知识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度量的器具,让学生亲自测量并计算书本的重量、全班同学身高、同伴的肩宽等。学生通过主动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既知道数学知识从何而来,又知道它将走向何方。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走向实践领域,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动机。

(三)关注教学目的,重视数学交流比如关于《鸡兔同笼》的计算:笼里有5个头和14只脚,一共几只兔几只鸡?在许多人眼里,这完全是一个计算问题。设兔为X,鸡为Y,x+y=5;4(x)+2(y)=14。

到底我们该把它看作算术教学,还是数学教学?让我们来看美国的数学教育是怎样处理类似问题的:

老师:能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们纷纷要求回答问题。

学生A:要找到答案并不难,只要两个公式:一个解决脚的问题,另一个解决头的问题……

令人不解的是老师制止学生A继续往下讲,说道:“很好!谁来设计这两个公式?”

学生B:设狗为X,设鸭为Y;4(x)+2(y)=14。学生C写道:x+y=5。老

师:这两个公式对不对?学生七嘴八舌:“对啦!”

更让中国感到疑惑的是,老师没有让学生算答案,而是让学生按照这两个公式来推理,看看答案是否合理……

整个一节课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

其实数学课不是算术,更不是用一个似懂非懂的公式去计算一个只有公式才能告诉你的答案。公式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我们充其量像个计算器。要真正理解:为什么这么做是对的?为什么那么做是不对的?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就像知道点击电脑的什么键,电脑会怎么反应一样,那是电脑操作员的工作。只有理解:为什么点击电脑的这里会产生这个结果?为什么点击那里会产生那个结果?那才能成为电脑程序员。我们要的是通过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来证实和证伪某些答案,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培养和锻炼的推理能力。”数学的实质是一种思维方式。美国学校的课堂给人的感觉是进进出出、吵吵闹闹。其实,美国的数学教学是在企图回答学数学的目的问题:数学不仅仅是计算和应用公式。美国的教师们认为:学生的数学素质是以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的。数学的课程内容应使学生重视对数学的理解,保持对数学的欣赏和好奇心,去探索数学的基本规律,使学生成为一个懂数学的人。

二、中国数学教育的特点:

(一)数学教育过分突出知识性具体目标,忽视育人大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提出了明确要

求。《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标准》中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也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但中国的数学教育的习惯积重难返,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仍然把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的重中之重,用教师的讲解、板演代替学生的体验。课堂上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合作蜻蜓点水。课堂教学中对各个目标的落实,还体现在教学的例题和练习题中,用“模仿性练习题”“干扰模仿性练习题”“选择运用性练习题”“选择组合性练习题”“综合运用性练习题”等体现不同目标层次的数学习题的训练,以确保各个目标要求落到实处。这些细致的目标实质上以知识、技能为主,而教学成效的检测最终仍以考试成绩来评价目标是否达到,虽然也兼顾能力目标,实际是辅而不为。在现行阶段学校仍然是挂素质教育的羊头,卖应试教育的狗肉。中国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也倾注大量的笔墨关注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课程标准对四大具体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新的课程标准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表述的侧重点来看,似乎对双基更加厚爱。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数学第9册“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根据课

程标准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思考,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和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3、使学生在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为了有序完成教学把整个课堂分成六个部分:

为了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在时间的分配上只能大量压缩具有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的操作、讨论、分析、归纳的活动时间,原本应该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用剪刀分割变形转化成长方形,但为了赶进度,在少数同学完成后教师匆匆忙忙采用PPT演示等积变形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整个课堂转入了各种题型的训练。从现行教学评价来看学生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作为数学的育人的大目标——提高学生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以及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数学情感。因为积极的数学情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学生实际的观察、操作,有效的讨论、分析、归纳,而不是老师作为一幕话剧的导演,让学生成为自主能力发挥有限的演员。

(二)数学教育重视构建严密知识体系,轻视新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度。数学教育强调构建严密知识体系。在新知识的意义建立起来以后,往往还要对新知识进行深入的意义辨析,以期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层次理解。采用的方法:或是对新概念或新命题中关键性语句进行咬文嚼字的分析,特别对关键词的理解更是突出强调;或是利用变式教学(辨析题、变式题)深入认识新知识的本质属性,概括出新知识的要义或注意点,梳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辨析中加强理解。从对知识内在意义的联系中获得的认识,在认识水平上很可能低于从数学与现实联系中获得的认识。新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具有与实际情景密切相关的真实性、多变性、广泛性、复杂性等特点,这对提高认识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数学教育,更加重视解决与生活相联系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强调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理解。因此西方的数学教材中往往提供富有挑战性的设计题作业,这些作业题是在联系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设计的,在难度上要求不高,强调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中国数学教育重视解题巧方法,忽视数学育人大智慧。我国的数学教学十分重视解题。解题必须以概念和定理为依据,因而是对概念、定理的再学习。强调解题有利于对解题基本方法的熟练掌握,这有利于夯实基础。我国还非常重视解题思路的探求,注重一题多解,一法多用,这些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我国的解题教学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所解的题,绝大部分是源于

数学内部的常规问题、形式化问题,缺少对方法中所蕴涵的人类认识问题的基本思想规律的渗透和感悟。这种解题容易变成僵化刻板的套路,虽应试效果好,但无益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例如:同样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的重点为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策略的优化。在创设情境出示题目“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之后,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次经历:

1.画图法(用○来表示头,用▏来表示脚)

2.列表法

鸡的只数 8 7 6 5 4 3 2 1 0 兔的只数 0

1

2

3

4

5

6

7

8

脚的只数

3.列方程解(设鸡的只数为X,则鸭的只数为8-X)

4.假设法(假设8只都是鸡或者8只都是兔)

然后教师进行算法优化,最后教师进行应用方法,解决问题。整个一

节课其实教给了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固定套路,但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美中数学学习过程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美国

教学理念数学教学为大教育服务

教育的重点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原则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自主探索,独立研究,培养自学能力的理念。

课堂教学重视让学生探究,学生探究,时间充裕,效率看似不高。评价原则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认定,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中国

教学理念纯学科教学

教育的重点重视做题技巧和计算能力

教学原则提倡“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探究活动形式化。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率.

评价原则过分强调结果,唯分数论根深蒂固。

源于欧美的西方数学教育非常强调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教材也介绍许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向学生展示数学如何在多种学科中发挥作用。对于问题的设计趋于鼓励学生走向社会,亲自收集信息,甄别筛选信息,分析处理信息,而后归纳总结出结论。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灵魂。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我认为:首先要大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里趋向。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影响下,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爱护和培养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其次是激励学生不断创新,保护学生看似幼稚、有瑕痣创新思维。另外,教学也是一门慢的艺术,创造机会,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美中儿童数学学习过程的一些差异很大程度上造成中美数学成绩的差距。教师应切实转变教学方式,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助学生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数学课堂不应是经过排练的舞台,每一节课都应是智慧的碰撞。

中美高等教育的主要差别

中美高等教育的主要差别在哪里 差别很多,只谈教育模式与教育内容。 解放后,中国摒弃了高等教育传统,照搬了苏联专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模式,并延续至今。由于学科的专业化和分化,不同学科之间缺乏沟通,各个学科所从事的研究、所开设的课程,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分支所从事的研究、所开的课程与其他学科或者其他分支之间似乎没有关系,因此学生所学到的无非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人类作为整体所建立的知识体系反而成为把人们从知识上,甚至在观念和行为上隔离开来的栅栏。这种专业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某一学科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从事相应的专业研究,或者谋得相应的职业,成为社会生产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这种专业化的教育客观上相当于西方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即使到现在,在我国大学教育的主要导向,仍然是专业和就业。这可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整体上处于西方国家职业教育层次,没有高水平大学教育的原因所在了。 与我国的专业教育模式不同,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自19世纪后期以来的又一重要传统,几乎所有大学都有详尽的通识教育计划。以哈佛大学为例。1978年,哈佛大学发动了“学术界平静的革命”,文理学院的教授以182票对65票通过决议,用“基础课程”代表原先的“普通课程”。所谓基础课程,就是“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一种课程设置”。基础课程由六大类十个领域组成,分别是“文学和艺术”(其中分ABC三个领域),“科学”(其中分AB两个领域),“历史”(其中分AB两个领域),“社会分析”,“外国文化”和“道德理性”。所有文理科学生都必须从这十个领域中选修八个领域的课程,并在大学前两年内修完(主要是前三学期)。[1] 为了确保通识教育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担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是教授或高级讲师,教学效果经评估必须达到优良。[2] 通识教育课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高水平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在进入大学专业课程学习之前,就可以对人类文明在各个领域的成果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和体验。所以,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应该是建立在人类文明成果这个坚实的大平台之上的,这为他们继续学习某一专业的课程奠定了多学科的、良好的基础,也为其以后的工作或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平台。 通识教育使高等教育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巨人肩膀上”,直接聆听知名教授对某些领域的深刻体会与理解,站到文明与发展的前沿,他们每迈出一步可能就是创新。而我们高等教育,担任公共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是在学校里不受重视和水平也值得怀疑的一些人。整个

中美大学课堂教育对比

中美大学课堂教育对比 一、课堂特点 中国课堂:任务、纪律、整齐划一 ○1学生端端正正地坐在拥挤的教室里,注意力高度集中听讲。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 ○2学生要抄写大量笔记,单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往往失去兴趣。 ○3老师占用课堂大部分时间,老师讲课时一般不提问学生。 美国课堂:形散而神不散 ○1上课如开研讨会,学生分组活动,发言积极,课堂上欢声笑语。 ○2课堂上不断有提问与回答,学生可以随时接住同伴的话题继续进行,老师观察指导。 ○3教师很敬业,讲课充满热情,鼓励、启发学生,学生知识面广,善于表达。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中国学生:独立学习 ○1中国的教育过分重视学生课内的学习,而忽视学生课外的实践学习。 ○2学习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过分强调独立思考,课堂上不提倡与别人讨论,学生在学习中不喜欢求教他人,喜欢独立思考。 ○3学习中很少分享,同伴间的学习互相保守,谈不上积极帮助。 美国学生:合作学习 ○1除在课内学习外,强调学生在课外的合作学习。 ○2提倡团队协作、合作,强调小组和团队、集体的力量和作用,注意培养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提倡在协作中提高自我。 ○3提倡分享,注重交流与沟通,重视别人的不同意见,重视从不同渠道获得的知识和 信息。 三、学习时间 中国:全天学习 美国:半天学习 四、教材 中国的教材强调夯实基础 美国的教材比较浅显 五、师生关系: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美国:融洽的朋友关系 六、育人目标:中国: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美国: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七、教育理念:中国:事先安排好学习内容美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倡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八、考试制度:中国:考试目的在于淘汰人和升学的需要美国: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学习的开展。 九、班级规模:中国:大班授课美国:小班授课 十、对待成绩的态度:中国:成绩公布,学生和老师很重视成绩美国:成绩属于隐私,不公布,学生和老师不太重视成绩 中美课堂教育差异的原因:1、历史原因2、社会因素3、中美教育评价标准与教育价值观不同4、中国教育重知识,重灌溉的课堂教学方式,美国重实践、重创造的课堂教学模式 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3推进人才模式改革,尊重学生个性和发展需求○4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5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6注重课堂信息反馈○7增强教师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总结:中国依旧是传统式教育、不大实用;美国偏重于实际动手能力、比较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文化内涵,适宜美国社会的教育体制并不一定适合中国。每一种教育方式都有其优点,我们要理性地看待。 谢谢观看! University classroom education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irst:class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class: task, discipline, uniform Students sitting in a crowded classroom, seriously from concentration to the lecture.Teacher speak reel, students listen. Students want to copy a lot of notes, monotonous force-feeding teaching methods so that the students tend to lose interest in learning. The teacher to take up the classroom, most of the time don't usually ask students when the teacher lectures.

浅谈中美文化存在的差异论文

浅谈中美文化存在的差异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具有代表西方文化的美国与我国建立越来越密切,由于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中美的社会关系,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风俗和社会礼仪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美国文化主张谦虚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荒诞粗俗。因此,研究文化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 关键词:中美差异文化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政治的多元化的发展,各国的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然而文化是沟通各国之间的桥梁,但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方的文化特点也不相同,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历史性,呈现了人类的一笔珍贵的财富。中美文化是人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美文化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美国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在美国,人们崇拜个人奋斗,尤其崇为个人取得的成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与赞美。但是中国人却很谦虚,不喜欢张扬性格。 文化障碍的确会影响跨文化交际。因此有必要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2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差异 2.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①美国人的个人荣誉感 美国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崇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美国人的这种个人荣誉感与其崇尚的个人奋斗不无联系。在美国人看来,个人荣誉的取得是建立在个人奋斗的基础上的。没有个人孜孜不倦的勤奋努力,就不会有所成就,当然也就谈不上荣誉感。因此,在他们取得荣誉后,他们会毫不掩饰的加以炫耀,而不是“深藏不露”。以至于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美国人是毫不谦虚的。 ②中国人的谦虚谨慎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在美国人看来这种谦虚,不仅是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能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是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①美国人的自我中心的表现 美国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自己为自己负责、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由于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②中国人的无私奉献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帮助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这在美国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中美家庭教育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教子的不同之处: 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稳重听话与活泼好动 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美国人总觉得中国孩子在课堂上太死板,没有生气。 强调自制与突出自主 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肯定结果与重视过程 中国人重结果与技能的掌握;无论学习什么,为求学深学透,无论干什么,力求完美无缺。美国人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他们注重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多,教师还极力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概括地说,中国人力图使儿童发现社会存在,创造环境使儿童学会怎样长大成人,儿童是被动的,富有可塑性的,重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美国人力图使儿童能真正作为孩子,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与发展,成人只需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可。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我们知道,人才培养的首要阵地是家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的竞争是父母育儿能力的竞争。所以,世界各国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虽

中美孩子教育对比清单-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主能力

中美孩子教育对比清单-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主能力 引导语:中国孩子与美国孩子有何不同:中国孩子抱大,美国孩子爬大。 中国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他们更重视学业的倾向,认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业开端是幼儿园重要的任务,而美国的家庭则将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主能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任务。 在中国,如果一个孩子积极的帮助父母做家务,那一定会被夸张为孝顺,不过,在外国朋友看来,孩子做家务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或许是文化的差异导致教育方式的不同,不过我们应该要认识到的是,相比如今许多家庭对孩子的过分宠溺,导致那些已经成年的大学生都还没有自理的能力,国外的家庭教育实在要比我们高明的多。 在美国,大多数的孩子都有家务活清单。父母们认为,孩子参与做家务,不仅仅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体验自己是家庭一员的感觉,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心。 根据年龄大小,他们分别设计了适合不同阶段孩子的家务活,比如: 9-24个月,自己扔尿布 2-4岁,扔垃圾、整理玩具、浇花、喂宠物……

5-7岁,铺床、摆餐具、擦桌子、收拾房间……

8-12岁,做简单的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 13岁以上,换灯泡、做饭、洗衣、修剪草坪…… 中国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他们更重视学业的倾向,认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业开端是幼儿园重要的任务,而美国的家庭则将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主能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任务。 美国人在教育、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和个性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与经验。竞争充满着美国整个社会乃至每一个家庭。人人凭本事吃饭,没有人身依附,“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勤奋、节俭蔚成风气。 中国孩子与美国孩子有何不同:中国孩子抱大,美国孩子爬大。 编后语: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亲子关系之中,是处于与孩子的亲密与融洽的关系,孩子是通过母亲来到这个世界,但并不是为你来的,在他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就注定了他是独立的,父母的存在是帮助孩子成为他所想要成为的那样一个人。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摘要: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塑造儿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健康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不同,两国的家庭教育呈现出不同的教育模式。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对两国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结果进行比较,呈现出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家庭教育;比较 引言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也是整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美两国文化的比较 文化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界定不一。早在19世纪,最有影响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著名的“文化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我们认为文化是指一个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进程所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民族性格和思考模式等。由于历史背景、发展过程、观念意识等因素的不同,从而使中美两国的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 (一)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反之,被视为不礼貌。美国人深受基督教新思想的影响,等级观念淡薄。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晚辈对长辈可以直呼其名,可以与长辈争论问题,提出自己个性的主张。 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集体利益永远大于个人利益。这与美国文化却是截然不同的。美国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到限制,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这在中国却被视为另类。 (二)社会关系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儒家伦理,父母在孩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幸福家庭的标准为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亲情关系密切。一片“少有所抚,老有所扶”的祥和景象。在美国却不一样。美国人平等意识强调人人平等,无论贫穷还是富贵,人人都要尊重自己,不允许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显赫的家庭背景也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因为他们坚信,不管怎样,只要我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并且美国式的家庭结构相比中国就简单多了。 (三)民族性格的不同

中西方中小学数学教育比较

中国与西方中小学数学教育比较 一直以来,我心中都存在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学生可以屡屡在国际数学奥赛上取得辉煌的成绩,却少有人在数学界取得突破,至今也没有一个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钱学森之问”让我们 不禁深思,为何中国一直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此我仅对中西中小学数学教育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有所启发。 一?关于教育目的的比较 同: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国家兴办教育,都是培养接班人,促进国家发展。 异:1、从社会来看,在我国的学校教育被迫让位于为着分数的纯学科教学这个现状下,中国的数学老师多认为,教数学知识最重要,教数学思想方法最重要。尽管国家一直坚持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在考试分数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与前途时,德与体便退居其次了,很多教师便将自己的学科教学与学生的道德教育割裂开来,将学生的道德教育完全推给“品德”课程。相反,西方美国教师认为教学是为教育服务的,“人的教育首先是公民教育”,他们认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懂得感谢,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学会问为什么,让学生懂数学。他们认为教育的

三大目标是坚持学术追求、维护社会公正、尊重多元文化。学科教育仅是教学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 我一直以为美国的课堂是人声鼎沸的、热闹的、纪律难以调控的。但是一个美国留学生告诉我美国的课堂是安静的、有秩序的,即便是 学生的课余活动也是如此,从中我看到了学生自幼形成的对公共环境秩序的尊重。我还了解到当学生刚入学时,美国教师通常会用一段时间(一般是一个月)教学生在学校应遵循的行为规则一一这些规则与学生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在工作环境中所应遵循的规则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些规则为整个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应遵循的道德底线奠定了基础。 对照美国的这些值得借鉴的做法,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师目前最缺乏的是教育意识,是教学为教育服务的意识。我们要思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中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高分学生吗?存在脱离社会活动的素质教育吗? 2、从家庭来看,由于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中国家长对子女教育寄予厚望,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子女的个别关注较多,管教较严。而美国家庭多数都有几个孩子,家长较平等对待子女,子女学习压力小,环境较宽松。 3、从学生个人来看,中国低龄儿童很少是因为兴趣学习,有时是为了取悦父母或者老师而学习。随着年级增长,学习以改变命运的 意识逐渐增强,特别是那些想通过考大学进入城市的农村孩子,即所谓“跳出农门”。而美国儿童则较在乎自我感受,由于经济发达,就业压力

从中美老师讲《灰姑娘》看教育的差异

比较中美教师讲授《灰姑娘》的不同 最近在一份美国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中美语文教师讲《灰姑娘》的课堂实录文章,真是大开眼界。我们的教学是那样呆板沉闷,简直是对学生聪明智慧的扼杀。现转载于下,希能让皇图岭中学老师及有志于教学改革的朋友们,有所启迪。 对比美国和中国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非常经典! 美国版: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他表示了感谢,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著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就会(老师做昏倒状) 老师: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没有人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国内外高等教育体制对比研讨

国内外高等教育体制对比研讨 有幸到明尼苏达大学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学习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所见,所闻,所感,非三言两语能表达。总之,感触颇多。 明尼苏达大学始建于1851年,拥有四所校园,是美国最具综合性的高等学府之一,位居美国最富盛名的大学之列。明大是美国的赠地大学之一,具有优秀的教育和为社会服务的传统,也是美国重要的研究机构,有很多在美国和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学者。作为世界一流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学府和学术研究机构,明大每年的教育预算高达16亿美元,在校学生近6万人,在美国所有公立大学中位居第三。在三个月的学习中,笔者还参观了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圣约翰大学在内的十几所私立、公立大学,对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有了大致的了解。经过对比,笔者发现,中美高等教育体制上存在着以下差异。 一、教育理念不同 中国的教育理念与美国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偏重于灌输式教育。中国学生的根基非常扎实,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中国的学生面对新事物总有畏缩心理,与美国学生比起来,创新意识较差,无论是各门课程的课程学习报告、设计报告还是期末考试,中国大学更为重视

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而美国大学更看重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国内教育与西方教育的重要区别。 国内的学生往往有惊人的记忆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这也是中国学生能在应试教育中取得佳绩的原因,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参与、实践、创造,许多课程都安排有案例学习与讨论的时间以及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陈述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老师对学生的面授时间很短,大约为学生所用学习时间的30%左右。其余时间要靠学生自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才能学懂有关的知识。在参与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自学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别。 美国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虽然有些问题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老师都会认真解答。而有的问题则非常尖锐,学生甚至可对老师的观点进行反驳。课程作业一般要求学生对现行政策或评估方法进行批判性的论述。美国高校老师对学生的课程报告或者课程设计的评阅多以鼓励为主:对思维独特、见解不一般的学生大加褒扬;即使一些学生的报告刚刚过关,老师也可以从报告中找到文章的亮点予以鼓励。这些鼓励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可明白自己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异同

陇东学院 题目:浅析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异同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11级人文2班 姓名:王娟娟 学号:211151246

浅析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异同 摘要:20世纪,中国国力突飞猛进,经济迅猛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不断高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从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比较出发,找出中国教育的存在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美国教育;中国教育;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20世纪,中国经济巨大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同时,有大批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上存在问题,在经济大发展的条件下,只有充分利用丰富的人才资源,才能在世界经济大发展中不断进步。 一、中美教育现状对比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在这样的大国里,教育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历史悠久,从春秋开始,我国的教育开始普及,向着平民、大众的方向发展,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宋代理学的普及。宋代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朱熹等理学大家的推动下有了巨大发展,进入近代,随着西方教育的传入,我国教育的普及的速度加快但同时,我国教育事业与西方国家比较,还处在差距。 (一).培养目标的差距 大学是学术的殿堂,众多的大学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我国的高等学府也以此为目标,但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以进入仕途为目标,进入近代,则以获得稳定、高薪的工作,较高的社

会地位为目标,然而,在经济化的大潮下,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毕业的高校大学生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分配不到工作,使得很多大学毕业生虽然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而他们的所学又无法对他们的就业起到帮助作用。这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众多的待就业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在其他领域才能平平,无法与其他人竞争,只能待业在家。造成了我国教育成果出现了在就平庸大学生的局面。 而西方与我国的教育成果则完全不同。美国教育注重实践性人才的培养,他们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因此,美国的大学造就的人才多为精英性人才,这些人在进入社会之后,能够主动,有效的实现就业。同时,美国的大学,培养人才不以进入官场为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所需人才,这也在意识上为大学生进行了早期教育。总之,中国教育在现当代的社会大背景下,培养出的大多的是技能平平,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低技能人才,而西方国家培养的则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精英型人才。这是中美教育的一个巨大的差距。 (二)、受教育者意识差别导致受教育成果不同 大学既是一个受教育的场所,也是一个花销巨大场所,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平均每一个大学生要花数万元,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这是一笔巨大负担,很多的农村学生因此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在我国,上大学的都是家庭比较好的,能够拿出学费的家庭,然而,这些家庭的学生在上学之后,缺乏必要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这就使得我国的出现了大学生毕业后,尽管就业,其成就并未比先前好,只是提高了一些收入而已。

中美两国教育的十个最大差异

中美两国教育的十个最大差异 一、为谁而学: 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二、育人目标: 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三、课堂: 中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

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中国的课堂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会遭受批评,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则受到表扬。中国的课堂讲纪律,美国的课堂讲人权。 四、师生关系: 在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刚踏入学校就知道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国教授也没有什么权威可谈的。美国人不承认权威。中国孩子盲目崇拜老师,觉得老师总是对的,中国的老师喜欢保持威严,不苟言笑,美国老师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关系。 五、考试制度: 美国的考试经常是开卷,孩子们一周内交卷即可,而中国的考试则如临大敌,单人单桌,主监副监严防紧守。在中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淘汰;而美国的考试目的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的发展。 六、班级人数: 中国虽明文规定每班不超过45人,但乡镇及县级学校班级人数平均60人之多,法律并不能约束什么。而在美国,一个班的人数不超过30人,31个人就属于违反教育法,不同的是美国人看重的是诚信——自我信誉度,故不敢越雷池半步。 七、时间:

中美高等教育对比

Abstract Education has become a symbol of the national power. Every year a great number of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come to American for studying. On the contrary, China as an ancient country civilization with over five thousand years, only have several famous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nd find out the merit of American education. Then take the essence and discard the dreg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ur own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Difference; China; American Introduction Higher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level that follows a completion of a school providing a secondary education, such as a high school, secondary school, or a gymnasium. Higher education is normally taken to include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lleges,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 are the main institutions that provide higher education.In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a high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now enter higher education at some time in their lives. Higher education is therefore very important to national economic, both as a significant industry in its own right and as a source of trained and educated personnel for the rest of the economy. College educated workers command a significant wage premium and are much less likely to become unemployed than less educated workers.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has been considered as models by the world, although it only has a history of 300 years. Every year thousands of studen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come to American for studying, including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excellent stude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hina also attracts a lot of oversea students in recent years, but there still are many differences on higher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s a result, we should learn from America and make improvement in our education.

中美教师灰姑娘教学差异

中美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之对比 中美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之对比 中国老师是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的: 上课铃响,学生,老师进教室。 一、引入新课 老师:今天上课,我们讲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预习了吗? 学生:这还要预习?老得掉渣了。 老师:灰姑娘是格林童话还是安徒生童话?他的作者是谁?哪年出生?作者生平事迹如何? 学生:......书上不都写了吗?不会自己看啊? 老师:这故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学生:得,这肯定要考的了。 老师:好,开始讲课文。谁先给分个段,并说明一下这么分段的理由。 学生:前后各一段,中间一段,总分总…… 老师:开始讲课了,大家认真听讲。

学生:已经开始好久了…… 老师:说到这里,大家注意这句话。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是明喻还是暗喻?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学生:n人开始睡觉…… 老师:大家注意这个词,我如果换成另外一个词,为什么不如作者的好? 学生:又n人开始睡觉…… 老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段话如果和那段话位置换一换,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我又不是你,我怎么会注意到啊?又有n人开始睡觉…… 老师:怎么这么多人睡觉啊?你们要知道,不好好上课就不能考好成绩,不能考好成绩就不能上大学,不能上大学就不能……你们要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 剩下的还没睡觉的,并且认真听课的学生,真不愧是"精英"啊。中国式的教育………… 二、指导预习 ①提示预习的要点(可用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A、体会本文中童话语言和推理语言的特点。 B、分析作者怎么样从故事中提出问题,逐步推论,进而最后得出结论的写作特色。 C、识记文中自己认为生疏的词语和"自读提示"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词语。

②学生各自默读(朗读)课文并完成作业(教师指导完成,并及时修正) A、边读边标示自然段和生疏的词语。 B、认读并理解下列词语 a祈祷:一种宗教形式。"祈"就是向神求祈,"祷"义同于"祈"。 b无暇顾及:没有空注意到。"暇"空闲;"顾"注意、照管;"及"达到。 c修道院:天主教和东正教等教徒出家修道的机构。也指天方教会中神甫的机构。 d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C、本文《灰姑娘的时钟》所记叙的"灰姑娘"的故事是属于哪一种主要情节的故事?请用一句话简明概括。("以约定时间为主要情节的故事",这句话在第13段中。) 三、研读课文 ①朗读全文并思考怎样划分段落(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朗读课文可以请若干个同学进入角色,逐段连续读完;也可以组为单位朗读并分析文章的结构。) ②学生回答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学生各学习小组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并修正后概括板书。) ③组织学生分析归纳本文的论点。(论点是"时间等于金钱",这话在末段的首句中。) 四、研讨问题(问题与答案分别用投影打出来)

中美小学数学教材的五大不同美国数学还要会说

网易教育讯(来源:微信公众号“少年商学院”)当我的女儿读小学的时候,面对女儿的教育和数学学习问题,我重新学习起了数学。当初我不知道数学学习路在何方,但是出于一种直觉,数学学习不应该是这种大习题量的这种铁杵磨成针式训练,而更应该着重思维训练。 有一天,我想:美国人的数学教材是什么样子的呢?拜互联网所赐,我很快就在网上找到了美国加州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可以说,美国加州小学数学教材和中国当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对比,真的是云泥之别。下面,就从这二者的比较来聊聊美国小学数学教材的特色: ▋数学不仅要会算,还要会说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有关四边形这个章节的编写: (上图为中国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 这几张图片几乎看不出没有什么结构性,反观美国加州数学三年级教材,却有明确的模块。从概念(Main Idea and New vocabulary)到预备知识(Get Ready to Learn),让学生先明确基础知识,然后联系到现实世界中的实例(Real-World EXAMPLE)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这样孩子学习起来,对于概念不存在陌生感。

这其中最大的亮点是“Talk about”,说出你对知识的理解。在美国,数学教育和其它所有学科教育一样,都包括言语表述能力的训练。这对促进孩子智性发展有很大作用。这个环节,就是帮助孩子理清所学的概念,并检查其了解的程度和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本里经常有“tell”的任务) ▋每个章节都涉及系列的概念教育 从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勉勉强强只能找到“周长”、“面积”和“小数点”这三个概念的定义。如下图所示:

英语翻译毕业论文从电影《刮痧》浅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精品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Analysis of Family Educ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the film Guasha Treatment 从电影《刮痧》浅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学生姓名牟丽 院系名称外国语学院 专业名称英语(翻译) 班级 2008级 4班 学号 200814025416 指导教师易佳(讲师) 答辩时间 2012年4月27日

从电影《刮痧》浅析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学生:牟丽指导教师:易佳(讲师) 摘要:电影《刮痧》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家庭在美国给一个小孩子,丹尼斯使用了刮痧这一传统中医疗法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由于刮痧这一传统的中医疗法不为美国人所理解和认同,从而给一个中国家庭带来的悲剧故事。这部电影反映了中美之间,教育的不同和冲突。本论文以《刮痧》为切入点,剖析中美教育的差异。作为21世纪的青年人,国家未来的主人,很清楚一个国家的基础是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方式是会让孩子的一生发生很大改变的。我国主要是主张封闭式的教育,成绩好是头等大事。而美国则是开放式的教育方式。中美家庭教育在教育方式、培养孩子的方式、教育结果等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当然这也取决于他们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和传统观念的不同。总之,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通过比较这两种家庭教育,我希望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促进我国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刮痧;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Analysis of Family Educ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the film Guasha Treatment Abstract:The film,Guasha Treatment,describes what happened to a Chinese family after they had us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reatment,Guasha,to a little boy, Denies, in the America. It reflects the educational differences and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se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As the young people of 21st century and the masters of the country’s future,we all understand that education is the basis of a country. Home education technology can totally change children’s lives. China go strong on the closed-end education, and good academic achiev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but America adopts the open form of educatio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many differences in the family education including ways to teaching children and the way to receive education. Of course, this is also decided by their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raditions of the different concepts. In short, there are not only subjective reasons but also objective reasons. By comparing these two family educations,I

中美数学教学差异

一、美国数学教学的特点 美国的数学教育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处于变革之中,历经了“新数学教育”、“回到基础”和适应信息革命提出学生“为估价数学而学、为数学推理而学、为数学交流而学、对自己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有信心、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美国数学教师协会根据需要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数学教育的指导半官方“文件”-----《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从中我们可以端倪美国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些特征。 (一)数学教育的核心是解决问题 美国把数学问题的解决作为课程标准的首要标准。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心理学家们认为,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但仅仅满足有提出问题是不够的,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问题。作为解决问题的教学,美国教师要求学生做到:在日常生活和数学情境中提出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探讨去调查和理解数学内容;应用策略去解决广泛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原始的问题的结果进行检验和解释;在有意义地运用数学中获得自信。解决问题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创新的过程。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在其周围世界中的作用。因此,问题解决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学具的使用、尝试和改错的方法、图表的运用、寻找模式等。比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我国的教学引入是比较传统的方法,即通过

几道证明题来回顾相似三角形的一般证明方法,从中先复习判定和性质定理,而后再引出实际数学问题的解决。 美国的教学课中教师引入了测距仪,因为它的原理就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课中,美国教师先出示了一个自己制作的构造简单的测距仪,这种呈现无疑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尤其是怎样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运用于简单的测距仪中,一旦学生开始了解测距仪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教师就允许他们使用测距仪测量距离。美国的教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好的学习者。美国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数学,认为数学只不过就是一些空洞的符号和推理,毫无实用价值,因此学习数学毫无意义。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美国教师就通过直观教学,即介绍测距仪的工作原理来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师并没有给出典型的相似三角形判定和利用其性质定理的例子,与我国直接给出若干证明问题的引出大相径庭。美国的教学擅长让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实际的意义,这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的积极性。 (二)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重视引导学生数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强调数学的实际应用与强调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为此美国在学校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数学教学内容上增加了许多现代的应用广泛的以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拉近了数学与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强调对学生估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