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

摘要: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研究领域中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目前在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上存在争论,建立具有层次性和全面性的心理健康标准系统可以化解这些争论。

关键词:心理健康标准;论争;层次性;全面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社会进步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和发展。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它是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它关系到心理健康的诊断,心理健康量表的制订,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目标以及内容的明确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许多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进行了讨论,但由于心理健康标准问题涉及面既广又复杂,学者们迄今仍没有形成共识。笔者希望通过以下讨论减少分歧,增加共识,以利于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一、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界说

1908年,美国的比尔斯(C.W.Beers)所著的《自觉之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一书出版,这被认为是心理卫生运动开始的标志。[1]从此,心理卫生运动蓬勃开展起来。随着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心理健康成为时代课题。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刘艳认为心理卫生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指一门学科或理论体系,是“维护心理健康和预防精神病、神经官能症或其他人格障碍的科学”;第二,指一种专业服务体系,“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第三,指心理健康状态。即是说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在第三个层面上的含义。[2](一)心理健康的概念界说

对于心理健康的概念,有多种界定。[3] [4]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则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日本学者松田岩男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精神病学家门宁格(Menninger K.)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有满足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二者兼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正常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英格利希(English H.B.)

提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心理善。当事者在那种善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展其心理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生活,不仅仅只限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学家W.W.Boe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国内学者刘艳在概括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5]以上的各种观点说明,当前对心理健康的界定很不统一,不过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所作定义被广泛承认和引用。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界说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由于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所不同,所以,对于怎样才算心理健康也未形成一个统一标准。心理学家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观点。美国学者坎布斯(https://www.360docs.net/doc/5b15649347.html,bs)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4种特质:(1)积极的自我观念;(2)恰当地认同他人;(3)面对和接受现实;(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6]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提出判断心理健康者的10条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10)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7]我国黄希庭教授等曾提出判断是否心理健康的5条标准:(1)个人的心理特点是否符合相应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2)能否坚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3)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4)个人能否与社会协调一致;(5)有没有完整的人格。[8]北京大学王登峰教授等曾提出8条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7)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9]

有人归纳各种标准,认为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具体依据有七种:(l)以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作为标准;(2)以合乎社会规范为标准;(3)以社会生活适应状况为标准;(4)以医学上的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5)以个人主观经验为标准;(6)以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为标准;(7)以心理机能的充分发挥为标准。[10]

二、心理健康标准之论争

心理健康标准不仅不同,而且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以下论争。

(一)众数原则与精英原则之争

江光荣曾把判断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归为两大类,即“众数原则”和“精英原则”。[11]“众数原则”是,假定社会成员中绝大多数人的心理行为是正常的,偏离这一正常范围的心理和行为可视为异常,这一原则集中体现于常态分配标准。如今用以鉴别心理健康的量表的编制是遵循常态分配原则的,所以说众数原则是当今被

广泛应用的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为主要代表的研究者对众数原则提出了异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生来就有天性,且天性本善,也就是说人类本性中固有完善、善良、自我实现等积极的方面。[12]如果环境适宜,人就能顺其天性发展出良好的人格或心理品质;相反,便会使个体产生不健全的心理品质。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环境本身就是异常的,压抑人性的,那么在此条件下多数人都将不能顺其本性发展,结果出现多数人心理不健全的情况。这样,众数所代表的人格就不是健全的人格,以众数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便是荒唐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研究思路,马斯洛本人称之为“尖端样本统计学”原则,江光荣认为这是判断心理健康的“精英原则”。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其内在本性发展得最为充分的人,这样的人才代表着真正的心理健康。由于能自我实现的人仅是少数且位于正态颁布的极端,所以将其称之为“尖端样本统计学”原则。其他人本主义者的思想也基本一致,如罗杰斯把心理健康看作“机能充分发挥”,奥尔波特看作“成熟”,弗罗姆看作“有创造力”。我国的一些学者根据这一原则,也以天才人物或精英人物在个性方面的与众不同的行为特征,对众数原则提出了质疑。[13][14]江光荣等则对精英原则持反对态度,因为系统观察得到的结果是,对历史文化有价值的人不一定都是心理健康的人。

[15]

(二)社会性与个体性之争

社会性心理健康标准倾向于从社会层面来确定标准,认为是否与社会协调是判断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社会规范标准、生活适应标准等都属于社会性标准。社会规范标准以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作为衡量标准,行为符合公认的社会规范为健康、正常,反社会规范视为异常;生活适应标准以生活适应状况为指标,善于生活适应者为正常,生活适应困难者视为异常。个体性心理健康标准倾向于从个体层面来确定标准,个体的无病症程度、机能发挥程度、成熟程度等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评估指标。医学症状标准、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标准等均属于个体性标准。医学症状标准,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指标。这一标准以精神医学研究为基础,有临床症状或病因者被认为是异常者。个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标准,以心理成熟与发展程度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个体身心两方面成熟和发展相当者为正常,心理发展水平较同龄人明显低者为异常。

从各心理学派的心理健康观来看。人本主义从性善论出发,认为心理健康与个体潜能的开发密可分,所以人本主义主张采取个体性的心理健康标准。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健康标准实际上是一种医学标准,它根据个体的“症状”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精神分析学派也主张采取个体性的心理健康标准。但是,在行为主义看来,健康就是人的行为、习惯等与社会不相矛盾,所以行为主义主张采取社会性的心理健康标准。

(三)社会适应是否是心理健康标准之争

社会适应标准之争是社会性标准与个体性标准之争的延伸,二者具有相关性,但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有的学者承认心理健康标准的社会性,但并不承认社会适应标准。如张海钟一方面主张个体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是健康的标准,即承认心理健康标准有社会性的一面,但他同时反对把社会适应作为心理健康标准。[16]在社会适应是否是心理健康标准问题上,一些心理学家把社会适应看成是心理健康的本质,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就是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应社会。[17]更多的人把社会适应看成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并不是全部。就各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来看,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社会适应应该纳入心理健康标准。

但是,有的人把社会适应理解为人对社会环境的完全顺从,或把社会适应看成是一种从众行为。由于一个完全顺从社会环境和从众的人不会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于是社会适应也就不能成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张海钟在《评心理健康标准的“社会适应论”》一文中,从哲学推论和临床证实两个角度论证了,社会适应不应该成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他认为,当一个社会是病态社会时,适应社会的人不可能是健康的人。[18]

(四)心理健康标准是否包含价值判断之争

在是否把价值判断纳入心理健康标准问题上存在分歧。许多学者意识到每个人都不可能逃离社会道德等社会价值体系而独立地存在,因此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人,心理健康判断指标应该是包含价值判断在内的一系列指标。我国学者张海钟曾谈到:“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首先应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人;应该是一个把潜能实现与民族的人类的福利事业和文化进步联系起来的人;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该是一个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造环境,在发展文化中发展自己的人。而不是一个仅仅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需要,而不惜各种伪装适应各种角色,不加分辨地适应各种角色,不加分辨地适应各种虚假人际关系的人。”[19]可见,在主张心理健康标准包含价值判断的学者们看来,罪犯、歹徒、黑社会分子自然是心理不健康的人。这一观点似乎也符合我国传统,如古语“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反映了行为符合社会价值的人的心理会更健康的观点。国外的许多学者在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时也把社会价值判断纳入其中,如现实疗法的创立者威廉·格拉塞对行为的评估标准就是首选看行为是否有助于满足个体的需要,然后还要兼顾一下行为是否妨碍他人和社会的利益。[21]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的评定不应该包含价值标准。江光荣认为,心理健康的评估应是对心理机能的评估,并主张缩小心理健康概念的内涵,心理学家应该守住自己的本分,不要干预学科领域之外的事。江光荣认为,对人进行评价和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不是一回事。对人进行评价可以包括多个侧面,例如可以从行为上评价一个人,可以从社会价值上评价一个人,可以从相貌上评价一个人。对人的心理机能进行评价,只是对人评价的一个侧面。而且还认为心理健康的

评价与社会评价是不能合而为一的。他还认为不存在“对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做出贡献的人都是有价值的,这些人的心理自然应该是健全的。”这样的逻辑。[22]在主张心理健康评估不应包括价值判断的学者们看来,罪犯、歹徒、黑社会分子中也不乏心理健全的人,而对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好人群”中,也有着成千上万的心理不健全的人。

(五)文化普适应性与文化相对性之争

一种观点认为,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不受文化影响的,在不同的文化中,心理健康标准没有差异,即心理健康标准具有文化普适性。另一种观点认为,在不同文化中,心理健康标准是有差异的,即心理健康标准具有文化相对性。在这一点上,人本主义者和其他研究者形成对峙。人本主义者主张以人的内在天性的实现情况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而人类都有共同的内在天性,自然这种标准就应该具有文化普适性。但是其他研究者指出,心理健康标准往往有文化相对性,虽然有许多行为在多数文化中都被视为异常,但也有不少行为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看待。一个被广泛引用的例子是对同性恋的看法。在美国的一些州,同性恋被视为变态,且违法;但在有的州则认为既非变态也不违法。[23]

三、系统心理健康标准的建立——论争的化解

(一)建立心理健康标准的纵向层次性系统

心理健康是有层次(等级)的。国内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严重病态、轻度失调、常态和很健康四个等级;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分为严重病态、轻度失调、常态和很健康四个等级。按美国心理学家舒尔茨的观点,心理健康水平是呈常态分布的,可划分为严重心理疾病、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和极端心理健康水平等五个层次。[24]其实,心理健康标准的层次性有其客观原因。从个人来看,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不断产生和变化的,因此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的。在不同时期,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应处于不同的层次。从群体来看,由于不同个体的心理可能处于不同的健康状态,这使群体的心理健康也存现不同的层次。另外,不同领域研究心理健康有不同的目的,从而其心理健康标准也会有所不同。医疗领域往往以疾病治疗为目的,其评定心理健康的标准自然是有无心理疾病症状;社会学领域往往以纠正个体或群体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为目的,其标准自然是能否与社会大多数成员保持行为上的一致;教育界往往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其标准自然是能否充分发展、实现潜能。我们只有根据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层次差异来建立一种从低到高的有层次性的心理健康标准系统才能符合客观实际,且为各个领域考查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在心理健康标准的层次系统中,处于最低层次的应该是生存标准或说疾病标准。即是说,一个人处于心理疾病状态,危及个体的继续生存时是最不健康的一种状态。社会适应标准处于中间状态。一个人处于心理疾病状态,连自己的生命都存在危险,自然就谈不上适应社会了。有的人虽然无

医学上的疾病,他继续生存下去是可能的,但是他对社会环境存在不适应问题,心情不愉快,缺少幸福感等。这样的人虽然较有心理疾病的人健康,但我们却不能认为其完全健康。最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标准是适应社会且具人创新能力,能在社会中不断地获得成功,感到愉快、幸福。这三个层次是基本的层次,根据需要还可以划分为更为细致的层次结构。

确立了心理健康的层次性后,单纯的精英原则和众数原则都是有局限的。因为,众数原则仅承认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而单纯的精英原则仅承认极端的健康水平。把心理健康标准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层次系统,意味作把众数原则和精英原则有机地结合来。众数原则形成的标准是较低层次的标准,精英原则形成的标准将是较高层次的标准。

(二)建立心理健康标准的横向全面性系统

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但是都趋向将个体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的适应相结合,视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协调的良好状态。建立心理健康标准的横向全面性系统,首先就是要建立个体内部与外部社会两个心理健康标准系统。个体与社会不是对立的,二者具有不可分离性,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因此,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内外两个方面,即是说个体内部系统与外部社会系统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健康标准应该是包括个体性与社会性两个大的系统。这两个大的方面内部还可以细分为多个维度。从内部状况来说,还包括心理机能健全,人格结构完整,能积极地满足自我的基本需要等维度;从外部关系来说,还包括行为符合规范,能与他人和社会保持一种亲和状态等维度。这样心理健康标准就形成了由内部各标准和外部各标准共同构成的全面性系统。如果建立了这样的心理健康标准系统,个体性与社会性的争论也就可以化解了。

另外,建立心理健康的全面性系统后,社会价值是否纳入心理健康标准的争论和心理健康标准是否有文普适性的争论也可以化解。在全面性系统观点看来,心理健康标准是全面的,社会与个体是协调的,那么社会价值标准将成为所有心理健康标准之一。一个不道德的人可能内部机能完整,表现为一种内部健康状态,但是这只是心理健康一部分,我们只能说这个人实现了部分心理健康。那种不仅内部协调、机能健全,而且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能达到全面的心理健康。把社会价值纳入心理健康标准系统后,由于社会价值会因为社会文化的差异而有一定差异,那么心理健康标准具有一定的文化相对性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层次性、全面性地理解社会适应

有许多学者都认为,心理健康的本质是社会适应,然而国内外都不乏反对者。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怎样理解社会适应的内容和层次。适应本来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后来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等许多领域。在怎样评定生物的适应性能的问题上,有不同种看法。达尔文在阐述其自然选择的原理时曾指出最适应环境的个体

将存活下来,即有能力生存下来的就是适者。现代综合进化论认为,生存下来并成功繁殖后代才能算是适应者。生态学认为,存活率和繁殖率都不能作为生物适应成功的完全指标,“物能利用率”才是生物适应的指标,即是“可以利用其他生物不能利用的环境条件是最适者”。 [25]由此可见,在生物学中,适应是有层次性的,能生存下来是最低层次的适应,生存下来并能繁衍后代是中间层次的适应,而生存下来、能繁衍后代并能利用环境条件充分发展自身为最高层次的适应。同样,心理健康研究中,社会适应也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所以,以上论及的心理健康的层次性可以用社会适应的层次予以表示。

从本义上看,社会适应不是被动地顺从。对人类的社会适应而言,我们绝对不会认为,下雨了只知道藏进山洞,洪水来了只知道爬到高处,干旱来了只知道忍受干渴等是最适应的人。我们只会认为,那种创造性地修建房屋、修建堤坝或疏通沟渠来预防暴雨、洪水的袭击,寻找水源甚至用人工降雨来技术来解除干旱威胁的人才是最适应的人。在心理健康研究中,我们也不会认为那种对不良社会环境逆来顺受的人为最适应社会者;相反我们会认为,创造性地、成功地改变环境以利于自身发展和人类发展的人是最适应社会者。那种面对社会不良环境不能忍受且产生精神疾病的人可以说是最不适应社会者;那些面对不良环境能调节自身,使自己保持心理平衡可谓是较适应社会者;那些能创造性地利用各种资源改变不良环境,使自己与社会达到完全统一者才算是最适应社会者。用这种具层次性的社会适应观来考查心理健康,便不会把封建社会末期参与革命改变社会的人看成是不适应社会的人,相反我们会认为他们是最为适应社会的人。

心理健康中的社会适应也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也包括对自身的适应,使自身的心理各个方面达到和谐统一,并且心理能得到发展。那种单一的社会适应观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观。所以,如果能层次性、全面性地理解社会适应观,社会适应便可以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

参考文献

[1][3][7]欧阳辉.大学生心理健康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5-7.

[2][5]刘艳.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辨析[J].教育研究与实践,1996(3):46-47.

[4]潘玉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

[6] [9]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6.

[8]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437-439.

[10] [17] [24]叶一舵.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再认识[J].东南学术,2001 (6):169-175.

[11][15] [22] [23]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理论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3):49-53.

[12]刘春蕾,汪依桃.人性观对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影响[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0(5):21.

[13]张海钟.正确处理心理健康标准中的几个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3):333.

[14]柳夕浪.个性培养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4):49.

[16] [18] [19]张海钟.评心理健康标准的“社会适应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4):44-47.

[21]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347.

[25]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

文,2001,6.

An Analysis of Mental Health Standard

Jian Hua

( Education Department ,Bijie College,Bijie,Guizhou,551700,china) Abstract: Mental health standard is the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problem in the research of mental health. There is some controversy on the mental health standard at the present time. The controversy may clear up if we found a systemic mental health standard which is hierarchical and all-sided.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Standard; Controversy; Hierarchical; All-sided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的标准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 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怎样的定义?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一起来看看。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心理健康标准的定义从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心理健康的人都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整体健康水

平有重要意义。 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身心健康八大标准

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身心健康八大标准 食得快:进食时有很好的胃口,能快速吃完一餐饭而不挑剔食物,这证明内脏功能正常。 便得快:一旦有便意时,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种良好的感觉,说明胃肠功能良好。 睡得快:上床能很快熟睡,且睡得深,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 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表示头脑清楚,思维敏捷,中气充足,心、肺功能正常。 走得快:行动自如、转变敏捷。证明精力充沛旺盛。 良好的个性: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具有坦荡胸怀与达观心境。 良好的处世能力:看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自我控制能力,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迁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能保持对社会外环境与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接物能大度和善,不过分计较,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血液健康 血液是人体宝贵的红色生命之河,保护血液就是保护生命与健康。要使自己的血液不受污染、阻塞、瘀积,必须重视保护血液。那么,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血液不受污染呢? 避免化学毒物:在工业企业中损害血液之物是多种化学毒物。如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毒物有:苯的氨基、硝基化物等;引起溶血性贫血的毒物有:砷化氢、苯胺、硝基苯等。其中尤以砷化氢最为严重;影响造血功能障碍的毒物有:苯、抗肿瘤药物、放射性物质等。放射性物质既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又能引起粒细胞减少。 积极治疗寄生虫病:有些寄生虫对血液的损害更不可低估,如钩虫既能吸血,又能分泌毒素,使出血部位凝血困难,造成慢性失血而引起贫血;绦虫在肠内夺取或妨碍造血因子结合而引起贫血;血吸虫可造成肝、脾严重损害,也能造成贫血。因此,患有寄生虫病的人,要积极治疗。 讲究饮食营养:饮食中要提供足够的造血原料,使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保持正常。红细胞发育需要铁、铜、维生素、叶酸等,缺乏某一种造血要素都可引起贫血。所以在饮食上要经常吃含铁、蛋白质、叶酸、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蛋类、牛奶、鱼、豆类及豆制品、蔬菜等等。为了保护血液清洁,应吃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的植物油,如花生油、芝麻油、豆油等,可改善血管内胆固醇的分布,使血浆胆固醇向血管外组织转移,并能减少血小板的粘连性,同时又具有抗凝血作用。据实验表明,经常吃含纤维素的食物,可以降低血中胆固醇的含量。每天饮用适量开水,特别是清晨饮一杯开水,有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除此之外还可以总结为“六大维度”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 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二、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心理健康的情绪标准 人的心理健康的情绪标准包括情绪的形成原因、持续时间、长期稳定状况等各个方面。 一、情绪有适当的形成原因:一定的事物引起相应的情绪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之一。情绪的产生是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如:高兴是因为有喜事;悲哀是

遇到不愉快或不幸事件;愤怒是挫折引起的等。二、情绪的作用时间随客观情况变化而转移:通常当引起情绪的因素消失之后,人的情绪反应也相应逐渐消失。例如,生活中不小心把东西丢了,当时当时会非常生气,事情过后,慢慢也就自己调节过来。如果长期生气,这就是情绪不健全的表现。 三、情绪持续稳定:情绪稳定表明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处于相对的平衡状况,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常期不稳定,喜怒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 四、心情愉快平静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愉快表示人的身心活动的和谐与满意。愉快表示一个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一个人经常情绪低落,总是愁眉苦脸,心情有苦闷,则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要注意自我调节。 适当体育运动的好处: 根据美国运动医学院的指导方针,许多心理健康研究人员建议我们每个星期3—5次等量的体育运动,每次30—60分钟。等量的运动,既可以提高心肺的健康,降低不良的生活习惯而引起的疾病的发生率,还可以提高大脑的精神健康。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在网络上可以检索出许多版本的标准,我这里介绍的是心理咨询师教程中提出的10条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 2.心理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4.意识水平。 5.暗示性。 6.心理自控力。 7.心理康复能力。 8.自信心。 9.社会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 记作:心心周意暗,心心自社环。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界提出了很多标准,比较著名的有马斯洛、斯柯特等心理学家提出的标准。目前,我国心理学界比较认同的是郭念锋教授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这十个标准可以用串联记忆法记作:心心周意暗,心心自社环。 1.心理活动强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

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这表明,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抵抗力弱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病;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文革”期间,不同的人面临同样的心理打击,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不一样的。心理活动强度大的人,抗挫折的能力就强一些。 2.心理活动耐受力 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而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日常也体验到某种程度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有的人,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苦恼当作强者的象征,作为检验自身生存价值的指标。有的人,甚至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业绩。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3.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1.【单选题】心理学是在( )模式下研究人的问题的。 A、简单 B、健康 C、通约 D、一般 我的答案:C得分 2【单选题】学习心理学要追求( )、不要苛求( )。 A、正确有效 B、有效正确 C、真理逻辑 D、逻辑真理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3【单选题】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迄今是( )的局面。 A、稳步向前 B、曲折坎坷 C、百花齐放 D、停滞不前 我的答案:C得分:0.0分 4【判断题】心理学的研究跟其他学科不一样,是因为它研究的是复杂多面的“人”。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判断题】科学不代表真实,只是行走在逼近真实的道路上。 我的答案:√ 6【多选题】我们能理解美国人“嗷嗷”是在学狗叫,是因为( ) A、美国人养大狗 B、关于狗叫声形成了通约 C、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标准 D、中国人较聪明 我的答案:ABC得分:16.6分 7【判断题】你理解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身。( )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8【判断题】客观是被所有人都能够感知的那个现实。 我的答案:√ 9【判断题】心理学认为人过分强调表达自己某种特质时恰恰说明这个人缺少这种特质。(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0【判断题】马丁·布伯的前半生主要致力于用哲学的方法研究宗教。(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1【判断题】不要用对别人的感受去评价对方,也不要用别人对你的感受评价自己。(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2【判断题】完全凭自己的好恶去评价一个人,就失去了社会的客观标准。(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3【判断题】心理学史研究人类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幸福的科学。(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4【单选题】被称为西方哲学奠基者的是( )。 A、柏拉图 B、德谟克利特 C、苏格拉底 D、普罗泰戈拉 我的答案:C得分:10.0分 15【单选题】毕达哥拉斯认为()是人类高级智慧的体现。 A、文字 B、情感 C、哲学 D、民主 我的答案:D得分:10.0分 16【单选题】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是( )。 A、德谟克利特 B、希波克拉底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我的答案:B得分:10.0分 17【单选题】马丁·布伯是( )家 A、政治 B、历史学 C、宗教哲学 D、军事 我的答案:C得分:10.0分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包括评分规则及诊断标准)

.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 指导语:下面是有关你近来心理状态的一些问题,请你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每一个题目没有对错之分,请你尽快回答,不要在每道题上过多思索。你做完问卷之后,由你自己交给我们,我们为你绝对保密,不要有任何顾虑。每个题目后边都有五个等级供你选择。分别按照程度的高低1、2、3、4、5表示。 注意:①每个题目后只能选一个等级,在相应的数字上划圈;②每个题目都要答。 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1.我不喜欢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 1 2 3 4 5 2.我心情时好时坏 1 2 3 4 5 3.做作业必须反复检查 1 2 3 4 5 4.感到人们对我不友好,不喜欢我 1 2 3 4 5 5.我感到苦闷 1 2 3 4 5 6.我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 1 2 3 4 5 7.我学习劲头时高时低 1 2 3 4 5 8.我对现在的学校生活感到不适应 1 2 3 4 5 9.我看不惯现在的社会风气 1 2 3 4 5 10.为保证正确,做事必须做得很慢 1 2 3 4 5 11.我的想法总与别人不一样 1 2 3 4 5 12.总担心自己的衣服是否整齐 1 2 3 4 5 13.容易哭泣 1 2 3 4 5 14.我感到前途没有希望 1 2 3 4 5 15.我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1 2 3 4 5 16.经常责怪自己 1 2 3 4 5 17.当别人看着我或谈论我时,感到不自在 1 2 3 4 5 18.感到别人不理解我,不同情我 1 2 3 4 5 19.我常发脾气,想控制但控制不住 1 2 3 4 5 20.觉得别人想占我的便宜 1 2 3 4 5 21.大叫或摔东西 1 2 3 4 5 22.总在想一些不必要的事情 1 2 3 4 5 23.必须反复洗手或反复数数 1 2 3 4 5 24.总感到有人在背后谈论我 1 2 3 4 5 25.时常与人争论、抬杠 1 2 3 4 5 26.我觉得对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 1 2 3 4 5 精品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什么就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就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生理健康就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就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 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就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就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就是要有效率,也不仅就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就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就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与愉快的气质"。 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 ( l)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3)既能悦纳本身, 也能悦纳她人; (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 (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 (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 (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与幽默感; (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

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包括: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就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就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与变态行为。 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就是情绪稳定性好。 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与行为,不放纵任性。 4、人际关系与谐 其表现:一就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就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就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就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5、能动的适应与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就是: ①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③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为; ④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最新《心理健康》期中考试试卷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心理健康》期中考试开卷班级:姓名:座号: 一、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题中只有1个正确答案) 1、当人的心情极度痛苦悲伤时,往往通过大哭来释放心头的重负。这是何种心理调适方法() A、合理宣泄 B 、自我反省C、心理暗示D、认知疗法 2、下列关于心理健康,理解不正确的是() A、心理健康与否的界限是相对的,正常与异常就像连续体的两端,没有明显的分水岭。 B、心理健康是某种固定的状态,不会因年龄、性别、社会或家庭的变化而变化。 C、个体心理健康与否可以和常态人群相比较。年龄相仿的人,在心理上应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D、个体心理是否健康还可以与自己的惯常心理相比较,当反差很大时,则可能受到某种心里困扰 3、一般自卑的人做不到() A、客观的评价自己 B 、逃避现实C、与人冲突D、情绪低落 4、不属于中职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是() A、认识发展不全面,看问题容易表面化 B、生理发展变化快,尤其是外形特征 C、自我评价不独立,不稳定 D、情感和意志发展不够稳定 5、我们可以从行为和()来调适自己的心理或情绪状态。 A、意志B信念C行为 D 习惯 6、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适当的悲伤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却可能证明智慧的欠缺”,对这句话错误的理解是() A、要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B应当保持忧郁的心情 C要学会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感D情绪需要调控 7、小明是个热心、聪明的孩子,但无论做什么,总是三分热度,缺乏恒心和毅力。针对他的问题,请你选出最恰当的一句名言,作为他的座右铭() A、“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 D、契而舍之,朽木不折;契而不舍,金石可镂” 8、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有利于我们调试情绪,陶冶情操,追求美好人生。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条件是() A、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 B、悲观失望的生活态度 C、放荡不羁的生活态度D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 9、()是一种自己尊重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尊重的心理。 A、自信 B、自尊 C、自强 D 自爱 10、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确立合理的目标 B、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C、一个人默默承受 D、自我安慰,告诉自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二、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心理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无疾病。() 2、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预防式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维护() 3、坚强成功的人不易患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1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心理健康的标准: 1. 适应能力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能力强的人通常具有成熟的个性。对变动的环境(还包括工作、人际关系)的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因为当人没有预料、没有经历过、无法控制时,就无法适应,出现焦躁不安、血压变化、心悸失眠,各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易失眠、怕见生人、不能出差等。 2. 耐受力--对精神刺激或压力的承受力或抵抗力。人的先天素质、神经系统强弱类型及活动特点、气质类型对个体的耐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特征,特别是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识和评价水平、生活经历中锻炼出来的坚强意志力和生活信念则更重要,它具有决定性意义。 3. 控制力—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是可以自觉地能动地加以控制和调节的。人的情感表达、情绪反应的强度、动机的趋向与取舍、思维的方向和过程等,可以受人的意识控制和调节,即在大脑皮层的控制和调节下实现的。心理控制和调节的水平,与自我控制能力有关,控制力水平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标准。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受大脑皮层制约,意识是最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人的意识制约着整个心理活动过程。如果大脑皮层功能下降(如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对情绪的健康能力就会下降,变得反应迟钝或容易激动。当一个人心身十分健康时,心理就稳定正常,思维敏捷流畅,逻辑严谨,情感表达恰如其分,仪态雍容大度,

举止得体,词令通畅,应对如流,随遇而安,需要易获得满足。4. 意识水平。一般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是某种严重精神病的先兆,如不能专注于某项工作,不能专注地思考问题,注意力涣散等。程度严重,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进而明显地影响了观察力和记忆力,因为观察水平、记忆水平与注意力成正比。但注意力过分集中,如整天注意力都集中于一件无关的事情,则往往是强迫症的表现。 5. 社交能力—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有赖于社会交往的发展。社会交往被剥夺,往往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崩溃。社交能力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往来,把自己隔离起来并变得冷漠无情时,往往是他的人格特征偏离正常或心境欠佳,考虑他是否出现心理障碍;或过分和无选择的泛交,十分热情和兴奋,要考虑他是否属于狂躁状态。 6. 康复力---在蒙受精神打击和刺激后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如一个性格活泼的人受到打击后变得呆板麻木;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变得谨小慎微;一个有独立性的人变得唯唯诺诺。这就是如躯体疾病,有人患病能很快治好不留后遗症;有人虽能治好但容易复发;因而康复力是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 7. 道德愉快胜于道德痛苦。道德是人类情感超越生物本能需要的满足的最高层的情感。道德愉快是一个人在利他活动中自我体验到的愉快。也许利他行为会造成行为者肉体痛苦或其他心理痛苦。道德愉快是一个人与社会矛盾的统一的实现,是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的实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 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 ( l)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3)既能悦纳本身, 也能悦纳他人; (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 (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 (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 (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 (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包括: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

心理健康期末考试试卷

大理科技管理学校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科目心理健康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 考试要求: 1、保持卷面整洁,不准使用修正液、透明胶带等工具,不得在卷面上随意涂抹乱画,否则酌情扣分。 2、认真审题,看清题干,独立作答,不得抄袭。 3、所有答案请写在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在不高兴时,把注意力转移到愉快的或其他不会令自己不快的事情上去,这种心理调适方法叫做() A.宣泄法 B.自我暗示法 C.升华法 D.转移法2.()是发展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 A.悦纳自我 B.自我同一性 C.改变自我 D.自我欣赏 3.生命由儿童过渡到成人是以()为基本标志 A.年龄增长 B.学业经历 C.性的成熟 D.身高的变化 4.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对方是否具有那些特征,都把那些特征作为与对方交往的根据,这种认知障碍叫做() A. 刻板效应 B.第一印象 C.蝴蝶效应 D.投射效应 5.()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一种内部动力。 A.学习兴趣 B.学习动机 C.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 6.学习兴趣可以逐步培养,将已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的事物上,对相关的事物也会发生兴趣,这叫做兴趣的() A.正面强化 B.迁移 C.延伸 D.转变 7.要想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必须从()开始。 A.考虑薪水高低B.选择工作地点 C.看有没有认识的人D.了解自己的性格、技能和价值观 8.()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的了解并适应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等方面。 A.职业心理素质 B.职业规划 C.职业倦怠 D.职业压力 9.( )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 A.应对职业倦怠B调试职业压力. C.职业生涯目标 D.适应职业角色 10.我们青少年要注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产生的基础。 A.丰富科学的语言B.直觉C.扎实的知识经验积累D.灵感 二、多项选择(每题3分,共15分) 11.我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师道尊严是社会长期的一般价值观,下列各项属于师生关系的是() A.教学关系 B.伦理关系 C.情感关系 D.上下级关系 12.作为学生,我们该如何与老师交往() A.尊重老师,增进师生感情 B.委婉提出意见,不能当面顶撞 C. 尽量在公开场合提出意见,师生平等,不必顾忌老师情绪 D. 开诚布公,不歪曲事实或推卸责任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临床心理学实践工作中,总结了前人的理论与经验,提出了一简捷的评价方法。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点是: 1.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三、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它的特点是:

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题目

心理健康:狭义,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完整,协调一致;广义,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的设有独特教育目标,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需要专业技能具有自身范式的服务性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据课程本质的要求,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辅导内容、辅导活动的方式来规范和设计的课程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系统脱敏:是一种在求治者掌握松弛技术的基础上,使之逐步减少引起其焦虑恐惧紧张的一种心理干预技术 自我开放: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与求助者共同分享,或开放对求助者的态度、评价,或开放与自己有关的经历、体验、情感以促使其提高自我认识、促进其自我发展的一种技术 满贯:就是鼓励求治者直接接触引起焦虑恐惧的最强烈的情景,坚持到紧张焦虑恐惧感觉消失的一种快速心理干预技术 面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询者的非理性信念,以助其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一种技术 共情: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是考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担心忧虑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 多动症: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儿童中常见的一种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型障碍,也称轻微脑功能障碍。 试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2.改善和提高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需要3.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请谈谈你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完整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活动效能吻龄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试加以分析一、本体因素1生理因素:遗传分娩发育疾病2心理因素:认知情绪意志个性。二、诱发因素1家庭因素:片面的家庭观念,错误的家庭方式,不良的家庭氛围2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偏差,学业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关系紧张。3社会因素:社会经济政治局势的动荡,社会风尚不良,社会文化负面影响。三、自身因素 请谈谈你对心理健康教育实质的理解 1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发展为理念的教育活动2是以学生为中心的3是一种建立在新型人际关系基础上的4是一种独特教育目标的5是一种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的6是一种服务性的7是一种需要专业技能的8是一种具有自身范式的教育活动 试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主要区别1德育是解决人的社会问题,核心是人生观和道德观问题;心理是主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潜能,其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2.德育以说服师范为基本手段,心理则是以尊重、共情、真诚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为基本手段3德育重在明理追求反省,心理重在疏导、宣泄4德育把学生当做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的,目的在与提高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归宿感和自豪感;心理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具体人要求的,目的在于提高个人价值观与成就感5德育要求学生达到君子的境界,心理要求学生达到凡人的境界 简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内容目标:1总目标:通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2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 1、认识协调,智力正常 2、情绪积极稳定,情感丰富深刻 3、意志健全,行为协调 4、个性完整统一,积极和谐 5、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 6、善与人处,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7、社会适应良好,言行符合社会规范 8、心理活动特点符合年龄、性别和角色特征 9、无心因性生理异常现象 10、发挥潜能,追求成功 出自《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把握》何光耀 二、 柯尔曼:人的行为是否与所处环境相协调,或者说他的人际关系是否恰当,他对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的态度是否符合社会标准 三、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境乐观,意志健全,行为协调,注意集中度,统一的人格,积极向上,面对现实,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度,适度的反应能力,心理特点与实际年龄相符,自我认知,创造性,成就感。 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曼(Mittelman)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1条标准: 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 2、具有适度的自我评价; 3、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 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适度的接受个人的需要; 6、有自知之明;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10、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11、在不违背团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 五、 罗杰斯认为机能健全者有如下五个特征: 对经验的开放性、协调的自我、机体估价过程、无条件的自我关注、与他人和睦相处 六、 A·艾森柏格和H·艾森伯格(ArleneEisenbe,Howar-dEisen,1979)所描绘的成熟人的特征(即心理健康的标准): 自我感;独立和自治;相互依存;适应性和灵活性;接受和应付现实的能力;现实检验,而非迷信权威或者随大流;接受别人对现实的不同理解;有目标;适度的延迟满足;果断执行;积极回应他人;对别人的移情;交流的能力;给予他人的能力;爱和被爱的能力;控制情感的能力七、 泰勒和布朗(1988)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与同学和朋友相处时,错误的做法是( C ) A.相互理解B.互相尊重C.姑息迁就D.互相包容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恋爱可以给自己的学习或成才添点“核动力”。 B.爱情与友情无论多么接近,他们从本质到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 C.生活太单调、太空虚了,谈个朋友可以丰富生活。 D.早些恋爱,可以在遇到困难或苦恼时,从恋人那里求得慰藉和帮助。 3.不属于学习兴趣对学习的影响的是( B ) A.指向作用B.决定作用C.激活作用D.维持作用 4.运用知识的能力是( C ) A.学习能力的先导B.学习能力的重点和关键 C.学习能力的最终目的D.学习能力的灵魂 5、青少年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是( B ) A 自信 B 语言表达能力差 C 信任同伴 6、以下属于合理的情绪表达方式有(C ) A 喝酒 B 和所有人倾诉 C 找朋友倾诉 D 打游戏 7、网络成癮青少年的一般表现是() A 上网活动成为们们生活的主要内容 B 能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 C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了 D 互联网能帮助逃避现实 8、表达拒绝更为妥当的是(C ) A 不予理会B寻找借口搪塞 C 用委婉的方式表达明确态度D拖延时间 9、以下属于积极认知模式的有(C ) A 小李考试不及格,天天长吁短叹,自己当初没好好复习。 B 王刚在技能大赛中最后一名,认为自己很丢有,从此就不上课了. C 李会的父亲下岗了,全家经济陷入了困境,他决定打工赚钱完成学生。 D 第一次机床操作,张苹操作失误被师傅批评了,此后老觉得师傅和他 有仇,老找自己麻烦。 10、人际交往中要遵循的原则有(D ) A 圆滑 B 周全 C 不平等 D 真诚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包括评分规则及诊断标准)课件.doc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 指导语:下面是有关你近来心理状态的一些问题,请你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每一个题目没有对错之分,请你尽快回答,不要在每道题上过多思索。你做完问卷之后,由你自己交给我们,我们为你绝 对保密,不要有任何顾虑。每个题目后边都有五个等级供你选择。分别按照程度的高低1、2 、3 、4 、5 表示。 注意:①每个题目后只能选一个等级,在相应的数字上划圈;②每个题目都要答。 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 1.我不喜欢参加学校的课外活动 1 2 3 4 5 2.我心情时好时坏 1 2 3 4 5 3.做作业必须反复检查 1 2 3 4 5 4.感到人们对我不友好,不喜欢我 1 2 3 4 5 5.我感到苦闷 1 2 3 4 5 6.我感到紧张或容易紧张 1 2 3 4 5 7.我学习劲头时高时低 1 2 3 4 5 8.我对现在的学校生活感到不适应 1 2 3 4 5 9.我看不惯现在的社会风气 1 2 3 4 5 10.为保证正确,做事必须做得很慢 1 2 3 4 5 11.我的想法总与别人不一样 1 2 3 4 5 12.总担心自己的衣服是否整齐 1 2 3 4 5 13.容易哭泣 1 2 3 4 5 14.我感到前途没有希望 1 2 3 4 5 15.我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1 2 3 4 5 16.经常责怪自己 1 2 3 4 5 17.当别人看着我或谈论我时,感到不自在 1 2 3 4 5 18.感到别人不理解我,不同情我 1 2 3 4 5 19.我常发脾气,想控制但控制不住 1 2 3 4 5 20.觉得别人想占我的便宜 1 2 3 4 5 21.大叫或摔东西 1 2 3 4 5 22.总在想一些不必要的事情 1 2 3 4 5 23.必须反复洗手或反复数数 1 2 3 4 5 24.总感到有人在背后谈论我 1 2 3 4 5 25.时常与人争论、抬杠 1 2 3 4 5 26.我觉得对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 1 2 3 4 5 27.我对做作业的热情忽高忽低 1 2 3 4 5 28.同学考试成绩比我高,我感到难过 1 2 3 4 5 29.我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 1 2 3 4 5 30.老师对我不公平 1 2 3 4 5 31.我感到学习负担很重 1 2 3 4 5 32.我对同学忽冷忽热 1 2 3 4 5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不同的说法。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我国知名心理学家郭念锋先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一、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高,适于工作;晚上能进入睡眠,以便养精蓄锐,第二天工作。如果一个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了。 三、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四、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这是指人的心理对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反复地出现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刺激虽不是一次性的强大剧烈,但却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 六、心理康复能力。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八、自信心。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九、社会交往。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也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 十、环境适应能力。环境就是人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将这10条标准综合起来考察,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水平如何了。 我国另一位知名心理学家许又新先生提出衡量心理健康可以用三个标准。就是: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和发展标准。这三个标准,也要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等)。 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过去、现在与未来)考察分析(而前两种标准主要着眼于横向,考虑一个人的精神现状)。发展标准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行动措施。还有一位心理学者马建青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标准:一、智力正常。二、情绪协调,心境良好。三、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四、人际关系和谐。五、能动地适应环境。 六、保持人格完整。七、符合年龄特征。以上列出了对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的解释。尽管表述不同,但总的原则也差不了多少

2018尔雅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考试解答

一.单选题(50题,50.0分) 1、利他与利己的平衡通常需要做到()。 A.自己获得的和自己给与的多少不重要 B.自己获得的要小于自己给与的 C.自己获得的与给与的要平等 D.自己获得的不要大于自己给予的 0.0分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C 2、下列哪一条不符合90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态度。() A.喜欢边玩边学习,不喜欢系统的、沉闷的教学 B.坚持自己的观点,坦诚地表达自己 C.欣赏他人,坚持自己 D.新知识接受性差,不深思熟虑 1.0分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人的情绪是人与环境,人与人际关系,人与生活事件互动的结果。() A.正确 B.错误 1.0分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4、 “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探索,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医生工作最适合我。”属于:() A.认同感扩散 B.认同感早闭 C.认同感延缓 D.认同感获得 1.0分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六七十年代的人一生下来就面临着()的局面。 A.战争动乱 B.衣食无忧 C.极度自由 D.物质匮乏 1.0分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最需要哪种情感?() A.关注 B.爱 C.尊重

D.溺爱 1.0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7、国际心理大会认定的心理健康体现在()个方面。 A.4 B.3 C.7 D.6 0.0分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C 8、文艺复兴是对()文化的传承。 A.拜占庭 B.奥斯曼 C.古希腊 D.日耳曼 1.0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下列哪项不属于预防自杀的关键点:() A.关注睡眠与心理健康 B.关怀温暖的大学文化氛围 C.关怀家庭氛围 D.社会与校园有效的人际支持系统 0.0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D 10、下列哪一项不是大学校园常见的精神分裂症() A.偏执型分裂症 B.紧张型分裂症 C.妄想型分裂症 D.纠结型分裂症 1.0分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1、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是()。 A.德谟克利特 B.希波克拉底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1.0分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