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陶瓷

一、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主要有哪些?

1、物质文化遗产。

(1)、不可移动文物(地面、地下文物)

据2003年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全市有地面文物300余处,绝大多数与陶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窑房、作坊、码头、民居、瓷行、树行、寺庙、教堂、古井等;老城区地下60%都是历代窑业堆积物。其中有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景德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可移动文物

广义地讲,景德镇可移动文物不可胜数,如海内外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的景德镇瓷器;墓葬、窖藏出土和海底沉船打捞的瓷器等。

狭义地讲,可移动文物主要指本地收藏的出土和传世瓷器。官窑博物馆藏有1982年以来出土的瓷片十数吨,修复器1000余件(还在不断修复);民窑博物馆藏有大量五代至明代中晚期出土标本;陶瓷馆藏有景德镇五代至现代生产的完整器数千余件,其中现代瓷每年还在不断增加;另外还有多家私人艺术馆、博物馆的大量藏品。

2、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因陶瓷而形成的,有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已列入国家级名录)、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已列入国家级名录)、景德镇传统制瓷原料加工配制技艺、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制技艺、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粉彩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古彩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珐琅彩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玲珑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雕塑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特种工艺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景德镇传统制瓷工具制作技艺、景德镇瓷用毛笔制作技艺、景德镇瓷业习俗(已列入省级名录)等。

大而言之,“景德镇”三个字也是景德镇的一项极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列入国家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以此促进其保护、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为世界文化遗产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三、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面临哪些问题?

1、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我们调查掌握的情况看,除国保、省保单位因为直接在文博单位监管使用下,受到良好的保护外,大多数市、县级以下保护单位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这些保护单位产权有公

房、经租房(部分公房、部分私房)、私房之分;公房使用人有瓷厂、居民住户等。这些保护单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景德镇老城区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权威性的宣传、阐释不够,导致保护和利用理念不明确、不清晰,莫衷一是。体现在具体实施工作当中,易使老城区历史文化内涵流失,造成“规划性”破坏。比如,对构成景德镇老城区风貌有重要作用,但单独看又很普通甚至还很破旧的建筑,这样老城区一天天地在以“修旧如旧”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口号中“旧貌换新颜”。

(2)、文物保护经费严重不足,使文物保护工作难以有效落实。我市国家、省级文保单位在国家、省财政资金和市财政支持下,尚有很大的资金缺口,因此,大部分市级以下保护单位没有经费投入。

(3)、部分文物保护单位使用人或所有人经济状况困难,无力维护。如方家上弄12号窑房、沟沿上9、11号窑房、三闾庙刘家弄3号民居等。

(4)、经济状况好的文物保护单位所有人搬离文物单位,致使文物单位无人居住看管而直至霉烂倒塌,如里村庆安巷明代民居。

(5)、文物保护单位使用人或所有人因长期得不到适当的维修经费或补偿,又因不能自由变卖,最终丧失了对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导致文物保护单位日趋破败。

(6)、受利益驱动,曾发生个别文物保护单位被拆毁、改变使用功能的情况。

(7)、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环境和风貌破坏严重,如:三闾庙码头周围有多处居民垃圾场,长期无人清理。

(8)、文物保护单位多处深巷里弄,火患风险高。

(9)、有些文物保护单位被使用人出租给其它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更易造成损坏。

(10)、一些单位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不强,工作中漠视和违反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现象时有发生。

(11)、私自发掘御窑和民窑遗址的现象还存在。

(12)、文博单位经费严重不足。

(13)、文博单位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知识结构与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亟待提高。

2、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部分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大部分陶瓷习俗、大部分传统窑炉营造技艺。

一些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属濒危状态的主要原因:1、一部分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没有实用价值,在实用中,成本高而没有规模经济效益。如,瓷板的制作,现在不再使用“撑子”(两块瓷板之间的泥片);现在使用梭式煤气窑烧瓷,燃料和装烧工具都与传统的不一样,且成本低廉,成品合格率高;现代陶瓷新材料的运用,也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方式;2、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审美价值取向,都不可能与古人契合,导致无法传承。

传承较好的有高仿瓷器。所谓“高仿”,就是从原材料到烧成的整个过程都按照古瓷的要求去做,即使是工艺缺陷、材质缺陷都要亦步亦趋仿造。正因为如此,才迫使仿制者殚精竭虑地想要了解并掌握古瓷生产工艺全过程,从而保留下来了许多传统陶瓷生产和烧造技艺。

四、景德镇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已经或正在采取的措施有哪些?成效如何?

景德镇的文物保护工作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3年3月文化部决定兴建景德镇

陶瓷博物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于1953年3月15日成立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筹建处。1953年7月11日由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改为“景德镇陶瓷馆”。景德镇陶瓷馆于1954年1

月1日对外开放,馆址临时设在市区中华北路301号的天主堂内。景德镇陶瓷馆的新展厅,于1955年9月正式落成,座落在莲社北路21号,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528平方米,馆名由郭沫若先生题写。景德镇陶瓷馆的建立,标志着景德镇文物保护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该馆举办了许多展览,接待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海内外各方宾客,为宣传景德镇陶瓷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同时,对景德镇地下、地面文物和流散文物进行了有效的监管;培养锻炼了一支文物工作队伍。如景德镇多位古陶瓷研究专家刘新园、黄云鹏、欧阳士彬等都在该馆工作过。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我市文物工作蓬勃发展的时期。1980年,景德镇市委、市政府领导以远见卓识的目光和开拓进取的气魄,以对景德镇珍贵的文化遗产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举全市之力,在西市区的磐龙岗集中“易地保护”了一批明清古建筑和反映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的作坊、窑房,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经过20多年的培育和发展,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愈发显现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潜在的经济价值。时隔20多年之后的2002年,市委、市政府又做出重大决策,将政府机关和18个政府部门迁出御窑厂遗址,并投入数百万资金,复建御厂门楼,修建窑址保护房,整治周边环境,筹建御窑遗址博物馆,为保护和展示极受世界关注的明清御窑遗址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6年,李放市长上任以来,就保护和利用景德镇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多次视察,开了

多次现场办公会、协调会、论证会、研讨会,强调“坚持保护为先、合理利用的原则,保护

好历史文物,打造城区里弄景点,将文物资源开发转化为旅游资源和经济增长点,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韵风貌”;拨出的第一笔财政款100万就是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花重金赎回刘家弄、吊脚楼开发红线,将刘家弄作坊群和吊脚楼窑址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戴家弄7栋古建筑异地拆迁至陶瓷文化博览区加以保护和利用;启动老城区十大旅游景区;组织编写出版《景德镇民间故事—老城区部分文物古迹的传说》;策划成立景德镇陶瓷名家艺术馆(现已成立3家,今后还会不断增加)。

2003年,景德镇成立文物局,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文物工作的领导。在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划定了核心保护区和重点保护街区。国保单位明清御窑厂遗址、湖田窑遗址、高岭瓷土矿遗址都编制了具体的保护规划。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祥集弄民宅在陶瓷考古研究所精心管理下,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全国著名的湖田窑址先后建成陈列馆、宋元作坊保护房和明代葫芦窑、马蹄窑保护房;高岭瓷土矿遗址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后,加大了保护力度,现已成为重要的文物旅游景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都做到有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各博物馆文物库房、陈列厅、修复室都按规定采取了技术防范措施,加强了人力巡查,以确保安全。市文物部门多次配合公安、工商等部门打击盗挖古墓葬、古窑址和走私文物等违法犯罪活动,有效遏制了违法犯罪活动。

今年,专门成立了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专门收集、征集有关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文字、图片、实物和传承人的资料;收集有关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研究论著和论文。以期最终形成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资料信息中心。编纂出版了《景德镇市文物志》。

景德镇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展示陶瓷文化遗产的博物馆体系。官窑博物馆专门以收藏、保管、研究御窑出土遗物为职能;陶瓷馆则是整个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通史性陈列博物馆;民窑在搞好湖田窑陈列的基础上,还兼管全市民窑遗址。陶瓷文化博览区则专门以展示、表演景德镇传统手工至此技艺、陶瓷习俗等非物质文化为主,同时还展示景德镇的明清建筑等。御窑遗址博物馆展示御窑出土遗迹,宣传介绍御窑管理制度等历史文化知识。高岭土遗址展示景德镇重要的制瓷原料开采、加工等(这块还有待加强和完善)。有正县级的陶瓷考古研究所,该所的陶瓷研究成果在全国乃至都有较高的影响。有三家陶瓷名家艺术馆,对传承、展示景德镇陶瓷工艺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今后还会不断增加。

景德镇考古发掘也取得可喜的成果。从1972年以来的30多年的时间里,考古工作者对湖田窑遗址进行了十数次的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掘,全面揭示了湖田窑历史文化内涵。1982年以来,为配合城市改造,考古工作者在御窑遗址进行了数十次的抢救性清理发掘,引起世界古陶瓷学界的高度重视。2002-2004年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

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御窑遗址,发掘出土一批珍贵文物和窑炉作坊遗迹,考古成果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今年10月,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观音阁窑址进行考古发掘。

各文博单位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和文物展览活动。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博物馆在做好常规陈列展的情况下,积极拓宽渠道,出国(境)举办文物展览。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陶瓷馆先后在日本、英国、法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在当地引起较大反响。1989年在香港举办的《景德镇珠山出土永乐、宣德官窑瓷器展》引起了景德镇官窑瓷器研究热潮,而1998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台北鸿禧美术馆举办的《景德镇珠山出土明代宣德官窑瓷展》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宣德官窑瓷展》同时在台北亮相,世界各国古陶瓷研究专家、学者云集宝岛,共享隆重的学术盛宴。2004年1月20日至2005年1月,“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展”在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横滨、札幌、仙台、福岗、青森多个城市巡回展出,吸引了日本各阶层的观众,反响强烈。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市文物工作者在国际学术讲坛、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不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如刘新园撰写的《蒋祁〈陶记〉著作时代考辨》、《元青花特异纹饰考》、《宣德蟋蟀罐研究》等论文和专著在国际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景德镇陈设艺术瓷制作技艺和装饰材料、工具等因为多仍有实用价值,所以传承问题不大。

景德镇有多所大中专院校仍在传授陶瓷相关工艺;私人作坊的师徒传承习俗还在沿袭。

五、今后如何保护和利用?应采取哪些步骤和措施?

1、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要保护文物本体,城建、房管、规划部门应根据文物部门提供的《景德镇不可移动文物清单》,划定保护范围,暂时不动。城市建设尽量向老城区外围发展,避免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发生冲,尽量不在一个空间做两件事。

2、规划先行。保护和利用是需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举全市之力才能实现的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个人因为知识结构、审美取向、成长环境等因素,而会对文化遗产的客观主体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理念、自己的审美。因此,必须在集思广益,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出一个最大化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文本。

3、建立名城保护理念采取可行性措施

(1)、对老城区的保护必须有效落实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要充分体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总方针;加强对老城区历史文化内涵的研究和价值的具体阐释;借鉴国际国内文物保护先进理念。做好“七纳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

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纳入社会治安防范体系、纳入社会防灾体系)和“四有”(有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保护机构)工作。

(2)、建立各部门、各单位对老城区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的磋商协调机制,统一认识,形成理念,增强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3)、利用市场经济杠杆,破解经费难题,如:从城市建设项目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老城区整治和文物保护单位专项资金,这样就可一劳永逸地解决经费问题。

(4)、老城区建设一定要在《景德镇市老城区保护整治和更新规划》的框架内进行。

(5)、对它的旅游审美定位应该是把物质与人文精神一并充分揭示,把一个极具原真性的景德镇科学准确地介绍清楚,相信完全可以打动人。

(6)、建议将南起珠山路北至观音阁,东起莲社北路西至昌江及三闾庙划定为重点保护区。对新建、乱搭乱建的房屋逐步淘汰剔除,凸显老城区历史文化元素、符号,以增强视觉冲击力。

(7)、完善老城区给排水系统,对普通古建筑内部设施可作调整,以利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留住人气。

(8)、文物所在地的社区、乡村、单位要负责起周边环境卫生的整治,并将其纳入防火、防盗综合治理的范畴。

(9)、打造几条新的旅游线路:

三闾庙——观音阁窑址——旸府寺、旸府山——旸府滩——半边街、中山北路——前街御窑厂旅游线路。

在各街道弄口和文物保护单位设立标志说明牌。

依托昌江与三闾庙、里市渡码头进行划龙舟、挑窑柴、放竹排、运不子、看窑址、逛庙会、登旸府山、旸府滩篝火晚会等活动。

依托中山北路老店铺开设景德镇风味小吃街,扶持老店铺(铁匠铺、纸麻店、药铺、篾器店、弹棉花店、水酒店)继续营业,增设毛笔店、古玩店、红店等,并在各行业老店铺前挂说明牌和有关史料图片。

在湖北会馆设立景德镇会馆资料陈列室(内容包括会馆章程、瓷行帮会、礼仪祭祀、节庆习俗、婚丧嫁娶、营销方式、运输线路)。

在沟沿上9、11号窑房展示老城区“镇窑”发展史。

在天主教神甫官厅展示古代传教士与景德镇有过的联系,如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里(殷宏绪)。

利用中华北路165号、江家坞27号、葡萄架2号展示景德镇民窑业主的发家史和生活状况。

利用观音岭作坊群、新罗汉肚作坊群展示老城区原生态作坊构架与生产的关系。

设老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旅游线路。把各文物保护单位串联起来,集中展示景德镇古代民居、作坊、窑房、寺庙、会馆、瓷行等建筑。

找出若干景德镇老城区历史文化信息元素、符号,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加以宣传。如:渣胎碗,它是用捡渣即瓷土被淘洗后的粗料制成的粗瓷。这类粗瓷以碗为主,另有其他日用小器,后世以渣胎碗泛称粗瓷。这些粗瓷用以满足陶工自己或普通民众的使用需求,价格便宜。其生产者也是小本作坊主。他们为了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和“跑得快”(卖得快),只有叫自己家人或学徒参与制作。渣胎碗胎釉粗恶,圈足不规整,图画潦草,一般都放在槎窑烧,或放在柴窑最不好的窑位烧。从传世与出土的渣胎碗看,线条简练、灵动,富有节奏感;纹样有变形团螭纹、云气纹、人物纹、花卉纹、牛马纹、鱼纹以及貌似的梵文和很难辨认的汉字诗文。这些图案文字是作坊主追求利润最大化、降低成本、省时抢工的产物。他们缺乏创造力,只好抄袭官窑器的纹样,依样画葫芦,以徒带徒,以讹传讹,最终形成了今人津津乐道的“民窑青花艺术”。从渣胎碗可了解古代民窑业生产中经济形态的一个侧面。我们还可就青花瓷、高岭土、仿伊斯兰金属器阐释材质美和材质局限对景德镇窑业的影响;就镇窑的形成阐释“官民竞市”、明末景德镇资本主义萌芽;就蓝边碗、祭红阐释古代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审美追求;就“瓷质套钵”阐释御窑的生产形态及对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所起的作用;就窑砖头、窑渣阐释建筑与窑业的关系;就法国传教士殷宏绪的两封信阐释中外文化交流等等。

六、保护景德镇文化遗产有什么意义?

保护和利用好老街区,对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之所以还能够发现这座城市的特点和美,就是因为我们还能很幸运地看到几片老城区。老城区确是景德镇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物化了的城市历史文化、记忆、信息,是景德镇世俗文化的缩影,是建设“旅游都市、特色瓷都”极为宝贵的资源,是研究景德镇城市发展史、陶瓷史、经济史、民俗珍贵的实物史料。拥有它就能唤起今人、后人的对它的永久记忆,就有解读其历史文化密码的金钥匙。景德镇之所以能成为“瓷都”,不是仰仗它有多少产值,而是靠着它一千多年生生不息的陶瓷圣火、陶瓷文化遗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金字招牌。景德

镇的陶瓷大师的作品能节节攀高,是他们自身努力的结果,但不可否认,与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所形成的金字招牌也有密切的关系。景德镇陶瓷从业者,正是仰赖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至今还能在并非沿海发达城市的景德镇找到可口的饭吃。如现在的仿古瓷(高仿瓷)已经成了人们圆收藏古瓷梦的替代品。海内外人士总想到景德镇来看一看,是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促成的,他们想看的就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个性。

七、经常有人说外地人来景德镇后感到很失望,为什么?

我们听到过外地人对景德镇现状(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有满意的、失望的,有兼而有之的。他们的出发点,是建立在他们以往对景德镇的认知程度和期望值基础上的,因此,得出来的结论自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非常热爱景德镇,“爱和恨”都源于真挚的感情。

要想来景德镇的绝大多数人都满意,需要我们景德镇人继续做好每件事,保护和利用好每一处文物本体,研究、挖掘好它的文化内涵,并把经过科学研究得来的成果,以最深入浅出的表述方式,传递给参观者;引领他们以考古的眼光,探寻景德镇文化遗产形成、发展的脉络;以实物展示、工艺演示、互动参与等动静态相结合的方式,调动他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我们相信,“真实的东西,就是有力量的东西”。

八、如何看待和评估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对景德镇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文化遗产是近几十年来才被世界各国广泛重视起来的。它的历史背景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速度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各国文化互相影响和渗透,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文化多样性却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长此以往,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趋同单调,出现物质生活虽然提高了,精神生活却萎缩了的情况。我们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也是在上述背景下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景德镇也面临这样的情况。

单纯从文化遗产的保护角度讲,它是非功利性的,首先是保护,然后再谈利用。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大部分一时还不会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回报,要有一个过程,如: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群,从成立到现在已近30年,到现在才形成了这样的规模。

有的文化遗产本体,表面上看,不仅不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可能还要付出,如北京人遗址、西安半坡遗址等。尽管这样,政府还是有责任保护和展示。但这时我们要计算它的社会效益(它提升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品位),以及由社会效益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外地人愿意来景德镇投资:游客多了几处自助游的去处,而在景德镇多逗留、多消费)。

我们景德镇应该继续发扬当年打造陶瓷文化博览区的精神,做好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载好梧桐,引来凤凰。如:投资扩大陶瓷文化博览区的展示、表演项目;着手打造老城区各

个文物保护单位,把它们串联起来宣传展示,让景德镇处处是故事,以细节感染人。虽然投资不能很快见效,增加不了多少票款,但对提升景德镇文化品位,并通过它来吸引其他方面的投资,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九、景德镇“瓷都”的地位会被其他城市取代吗?

景德镇是经过一千多年,形成的一块金字招牌,它的影响力相当大、相当深刻,它成了当下绝大多数人的记忆和共识。因此,景德镇的“瓷都”地位至少在近几十年不可能会被其他城市取代。历史上曾经有人想把景德镇的瓷器,放在交通便利的城市做,但都很快就发现做不到。个中原因非常复杂,很难说清楚,但可以肯定,它与景德镇庞大的陶瓷文化体系(人文、原料、技术、地域等等)分不开。

但是现实情况须引起景德镇人的关注,并加以改进、扭转:

现代陶瓷工业(主要指日用瓷)主要以科技为支撑的,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使得景德镇的优势出现了动摇,特别是日用瓷生产,它的资金支持、营销策划和产业规模化等已不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不如潮州等沿海城市。仅从材质和烧成温度来看,景德镇瓷业还是老配方,温度还是比别人高,它的后果是生产周期长、成品率低、成本高,自然缺乏竞争优势,最终失去市场,导致恶性循环。

景德镇艺术瓷相对稳定,是因为保持或提升了瓷器的材质美、工艺美、装饰美,它符合极少数高层次消费者、收藏家的审美追求。但也潜伏着危险,现在潮州等地的陈设艺术瓷,有的正在侵夺景德镇的中低档艺术瓷市场。景德镇日用瓷应该像民国以前那样,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陶瓷产业中的主打产品,而不是艺术瓷。基于上述情况,我们景德镇要有危机意识,既要保护和利用、传承好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又要发展现代陶瓷经济。

景德镇陶瓷介绍

一、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主管陶瓷产业的部门的领导,您认为对于景德镇市而言,陶瓷意味着什么呢? 陶瓷是景德镇的立市之本、称都之源。景德镇历史悠久、手工业单一,这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也说明陶瓷造就了今天的景德镇,没有陶瓷就没有景德镇的今天,充分显示了陶瓷是景德镇立市之本、称都之源的特殊地位。郭沫若来到景德镇考察时,曾写下“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名句,称颂景德镇瓷业是瓷国的高峰。 二、中国陶瓷历史上,景德镇的地位举足轻重。您可不可以和我们的记者简要介绍一下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历史呢? 东汉时代,景德镇出现了制陶业。 唐代,景德镇瓷器被称为“假玉器”,并有“陶窑”和“霍窑”之称。 五代,景德镇陶瓷进入普遍兴烧时期,全市包括五代以后各代古窑址共有30多处。 宋代,所烧造的青白瓷遍于全国,远销外洋。 元代,在制瓷原料方面,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 明代,形成了官搭民烧、官民竞市的兴旺局面,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清代,形成了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四大系列。 三、景德镇是中国非常著名的瓷都,而陶瓷又是起源于中国。但放眼全球,现在不仅仅中国,英国,比利时等国家的陶瓷产业发展的也非常迅速。从中国瓷都角度来看,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和其他国家相比,独有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呢? 第一,水源丰富,瓷土优良。昌江属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地下水资源可动量l.66亿立米。重要制瓷原料高岭土,最早就产自景德镇东45公里今属鹅湖镇的高岭山,世界通用的制瓷粘土的命名就来源于此。景德镇附近的星子、余干、临川等县也蕴藏着大量的优质制瓷原料

第二,集各地名窑之大成。景德镇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使之融化于自己已有制瓷技艺之中,在制瓷技术上,不管工艺多么复杂,制造多么困难,景德镇都能制,还发展和创造了很多新工艺、新技术,出现了许多绝技。 第三,独特的产、学、研、贸基地 1、景德镇市政府组建的江西省陶瓷工业园已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并按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标准打造,现已形成了原料、成型、花纸、颜色釉、烧炼、包装、销售等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 2、景德镇陶瓷专业人才济济,不仅有陶瓷学院、陶瓷工艺美院,而且有着众多的陶瓷世家和专业技术人才。 3、科技部已批准《省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试点方案》并组建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设立了日用陶瓷研究、建筑陶瓷研究、热工及设备研究以及装备陶瓷研究等四个技术研发平台。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硅酸盐协会陶瓷分会、中国陶瓷协会信息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全国日用陶瓷检测中心、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专业协会都在中国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建立。 4、利用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资源和“景德镇”品牌,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举办一年一度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将景德镇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商品集散地及会展中心之一。 四、目前,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到一个怎样的水平了呢? 1、景德镇市通过加快调整陶瓷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实施品牌战略、陶瓷总量、出口、税收、产业集群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上取得了“四个突破、一个增长”的佳绩,实现了陶瓷产业的平稳快速发展。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构想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 策构想 2012年4月 第9卷第4期 湖北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conomic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Apr.2012 V01.9No.4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构想 陈相明,计镇华 (1.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3;2.景德镇陶瓷学院校团委,江西景德镇333403) 摘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与全国一样, 景德镇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很快.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瓷都,拥有历史悠久的陶瓷产业,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得天 独厚的丰富旅游资源,但与周边其它地区相比,景德镇市的旅游产业还显得相当落后.本文对这一现象深入思考,提 出"强化自然条件优势,凸显陶瓷文化特色"为主题的发展路线,在"大旅游时代"的背景下,抓住现有的一切有利条 件.借助于落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发展理念,探索具有创新型的陶瓷文化旅游发展路线,从而更好更快地促 进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全发展.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现状;发展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的发展.文化旅游日渐成为旅 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在文化旅游方面,作为享誉世界的瓷

都.景德镇的陶瓷文化理应成为吸引全球热爱陶瓷文化的游客的重要资源.作为一种在千余年的制瓷历史中逐渐积沉而成的历史文化资源,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共为一体,具有非同构性,非季节性和很强的商业性,可挖 掘的观光内容十分丰富.因此,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旅游产业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具有比较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此背景下.客观评估该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分析其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该项产业的对策,对于促进景德镇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 1.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 景德镇以陶瓷闻名世界,陶瓷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具有千 年瓷都的美名.千百年以来,熊熊不断的窑火,使景德镇留下 了丰富的陶瓷历史遗迹,珍贵的陶瓷艺术,精湛的制瓷技艺和瓷味十足的地方风情.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旅游文化. 至今仍拥有30多处陶瓷文化遗址,如至今还保留着古矿洞, 古街,古码头,古碑和古亭,风景幽雅,独具一格,我国古代着 名的瓷用原料产地及世界制瓷粘土高岭土命名地高岭村;国内外迄今罕见,烧瓷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田古窑遗址:集古制瓷作坊,窑场,明清典型世俗建筑 于一体,将千百年来手工制瓷的全过程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 座落在枫树山盘龙岗上的陶瓷历史博览区等.深厚的陶瓷文化,具有世界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瓷都"凝聚着中华文化, 景德镇瓷器是具有"中国性格"产品的代表,"千年瓷都"是景 德镇独有品牌,也是景德镇借以发展旅游经济的"金字招牌". 2.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 景德镇全境处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

景德镇瓷器有四大特点白如玉

景德镇陶瓷介绍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号称“瓷器之国”。英语“CHINA”,既称中国,又名瓷器。瓷器是“泥琢火烧”的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共有的珍贵财富,可见中国的瓷器在世人心目中崇高地位。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故有“瓷都”之誉称。景德镇生产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以宋真宗皇帝的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尔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时至清康、雍、乾三朝,景瓷的发展跃为历史颠峰。2000多年的制瓷历史,丰富的陶瓷资源,绚丽的陶瓷艺术,陶瓷文化和艺技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 莹莹白玉瓷,漫漫芳菲路。景德镇上下千百年瓷路不断,瓷都声誉久盛不衰,逐渐形成了“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独特风格。又以“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多姿”而著称。尤其是融工艺、书法、绘书、雕塑、诗词于一炉,真是“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瑰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这些绮丽多彩的名贵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

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经贸交往,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当代景德镇陶瓷艺坛上,其主流力量已从古代师徒相传的工匠艺人转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陶瓷艺术精英。运用陶瓷艺术专业知识和设计特长,打破了陶瓷艺术的固有格局,把沉实丰厚的传统技艺与现代寓美意识有机融合,借鉴国外艺术之精华注入日益更新的民族艺术之中,创造出了无数的具有时代意境的精美陶瓷作品,以强烈的现代陶瓷艺术创新引导着东方陶瓷艺术的新潮流。 景德镇陶瓷鉴别 景德镇瓷器有四大特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青花瓷 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是以色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经高温烧成,釉色晶莹、透彻、素静、雅致。青料溶于胎釉之间,发色青翠,虽色相单一,但感觉丰富。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粉彩瓷 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白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止、乾隆年代,益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烘烧而成,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有

景德镇陶瓷出口现状分析

一.景德镇陶瓷简介 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景德镇,曾与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景德镇素以盛产陶瓷而著称,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其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历史达900余年,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毛泽东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 景德镇作为瓷都和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皇家瓷器和民窑瓷器生产地。景德镇不仅盛产名瓷,而且保存着历代陶瓷精品、古代制瓷作坊的遗址、古窑及与制瓷有关的古代建筑,还有高层次的陶瓷研究和教学机构,是陶瓷生产、博览、研习和陶瓷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位于景德镇莲社路的景德镇陶瓷馆,建于1954年,珍藏古代陶瓷片数万片,古今陶瓷珍品2500余件,从五代到现代各时期代表性的陶瓷作品:五代的青瓷、白瓷;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卵白瓷、釉里红;明代的青花瓷、五彩瓷、斗彩、各类颜色釉瓷;清代的数十类精品陶瓷。现代各陶瓷工厂、陶瓷研究所和陶瓷名家的作品也都有收藏。 景德镇的陶瓷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图书) 小编推荐的《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一书,系统、全面地阐述和反映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内涵,将历史性、工艺性、审美性与可读性融为一体,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收藏价值。 (瓷库中国网)《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景德镇陶瓷文化的著作。它系统地考察和论述了陶瓷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基本涉及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结合史籍和最新出土的记载进行了考辨,并提出了新的见解。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陈雨前、郑乃章、李兴华著 本丛书系统、全面地阐述和反映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内涵,将历史性、工艺性、审美性与可读性融为一体,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收藏价值。 图书目录 第1章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述 第一节陶瓷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一陶瓷及与陶瓷相关的概念 二文化及与文化相关的概念 三陶瓷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述 一景德镇地域陶瓷文化 二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 三景德镇陶瓷材质文化 四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 五景德镇陶瓷器物文化 六景德镇陶瓷装饰文化 七景德镇陶瓷作坊文化 八景德镇陶瓷习俗文化 九景德镇陶瓷交易文化 十景德镇陶瓷包装文化 十一景德镇陶瓷制度文化 十二景德镇陶瓷名人文化 十三景德镇陶瓷文献 第2章景德镇陶瓷与中国文化第一节景德镇陶瓷与宗教 第二节景德镇陶瓷与神话传说第三节景德镇陶瓷与音乐、舞蹈第四节景德镇陶瓷与建筑 一富丽堂皇、庄重肃穆的故宫建筑二皇家气派、精致典雅的皇家园林三 儒雅闲适、精致小巧的江南私家园林四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粹——中国民居五中国宗教精神载体——中国宗教建筑六文人雅士,江南胜迹——中国十大名楼七时代意识的体现,创新精神的凝聚——中国现代建筑

景德镇瓷器特点

景德镇瓷器的特点(转载)万壶堂 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但真正了解其瓷器特点的人却不多,景德镇瓷究竟有那些特点?凭什么称雄天下? 景德镇主要产品青花、粉彩、高温颜色釉、雕塑瓷、以及派生出来的一些产品天下无敌,全世界任何一个厂家的瓷器产品景德镇都能仿制,而景德镇产品全世界都没有可能全面仿制。几百年里世界各地都想仿制景德镇瓷,但几百年过去了仍然无法达到景德镇的工艺水平,景德镇瓷品种几乎涵盖所有瓷器品种,过去引为自豪的“薄如纸、明如镜------”的卖点在今天的陶瓷业中已是“昨日黄花”制瓷行业基本都能达到这种水平,而景德镇的几项传统技术是任何地区永远无法做到,这几项技术是“利坯”“干接”“雕刻”“填彩”“边角”;这几项技术是制作高档瓷器的根本保证。 利坯就是用特制的利坯刀车削旋转的坯,使坯规整光洁,是景德镇专有的一项工艺,表面看各地都有这道工序,但在景德镇分成三个工种,既修坯、呙足、利坯,各司其职,不能互换,修坯工只车削碗盘等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外壁,形状变化小此外坯内有模具支撑,技术相对简单,呙足工只车削碗外底,足圈内部,在历史部分时期技术难度较大,如“过肩足”(底部胎大大薄于足圈外碗壁的厚度),利坯工则需要车削器物的所有部位,包括器物的内壁,和琢器的分段接口,这项技术难度最大,因此又分成大器利坯和小器利坯两行,这两个工种只有景德镇存在。 大器利坯先将干燥后的底座、瓶身、颈部三段里外上下车削达到要求后用特制泥浆在接口处涂匀,再将三段粘合,干燥后再将内外接口车削平整,车削时由于坯体有弧度,无法了解坯体的厚度全凭利坯工用手指弹击坯体,听声音判断壁厚再决定是否继续车削,因为口部的厚度与弧度部位的厚度不一样,传统泥料耐火度低,如果坯的厚度不一致高温烧成时会向一侧歪倒。 小器利坯敞口类内外车削达到要求,特别在车削碗、杯类坯体薄如蝉翼,车削时完全靠感觉,稍有不慎前功尽弃,琢器瓶罐同样分段拉坯,干燥后车削,最后车削外壁,如此轻薄难度可想而知,与世界各地车削修坯不可等同而论。 制瓷成型什么叫精致,简单说就是要见角见线,圆弧处要自然流畅,圆滑渐变,硬角处要线条明快清晰,不能含糊,特别是足底内角跟,明清精品基本都是清楚干净,不像仿品足跟转角处基本呈圆弧状,景德镇精品因为利坯分工细致,专业,传统产品都必须运用这项工艺,因此不仅造型漂亮,更重要釉面光洁度也大大提高,各地瓷器从成型开始就已经比不上景德镇产品,瓷器如果不利坯表面会起伏不平,虽然看上去不会发现,但釉面整体效果感觉不好。干接,也是景德镇瓷的一项特有的工艺,琢器上的一些附加装饰如瓶耳、壶嘴、杯把等,各地瓷厂都是不等坯干燥,趁着坯湿就把附加装饰粘合,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接口泥和主体与附加装饰收缩不一致而发生裂痕或变形,但是粘接后无法进行利坯,只能采用打磨的方法进行修饰,现代多采用素烧后再抛光工艺,但仍然不可能达到利坯后的质量水平,景德镇是在坯体彻底干燥以后经过利坯之后再由雕削工将粘接面修整严密后,先在接口内侧涂抹用坯泥调制的粘接泥,在接口的外侧涂抹自己祖传秘方配制的外口泥,将附加装饰对准按压,再将挤出的外口泥抹平,接口处转角要见角见线,雕削工负责制作附加装饰以避免粘接时出现问题,使用的外口泥自己配制,就是在国营工厂工作时也是自己制备,工厂每月支付给一定的费用,外口泥不会干裂,但粘结力低因此必须同时使用两种接口泥。由于雕削工专业操作附加装饰质量较高

陶瓷市场调查报告

陶瓷市场调查报告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陶瓷生产大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陶瓷工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发展,下面为大家了陶瓷市场调查报告,欢迎参阅。 (一)从陶瓷产品研发设计角度来看 对于传统制造业如陶瓷行业,设计是企业远离模仿,形成差异,走向创造,创立品牌的重要途径,设计可以创造市场。国外相关资料显示,工业设计对产品成功贡献率达到60%左右。从走访调查研究来看,景德镇的大型企业,如唐龙等,都注重产品的自主研发和设计,都有自己的设计团队来完成新产品的设计,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4%左右,但是占景德镇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和精力的限制,研发设计投入费用很少,设计人员甚少,所以产品缺乏自主创新,仅靠模仿而来的产品,其市场占有率非常之低。 (二)从原材料和生产加工角度来看 陶瓷产品的生产需要经过原料车间、成型车间,施釉车间,烧成车间,检包车间的各个生产工序,所以生产陶瓷产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目前景德镇陶瓷企业,已经逐步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及陶瓷机械设备供应一体化的大好趋势,景德镇几大陶瓷机械设备生产厂家都为景德镇陶瓷生产提供机械设备;陶瓷生产用原材料特别是优质矿物质原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越用越少,景德镇陶瓷生产原料也有供不应求的现象,有些甚至要从其他地区采购原材料,加之近年来,运输成本不断攀升,无形之中也增加了生产成本;景德镇陶瓷企业已基

本告别煤烟,使用压缩天然气、煤气等替代原燃料,减少了大气污染治理的压力,给陶瓷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从市场营销角度来看 景德镇陶瓷产品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统计资料显示,xx年景德镇陶瓷出口占总产量的80%以上,几家较大规模企业的出口量也都达到65%或更多,日用瓷出口占总量的75%以上;根据09年1—6月份景德镇进出口贸易情况通报公布的结果表明,各类陶瓷产品出口17585万美元,同比增长18.6%。从以上数据表明,景德镇陶瓷与出口的依存程度是很大的。 景德镇陶瓷在外销的营销策略上,通过一些大型的会展来扩大本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甚至是完成订单交易。在内销的营销策略上,比较注重产品的设计,设计出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是营销的第一步,所以景德镇企业也开始尝试设计配套产品,以使产品更丰富,与此同时提高单个消费者的消费额。 (四)从政府扶持力度来看 陶瓷行业是景德镇支柱产业之一,但由于不是核心支柱产业,所以政府在对陶瓷产业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有一定限额,这里的陶瓷企业对政府依赖性较小,主要是靠自己而兴起,当然也有一定的政府采购;在陶瓷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中,景德镇市政府是作出了很多的努力,景德镇市将通过高附加值品种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加大景德镇陶瓷行业产品结构调整,通过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信息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全市陶瓷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通

景德镇陶瓷历史

对文化的影响 大瓷网(daciwang)小编: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之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时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历史颠峰。2000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艺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尤其是熔工艺,书法,绘画,雕塑,诗词于一炉,真是"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绚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乾隆时期,景德镇的瓷窑很多,而且分布很广,除官窑外,还有民窑两三百处,工匠数以万计.这个时期生产的青花瓷画面清晰干净,色彩翠蓝光艳,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五彩瓷器色调强烈,富丽堂皇,较之明代又有发展.创作的粉彩瓷器色调柔和,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在瓷胚上用西洋油画激发作画,再入窑烧制成的珐琅彩瓷器,融汇中西,异常精美,是皇宫的专用品。在这些绚丽多彩的名贵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沿着路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经贸交往,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宋代时期的发展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元代时期的发展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釉里红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瓷器,烧成难度大,色彩艳丽,以至于到今天它还是一个极其珍贵的瓷器品类。釉里红可以单独装饰瓷器,亦可以与青花结合,称作青花釉里红,两者相映生辉,极其名贵。

景德镇陶瓷出口现状分析

一.瓷简介 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曾与汉口镇、镇、朱仙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素以盛产瓷而著称,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其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籍记载,“新平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瓷。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因此而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历史达900余年,创造出无数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用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瓷倍受世人赞赏。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灿烂的瓷历史和文化,瓷把与世界紧密相连。 作为瓷都和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皇家瓷器和民窑瓷器生产地。不仅盛产名瓷,而且保存着历代瓷精品、古代制瓷作坊的遗址、古窑及与制瓷有关的古代建筑,还有高层次的瓷研究和教学机构,是瓷生产、博览、研习和瓷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位于莲社路的瓷馆,建于1954年,珍藏古代瓷片数万片,古今瓷珍品2500余件,从五代到现代各时期代表性的瓷作品:五代的青瓷、白瓷;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卵白瓷、釉里红;明代的青花瓷、五彩瓷、斗彩、各类颜色釉瓷;清代的数十类精品瓷。现代各瓷工厂、瓷研究所和瓷名家的作品也都有收藏。 的瓷大量系生活用瓷和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景德镇陶瓷发展现状

文化调查报告————浅谈景德镇陶瓷文化现状 龚秋逸 摘要:进入景德镇后我们深入采访了景德镇当地文化,采访了景德镇陶瓷制作师傅,寻找从古流传至今的传统陶瓷制作工艺。走访景德镇,需找景德镇陶瓷文化,通过采访、观摩、实践参与的方式深刻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博大,参与陶瓷制泥、立胚、烧制、绘画的所有过程、了解并适当掌握陶瓷制作过程。通过我们自己的参与来寻找失传的陶瓷技术工艺。深入景德镇陶瓷制作作坊,走访景德镇陶瓷店铺,寻找景德镇真正运用传统陶瓷制作工艺的陶瓷制作基地,并通过采访的模式来需找并完善我们所不知道的知识。参与并了解陶瓷的制作工艺。我们先通过在景德镇的招待人寻找的仍然使用陶瓷传统工艺的千祥云陶瓷有限公司,并参观和了解了其坐落于景德镇郊区的陶瓷制作基地,并在其基地通过绘画的方式制作了属于个人的陶瓷艺术作品。并参与和实践了关于陶瓷的传统柴窑烧制过程。并通过手中的摄像机来记录陶瓷的制作过程。 关键词:陶瓷;文化;景德镇 实习总结: 景德镇,中国瓷都位于江西省。相信世界上的人们可能不知道中国其他地方,但一定知道中国瓷都景德镇,景德镇从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104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用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 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清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闻名与世界。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景德镇灿然的陶瓷历史文化将景德镇与世界精密相连。 德镇在中国陶瓷史和世界陶瓷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陶瓷文化,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2005年7月12日,一件“鬼谷下山”元代青花图罐,在伦敦拍出2.45亿人民币,创下历来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价,同时刷新当时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2010年10月7日,一只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在香港拍出2.5266亿港元。11月,一件清乾隆年间的官窑瓷瓶,在伦敦以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刷新了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世界纪录。在古代瓷器拍卖价格不断攀新高的同时,近现代及当代陶瓷拍卖也是如火如荼。 2008年10月,首届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上,154件艺术陶瓷竞拍成功,成交额为3448万元人民币。在2009年举行的第二届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创作的粉彩瓷板画《黄山四千仞》拍出782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创造了中国当代艺术陶瓷拍卖的新纪录。 2010年9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作的第二块《三顾茅庐》瓷板画,在北京卖出1300万元人民币,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陶瓷单件成交价记录。 这无疑表现了中国陶瓷在世界艺术品上的惊人成就,但拥有这些成就的也只剩下中国历史

景德镇陶瓷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制度范本、DOC格式).DOC

景德镇陶瓷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制度范本、 DOC格式).DOC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景德镇陶瓷知识产权,进一步推进我市陶瓷产业全面、健康、有序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景德镇陶瓷是指主要利用产自景德镇及周边地域内的高岭土、瓷石、釉果和釉灰等为制瓷主要原料,经加工制成的上釉或不上釉的各类硅酸盐制品。 第三条要加强陶瓷知识产权基本知识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知识产权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倡导创新文化、弘扬创新精神的社会氛围。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冒用商标品牌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 第四条引导、鼓励陶瓷业主及时申请专利、地理标志产品标识;规范管理景德镇陶瓷商标;鼓励支持将陶瓷产品及时进行著作权登记;完善景德镇陶瓷质量等级管理制度;陶瓷产品矿产资源的开采坚持保护和节约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景德镇陶瓷制作传统技艺和名人作品。

第五条加强景德镇陶瓷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保护和司法保护;进一步完善景德镇陶瓷行业管理机制;建立景德镇陶瓷知识产权保护联合行政执法制度;规范和加强陶瓷行业税收征管;探索建立陶瓷知识产权违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 第二章保护机制 第六条建立景德镇陶瓷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是全市陶瓷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协调机构。联席会议建立例会制度,每年定期召开全体会议,总结交流当年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下一年度工作任务。 第七条联席会议由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市长主持,成员单位由市政府办公室、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市瓷局、市陶瓷协会、市工商局、市版权局、市质监局、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商管办、市外经贸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政府法制办、景德镇海关、市国检局等组成,邀请市委宣传部、市中级法院及部分陶瓷生产、经营企业列席会议。 第八条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选派一名负责同志作为联席会议组成人员,同时指派一至两名职能科室负责人作为联络员,负责本单位与联席会议的联络工作。各成员单位建立信息交换、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发布知识产权保护状况。 第九条联席会议下设景德镇陶瓷知识产权保护联合执法办公室,负责处理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全体会议及联络员例会,督促落实联席会议议定事项和相关工作任务。联

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

据史书记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已有二千余年,“新平治陶,始于汉世”。就在这个时候起,景德镇地区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到了晋代,据载有个名工巧匠趟慨,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随着时代的进展和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景德镇制瓷技术也有所提高,产品运销各地。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会的庭壹楼阁,诏令这里的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石。不久,隋朝建立,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都说明,当时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平,瓷器产品也有了较大的影响,以致引起了最高统治者的注意。短促的隋朝倾圮之后,强盛的唐帝国继立,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又让昌南镇的景德镇地区瓷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出了两个名人,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据志书记载:“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陶玉是镇里的钟秀里人,他所烧的“陶窑”瓷器“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这些文字记载说明了一个事实:当时的景德镇地区从汉到唐,不仅一直从事陶瓷业生产,而且经过近千年来的探索和追求,早已从制陶阶段进入制瓷阶段,唐代的瓷器已有相当成就,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唐代着名文学家柳宗元代饶州刺史元崔写了《进瓷器状》赞颂了这里瓷器的美好。当然,上面所述的这些情况还只限于文字,记载着名的陶窑、霍窑,遗址也还没有被发现,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景德镇市区周围黄泥头、白虎湾、腾梅亭、湖田等地发现的五代窑址,以及挖掘出来的大量碎片,却以实物证明了那个时期这里烧造出来的瓷器主要是青瓷和白瓷,且以青瓷为多。器型主要是盘、碗、壶、水盂、碟等。瓷胎有厚有薄,釉色近似越窑的色彩,略带绿色,与玉器很象,被称为“假玉器”是很贴切的。五代时,这里除烧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烧造白瓷最早、规模最大的窑场,仅白虎湾一处就有30多座,可见一斑。从现存的大量出土资料看,白瓷色调纯正,纯白度高达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达到现代瓷的标准。瓷质远远超过了越窑,冠于当世,从古至今景德镇瓷器与中国的文化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渊源。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而景德镇又是这个瓷器之国的代表。莹莹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为被人们称为“瓷都”的景德镇,不仅制瓷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造出的瓷器驰名世界,享誉九洲。“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花瓷动四方”,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景德镇地处江西省东北部,原系浮梁县治。东晋时期名叫新平镇,唐朝改为昌南镇(又号陶阳镇),宋代景德年间始称景德镇,一直延用至今。 据史书记载,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已有二千余年,“新平治陶,始于汉世”。就在这个时候起,景德镇地区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础上,烧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到了晋代,据载有个名工巧匠趟慨,曾为当时景德镇地区瓷器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过巨大贡献,因而被后人尊称为“师主”,历朝立庙祭祀。随着时代的进展和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景德镇制瓷技术也有所提高,产品运销各地。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会的庭壹楼阁,诏令这里的窑户烧造雕镂精巧的陶瓷柱石。不久,隋朝建立,隋炀帝又要这里造狮象大兽两座献给皇宫。这都说明,当时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已有相当的技艺水

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名录全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授誉五批共23名) 1.第一批授誉1名(1979年8月) 王锡良 2.第二批授誉2名(1988年4月) 秦锡麟张松茂 3.第三批授誉4名(1993年12月) 王恩怀李进王隆夫唐自强 4.第四批授誉5名(1997年9月) 戴荣华张育贤熊钢如刘远长徐庆庚 5.第五批授誉11名(2006年12月) 王怀俊杨苏明徐亚凤何叔水余仰贤黄卖九宁勤征赖德全饶晓晴李文跃 李菊生吴锦华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3年12月授誉一批共9名) 汪桂英刘平戚培才舒惠娟熊汉中陆军陆如涂金水曾维开 (2010年10月授誉一批共18名) 戴玉梅,范敏祺,蓝国华,刘升辉,聂乐春,宁钢,彭竞强,沈盛生,舒立洪,涂序生,涂翼报,徐江云,许爱民,袁世文,曾亚林,张正海,赵紫云,朱正荣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授誉四批次共73名,其中有23名已晋升为中国工艺美术 大师或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1.第一批授誉18名(1995年4月) 戴荣华王恩怀李进王隆夫刘远长张育贤徐庆庚唐自强熊钢如王怀俊田慧棣李恭坤杨苏明戚培才徐亚凤章文超黄卖九熊汉中 2.第二批授誉8名(1997年) 候一波裴足喜刘平舒惠娟何叔水彭竞强曾维开余仰贤 3.第三批授誉19名(2001年4月) 程曲流李文跃夏忠勇王采胡光震章亮沈盛生宁勤征徐子印赖德全曹木林张正海涂翼报吴胜华刘伟饶晓晴袁世文蓝国华朱正荣 4.第四批授誉28名(2006年6月) 王怀治方文贤王秋霞王跃林王淑凝冯叔文孙同鑫孙燕明李一新张吟玲余效团赵紫云邱含陈敏戴玉梅范敏祺俞军赵明生胡景文俞海青聂乐春涂序生徐江云黄水泉黄勇喻冬华曾亚林程永安舒立洪 5.第五批授荣46名(2009年) 周鹏王卫平喻木华钱梅玲李映华张中闻傅长敏吴能徐硕杨青熊国辉洪南雨蔡玲玲涂志浩刘清云曾瑾梁小平高峰邓幼堂江建民杨曙华涂少波解强李少景武育伦汪春麟刘志为欧阳桑徐岚赵美云邱启先余磁况冬

景德镇陶瓷文化

景德镇陶瓷文化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录 景德镇陶瓷历史 (1)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发展………………………………….2、3、4、5 景德镇粉彩瓷艺………………………………………………..6、7、8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固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之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时至清康,雍,乾三朝,瓷器发展到历史颠峰。2000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艺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尤其是熔工艺,书法,绘画,雕塑,诗词于一炉,真是"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典雅秀丽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绚丽的色釉,玲珑剔透的薄胎,巧夺天工的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在乾隆时期,景德镇的瓷窑很多,而且分布很广,除官窑外,还有民窑两三百处,工匠数以万计.这个时期生产的青花瓷画面清晰干净,色彩翠蓝光艳,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五彩瓷器色调强烈,富丽堂皇,较之明代又有发展.创作的粉彩瓷器色调柔和,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在瓷胚上用西洋油画激发作画,再入窑烧制成的珐琅彩瓷器,融汇中西,异常精美,是皇宫的专用品。在这些绚丽多彩的名贵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沿着路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经贸交往,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旅游起步很早,但发展速度较慢。 进入21世纪,景德镇旅游迎来新曙光。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建设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江南旅游都市”的发展构想,以陶瓷文化旅游为主线的旅游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近年来,通过整合开发丰富文化资源,景德镇着力打造陶瓷文化博览区、湖田古窑址、龙珠阁(官窑博物馆)、高岭、三宝蓬水碓、浮梁古县衙、彭家弄、东埠古街、御窑遗址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名人馆等一批旅游精品景区、景点。市委常委、副市长卢正大在剖析旅游的发展原因时指出:“从外因看,整个旅游需求消费的重心正由观光型向文化型转化,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从内因看,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旅游的重视,精品景区、景点的打造,以及旅游环境的改善和旅游服务水平的提高,加上景德镇这一品牌的巨大号召力,都成为了推动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动力。” 景德镇有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陶瓷古迹,制瓷技艺,独特的瓷业习俗,构成了景德镇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资源。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已经出土的和仍在地下埋藏着的极其丰富的古代瓷器精品,更为难得的是,景德镇仍然遗存着古代特大规模、相当完整复杂的瓷业体系,这一庞大的瓷业体系是由原料产地、交通道路、水运码头、作坊窑场、商埠民居、城池衙宇、技术民俗等构成的,依托于自然山水、涉及社会经济和人文精神的方方面面,堪称人类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景德镇保存至今的古代瓷业遗迹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虽然有大的发展,但从优势资源和优势品牌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来分析,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建设“旅游都市”的目标要求也需要我市旅游迈出更大的步子。我们要把景德镇民间传统的制瓷绝技、绝艺进行保护开发,进一步丰富陶瓷文化旅游的内涵。 说到景德镇的陶瓷就不得不说说这里的粉彩了,粉彩瓷绘艺术始于清代,是在陶瓷古彩绘画的基础上,汲取珐琅彩制作工艺而形成的釉上彩瓷装饰艺术,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代陈浏在《陶雅》中赞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娇夺目,工致殊常”。时至今日,粉彩瓷艺的魅力依然迷人,其装饰技法继承传统并推陈出新,拥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有重工粉彩,亦有逸笔写意,有工写兼备,亦有没骨渲染,讲究诗情画意,字韵印趣。 尽管现代粉彩瓷艺的创作正值活力四射之时,但当我们考察其生产市场,对陶瓷艺术工

景德镇陶瓷茶具介绍

紫砂壶-茶具套装--天下茶具,尽在茶具之家 景德镇陶瓷茶具介绍 景德镇陶瓷茶具的品种很多,按材质化分可分为两种:瓷质茶具,陶质茶具。其中瓷质茶具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具。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 1.陶质茶具 在陶质茶具中,紫砂茶具最为著名。 它兴起于北宋之初(然而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紫砂茶具则见于明代正德年间),后来逐渐成为别具一格的名优茶具,并盛行于明、清两个朝代。提梁紫砂壶茶具的由来有个动听的故事,相传,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喜好饮茶,在江苏宜兴独山讲学的时候,为了方便在外出时煮茶、饮茶,专门请人烧制了由他自己设计的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便把这种壶命名为“提梁壶”或“东坡壶”。这种“提梁壶”外观精美又古朴是陶瓷礼品中的佳品。提梁壶一直在中国茶文化、茶具家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摆放在普通百姓家八仙桌上基本是提梁壶,因其造型美观大方、经济实用,走进许多普通家庭。

紫砂壶-茶具套装--天下茶具,尽在茶具之家苏轼曾在诗中写道,“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足以看出他对紫砂茶具是十分赞赏的。 与普通的陶器不一样,紫砂茶具的内部和外部皆不敷釉,而是使用独特的陶土,也就是紫泥、红泥和团山泥经过抟制和焙烧制作而成的。紫砂茶具的成品,紫似熟透的葡萄、赤似红色的枫时、黄似成熟的柑橙、赭似怒放的墨菊,华丽多姿,千变万化,它有成百上千种不同的造型,正所谓“方非”一式,圆无一相”,而且制作工艺精深,色泽质补无华。能工巧匠或名人大家在壶体上经常用钢刀代替笔,雕刻山水花鸟的图案,镌刻金石书法,令紫砂壶成了一钟将文学、绘画、书法、雕刻、金石及造型集中于一体的艺术珍品,使人们在品茶的同时还能欣赏艺术,获得知识的启发与美的享受。 如今,我国的紫砂茶具主要产自江苏宜兴,在浙江长兴也有出产。 2.瓷质茶具 ⑴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以浙江生产的质量最好。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视为稀世珍品。当代,浙江龙泉青瓷茶具又有新的发展,不断有新产品问世。这种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众多优点外,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

景德镇陶瓷72道工序

一、加工工序(8道) 选矿→原料处理→配料→装磨→运行→放磨→过筛入池→陈腐 1、选矿:寻找矿源、矿点,挑选合适能用的原料。 2、原料处理:(1)用轮碾机对石质原料进行粗碎。(2)土料露天堆放,通过常年风吹、日晒、雨淋、冰冻等进行风化。(3)根据工艺需要,对有些原料事先进行预烧。 3、配料:分别按照泥料、釉料的不同种类进行称重配料。 4、装磨:把配好的泥或釉料装入球磨机中。 5、运行:球磨机按照泥釉不同的加工时间要求开机运行。 6、放磨:泥浆、釉浆达到规定的细度后从球磨机中放出。 7、过筛入池:泥浆过筛入浆池,釉浆过筛入釉池或釉缸。 8、陈腐:泥浆、釉浆使用前存放一定的时间,以使其更加好用 二、造型工序(2道) 设计→造型(旋模子儿、雕塑) 1、设计:根据艺术构思或客户要求画出作品图样。 2、造型:根据设计图样,圆器类作品用机轮旋出模子儿;人物、动物或异型类作品用可塑泥雕塑出泥子儿。 三、制模工序(9道) 打漆→分线→闸子儿→打油→和石膏浆→注石膏浆→修模→揭扇→制套 1、打漆:在造好的模子儿上刷上调好的清漆,以利于翻制模型。 2、分线:在打好漆的模子儿上合理地画出模型分块线。 3、闸子儿:翻制第一扇模型时,未翻的部分须先用泥闸起来。 4、打油:浇注模型前,在模子儿上刷一层油以利翻模。 5、和石膏浆:在石膏桶中倒入适量的水,把石膏粉按比例加入水中,搅拌成一定稠度的浆。 6、注石膏浆:把搅拌成的石膏浆注入闸好的模子儿待翻处。 7、修模:待石膏浆凝固后,按照要求把石膏模外面修刮平整。 8、揭扇:按以上步骤,逐扇把一套模型翻制完成。

9、制套:利用翻制成的第一套模型制成外套,可大量复制同样的模型。 四、成形工序(29道) (一)、注浆成形(12道) 清模→合模→量浓度→过箩→注浆→放浆→开模→修坯→粘接→打章→干燥→抹坯 1、清模:把模型内外全部清扫干净,以免混入杂质。 2、合模:把模型逐扇合对起来,不留缝隙并捆扎牢固。 3、量浓度:把浆缸中的浆打均匀,并用浓度表量出所需的浓度。 4、过箩:把合适浓度的浆起入注浆桶时过箩,保证浆中不混入杂质。 5、注浆:把浆注入合好的模型中,并注意经常添浆。 6、放浆:注浆到一定时间,待坯体达到所需厚度时,把模型内多余的浆放出来(实心注浆不放浆)。 7、开模:模型中的坯体硬化到一定程度时,把模型打开。视具体情况取出坯体或稍顷再取出。 8、修坯:对具有一定硬度的坯体按照形体要求进行修整。圆器一般要在机轮上旋削坯体,人物、动物及异型类则手工修整。 9、粘接:把坯体的各部分粘接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坯体。 10、打章:修好的坯体在底足部打印上窑厂或制作者的名号。也有的把名号章预先制出,然后再粘结在坯体上。 11、干燥:修整好的坯体放在有一定温度的地方进行干燥。 12、抹坯:干燥后的坯体用海绵蘸水把坯体表面抹光,使其符合精坯要求。 (二)、拉坯成形(8道) 泥浆脱水→练泥→揉泥→拉坯→旋坯→粘接→打章(刻字)→干燥 1、泥浆脱水:拉坯泥须先使泥浆脱去一定的水分,变成软硬适中的泥料。 2、练泥:把泥料练得均匀一致,不含空气或含很少空气。练泥有机器练和人工练两种,机器练用真空练泥机,人工练用手工铲泥杀练。 3、揉泥:把练好的泥揉成大小合适的泥块。 4、拉坯:把泥块放在转动的轮子上,根据预先的设计,用手拉出各种器型,即为毛坯。 5、旋坯:在机轮上把毛坯旋成厚度合适、造型美观的坯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