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肿瘤诊疗原则与方法

骨肿瘤诊疗原则与方法
骨肿瘤诊疗原则与方法

骨肿瘤诊疗原则与方法

骨肿瘤发病率较低,在骨科范畴里是相对小众的亚专科,规范化专科医师培训尚未普及,一度成为骨科中“陷阱”最多的专科。近十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从组织病理学到分子探针,从单纯手术到综合治疗,骨肿瘤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关注并参与到骨肿瘤的治疗中来。基于此,骨肿瘤诊疗的原则与规范化亟待加强和推广,传统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的再评价,技术创新的适应证及应用范畴都值得关注。贯彻执行这些原则和方法,需要深刻领悟骨肿瘤的自然病程和生物学特性,做到“先诊断、后治疗”,“无诊断、勿治疗”。

骨肿瘤的诊断

骨肿瘤的误诊误治目前看来仍然不容忽视。客观因素在于:骨肿瘤发病率低,医生缺乏足够的临床训练和经验,对于肿瘤的鉴别诊断缺乏认识;主观原因在于:医生没有按照已有的诊疗规范进行临床工作,如未进行基本的病史询问和物理体检,没有足够的影像学检查进行辅助支持,未进行肿瘤组织活检,将恶性肿瘤当成良性病变治疗,破坏了肿瘤自然屏障导致肿瘤播散,即便再次彻底切除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临床、影像、病理三结合”一直是骨肿瘤专科医师坚持的诊断原则之一。在这里必须再次强调病史和体格检查的重要性,作为临床第一手资料重要的获得渠道,却往往被医生所忽视。现代化的影像技术发展迅速,不再局限于动态增强、功能成像这些对于肿瘤诊断极为

重要的方法,医疗信息化建设极大促进了医疗数据的扩展,影像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模块工具开发层出不穷,影像组学概念开始提出并实践运用。

计算机技术可以把影像资料转化为可识别和读取的量化数据,并和临床病理资料结合分析,再反馈于指导临床运用。与传统影像数据基于形态和结构不同的是,影像组学技术对图像提取后的分级分阶统计特征以及纹理提取、数据融合后所代表的临床意义依靠多维度数据来实现和展示。通过图像获取、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和模型建立等步骤对肿瘤特征及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指导临床。在病理学诊断方面,传统的HE染色及免疫组化仍然是骨肿瘤诊断的重要方法,以往病理科提供给临床医师的诊断信息包括肿瘤的性质(良性,恶性,中间性),肿瘤组织来源,级别高低,是否转移及临床分期。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个体化和“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病理专业迈进分子诊断时代,通过对肿瘤易感基因检测,能够发现并了解靶向基因发生的断裂、融合、异位等分子事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肿瘤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寻找病人适用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提高用药效率和治疗效果,降低医疗费用,使治疗达到最好结果。典型的范例是骨巨细胞瘤的H3F3A基因检测的分子诊断,使临床难以鉴别的骨巨细胞瘤能够明确诊断,同时骨巨细胞瘤中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抑制剂地诺单抗的临床应用是基于对RANK/RANKL的检测,是目前针对包括骨巨细胞瘤的疾病转化研究的典范。地诺单抗与RANK有高特异性亲和作用,通过竞争性结合RANK从而阻断RANK与配体RANKL的组合,

负反馈抑制骨吸收信号通路传导,中断骨吸收溶解破坏的恶性循环,重新建立骨破坏和骨修复的动态平衡,疾病进展控制率在90%以上,本期专题中杨彩虹团队对地诺单抗STAT3信号通路抑制骨巨细胞瘤

进行了相关探索研究,希望有更多的研究关注于骨肿瘤的诊断,使之不断的丰富与发展。

骨科肿瘤治疗的原则

骨肿瘤学所涵盖的内容包括骨科学和肿瘤学,因此,对本专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宜从这两方面来探讨。内容涵盖肿瘤的生长方式和包膜形成、宿主的局部反应、宿主和肿瘤的相互作用、自然屏障、解剖间室、局部复发和远隔转移、运动系统损伤和功能重建等。在对恶性骨肿瘤的治疗上也要首先满足肿瘤学的要求,根据Enneking理论在安全外科边界下切除肿瘤。非肿瘤专科医生常易过分重视肢体功能学的保留及重建,忽略肿瘤学切除的原则,牺牲肿瘤边界而保留功能需求的初衷,最终将会同时失去二者。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对于保肢及生命存活至关重要,骨及软组织功能重建的优劣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临床上的诸多困惑和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肿瘤学和骨科学孰为优先原则。恶性骨肿瘤局部复发除了增加再截肢的风险,同时加剧了生物学行为的恶性转变,远隔转移风险急剧上升,而这正是绝大部分恶性骨肿瘤病人的死亡原因。故而,肿瘤学的控制应作为首要目标,一旦肿瘤学失败,再完美的骨科重建也成为空谈。

从肿瘤学角度了解恶性骨肿瘤,需要首先深刻理解它的分期系统。分期的目的:①便于同行间对相同危险因素的病人进行分类,评估病人的预后;②制定治疗计划的依据;③评价治疗效果。它具备几个重要的参数: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发生部位、是否合并远隔转移等。肿瘤初始和治疗后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的评估,肿瘤突变负荷和微卫星灶不稳定性等指标可以为医生制定合理方案提供决策依据。治疗前完备的影像学检查,多学科协作及讨论制定严格的术前计划,锁定危险因素及部位,术后标本评估验证危险因素的处理结果及安全外科边界的获得与否均是肿瘤学治疗关键因素。在现实工作中不同的专家治疗方法迥异,不同的学术观点可能来源于经验而不是临床研究结果。先对手术标本的外科边界进行分析,然后通过随访得出结论是积累临床证据的好方法;对治疗的病人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也是获取临床证据的可靠来源。由于骨肿瘤的发病率低,难以在单中心积累足够的样本,单纯的病例分析也不失为一种证据的来源,本期专题中沙漠团队对于肿瘤治疗的传统方法——旋转成形术这一罕见术式进行了总结,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老年骨肉瘤的发病率极低,本期专题中于秀淳团队对于40~60岁年龄段骨肉瘤治疗采用多中心研究,更容易积累病例,减少偏倚,使临床结果中的肿瘤学数据更具有信服力,值得借鉴。

骨科重建治疗原则与方法

骨肿瘤学的另一个重要内涵就是骨科学重建问题。随着外科技术、重建材料学及辅助治疗的进展,骨科重建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在保证

肿瘤彻底去除的前提下,通过手术重建肢体的功能。重建材料常见的是大块异体骨、人工定制/组配型假体以及复合型材料(生物型和机械型),近年来快速发展的3D打印技术也为重建方式提供了个性化的选择。理论上并没有哪种重建方式是完美无缺的。生物型重建包括运用自体骨、异体骨和灭活再植技术,异体骨的高并发症和灭活骨再植术后的复发风险限制了其广泛使用。不可忽视的是高级别恶性骨肿瘤术后化疗也是影响重建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恢复功能对于肿瘤病人至关重要,此外,功能重建的持久耐用也是重要考量指标。肿瘤学治疗效果快速发展,病人生存期不断延长,也对持久耐用的重建方式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

大块自体骨移植重建自体骨移植物的最大优势是愈合快、免疫反应及感染性疾病传播概率小,但缺点是来源有限以及人们对于自身供体取材导致残缺的接受度下降而难以广泛使用。同时,从肿瘤学角度考虑,自体骨采集时,需使用单独的器械而不能让肿瘤污染。最常用的自体骨采集区域是髂嵴的松质骨。虽然大段腓骨和肋骨也常作为移植供区,但是采骨量仍十分有限,一旦供区少于骨缺损范围,则自体骨移植的短板凸显。另一方面,带血管蒂的自体骨移植物感染率低于非血管化移植物,而愈合率大大提高。最常用的是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重建,在实际操作中,血管化的自体骨移植物对手术技术的要求很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广泛运用。

自体瘤骨灭活再植重建作为历史的产物,对于肿瘤溶骨破坏未造成主体结构损坏、非大片硬化型成骨的前提下,将肿瘤瘤段灭活再植重建骨缺损曾经是主流的选择。早期缺乏骨库支持、肿瘤型假体相对费用昂贵且制作周期较长、有些地区甚至无假体可用,灭活再植技术显得难能可贵,成为骨缺损的重要重建方式,且由于匹配性高,愈合率满意,现今仍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对于灭活的方法,既往常用的包括高温煮沸、术中放射灭活、酒精灭活、高渗盐水以及液氮冷冻等,此类方法杀伤肿瘤的同时,骨强度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我国最早由北京积水潭医院提出的95%的酒精浸泡瘤骨30 min的酒精灭活再植术,曾经推广到全国。

大块/大段异体骨移植重建基于大型骨库的建设和发展,并可提供各种型号及尺寸的供体材料,大块/大段异体移植骨广泛用于骨肿瘤切除术后重建。异体骨上可以留存韧带,或移植后供软组织附丽,通过肌肉的黏附保持软组织张力和关节稳定,都成为此类重建的闪光点。大块/大段异体骨移植重建的主要并发症有骨折(约18%)、不愈合(约17%)、感染(约10%)。骨折并发症可通过局部内固定辅以植骨来解决。异体骨与宿主骨不愈合时会比较棘手,大约50%可通过再次植骨或其他治疗后骨愈合。感染一旦出现则往往很难控制,

绝大多数病人最终难免取出异体骨,骨盆部位发生感染则取出率更高。良好的软组织覆盖和血运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方法。

肿瘤型人工假体置换重建肿瘤型人工假体置换重建骨肿

瘤切除后大段骨缺损在近年来逐渐成为主流,与生物重建比较,人工假体重建的优势:术后可提供即刻稳定,人工假体及内植物持久耐用,随访功能满意,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对异体骨等生物重建降低。病人肢体无需等待愈合时间,无骨不愈合之忧,生活质量较高,对于预计生存期短的病人具有重要意义。同样人工假体置换也存在诸多并发症,根据国际保肢协会(ISOLS)五型失败因素分析,无菌性松动最为常见。感染发生率约为5%,但是治疗最为棘手,保守治疗常常难以奏效而需要取出假体。假体感染后常需要彻底清创灌洗、临时抗生素假体间隔物并选择敏感抗生素,Ⅱ期翻修是目前的主要方法。对于无菌性松动这类并发症,肿瘤型假体几乎难以幸免。

复合材料重建生物工程和材料学科的发展为复合重建技

术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生物、机械及其他人造材料的联合运用拓展了复合重建的方法和空间,骨肿瘤切除后缺损进行复合重建已有卓有成效的报道。自体/异体骨和人工假体是目前较常用的复合重建方法之一。复合重建的优点是结合了生物重建愈合后的持久耐用和人工

假体重建的即刻功能恢复。常用的带血管蒂自体骨移植和异体骨复合重建大段骨缺损,愈合效率高于单纯异体骨,且一旦愈合即无后顾之忧。复合重建(自体/异体骨)假体的失败率低于单纯假体重建,它虽然结合了两者的优点,但也兼具两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长骨干肿瘤相对干骺端肿瘤来说,能够进行关节保留而对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本期专题中李浩淼团队采取的节段性假体复合移植治疗方法,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需要长期的随访结果进一步验证临床效果。

预后的评估和随访

骨肿瘤的治疗效果需要标准化的规律随访来揭示最终的结果,同时预后的评价与治疗原则和方法又密切相关。在正确诊断前提下,恰当的肿瘤学治疗和骨科重建预后为佳,反之预后不良,往往表现为肿瘤学的复发和转移,以及严重的重建并发症。

相对于原发恶性骨肿瘤,转移癌的发生率约为原发骨肿瘤的数十倍。并且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癌症治疗效果显著提高,生存期明显延长,与此同时,癌症发生骨转移的概率和发病率也大大上升,而最易出现骨转移的部位也就是中轴骨,这对于骨肿瘤医师来说,未来将面对大量的转移癌病例。

小结

骨肿瘤诊断与治疗原则互相独立而又紧密联系,希望“先诊断、后治疗”的理念能够逐渐普及。尽管现今仍有大量疑难病例通过传统方法难以确定诊断,基因检测和分子探针为我们更深入了解肿瘤疾病本身提供了媒介;治疗包括肿瘤学的安全外科边界和骨科重建技术的恰当选择与实施,规范化的理念使更多医生认识到肿瘤学的重要性,重建材料仍难以克服所有并发症的风险。相信积跬步以至千里,在鼓励创新发展的今天,仍然需要脚踏实地,坚守诊断与治疗的原则,一切以病人利益为出发点,让病人获益于医者的专业素养。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 发表时间:2011-09-01T10:05:45.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0期供稿作者:李东方[导读] 多发生于长骨干骺端,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常为单发,多发者具有遗传性。 李东方(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分局二九零农场职工医院156202)【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0188-02 【关键词】骨肿瘤诊断 (一)骨软骨瘤 多发生于长骨干骺端,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常为单发,多发者具有遗传性。 【影像学表现】 典型表现为起于干骺端,背离关节向外生长,以柄或骨皮松质与母骨相互移行。 X线:可显示肿瘤基底或骨柄,及软骨钙化带,宽基底与母骨相连。 CT:除X线显示的外,CT可观察到软骨帽及软组织情况。 MRI:在T1WI像上可显示中低信号的软骨帽,钙化带呈光滑或波浪分叶状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像上,软骨帽呈高信号,对于软骨帽的观察可用于判断骨软骨瘤活跃程度,MRI还可显示相关合并症。 【鉴别诊断】 多不需要鉴别。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 X线为基本诊断手段。 (二)骨巨细胞瘤 70%发生于20~40岁,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根据肿瘤分化不同有良性、生长活跃与恶性之分。 【影像学表现】 X线:位于骨端的偏心性膨胀生长的囊状溶骨性破坏区,有光滑完整或中断的骨壳,其内可有或无纤细骨脊,无反应性骨硬化边及骨增生,骨壳局部膨出或肿瘤侵及骨壳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在肿块表面再次形成骨壳者提示肿瘤活跃局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或表现为弥漫浸润性骨破坏者提示恶变。 CT:可显示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无钙化和骨化影,良性骨壳基本完整,外缘光滑,其内可见骨脊,生长活跃的骨巨细胞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骨壳不完整并常可见骨壳外的软组织肿块。 MRI:肿瘤在T1WI上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 DSA:可显示肿瘤血管,提示良恶性,血运丰富,循环加快,出现动静脉中断等现象提示生长活跃。 【鉴别诊断】 良性骨巨细胞瘤应与骨囊肿鉴别,恶性骨巨细胞瘤应与溶骨性成骨肉瘤鉴别,骨巨细胞瘤以其发病年龄,骨端的发病部位和膨胀性破坏为特征。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 首选X线。 (三)成骨肉瘤 好发于青少年,20岁以下占半数,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多发生于骨端、干骺端,病程短,生长迅速,可产生剧烈疼痛。 【影像学表现】 X线: 1.骨肉瘤对骨的破坏在X线上不具特异性,可出现溶骨性,虫蚀性等多种形态;可破坏软骨。在儿童表现为先期钙化带中断、不连续;在成人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骨性关节面破坏。 2.骨肉瘤多可见骨膜反应,形态多样,一般反应越厚提示生长越迅速。 3.肿瘤骨的形成是X线主要观察指标,一般分化好的肿瘤形成象牙质样瘤骨,较差的呈棉絮状;针状瘤骨是肿瘤突破骨皮质,在骨旁形成。骨肉瘤中,肿瘤骨成分越少,恶性度越高。 4.X线可显示软组织肿块,但其内出血,坏死显示不清,软组织内钙化可反应肿瘤分化程度,一般钙化越多,密度越高,表示分化越好。 CT:显示肿瘤区骨质破坏及骨内骨外肿块,密度不均,分界不清;可显示软组织肿块内液化坏死,出血及钙化;可显示肿瘤侵犯关节情况及髓内受侵范围,可更好显示不规则骨的骨肉瘤。 MRI:可清楚显示肿瘤边界,肿瘤骨,瘤软骨,钙化,坏死,水肿等在T1WI上均为低信号,与正常骨髓高信号呈鲜明对比,T2WI上肿瘤骨、瘤软骨一般为高信号,陈旧出血可为低信号,增强扫描时,生长活跃的肿瘤组织呈明显高信号。 【鉴别诊断】 骨肉瘤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软骨肉瘤:发病多在20~30岁之间,可见溶骨性破坏及软组织肿块,其内见钙化,不见瘤骨。 2.纤维肉瘤,发病年龄大(25~45岁),如发于骨干,呈溶骨性破坏,MRI上T1WI与T2WI均为等信号可用与鉴别。 3.骨巨细胞瘤:起病缓慢,症状轻,边界分明无骨膜反应恶性巨细胞瘤可见残存骨壳及皂泡样骨间隔。 4.骨转移瘤:无论成骨或溶骨,病灶多发,界限分明,骨膜反应少见。 5.早期骨肉瘤应与限局性骨髓炎鉴别,前者骨破坏周围新生骨,在骨硬化中无破坏,无死骨,无急性发病,无向全骨蔓延的倾向,后者发病较急,骨破坏周围有新生骨环绕,中心可见死骨。

浅谈骨肿瘤的诊疗规范

浅谈骨肿瘤的诊疗规范 在看到一些因误诊为骨肉瘤而被截肢的医疗事件,一些诊断为骨恶性肿瘤进行刮除病变组织植骨治疗的事件,一些转移性骨肿瘤致病理性骨折按照创伤性骨折进行处理的事件,心中不免一阵悲痛,骨肿瘤因其发病率低,诊断及鉴别诊断困难,不同肿瘤治疗方法大相径庭,致使部分骨科医师对骨肿瘤的规范性诊疗认识有所欠缺,请允许我就骨肿瘤的诊疗抛砖引玉,如有纰漏,请各位老师斧正。 定义及分类 凡发生在骨内或起源于骨各种组织成分的肿瘤统称为骨肿瘤,包括原发性骨肿瘤、继发性骨肿瘤或转移性骨肿瘤。原发性骨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发病率较低,约2-3/10万人,男性稍多于女性,良性多于恶性。继发性骨肿瘤或转移性骨肿瘤是身体其他组织或器官的肿瘤转移到骨骼系统,属于恶性肿瘤。 多学科协作 骨肿瘤的诊断治疗需要由骨科医师、影像科医师(尤其是磁共振医师)、病理科医师、放疗科医师及肿瘤内科医师共同协作完成,尤其是一些难以诊断的怀疑恶性骨肿瘤的病例,一般都需要联合会诊才能明确(我院已成立骨肿瘤诊疗中心,汇集骨科、磁共振科、病理科和肿瘤内科知名专家),手术治疗可能还经常需要联合其他外科专家,如血管外科(尤其是骨盆肿瘤),心胸外科(如胸骨肿瘤),介入科栓塞治疗等。如果可能最好与专业骨肿瘤内科医师合作进行辅助治

疗,有助于随诊和及时发现复发及转移。 三结合诊断原则 骨肿瘤的诊断必须临床、影像及病理三者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是骨肿瘤最后确诊的唯一可靠检查,但是绝不能“迷信”病理专家,必须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诊断均一致的情况下才能最终诊断,否则,建议联合会诊,必要时上级医院会诊。(见过很多病理专家术前穿刺诊断为“骨肉瘤”的病历,经会诊后考虑“骨母细胞瘤”,术后病理最终还是考虑“骨母细胞瘤”。) 细问病情、严查体征 首先,临床症状和体征是确诊的首要且十分重要的一步。多数患者在怀疑其他疾病时因疼痛、包块或体检发现影像学异常改变而就诊,一般,恶性骨肿瘤常主诉静息痛和夜间痛,这是一个比较明确的特征,在良性骨肿瘤中,只有骨样骨瘤常出现夜间痛,不过这通过口服非甾体类药物疼痛明显缓解这一特征和常规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的鉴别。软组织来源的肿瘤很少主诉疼痛,除非一些处于活跃期的恶性软组织肿瘤,更多的是发现包块,但神经鞘瘤是个例,首先主诉疼痛及神经症状。体格检查主要针对位置、活动度、局部皮温及随体位变化情况。如好发于骨骺部位的骨巨细胞瘤(骨骼发育成熟者首先考虑)及软骨母细胞瘤(骨骼未发育成熟者首先考虑),好发于骨干部位的尤文氏肉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样骨瘤和比较少见的淋巴瘤、造釉细胞瘤,脊柱肿瘤中老年人多倾向于转移瘤(尤其是出现附件破坏或者病理性骨折者)、多发性骨髓瘤(多处疼痛,排除骨质疏松症),血管

浅谈骨肿瘤手术的原则及步骤

浅谈骨肿瘤手术的原则及步骤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分析总结了骨肿瘤的手术步骤以及手术时候应注意的原则,可以提高手术治愈率,避免手术后所带来的一些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手术原则步骤 【骨肿瘤手术的原则】 (1)高度重视:首次治疗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首诊的医生和首次进行手术的骨科医生。把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复发、转移、恶变治成为不治之症的可能减小到最低程度。骨科医生必须具有充分的肿瘤学知识:正确的活检及肯定的组织学诊断;丰富的术中肉眼观察经验;肿瘤生物学行为及对一定病例预后的认识、熟悉辅助性治疗知识。例如,如果需要放疗,必须根据特定的规则进行活检(小切口,远离骨、避免过分取材损害骨的强度,正确的缝合);既不能进行骨移植,在一定范围内也不能植入人工假体(感染的危险、移植骨不愈合及由金属引起的继发性放射线照射)。 (2)安全界线:即手术时,切除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界线。安全界线不是根据肿瘤边界被切除的正常组织的厚度来定,有时安全界线厚度仅2cm,但可能是根治性切除;而有时切除的正常组织更厚,但

肿瘤可能只是广泛性切除。同样,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质量与它的厚度同样重要,沿着薄薄的肌膜、腱膜或关节囊外切除肿瘤,比髓腔内或间隙外的更厚的脂肪组织或反应性组织更安全。通常所说的安全界线为5cm,当超过5cm时,即为根治术。发生在间隙内,以深筋膜为界的皮下肿瘤,当切除包括深筋膜及肿瘤周围少于5cm的皮肤及脂肪组织时,这种边缘为广泛性。 (3)无瘤技术:手术过程中,尽量在肿瘤外操作,如果肿瘤组织未覆盖,摩擦破溃或被穿通,则伤口被污染,周围所有的组织都有肿瘤局部复发的危险。如果不清除这些组织,手术仍为病灶内切除。如果清除了这些组织,手术属于广泛切除或根治切除术,但组织已被污染。 (4)慎重对待活检手术:活检手术虽然可以达到确诊的目的,有助于肿瘤的进一步治疗。但是,活检也可带来不利的影响,造成肿瘤播散转移,影响肿瘤彻底切除,为肿瘤复发埋下隐患。曾有1例肢体肿瘤术前穿刺活检,术中发现肿瘤沿针道向外生长,呈串珠样。所以,活检手术穿刺或切口入路要仔细设计,最好与下次手术切口相一致,在手术时将活检通道与肿瘤一并切除;另外,尽可能安排活检与手术同时进行,在切口范围内对肿瘤充分暴露后,无瘤技术下取活检,等冷冻结果进行进一步手术。 如果没有肿瘤切除和保肢经验时,活检手术也最好不做。 (5)多科协作:骨科医生必须与放射科、病理科、肿瘤内科医生密切合作。制定和执行手术计划前需要放射科医生对放射线、CT、MRI、

浅谈骨肿瘤手术的原则及步骤

浅谈骨肿瘤手术的原则及步骤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摘要:分析总结了骨肿瘤的手术步骤以及手术时候应注意的原则,可以提高手术治愈率,避免手术后所带来的一些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手术原则步骤 【骨肿瘤手术的原则】 (1)高度重视:首次治疗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首诊的 医生和首次进行手术的骨科医生。把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复发、转移、恶变治成为不治之症的可能减小到最低程度。骨科医生必须具有充分的肿瘤学知识:正确的活检及肯定的组织学诊断;丰富的术中肉眼观察经验;肿瘤生物学行为及对一定病例预后的认识、熟悉辅助性治疗知识。例如,如果需要放疗,必须根据特定的规则进行活检(小切口, 远离骨、避免过分取材损害骨的强度,正确的缝合);既不能进行骨移植,在一定范围内也不能植入人工假体(感染的危险、移植骨不愈合及由金属引起的继发性放射线照射)。 (2)安全界线:即手术时,切除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界线。安全 界线不是根据肿瘤边界被切除的正常组织的厚度来定,有时安全界线厚度仅2cm但可能是根治性切除;而有时切除的正常组织更厚,但

肿瘤可能只是广泛性切除。同样,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质量与它的厚度同样重要,沿着薄薄的肌膜、腱膜或关节囊外切除肿瘤,比髓腔内或间隙外的更厚的脂肪组织或反应性组织更安全。通常所说的安全界线为5cm当超过5cm时,即为根治术。发生在间隙内,以深筋膜为界的皮下肿瘤,当切除包括深筋膜及肿瘤周围少于5cm的皮肤及脂肪组织时,这种边缘为广泛性。 (3)无瘤技术:手术过程中,尽量在肿瘤外操作,如果肿瘤组织未覆盖,摩擦破溃或被穿通,则伤口被污染,周围所有的组织都有肿瘤局部复发的危险。如果不清除这些组织,手术仍为病灶内切除。如果清除了这些组织,手术属于广泛切除或根治切除术,但组织已被污染。 (4)慎重对待活检手术:活检手术虽然可以达到确诊的目的,有助于肿瘤的进一步治疗。但是,活检也可带来不利的影响,造成肿瘤 播散转移,影响肿瘤彻底切除,为肿瘤复发埋下隐患。曾有1例肢体肿瘤术前穿刺活检,术中发现肿瘤沿针道向外生长,呈串珠样。所以, 活检手术穿刺或切口入路要仔细设计,最好与下次手术切口相一致,在手术时将活检通道与肿瘤一并切除;另外,尽可能安排活检与手术同时进行,在切口范围内对肿瘤充分暴露后,无瘤技术下取活检,等冷冻结果进行进一步手术。 如果没有肿瘤切除和保肢经验时,活检手术也最好不做。 (5)多科协作:骨科医生必须与放射科、病理科、肿瘤内科医生密切合作。制定和执行手术计划前需要放射科医生对放射线、CT MR、骨扫描及血管造影有正确的解释,术前的局部动脉灌注化疗和肿瘤血管栓

骨肿瘤诊疗原则与方法

骨肿瘤诊疗原则与方法 骨肿瘤发病率较低,在骨科范畴里是相对小众的亚专科,规范化专科医师培训尚未普及,一度成为骨科中“陷阱”最多的专科。近十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从组织病理学到分子探针,从单纯手术到综合治疗,骨肿瘤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关注并参与到骨肿瘤的治疗中来。基于此,骨肿瘤诊疗的原则与规范化亟待加强和推广,传统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的再评价,技术创新的适应证及应用范畴都值得关注。贯彻执行这些原则和方法,需要深刻领悟骨肿瘤的自然病程和生物学特性,做到“先诊断、后治疗”,“无诊断、勿治疗”。 骨肿瘤的诊断 骨肿瘤的误诊误治目前看来仍然不容忽视。客观因素在于:骨肿瘤发病率低,医生缺乏足够的临床训练和经验,对于肿瘤的鉴别诊断缺乏认识;主观原因在于:医生没有按照已有的诊疗规范进行临床工作,如未进行基本的病史询问和物理体检,没有足够的影像学检查进行辅助支持,未进行肿瘤组织活检,将恶性肿瘤当成良性病变治疗,破坏了肿瘤自然屏障导致肿瘤播散,即便再次彻底切除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临床、影像、病理三结合”一直是骨肿瘤专科医师坚持的诊断原则之一。在这里必须再次强调病史和体格检查的重要性,作为临床第一手资料重要的获得渠道,却往往被医生所忽视。现代化的影像技术发展迅速,不再局限于动态增强、功能成像这些对于肿瘤诊断极为

重要的方法,医疗信息化建设极大促进了医疗数据的扩展,影像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模块工具开发层出不穷,影像组学概念开始提出并实践运用。 计算机技术可以把影像资料转化为可识别和读取的量化数据,并和临床病理资料结合分析,再反馈于指导临床运用。与传统影像数据基于形态和结构不同的是,影像组学技术对图像提取后的分级分阶统计特征以及纹理提取、数据融合后所代表的临床意义依靠多维度数据来实现和展示。通过图像获取、图像分割、特征提取和模型建立等步骤对肿瘤特征及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指导临床。在病理学诊断方面,传统的HE染色及免疫组化仍然是骨肿瘤诊断的重要方法,以往病理科提供给临床医师的诊断信息包括肿瘤的性质(良性,恶性,中间性),肿瘤组织来源,级别高低,是否转移及临床分期。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个体化和“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病理专业迈进分子诊断时代,通过对肿瘤易感基因检测,能够发现并了解靶向基因发生的断裂、融合、异位等分子事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肿瘤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寻找病人适用的肿瘤靶向治疗药物,提高用药效率和治疗效果,降低医疗费用,使治疗达到最好结果。典型的范例是骨巨细胞瘤的H3F3A基因检测的分子诊断,使临床难以鉴别的骨巨细胞瘤能够明确诊断,同时骨巨细胞瘤中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抑制剂地诺单抗的临床应用是基于对RANK/RANKL的检测,是目前针对包括骨巨细胞瘤的疾病转化研究的典范。地诺单抗与RANK有高特异性亲和作用,通过竞争性结合RANK从而阻断RANK与配体RANKL的组合,

常见骨肿瘤的病理诊断

常见骨肿瘤的病理诊断 一、 ?下列成骨性肿瘤中属于恶性的是(B ) ?下列关于骨膜骨肉瘤的说法错误的是(B ) ?下列骨肉瘤中属于I级的是(C ) ?下列骨肉瘤中属于II级的是(C) ?下列关于骨母细胞瘤的镜下描述错误的是(C ) ?下列关于高级别骨表面骨肉瘤的描述错误的是(B) ?下列关于骨旁骨肉瘤的组织学形态描述错误的是(B )?下列骨肉瘤中属于III级的是(C ) ?下列关于小细胞骨肉瘤的组织学形态描述错误的是(B )?下列关于骨瘤的说法错误的是(A ) 二、 ?婴幼儿易患(B) ?下列肿瘤属于低级别的(C ) ?怀疑(B )时可试用S10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怀疑(D )时可试用CDK4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下列细胞形态为小细胞的是(D ) ?中年人易患(B ) ?关于骨肿瘤取材时脱钙的方法错误的是(B )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病理鉴别诊断不包括(D ) ?骨肿瘤诊断三结合不包括(D ) ?成年人易患(B ) 三、 ?Ewing肉瘤最常见的部位是(C ) ?下列关于恶性淋巴瘤的镜下特征描述错误的是(C) ?下列关于浆细胞骨髓瘤的临床特征说法错误的是(B )?下列(D )不属于骨的小细胞性肿瘤

?下列关于恶性淋巴瘤的说法错误的是(A ) ?下列关于小细胞骨肉瘤的临床特征描述错误的是(A ) ?下列关于Ewing肉瘤的大体所见错误的是(A ) ?下列关于Ewing肉瘤的镜下描述错误的是(A ) ?下列关于Ewing肉瘤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错误的是(A ) ?下列关于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说法错误的是(A) 四、 ?下列关于巨细胞瘤说法错误的是(B ) ?下列关于恶性巨细胞瘤说法错误的是(B ) ?下列关于小骨的巨细胞病变的病理表现说法错误的是(D ) ?下列关于软骨母细胞瘤的病理表现描述错误的是(B ) ?下列关于巨细胞瘤的治疗说法错误的是(D) ?刮出组织灰红色,含灶状出血和钙化;完整切除标本可见周围薄层硬化带,常伴囊性变符合(A )的大体描述 ?下列关于巨细胞瘤的病理表现说法错误的是(A ) ?下列关于软骨母细胞瘤说法错误的是(A) ?下列关于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描述错误的是(A) ?下列(A )不属于骨的富于巨细胞的肿瘤及病变 五、 ?下列关于骨软骨瘤的临床特征说法错误的是(D) ?下列关于内生性软骨瘤的大体所见说法错误的是(B ) ?髓内软骨肉瘤3级表现为(D ) ?下列关于内生性软骨瘤的显微镜下描述错误的是(B ) ?关于透明细胞软骨肉瘤说法错误的是(D ) ?下列关于甲下外生性骨疣说法错误的是(B ) ?下列关于骨软骨瘤的显微镜下描述错误的是(D) ?甲下外生性骨疣显微镜下表层为(A ) ?下列关于软骨粘液样纤维瘤说法错误的是(A ) ?下列关于内生性软骨瘤主要是与软骨肉瘤鉴别说法错误的是(A )

第五十九讲 骨肿瘤(修)

第五十九章骨肿瘤 第一节概述 凡发生在骨内或起源于各种骨组织成分的肿瘤,不论是原发性、继发性还是转移性肿瘤统称为骨肿瘤。 2002 年WHO 公布了第三版的骨肿瘤分类法,如表59-1。 表59-1 骨肿瘤分类

一、发病情况 原发骨肿瘤中,良性比恶性多见。前者以骨软骨瘤和软骨瘤多见,后者以骨肉瘤和软骨肉瘤多见。骨肿瘤发病与年龄有关,如骨肉瘤多发生于青少年,骨巨细胞瘤主要发生于成人。解剖部位对肿瘤的发生很有意义,许多肿瘤多见于长骨生长活跃的部位即干骺端,如股骨下端、胫骨上端、胫骨远端,而骨骺则通常很少受影响。 二、临床表现 1 .疼痛疼痛的程度与肿瘤的生长速度有关,良性肿瘤多无疼痛,但骨样骨瘤可因反应骨的生长而产生剧痛;恶性肿瘤一般疼痛明显,夜间疼痛尤甚。 2 .局部肿块和肿胀良性肿瘤常表现为质硬而无压痛,生长缓慢,通常被偶然发现。恶性肿瘤多表现为弥漫肿胀,浅静脉充盈或怒张,肿块发展迅速。 3 .功能障碍和压迫症状邻近关节的肿瘤,由于疼痛和肿胀可使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脊髓肿瘤不论是良、恶性都可能引起压迫症状,甚至出现截瘫。 4 .病理性骨折肿瘤组织破坏骨质,影响骨的坚固性易发生病理性骨折,良恶性肿瘤均可发生。 5.部位特征某些骨肿瘤有比较特定的好发部位,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好发部位如图 59—1。 图59-1骨肿瘤好发部位 6.转移和复发恶性肿瘤可经血流或淋巴转移到其他部位,引起相应临床症状,骨肿瘤治疗(如手术切除、截肢或化疗)后,可能复发。少数良性肿瘤也可能恶变成肉瘤。 三、诊断 骨肿瘤的诊断必须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三结合;生化测定也是必要的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 (1)X 线检查:能反映骨肿瘤的基本病变。骨内的肿瘤性破坏表现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有些骨肿瘤的反应骨可表现为骨的沉积。 良性骨肿瘤具有界限清楚、密度均匀的特点。多为膨胀性病损或者外生性生长。病灶骨质破坏呈单房性或多房性,内有点状、环状、片状骨化影,周围可有硬化反应骨,通常无骨膜反应。 恶性骨肿瘤的病灶多不规则,呈虫蛀样或筛孔样,密度不均,界限不清,若骨膜被肿瘤顶起,骨膜下产生新骨,呈现出三角形的骨膜反应阴影称Codman 三角,多见于骨肉瘤。若骨膜的掀起为阶段性,可形成同心圆或板层状排列的骨沉积,X 线片表现为“葱皮”现象,多见于尤文肉瘤。若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超出骨皮质范围,同时血管随之长入,肿瘤骨与反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题库(骨肿瘤)

---------------------------------------------------------------最新资料推荐------------------------------------------------------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题库(骨肿瘤)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题库(骨肿瘤) 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题库(骨肿瘤)[晋副高的必看] A型题: 1、下列哪项不是骨肿瘤的基本 x 线征象。 ()A.骨质破坏B.软骨破坏C.椎旁脓肿D.瘤骨和瘤软骨E.肿瘤的反应骨2、患者 30 岁,述膝关节间歇性隐痛,肿胀半年多,查胫骨上端内侧肿胀,触之有乒乓球感,在 x 片上胫骨上端内侧呈膨胀性皂泡样骨质破坏,横径大于纵径,诊断为: ()A.骨囊肿B.动脉瘤样骨囊肿C.软骨母细胞瘤D.熔骨型骨肉瘤E.骨巨细胞瘤 3、骨巨细胞瘤的典型 x 线征象。 ()A.位于干骺端的膨胀性偏心性囊性骨质破坏,内有皂泡样骨间隔。 B.远距骨干骺端的偏心性囊性骨质破坏,边缘硬化。 C.骨端的囊性破坏区,其透亮区模糊,皮质变薄。 D.近距骨干骺端的中心性囊性骨质破坏,常伴有病理性骨折。 E.位于骨骺处多发性骨质破坏,内有钙化。 4、非骨化纤维瘤的好发部位是()A.胫骨近端及股骨远端。 1 / 12

B.胫骨远端及股骨近端。 C.肱骨近端。 D.颅顶骨。 E.脊柱骨。 5、骨肉瘤的好发年龄是()A.15 岁以下。 B.15-25 岁之间。 C.20-40 岁之间。 D.婴幼儿。 E.40 岁以上。 6、从骨髓瘤的 x 线表现中,找出错误的()A.好发于颅骨,脊柱,骨盆,肋骨等部位。 B.骨质普遍稀疏。 C.颅骨呈多发性穿凿状骨质破坏。 D.脊柱侵蚀常破坏椎弓根。 E.肋骨呈膨胀性分房状骨质破坏。 7、下述哪个肿瘤来源于骨髓及造血组织()A.骨巨细胞瘤B.骨样骨瘤。 C.骨软骨瘤。 D.尤文氏瘤E.动脉瘤样骨囊肿。 8、骨肉瘤的最主要的 x 线征象()A.骨质破坏B.软组织肿块。 C.codman 氏三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