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公式

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公式
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公式

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公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公式Rx=√H(2Hr-H)-√Hx(2Hr-Hx)

Rd=√H(2Hr-H)

其中:

Rx-----避雷针在Hx高度平面上的保护半径M

Hr-----滚球半径M

Hx――被保护物体高度M

H―――避雷针的计算高度M

Rd―――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M

Rx=1.6Ha/(1+Hx/H)

Rx-----避雷针在Hx高度平面上的保护半径M

Hx――被保护物体高度M

H―――避雷针的计算高度M

Ha=H-Hx―――避雷针的有效高度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众所周知,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雷电击中物体会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防雷是人类同自然斗争的一个重要课题。安装避雷针是人们行之有效的防雷措施之一。

避雷针由接受器、接地引下线和接地体(接地极)三部分串联组成。避雷针的接受器是指避雷针顶端部分的金属针头。接受器的位置都高于被保护的物体。接地引下线是避雷针的中间部分,是用来连接雷电接受器和接地体的。接地引下线的截面积不但应根据雷电流通过时的发热情况计算,使其不会因过热而熔化,而且还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接地体是整个避雷针的最底下部分。它的作用不仅是安全地把雷电流由此导入地

中,而且还要进一步使雷电流在流入大地时均匀地分散开去。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就其本质而言,避雷针不是避雷,而是利用其高耸空中的有利地位,把雷电引向自身,承受雷击。同时把雷电流泄入大地,起着保护其附近比它矮的建筑物或设备免受雷击的作用。

避雷针保护其附近比它矮的建筑物或设备免受雷击是有一定范围的。这范围像一顶以避雷针为中心的圆锥形的帐篷,罩在帐篷里面空间的物体,可以免遭雷击,这就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它的具体计算通常采取下列方法(这种方法是从实验室用冲击电压发生器作模拟试验获得的)。

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为

r=1.5h。

式中r——保护半径(米);h——避雷针高度(米)。在被保护物高度hx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为

rx=(h-hx)p=hap;

rx=(1.5h-2hx)p。

式中rx—避雷针在hx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米);

hx—被保护物的高度(米);

ha—避雷针的有效高度(米);

p——高度影响系数(考虑避雷针太高时,保护半径不按正比例增大的系数)。

h≤30米时,p=1。

图1中顶角α称为避雷针的保护角.对于平原地区α取45°;对于山区,保护角缩小,α取37°。

我们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计算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一座烟囱高

hx=29m,避雷针尖端高出烟囱1m。那么避雷针高度=30m,

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

r=1.5h=1.5×30=45(m),

避雷针对烟囱顶部水平面的保护半径

rx=(h-hx)p=(30-29)×1=1(m)。

随着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增大。单支避雷针的高度要升高,但如果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比较狭长(如长方形),就不宜用太高的单支避雷针,这时可以采用两支较矮的避雷针。两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如图2所示。

每支避雷针外侧的保护范围和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相同;两支避雷针中间的保护范围由通过两避雷针的顶点以及保护范围上部边缘的一最低点O作一圆弧来确定。这个最低点O离地面的高度为

式中h0——两避雷针之间保护范围上部边缘最低点的高度(m);

h——避雷针的高度(m);

D——两避雷针之间的距离(m);

p——高度影响系数。

两避雷针之间高度为hx水平面上保护范围的一侧的最小宽度

bx=1.5(h0—hx).

当两避雷针间距离D=7hp时,h0=0,这意味着此时两避雷针之间不再构成联合保护范围。

当单支或双支避雷针不足以保护全部设备或建筑物时,可装三支或更多支形成更大范围的联合保护,其保护范围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雷电时期内,在避雷针接地装置附近,由于跨步电压甚高,人员接近时有触电的危险,一般在避雷针接地装置附近约10米的范围内是比较危险的。

基于MATLAB的避雷针保护范围可视化设计

价值工程 0引言 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具体表现为带有不同电性的云层之间或带电云层与大地之间的放电过程。由于雷电能量巨大,在目前科技水平下还不能被人类所利用,导致雷电每年给各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雷电防护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避雷针作为建筑物雷电防护的主要措施之一,尤其在防护直击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避雷针能否起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其保护范围的合理计算是其影响因素之一。采用MATLAB 工具设计避雷针保护范围可视化软件,可 以为避雷针的设计和改造提供直观、可靠的图像显示, 并有利于分析不同情况下关于建筑物的避雷针设计要求,进而合理设计避雷针。 1避雷针保护范围简介 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折线法和滚球法两种[2,3]。 折线法,又称为规程法或放电模拟法,以实验室放电模拟为准,兼顾运行统计结果。其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是一个以避雷针为轴的折线圆锥体。多年来,我国各行业一直采用折线法确定避雷针保护范围。目前,主要在电力装置设计规范上要求采用折线法计算。 滚球法就是以h 为半径的一个球体,沿需要防直击雷的部位滚动,当球体只触及接闪器(包括被利用作为接闪器的金属物)或接闪器和地面(包括与大地接触能承受雷击的金属物),而不触及需要保护的部位时,则该部分就得到接闪器的保护,也就在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之内,不同类 别的防雷建筑物的滚球半径有所不同,见表1。目前, 建筑物遵循《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要求采用滚球法计算。 2避雷针保护范围可视化设计 2.1MATLAB 工具介绍MATLAB 将计算、可视化和编程功能集成在非常便于使用的环境中,是一个交互式的、 以矩阵计算为基础的科学和工程计算软件。它集数值分析、矩阵运算、信号处理和图形显示等功能于一体,构成 了一个方便的、 界面友好的用户环境,是近几年来在国内外广泛流行的一种可视化科学计算软件。 MATLAB 现已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仿真平台和系统,除了可生成二维图形外,还提供了可以生成三维图形的各种函数。利用这些函数,可轻松实现在三维空间中绘制空 间曲线、 曲面和网格图形。图形结果处理后,还可以利用鼠标拖动可任意变换观察角度以寻找最佳观察角度。同时,MATLAB 还提供了强大的图形用户界面GUI 制作工具,可以制作用户菜单和控件,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编写出满意的图形界面[2,4]。 2.2可视化软件功能设计利用MATLAB 的GUI 制作工具,设计避雷针保护范围三维分析的图形化界面;利用MATLAB 的编程工具,设计避雷针保护范围工程计算与三维分析的程序。结合程序与界面,实现可视化软件的参数选择、绘制仿真图像和判断分析等功能,如图1所示。 2.2.1参数选择 ①方法选择。可选择用折线法或滚球法来计算和显示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②避雷针支数选择。可对避雷针的支数进行选择(单支或者双支);③避雷针高度选择。可输入—————————————————————— —作者简介:李天鹏(1982-),男,山东荣成人,军械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弹药保障工程。 基于MATLAB 的避雷针保护范围可视化设计与分析 Visualization Design and Analysis of Protecting Area of Lighting Rod Based on MATLAB 李天鹏LI Tian-peng ;祁立雷QI Li-lei ;傅孝忠FU Xiao-zhong (军械工程学院,石家庄050003) (Ordnance Engineering College , Shijiazhuang 050003,China )摘要:利用MATLAB 设计避雷针保护范围可视化程序与界面,对避雷针保护范围采用折线法和滚球法进行对比分析,并对避雷 针保护范围进行可视化判断与显示分析,为提高避雷针工程应用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一种手段。 Abstract:MATLAB was used to design the visualization programmers and interface for the protecting area of lightning rod.The protecting area of lightning rod was analyzed by the polygon method and the rolling sphere method,and was also judged and displayed visually.It offered a measure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bout the lightning rod. 关键词:避雷针;保护范围;可视化;MATLAB Key words:lightning rod ;protecting area ;visualization ;MATLAB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050-03 表1滚球半径确定方法 建筑物防雷类别滚球半径 h r (m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30 4560 图1可视化软件界面 ·50·

避雷针保护范围及其计算

避雷针保护范围及其计算 避雷针,又名防雷针,是用来保护建筑物、高大树木等避免雷击的装置。当雷云放电接近地面时它使地面电场发生畸变。在避雷针的顶端,形成局部电场集中的空间,以影响雷电先导放电的发展方向,引导雷电向避雷针放电,再通过接地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从而使被保护物体免遭雷击。 用折线法计算避雷针保护范围的方法: 1、单支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 2、双支等高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 3、双支不等高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 1、单支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 hx平面上的保护范围 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为 r=1.5h o 式中r――保护半径(米);h――避雷针高度(米)。在被保护物高度hx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为 rx= (h-hx)p=hap ;

式中rx—避雷针在hx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米); hx—被保护物的高度(米); ha —避雷针的有效高度(米); p――高度影响系数(考虑避雷针太高时,保护半径不按正比例增大的系数)0 h< 30 米时,p=1 o 2、双支等高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 每支避雷针外侧的保护范围和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相同;两支避雷针中间的保护范围由通过两避雷针的顶点以及保护范围上部边缘的一最低点0作一圆弧来确定。 h0 :两避雷针之间保护范围上部边缘最低点的高度(m) D:避雷针之间距离 hx:被保护物高度 bx:宽度

其中 bx=1.5 (hO —hx) hO=h —D/7P 当D>7ph 时,h0=0, bx=0 3、双支不等高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 每支避雷针外侧的保护范围和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相同;内侧的保护范围:先做出较高避雷针的边界范围,再由较低针顶部做一条地面平行线,与较高边范围边界相交,过交点作垂线,以此为假想避雷针做保护范围 hO=h1 —D1/7P

雷电现象和避雷针的发明

雷电现象和避雷针的发明 雷电是大气中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由于云层相互摩擦、碰撞而使不同的云层带不同的电,当电压达到可以穿过空气的程度以后,临近的两片云层会发生放电现象,产生电花和巨大的响声。放电时的电流可达几万安到十几万安,产生很强的光和声。放电如果通过人体,能够立即致人死亡,如果通过树木、建筑物,巨大的热量和空气的振动都会使它们受到严重的破坏。 避雷针是一种防止直接雷击的装置。它的作用是将高空的雷电引向自身,使之泻入大地,从而保护周围的建筑物。实际上,避雷针在我国出现最早.据《谷梁传》《左传》《淮南子》等著作记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即出现了为防止雷击而在建筑物上安装“避雷室”。宋朝以来,许多建筑物都有不同形式的“雷公柱”。广西真武阁四柱不落地,德庆县文庙四柱不顶天,都是古代建筑师为使厅堂的人有地方避开雷击,消除了电学上所称“跨步电压”的危险。 现代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富兰克林认为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一个系着长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进雷雨云中,在金属线末端拴了一串铜钥匙。当雷电发生时,富兰克林手接近钥匙,钥匙上迸出一串电火花。手上还有麻木感。幸亏这次传下来的闪电比较弱,富兰克林没有受伤。在成功地进行了捕捉雷电的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在研究闪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的一致性时,他就从两者的类比中作出过这样的推测:既然人工产生的电能被尖端吸收,那么闪

电也能被尖端吸收。他由此设计了风筝实验,而风筝实验的成功反过来又证实了他的推测。他由此设想,若能在高物上安置一种尖端装置,就有可能把雷电引入地下。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把一根数米长的细铁棒固定在高大建筑物的顶端,在铁棒与建筑物之间用绝缘体隔开。然后用一根导线与铁棒底端连接。再将导线引入地下。富兰克林把这种避雷装置称为避雷针。经过试用,果然能起避雷的作用。避雷针的发明是早期电学研究中的第一个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 防直击雷电的避雷装置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接闪器又分为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以避雷针作为接闪器的防雷电原理是:避雷针通过导线接入地下,与地面形成等电位差,利用自身的高度,使电场强度增加到极限值的雷电云电场发生畸变,开始电离并下行先导放电;避雷针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尖端放电,形成向上先导放电;两者会合形成雷电通路,随之泻入大地,达到避雷效果。实际上,避雷针是引雷针,可将周围的雷电引来并提前放电,将雷电电流通过自身的接地导体传向地面,避免保护对象直接遭雷击。 而避雷针在最初发明与推广应用时,教会曾把它视为不祥之物,说是装上了富兰克林的这种东西,不但不能避雷,反而会引起上帝的震怒而遭到雷击,但是,在费城等地,拒绝安置避雷针的一些高大教堂在大雷雨中相继遭受雷击。而比教堂更高的建筑物由于已装上避雷针,在大雷雨中却安然无恙。

避雷针计算书

避雷针计算 一.设计条件: 1.计算依据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定》NDGJ96-9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年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8 《变电构架设计手册》 2.独立避雷针荷载计算:H=35m, 第一段高度h1=7300mm,采用钢管Φ580/Φ490x10,平均直径Φ535,N=9.5 kN 第二段高度h2=7000mm,采用钢管Φ490/Φ390x8,平均直径Φ440,N=6 kN 第三段高度h3=7000mm,采用钢管Φ390/Φ290x7,平均直径Φ340,N=5 kN 第四段高度h4=7000mm,采用钢管Φ290/Φ190x6,平均直径Φ240,N=2.5 kN 第五段高度h5=2400mm,采用钢管Φ152x4,N=0.5 kN 第六段高度h6=1950mm,采用钢管Φ133x4,N=0.4 kN 第七段高度h7=1600mm,采用钢管Φ114x4,N=0.3 kN 第八段高度h5=1050mm,采用钢管Φ95x3,N=0.2 kN 按各段高度及外径求得加权平均外径为: D=(7300×535+7000×440+7000×340+7000×240+2400×152+1950×133+1600×114+1050×95)÷(7300+7000×3+2400+1950+1600+1050)=339mm(实际取用364mm偏于安全)风荷载计算: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版)查得ω0=0.60kN/m2, 风荷载标准值:ωk=βz.μs.μz.ω0 风振系数:单钢管柱(h>8m),βz=2.0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h=35m 查《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表7.2.1(B类)插值得: μz=1.42+(1.56-1.42)×5÷(40-30)=1.49 风荷载体型系数μs:μzω0.d2=1.49×0.60×0.3642=0.118>0.015,取μs=+0.6 ωk=βz.μs.μz.ω0=2.0×0.6×1.49×0.60=1.073kN/m2

关于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关于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早期科学家是用观测法和几何法来确定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的。1777年5月15日,伦敦附近普夫里特镇的一座火药库因雷击而轻微受损。该库的避雷针是由包括富兰克林在内的一个委员会设计的。在出事之后却发现防雷装置完好无缺。 避雷针的保护比d/h小于1.63。这似乎是第一次观察 到避雷针保护效能的局限性。直到1855年,避雷针的 各种保护比值变化于0.125~9.0之间。用几何方法来 解决保护区的问题基于这样一种概念:闪电进展到某 一点时,如该处的避雷针构成了一个入地的最短通道, 则雷电将优先打在避雷针上而不打在地面上。从多高 距离上可以发生这种雷击的问题用几何的办法算出。 根据几何法得到的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被普遍接受的是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是一个圆锥形空间,其高等于避 雷针的长度,其底面为半径等于针高的圆,其边长等于以针高为半径的圆周的四分之一。” 实验科学的发展为避雷针保护范围的研究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早期科学家在实验室通过把接地的棒形电极放在组成长间隙的另一电极之下,看棒的底部周围哪些面积不受雷击的方法,来探求避雷针的吸引作用。在实验室通过模拟试验并结合运行经验,人们得到了避雷针的折线法保护范围。这种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方法现在依然在采用。但由于雷电路径会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因此要保证被保护设备绝对不受雷击是不现实的,一般保护范围是指具有0.1%左右雷击概率的空间范围而言,此雷击概率是可以接受的。 由于折线法保护范围不能很好地解释雷电侧击现象,所以现在很多标准中给出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计算方法是滚球法。滚球法就是以h r为半径的一个球体,沿需要防直击雷的部位滚动,当球体只触及接闪器(包括被利用作为接闪器的金属物),或只触及接闪器和地面(包括与大地接触并能承受雷击的金属物),而不触及需要保护的部位时,则该部分就得到接闪器的保护。其中定义h r为滚球半径,即雷电先导每段发展的平均长度,雷电流幅值越高、每段先导发展的平均距离越长。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滚球半径是30m,对应的雷电流幅值为5.7 KA;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滚球半径是45m,对应的雷电流幅值为10.5 KA;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滚球半径是60m,对应的雷电流幅值为16.1KA。其含义是:对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雷电流幅值超过5.7 KA、先导平均距离超过30 m的雷都能得到避雷针的拦截,雷不直击在建筑物上;对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雷电流幅值超过10.5 KA、先导平均距离超过45 m的雷都能得到避雷针的拦截,雷不直击在建筑物上;对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雷电流幅值超过16.1KA、先导平均距离超过60 m 的雷都能得到避雷针的拦截,雷不直击在建筑物上。但雷电流幅值低于上述值的雷可能直击建筑物。 雷电发生侧击的情况很多。例如:某工厂有一个50m高的烟囱,烟囱上面设置了避雷针,在烟囱的下面停放一台5m高的吊车,在一个雷雨天有雷绕过烟囱上的避雷针直击于吊车上。再例如一些雷电没有击在高层建筑物上面架设的避雷针上,而是击在建筑物的窗户等地方。 其原因在于雷电放电是一种冲击电压作用下的气体间隙放电现象,所以它应满足伏秒特性曲线,即在同一个雷电先导的作用下,主放电定位在那一点上,应取决于其放电所需时间,原

避雷器与避雷针的区别

1.避雷器与避雷针的区别 避雷针:避雷针实际是引雷针,一般避雷针比所有的被保护物体高,避雷针的顶部为金属尖端,底部与接地网作良好连接,接地电阻一般在10欧姆以下。在雷雨天气,由于顶部尖端对电场的强烈畸变作用,吸引附近雷云对避雷针尖端放电,通过良好的接地中和雷云电荷,从而保护其它物体免遭雷击。 避雷器:避雷器实际上是一种非线性极好的电阻,在高电压下电阻很小,在低电压下电阻很高,作用类似于稳压二极管。目前避雷器一般为氧化锌避雷器,主要元件为氧化锌阀片。避雷器在电力系统中与被保护设备并联,正常时泄漏电流很小,不影响系统运行。当系统有过电压时(即超过正常运行电压的高电压),避雷器即呈现低电阻泄放能量,同时限制系统电压的幅值,确保电气设备的绝缘不被击穿。 避雷针——直接接地。利用电荷尖端放电现象不让雷击发生。避雷针和被保护物体是分开的,可以保护比较集中的重要物体。 避雷器——间接接地。利用过电压放电现象让雷击电压通过避雷器进入大地。避雷器和被保护物体是连接的,可以保护带电物体,如输电线路。在正常状态下避雷器内部是不导电的,遇到雷击的时候,它是导电的。 2.浪涌保护与避雷器的区别 浪涌保护器和避雷器不是一回事。 虽然二者都有防止过电压,特别是防止雷电过电压的功能,但在应用上还是有许多区别。 1、避雷器有多个电压等级,从0.38KV低压到500KV特高压均有,而浪涌保护器一般只有低压产品; 2、避雷器多安装在一次系统上,防止雷电波的直接侵入,而浪涌保护器大多安装在二次系统上,是在避雷器消除了雷电波的直接侵入后,或避雷器没有将雷电波消除干净时的补充措施; 3、避雷器是保护电气设备的,而浪涌保护器大多是为保护电子仪器或仪表的; 4、避雷器由于接于电气一次系统上,要有足够的外绝缘性能,外观尺寸比较大,而浪涌保护器由于接于低压,尺寸制作的可以很小。 避雷针原理 常规防雷电可分为防直击雷电、防感应雷电和综合性防雷电。防直击雷电的避雷装置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接闪器又分为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以避雷针作为接闪器的防雷电原理是:避雷针通过导线接入地下,与地面形成等电位差,利用自身的高度,使电场强度增加到极限值的雷电云电场发生畸变,开始电离并下行先导放电;避雷针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尖端放电,形成向上先导放电;两者会合形成雷电通路,随之泻

避雷针的构造和作用

避雷針的構造和作用 人類為了避免雷擊的災害,就在較高大突出的建築物上裝了「避雷針」。避雷針的一端是尖尖的,因為尖的這一端有吸電的特性,可以把天空中漫無目標的電緩慢的吸引下來而逐漸中和,使雲層裡的電量減少到最低的程度。這樣一來,雲層和大地之間就不會發生雷擊的現象了。 避雷針的構造可分為「突針」、「避雷導線」、「接地電極」三大部分。 突針 避雷針本身是一支上端尖銳的銅棒,直徑約一點二公分左右。每一支避雷針,都有一定的避雷保護範圍,如下圖所表示的,是以針尖向下角六十度所形成的圓錐體範圍為安全面積。 避電導線 這是接在突針下方,把空中的電導到地底的導線。導線本身是比竹筷還粗的雙股銅線,銅線外圍要用硬質塑膠管保護,並且要避開電話線、瓦斯管及電線等至少一公尺以上。 接地電極 所謂「接地」,就是將電流導引到地下,讓電流被大地吸收而消失。避雷針能不能把雲裡強大的閃電吸收,和接地的效果有很密切的關係。接地電極是接在避雷導線下端一塊比手掌厚的約十六開圖畫紙大的銅板,必須埋入地下約三公尺深處。銅板下面通會鋪上一層煤炭渣並撒上食鹽,目的就是要讓電流能大量而順利地導入地下。 避雷針的原理 1. 避雷針是將雷雨時之短暫沖激「電流」(Surge Currents)以地線導至地下,以保護不致受到閃電之損害。 2. 避雷針頂端必須高出建築物之上,俾能產生適當之保護半徑,接地之路徑須為全部低電阻之導體,下端必須埋入地下甚深,使其永遠與潮濕土壤保持良好接觸。 富蘭克林式避雷原理 此款避雷針系依據富蘭克林避雷原理為基礎,在雷雨氣候裡,高樓上 空出現帶電雲層時,避雷針和高樓頂部都被感應上大量電荷。由於避 雷針頂端呈尖針狀,而靜電感應時,避雷針與天空中電荷型成電容放 電狀態,當天空中累積大量電荷後將擊穿雲層,且由於避雷針尖端效 應能正確的吸收天空雷擊之能量,並藉由建築物良好的接地裝置,正 確的將雲層上的電荷導入大地,使建築物受到良好且安全的保護。

避雷器的结构及原理(图文) 民熔

避雷器 避雷器的作用当雷电过电压沿架空线路侵入变配电所或其他建筑物内时,将发生闪络,甚至将电气设备的绝缘击穿。因此,假如在电气设备的电源进线端并联一种保护设备即避雷器,如图1,当过电压值达到规定的动作电压时,避雷器立即动作,流过电荷,限制过电压幅值,保护设备绝缘;电压值正常后,避雷器又迅速恢复原状,以保证系统正常供电 避雷器的保护作用基于三个前提: 1、伏秒特性与被保护绝缘的伏秒特性有良好的配合 2、保证其残压低于被保护绝缘的冲击电气强度 3、被保护绝缘必须处于该避雷器的保护距离之内避雷器的要求: 1、正常运行时不放电,过电压时放电正确动作 2、放电后要有自恢复功能

避雷器连续工作电压相关参数:允许长期工作电压。应等于或大于系统的最高相电压。 额定电压(“kV”:可在短时间内使用最大工作电压(“灭弧电压”)。缓冲器可以在工作电压下放电并关闭电弧。没有游客留下的脚印!这是设计长时间保护装置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工作频率允许电压性能:指示氧化锌在规定条件下抵抗过电压的能力。 额定放电电流(“Ka”:用于隔离避雷器电平的放电电流峰值不应超过220kV及以下的5ka残压。也就是说,在冲击电流的影响下,避雷针两端产生的电压可以理解为避雷针两端承受的最大电压。 避雷器的分类和结构适用于阀式、管式和有限金属氧化物保护形式。 阀门避雷针主要分为两类:普通阀门避雷针和磁力鼓风机避雷针。提克。莱斯常用的阀门避雷器为FS、FZ系列,磁力风机避雷器为FCD、FZ系列FCZ.莱斯阀门防雷装置型号中使用的符号如下: 动力站:y回路:d—旋转电机:c—带磁风机放电间隙。 阀挡板主要由一平面火花间隙串联在碳化硅电阻板(阀板)上组成。平面火花空间安装在密封陶瓷管内,并设有连接螺栓。在保险杠中,它具有高电压强度和低电压强度的非

大学物理尖端放电演示实验

实验名称:尖端放电 演示内容:演示尖端放电原理的应用:避雷针。 仪器装置:高压电源、模拟避雷针装置。 【实验原理】 当避雷针演示仪接通静电高压电源后,绝缘支架上的两个金属板带电了。在极板间电压超过1万伏时,由于导体尖端处电荷密度大于金属球处,所以金属尖端附近形成了强电场,在强电场的作用下,空气分子被电离,致使极板和金属尖端之间处于连续的电晕放电状态,即尖端放电现象。而金属球与极板间的电场不能达到火花放电的数值,故金属球不放电。在实际应用中,尖端导体与大地相连接,云层中的电荷通过导体与大地中和,因而避免了人身和物体遭到雷电等静电的伤害。如高层建筑物顶端都安有高于屋顶物体的金属避雷针。 【实验操作与现象】 1.将静电高压电源正、负极分别接在避雷针演示仪的上下金属板上,把带支架的金属球放在金属板两极之间。接通电压,金属球与上极板间形成火花放电,可听到劈啪声音,并看到火花。若看不到火花,可将电源电压逐渐加大。演示完毕后,关闭电源。 2.用带绝缘柄的电工钳将带支架的顶端呈圆锥状(尖端)的金属物体也放在金属板两极之间,此时金属球和尖端的高度一致。接通静电高压电源,金属球火花放电现象停止了,但可听到丝丝的电晕放电声,看到尖端与上极板之间形成连续的一条放电火花细线。若看不到放电火花细线,将电源电压提高。演示完毕后,关闭电源。 【注意事项】 1.由于电源电压较高,关闭电源后,不能完全充分放电,故每一步演示后都应取下电源任一极与另一极接头相碰触人工进行放电,以确保仪器设备和操作者的安全。 2.晴天演示电源电压应降低些,阴天演示电源电压应提高些。 3.静电高压电源是用一号电池供电,改变电池伏数(即改变电池电压输出电

双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计算

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计算: 当针高度h小于或等于h r时: ①距地面h r处作一平行于地面的平行线; ②以针尖为圆心,h r为半径,作弧线交于平行线的A,B两点; ③以A、B为圆心,h r为半径作弧线,该弧线与针尖相交并与地面相切。 从此弧线起到地面止就是保护范围。保护范围是一个对称的锥体; ④避雷针在h r高度的xx/平面上和地面上的保护半径,按下列计算式确 定: r x=√h(2h r–h) –√h x(2h r–h x) r o=√h(2h r–h) 式中r x 避雷针在h r高度的xx/平面上的保护半径÷ h r 滚球半径,按规范表5.2.1确定(m) h x 被保护物的高度 r o 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m) 双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计算: 在避雷针高度h小于或等于h r的情况下,当两支避雷针的距离D大于或等于2√h(2h r–h) 时,应各按单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当D小于2√h(2h r–h) 时,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①AEBC外侧的保护范围,按照单支避雷针的方法确定。 ②C、E点位于两针间的垂直平分线上。在地面每侧的最小保护宽度b o按 下式计算: b o=CO=EO=√h(2h r–h) –(D/2)2 在AOB轴线上,距中心线任以距离x处,其保护范围上边线上的保护高度h x按下式计算: h x=h r —√(h r–h)2–(D/2)2–x2 该保护范围上边线是以中心线距离地面h r的一点O|为圆心,以 √(h r–h)2+(D/2)2为半径所作的圆弧AB。 ③两针间AEBC内的保护范围,ACO部分的保护范围按以下方法确定: 在任一保护高度hx和C点所处的垂直平面上,以hx作为假想避雷针,按单支避雷针的方法逐点确定。确定BCO、AEO、BEO部分的保护范围的方法与ACO部分的相同。 ④确定xx/平面上保护范围截面的方法。以单支避雷针的保护半径r x为半

避雷针计算方法

众所周知,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雷电击中物体会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防雷是人类同自然斗争的一个重要课题。安装避雷针是人们行之有效的防雷措施之一。 避雷针由接受器、接地引下线和接地体(接地极)三部分串联组成。避雷针的接受器是指避雷针顶端部分的金属针头。接受器的位置都高于被保护的物体。接地引下线是避雷针的中间部分,是用来连接雷电接受器和接地体的。接地引下线的截面积不但应根据雷电流通过时的发热情况计算,使其不会因过热而熔化,而且还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接地体是整个避雷针的最底下部分。它的作用不仅是安全地把雷电流由此导入地中,而且还要进一步使雷电流在流入大地时均匀地分散开去。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就其本质而言,避雷针不是避雷,而是利用其高耸空中的有利地位,把雷电引向自身,承受雷击。同时把雷电流泄入大地,起着保护其附近比它矮的建筑物或设备免受雷击的作用。 避雷针保护其附近比它矮的建筑物或设备免受雷击是有一定范围的。这范围像一顶以避雷针为中心的圆锥形的帐篷,罩在帐篷里面空间的物体,可以免遭雷击,这就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它的具体计算通常采取下列方法(这种方法是从实验室用冲击电压发生器作模拟试验获得的)。 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为 r=1.5h。 式中r——保护半径(米);h——避雷针高度(米)。在被保护物高度hx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为 rx=(h-hx)p=hap; rx=(1.5h-2hx)p。 式中rx—避雷针在hx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米); hx—被保护物的高度(米); ha—避雷针的有效高度(米);

p——高度影响系数(考虑避雷针太高时,保护半径不按正比例增大的系数)。 h≤30米时,p=1。 图1中顶角α称为避雷针的保护角.对于平原地区α取45°;对于山区,保护角缩小,α取37°。 我们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计算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一座烟囱高hx=29m,避雷针尖端高出烟囱1m。那么避雷针高度=30m, 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 r=1.5h=1.5×30=45(m), 避雷针对烟囱顶部水平面的保护半径 rx=(h-hx)p=(30-29)×1=1(m)。 随着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增大。单支避雷针的高度要升高,但如果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比较狭长(如长方形),就不宜用太高的单支避雷针,这时可以采用两支较矮的避雷针。两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如图2所示。 每支避雷针外侧的保护范围和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相同;两支避雷针中间的保护范围由通过两避雷针的顶点以及保护范围上部边缘的一最低点O作一圆弧来确定。这个最低点O离地面的高度为 式中h0——两避雷针之间保护范围上部边缘最低点的高度(m); h——避雷针的高度(m); D——两避雷针之间的距离(m); p——高度影响系数。 两避雷针之间高度为hx水平面上保护范围的一侧的最小宽度 bx=1.5(h0—hx).

几个有趣的尖端放电实验

几个有趣的尖端放电实验 我们知道在静电学中, 导体带电时,导体表面突出和尖锐的地方,电荷分布比较密集,使其附近形成很强的电场。导体尖端附近空气中残留的正负离子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剧烈的运动,并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碰撞,将空气分子电离成许多新的正负离子,那些与尖端带同种电荷的离子,受到排斥,远离尖端,形成“电风”。与尖端带异种电荷的离子受到吸引,奔向尖端,与尖端上的电荷中和,这相当于导体从尖端失去电荷,这就是尖端放电。利用尖端放电现象,我们可以完成几个有趣的实验。 (1)可以这样使水带电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将缝衣针固定在有机玻璃棒上,玻璃棒用夹子固定在铁架台上,针下方放一只盛满清水的塑料盆,塑料盆放在绝缘板上针尖端距水面约5cm~10cm,用导 线将针与感应起电机的一极相连,再将一根导线一端与验电器相连,另一端裸露部分插入水中。转动起电机,由于针的尖端放电,使水带上同种电荷,验电器箔片逐渐张开。 (2)模拟静电除尘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取圆形铝板一块固定在绝缘支座上(绝缘支座可用玻璃棒固定在底座上制成,在中学物理实验室中易找到,本文后几个实验中均用到绝缘支座),将缝衣针装上塑料棒后固定在铁架台上,调节铝板与针尖端间距6cm~8cm,用导线将铝板和缝衣针分

别与感应起电机相连,将点燃的蚊香放在铝板和针之间。让起电机起电,使铝板和缝衣针带 电,蚊香烟被铝板吸附,若停止起电,烟又袅袅上升。 (3)旋转的风车 取两个易拉罐,剪一部分铝皮,将铝皮碾压平整,剪出一直径约8cm的圆,再剪成图3a样式的风车,尽量使叶片对称,在其中心处打一小孔,嵌上子母扣作支撑轴承,取缝衣针固定于绝缘支座上,针尖端顶在子母扣的凹坑处,实验装置如图3b所示。实验时,用导线将针与起电机一极相连,转动起电机,起电后,由于叶轮的尖端放电,在反冲作用下,风车 旋转起来。 (4)电风驱动的纸杯 取一个一次性的薄纸杯,在杯底中心处打一小孔,嵌上子母扣作支撑轴承。取自行车辐条一根,一端挫尖,另一端固定于小木块上,尖端顶在子母扣的凹坑里,再取两片大些的易拉罐铝皮,碾压平整,分别剪成长约10cm,宽约4cm的长方形,而后剪成排针状,将两

避雷针安装方法

避雷针安装方法 所有金属部件必须镀锌,操作时注意保护镀锌层。 采用镀锌钢管管制作针尖,管壁厚度不得小于3mm,针尖刷锡长度不得小于70m m 避雷针应垂直安装牢固。垂直度允许偏差为3/1000。 焊接要求焊接应采用搭接焊,其搭接长度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扁钢为其宽度的2倍(且至少3个棱边焊接)。 圆钢为其直径的6倍。 圆钢与扁钢连接时,其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 避雷针一般采用圆钢或钢管制成,其直径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a独立避雷针一般采用直径为19mm镀锌圆钢。 b屋面上的避雷针采用直径25mm镀锌钢管。 c水塔顶部避雷针采用直径25mm或40mm的镀锌钢管 d烟囱顶上避雷针采用直径25mm镀锌圆钢或直径为40mm镀锌钢管e避雷环用直径12mm镀锌圆钢或截面为100mm2镀锌扁钢,其厚度应为4mm 1、避雷针制作 1) 根据图纸要求在土建进行避雷针基础施工时 , 预埋好地脚螺栓等。 2) 按设计要求的材料所需的长度分上、中、下三节进行下料。如果针尖采用钢管制作 , 先将上节钢管一端锯成锯齿形 , 用手锤收尖后进行焊缝磨尖、涮锡 , 然后将另一端与中、下两节找直焊好。 2、避雷针安装 将支座钢板固定在预埋的地脚螺栓上 , 焊上一块肋板 , 再将避雷针立起 , 找直、找正后 , 进行点焊 , 然后加以校正 , 焊上其他三块胁板。最后将引下线焊接在底板上 , 清除药皮刷防锈漆。 3、支架安装 角钢支架应有燕尾,其埋注深度不小于100mm,扁钢和圆钢支架埋深不小于80 mm。 所有支架必须牢固,灰浆饱满,横平竖直。

防雷装置的各种支架顶部一般应距建筑物表面100mm;接地干线支架其顶部应距墙面20mm. 支架水平间距不大于1m(混凝土支座不大于2m);垂直间距不大于1.5m 。各间距应均匀,允许偏差30mm。转角处两边的支架距转角中心不大于250mm。支架应平直。水平度每2m检查段允许偏差3/1000,垂直度每3m检查段允许偏差2/1000;但全长偏差不得大于10mm。 支架等铁件均应做防腐处理。 埋注支架所有的水泥砂浆,其配合比不应低于1:2。 支架安装 应尽可能随结构施工预埋支架或铁件。 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弹线及分档定位。 用手锤。錾子进行剔洞,洞的大小应里外一致。 首先埋注一条直线上的两端支架,然后用铅丝拉直线埋注其它支架。在埋注前应先把洞内用水浇湿。 如用混凝土支座,将混凝土支座分档摆好。先在两端支架间拉直线,然后将其它支座用砂浆找平找直。 如果女儿墙预留有预埋铁件,可将支架直接焊要铁件上,支架的找直方法同前。避雷针制作与避雷针安装注意的质量问题: 焊接处一不饱满,焊药处理不干净,漏刷防锈漆。应及时予以补焊,将药皮敲掉,刷上防锈漆。 针体弯曲,安装的垂直度超出允许偏差。应将针体重新调直,符合要求后再安装独立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与道路或建筑物的出入口保护距离不符合规定。其距离应大于3m,当小于3m时,应采取均压措施或铺设卵石或沥青地。

尖端放电现象以及尖端尺寸对放电的影响

尖端放电现象以及尖端尺寸对放电的影响 要求:通过查阅资料,解释尖端放电现象。建立不同尖端放电模型,研究电场分布及能量分布图,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例如:建立如下模型仿真其放电情况 小组成员:XXX XXX XXX

尖端放电现象以及尖端尺寸对放电的影响 原理解释 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导体内部没有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这是因为,假设导体内部有电荷,导体内部的场强就不可能为零,自由电荷就会发生定向移动,导体也就没有处于静电平衡状态);在导体表面,越尖锐的位置,电荷的密度(单位面积的电荷量)越大,凹陷的位置几乎没有电荷(关于这一点,不妨设想一个极端情况的例子:一枝缝衣针,带电后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电荷自然要被“挤”到针的两端)。 导体尖端的电荷密度很大,附近的场强很强,空气中残留的带电粒子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剧烈的运动,把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撞“散”,也就是使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分离。这个现象叫做空气的电离(ionization)。中性的分子电离后变成带负电的自由电子和失去电子而带正电的离子。这些带点粒子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加速,撞击空气中的分子,使它们进一步电离,产生更多的带电粒子。那些所带电荷与导体尖端的电荷符号相反的粒子,由于被吸引而奔向尖端,与尖端上的电荷中和,这相当于导体从尖端失去电荷。这个现象叫做尖端放电。 避雷针是利用尖端放电避免雷击的一种设施。它是一个或几个尖锐的金属棒,保持与大地的良好接触。当带电的雷雨云接近建筑物时,由于静电感应,金属棒出现与于云层相反的电荷。通过尖端放电,这些电荷不断向大气释放,中和空气中的电荷,达到避免雷击的目的。 尖端放电会导致高压设备上电能的损失,所以高压设备中导体的表面应该尽量光滑。夜间高压线周围有时会出现一层绿色光晕,俗称电晕,这是一种微弱的尖端放电。 电场矢量分布图

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公式

避雷针保护范围计公式 Rx=V H(2Hr-H)- V Hx(2Hr-Hx) Rd* H(2Hr-H) 其中: Rx-----避雷针在Hx高度平面上的保护半径M Hr ---- 滚球半径M Hx――被保护物体高度M H -------- 避雷针的计算高度M Rd ------ 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M Rx=1.6Ha/(1+Hx/H) Rx-----避雷针在Hx高度平面上的保护半径M Hx――被保护物体高度M H -------- 避雷针的计算高度M Ha=H-Hx ------- 避雷针的有效高度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众所周知,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雷电击中物体会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防雷是人类同自然斗争的一个重要课题。安装避雷针是人们行之有效的防雷措施之一。 避雷针由接受器、接地引下线和接地体(接地极)三部分串联组成。避雷针的接受器是指避雷针顶端部分的金属针头。接受器的位置都高于被保护的物体。接地引下线是避雷针的中间部分,是用来连接雷电接受器和接地体的。接地引下线的截面积不但应根据雷电流通过时的发热情况计算,使其不会因过热而熔化,而且还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接地体是整个避雷针的最底下部分。它的作用不仅是安全地把雷电流由此导入地中,而且还要进一步使雷电流在流入大地时均匀地分散开去。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就其本质而言,避雷针不是避雷,而是利用其高耸空中的有利地位,把雷电引向自身,承受雷击。同时把雷电流泄入大地,起着保护其附近比它矮的建筑物或设备免受雷击的作用。 避雷针保护其附近比它矮的建筑物或设备免受雷击是有一定范围的。这范围像一顶以避雷针为中心的圆锥形的帐篷,罩在帐篷里面空间的物体,可以免遭雷击,这就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如图 1 所示,它的具体计算通常采取下列方法(这种方法是从实验室用冲击电压发生器作模拟试验获得的)。 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为 r=1.5h 。 式中r 保护半径(米);h 避雷针咼度(米)。在被保护物咼度hx水平面上的保护半径为

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Doc

六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 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公式 Rx=√H(2Hr-H)-√Hx(2Hr-Hx) Rd=√H(2Hr-H) 其中: Rx-----避雷针在Hx高度平面上的保护半径m Hr-----滚球半径m Hx――被保护物体高度M H―――避雷针的计算高度m Rd―――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m Rx=1.6Ha/(1+ Hx/H) Rx-----避雷针在Hx高度平面上的保护半径m Hx――被保护物体高度m H―――避雷针的计算高度m Ha=H-Hx―――避雷针的有效高度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众所周知,雷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雷电击中物体会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防雷是人类同自然斗争的一个重要课题。安装避雷针是人们行之有效的防雷措施之一。 避雷针由接受器、接地引下线和接地体(接地极)三部分串联组成。避雷针的接受器是指避雷针顶端部分的金属针头。接受器的位置都高于被保护的物体。接地引下线是避雷针的中间部分,是用来连接雷电接受器和接地体的。接地引下线的截面积不但应根据雷电流通过时的发热情况计算,使其不会因过热而熔化,而且还要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接地体是整个避雷针的最底下部分。它的作用不仅是安全地把雷电流由此导入地中,而且还要进一步使雷电流在流入大地时均匀地分散开去。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就其本质而言,避雷针不是避雷,而是利用其高耸空中的有利地位,把雷电引向自身,承受雷击。同时把雷电流泄入大地,起着保护其附近比它矮的建筑物或设备免受雷击的作用。 避雷针保护其附近比它矮的建筑物或设备免受雷击是有一定范围的。这范围像一顶以避雷针为中心的圆锥形的帐篷,罩在帐篷里面空间的物体,可以免遭雷击,这就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它的具体计算通常采取下列方法(这种方法是从实验室用冲击电压发生器作模拟试验获得的) 。

几个有趣的尖端放电实验

几个有趣的尖端放电实验 2007年10月23日 06:50 几个有趣的尖端放电实验 我们知道在静电学中,导体带电时,导体表面突出和尖锐的地方,电荷分布比较密集,使其附近形成很强的电场。导体尖端附近空气中残留的正负离子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剧烈的运动,并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碰撞,将空气分子电离成许多新的正负离子,那些与尖端带同种电荷的离子,受到排斥,远离尖端,形成“电风”。与尖端带异种电荷的离子受到吸引,奔向尖端,与尖端上的电荷中和,这相当于导体从尖端失去电荷,这就是尖端放电。利用尖端放电现象,我们可以完成几个有趣的实验。 (1)可以这样使水带电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将缝衣针固定在有机玻璃棒上,玻璃棒用夹子固定在铁架台上,针下方放一只盛满清水的塑料盆,塑料盆放在绝缘板上针尖端距水面约 5cm~10cm,用导线将针与感应起电机的一极相连,再将一根导线一端与验电器相连,另一端裸露部分插入水中。转动起电机,由于针的尖端放电,使水带上同种电荷,验电器箔片逐渐张开。 (2)模拟静电除尘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取圆形铝板一块固定在绝缘支座上(绝缘支座可用玻璃棒固定在底座上制成,在中学物理实验室中易找到,本文后几个实验中均用到绝缘支座),将缝衣针装上塑料棒后固定在铁架台上,调节铝板与针尖端间距6cm~8cm,用导线将

铝板和缝衣针分别与感应起电机相连,将点燃的蚊香放在铝板和针之间。让起电机起电,使铝板和缝衣针带电,蚊香烟被铝板吸附,若停止起电,烟又袅袅上升。 (3)旋转的风车 取两个易拉罐,剪一部分铝皮,将铝皮碾压平整,剪出一直径约8cm的圆,再剪成图3a样式的风车,尽量使叶片对称,在其中心处打一小孔,嵌上子母扣作支撑轴承,取缝衣针固定于绝缘支座上,针尖端顶在子母扣的凹坑处,实验装置如图3b所示。实验时,用导线将针与起电机一极相连,转动起电机,起电后,由于叶轮的尖端放电,在反冲作用下,风车旋转起来。 (4)电风驱动的纸杯 取一个一次性的薄纸杯,在杯底中心处打一小孔,嵌上子母扣作支撑轴承。取自行车辐条一根,一端挫尖,另一端固定于小木块上,尖端顶在子母扣的凹坑里,再取两片大些的易拉罐铝皮,碾压平整,分别剪成长约10cm,宽约4cm的长方形,而后剪成排针状,将两个排针用塑料夹固定在绝缘支座上,整个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排针尖距纸杯约1cm,两个排针的尖端指向纸杯的切线方向,实验时,用两根导线分别将

富兰克林与避雷针的故事

富兰克林与避雷针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 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嘎嘣一声脆雷,雨点就瓢洒盆泼般地倾下来了。 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 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 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 在地上,浑身发麻。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 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于1706 年4月17日生在美国,小时候家里很穷,无钱上学,就在哥哥开的印 刷厂中当学徒。不过,他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一生中具 有很多发明,而且是电学的开门鼻祖。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 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论文,阐述了雷电的本质,还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 雷击。不过,当他的论文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读的时候,有人却报之 以轻蔑和嘲讽。但是,科学终究会战胜愚昧和无知,1756年英国皇家 学会授予富兰克林皇家学会正式会员的称号。 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一下子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欧洲和美洲。但是传到英国却发生一段离奇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