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b18642091.html,

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

作者:邓茜

来源:《环球市场》2018年第07期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在21世纪世界各国教育领域改革中的地位凸显。国外的学者对基础教育改革和研究较早,从美国、英国、瑞典、新加坡等发达的基础教育改革及特点出发,分析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程,及发展特点;尤其是以美国的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教育知识体系与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科学技术教育知识体系相比较,找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技术教育的不足;提出以培养和开发学生才智和能力的基础教育改革内容。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比较

人类的教育体系建设相当漫长,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基础教育位于整个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奠基性的工作。社会进步、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带来的时代变革,促使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在21世纪的世界教育发展进程中,基础教育始终占据基础地位,是整个教育的发展基石。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基础教育的研究和改革非常重视,国外对基础教育方面研究较早,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学者和政府积极进行基础教育研究和改革。在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彰显时代变革,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人才需求。

一、欧美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特点

欧美国家中,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为典型,尤其是美国,培养的学生在创新创业上的能力属世界一流。

(一)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新特点

美国在教育管理、办学体制、教育观念、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对基础教育进行了改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多元化的办学模式。美国对于基础教育办学方式放的较开,办学体制相对轻松灵活,大量的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共同设立、发展。

其次,教育投资巨大。美国对基础教育的投资数额相当巨大,在美国的法律当中,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办学经费的承担者为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联邦政府投资一定数量的资金,其余主要的资金来源于地方政府收取的教育税。其中,私人赞助的比重有所增加。美国对于教育投资范围较广,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类别众多,这类教育资源随时对中小学免费开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 理念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学习材料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 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 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性;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5、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及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迅速,课程理论研究正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极好的机遇,课程改革实践呼唤科学的课程理论给以指导,而科学的课程理论不能脱离课程改革实践的源泉,也不能没有课程改革实践的检验。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新课改要改什么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农村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现实问题

农村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现实问题 泸县中峰学校李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0年1月至6月通过申报、评审,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日前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9月1日起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在我国,农村与城市人口占有很大的比例. 农村人口还是我国主要的,我们绝不能忽视农村的教育发展。身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我在几年来农村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使农村的学生受益非浅。诸如:学生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好了,他们不再畏惧老师,不再畏惧考试,敢于直言。学生的想像力也丰富了,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还是考试的机器“为考而教、为考而学”还是农村教育的现实重在要求 作为一名教育者,期待着真的教育课程改革的来到。 而课改的主题是学生与教师,而重点的人物是教师。 一,教师与课改,教师与学生; 教师们在接受了新理念后,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但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不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多的使用外在的动力,徒劳无功。 新教育理念强调要重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农村的课堂上,我们随处可见教师们努力地创设各种情境(如:通过讲故事,游数学王国,闯关游戏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确实收到了实效。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同时也发现过多的采用外在的动力刺激学生,反使学生只知一味追求新鲜、刺激而忽视数学本身的魅力且这种外在的刺激无法长久的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2、过多的鼓励与赞扬,适得其反。 “真不错”“太棒了”“很好”“真聪明”诸如此类的词语,你在课堂上随时可听。不错,我们是要把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放在首位,是要尽力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尽量地让学生享受成功感。但过多的滥用鼓励与赞扬,却只会使学生麻木、盲目,反而失去了激励作用。 3、过急的讨论与交流,流于形式。 讨论与交流有助于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有利于学生接收多方的信息,进行知识的重组与建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有效的讨论与交流必须经历学生“独立地思考——组织语言——表达”这一过程。这就需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可在我们的课堂上常见的却是教师一声令下“开始讨论”学生便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开了。这样不加思索的讨论、交流非但不能对学生有所帮助,反而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基于以上原因的分析,本人认为做为一名农村教育实践工作者目前我们能做到的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努力贯彻实施新课程,努力地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摘要:本文试图从教育课程、现实问题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旋涡的中心,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教育界内外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当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以及高考制度和方式的改革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方面是当务之急。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估计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困难性?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认真的准备。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困难性有充分的准备,改革可能最终成为纸上谈兵,或走弯路乃至最终失败。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到人的培养和发展的事业,是牵涉到基础教育整体和各个局部的关键领域,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共同完成的任务,这就规定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广泛性、艰巨性和持久性。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那种过于依赖行政力量的干预的作法,将使课程改革可能再次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从而难以走出那种急进的、急躁的、急于求成的改革误区。国内外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企图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来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也许会使我们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寻找答案。我们试图从以下7个方面来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的课程。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基础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使课程领域重新出现了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潮流。国际教育界早在70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路审视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路审视 摘要:课程改革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为促进新课改的健康、深入发展,要秉承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加强客观研究,考虑区域差别,立足教育传统;要充分重视教师主体参与的意义和作用,赋予教师对课程决策的参与权和课程的设计权、实施权和评价权;要加强新课程实施的保障体系建设;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现,改革课堂教学,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作用、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表扬与批评、满堂灌与满堂问的关系。 标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实施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不断变革逐渐成为它的本性和存在形式”。。始于千年之交的基础教育新课改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新的观念和做法以前所未有的态势不断涌现着。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一个教育事件,它还是一个过程,也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案验证过程,它还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过程。新课改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给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但冷静地分析,新课改本身及其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新课程本身的理论支撑相对匮乏,对我国传统教育存在虚无主义倾向,批判不够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课程理念、课程标准等方面城市化倾向明显,缺乏对农村的关照;在实施过程中,自上而下、行政主导的课程实施策略降低了新课程的适应性,改革推进速度过快致使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缓慢成为制约新课改的主要瓶颈,等等。这些问题提醒广大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在对这场改革抱以殷切希望与热情支持的同时,应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既要看到新课改取得的成绩,更应该看到新课程本身及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并以建设者的姿态为新课程建言献策,以促进新课改的健康、深入发展。 一、课程改革呼唤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 新课改在准备阶段成立了课改决策的咨询机构,注重从调查人手,做好理论准备,组织一大批专家进行大规模抽样调研和广泛的国际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起草并颁布了《纲要》及课程标准实验稿,并采取了“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推进策略,这些值得肯定。但新课改对既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否定过多,并实行自上而下、行政主导的实施策略。破的太多、步子太大、速度太快、缺乏参与,在课程标准的制订上则出现了对我国国情把握不周等问题,理性精神的缺失导致新课程的实施困难加大。为此,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注意如下方面。 (一)以规范化和科学化为目标,强化课改决策咨询机构的客观研究 课改决策咨询机构,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及有关师范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等,应由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育专家、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共同组成,负责为国家课程改革决策提供改革时机、方案、步骤等咨询意见,确保课改的规范化,防止随意化和人为化。咨询机构必须注意对国外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经验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 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 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 ?全球化 ?信息化 ?个性化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 ?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 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 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 ?改变课程功能 ?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评价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 ?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 (四)国家课程标准 形式:教学大纲 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l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评价目标 通过评价改革,贯彻新课改的育人理念,促进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评价原则 1、发展性原则。 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成长,正确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全面性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形成,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3、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评价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自我教育、自我

调整的功能,使评价客观、全面,既得到同学、教师、家长等的认同,又能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4、动态生成性原则。 评价活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育过程本身具有生命性。因此评价可根据学生年龄、年段特点,根据校本 实际及学期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实化过程,凸现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达成。 5、可操作性原则。 根据学校、班级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有利于教师将评价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评价具有较强的实效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 三、评价的基本内容、标准、结果呈现方式。 1、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维度。各维度的基础性发展目标又分为要素、 关键表现提示等。 2、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呈现形式包括两部分: 一是等级评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维度分别用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呈现。 二是综合性评语。由自我描述、同伴赠言、教师寄语、家长心声四个内容组成。自我描述:记录一学年中自己最具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文 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理论认识的综述 学院:教育学院 年级:2006级2班 姓名:李晓阳 学号:222006305211063 指导老师:范蔚教授

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理论认识的综述 (李晓阳 222006305211063) 【摘要】自2001年我国教育部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已经经历了近八个年头。在这期间,社会各界对新课改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从政府官员到学生家长,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教育工作者纷纷献言献策,或总结经验,或积极探索,或针砭时弊,或解读政策。下面,我将就一些近年来关于对新课改的理论认识进行总结概括,希望对现行的课改有所裨益。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综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的一项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2004年9月,引人注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首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自治区)启动。从2006年秋开始,安徽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省份增加到10个。这些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全面铺开。本次课改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因此被一些人称作是一场“革命”。既然是一场“革命”,那就要有大动作,要有新气象,要与旧传统泾渭分明。 以下,我将就新课改的原因、目标、特点、具体教学方法现存问题及新的探究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原因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现阶段,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教育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以我国的基础教育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而为培养“四有”新人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强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还表现在由于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长期压抑,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削弱甚或消失。因此,本着“人的发展”的理念,当前世界各国普遍进行着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就我国而言,课改历经了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学校课程中应试教育仍然势力强大,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并未得以根本性扭转,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以落实,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极不适应。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并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平性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全面发展,还学生以自由,与体现主体性思想不谋而合;公开性或开放性原则与教育的不断变化相,追求终身发展理念异同工;公正性原则与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全体学生有所发展的观念殊途同归。基础课程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要之举,而且是教育改革制度化、改革行为合法化、增强改革成果有效性、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政策介入教育实践问题的重大尝试。同时,对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标准、师生关系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调整,张显出课程改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委托项目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委托项目“综合实践活课程研究与实验”项目 子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利用综合实践活 动 开发学生 信息技术 创新的潜 能 负责人:吕万红 单位: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文峰中学 申请日期:2008年4 月8 日 教育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制 基本资料 负责人 姓名吕万红性别男出生年月1961.3 职称中高所在单位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文峰中学 职务校长最后学历湖北省教育学院本科 申请者承担研究项目情况以及完成情况 项目来源类别课题名称批准时间是否完 成 中央教科所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与方法的研究2003.3.5 已完成湖北省教学研究室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与方法的研究2001.11.20 已完成 申请单位近三年来主要研究成果(注明刊物的年、期或出版社、出版日期,限900字

近三年来,我校被批准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重点课题实验学校。2007年5月,“学校和谐德育途径方法研究”国家级课题;2007年3月,“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国家级课题;2006年6月,“中学生品德评价的深化研究”国家级课题结题;2006年12月,“学科渗透,心育教育研究”,国家级课题结题;2005年12月,“诊断性辅导方法研究”省级课题;2007年3月,“中学生心理行为训练的方法研究”,国家级课题;2007年10月,“初中物理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研究”。吕校长的《开展“补位教育,守护心灵家园》获国家级一等奖,《谈谈中学生心理训练营》获国家级二等奖,此外,钟儒桂老师的《为孩子擎起一片蓝天》,李学益老师的《谈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几个途径》,陈艳红老师的《播种真诚,收获品德》,彭艾丽老师的《在考试中沐浴阳光》,苏莉琼老师的《让缺位学生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等180多篇论文均获国家级奖项。一年来,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我校的教科研成果有了新的突破。与此同时,学校教科室还认真做好学校教科方面的宣传报道工作,在学校的网站上积极推介我校教师,及时上传有关教师与学生获奖情况,让外界了解我们学校,了解我们教师,让家长特别是在外打工的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 研究课题名 称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学生信息技术创新的潜能起始时 间 2008.4 终止时 间 2010.6 成果形 式 论文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课程结构 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5.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激烈国际竞争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建国以来最为广泛和深刻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1年9月起,在全国27个省的38个国家实验区(以县区为单位)开始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2002年秋季,全国范围内有530个省级实验区(县)开始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验,参加实验的学生数达870余万人;2003年秋季,全国共有1642个县(区)、3500万中小学生使用新课程。2004全国已有2576个县区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进入新课程的学生数近7000万。2005年9月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已全面进入新课程,到2006年秋,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约1.3亿。截止目前,全国所有小学和初中学生已经全部使用了新课程。 山东、广东、海南、宁夏等四省区2004年开始实验高中新课程。目前共有21个省份正在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国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学校达10489所,约占高中学校总数的67%,学习高中新课程的在校生约1311万人,约占高中在校生总数的52%。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等实验省(区)先后都有学习新课程的高中毕业生参加了与新课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成功地接受了社会的检验。 实践证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体上进展顺利,基本实现了改革的各项预定目标,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深刻变化: 1.初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要求,在总结和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有益经验,经过几上几下的广泛讨论,研制和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22个学科和普通高中16个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初步构建起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突出了中小学德育。强调把德育有机渗透到各科教育之中,对各门课程与各个教学单元都提出了育人要求,注重德育与知识传授有机融为一体。如,要求语文课以文字、文学的魅力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求历史课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的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树立唯物史观;要求理科课程揭示科学发展规律和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要求音、体、美课通过对有关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掌握,让学生接受美的陶冶和健康的教育等。并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整体规划了中小学德育体系和各阶段的德育目标,在小学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初中开设《思想品德》和高中开设《思想政治》,注意了德育的整体一贯和循序渐进,使德育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中央8号文件颁布之后,教育部及时组织了对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学科课程标准的核查,以更好地体现中央精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课程改革,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将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了以下一些新的要求: (一)更新对课程的认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问题就是 要使教师对课程有新的认识。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课程的观点、看法也就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较多的教育学教材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1]。在师范院校中,由于理论的限制,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往往局限于“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致使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认识的视野狭窄、封闭。1997年北京市为制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方案,进行了有关课程观方面的调查,从回收的791份学科教师有关课程观的有效问 卷看,持学科知识为本课程观的约80%。[2]将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的观点,往往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关注教学科目,这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寻找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对课程的认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 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它要求教师们更新对课程的认识,把课程看作是学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实施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生在学校里所获得的所有经验。在教育教学中,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有效促进教育公平,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 一、课程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从认识层面看,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个别学校对课程改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到位。国家课程方案在一些学校尚未得到全面有效执行,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贯彻落实。以学科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衡量学生发展和教师工作成效的评价观念和做法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2.从制度建设层面看,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相当一部分学校对课改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仅有的激励机制由于多种因素制约,显得软弱无力。同时,受高中招生政策的影响,担心课改引发会考中考成绩的波动。 3.从保障层面看,教师队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课改的需要。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新课程和新教材的理解和驾驶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教师培训的任务依然很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还跟不上。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指导能力、校长专业化水平和课程领导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4.从学校层面看,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需要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水平不同,对新课程理解的程度就不同,在实践中的表现也存在很大差异。一些问题还需要继续加以探索和引导。 二、深化课程改革的建议 1.进一步深化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和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必须从对国家和民族未来负责的战略高度,坚定课改信念,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将课改引向深入。 2.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我们必须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突破课程实施薄弱环节,认真落实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在开齐开足必修课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保障学生有效的选择课程的机会。要严格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 3.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要认真学习、深入钻研学科课程标准,以之为依据组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吕达张廷凯 论著选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如何评价2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需要对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科学的研究。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成长发生作用的滞后效应,现在就要对改革开放后的基础教育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似乎为时尚早,也许再过十年才是恰当的时机。因此,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或其某一方面做出批判和否定的评价时必须慎之又慎,盲目的轻率的否定于改革和发展不利,而针对现实的具体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态度。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是当务之急。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处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前瞻性?这是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足够的准备。从战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前瞻性有充分的认识,改革就有可能成为一相情愿或纸上谈兵,或大起大落导致最终失败。学校课程是培养和造就未来人才的蓝图,它涉及人的培养和发展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规格,涉及教育系统工程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理想的课程要转化成为实践的课程,需要理论工作者、行政管理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共同努力。要防止课程改革走入急躁的、急于求成的误区,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实践证明,试图毕其功于一役,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简单地把当前和未来的课程发展按改良或改革来作观念和现实上的区分是不恰当的,只能引起人们对课程改革认识的混乱和误解。以上述指导思想来思考与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问题和趋势,也许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寻找答案。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学习材料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 1、新课程强调得核心理念就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得核心理念就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得发展”。它意味着: 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得情绪生活与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得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得六项具体目标就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得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得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得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与形成正确价值观得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得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与时代得联系,关注学生得学习兴趣与经验。 ⑷改善学生得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得能力,获取新知识得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得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得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得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得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得主要内容就是什么? 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得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得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得同时,设置丰富多彩得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得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得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得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得性质、特点就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得特性;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 5、课程标准得意义与功能就是什么? 国家课程标准就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得依据,就是国家管理与评价课程得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得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得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