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两首》教案

《散文诗两首》教案

散文诗两首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本文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而本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努力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

3.中招考点

近年来的河南中招对于诗歌的考查主要侧重于:(1)诗歌的主旨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赏析诗歌的语言。

4.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不具备欣赏诗歌的经验,还不能揣摩和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并加以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也有困难,对于诗歌主旨和情感内涵的丰富性还不能准确全面地说出。

?二、学习目标

?1. 通过听读诗歌能从整体上说出诗歌内容。

?2. 通过诵读诗歌,说出诗歌的思想感情、

人物形象。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诗歌,能从整体上说出诗歌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品读诗歌的关键语句,能总结出诗歌主旨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通过抓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教学活动

评价要

学习目标1:通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

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

1、能说

出文章

过诵读诗歌,能从整体上说出诗歌内容。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

尔文学奖。他是具有巨大

世界影响的作家。其重要

诗作有诗集《新月集》

《飞鸟集》等。

2、给加线字注音。

沐浴( mù yù ) 祷

告(dǎo)

嗅(xiù)到

自学指导一:

内容:课文

方法:听课文录音,画出

生字并给不认识的字音

注音;朗读诗歌,与同桌

比赛谁读得流利;朗读并

画出三次嬉戏的事件,与

同桌交流,达成一致;画

出体现思想感情的关键

语句。

时间:10分钟

要求:会回答以下问题。

自学检测一

主要内

容。

2、能说

出作者

通过这

首诗所

表达的

情感。

情: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写了孩子与妈妈的三次嬉戏,表现出孩子对妈妈的热爱与体贴之情,同时也表现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之心。

学习目标2:通过诵读诗歌及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能说出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2、三次嬉戏具体是什

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情

感?

嗅到花香投影书本恢

复原形

孩子热爱体贴妈妈妈妈

呵护孩子

自学指导二:

内容:全诗

方法:默读课文,独自思

考+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以

下问题。

时间:10分钟

检测:回答以下问题

自学检测二

1、“我”通过什么方式来

表达对妈妈的爱?是怎

样表现的?(在文中画出

来)

三次嬉戏的描写

2、“我”为什么想象自己

能总结

出诗歌

主旨及

情感。

纳:

:.

语、

子。

析:

人物形象。变成一朵金色花?(讨

论)

在印度,金色花是神圣之

花,它象征着美好,孩子

想为妈妈做些事情,来表

达自己对妈妈的感激和

热爱之情。

3、“我”变成金色花为什

么不愿让妈妈知道?(独

自回答)

想给妈妈一个惊喜

4、“我”和妈妈各是什么

样的形象?

(畅所欲言)

妈妈:喜爱自己孩子呵

护孩子

孩子:调皮可爱体贴

堂清训练

1请同学们说说学过的课

文当中,哪些表现母爱的

言、

写。

主题?至少说出两篇课文的名字。(孟郊《游子吟》

2说说文中的孩子和妈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孩子:体贴妈妈、想报答妈妈的爱、如散发香气、投影保护妈妈眼睛;机灵、调皮等,如与妈妈捉迷藏,恢复原形。

妈妈:疼爱孩子、呵护孩子,如语言:孩子,你在哪里呀?等

3、“你这坏孩子”一句的含义理解。

不见孩子,妈妈心里多么着急,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日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本文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而本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努力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

3.中招考点

近年来的河南中招对于诗歌的考查主要侧重于:(1)诗歌的主旨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赏析诗歌的语言。

4.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不具备欣赏诗歌的经验,还不能揣摩和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并加以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也有困难,对于诗歌主旨和情感内涵的丰富性还不能准确全面

地说出。

二、学习目标

1. 通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的思想感情。

2、学习品味句子的含义。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诗歌,能从整体上说出诗歌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品读诗歌的关键语句,能总结出诗歌主旨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通过抓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教学活动

评价要

学习目标1:通过听读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冰心,现代著名女作

家,儿童文学家。原名谢

婉莹,笔名冰心。其重要

诗作有诗集《繁星》《春

1、能找

出诗中

的意象

或营造

的意

纳:

诗歌能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水》等。

1、给加线字注音。

菡萏( ) 徘徊

( )

欹( )斜

自学指导一:

内容:课文

方法:听课文录音,画出

不认识的字音并注音;开

火车式朗读课文,找出能

表现文章的主旨句,讨论

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

时间:10分钟

要求:回答问题

自学检测一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内容?

“我”看到雨打红莲时,

荷叶遮蔽红莲的情形,联

想到母亲酷似荷叶,在儿

女遇到风雨时本能地呵

境.。

2、能体

会出作

者通过

这首诗

所表达

的情感。

子:

护儿女,从而赞颂母爱的伟大。

2、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句和文章主旨句?

抓关键词句:烦闷不适意

?不宁不宁

散尽感

文章主旨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3、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

雨打红莲荷叶护莲通过学

习本课

句:

性、

等。

学习指导二

内容:全诗

方法:重点朗读雨打红莲部分,朗读后,合作探究解决以下问题,讨论以下问题。

时间:10分钟

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自学检测二

1 、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中“无力的水珠”象征了什么?

母亲所承受住的风吹雨打

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怎样理解“心中的雨理解句

子含义,

会总结

出理解

句子含

义方法。

解:

点”?体会它的感情,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心中的雨点: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感情:母亲是保护自己跨过人生路上坎坷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快乐,在失望时得到快乐,在冷落时得到幸福。

作用: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母亲的感激、爱恋和赞美之情。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这样讴歌爱,联想丰富,自然体贴,新颖独特。

当堂检测:

1、荷叶护侍红莲,不求些许回报;母亲养育子女,不存半点私心。母亲词)深层义(句子位置以及上下段落关系)联系主旨(

给我们这么多,你想不想对母亲说点什么呢?

自由畅谈:我想对妈妈说:

2、背诵关于母爱的诗歌一首。

?孟郊《游子吟》

3、背诵本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心中的雨点: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含义: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跨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快乐,在失望时得到快乐,在冷落时得到幸福。出现开头或结尾,需要联系主旨回答)本文涉及的是结

尾的抒情句子,要抓住关键词“心中的雨点”的象征意

义,联系全文以及文章主旨来体会。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散文诗两首》优秀教案新人教版

7散文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②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2、能力目标:①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②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得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2、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方法手段】 1、诵读教学法: 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二、作家介绍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他生长于一个文学艺术气氛极浓的家庭,从小受到较好熏陶。1878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攻读法律,但致力于研究英国文学和西洋音乐。1924年曾来中国,并著书、撰文,表达对中国人人民的情谊。一生写有诗集五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十二部,短篇小说百余篇,戏剧二十余种。主要作品有诗歌《暮歌》、《晨歌》、《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但在辉煌的背后却是他不幸的一生。他在很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在他三十五岁前后,亲爱的妻子死了,一双可爱的儿女也都相继夭亡。这些不幸笼罩在他身上,却使他做出世界上最柔和甜美的爱的颂歌。他想通过歌声,把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首散文诗表现的其实是一种理想中的母子之爱,甜蜜、默契,欢乐而神奇,甚至带有一种宗教色彩。 泰戈尔的想像多么的新奇而美妙,但没有人看了这首诗会想到20世纪初,也就是泰戈尔写这首诗歌的时候,是他个人最不幸的时候。1902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能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可见,他心中有多少的爱,对生命的爱,对孩子的爱,对自然的爱,对所有一切的爱,他是一个何其博爱的人啊!是爱支撑他写出伟大的关于爱的作品,爱的力量真的伟大,超越一切。 三、扫除字词障碍: 匿笑( nì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 沐浴( mùyù )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祷告( dǎo ) 向神祈求保佑。 嗅( xiù ) 闻(气味)。 .四、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例句:(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散文诗两首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教案 2011年12月22日星期四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朗读课文 2、诵读课文概括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抒发人间至真至爱的亲情。 3、了解本诗“想像”的写作手法,并仿写诗句。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诗“想像”的写作方法,仿写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发给有关颂妈妈的歌的歌词:《妈妈的吻》《烛光里的妈妈》《懂你》 (如果有生会唱给展示,并谈谈歌曲给与的感受) 2、介绍作者 泰戈尔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二、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1、齐读课文 2、正音 3、自由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三、学习课文内容 1、概括全诗内容 诗歌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分析人物特点从而体会诗歌的经典句子和写法(讨论问题并交流) (1)文中描绘了哪些对象?(金色花、妈妈、小孩) (2)小孩是怎样的一个小孩?从文中哪里体现出来? (3)妈妈是怎样的妈妈?从文中哪里体现出来? (4)金色花是自然中的花吗?是一种有什么特殊意义的花? 3、概括文中用“想像”的写作手法。 四、拓展延伸 仿写句子 句式示例: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当妈妈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假如我变成了,当妈妈后,,你会,却不知道这。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回家帮妈妈做一件家务时,并把其中的感受写下来。写在周记本上,不少于300字。

第9课 议论散文两篇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

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 必修二) 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及词语的含意;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阐述的生活哲理。 2.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譬如寒暄斟酌清风飒至奢侈静谧接踵答案pxunzhnschmzhn2多音字系畜秘症答案x/jch/xm/Bzhn/zhn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234答案1寒暄/煊赫/渲染2眼花缭乱/撩拨/燎原3严峻/竣工/疏浚4询问/殉职/徇私 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光天化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休戚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过尔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接踵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音容宛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常用于干违法乱纪的事情的语境中。2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3只不过这样罢了。形容平平常常。有轻视的

意味。4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5死者的声音和容貌仿佛还在耳边和眼前,多形容对死者的怀念。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他很腼腆,你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跟他开玩笑。2自然与人类休戚相关,任何人都不能为了眼前利益,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3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予你什么满足。4在一系列接踵而来的苦恼和困惑面前,要么找到正确的方向重塑辉煌,要么一蹶不振。5他在信中写道“尽管你我多年未见,但至今你在我心里依然音容宛在。”答案1。 “光天化日”指在公共场合,不是指在太阳下,多指干坏事2。 “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此语境应用“息息相关”345。 “音容宛在”形容对死者的怀念2辨词填空1享受享用享有享受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享用使用某种东西而得到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享有在社会上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泰山在古今中外________盛名。这次出差我________了贵宾的待遇。朋友来了,他拿出好酒供客人________。答案享有享受享用2直捷直接直捷直截了当。直接不经过中间事物发生关系的跟“间接”相对。有话你就________说,不用拐弯抹角。在学校办公会上,王校长________表明了态度。答案直接直捷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散文诗两首 这是初一(上)第一单元中的两首散文诗,以亲情为主题,歌颂人间浓浓的亲情。它们是爱的美文。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抒写亲情的文字往往也最能动人心弦,容易引起共鸣,它们不仅能唤醒学习者的切身体验,还能以情感为依托)使学习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从而促进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散文诗是具有散文形式又有诗歌韵味的文体,在教学中完全采用诗歌的意象分析、诵读等方式可能不很合适;从内容上看,本文依然是写母爱、亲情的,学生比较熟悉,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感悟,收获会大些。 1、把握诗文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2、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两课时 1.创设情境 2.引导点拨法 3.对话教学法。 4.自主探究 第一课时《金色花》

一、导入:播放《鲁冰花》音乐。同学们你们在歌中听出了什么感情?(学生回答),不错是对妈妈的依恋之情,是对母爱的赞美,是儿女对母亲的深情的倾诉。母爱,人类永恒的主题,今天一起走进《金色花》体会大诗人泰戈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学生班内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2、听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意。听读中想一下改用怎样的语调来朗读?示例:轻松活泼,表现儿童的调皮。 3、自读课文,带着感情读给同桌听,准备朗读展示。 4、再读课文,思考:①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示例:“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突发奇想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 ②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孩子?(活泼可爱、热爱母亲) 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妈妈?(慈爱善良、疼爱孩子) ③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做祷告时散发香气;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拿灯去牛棚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三、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思辨): 寻美之旅:你发现诗歌美在哪里?(小组讨论学习。老师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美去感受亲情美和母子的形象美。) 预设示例: 想象力之美:泰戈尔的想象新奇而美妙,通过想象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象征孩子回报母亲的心愿,反映了母爱的光辉。 语言之美:“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话语中含着嗔怪。就是这种嗔怪——一个“坏”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妈妈”对我的浓浓的母爱。而此时“我”却说“我不告诉你,妈妈。”也只一句,就将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一幅多么真实的母子画面,也是生活的写照。 亲情之美:孩子领受着母爱,他想回报母爱,于是就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浓浓的爱。 拓展延伸:

散文诗两首教案

散文诗两首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散文诗两首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本文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而本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努力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 3.中招考点 近年来的河南中招对于诗歌的考查主要侧重于:(1)诗歌的主旨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赏析诗歌的语言。 4.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不具备欣赏诗歌的经验,还不能揣摩和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并加以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也有困难,对于诗歌主旨和情感内涵的丰富性还不能准确全面地说出。 ?二、学习目标 ? 1.通过听读诗歌能从整体上说出诗歌内容。 ? 2.通过诵读诗歌,说出诗歌的思想感情、人物形象。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诗歌,能从整体上说出诗歌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品读诗歌的关键语句,能总结出诗歌主旨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通过抓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15散文二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结构,感悟作者的情感。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老师的点拨下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多媒体音频朗读《永久的生命》(视频导入)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导言: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生命的蓬勃。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儿这样阐释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听音频朗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回答:1.文题是“永久的生命”,读罢课文,你觉得作者在文中对生命持怎样的情感态度?赞美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第一部分(第1段)谈生命易逝。第二部分(第2~3段)谈生命神奇不朽。第三部分(第4~5段)赞美生命。3.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先抑后扬。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这是“抑”;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这是“扬”,最后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层层铺垫,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1.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2.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作者在第二段中以“小草”“小牛犊”为喻,阐释了“生命自身的神奇”。小草卑微而柔弱,然而“春风吹又生”,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3.如何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凋谢”的是一个个个体,一朵朵花朵。“永存”的是生命永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永远充满生机。1.条理清晰,层层深入。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显示它的快乐和威势”,层层铺垫,层层蓄势,水到渠成地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2.欲扬先抑,凸显主旨。分析见前面“整体感知3”。永久的生命生命易逝豁达生命神奇乐观赞美生命积极《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1.听读。听音频朗读,认识生字。遏(è)制飓(jù)风濒(bīn)临俯瞰(kàn)2.指点学生朗读。说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3.大声朗读课文,说说文章的结构特点。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

7.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7.散文诗两首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 2.学习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3.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美好的母子深情。 【学习重点、难点】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金色花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这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美的洗礼! 一、自由朗读,期待永恒美 1.在学习课文以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代文豪——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 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2.接下来,让我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为进一步感知美扫清障碍。朗读课文时,我们要读准字音。 3.说说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请同学回答一个小问题: A 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如果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那是一朵怎样的花。(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B“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二、倾情诵读,感受语言美 1.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看看我们会不会“心有灵犀”。(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调皮、热爱母亲,母亲慈爱善良、喜爱孩子。母子情深) 2.怎样读出这种感情呢?先聆听老师读一遍诗歌,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听一听感情基调,注意其舒缓、温馨、深情。 3.学生自己朗读。注意以下句子。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里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该用什么语气去读,为什么?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调皮,快乐。)(教师提示,学生读。)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母亲焦急,我调皮。)(学生分析,学生读。)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爱怜,责怪。)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调皮,撒娇。) (2)我们知道了一些关键诗句的读法,现在请同学们揣摩其他语句,把诗歌完整地朗读一遍。然后老师请同学来演读、评点。最后一起来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重音、读出感情。) 三、深情描述,品味画面美 1.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式读了这首诗,知道这首诗为我们创设了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现在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画面。

16散文两篇学案(用)

课题:第16课《散文两篇》课时安排:二课时 执笔教师:郭建军授课教师: 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 【定向诱导】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史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自学探究】 一、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等。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 2、默读课文,标清自然段,给下列字注音。 臼()齿茸()毛蔓()延凋()谢洗涤()3、理解词语意思。 臼齿: 蔓延: 凋谢: 洗涤 二、课堂自主探究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在书中批注) 2、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 3、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4、“它充满了希望,……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5、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6、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作用。 (1)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2)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 【讨论解疑】 1、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2、本文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反馈总结】 1、主旨归纳(书中批注) 2、归纳艺术特色---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3、拓展延伸---生命是什么

、《散文诗两首》教案

7、《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借助一种具体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学习借助一种具体形象抒发感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泰戈尔、冰心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金色花》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

二、检查字词预习 注音:嗅xiù匿nì沐浴mù摩mó 衍yǎn祷告dǎo 惊讶yà瓣bàn 词语:匿笑——偷偷地笑。沐浴——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祷告——向神祈求保佑。至爱——最喜爱的人或物。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三、初读课文,感悟韵律:本文该用什么样感情基调来朗读? 应是喜悦、舒缓、温馨、深情 要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天真、稚气。 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磁带),学生仿读。 例1:“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2:“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四、再读文章,感知内容 1、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展现了“我”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画面。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为了能给妈妈做点事: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他也要无私地来回报母爱。 3、课文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事?) 早上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中午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黄昏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求妈妈讲故事。 五、三读文章,感悟主旨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金色花是印度最美的圣树上的花朵,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首教案

24、诗两首 《金色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 2、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诗歌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机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层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同学们: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就象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雅清淡; 母爱就是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 母爱就象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散文诗两首来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吧。 二、了解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三、作者简介 印度近代伟大作家、诗人、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著名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一九一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影响也是广泛的。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一九五○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八年级语文上教学案《散文两篇》学案(教师)

姓名得分城南实验中学初二语文学案 第16课散文两篇(50分) 【字词识记】 1.根据注音写汉字。(15分) 洗dí(涤) 牛dú(犊) róng毛(茸) 疲juàn(倦) diāo谢(凋) jù风(飓) 震chàn(颤) sì意(肆) bīn临(濒) 俯kàn(瞰) 【课文感知】(7分) 2.两篇文章的体裁都是:哲理散文。《永久的生命》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感慨个人生命的短暂,进而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从悲观中发掘希望,在柔弱中寻觅刚强,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我为什么而活着》概述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彰显了作者博大崇高的胸怀和熠熠生辉的博爱精神。 【阅读训练】(28分) 4.“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理解句子的含义。(6分) 感叹生命的神奇,揭示生命的规律,又为这一规律而欢呼。暗含着一个意思: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戕害生命的暴君必将被充满生命力的人民打倒。 5.“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生命在“终于要凋谢”的花朵中“永存”,看似矛盾,却富有哲理。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凋谢的花朵”指个体生命的消失,而“永存”指生命的长河奔流不息,在这看似矛盾的话语中,富有哲理地写出了生命的意义,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的情感。 6.“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8分) 含义: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很残酷。“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作者因为追求理想,在现实中遭遇各种困窘,最严重的时候是已经绝望了,强调追求过程的艰难。 表达效果:比喻,把三种感情比作“飓风”,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强烈地支配着“我”的一生,写出了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的冲击让他无比痛苦,突出追求这三种感情过程的艰难。语言含蓄生动,富于理性色彩。 7.《我为什么而活着》前边讲生活中的苦难,结尾处却说“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应该怎样理解?(8分) ①罗素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②罗素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③苦中伴随着乐,例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同时征服了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④虽然罗素最终没有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两首》教案

人教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两首》教案 《散文诗两首》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3、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首三分钟说话训练 一、导入

二、研读《金色花》 1、介绍作者、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著名的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个剧本,一千五百多幅画,以及大量的歌曲和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金黄色花。 2、初读感知 1)、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2)、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____的孩子。 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_______的妈妈。 3、品读诗歌 仔细品读课文再结合语句与小组同学谈一谈。 文中的母子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4、写法研讨 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 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是本文一个巧妙的手法。即是托物寄情的写法

三、共同学习《荷叶母亲》 1、导入 2、作者介绍、文体 冰心(1900—2019)原名谢婉莹,福建人,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表现力。 3、检测字词 4、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后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5、合作研讨 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心情、红莲的样子? 6、品读文章 找出诗中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语段,分析体会其中的情感! 7、拓展练习 发挥你的想象,仿照文中的语言写一段献给母亲的诗句。 例如:母亲啊!您是_________,我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第15课《散文两篇》教案

《散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严文井作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善于把深刻的哲理讲的简单,《我为什么而活着》就是最好的代表作。文中,作者将支配自己一生的三种信念——对爱情额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充分体会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高远的精神追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哲理散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学展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理性色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时计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冰心说,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伸展,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土而出。那么,在作家严文井笔下,生命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吧!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闫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3、背景介绍: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三、分段学习 1、第一段末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情丝毫不能做主。 2、读一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小草和小牛犊的用意是什么? 从生命的流动性上与小草和小牛犊作比较,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形象生动。 3、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一句中“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5、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为什么说生命就是“奇迹”? 因为生命的消逝是暂时的,而不朽却是永久的。 6、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

散文诗两首练习题

《散文诗两首》练习题 出题人:李哲09年10月19日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匿.笑()花瓣.()沐浴 ..()祷.告()罗摩衍.那() 并蒂.()乘.凉()姊.妹()菡萏 ..() ..()徘徊 攲.斜()荫蔽 ..() 2、解释下列词语 匿笑:沐浴: 菡萏:攲斜: 3、选字填空。 花___(瓣辨)报___(偿尝) ___ (决绝)对 宽___(敞敝)穿___(带戴)(装妆)___饰 4、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堂吉诃德是一个时时刻刻都想与人角.(jué)斗的角.(jiǎo)色。 B、这样走,可以省.(shěng)却不少时间,小胡也可顺路回乡省.(xǐng)视双亲。 C、三年来,张老师总是设身处.(chǔ)地的处处.(chù)关心我们。 D、国力强.(qiáng)大的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总是强.(qiǎng)词夺理,独断专行。 5、根据下面句子的特点,仿写句子。 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倦怠无力了时,淡雅的馨香和醇美使你神情气爽;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 母亲是(); 母亲是(). 二、课内同步阅读金色花 泰戈尔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为了好玩,长在那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影子么?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儿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6、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7、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首散文诗的主要内容。 8、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荷叶母亲 冰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对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郁的天,我觉着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凋谢了,白辨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蒂,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了,窗外雨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的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斜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也不摇动了。雨声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不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隐蔽? 9、红莲和荷叶各象征着什么?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导学案练习题

散文二篇 国学名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了解作者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体会《永久的生命》欲扬先抑的写法;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学习难点 感受他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兴.味()洗涤.()卑.微()牛犊.()茸.毛()消逝.()繁殖.()蔓.延()凋.谢()遏.制()濒.临()俯瞰.()深渊.()星辰.() 答案:xìng díbēi dúróng shìzhímàn diāo èbīn kàn yuān chén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生命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 ..,那样柔弱。 (2)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 ..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 到濒临 ..绝望的边缘。 (3)在世界的边缘,俯瞰 ..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答案:(1)卑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2)蔓延:形容象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3)濒临:接近、将要。(4)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3.文学常识填空。 《永久的生命》作者,原名湖北武昌人,作家。本文选自。《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奖。

答案:严文井严文锦《严文井散文选》罗素英诺贝尔文学 合作探究 4.阅读严文井《永久的生命》思考: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 (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答案:(1)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4)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5 .阅读《我为什么而活》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文章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三种: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总-分-总(总提人生追求-分述追求理由-总结表明态度)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答案:有三方面的原因:a.爱情可以带来狂喜;b.爱情可以摆脱孤独;c.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3)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答案: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a.了解人类心灵;b.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 c.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6.赏析下列句子。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首达标训练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文诗两首达 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并蒂.(tì) 嗅.到(xiù) 覆.盖(fù) 花瑞.(ruì) B.攲.斜(qí) 祷.告(dǎo) 烦闷.(mèn) 亭.亭(tínɡ) C.匿.笑(nì) 沐浴.(yù) 菡萏.(dàn) 徘徊.(huái) D.姊.妹(zǐ) 繁衍.(yán) 遮.拦(zhē) 花瓣.(bàn) 2.用“/”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 (1)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两处) (2)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两处) 3.仿照示例,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示例: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 母爱是, ; 母爱是, 。 二·美文品析 (2013·温州模拟)阅读下文,回答4~7题。 最后的母爱 小疼 很长时间了,一直无法忘记她。 是我曾经的病人,一个年过六旬的妇人。她的一双儿女将她送来时,她已经非常憔悴。但依然保持着一个女人并未随时光老去的优雅。头发没有白,梳理得非常整齐,黑色毛衣开衫套一件墨绿的衬衣,黑色短裙,方口皮鞋。略瘦,习惯性地先微笑再开口。笑容苍白但真诚。 她的女儿说,她刚退下来,是大学教授。曾经在国外待过

几年。但检查结果很无情,脑瘤,已是晚期。职业本能告诉我,她的时间不太多了,甚至已不再具备手术价值——即使手术,也无法延长她的生命,只能让她白白承受手术的痛苦。 看得出来,她的儿女很孝顺,目光里满是焦灼和忧虑,但在她面前,还是努力保持着一份轻松。她的儿子偷偷告诉我,若检查结果不太好,不要告诉她实情。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母亲。 想着如何婉转告诉她的儿女这样的状况时,她却敲开了我的门。 她轻轻微笑,我不是来询问检查结果的,我的身体我很清楚。 我愣了一下,决定不再隐瞒,点点头,是的,状况不太好。 她依然微笑,我想请求您帮我安排手术。 我再次愣怔,这样的要求,并不理智。停顿了一下,我说,或者,保守治疗会更好一些。 不!她果断地说,我要手术。可以做手术的是吗?况且,保守治疗的费用并不比手术少。 她忽然握住我的手,能够手术我还可以给他们一份希望,让他们相信我还有康复的可能,若连手术都无法做了,他们一定会很绝望,我不想他们现在就绝望。 我抬起头来,这是我做医生的第十三个年头,在此之前,我不记得我遇见过多少病人,给多少病人做过手术,又给过多少病人无药可救的绝望答案。邂逅过多少相互疼爱和不舍的亲人,父母和子女,兄弟姐妹……因为太多,已经不再随同他们悲伤或感动,可眼前这个平静而憔悴的妇人,还是让我难以抑制地有流泪的冲动——一切都在走向结束,那是她生命中最后的春天,她心知肚明,却在最后的时间,还是要用自己正在凋零的生命给孩子最后一份希望。儿女们一直在努力地计划怎样瞒她,却不知道,他们的母亲为了给他们这微薄短暂的希望,不惜去额外地承受一份身体的苦痛和折磨。 十天后,她在儿女的注视下被推上了手术台。 手术很顺利,但已毫无意义。转回病房的一个月,每次去查房,都会看到她的儿女在那里无微不至地照顾她。这个在女儿口中一辈子都不愿麻烦人的女人,在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