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中的不可靠叙述-精选文档

《呼啸山庄》中的不可靠叙述

艾米莉?勃朗特出生在英国北部的约克郡旷野的桑顿村,她短暂的一生只留下一部为后世争议的《呼啸山庄》。在刚出版时,读者对这本书褒贬不一,甚至认为其是最难理解的作品之一。但是进入20世纪之后,对艾米莉的研究开始变得如火如荼,这位天才的女作家和这部充满着爱恨纠葛的激情的作品也在文学界

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为纪念《呼啸山庄》出版一百周年,英国学者特拉维西写了一篇论文,第一句话就是:“在所有被公认为19世纪英国古典小说中,也许哪一部也比不上《呼啸山庄》那样能引起这么多分歧的意见吧。”的确,《呼啸山庄》中最能引起分歧的除了在文中呈现的两代之间动人心弦的爱情外,还有它多变复杂的艺术结构和叙事策略。读者必须通过层层的叙事分析才能到达故事的核心,领略作者展示给我们的关于人性的内涵。《呼啸山庄》采取第一人称叙述策略,耐莉在文中被认为是可靠的仆人,是第一人称叙述的关键人物。然而,在叙事学中,不可靠叙述一般发生在第一人称叙述的情况下,因此,耐莉的话语是否可靠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作者为什么选择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进行叙述?我们又由什么来判断?本文试图在《呼啸山庄》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分析耐莉话语模式的不可靠性,揭开隐藏在迷雾背后的真相。

一、何为不可靠的叙述者

不可靠的叙述者在西方叙事学的发展中一直是被高度关注

的话题之一。自韦恩?布斯提出不可靠叙述者的概念之后,叙事学界对这个概念就众说纷纭,争论不休,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在此讨论的不可靠叙述者的标准是什么?

韦恩?布斯是这样定义不可靠叙述者的:当叙述者为作品的思想规范(亦即隐含的作者的思想规范)辩护或接近者以准则行动时,我们把这样的叙述者成为可信的;反之,我称之为不可信的。这种思想规范的核心具体是指作品中的风格、基调和技巧。布思对于不可靠叙述的核心是在隐含作者和叙述者的关系上。杰拉德?普林斯在《叙述学词典》中是这样收入“不可靠叙述者”这个词条的:其准则和行为与隐含作者的准则不一致的叙述者;其价值观(品味、判断、道德观)与隐含作者的价值观相偏离的叙述者;叙述者的叙述的可靠性被其各种不同的叙述特点所破坏。里门?凯南在《叙事性的虚构作品》中明确提出,不可靠的叙述者的标志是他对故事所做的描述和评论使读者有理由怀疑。针对不可靠叙述者的标准,她提出了三点:第一是叙述者的知识有限,第二是他亲身卷入了事件,第三是他的价值体系有问题。詹姆斯?费伦发展了韦恩?布斯的观点,他认为不可靠叙述者通常会在过程中做出三种相应的行为:报道、解释和判断。不可靠叙述者对隐含作者的偏离主要表现在事实/时间轴上的不可靠报道,知识/感知轴上的不可靠解读,价值/判断轴上的不可靠判断。费伦归纳出不可靠叙述的六种类型:错误的报道、错误的解读、

错误的判断、不充分的报道、不充分的解读、不充分的判断。

德国叙事学家纽宁和雅克比也代表的学派建立了认知方法,纽宁将不可靠叙述者的讨论归入读者与文本的关系,他认为不可靠的叙述在于读者对文本的不同阐释。针对百花齐放的学术界,到底应该以什么标准界定不可靠的叙述者,国内学者申丹对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她认为纽宁的认知方法不可能取代韦恩?布斯和费伦代表的修辞方法,认知方法所处的位置是“有血有肉的个体读者”受制于读者的身份、经历和特定的接受语境,后者处于“隐含读者”的身份,为文本所预设,与隐含作者相对应,隐含作者创造出不可靠的叙述者,制造了作者规范与叙述者规范之间的差异,从而产生反讽的效果。但是认知方法聚焦于读者的阐释框架之间的差异,并以读者本身为衡量标准,既然如此,对错便无可分辨。

虽然关于不可靠叙述的概念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而且各种学说都会存在着缺陷和盲点,本文将运用费伦关于不可靠叙述的讨论,分析在《呼啸山庄》中的不可靠叙述者是如何形成的。

二、耐莉叙述的不可靠性

表面上洛克伍德来到呼啸山庄的时间是在1801年末到1803年的元旦,间隔只是一年的时间,但是在这一年中,洛克伍德用一个月的时间听耐莉讲述了呼啸山庄在三十年前发生的故事,然后洛克伍德很快离开呼啸山庄,在这期间,故事还在继续。九月再次拜访(第三十二章开始),他又听耐莉讲述了在这八个月之

间发生的故事。这是整个故事发生的基本框架。

耐莉一直属于内在的同故事叙述者,她亲身经历了1771年到1803年的事情,但是对于在1771年到1801年之间发生的事情,洛克伍德是外在的异叙事者(1801年间到1803年之间的事情洛克伍德与耐莉一样属于内在的同故事叙述者)。对于耐莉讲述的1771年到1801年之间发生的事情,我们有理由进行怀疑,因为所有可以发声的亲历者都已经死去,希克厉在几近癫狂的状态下不可能作为一个常人进行叙事。当一个超故事的叙述者变得更为外显时,他作为完全可靠的叙述者的可能性就减小了,因为他的解释、判断和概括不会总和隐含作者的标准一致。故事的内叙者,尤其是当他又是同故事叙述者的时候,总的来说,要比超故事叙述者更容易出错,因为他们同时也是虚构世界里的人物。洛克伍德作为耐莉受叙者,在某种程度上也参与到了故事的发展过程当中,洛克伍德第三次去呼啸山庄做客,充当了一名联络员,趁人不注意把耐莉的条子递给小凯瑟琳还好心问她有没有回信。所以说1801年到1803年的故事,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是真实的,因为洛克伍德和耐莉同时经历了这之间发生的事情,虽然二者都是内在的同故事叙述者,但是二者的相互监督的共同存在使读者不得不相信这部分叙述的可靠性。前半部分故事现存的真实经历者或者许多现场的目击者只剩下了耐莉,那么她的叙述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我们能从她的叙述中看出端倪。

“可是我还是没法喜欢希克厉,我时常感到奇怪,东家在这

个绷紧着脸儿的孩子身上究竟发现了什么,竟是越看越好。在我的回想中,这孩子不曾对于那位老人的溺爱有什么感激的表示。”在后文中,耐莉举出一个例子,就是希克厉把小马跌跛后想要亨德莱的马,希克厉使用了各种口头上的威胁,但是亨德莱“又打了他个耳刮子”,说:“滚开吧,狗!”“亨德莱把秤砣扔了过去正中他的胸口,他一头倒下去,可是立即摇摇晃晃地站起来,面无血色……亨德莱送来一个冷拳,把他打倒在马腿底下,算是结束了那一场咒骂。”作为一个旁观的读者,公正地来讲,亨德莱在这场争斗中并没有吃亏,不仅在嘴上占尽了便宜,而且揍了希克厉好几拳,希克厉仅仅是想霸占亨德莱的马,但是却遭受了肉体上的种种折磨和咒骂。耐莉不仅用这件事情来说明自己有多不喜欢希克厉,而且“要不是我在旁边劝拦,他真的会去当场找东家,痛快地报了他的仇――只消让他身上所受的伤害来替他申诉,并且说出这是谁的暴行”。按道理来说,一个大人旁观两个小孩子打架,理应是劝架的态度,但是耐莉这里却完全站在亨德莱这一边,只是阻止希克厉去告状。我们不得不说,从希克厉走进家门的那一刻起,耐莉的确对他没产生什么好印象。因为耐莉自己从小和亨德莱呆在一起,所以在情感上会偏向亨德莱,且耐莉自己也说“我跟他是吮同一个奶头的姐弟,所以也就比旁人多担待他几分”。作为叙述者的耐莉很显然是在自己的个人喜好(兴趣)上造成了“不充分的解释”(知识/感知轴上),并且叙事语气中明显指出“没法喜欢希克厉”而偏向亨德莱,读者

很容易接受耐莉描述的这种“希克厉是恶棍式的人物”的观点,而忽略耐莉在叙事过程中的偏向性。不仅是在知识/感知轴上,耐莉的叙述犯了致命的错误,而且我们可以看出耐莉用自己的价值判断主导了希克厉和凯瑟琳的爱情别离,但是在叙事过程中,她完全为自己开脱,不仅自诩自己有知识会读书,而且认为自己间接导致希克厉的离开和凯瑟琳的死亡都是为了他们着想。耐莉走进厨房,发现希克厉在高背椅后面,这时候凯瑟琳走进来,向耐莉倾吐心声。“希克厉在哪儿?”凯瑟琳这样询问耐莉。可是耐莉明知道希克厉可能会偷听到他们讲话,却自作聪明地回答到“在马房里干活”。耐莉明明听得懂凯瑟琳答应林顿求婚之后的困惑,却是一步一步地揭露凯瑟琳答应这场婚姻的虚伪本质。

“你爱埃德加先生因为他年轻,长得俊俏,满脸春风而且爱你。那最后一点,等于没讲――就是他不爱你,说不定你一样会爱他;而且他自拟,如果没有前面的四个吸引条件,你也不见得会爱他吧。”

“不,当然不会;那我只有可怜他罢――说不定还恨他呢,要是他是个大老粗,丑八怪。”

耐莉说:“一切似乎都很美满,那阻碍在哪儿呢?”“在这儿在这儿,”凯瑟琳回答道,一只手拍着自己的额头,一只手拍着胸房;“总之,在那灵魂居住的地方。我的灵魂,在我的心坎里,我知道我是做错了。”

耐莉在之前就表明自己不喜欢小姐的任性脾气,而且不赞同她那副势利的眼光,跟随林顿玩耍完全忽略希克厉。但是耐莉在这里却做出了错误的价值判断,因为她完全不会想到她的许多行为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耐莉将凯瑟琳和希克厉在楼下关于希克厉要娶伊莎贝拉的争吵告诉林顿先生。“于是我把院子里的那一幕情景讲出来,还大着胆子,把接着发生的那一场争吵也如实说了。我认为这番话对于林顿太太不见得是太不利的,除非她以后对于她的客人的态度采取袒护的态度。”在这里,耐莉的判断是对林顿太太有利,但是她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告密或许也会破坏林顿先生与凯瑟琳的感情,甚至会引起一场不小的纷争,甚至这也是凯瑟琳一病不起的导火索。似乎是耐莉主导了整个事件发生的趋向。当凯瑟琳小姐一病不起精神错乱的时候,她没有向林顿先生报告,间接导致了凯瑟琳病情的加剧,林顿这样责备她:“这样的事你却不让我知道,这,你以后还得给我解释清楚!”但是在向洛克伍德先生叙述的过程中,她完全为自己开脱,认为当初不向林顿先生报告凯瑟琳的病情是因为她认为“一个人发疯发狂,若是事先便有他的打算,那么他即使在盛怒之下也能凭借自己的意志力,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这样的一个叙述者,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在当时所犯的严重错

误,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在主导呼啸山庄人物命运中的“关键作用”,让读者不得不以为凯瑟琳和希克厉的悲剧爱情是因为他们性格中的任性和跋扈所造成的。

费伦还提出了在叙事中的人物功能和叙述功能的连续性,会直接对叙述的可靠性产生影响。“当叙述功能独立于人物功能运作时,叙述将是可靠的和权威的。当人物和叙述功能相互依赖运作时,叙述可能是可靠的,也可能是不可靠的。”我们在耐莉的叙述中可以清楚地辨别出,她在叙述过程中未把人物功能与叙述功能分开,一方面她作为故事的亲历者,叙述整个故事的过程,另一方面耐莉是家里的仆人,而且自己的“东家”不断转变,从老欧肖、亨德莱到画眉山庄的林顿,我们不得不去质疑这个“忠实”的仆人在价值判断上的倾向性,许多事件也清楚地说明耐莉将自己的情感判断带入了叙事评价当中,忽略甚至误读了许多事件的情节。我们可以说,耐莉的叙述有很多疑点。

三、结语

艾米莉?勃朗特为什么要采用这么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在这背后有什么隐藏的深意?有评论家认为艾米莉常年居住在偏

僻的山区,再加上出身于牧师家庭,养成她性格沉静、内心刚强、善于隐藏的性格特点,这与她层层嵌套的叙事表达的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艾米莉设置耐莉不可靠话语的作用不仅如此。仔细观察看来,整个呼啸山庄除去死掉的老恩肖,任何人都没有真正地珍惜呵护过希克厉,这个捡来的孤儿被视作是对家庭爱的篡夺者,他的叛逆精神和愤世嫉俗只是为了希望自己得到与世人同等的爱。当他的愿望破灭,最爱的凯瑟琳也因自己地位卑微离去,他疯狂地报复,在他的世界中,爱和恨已经超越了道德的界

限。读者并没有因为希克厉不是一个正面人物而厌恶他,因为那个冷冰冰的世界里足矣让一个畸形的灵魂失去理智。女作家并不满足于作品中再现了我们这个道德世界、理性世界;凭着她的创作激情和才华,她突破了严肃文学的表现范围,又创造了一个超出是非善恶的非道德世界,一个不能以常情常理衡量的非理性世界。作者就这么静静地看着叙述者(耐莉)的偏颇,不做任何评论,因为耐莉的叙述更加造成一种反讽的效果,或许希克厉越可怜,读者就越能理解他坎坷的一生、他无情的复仇,越能体会他那颗渴望被爱、被关注的心。

艾米莉?勃朗特运用复杂的叙述结构,多重叙事手段和这么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让事情的真相变得扑朔迷离。耐莉这个“忠实”的仆人的叙述的确有不忠实之处,作为唯一的事件的亲历者和发声者,她完全可以对1771年到1801年的事情进行曲解和隐瞒,读者只有在仔细分析耐莉话语模式的可靠性之后,对事件的真实性做出判断,才有可能透过层层迷雾,到达事件的核心,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爱恨与人性

北京师范大学 珠海分校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爱恨与人性 学院设计学院 专业艺术设计 姓名黄文佩 学号1113010081 上课时间周一第10,11节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爱恨与人性 摘要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一生唯一一部小说作品。小说以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悲剧爱情为主题的复仇故事。整个故事围绕着爱情,仇恨,复仇,人性展开。“艾米丽勃朗特用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在1848年出版时,小说无论是从艺术构思和故事的主题来看都有着惊人的独创性,引起了巨大的震撼,但是评论家的口中都指出这只是骇人听闻,荒谬,没有任何意义的故事。而这一部与它的时代思想背道而驰的作品,在艾米丽去世后,开始受到人们新的认知。世界没有停止对它的研究和揣摩,到底作者叙述的是什么样的一种感情,是什么样的人性的变形或者扭曲?世界被它的魅力折服,故事里的爱恨交织,病态般复仇和痛苦的咆哮让它新生!让它获得的赞赏评价犹如涨潮的海水,且至今都没有退潮。 关键字:《呼啸山庄》、爱恨、人性、希斯克利夫、凯瑟琳。 小说简述 ㈠《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所写的一部伟大的著作,作者在19世纪完成了该部作品,作品的创作背景是19世纪前半期的英国,当时的英国是一个典型的父权制社会,它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阶级矛盾十分突出,等级观念固若金汤。劳动人民不仅受到腐朽的土地贵族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还受到新兴的资产阶级权贵的欺压。女性和无产者一样处于受压迫的地位,几乎被剥夺了所有身为人的权利。中产阶级妇女的命运尤其可悲,因为妻子女儿不工作被当作财产和地位的标志,她们被关在家中,终生依靠男人——父亲、丈夫、兄弟或儿子,成为俯仰由人的玩偶。对她们来说,婚姻是她们最好的归宿,她们一生的成败就在此一举。为了严厉

浅析《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论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战略 《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的性格对其一生的影响及其对当代中国青年的现实意义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试析《生死疲劳》英文版风格之再现:文学文体学视角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 The Oral Error Correction Func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Used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 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的翻译策略研究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 American Country Music 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中西方婚俗文化及差异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 Cause Analysis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 浅析《爱玛》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商务英语新词构词研究 浅析英语委婉语功能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英汉产品简介的对比分析 现代英语演讲中的范式分析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Error Analysis on English Writing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象征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运用 小议《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人性的回归 Impact of Latin on English V ocabulary 从礼貌原则看英语委婉语的构成和社会功能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 从语言角度分析《功夫熊猫》中中西文化的交融 Symbol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 Magic World: A Study of Magic Agents in Harry Potter 论大学英语口语课外活动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 (英语系经贸英语)中国儿童消费市场乱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词汇对比研究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 影响英语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与策略——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浅谈商务函电的写作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ocial Etiquettes 寻找自我——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觉醒》

呼啸山庄艺术特色

旷世爱恋 ——《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呼啸山庄》是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英国最佳十部小说”之一。 《呼啸山庄》1847年问世,并不被世人接受、理解,遭到普遍的冷淡和严厉的贬抑。小说中桀骜不训的人物性格,异乎寻常的炽热爱情,憎恨与复仇意识,完全有悖于“维多利亚”小说的正统观念。 20世纪以来,随着文学对人性话题的关注,人们逐渐意识到这部小说的艺术独创性,对它的社会和艺术成就的评价日趋提高。 激情与浪漫 《呼啸山庄》体现出具体而悲怆的浪漫主义特色。在所有19世纪中叶英国小说家中,艾米莉比较接近浪漫主义。小说中男女主人公那种超越时空、超越死亡、充满激情的爱情是女作家艺术想象的产物。然而作品的悲剧情节又以深厚生活作为基础,建立在作家对于生活的悲剧性理解之上。 小说注重描写感情,这段发生在约克郡原野上的恋情惊世骇俗,主要在希刺克厉夫出走时凯瑟琳痛苦寻找,找回来后与凯会面等情节的叙述中。男女主人公在生死离别时相见的一章是小说中最感人的篇章。两人最后的独白让人清楚地感觉到一种矛盾痛苦而又甜蜜的感情。在凯瑟琳的心目中,即使她因为旧观念而背叛过他,希刺克厉夫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她对丈夫林淳的爱,“像是森林中的叶子”,而对希的爱“恰似下面恒久不变的岩石”。她时时思念着希刺克厉夫,她说:“他永远也不会知道我多么爱他;我们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互相感受到了,因为他比我明白我自己,不论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模一样的。” 在希出走的风雨之夜,凯瑟琳固执地淋得浑身湿透,“放声嚎啕大哭”,她说:“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却给毁灭了,这个世界对我将是极陌生的地方……我就是希刺厉克夫。”希是凯思想的中心,他永远在凯的心里。 希对凯的爱更是深沉而疯狂。他认为林淳以整个身心爱凯瑟琳8年也抵不上自己爱她一天。当希听到凯死的消息,世界对于他只是地狱。他呻吟吼叫,把头在树干上撞得满是鲜血,如一头被刀和矛刺得快要死了的野兽一般。在凯肉体入土的雨雪之夜,为了再看一眼爱人的面容,他掘开凯的坟墓,内心的激情与冲动使他紧摇棺木,吱吱作响,希刺克厉夫对凯的爱在痛苦和渴望中变成幻觉,他故意折磨自己不吃不喝而死。而凯瑟琳死后,鬼魂一直在旷野中留连不去,等待着希刺克厉夫。男女主人公互相爱慕、思念的情感热烈而狂放,惊心动魄,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叙事结构的创新 小说具有复杂而独创的情节结构。《呼啸山庄》是第一部采用倒叙手法创作的长篇小说,这在当时是一个创造。艾米莉为了讲清楚发生在两代人身上错综交繁的故事,采用了戏剧性结构。作者首先通过一个外来房客洛克乌先生在风雨交加的深夜,看到凯瑟琳盘旋不去的幽灵的遭遇,逐渐带作者走入一个神秘的封闭世界,紧紧抓住读者心弦,使读者急于揭开山庄的神秘。随着时间推移和房客及老仆人的叙述,以倒叙的方式把故事情节铺陈开来。使文章迭宕起伏,引人入胜,仿佛使读者突地置身于千万丈悬崖之颠,在达到恐惧情绪的顶点时,再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探究 2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3 英语委婉语浅析 4 《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 5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6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7 中英茶文化的比较和对比 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9 骑士精神与时代精神:论《苹果树》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峙与对话 10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American Place Naming 11 圣经的女性意识 12 网络英语中的新词探究 13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美文化碰撞背后的价值观差异 14 浅谈多媒体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5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16 挣扎与妥协——浅析达洛维夫人的内心矛盾 17 双关语的修辞功能及日常应用 18 论英汉翻译过程 19 小组合作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美学原则的运用 21 缺乏包容性:浅析简爱中女主人公的性格塑造 22 人性的堕落——解析《蝇王》人性恶的主题 23 孤独的灵魂—简评《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克兰德 24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25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26 解读《飘》中斯佳丽的形象 27 易卜生戏剧《培尔?金特》中培尔?金特的宗教救赎之路 28 试析英汉颜色习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异同 29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中的怀旧情绪 30 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1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 32 从颜色词的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33 中文菜名英译的失误与分析 34 论夏绿蒂勃朗特与简爱在意识形态上的相似之处 35 平衡的维系——《天钧》中的道家思想 36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37 口译中的简化与增补 38 从合作原则角度简要分析《老友记》中乔伊的性格特征 39 Women and Art: A Historical Review of Women’s Role in Western Art 40 写作的真“趣”——对《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文体学分析 41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42 传统道德与时代新意识之战―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婚恋观

《呼啸山庄》研究综述

摘要:艾米莉·勃朗特作品很少, 只有一部小说和一些诗歌。但她仅有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在100 多年来掀起了阵阵研究热潮, 在过去十几年里更是引起了东西方文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研究和评论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释《呼啸山庄》的各种意义:《呼啸山庄》主题阐释与比较;《呼啸山庄》的艺术魅力研究;《呼啸山庄》的比较研究; 希斯克利夫形象研究;艾米莉·勃朗特与《呼啸山庄》。 关键词:《呼啸山庄》; 主题; 艺术魅力;比较 一、《呼啸山庄》的主题阐释与比较 《呼啸山庄》是世界性文学批评课题“勃朗特文学”中最受各国学者关注的作品之一。自从1917 年《妇女杂志》上“泰西女小说家论略”一文首次把勃朗特姐妹介绍给中国读者至今,《呼啸山庄》一直受到各个年代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和学者的盛情评论,逐渐成为中国西方文学批评中的一个热点。[1]综观中国《呼啸山庄》批评史,百年间《呼啸山庄》批评思潮风起云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以及基督教文化研究、叙事学等文艺批评理论和意象、人物、地名寓意研究都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对《呼啸山庄》作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无疑为有益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单向地锁定文本中那些各种理论指向和需求的“趣味”元素,将文本割裂得支离破碎,故此诸多论断偶尔也不免有断章取义之嫌。 上世纪50 年代后,阶级斗争思想所体现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给当时文学批评烙下深深的时代印记——阶级斗争无处不在。在这样时代背景下,文学评论肯定了《呼啸山庄》文本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元素,正如1955 年《译文》刊载的一篇文章所说:“勃氏姐妹‘也许是无意中成了千百万不幸的和受压迫的人们的代表’。”[2]艾米莉·勃朗特作为英国现实批判主义时代的伟大女性作家,肯定其文本中客观反映时代人类生活及精神面貌的方面是无可非议的文本时代共性特征。然而,在阶级斗争为纲指导下的马克思文艺批评理论对《呼啸山庄》中的各种人物的阶级属性给予了定性,进而《呼啸山庄》便成了无产阶级复仇者希斯克利夫的阶级意识斗争。诚如刘亚芬先生所言:“‘文革’时期,在不断升级的‘斗资批修’的‘思想大扫除’中,‘批判现实主义’的外国文学作品也一律被扣上‘资产阶级文艺’的帽子,成为完全被批斗的对象。”[3]故此,我们在研究中卸下《呼啸山庄》那顶“资产阶级文艺的帽子”就成了保证文本研究客观公正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才能实事求是地、批判地考察文本产生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实。张云军的《〈呼啸山庄多重主题的再阐释〉》总结了西方多位著名批评家所阐释的主题,认为《呼啸山庄》的主题是多层次的,诸如“善与恶(爱与恨)的冲突”说、“邪思”与“报应”说或“罪与罚”说等。同时他认为《呼啸山庄》在吸纳哥特式小说的主题传统的同时也成功地超越了它,于是也就有了“阶级斗争”说和“风景宁静因素”说等主题的再阐释。艾米莉是一个文明的继承者也是一个大胆的革新者,她为那些瞻前顾后不知所措的作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范式,正因此《呼啸山庄》才得以不朽。[4]他在这些阐释基础上进行了再解读,认为艾米莉成功地吸纳了哥特式小说传统中的有益成分并凭借异常个性化的艺术策略超越了它, 从而实现了对于哥特式小说传统的最恰如其分的继承与扬弃。 二、《呼啸山庄》的艺术魅力研究 读《呼啸山庄》,往往可以感受到一种自由,心灵、感觉和生命的自由。这种奇异的独特的艺术感觉强烈地触动着人们的每一根神经。因而,很多研究者将视点投向《呼啸山庄》的艺术魅力。赵辉辉《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呼啸山庄〉艺术魅力再探》结论是:“《呼啸山庄》从爱写起,结果写到了恨,写到了死亡,写到了灵魂,写到了人类的孤独。尽管那时现代主义理论并未形成,但无论从作品中对主要人物的描写,还是从作品表现的主题和艺术手法,都具有现代主义的倾向,这正是艾米莉天才创作素质的有力证明。不仅如此,作者对作品独创性的孜孜以求,对哥特体的借鉴与发展,使《呼啸山庄》成为一部刚柔并济的和谐佳作,它所体现出的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使这部小说更具深度与力度,它写

《呼啸山庄》片段赏析

《呼啸山庄》片段赏析 作者:卢月 来源:《新高考·高一英语》2012年第01期 【故事梗概】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它开始曾被人看做是年青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至今久演不衰。 【节选片段】 Chapter 1 Mr Lockwood visits Wuthering Heights 1801 I have just returned from a visit to my landlord①, Mr Heathcliff. I am delighted with the house I am renting from him. Thrushcross Grange(画眉山庄) is miles away from any town or village. That suits me perfectly. And the scenery here in Yorkshire is so beautiful! Mr Heathcliff, in fact, is my only neighbour, and I think his character is similar to mine. He does not like people either. “My name is Lockwood,” I said, when I met him at the gate to his house. “I’m renting Thrushcross Grange from you. I just wanted to come and introduce myself.” He said nothing, but frowned②, and did not encourage me to enter. After a while, however, he decided to invite me in. “Joseph, take Mr Lock wood’s horse!” he called. “And bring up some wine from the cellar!” Joseph was a very old servant, with a sour③ expression on his face. He looked crossly up at me as he took my horse. “God help us! A visitor!” he muttered④ to himself. Perhaps there were no other servants, I thought. And it seemed that Mr Heathcliff hardly ever received guests. His house is called Wuthering Heights. The name means “a windswept house on a hill”, and it is a very good description. The trees around the house do not grow straight, but are bent by the north wind, which blows over the moors every day of the year. Fortunately, the house is strongly built, and

《呼啸山庄》中的爱的解读

《呼啸山庄》中的爱的解读 【摘要】《呼啸山庄》通过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叙述了恩萧和林顿两家两代人的感情纠葛,是一个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爱情和复仇故事。因此,本文就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生死之爱、他们这种暴烈之爱的情感来源以及他们之间爱与恨的对立统一进行简要的解读。 【关键词】生死之爱;暴烈之爱;情感来源;爱与恨;对立与统一 奠定英国作家艾米丽·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小说《呼啸山庄》,主要描写了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在被山庄的老主人收养之后,受到了侮辱并且恋爱也不成功因而外出去致富,最后回来对和他的女朋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以及他们的子女们进行报复的一个故事。这部小说里所描写的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以及执着都深深的震撼了人们的内心,全文都充满着强烈的反抗压迫、争取幸福的一种斗争精神,但又始终都笼罩着一种离奇、紧张、浪漫的艺术气氛。本文试从他们的生死之爱、暴烈之爱、爱的原型以及他们之间爱与恨的对立统一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生死之爱 凯瑟琳在嫁给林顿之后可以说就已经从希斯克利夫的世界抽离了,这是迫使希斯克利夫离开山庄的最重要的原因。他的离开是因为受不了凯瑟琳对他灵魂的背叛,所以只有离开这个充满着他们爱的回忆的地方,但是这也是他再次回到庄园的原因,希斯克利夫承受不了这种思念的痛苦,再次归来,感受到回忆,让他的内心再次有了熟悉并且美好的温暖。可以说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的爱从内心里就是一种灵魂之爱,而对于林顿的爱则是一种对亲人的爱,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爱,但同时又都是美好纯洁的。林顿发现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之间的这种灵魂之爱的时候很坚决的要求凯瑟琳断绝这份爱,而这也把凯瑟琳逼上了死亡之路,也引发了希斯克利夫在随后的十八年里的相思之痛,整天认为凯瑟琳并没有离开这个世界,并始终想着盼望着凯瑟琳的归来,过着这样非人的痛苦的生活。 二、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暴烈之爱的情感来源 希斯克利夫是一名流浪儿,他没有父母,没有国家,甚至是自己的种族也把自己给抛弃了,因而他也是一名黑暗阴沉的孩子,在被老庄主收养之后,不可避免的会遭到山庄里的那些世俗人们的蔑视与欺负。老主人恩萧先生和凯瑟琳是山庄里唯一善待他的人。恩萧先生把他看做是上帝的恩赐,给予了他父亲般的关爱,但是这份爱又遭到了他亲生儿子的嫉恨。凯瑟琳是老主人的女儿,只有她和希斯克利夫平等相待,只有她才可以唤起希斯克利夫内心中的激情,所以她是希斯克利夫能在逆境中不断前进的勇气以及唯一的希望。虽然凯瑟琳懵懂的嫁给了别人,并因此导致了两人在后来遭受了明明相爱但却不能相守的痛苦,凯瑟琳最终在悔恨与自责中早早离世。凯瑟琳死后的十八年里希斯克利夫也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这种天人永隔的思念让希斯克利夫几乎发疯,在最后,在这种痛苦中他

《呼啸山庄》中蕴含的爱

《呼啸山庄》中蕴含的爱 内容摘要:在大多评论家眼里,《呼啸山庄》是围绕着希斯克利夫和他的报复展开的,同时也是一部爱情小说。但是,在这部爱情小说中占据中心地位的不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而是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复仇行动。但是在小说中除了希斯克利夫的复仇行为还蕴含着除了爱情以外的爱——恩箫先生对生命的爱,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对荒原的爱,凯瑟琳、希斯克利夫和凯蒂对自由的爱,以及凯蒂对书籍的爱。 关键词:生命之爱、荒原之爱、自由之爱、书籍之爱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仅有的一部小说。作品共有两卷,写的是英格兰北部荒原地带的两个家族、三代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呼啸山庄》是一部爱情悲剧小说,作者通过对希斯克利夫不幸遭遇的描写,无情地揭露了英国外省地主庄园生活的虚伪和下层人物的不幸,表达了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⑴《呼啸山庄》又不仅仅只是一部爱情小说,也不单单讲述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历程,在小说中也同样蕴含了爱的因素:对荒原的爱、对自由的爱、对书籍的爱。 1、对生命的爱 恩箫先生是在利物浦的街头发现希斯克利夫的,当时他是一个快要饿死的孩子,是个没有家的孤儿,而且不会说话。恩箫先生就带着希斯克利夫四处询问他的家人,可是没有人知道他家在哪。恩箫先生当时的时间很紧,有没有带太多的钱,他完全可以不再管希斯克利夫,任其自生自灭。但是,最后恩箫先生还是把这个流浪的孤儿带回了家,因为他决定不让他再在街头流浪了。 恩箫先生决定收养希斯克利夫,是因为他不忍心让这个孤儿继续流浪,更是出于对生命的爱。 2、对荒原的爱 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是在呼啸山庄长大的,当恩箫先生去世以后,他们更喜欢在荒原玩,那样可以摆脱辛德雷的羞辱和折磨。在荒原上,再没有人阻止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在一起。 当亨德莱把他们摔到后厨房的时候,希斯克利夫想了个办法说,“不如借那个挤奶女工的外衣来顶在头上,去原野上狂跑。”⑵因为“就是淋雨,也没有这儿更湿冷”。⑶ 辛德雷对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没有爱,对他们的成长一点也不关心,眼看着他们成年后都可能像野人般粗鲁。如果约瑟夫和副牧师责备他们礼拜天没有去教堂,辛德雷才会记起去用鞭子抽希斯克利夫,断凯瑟琳一顿饭。

呼啸山庄 人物性格剖析

爱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一直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它通过描述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畸形社会中人性的变异:人性因扭曲而萌发的强烈复仇。它以狂飙般猛烈的情感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希斯克利夫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的疯狂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下造成的特殊性格,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命运。 一、特殊环境造成特殊性格 环境先于性格而存在,性格也就在改变环境的努力过程中形成,因此,人们说环境塑造性格。进一步而言,特殊的环境必然造成特殊的性格。《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过分残忍的性格,完全是他周围的环境所造成的。 毋庸置疑,金钱主宰一切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希斯克利夫所处的正是一个金钱的社会,在那里,贫穷是可耻的。无论是否因你的过错而导致的贫穷,无论是否你有努力的过程,只要你现在仍是衣衫褴褛,你就注定遭受耻辱。贫穷带来的无穷无尽的耻辱生活就像一把刻刀,不断雕刻、改变着希斯克利夫的性格。 希斯克利夫是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他是贫穷的。他被呼啸山庄的老庄主恩萧收养,改变了他贫穷的生活。老恩萧和他女儿凯瑟琳的善意接纳和关怀使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他用最好的方式回报恩人——打开心,接受别人,并渐渐与凯瑟琳相爱了。虽然凯瑟琳的哥哥辛德雷异常讨厌他,但是甜蜜的爱情让他打算为了凯瑟琳去奉献一生,“永远生活在凯瑟琳的阴影下”,即使被她的哥哥辛德雷使唤,遭受无穷的嘲讽,他也毫不介意。可没过多久,生活又和希斯克利夫开了个玩笑。老恩萧死了,辛德雷成为了呼啸山庄的主人,这一变化使希斯克利夫降为了仆人,他再次贫穷。所不同的是,他此时拥有了凯瑟琳的爱,他把自己的爱全给了凯瑟琳,除了这个,他什么都没有了,甚至是尊严。对于一个生活在这种环境的人,凯瑟琳几乎就是他的生命,是他生活的全部希望。 然而,这份爱并没有持续多久,凯瑟琳受制于那个世俗的社会,受制于金钱的诱惑,最后决定嫁给画眉山庄的主人——埃德加。虽然她说“我对埃德加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在冬天变化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变化成叶子;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则像树下面永恒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永久的。”相信当希斯克利夫听到凯瑟琳说:“嫁给希斯克利夫就会降低我的身份”时,用肝肠寸断这几个字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也并不以为过。 凯瑟琳的变心使希斯克利夫生命中最后一点爱消失了,强烈的爱化为了强烈的恨,强烈的恨化成了他强烈的个性——坚硬、不屈、残忍。表面看,这一切都是因为凯瑟琳对爱情的背叛而造成的,实际上却显露了那个时代强烈的的价值取向——贫穷是可耻的! 二、特殊性格决定特殊命运

对《呼啸山庄》的多重解读

对《呼啸山庄》的多重解读 《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同时也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小说讲述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而愤然出走,衣锦还乡后对与其爱人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小说通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却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小说作者通过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种种恐怖的事件。 这部被称为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唯一的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作品,历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解读。在这部作品里,传统的叙事时序被打乱,倒叙的手法使故事富于跳跃性、戏剧性,使读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曾被评论家指责为“乱七八糟、拼拼凑凑、不成体统”。然而这种不拘一格的叙述方式正是作者的匠心独具之所在。正是这种精巧的布局、独特的表现手法,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完成了作家对生命、爱情、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追求,体现了小说的魅力和价值。本文尝试从小说的爱情线索、人物情感,以及女性人物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解读: 1、从形式主义的视角解读呼啸山庄 形式主义强调对作品形式的分析,而非内容的研究。形式主义认为,一部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东西是与它是如何组成的联系在一起的。这里的“如何组成”便是作品的形式。如果我们不注意《李尔王》是通过双线结构的方式构建起来的,我们就无法充分理解它的意义。在这种结构中,老国王在一条线索中死去,而新国王却在另一条线索中诞生。剧本意义的充分表达要求这种双线结构的形式。(摘自《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迈克尔·莱恩[美])也就是说,《李尔王》中意义的产生依附于双线结构的构建。 探究《呼啸山庄》的叙事形式不难发现,小说铺展着两条爱情线索:一条是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恩肖以及埃德加·林顿的爱情三角关系;另一条则是林顿·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林顿还有哈里顿·恩肖的三角关系。这样的人物关系看似复杂,实质可划分为两代人的爱情线索;但这两代人的爱情线索又并非平行发展,而是相互交错、共同延续。在这里,两条爱情线索共同支撑起整部小说的人物命运。其中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线索一的“参与者”,同时也是线索二的“策划者”。作者让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肖恩相爱,却又安排“第三者”埃德加·林顿插足,使得希斯克利夫从美好的爱情愿望里跌进了无尽的仇恨与悲痛中。线索二的出现正是希斯克利夫悲痛愤恨的延续以及复仇心理的爆发——他让自己那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爱与恨

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爱与恨 贵州长顺白云山中学陈朝云 摘要:《呼啸山庄》是一出爱情悲剧。作者的全部心血凝聚在希思克厉夫和凯瑟琳形象的塑造上。小说的情节结构是依照希剌克·厉夫与凯瑟琳的爱------恨------复仇------人性的复苏而展开的。《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一部小说。在这本小说中,作者向读者讲述了以希思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情为主题的复仇故事。无论是在主题结构上,还是在艺术构思上,作品都表现出了女作家超乎寻常的独创性。本书于1848年出版时,并未引起多大的注意。即使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故事引起了巨大的震撼,但也被认为是一种令人作呕的恐怖。评价家中的一些人们斥之为一部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直到她离世后,她的作品才被人们重新认识。20世纪以来,对于《呼啸山庄》研究蜂起,各种解释层出不穷,它所获得的评论比夏洛蒂所有的小说加在一起所获得的还要多,直到今天它依然焕发着它青春的魅力,他究竟有哪些独特的气息吸引着如痴如狂的读者呢?是希思克厉夫、凯瑟琳爱与恨交织的爱情赞歌;是复仇着咆哮着的病态痛苦;是作者对荒原的深刻理解阐述;是那打破同时代叙述风格的超前。 关键词:呼啸山庄爱与恨凯瑟琳希思克厉夫。 《呼啸山庄》自被人们认识以来,读者群越来越大。它也自然有了“最让人猜不透的英国小说之一”这样的称谓。也有好多人称之为“文学中的斯芬克司”。然而在本书出版之前,这位女作家几乎是默默无闻的。只是她离世之后,人们对这部作品的热爱才进入狂热,对于她的研究解释也多如牛毛。好多的读者更是反复的阅读,似乎总能在里面找到能产生共鸣的东西。这位女作家,一个荒原上的隐居者,足不出户,几乎没有什么社会经历和社会经验。而且据考证,她没有爱过任何人,也没有被任何人爱过,她是用怎么样的心态和方式写出这英国最伟大、最炽热的爱情故事的呢?这些都是读者一直在思考的疑问。思考归思考,但阅读的劲道似乎总是那么旺盛。我们几乎随时都可以从呼啸山庄中感受到股股的各种人文主义气息,有时让人亲切,有时让人恐怖,有时却让人心痛。这些气息穿梭在整个故事和这片荒原里。我读《呼啸山庄》有如下感受: 一、乡土荒野中的爱与恨 《呼啸山庄》从头至尾都是弥漫着乡土气息的。所有的故事都以之为背景。他带着荒原的色彩,荒原中的野性像石楠的根一样虬结多枝。呼啸山庄是风暴肆虐的地方。场景时而阴云密布时而鬼哭狼嚎,时而暴风骤雨,阴森惨淡,故事始终再神秘气氛的笼罩下。从呼啸这一名词上也可以看出这地方在风暴天气中所受

呼啸山庄人物形象分析

呼啸山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呼啸山庄》是英国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品,是西方文学的巨着,它奠定了艾米莉·勃朗特在英国文坛的地位。它通过记述两代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给我描绘了一个畸形社会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中被扭曲的人性。小说的作者以她独特的笔法对人物的心理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对人性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从而成就了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鲜明独特的性格, 关键词:希斯克利夫;凯瑟琳;辛德雷;埃德加;第二代人 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史上记述复仇的经典作品,它主要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来剖析人性,其主人公在性格上都具有19 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烙印。希斯克里夫冷酷、残暴但对凯塞琳有着的热烈执着的爱,卡瑟琳任性不受拘束并且爱慕虚荣,埃德加·林顿温和有绅士风度但懦弱重视所谓名誉,辛德雷因为自小就受冷落而变得残暴冷漠,哈里顿卡西和小林顿也因上一代的爱恨纠葛而在人性方面产生了扭曲,本文就通过对呼啸山庄里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剖析人性,体悟认得爱与恨的关系。 一、希斯克里夫 希斯克里夫有着叛逆、孤傲、顽强、冷漠的性格,他的生活经历使他有一个敏感质朴的孩子一步步发展成一个极端的叛逆者和残暴的复仇者,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希斯克里夫是呼啸山庄的老恩肖捡回的弃儿,老恩肖非常宠爱希斯克里夫,由此而引起亨得利的嫉妒,老恩肖死后,亨德利成为了呼啸山庄的主人,便开始虐待他,使他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并从事仆人的劳动,像动物一样活着。希斯克里夫开始变得孤寂。这时,同样不喜欢受社会的束缚与羁绊的凯瑟琳成了他情感的唯一寄托,渐渐地,两人之间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当他得知凯瑟琳因为嫁给他会使她降低身份而选择答应有金钱和地位的埃德加林顿的求婚时,一切曾经支撑他忍受虐待的力量顷刻消失,他悲愤地逃离了呼啸山庄。周围人的侮辱和虐待让他的性格变得更坚强也更冷漠,这些他都可以隐忍,然而当他唯一在乎的爱情也背叛了他时,他就转为了彻底的叛逆和个人主义,这为他对社会的反叛和复仇埋下伏笔。三年之后,希斯克力夫重返呼啸山庄。他表面看上去温文尔雅,内心实则燃烧着复仇的火焰。他有计划地对每个曾经伤害过他的人展开报复。诱使亨德利赌博,从而侵吞呼啸山庄:他虐待亨德利的儿子。从小不让他接受教育,教他粗俗的言语和行为,打发他做仆人的工作,他把亨德利当年对待他的手段变本加厉地运用到哈里顿身上。他骗取伊莎贝拉的芳心以谋取林顿的家产,婚后却不断地从精神上折磨她;他还强迫卡西嫁给他的儿子小林顿从而完全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财产控制在自己手中。此时的他在复仇心理的驱使下人性已经完全被扭曲,成了一个心里充满恨的凶狠的魔鬼。 然而在魔鬼希斯克里夫的血液里却始终保留着对卡瑟琳的强烈的爱情,童年时代当身边所有的人都鄙视虐待他时唯一支持他的就是与卡瑟琳间的感情,当听到卡瑟琳说和他在一起会降低她的社会地位时,他便毅然选择了离开。在他的复仇过程中,他报复每一个伤害过他的人,可是对于背叛了他们爱情的凯瑟琳,他却依然深爱,甚至在起初也是为了凯瑟琳而使得复仇进度缓慢,由此可以发现,在希斯克里夫的精神里,恨只是爱的异化,他一直热烈地爱着卡瑟琳,因为爱,而要报复阻碍他们在一起的辛德雷,因为爱,而要报复抢走了卡瑟琳的埃德加一家。 二、卡瑟琳 从本性层面来分析,卡瑟琳是一个单纯善良,追求自由、桀骜不驯的人,当老恩肖去世所有的人都歧视和虐待希斯克里夫时,唯独卡瑟琳关心他,陪伴他,她虽然很顽劣,但“她并没有坏心,因为她一旦真的把你弄哭了,就极少不陪着你哭”。她野性十足,完全不同于封建庄园的那些小姐,她和希斯克里夫“两人一大早就跑到野地里去,一玩就是一整天,这是他们的一大乐趣,随后的处罚只不过是让人发笑的小事一桩。”当约瑟夫逼迫他们念圣经

论《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论文编号: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论文作者: 准考证号: 作者单位: 指导教师: 主考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013年7月

摘要: 《呼啸山庄》在艺术上具有独创性,小说体现出女作家别出心裁的艺术结构,艾米莉的叙事系统虽然复杂,但却处处运转、衔接的非常轻松妥帖。并且时不时运用多视角、多层次的叙述手法。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向人们展示了真爱,就像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一样,虽然他们没有结婚,但这两个灵魂永远不离不弃。作者用浪漫技巧展示了他们超人世的爱。同时也展示了艾米莉丰富的艺术想象。艾米莉将“爱”与“恨”这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中展现给读者,让“爱”在绝处逢生。整部小说用“疯狂的恨”来诉说“疯狂的爱”,越是绝处逢生的爱就越是拥有不可磨灭的力量!这也是艾米莉天才的艺术表现力所在。她远远的走在了同代人的前面。 关键词: 艺术特色艺术结构浪漫主义艺术想象绝处逢生

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我是带着极强烈的好奇心去读《呼啸山庄》这部的著作的。Wuthering Heights—如此冷傲、又如此大气的书名。究竟是怎样一个关于爱与恨的故事呢? 在读之前,我对其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认识仅限于她是《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妹妹。但是读完之后,我蓦然发觉艾米莉·勃朗特却原来是我相见恨晚的的老朋友。虽然她与我已相隔数百年,隔着国界,隔着文化,但这种精神的相通就如同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生与死的灵魂的对话一般。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英语文字也拥有这样慑人心魂的力量,我被书中描述的那种强烈的感情所慑服,被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阴郁所慑服,看完以后闷了很久,却欲哭无泪,心头好像压着一块乌云,那种阴沉的感觉很久都挥之不去。不是对希斯克利夫的恨,而是对人世间爱的另一种思考。也是为这种文字艺术的深沉所感染。 就像逗留在“蒙娜·丽莎”嘴角边的神秘的微笑,《呼啸山庄》也显示了一种永久的艺术魅力。在众说纷纭,层出不穷的“艾米莉热”中,我也想就我个人谈一下我对这部杰作的理解。 一、别出心裁的艺术结构 艺术结构对于一本小说,首先就是故事的叙述方式。 过去有很多评论家都不能理解这部杰作的艺术价值,说它是“充满着缺点的结构”(1900)。【1】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推崇《呼啸山庄》,把它列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可是连他也这么认为:“《呼啸山庄》

外国文学《呼啸山庄》结尾赏析

爱与恨的纠缠 ——《呼啸山庄》结尾赏析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恨的故事,这是一次魔鬼的复仇,同时这也是一场跨越生死的激情和那一段无法获得宽恕的人生。这就是我一直无法忘记的阅读《呼啸山庄》后的激动心情。 作为一部英国古典文学名著,我理所当然的认为它和其它十九世纪初女作家的作品一样,充满温文尔雅的贵族气派,弥漫着浪漫温馨的庄园气息,带着典雅和小资的品位,展示着俊男靓女的谈清说爱。这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情趣,传递着绅士和淑女理应遵循的爱情原则。像简·奥斯丁,夏洛蒂·勃郎特的作品,都是美好而幽雅,但或多或少,读太久会觉得有那么一点乏味。可是,《呼啸山庄》却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或者说,它不仅超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观念和欣赏水平,即使在今天,评论家也将它作为蕴藏着无数谜团,出自天才之手的世纪经典。 在这部作品你看到的是狂风肆虐下的荒凉原野,看到的是因压迫和虐待导致的刻骨仇恨,看到的是跨越生死、超越天地的激情,看到的是人性的撕裂、堕落和冰冻……就像是电影《呼啸山庄》中的一个镜头:背景是窗外极空旷又狰狞的凸凹不平的荒野,风呼啸着高高掀起窗帘,一个长相奇特的男子半跪在地上,和看上去极虚弱的一个女的相拥而泣,悲恸之状感天动地,说的一些话也是可以使人肝肠寸断,悲至极点,气氛很是压抑;音乐又深重,如浊水,回旋着淤结住,流不开化不了的让人喘不过气来。整个画面有点怪异的感觉,甚至让人有颤栗的恐怖感,仿佛有无形之手诡异的伸出来扼住了咽喉,使人窒息。 这就是《呼啸山庄》,爱和恨极端对立,又统一和谐;同时也是一把利剑,直接刺穿人性的本质。 而小说中最奇特、最神秘、最激动人心的内核无疑是爱与恨的纠缠反复:克厉夫和凯瑟琳的爱,爱到彼此的灵魂合二为一,感受彼此的痛苦和欢欣,承担彼此的灵魂和生命;克厉夫和凯瑟琳的恨,恨到宁愿死后也不得安宁,在彼此纠缠、彼此折磨中期待团聚。 这种爱与恨的高潮在故事的结局得到了最高的升华,克厉夫最终在一个大雨滂沱、狂风肆虐的晚上死了,死在当年他和凯瑟琳一同被关禁闭的小屋中,“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眼中保留着欣喜、兴奋的光彩……”。是的,他到另一个世界与凯瑟琳携手同游,而他们的爱也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克利夫的墓与凯瑟琳的紧紧挨在一起,像故事结尾处的描写:“这坟墓下的人,有怎样不平静的睡眠呢?”。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个不惜毁灭所有人的狂魔在死后竟然可以在获得安宁,竟然可以在死时得与爱人永远团聚? 可是,我却非常感谢艾米莉,或许,她真的是抓住了爱的精髓。 由爱开始的恨应该以爱来终结,无法被宽恕的爱,只能永远延续下去,不管以何种方式,直至相爱的人获得解脱。克厉夫或许是该死的,是应该被惩罚的罪人,然而,他终其一生未能与凯瑟琳长相廝守,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天人永隔,难道不正是为他的爱与恨付出应有的代价,接受最残酷的惩罚吗?那种在孤独、恐惧和绝望中等待与幽灵会面的焦虑和期待就像一把钝了的刀,一刀刀削割他的灵魂、一点点侵蚀他的肉体,最终把他推向死亡。克厉夫在被所有人唾弃的同时,艾米莉却从人性角度为他展现出了奇特耀眼的光彩,永恒的爱和至深的恨赋予他独特的魅力,一种散发着狂野欲望、不受约束的个性魅力。正如故事开头所描写的荒野之树,它是扭曲变态的,却是最不加修饰、自然生成的。克厉夫的一切都是环境造成的,他就是那荒野之树,努力地生存,抗拒着狂风暴雨,在变成了这样的丑态之后,用丑恶对抗、报复这制造丑恶的严酷环境。 艾米莉正是以如此独特、敏锐的视角揭示了人性,探讨了人性,理解了人性。在她的笔下,爱与恨以一种最本质、最自由的状态得到释放、延伸,她给我们看到了人性最美也是最丑的一面,让我们探寻到任何人内心都无法逃避的善与恶。

《呼啸山庄》中的爱恨纠葛

摘要:英国女作家爱米莉·勃朗特竭尽一生心血所作《呼啸山庄》,一直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小说通过描写希思克厉夫与凯瑟琳刻骨铭心的生死恋情,以及希思克厉夫因爱生恨而进行的疯狂复仇行为,展现了人性中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不平等的强烈报负。正是爱与恨的鲜明反差,特殊环境下的爱恨情仇造成了希思克厉夫那份独特的个性。《呼啸山庄》,它就像一把利剑,直接刺穿人性的本质。 关键词: 希思克厉夫;爱与恨;复仇人性 一、爱情——生命的曙光 希思克厉夫原本是个流浪街头的孤儿,被好心的恩肖先生——呼啸山庄的老主人收养后,与恩肖的儿子辛德雷和女儿凯瑟琳生活在一起,但是他却“夺取”了主人本该赋予辛德雷和凯瑟琳的爱,因此备受辛德雷的欺凌虐待。呼啸山庄对希思克厉夫的孤立和排斥理所当然使他对所有人都充满了敌视,但是凯瑟琳却是他忠实的伙伴,他俩在共同的反抗中萌发了真挚的爱情。因为他们两人天性相同,疯狂而又任性。他们的爱是热烈的甚至是疯狂的,他们不是普通的爱人,而是灵魂的伴侣。他们作为对方的另一个自我而存在于生命的深层,一旦分离,自我便被驱逐,灵魂也将孤独无依。但是他们的爱情不被旁人理解和接受。希思克厉夫被当作下人,流浪儿的低贱出身剥夺了他享受优裕生活的权利,他被辛德雷粗鲁地打骂和侮辱。然而这一切遭遇都没有让他产生逃离呼啸山庄的念头,因为凯瑟琳的爱一直支撑着他。对于一个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凯瑟琳几乎就是他的生命,是他生活的全部希望。 二、爱情背叛引发残忍复仇 对希思克厉夫来说,凯瑟琳比他自己都重要,他说“:凯瑟琳,你知道,我忘了你也就忘了我自己。”甚至在凯瑟琳死了之后,她的灵魂一直萦绕着他将近二十年。由此可见,希思克厉夫对于凯瑟琳的爱是多么深刻而热烈,这是无论生死的灵魂之爱。然而,这份爱并没有持续多久,凯瑟琳受制于那个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虚荣心的驱使,最后决定嫁给画眉山庄的主人——埃德加·林顿。但当希思克厉夫听到凯瑟琳说:“嫁给希思克厉夫就会降低我的身份”时,在那个漆黑的暴风雨之夜,他悲愤地离开了呼啸山庄。因为“他能忍受林顿的拳头,眼睛都不眨一下,也不掉一滴眼泪”,却不堪忍受凯瑟琳出于虚荣,嫌弃他地位低下而扬言要嫁给林顿的事实。他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充满了原始野性的复仇者,因为爱人的背叛激化了他人性中冷酷残忍的阴暗面。他就像一个恶魔,疯狂地报复儿时对自己不逊的辛德雷和他儿子哈里顿,报复林顿和他妹妹伊丽莎白,曾经因凯瑟琳爱的感化而深藏心底的野性暴露无遗,日益尖锐直至占据他灵魂的绝大部分,他变得恐怖而阴森。希思克厉夫对凯瑟琳当年的背叛深恨不已,对凯瑟琳至今还怀疑他的深情而伤心绝望。他咒骂她,带着绝望、痛苦的火焰和泪水不肯宽恕她,甚至在她死后,诅咒她灵魂永无安宁。他进入了一个癫狂野性的世界,他在狂风中呼号,在痴恋中撕心裂肺地痛苦挣扎,当他带着刻骨的仇恨、带着处心积虑的复仇计划、带着血腥屠戮的罪恶快感回到了呼啸山庄。他决意要把曾经的仇人、情敌一一逼上绝路,把对手的财产一步步占为己有,就像是来自地狱幽冥的邪恶诅咒。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降到了冻结的冰点,就像降落在山庄的那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人类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被深深地淹没在人和人之间的不正常的憎恶、仇恨下面,这是人性的沉沦和冻结。 三、人性的复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