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透镜 学案

6.1透镜-学案

科目:物理班级:八年级学生姓名:

当堂检测

一、必做题:

1、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是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的饮料塑料瓶的。这是因为雨水进入饮料瓶后,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 _ ___镜,对太阳光有_____ ____的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

2.要想利用凸透镜使点亮的小灯泡发出的光线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__________上.

3..如下图,一塑料薄膜组成的顶棚下堆放着一堆干草,夏天雨后,阳光穿过薄膜上的积水,照射到干草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薄膜上的积水形成一个大凸透镜,如果其焦点恰好在干草处,干草有可能燃烧

B.透镜都是固体物质组成的,液体不能起凸透镜作用

C.起凸透镜作用的应是塑料薄膜

D.水和塑料薄膜共同起凸透镜作用

4.以下光线通过透镜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二、选做题:

6.完成光路图

7.完成下列光路图。

总结

评价

板书设计 6.1透镜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正措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六章常见的光学仪器导学案

本章知识点 一、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主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透镜的主光轴。 光心:薄透镜的中心点叫做透镜的光心。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形成发散光,这些发散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一点,这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虚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凹透镜的焦距。 焦距越小的透镜,会聚(或发散)作用越明显。 3、透镜的分辨方法 (1)手摸法:中间厚边缘薄的为凸透镜。 (2)聚焦法:用太阳光对着透镜照能得到细小亮斑的是凸透镜。 (3)放大法:看书上的字放大的是凸透镜。 二、凸透镜成像 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像距等于2倍焦距。 3、当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2倍焦距。 4、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距大于1倍焦距。 5、放大镜的使用: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使用时应使物体尽量远离透镜,但物距不得超过一倍焦距。 三、生活中的透镜 1、幻灯机与投影仪:幻灯片或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镜头到屏幕的距离为像距。 原理:当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物距。 屏幕上要成正立的像,幻灯片必须倒放。要使屏幕上得到的像更大,应当使凸透镜与幻灯片或投影片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第 1 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案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方法过程目标 1、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特点及条件。 教学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准备: 光具座,凸透镜,火柴,光屏,蜡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这个游戏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教师:我们现在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箭头,就用我们的小水珠先离得近一些来观察箭头,然后逐渐离开,注意你在移动过程中,你看到的像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一开始我看到正立的、放大的箭头,后来我把凸透镜向上移,看到箭头变小了,而且是倒像。 教师:其实小水珠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也就是凸透镜,成放大的像,但凸透镜总能成放大的像吗? 学生:不是的。 教师:的确通过上节的学习和我们刚才的小游戏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有时成倒立的像,有时成正立的像。那么凸透镜的成像的不同和什

么有关系呢?凸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猜想 教师:问题提出来了,我们想想看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教师:凸透镜到箭头的距离在变,结果看到的像就不一样。 教师:同学把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并排放着,分别通过两个凸透镜来看箭头,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 学生:一开始我移动凸透镜看到两个箭头一起放大,再移动,小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是放大、倒立的,而大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仍然是放大、正立的。 教师: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使你看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这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教师: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有了这些猜想之后你应该怎么办? (三)制定计划 学生:制定计划,怎样实验研究。 教师:在制定计划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等,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义。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教师:希望同学们在制定计划时不要受光具座的限制,可以不用它,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 教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研究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汇报自己设计的方案计划。 学生1:先选用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再让物体经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等大的像,量出物距和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重复实验,分析焦距与成像的关系。 学生2:把凸透镜固定,把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量出物距,试试看得到的像是怎样的情况(大小、位置、正倒)也要记录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做。 学生3:固定物体和光屏,移动凸透镜看能不能得到像,测u、v,改变物体和光屏之间的距离,再重复实验。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八年级物理(北师大版)下册导学案:6.3生活中的透镜(教师版)

第六章:常见的光学仪器 课题: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 【学习目标】 1、记住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记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记住如何区分实像和虚像; 4、记住望远镜和显微镜有放大作用。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 【预习】 Ⅰ、教材助读 阅读课本:P10-- P12页知道: 1、幻灯机、投影仪及投影仪的构造; 2、照相机的构造及成像; 3、望远镜和显微镜目镜和物镜。 Ⅱ、预习自测 1、投影仪的构造有:、、、 、和。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镜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镜头形成一个,的像。 3、仔细观察图6-16,发现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镜,胶卷相当于,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在胶片上,形成一个,的像。 4、望远镜和显微镜都是有两个透镜组成的靠近物体的叫镜,靠近眼睛的叫镜。 【探究】 探究一:.幻灯机和投影仪 1、投影仪的构造: 2、幻灯机和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1)像的正倒、大小及虚实: 2)比较像距物距的大小:3)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异侧? 4)平面镜的作用是。 5)为了能使人们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 该如何放置? 6)如果希望像变得大一些,而且还要保持 清晰,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 探究二:照相机 1、照相机成像原理图 2、成像特点: 探究三:望远镜: 1、物镜(u>2f ): 相当于的镜头, 成像,起作用。 2、目镜(u<f ): 相当于的镜头, 成像,起作用。 探究四:显微镜 1、物镜(f<u<2f ): 相当于的镜 头,成像,起作用。 2、目镜(u<f ): 相当于的镜头, 成像,起作用。 小结: 【当堂训练】 1、放映幻灯时,要想使屏幕上出现放大的 “上”字,幻灯片的插法应选用图中的 () 2、小明用照相机给同学小宇拍照时,发现 了一些特点,请根据你的经验和知识,帮 他完成下列填空。 1)小宇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选填“大 于”“小于”或“等于”)底片离照相机 镜头的距离。 2)小宇离照相机镜头越远,小宇在底片上 所成的像越。 3)照相机底片上所成的像一定比小宇本 人。 4)人和像在凸透镜(镜头)的(选填 “同”或“异”)侧 5)人与相机距离在u>2f 的地方.若想使底 片上的像变大,应使照相机人,同时 使镜头底片(填“靠近”或“远离”) 即(暗箱长度或使镜头) 3、下列几种情况成实像的是() A、平面镜成像 B、放大镜中字的像 C、看到的水中的鱼和云 D、从投影仪屏幕上看到的房屋 【课后作业】 1、李东同学从侧面透过球形玻璃缸欣赏水 中游动的金鱼,他所看到的“金鱼”是 () A、倒立放大的 B、正立放大的 C、倒立缩小的 D、正立缩小的 2、关于实像和虚像,说法错误的是() A、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 由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B、实像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都是 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C、实像能用眼睛看,能显示在光屏上;虚 像能用眼睛看到,但不能显示在光屏上 D、实像一定是倒立的,虚像一定是正立的 3、不属于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是() A.照相机B.放大镜 C.投影仪D.潜望镜 4、课后第一题 5、课后第二题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6.1《透镜》名师教案教案与反思

第一节透镜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东进学校陈思思

(一)透的概念: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物体。 (二)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1.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2.光心:薄透镜的中心点通过光心的光,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四)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三条特殊光路类 和凸面镜和 凹面镜对比 得出透镜的 概念 讲解各种透 镜的制作方 法 讲解主光轴 和光心的概 念 小结:凸透镜 对光具有会 聚作用,凹透 镜对光具有 发散作 用。焦点: 平行于主轴 的平行光通 过凸透镜后 观察、对比 给导学单上 的透镜分类 观察、记忆 探究:通过光 心的光,光传 播方向不改 变! 探究:透镜对 光的作用并 展示 探究:焦点、 焦距 书上记录

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拓展延伸知识升华 课堂反馈课外探究完成下列透镜的光路: 将两种透镜“分解”,将透镜转化 为“三棱镜”分析。 1.水透镜的制作和实验 2.查找“引起森林火灾的原因” 会聚主轴上 的一点。 焦距焦点到 光心的距离。 总结三条特 殊光路 出示光透过 三棱镜时的 光路小结: 光路向“厚” 折 练习、展示 回忆 画出它的折 射光线 观察光 路 描述学到的 知识和方 法 观察、记下 作业

【素材积累】 1、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2、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6.1透镜说课教案

物理八年级下北师大版6.1透镜说课教案 一、《透镜》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一节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能否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光学的关键,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凸透镜、凹透镜,了解焦点、焦距等基本概念。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会作相关的光路图。 过程与方法: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点: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难点:能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了解了光的折射定律,具备学习透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但对光经过透镜的作用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 体系。 四、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探究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法。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观察、讨论和归纳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面境遇透镜的区别引入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二、新课学习 第一步:自学教材,完成学案探究一的内容。掌握透镜的类型、特点、以及两个基本术语主光轴和光心,引导学生绘制图形,标注这些元素,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第二步:师生互动,教师播放实验,学生观察,作图分析总结完成透镜对光线作用的学习,达到对学生观察总结能力的培养。 第三步:分析透镜对光线作用明确焦点、焦距完成学案探究三内容。 第四步:自主练习。引导学生先独立完成学案反馈习题,再合作交流。达到巩固应用新知的目的。第五步:小结课堂学生小结这节课的收获,培养学生总结概况能力。 第六步:作业布置 1、完成《动手电脑学物理》1、2、3 。达到巩固应用新知的目的。 反思: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观察讨论归纳的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观察、归纳、巩固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怎样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6.2《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参考教案1

二、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能力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体验目标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2)凸透镜成像规律。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要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因而宜采用实验、讨论、探索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 光具座(或刻度尺)、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能利用光的折射成像的原理工作的,它们各自成的像有何不同?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 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两倍焦距。

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像是指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可用光屏承接;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只能用眼睛看到,而不能用光屏收到。 2.探究互动 互动1 实验中如何使光屏能接收到烛焰的像? 明确: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要调整在同一高度,另外蜡烛必须放在一倍焦距之外。 互动2 将蜡烛由远处逐渐移向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何变化?像距怎样变化? 明确: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小组之间交流自己实验的探究过程。互动3 区别实像与虚像。 明确:实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能用光屏承接;虚像看得见但光屏承接不到。3.达标反馈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应调整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烛焰的像能呈在光屏中央. (2)下列哪种像不可能得到(D)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缩小的实像 (3)小明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他把蜡烛放在离焦点5 cm 处,则所成的像一定是(C) A.正立的B.倒立的C.放大的D.缩小的 (4)下列光学仪器中,利用其能得到放大实像的是(D) A.放大镜B.潜望镜C.照相机D.投影仪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与原理。

6.1《透镜》教案-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透镜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初步认识实像、虚像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上节复习 1.概念检查。 2.作业讲解。 二、凸透镜成像实验: 1.几个概念: 物距(u):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像距(v):像到透镜的距离; 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虚像:能看见但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有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 2.实验器材:光具座(有时可以用刻度尺代替)、凸透镜、蜡烛、光屏(有时要火柴); 3.实验准备:测定所选凸透镜的焦距f; 4.实验过程: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然后使烛焰从距透镜较远处逐次靠近透镜,每次都调节光屏、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是如何随物距的减小而变化的? 5.实验结论: A.u>2f时,f2f,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D.u=f时,不能成像; E.uu,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6.注意点:将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处在同一高度,为蜡烛的像完全呈现在光屏的中央。 7.总结:一倍焦距处是倒立、正立的分界点,也是实像、虚像的分界点;两倍焦距处是放大、缩小的分界点。

u>f,当u减小时,v增大,像也变大;uu>10厘米 C.u=40厘米 D.u>40厘米 (4)用照相机照相时,想让人的像更大一些,应该() A.加大人与相机的距离,并且使底片向镜头靠近 B.加大人与相机的距离,并且加大底片和镜头间的距离 C.减小人与相机的距离,并且使底片向镜头靠近 D.减小人与相机的距离,并且加大底片和镜头间的距离 (5)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15厘米。若把放在镜前20厘米处的物体沿轴向透镜移动10厘米,在此过程中物体通过透镜成的像的变化情况是() A.始终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并且像会逐渐变大 B.始终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并且像会逐渐变大 C.由正立放大的虚像变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D.由倒立放大的实像变为正立放大的虚像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常见的光学仪器3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三、生活中的透镜 年级八科目物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三、生活中的透镜授课类型新授 课标依据 2.3.5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应用。 一、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二、学情分析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三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理性的认识。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 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认识虚实像的区别。过程与 方法 (1) 通过制作照相机模型,学生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和原理。 (2) 学生主动观察,能利用自身经验综合分析问题,发展观察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 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 通过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激发求知欲,乐于探 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 点 1.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认识同一透镜在物距不同时成像不同。 2.认识虚实像的不同。 教学难 点 虚像的成像原理。 五、教法学法观察法、演示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镜头”留下美景,同时也记录了世界。 请同学们欣赏“镜头之美”: (ppt图片) 二、新课讲授: 导语:同学们,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用照相机拍照留 纪念。你们想了解照相机吗?又想了解它的那些知识? 一、照相机 (教师利用视频介绍照相机的结构) 1.介绍照相机:①用课件展示照相机,介绍照相机的构造,镜头相当 于凸透镜,光圈控制进光量,快门控制胶卷什么时候感光… ②介绍照相机如何成像,以及如何冲印照片? 教师:同学们看,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那么 在胶卷上会成一个像。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 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 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2.制作模型照相机: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头的器材制作简易的照 相机。其次,模拟照相机成像。 以小组为单位,调试模拟照相机,步骤: (1)镜头对准窗外远处景物,调节相机,直到在半透明纸上得到一 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点。 (2)探究:从拍摄远处景物到近处景物,应如何调节透镜到半透明 纸之间的距离,纸上的像如何改变?(注:此处只重过程方法,不重 结论) 3.探讨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同学们:请总结一下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强调物距大于像距) 学生总结:照相机成像时景物离镜头远,像离镜头近,成的是倒 立缩小的像。光实际到达了胶片处,所以成实像。 通过欣赏镜头美 景和摄像机记录 的精彩瞬间,让欣 赏感受透镜在生 活中的价值,由此 激发学习热情。 通过了解结构使 学生了解照相机 成像的过程,为理 解原理做好铺垫。 学生经历了上面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太平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 6.2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导学流程:预习导学→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当堂小结→课后学习指导 一、预习导学: 【知识准备】1、复习巩固——画出下图中光线经过透镜后折射的光线。 【教材助读】 1、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的一侧,在凸透镜另一侧的白屏(或白纸)上是否会得到一个图像? 2、能成在光屏上的像叫________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所成的像。 3、不能成在光屏上,但能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像是______像。虚像是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像,只能用肉眼看到。 【预习自测】 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放好仪器,调节 、 和 ,使它们中心的高度相同,即都处在透镜的主轴上,叫共轴调节。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二、合作探究: 1、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呈实像?什么情况下呈虚像? 2、凸透镜呈的像的大小有变化吗?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 探究点一:探究凸透镜成像 (一)问题与猜想 学生实验: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张白纸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移动蜡烛 和白纸的位置,你发现能得到什么样的像? 提出问题 学生猜想 (提示:成像情况,焦距f ;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用u 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像距,用v 表示) (二)制订计划 1、你认为需要哪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 2、你认为除了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特点外,还需测什么量? (提示:凸透镜焦距已知,不必测量,标签上已注明) 3、你认为该实验应分几种情况来研究,学生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探究,并把现象和数据填在表格中 探究点二:总结凸透镜规律 1、 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成实像时, 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3、凡是实像都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凡是虚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填“能”或 “不能”) 4、成实像时,像和物分别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 ;成虚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 5、物体从远处逐渐靠近焦点的过程中,所成像越来越 (填“大”或“小”或“不变”),像距越来越 (填“大”或“小”)。 三、物理中考考点(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穿衣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B.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汽车观后镜成正立缩小实像. D.幻灯机成倒立放大实像. 2、下列几种情况中,利用了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这一特点的是 ( ) 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透镜导学案2021-2022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6.1透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通过实验,学会如何简单的、粗略地测出透镜的焦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学习重点:透镜的主轴、光心、焦点、焦距;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思考问题,回顾知识 1、什么是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是什么? 3、做一做: 4、 二、学习新课 1、合作探究一、透镜 (1)观察课本插图,图中列出的6种透镜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按结构分成两类,一类是,特点是 另一类是,特点是 (2)透镜的相关名词: ①主轴:叫主轴, ②光心:叫光心。 经过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 2、合作探究二、焦点和焦距 (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用一个光屏在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出

现的现象。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的光斑 (2)焦点:我们在实验中得到的光斑是由光经折射以后形成的,我们把这个点称为凸透镜的焦点。如图6-5甲中的F点。 焦距:指的是如图6-5甲中的O-F的距离。 (3)你能简单说出在你做的小实验中的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吗? (4)用近视眼镜对着太阳光看去,好象光是由凹透镜后的某一点发出的,这一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虚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指出图6-4乙中的焦点和焦距。 (5)认识并画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做一做:(1)将一本书放在一个盛满水的玻璃杯后面,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在一块干燥的玻璃片上滴几滴水,观察课本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合作探究三、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并作出三条特殊光线。 透镜对光线的会聚和发散作用应由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比较来得出,即 更加靠近主轴---------会聚 折射光线在原入射光线的方向上 更加远离主轴---------发散 焦距越小的透镜,会聚或发散作用越明显。 三、自主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主轴、光心、焦点和焦距,以及对光线的作用。试着说出各部分的内容。 四、自主测评: 1、画出光经过透镜后的光路: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探究 凸透镜的成像》导学案

课题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课时 1 课型展示学生活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学习目标 1、研究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习运用具体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互相协作的精神 7、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凸透镜的焦距f= 物距u 像距v 像的特征应用 正倒大小虚实位置变化规律 u>2f u=2f f10 cm C.f<10 cm D.f>20 cm 8.如以下图,是赵强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装置,其中还需要调整的是__________。调整后烛焰能在光屏上成 ____________立的实像,假设想使像变大,应将蜡烛向__________移。 四、归纳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什么疑惑? 重难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生活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预习交流 1、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30 cm处逐渐移到离透镜20 cm处的过程中,像与像距的变化为〔〕 A.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 B.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增大 C.像先小后大,像距逐渐增大 D.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变小 2、通过实验发现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可以成放大的像,也可以成缩小的像;可以成倒立的像,也可以成正立的像。我们可以看到,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取决于物距和凸透镜的____________关系。 3、当物距___________ 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的像是___________实像;当物距___________焦距时,成虚像,并且虚像的尺寸___________。 4、通过预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二、探究释疑 1、提出问题:像的大小、正倒和虚实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测: 3、设计实验: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1〕. ;2〕. ;3〕. 。 5、实验器材:。 6、实验探究:介绍方法与步骤 〔1〕将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例如u=4f、u=3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例如、。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例如、。假设在屏上不能得到蜡烛的像,则用眼睛透过透镜观察蜡烛的像。并记录像的正倒、大小。教学后记

北师大版8下物理 6.3生活中的透镜 教案设计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幻灯机和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②知道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③知道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③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③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①幻灯机和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②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2.难点: ①幻灯机的工作过程中如何调节像的大小。 ②照相机的工作过程中如何能够让像的大小发生变化。 教学用具 凸透镜、纸筒、半透明纸、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仪器,哪些用到凸透镜? 学生:幻灯机、投影仪、照相机、放大镜。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活中的透镜。回忆上节课所得结论。投影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新课教学: 1.幻灯机和投影仪

猜想:幻灯机、投影仪的构造是什么?能成怎样的像? 投影投影仪的结构图。给学生讲解其构造。 提问:物体在什么位置放置?所成的像在什么位置? 要求学生完成表格,投影表格。 教师:由此说明投影仪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提问:反光镜有什么作用?投影幻灯机结构图 学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想一想:要在屏幕上成正立放大的图片,应如何放置幻灯片? 学生:倒着放。 想一想:要使像更大一些,怎么办? 学生:使幻灯片和镜头的距离减小。 2.照相机 做一做:让学生拿纸筒两个,凸透镜和半透明纸。做成简易照相机。 看一看:看窗外的景物,调节半透明纸和凸透镜的距离,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景物是倒立缩小的。 教师:学生完成表格。投影表格 提问:照相时人向镜头靠近(远离),应如何调节照相机才能获得清晰地像?投影提问 学生:把镜筒拉长。 3.放大镜和显微镜 (1)放大镜 做一做:凸透镜一个。 看一看: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字怎样?改变凸透镜和字的距离,字又怎样? 学生:字是放大的,字和凸透镜的距离变小,字变小。 由此说明放大镜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显微镜 教师:放大镜放大的倍数一般只有几倍,最多不过20多倍,要想进一步提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案

6.2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2、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数据分析获得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让学生通过透镜看书本上的字;让学生通过透镜来观察周围的同学。 通过刚才的现象我们发现凸透镜可以成像,并且成像各有不同。那么,它在什么情况下成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像呢?有什么样的规

律?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任务。 (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 凸透镜成的像的大小、正倒、虚实与什么有关?有什么规律? 2、猜想:引导学生猜想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实验器材:凸透镜(焦距已知)、蜡烛、光屏、光具座、火柴。 (3)实验组装:注意组装器材时应怎样。 物距(u):物体到透镜关心的距离。 相距(v):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试一试:在光屏上找一个清晰的像。(纠正学生在实验组装中出现的错误) 4、进行探究,收集证据: 实验探究一:调节物距、像距使光屏上成缩小的像 总结:当时,成缩小的像。 实验探究二:调节物距、像距使光屏上成放等大的像

总结:当时,成缩小的像。 实验探究三:调节物距、像距使光屏上成放大的像 总结:当时,成缩小的像。 实验探究四:把物距调到小于或f。 当物距调到小于或f时,能在光屏上找到像吗?用眼睛从光屏一侧通过透镜观察烛焰,你能看到像吗?如果能?所成是个什么像的像? 总结: 实验探究五:轻轻的吹一下烛焰,观察像会向哪摆动?把蜡烛向上、向下移动,观察像会向哪移动? 5、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1)当物距焦距时,成倒立的实像。当物距焦距时,成正立的虚像,并且虚像比物体尺寸。当物距焦距时,不成像。 (2)当物距焦距时,在得到了、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焦距时,像距等于2倍焦距,得到了、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在时,在得到了、放大的实像。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6.2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

6.2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用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景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问题: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情景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 问题: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 问题: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 问题: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 点评: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问题:什么是物距、像距? 点评: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问题引导: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推进新课 探究点凸透镜成像及其规律新 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6.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第2课时)

物理八年级下北师大版6.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能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学原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2)怎样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2、难点: (1)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2)怎样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讲练结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时候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什么时候凸透镜成等大的实像? 3、什么时候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二、进行新课: 1、在光具座上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清晰的像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

离恰好是24cm,由此判断凸透镜的焦距为(A ) A、小于12cm B、大于12cm C、等于12cm 小于24cm且大于12cm 思路启迪:当光屏上看到一个缩小的像时,说明物距u>2f,即:24cm>2f, 所以f<12cm. 2、关于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小明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光屏和蜡烛分别放在两侧,无论怎 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烛焰的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BD ) A、物距小于或等于焦距。 B、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 C、光屏的颜色太暗,而且太光滑。 D、物体虽然在一倍焦距以外,但过于靠近焦点。 思路启迪:我们知道做这个实验一定要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若事先没有调整,则光屏上就有可能得不到像;光屏上只能接收到实像,如果成虚像,当然接收不到,答案A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等于焦距不成像;当物距大于焦距,但过于靠近焦点,这种情况相当于清晰的像在无限远处,就是几乎不能成像,当然会出现题设的情况。 3、用一架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一个人照了一张半身像后,如果再用它给这个人照一张全身像, 应该使() A、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增大,暗箱拉长 B、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增大,暗箱缩短 C、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减小,暗箱拉长 D、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减小,暗箱缩短 思路启迪:当照片由半身变成全身时,胶片上的人像变小,像距也随着变小,物距随着变大,所以选B。 4、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通过实验他发现蜡烛离凸透镜越远,光屏上的像就越____,再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时,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_______凸透镜,此时光屏上看到的像是_______,该像比原来的像______一些, 当蜡烛继续向凸透镜靠近时,发现蜡烛的位置在__________时,则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得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初中物理 第2节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案(教学设计)

本节是前面《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在整个光学部分,教者应有全局一盘棋的思想,八年级学生正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观看“蝴蝶杯显影”的神奇现象,激趣设疑,引入新 课。 【设疑】蝴蝶杯,古代饮器之一,以杯中“酒满蝶显,酒 干蝶隐”的奇特视觉效果而千古流传,被世人美誉为“千 金之宝”。注入酒后的蝴蝶杯为什么会显示出蝴蝶栩栩如 生的画面呢? 二、合作探究,建构知识 (一)提出问题 【复习提问】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各有何特点? 2.它们成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后个别回答: 1.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 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照相机成像时离镜头较远,幻灯机成像时离镜头较近, 放大镜成像时离凸透镜最近。 【前置补偿】认识物距(u)和像距(v) 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以“蝴蝶杯显 影”这一神奇 现象创设课堂 情境,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和求知欲望 通过复习照相 机、投影仪和 放大镜的成像 特点及各自物 体到凸透镜距 离关系,引导 学生提出问 题,并为学生 的合理猜想提 供依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