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与友期行(________)②去后乃至(________)

③相委而去(________)④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约定;才;离开;拉,牵拉

(2)①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②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期”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下车引之”的意思是“便下车拉元方”,“引”的意思是“拉”。

(2)“信”“惭”“引”“顾”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面对友人发怒的情况,元方从“无信”“无礼”两个方面对友人的行为进行了批判,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就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意思是: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结合前一句“友人惭”,可知他下车来拉元方,是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歉意;再结合元方反驳他的语言来看,可知“引之”是出于对元方的语言、智慧的赞美与认可。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回答合适,从友人的“无信”“无礼”来说;回答不合适,从尊重长辈的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⑴① 约定;② 才;③ 离开;④ 拉,牵拉

⑵ ①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②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⑶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⑷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⑸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

⑷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文中提示的句子。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从友人的“无信”“无礼”或“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阅读批注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示例)景公身为一国之主,却善于听取意见。烛邹看管鸟却不慎丢失,景公能够冷静下来听取晏子的意见,不能因为小小的事故而失去一位人才。并且能听懂晏子的言外之意。可见他没有因为位高权重就做事武断,而且善用人才。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

(2)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多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义项,并根据文章前后内容说明选择的原因。

①数之公前(数:①数目,数量;②几,几个;③计算;④天命,命运;⑤道术,方法)

我选第________个义项,原因:________

②则臣服之(服:①衣服,服装②穿(衣服)③从事,做④服从⑤敬佩,信服)

我选第________个义项,原因:________

(3)(甲)(乙)两篇文章中的人物都在个人修养方面都有自己的优点。请仿照示例,用批注的方法分别对下面两位人物进行点评。

晏子:________

弦章:________

【答案】(1)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

(2)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晏子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②;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君主喜欢什么颜色,那么大臣就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3)晏子借指责烛邹来劝谏景公,列举烛邹的三条“罪状”,其实是希望景公不要因为丢失鸟而随便杀人,失去人才,导致失去民心。晏子敢于进谏,善于进谏。;弦章善谏。他借生活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如大臣以君主的喜好为自己的喜好,尺蠖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变成什么颜色等,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

【解析】【分析】(1)语句“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的意思是:晏子死了有十七年,齐景公请诸大夫饮酒。景公射箭脱靶,堂上的百官叫好。据此,正确的句读是: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

(2)①句“于是召而数之公前”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晏子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所以“数”是“计算”。②句“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的意思是:我听说,君主喜欢什么颜色,那么大臣就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据此,这里的“服”是“穿(衣服)”。据此可选择作答。

(3)【甲】文叙写齐景公因烛邹没有管好鸟而要杀他,晏子向齐景公委婉地列举了烛邹的三条罪状,本意并不是让齐景公杀了他,而是婉转地提醒他,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改变了主意,没有杀烛邹。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思维敏捷、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乙】文叙写齐景公射箭脱靶而群臣齐声喝彩的故事,引出了弦

章对景公的劝谏。他借生活中“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身黄,食苍则其身苍”的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

⑵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把晏子召来并在景公面前计算烛邹的罪状”;②;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君主喜欢什么颜色,那么大臣就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⑶①晏子借指责烛邹来劝谏景公,列举烛邹的三条“罪状”,其实是希望景公不要因为丢失鸟而随便杀人,失去人才,导致失去民心。晏子敢于进谏,善于进谏。

②弦章善谏。他借生活事例委婉劝说景公,如大臣以君主的喜好为自己的喜好,尺蠖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变成什么颜色等,希望景公能明辨是非。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言语句的意思的理解,根据其现代汉语的意思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积累,同时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人物形象描写的语句的理解。

【参考译文】

齐景公喜欢用带着绳子的箭射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鸟却飞走了。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行,请让我将他的罪行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好。”于是齐景公就召见了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因为了一只鸟的缘故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说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是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罪状列完了,请杀了他。”齐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现在明白你的指教了。”

晏子死了有十七年,齐景公请诸大夫饮酒。景公射箭脱靶,堂上的百官叫好如出于一人之口。景公变了脸色叹息,丢掉了弓箭。

弦章进来。景公说:“弦章!自从我失去晏子,已经有十七年了,没有听到过我不对的地方。今天射箭偏离了靶子,但是还是一致叫好。”弦章回答说:“这是各位臣子没有才能啊:(他们的)智慧不足以知道你的不对,(他们的)勇气不足以触犯你的威严。但是有一点,我听说国君喜好的(颜色),那么臣子就会穿那颜色的服装;国君喜欢吃什么,那么臣子就会吃什么。'正如尺蠖吃黄色的植物身子会是黄色,吃青色的植物身子会是青色,国君您可能还有食小人谄言的嗜好吧! ”景公说:“好!今天的对话,弦章是国君,我是臣子。”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割席断交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依附曹操父子。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

②宁读书如故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非吾友也。

(3)文中管宁、华歆对片金和轩冕过门这两件小事的不同反映,导致管宁和华歆断交,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

(2)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

(3)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有古今异义词,如“共”:一同或一起。“故”:从前或原来。现代汉语都有其义项。

(2)此题中注意“子”是“你”之意。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子非吾友也”判断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可从志不同道不合难以为友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

⑵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

⑶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受到的启示。解答此题要在深入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解答时根据所选的句子的意思来谈启示,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黄金,管宁把这片黄金看的同砖瓦石块一样毫不介意,照旧挥动锄头锄地;华歆却拾起黄金握在手里看了看然后才把它丢掉。又有一次他们俩同在一起读书,听到一个贵官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观看。管宁和他绝交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日中不至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作者是蒲松龄。

B.本文记述了七岁的元方据理责备父友“无信、无礼”,而后友人下车引之,说明友人非常热情、平易近人。

C.“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D.友人过中不至说明了友人不守信用,太丘舍去说明了陈太丘不重视友谊、只在乎自己的时间观念。

【答案】(1)舍弃、抛弃;正午时分;牵、拉

(2)①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便舍弃他先走了。他走了之后他的朋友才赶到。

②中午了你没到达,就是没有信用,当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数礼貌。

(3)C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引”:牵、拉。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舍”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舍弃、抛弃”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去”:离开。“乃”:才。“日中”:正午时分。“对”对着。

(3)C说法正确。A《世说新语》由南朝宋刘义庆主编的志人笔记小说集。B友人下车引之,说明想博得元方的好感,表示歉意,请求原谅。D“太丘舍去说明了陈太丘不重视友谊、只在乎自己的时间观念”错。“太丘舍去”是因为与友人有约在前,但友人已经失约,怕等不到他,不得不“舍去”。

故答案为:⑴舍弃、抛弃;正午时分;牵、拉;

⑵①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便舍弃他先走了。他走了之后他的朋友才赶到;②中午了你没到达,就是没有信用,当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数礼貌

⑶ C。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

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做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5.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屠自后断其股________

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③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

④一狼洞其中________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目似瞑,意暇甚。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下边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狼很狡猾,但最终自取灭亡,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1)《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2)大腿;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像狗一样;打洞

(3)①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4)D

(5)面对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解析】【分析】(1)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3)瞑:闭眼。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空闲。几何,多少。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A“其一/犬坐于前”。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5)《狼》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启示人们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故答案为:⑴《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⑵① 大腿;② 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③ 像狗一样;④ 打洞

⑶①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⑷ D

⑸面对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结合语段内容,明确作者和出处。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⑸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从故事中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

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非常窘迫,害怕前面后面受到狼的攻击。他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禾堆积在麦场当中,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几刀砍死了狼。屠户正想走开,转身看看柴草堆后面,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对手。

狼也是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骗人手段有多少呢?只是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6.文言文阅读。

乳母诗序(节选)

(清)郑燮

乳母费氏,先祖母蔡太孺人①之伺婢也。燮四岁失母,育于费氏。时值岁饥,费自食于外,服劳于内。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间有鱼飧②瓜果,必先食(sì)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

数年,费益不支,其夫谋去。乳母不敢言,然常带泪痕。日取太孺人旧衣溅洗补缀,汲水盈缸满瓮,又买薪数十束积烛下,不数日竟去矣。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视其灶犹温,有饭一盏、莱一盂藏釜内,即常所饲燮者也。燮痛哭,竟亦不能食矣。

【注释】①孺人:古代贵族、官吏之母或妻的封号。②鱼飧:有鱼的饭食。

(1)用“/”符号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①育于费氏________

②间有鱼飧瓜果________

③其夫谋去 ________

④竟亦不能食矣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

(4)“我”痛哭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燮晨入其室/空空然/见破床败几纵横

(2)抚育;偶尔;离开;吃

(3)每天早晨,费氏背着我到集市上,用一个铜钱买个饼,放在我手中,然后才去处理其他的事情。

(4)费氏对我视如己出,倍加爱护;我视费氏为母,感情至深,费氏的突然离开使我伤心难抑。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燮晨入其室/空空然/

见破床败几纵横。译为:我早晨走进房间,里面空空的,只有破烂残旧的床和桌子杂乱的摆放着。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注意标志性的虚词“然”等。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间”:偶尔。“去”: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育”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抚育”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以”:用。“市”:买。“置”:放。“治”:处理。

(4)可分析“每晨起,负燮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间有鱼飧瓜果,必先食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视其灶犹温,有饭一盏、莱一盂藏釜内,即常所饲燮者也。燮痛哭,竟亦不能食矣”等句,即可归纳出费氏对我倍加爱护,而我也视费氏为母,费氏的突然离开使我伤心至极。

故答案为:⑴“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问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突出自己中秋见月不见人的愁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⑵抚育;偶尔;离开;吃

⑶每天早晨,费氏背着我到集市上,用一个铜钱买个饼,放在我手中,然后才去处理其他的事情。

⑷费氏对我视如己出,倍加爱护;我视费氏为母,感情至深,费氏的突然离开使我伤心难抑。

【点评】⑴此题难度不大,关键在于考生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要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注意文中抒情的语句的理解。

【参考译文】

我的乳母费氏,是我的祖母蔡太孺人的侍女。我四岁时母亲去世,由费氏抚育。那时恰逢荒年,费氏自己在外面吃饭,但仍来我郑家干活。每天早晨,费氏背着我到集市上,用一个铜钱买个饼,放在我手中,然后才去处理其他的事情。偶尔有了鱼和瓜果之类好吃的东西,一定要先喂给我吃,然后费氏夫妇及儿子和母亲才可以吃。

几年之间,费氏的身体越来越差,她的丈夫打算离开这个地方,费氏不敢说什么,但脸上常常挂着泪痕。她每天取来我祖母的衣服缝补浆洗,打水装满缸和瓮;又买来好几十捆柴火,堆放在灶边,没过几天,竟然走了。我早晨走进房间,里面空空的,只有破烂残旧的床和桌子杂乱的摆放着,看她家的灶还是热的,有一碗饭、一盘菜,藏在锅内,正是经常喂给我吃的饭。我痛哭,以致于吃不下饭。

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二)昆仑之丘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

身,有①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洲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②,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节选自《山海经?大荒西经》)【注释】①有:词缀,无实际意义。②胜: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流沙之滨 ________ ②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________

③投物辄然 ________ ④此山万物尽有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句子: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3)《山海经》中的“西王母”被认为是神话人物“王母娘娘”的源头,但与后世文章中的形象截然不同。请据选文概括其形象。

【答案】(1)水边;围绕,环绕;同“燃”,燃烧;都,全部

(2)有一个神住在那里,长着人的面孔和老虎的身体,尾巴上有花纹,花纹都是白色的,住在那里。

(3)原始形象是人、善、神混合的异形,性别难辨,怪异凶恶。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然”:同“燃”,燃烧。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滨”与“环”在现代汉语中也分别有“水边”和“环绕”的意思。而“尽”为副词“都”之意。作答时,一定要先确定句意。

(2)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人面”:长着人的面孔。“虎身”:长着老虎的身体。“文”:通“纹”,花纹。“处”:住。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可分析“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一句,译为:有个神人头戴玉制首饰,嘴里长满老虎牙齿,拖着一条豹的尾巴,住在洞穴中,名字叫做西王母。即可归纳出神话人物“王母娘娘”的原始形象是人、善、神混合的异形,性别难辨,怪异凶恶。故答案为:⑴水边;围绕,环绕;同“燃”,燃烧;都,全部

⑵有一个神住在那里,长着人的面孔和老虎的身体,尾巴上有花纹,花纹都是白色的,住在那里。

⑶原始形象是人、善、神混合的异形,性别难辨,怪异凶恶。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本】

在西海的南面,流沙的边沿,赤水的后面,黑水的前面,吃立着一座大山,它叫作昆仑山。有一个神人,长着人的面孔、老虎的身子,身上有花纹,有尾巴,上面有许多白色斑

点,住在昆仑山上。昆仑山的周围,被弱水汇聚的深渊环绕着。深渊的外边有座山叫炎火山,一投进东西就会燃烧。有个神人头戴玉制首饰,嘴里长满老虎牙齿,拖着一条豹的尾巴,住在洞穴中,名字叫作西王母。这座山中世间万物应有尽有。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①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注】①掘株:挖了树根的坑。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螳螂方欲食蝉/饭疏食,饮水

B.欲啄而食之也/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C.不知前有深坑/狼不敢前

D.而不顾后害者也/元方入门不顾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请找出文中表示议论的句子,并谈谈此故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1)B

(2)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启示:做事要考虑周到,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解析】【分析】(1)A吃;食物。B将要。C前面;向前。D留意;回头看。

(2)这句话的大意是:蝉将要吮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弯曲身子贴紧前肢,想要取蝉。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3)认真阅读这个短文,可以看出从开头“园中有榆”一直到“后有掘株也”都是叙述,只有最后一句“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属于议论,表达作者对这件事的观点和看法。结合语段内容分析,蝉只顾吮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想要吃自己;螳螂只想着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想吃掉它;黄雀只想着吃吃螳螂却不知道后面有弹弓瞄准了它;童子只想着打黄雀却不注意前面有深坑,后有挖了树根的坑,他们都是只顾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这其实我们做事要考虑周到,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故答案为:⑴ B

⑵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⑶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启示:做事要考虑周到,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

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方式及作品给人启示的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而分析文章给人启示的题则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9.文言文阅读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句中横线词。

①俄而雪骤(________)②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③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

(2)把下面文中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句交代了咏雪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B.“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C.“公大笑乐”是因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笑”前喻,“乐”后喻。

D.作者在最后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这是闲来之笔,可有可无。

【答案】(1)急(速),紧;大致,差不多;文章、义理

(2)①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②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3)D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文义”意思是文章的义理。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②未若:比不上。因:凭借。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3)ABC分析正确。D.作者在最后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并不是闲来之笔,而是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

故答案为:⑴①急(速),紧;②大致,差不多;③文章的义理

⑵ ①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②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⑶ D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10.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广居右北平,勾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踢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避之数岁/非在数十步之内

B.尝食/饭疏食,饮水

C.士以此爱,乐为用/乐亦在其中矣

D.度不中不发/仁在其中矣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3)李广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1)A

(2)土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3)李广不仅关爱士卒,而且武艺高强,精于射箭。

【解析】【分析】(1)A几。B食物;吃。C乐意;快乐。D射中;中间。

(2)这句话的意思是: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土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3)可结合文中的叙述和评论句分析,从“勾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李广武艺高强,精于射箭;从“ 得赏踢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可以看出李广不仅关爱士卒。

故答案为:⑴ A

⑵土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⑶李广不仅关爱士卒,而且武艺高强,精于射箭。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注意词不离句,放在具体的句子中去

识记,效果更佳。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⑶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然后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参考译文】

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李广射箭,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讬①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还。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②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注释:①讬:托。②解名:这里指考中举人的榜单。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先还(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3)上文的大意可用成语________来概括。

【答案】(1)返回,回来,回家

(2)榜单的最后一名是孙山,你儿子在我孙山的后面。

(3)名落孙山

【解析】【分析】(1)考试时,也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这句话的大意是先回到故乡。故“还”的意思是返回,回来,回家。

(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解名,指考中举人的榜单;尽处,最后一名;更,还。

(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从文段“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可以看出,孙山是中榜的最后一名,而邻居的儿子,名字还在孙山的后边,也就是说没考中,落榜了。孙山不好明说,这样比较委婉。因此,成语就是“名落孙山”。

故答案为:⑴返回,回来,回家

⑵榜单的最后一名是孙山,你儿子在我孙山的后面。

⑶名落孙山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

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注意结合文意概述。

【附参考译文】

吴国有一人叫孙山,是个说话诙谐风趣的才子。孙山去别的城参加科举,同乡人托孙山带儿子一同前往。同乡人的儿子未被录取,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孙山先回到故乡,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说:“中举人的名单上最后一名是孙山,您的儿子排在我后面呢。”

12.课外文言文阅读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③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④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②陛:宫殿台阶。③雨(yù):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④闻命: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饱而知人之饥 /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B.雨雪三日而不霁 / 切问而近思

C.婴闻之古之贤君 / 有闻而传之者

D.温而知人之寒 / 温故而知新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3)这则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1)C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3)作为领导不仅要有好的管理能力,还要体贴,关心百姓,部下,这样才可以算得上是称职的人;作为辅佐领导的人,要做到时刻提醒领导,明白自己该做的事,而不是一味的听从上级的话。

【解析】【分析】(1)A.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B.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C. 听说;听说。D. 暖和;温习。故选C。

(2)技巧:分句,句子成分,关联词,虚词。公被狐白之裘(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堂侧陛(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入见(晏子进宫谒见)|立有间(站了一会儿)。

(3)结合晏子向景公进谏的话“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可知,作为领导,应该体贴、关心百姓、部下,才是称职的。从晏子角度。当景公说“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这样的话时,晏子能够立即进谏,指出景公的

错误,可以知道作为臣子、部下,应该勇于指出上级的错误,帮助其做好管理工作。

故答案为:⑴ C

⑵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⑶作为领导不仅要有好的管理能力,还要体贴,关心百姓,部下,这样才可以算得上是称职的人;作为辅佐领导的人,要做到时刻提醒领导,明白自己该做的事,而不是一味的听从上级的话。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三处。

(3)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拓展。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景公在位时,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了!雨雪下了好几天,可天气却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他)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寒交加的人。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宋有狙①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③之曰:“与若芧④,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节选自《列子》)【注释】①狙:猕猴。②家口:家中口粮。③诳:欺骗。④芧:xù,橡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B.朝三而暮四,足乎/不足挂齿

C.与若芧/若隐若现

D.俄而匮焉/俄而雪骤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3)“朝四而暮三”,每天吃的橡果总数其实不变,为什么“众狙皆伏而喜”?这表现了狙的什么特性?

【答案】(1)D

(2)爱狙 / 养之成群 / 能解狙之意 / 狙亦得公之心。

(3)因为猴子不识数,以为多得了,所以很高兴。由此可见它们只图眼前利益,被表面现

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本质。

【解析】【分析】(1)A.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B. 足够;值得。C. 你们;好像。D. 不久;不久。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技巧:句子成分;分句;关联词;虚词。爱狙(他很喜欢猴子)/养之成群(养的猴子成群)/能解狙之意(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狙亦得公之心(猴子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3)结合“先诳之”可知,这位老人是想骗这些猴子,而最后成功了,可以猜测猴子应该是不识数的,以为自己多得了,所以高兴。结合题干问题“表明了什么特性”可知,是要从猴子们的行为分析出其人性上的特点,猴子们听到早晨三颗,晚上四颗就愤怒,听到早晨四颗,晚上三颗就高兴满足了,由此可见它们只图眼前利益,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本质

故答案为:⑴ D

⑵爱狙 / 养之成群 / 能解狙之意 / 狙亦得公之心。

⑶因为猴子不识数,以为多得了,所以很高兴。由此可见它们只图眼前利益,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本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子,养的猴子成群,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猴子们的食物,但又怕猴子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猴子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鶱,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恐前后受其敌 ________

②意暇甚________

③屠自后断其股 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许几何哉?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与之作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之情以及侥幸心理。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答案】(1)敌对,这里是攻击的意思;从容,悠闲;大腿

(2)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②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3)D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敌”“暇”属于此类活用,“股”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并驱:一起追赶。故:旧,原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②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哉:语助词,相当于啊。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3)A 分析理解错误。这篇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不能妥协和让步,抱有幻想,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B理解和分析错误,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C理解和分析错误。“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的侥幸心理,他想着狼得到骨头后会停下来,不再跟踪他。D正确。

故答案为:⑴敌对,这里是攻击的意思;从容,悠闲;大腿

⑵ 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②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⑶ 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理解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速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朗读停顿位置和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理由:突出静与俭的意义。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理由:“年”和“意”是陈述的对象。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理由:强调否定的意思。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理由:突出前后的因果关系。

(2)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子书诫:告诫。

B.淫慢则不能励精励:激励。

C.非志无以成学志:立志。

D.年与时驰驰:消失,逝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4)《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文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________。

【答案】(1)C

(2)B

(3)①不清心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

②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险躁则不能治性

【解析】【分析】(1)C.应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理由:这句话强调的是“淡泊”对“明志”,“宁静”对“志远”的意义。故选C。

(2)B.“淫慢则不能励精”的里“励”解释为:勉励。故选B。

(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才:才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