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期末复习(部分复习资料)

经济学期末复习(部分复习资料)
经济学期末复习(部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5×3=15)

①总需求:指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各部门所愿意支出的总量。

②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企业所愿生产和出售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

③储蓄函数:储蓄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④消费函数:指消费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凯恩斯理论

假定,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消费的惟一的决定因素。

⑤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 rate)以实物商品衡量的对于出借货币使用权的

报偿。能矫正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来计算。

⑥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有时也被称为货币利率)是用货币表

示的货币的利率。

⑦边际消费倾向MPC:指当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美元时所引起额外或增加

的消费量。

⑧边际储蓄倾向MPS:是在所增加的每1美元可支配收入中被用来增加储

蓄的部分。

⑨通货膨胀:一种货币现象,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

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

⑩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所选定的一篮子消费品购买价格的指数,是用来衡量总体价格水平的指标。其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

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⑾滞胀:是指经济停滞以及高失业与高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

⑿通货紧缩: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的下跌。

二、选择题;(15×2=30)

1、宏观经济学的概念、研究问题是什么、核心是什么。

A、概念: 宏观经济学是将整个经济运行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所

考察的是同时影响众多企业、消费者和工人的因素;微观经济学所

研究的却是单个产品的价格、数量和市场。研究它们的供求行为与

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

B、研究问题:①长期经济增长

②经济周期

③失业商业周期的不同特征

④通货膨胀(Inflation)商业周期的不同特征

⑤国际经济

⑥宏观经济政策

C、核心:国民收入

2、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计算、组成

A、定义:一国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总价值。是衡

量物品和劳务产出总量的最综合的指标。

B、计算:公式:GDP=C+I+G+X

C、组成: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以及净出口(X)的货

币价值。

3、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之间的关系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增加1美元可支配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量。在图形上,它是消费函数的斜率。

边际储蓄倾向(MPS)是增加1美元可支配收入的储蓄量。在图形上,它是储蓄函数的斜率。关系:MPS=1- MPC

4、投资需求与利率的关系

关系:对投资规模的影响是指利率作为投资的机会成本对社会总投资的影响。在投资收益不变的条件下,因利率上升而导致的投资成

本增加,必然使那些投资收益较低的投资者退出投资领域,从

而使投资需求减少。相反,利率下跌则意味着投资成本下降,

从而刺激投资,使社会总投资增加。

5、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关系

①宏观经济均衡:总产量和总价格水平这样一种组合,此时,买者和卖

者都不再愿意改变他们的购买量、销售量或价格水平。

在该点,所有需求者愿意购买的数量才正好等于所有企

业愿意生产和出售的数量。

②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表示经济中所有的当事人实体(消费者、企

业、政府和外国人)在不同的价格水平(假定其他影响总

需求的因素保持不变)上将要购买的数量。

③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表示的是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假设其他影

响总供给的因素保持不变)企业所愿意生产和出售的商

品和服务的数量。

6、宏观经济学的两大部门的乘数效应

7、实际GDP与名义GDP的概念与计算

名义GDP:给定年份中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以当年的市场价格来

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实际GDP:从名义GDP中剔除了价格变化并以固定价格来表示的GDP。

GDP紧缩指数:用名义GDP与实际GDP比率计算的物价水平的衡量指标。

关系:实际GDP=名义GDP/GDP紧缩指数

8、加速数原理:

加速数原理(acceleration principle)是根据现代机器大生产应用大量固定资本设备的技术特点,说明收入或消费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理论。即在没有多余的固定资本设备的情况下,收入或消费的增加,必然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增加,收入或消费的减少必然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减少。

9、减税的效率:

减税政策是一种扩张性政策。其做法是通过降低税率,取消或停征某些税种的办法来减少税收收入,降低税收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重。减税的结果会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起到扩张需求的作用。

10、M1、M2、M3、M0的概念

M0 :流通中的现金;

M1 :M0 + 企业活期存款+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 农村存款+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政治经济学期末常考论述题

1.经济规律、作用、特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特点:大多数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在阶级社会中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经济规律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2.商品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就是市场经济。 联系:(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2)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为内在根据的。(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着市场的规模,从而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因此,从两者的内在一致性的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区别:(1)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是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完备的市场主体,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发达的社会分工和完备的市场主体、健全的市场功能为条件的。(2)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相对应,反映人们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能本质地表现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内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对应,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属于比较具体现象状态的层次。 3.商品的含义,特点,商品的二重性(古典政经的观点),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交换与价值之间的关系 1.商品定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二因素: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凝聚在商品内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即价格,没价值可以有价格,即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一种商品之所以能与另一种商品按一定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具有价值,而它的价值不能通过自身表现出来。它必须在交换中,借助于交换价值表现自己的存在。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既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书P32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书P3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劳动价值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书P129 4.劳动的含义,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社会属性。 5.价值规律的含义,表现形式,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一家质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1)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2) 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3) 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中的个别劳动耗费和社会劳动的使用都具有制约作用:(1)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一种商品总量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规律的作用是: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上各部门之间的分配。第二,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第三,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书P42 货币,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金属状态下,纸币状态下)。产生: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书P45 本质: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一是产生的时间不同;一般等价物产生在前,货币产生在后;二是一般等价物在时间、地域、材料的质地上是不固定的,而货币是由金银固定地充当的。书P45 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

宏观经济学选择题

D.新住宅的增加 A. 企业增加一笔存货 B.建造一座住宅 6. 用支出法核算 GDP 时,投资包括( C )43 A. 政府部门提供的诸如公路、桥梁等设施 C.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 D.以上都是 B ?购买一种新发行的普通股 D.消费者购买但当年未消费完的产品 A. 个人购买的小汽车 C ?个人购买的住房 B. 个人购买的游艇 D.个人购买的股票 A.企业新建厂房 B.建造一座住宅 C.企业增加的存货 D.以上都是 1. 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GDP ) 时,企业用于存货的支出属于 (B )43 A .消费 B.投资 C.政府购买 D .净出口 2. 在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GDP ) 时,本国国民购买私人住宅的支出属于 (B )43 A .消费 B.投资 C.政府购买 D .净出口 3. 在用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不属于投资的是( A )43 A ?通用汽车公司购买政府债券 B.通用汽车公司增加 500辆汽车的存货 C.通用汽车公司购买了一台机床 D ?通用汽车公司建立了另一条新装配线 4.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以下各项不属于投资的是( A )43 A. 人们购买土地 B.厂房增加 C.企业存货的增加 5. 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 D )43 7. 按支出法,应计入国内总投资的项目是( C )43 8. 下列各项属于投资的是( D ) 第二 1?国民生产总值(GNP )包括(A )47 A. 本国国民在本国和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B. 外国国民在本国和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C. 本国国民和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D. 本国国民和外国国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是下面哪一项的市场价值( D ) 29 A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的所有交易 B. —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商品和劳务 C. 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D. —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3?国内生产总值是指(C )29 A. 一国的所有国民在一特定时期内的总收入 B. —国居民在一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总和扣去折旧部分 C. 一国居民在一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总和 D. 一国居民在一特定时期内销售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总和 4?表示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 ) 47 A. 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5?表示一个国家领土上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 标是( B ) 29

政治经济学试题与答案全集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 B ) A.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C.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基本经济规律是( A ) A.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B.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D.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D ) A. 剩余价值理论 B. 商品经济理论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D.阶级斗争理论 4.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B ) A.市场购买力 B.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商品价格总额 D.商品的供求状况 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B )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 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6.任何社会再生产从其容看(B ) A.既是生产力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B. 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C.既是使用价值的再生产,又是价值的再生产 D.既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又是涵的扩大再生产 7.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 D )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 流通资本 D.社会总产值 8.生产成本( C ) A.同资本主义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 B.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C.由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构成 D. 是计算全部生产资料的耗费 9.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 C ) A.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便不复存在 B. 商业资本仍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 C.有利于产业资本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 D.使流通环节增多,延缓了产业资本的周转 10.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源于( C ) A.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贱买贵卖 B. 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工业资本家转让给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 11.新殖义在实质上同旧殖义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D ) A.仅仅是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B.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方法有所改变 C.体现着国际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 D. 所采取的控制和掠夺的方法有所改变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D )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A ) A.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这一规律在垄断阶段的作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B.只是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

宏观经济学选择题大全与答案

选择80 第一章 第一8 1.国民生产总值(GNP)包括(A)47 A.本国国民在本国和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B.外国国民在本国和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C.本国国民和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D.本国国民和外国国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是下面哪一项的市场价值(D)29 A.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的所有交易 B.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商品和劳务 C.一年内一个经济中交换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D.一年内一个经济中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 3.国内生产总值是指(C)29 A.一国的所有国民在一特定时期内的总收入 B.一国居民在一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总和扣去折旧部分 C.一国居民在一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总和 D.一国居民在一特定时期内销售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总和 4.表示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A)47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5.表示一个国家领土上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B)29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6.在宏观经济学创立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的一部著作是(C)10 A.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B.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C.凯恩斯的《通论》 D.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7.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C)16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8.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立者是(D)5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歇尔 D.凯恩斯 第二8 1.“面包是最终产品,而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是(C)29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 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 D.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判断 2.“苹果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C)29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 C.可以是对的,也可以是错的 D.以上三种说法全对 3.当煤炭有多种用途时,作为最终产品的是(A)29 A.家庭用于做饭和取暖 B.餐馆用于做饭 C.供热公司用于供应暖气 D.化工厂作为原料 4.在下列四种情况中应该计入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B)29 A.用来生产面包的面粉 B.居民用来自己食用的面粉 C.饭店为居民提供面条所使用的面粉 D.工业生产中所使用的面粉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和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D )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A ) A.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 A ) A.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C )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 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作者:Jessie已被分享19次复制链接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 分)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2、作为价值实体的劳动是(抽象劳动)。 3、准确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指标是(剩余价值率)。 4、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垄断经营有限的较优等土地);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5、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是(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问题)。 6、在股份制中,实行一股一票,体现的是(出资者)主权;在合作制中,实行一人一票,体现的是(劳动者)主权。 7、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是由其(处于主体或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决定)。 8、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是(公司制企业)。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因而被称为不变资本。另一部分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是可变资本。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新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由于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会发生价值增值,所以被称为可变资本。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基本方式。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即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总额的一种方式。而资本集中则是由若干分散的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的过程。 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区别在于:(1)资本积聚以资本积累为基础,因而单个资本增大的同时,也使社会总资本增大;而资本集中是原有资本的重新组合,虽然使单个资本变大,但不能使社会总资本增大。(2)资本积聚的规模和速度最终受到原有资本积累速度和社会财富增长限制,因而其增长是缓慢的;而资本集中可以不受资本积累速度的限制,可以在较短时间有效资本合并为大资本,所以增大速度很快。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总产量(包括商品和服务)和生产能力的增加。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产值的变动率来衡量。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一般用人均收入水平来衡量。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相比包括的内容更丰富,它除了收入水平的变动,还涉及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市场范围等方面的变动。 4、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是指国家境内投资的生产资源所生产的总产出量。而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年内一国居民所拥有的投入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这两个概念都是衡量一国一年内经济总量变动的指标,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国家国土范围内的生产总量,其中包括外国投资者在一个国家的投资

宏观经济学及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这是因为(C) A.任何两个边际量相加总是等于1。 B.MP曲线C和MPS曲线都是直线。 C.国民收入的每一元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储蓄。 D.经济中的投资水平不变。 2.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c)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3.在凯恩斯的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值0.8, 那么自发性支出的乘数值必是(c)。 A .1 .6 B. 2.5 C. 5 D.4。 4.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厂商投资增加将引起(B)。 A.国民收入增加,但消费水平不变。 B.国民收入增加,同时消费水平提高。 C.国民收入增加,但消费水平下降。 D.国民收入增加,储蓄水平下降。 5.消费函数的斜率等于(C)。 A.平均消费倾向。

B.平均储蓄倾向。 C.边际消费倾向。 D.边际储蓄倾向 6.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0.8(Y-T),那么政府支出乘数是(D)。 A.0.8 B.1.253 C.4 D.5 7.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0.8(Y-T),并且税收和政府支出同时增加一元,则均衡的收入水平将( C )。 A.保持不变。 B.增加3元。 C.增加1元。 D.下降4元。 8.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意味着当前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将使意愿的消费支出( A )。 A.增加,但幅度小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幅度。 B.有所下降,这是由于收入的增加会增加储蓄。 C.增加,其幅度等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幅度。 D.保持不变,这是由于边际储蓄倾向同样小于1。 9.投资乘数等于(A)。 A.收入变化除以投资变化。 B.投资变化除以收入变化。 C.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

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

《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分,其分。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其标号写在题后 括号内)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 .决定商品生产者的投资方向 .决定商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 .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 .纸币发行量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纸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纸币发行量限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循环和资本资本周转的统一 .资本周转速度() .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Ⅱ是()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 .在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生产资料生产增长

的特征是必然()。 .有效增长 .逐步增长 .缓慢增长 .优先增长 .平均利润率是()。 .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部门剩余价值总量与部门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部门剩余价值总量与部门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借贷资本是()。 .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生息资本 .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货币资本 .暂时闲置的货币 .高利货资本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垄断企业的小额股票表明()。.人人都成为有产者 .工人成为企业的主人 .垄断资产阶级失去生产资料所有权 .工人的雇佣劳动地位并未改变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资本输出的形态可划分为()。 .商品资本输出和货币资本输出 .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生产资本输出和私人资本输出 .国家资本输出和私人资本输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深厚基础是()。 .资产阶级国家 .占有大量殖民地 .资本输出 .私人垄断资本 .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既相互控制,又相互反控制 .既相互利用,又相互制裁 .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 .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掠夺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发展趋势和停滞趋势这样两种趋势的根源在于()。.资本家追逐高额利润 .垄断的统治 .经济发展本身的规律 .竞争的存在 .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 .生产资料 .劳动产品 .物质生产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选择题部分)

2010级《宏观经济学》单选题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98.构成国民经济的简单循环的是()。 A: 生产与消费B: 政府与居民C: 出口与进口D: 投资与储蓄 答案[A] 99.居民提供的资本与劳动后所得到的报酬一部分用于储蓄,这说明()。A: 企业的投资增加 B: 企业的全部产品到能卖完 C: 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积存相应的增加 D: 企业生产基金存量的增加的扩大 答案[C] 100.以下属于存量的是()。 A: 2001年我国第五次普查人口我国大陆人口是亿 B: 某人2001年共存款5万元 C: 每年的出口量 D: 某一时期的变量 答案[A] 101.以下属于流量的是()。 A: 2001年我国第五次普查人口我国大陆人口是亿 B: 某人2001年共存款5万元 C: 某一定时点上的变量 D: 某人在2001年底存款5万元 答案[B] 102.下列经济变量既有流量也是存量的是()。 A: 储蓄和投资B: 工资和保险C: 注入量和漏出量D: 供给量与需求量答案[A] 103.下列经济变量只有流量而没有存量的是()。 A: 储蓄和投资B: 工资和保险C: 出口量D: 外汇储备量 答案[B] 104.国民经济的注入量是指()。 A: 国民经济总财富积累量的增加 B: 退出对企业生产的水平的消费 C: 进入和增加对企业生产和服务的即期消费 D: 减少对服务的消费 答案[C] 105.国民经济的漏出量是指()。 A: 国民经济总产出水平的增加 B: 企业投资的增加 C: 进入和增加对企业生产和服务的即期消费 D: 国民经济总的产出水平减少 答案[D] 106.两部门的均衡是()。 A: I=S B: I+G=S+T C: I+G+X=S+T+M D: AD=AS 答案[A] 107.三部门的均衡是()。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生习题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 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3.商品是() A劳动产品 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D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 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 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6.价值形成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次经过() A.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B.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 D.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具有使用价值 B是商品,具有价值 C是金银 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 8.观念上的货币可以作为() 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贮藏手段 9.在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2把石斧是() A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B处在等价形式上 C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 D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 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B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 C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 D经过商品交换 1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 ) A.W-G-W’ B.G-W-G’ C.G-G’ D.G-W…P…W’-G’ 13.资本的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P…W’-G’ 14.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 A.发生在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 B.发生在W-G售卖阶段上 C.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D.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15.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选择题(二)及答案

1.用支出法核算GDP时,不包括() A居民消费支出B政府转移支付 C政府购买D居民对债券的支出 2.以下不能计入国民收入(NI)的有() A政府转移支付 B 工资 C 资本折旧 D 间接税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是() A收入及增长分析B收入与就业分析 C失业与通货膨胀分析D通货膨胀与增长分析 4.下列产品中能计入当年GDP的有() A纺纱厂购入的棉花 B 某人花10万元买了一幢旧房 C家务劳动 D 某企业当年生产没有卖掉的20万元产品5.属于GDP但不属于NI的项目有() A政府转移支付B企业转移支付C间接税D直接税 6.GDP与NDP之间的差别是() A间接税B折旧C直接税D净出口 7.经济学中的投资是指() A购买一块土地 B 购买公司债券C厂房增加D消费增加8.以下可以计入GDP的有() A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B居民购买粮食 C政府转移支付 D 政府支付国债利息 9.用支出法计算的GDP的公式为() A.GDP=C+I+G+(X-M) B. GDP=C+S+G+(X-M) C.GDP=C+I+T+(X-M) D. GDP=C+S+T+(M-X) 10.用收入法核算GDP时,不包括() A折旧B间接税C出售股票的收入D工资

11.当GNP大于GDP时,则本国居民从国外得到的收入()外国居民从本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 等于C小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12.若MPC=0.6,则I增加100万(美元),会使收入增加() A. 40万 B.60万 C.150万 D.250万 13.根据消费函数,决定消费的主要因素是() A.收入 B.价格 C.利息 D.偏好 14.根据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的原因是()A消费减少B储蓄减少C消费增加 D 储蓄增加 15.若MPC=0.2,则政府税收乘数值为() A 5 B -0.25 C -4 D 2 16.政府购买乘数Kg、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之间的关系是() A. Kg<Ktr B. Kg=Ktr C. Kg>Ktr D.不确定 17.在两部门经济中,乘数的大小() A 与边际消费倾向同方向变动B与边际消费倾向反方向变动 C 与边际储蓄倾向同方向变动D与边际储蓄倾向反方向变动 18.当消费函数为C=α+βy时,则APC() A大于MPC B小于MPC C等于MPC D 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19.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时,说明() A计划存货投资一定等于零B非计划存货投资可能等于零 C非计划存货投资不等于零D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20.政府预算平衡时,若MPC=4/5,政府购买增加100万元,则国民收入()A不变B增加200万元C增加100万元D减少100万元 21.能精确代表企业投资需求曲线的是() A资本边际效率曲线B投资边际效率曲线

2015年4月政治经济学试题和答案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财)试题 (课程代码 0000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生产关系 B.生产力 C.经济体制 D.经济运行机制 2.一切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按劳分配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 3.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 A.生产方式 B.经济体制 C.社会经济制度 D.资源配置方式 4.市场经济要求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 A.排他性作用 B.辅助性作用 C.决定性作用 D.替代性作用 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矛盾 D.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矛盾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量尺度是 A.简单劳动 B.复杂劳动 C.体力劳动 D.脑力劳动 7.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是 A.纸币 B.信用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 D.足值的金属货 8.随着经济繁荣期生产的发展,商业信用规模 A.扩大 B.萎缩 C,不变 D.不确定 9.按照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剩余价值发生在 阶段的货币上阶段购买商品的价值上 阶段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上阶段上 10.某企业工作日为12小时,工人日工资3元,每天生产皮鞋两双,每双社会价值12元,其中生产资料转移价值9元、新创造价值3元,则资本家获剩余价值 元元 元元

宏观经济学选择题与判断题

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收入分配理论 B.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C.消费理论 D.经济增长理论 2.如果个人收入等于57美元,而个人所得税等于9美元,消费等于43美元,利息支付总额为1美元,个人储蓄为4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则等于()。 A.50美元 B.48美元 C.47美元 D.40美元 3.恒等式GNP=C+I+G是从()角度来统计国民收入的。 A.收入 B.支出 C.生产 D.消费 4.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的消费函数强调()。 A.当期消费与财富积累的联系 B.当期储蓄与当期收入的联系 C.终身消费与终身收入的联系 D.当期储蓄与当期消费的联系 5.永久收入理论认为,()。 A.当前收入的变化会引起消费的同比例增加 B.暂时性收入高于持久性收入 C.高收入边际消费倾向较高 D.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接近于0 6.如果在消费—收入图形上,消费曲线向下移动,这意味着()。 A.由于收入减少而导致消费减少 B.由于收入增加而导致消费增加 C.由于非收入等其他原因导致消费减少 D.由于非收入等其他原因导致消费增加 7.乘数的作用必须在以下条件下才可发挥,() A.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 B.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C.政府支出等于政府税收 D.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 8.税收对投资乘数的影响是()。 A.使乘数变大 B.使乘数变小 C.乘数保持不变 D.与税收的种类有关 9.下面哪一种情况可能使国民收入增加最多?() A.政府对高速公路的养护开支增加250亿元 B.政府转移支付增加250亿元 C.个人所得税减少250亿元 D.企业储蓄减少250亿元 10.若三部门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50+0.8(y-t),且政府税收t与自发性投资支出i 同时增加50亿,则均衡收入水平将()。 A.增加100亿 B.减少50亿 C.增加50亿 D.保持不变 11.当政府支出的增加与政府转移支付的减少相同时,收入水平会()。 A.不变 B.增加 C.减少 D.不相关 12.税收对投资乘数的影响是()。 A.使乘数变大 B.使乘数变小 C.乘数保持不变 D.与税收的种类有关 13.封闭经济中,政府只征收总量税,且将新征税100亿美元全部用于政府支出,这一举措的净效应是()。 A.该经济的GDP增加100亿美元 B.该经济GDP增加量等于100亿美元乘以财政支出乘 C.GDP保持不变,因为税收增加额恰好抵消了政府支出的增加额 D.不能判断

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卷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大一上学期) 一、填空 1、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3、单位商品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成反比) 4、资本的概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两个必要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6、年剩余价值的概念(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7、借贷利息量是在(0)和(平均利润)之间。 8、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创业利润、个人联合)来实现统治的。 9、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价格之差。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1、生产产品的劳动二重性和二因素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1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13、工资的本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5、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I(v+△V+m/v)=II(c+AC))。 16、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8、租种劣等土地的资本家需要缴纳(绝对地租),租种优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租种中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19、金融寡头在政治上(个人联合)实现其统治的。 20、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生作用不同)。 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和流动资本)。 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 22、具有占有和创造剩余资本是(产业资本)。 23、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宏观经济学选择题选项版

1.Economics is concerned primarily with: c. the allocation of scarce resources. 2. When Samuelson and Nordhaus write that “goods are limited while wants seem limitless,they mean that: d. there is no simple solution to the basic economic problems of scarcity and unlimited human wants.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re economic goods? e. All of the above, except a(A.Atlantic Ocean sea water.) 7. The three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 are: a.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scarcity. 11. Capital is: c. both an input and an output. 12. Land, labor, and capital are: e. all of the above. 13. Which of the statements below does not apply to the 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or PPF? b. Quantities of inputs are measured along the axes of the PPF. 14. Which of the statements below is a reason why an economy might produce a level of output that is beneathits 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 b. The available body of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is not being fully utilized. 1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false when an economy is on its PPF? d. Consumers will have all that they need. 1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could be used to explain an outward shift in the 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 e. All of the above apply. 1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re measured along the axes of a PPF graph? b. quantities of finished commodities. 1. Markets can occur: a. whenever buyers and sellers of the same product can communicate with one another. 2. If a commodity such as peanuts becomes overstocked, sellers will: c. lower their prices hoping to lure additional buyers into the marketplace. 3. A market equilibrium is defined as occurring when: b. the price is such that the quantity that buyers want to buy is equal to the quantity that sellers want tosell. 7. An example of specialization in production can be seen when: d. all of the above. 9. Capital, in an economic sense, includes all the following except: b. a $100 bill. 14. The philosophy of laissez-faire means that: e. government interferes as little as possible in economic affairs. 15. Government’s role in a modern economy is to: d. all of the above. 16. Perfect competition means that: b. no firm or consumer is large enough to affect the market price. 20. Pollution control policy is directed at improving: b. efficiency. 1. A demand curve for widgets shows: c. the quantity of widgets that would be purchased per unit of time at each alternative price, holdingother factors influencing demand fixed.

政治经济学选择题300题及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 C ) A、劳动价值论 B、剩余价值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解析: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选项D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只有答案C才是理论基础。 4、在生产资料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 B ) A、原材料 B、机器设备 C、燃料 D、辅助材料 解析:劳动资料是指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A、C、D属于劳动对象范畴,即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8、价值规律是( A ) A、只在几个社会形态存在的经济规律 B、各个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经济规律 C、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D、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解析:价值是商品的特有属性,非商品的劳动产品不存在价值,在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因此,商品只是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存在。 9、基本经济规律是( D ) A、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B、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C、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D、一种社会形态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 解析:此题考核的是基本经济规律的名词解释。需要注意,基本经济规律是一个社会起主导作用的规律。在中国现在虽然有存在私营企业,存在剥削,存在剩余价值,但因为它不占主导地位,所以不能说剩余价值规律是我国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目前我国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公有制占主导的按劳分配规律。 11、价值的实体是( B )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解析:本题考察价值的内涵,即价值一词的名词解释,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答案是B。注意抽象劳动本身并不是价值,抽象劳动的凝结才构成价值。 12、社会经济制度更替的一般规律是( A ) A、生产关系随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改变自身的性质 B、生产力不断运动 C、生产关系不断变革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进行矛盾运动 解析:社会经济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关系的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所以答案为A。 13、市场经济是指( B ) A、以市场存在为条件的商品经济 B、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C、市场决定一切经济活动的商品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