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酸对精子的作用_黎娜王华锋曾旭辉

唾液酸对精子的作用_黎娜王华锋曾旭辉
唾液酸对精子的作用_黎娜王华锋曾旭辉

七年级生物: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 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七年级生物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知识: 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已经开始被消化。 2.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收集唾液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 本节探究活动以“分组探究”模式开展,因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关键有三步:一是制备淀粉糊并取定量;二是收集唾液;三是水温调节控制。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

每人做一步,这样既可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到探究又可节省时间。该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淀粉糊的制备、唾液的收集方法由教师提供并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淀粉糊的浓度不宜太大,以免消化不完全。还应给学生解释不同人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不等,为确保淀粉消化完全,收集的唾液应尽可能纯一些,这样就要求学生在收集唾液之前要漱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太行山脚下,教学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简陋,但我校为重点中学,教学设施与本县其他学校相比又较为优越,但还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探究需求,只能以小组探究模式展开,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探究的内容也要受到限制,不能一课多探。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回答问题踊跃,但学习方法相对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才能发现问题。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探究技能,提高了组织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交流协作精神。假设的提出、方案设计和验证假设等是教师引导的结果,也是学生利用科学研究方法主动探究的结果。学生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就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和已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进而理解消化液在消化食物时发挥的作用。 2、通过实验了解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在消化食物时发挥的作用。 3、初步了解消化酶的一些特性。 设计思路: 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可以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可以通过淀粉的这一特性来检验馒头中的淀粉是否已被分解为麦芽糖。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佳温度是人体口腔内的温度,因此实验过程中应保持37℃左右的温度。 材料器具: 试管、小刀、滴管、烧杯、搅拌棒、碘液、唾液、清水、新鲜馒头、小木板、温度计、冰水 实验过程: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的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C块不作任何处理,作为一种对照。 2、收集唾液,先用冷开水漱口,然后头部略向前倾,伸出下唇搁在试管口上,舌头舐上颌门齿的基部,不久就会有清洁的唾液沿唇

流入试管,收集2~3毫升后,稀释2倍备用。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①将A馒头碎屑放入(1)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 ②将B馒头碎屑放入(2)号试管中,注入2ml清水并进行充分的搅拌; ③将C馒头块放入(3)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不进行搅拌。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4、5~10min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 ①试管(1)中的馒头碎屑不呈现蓝色,而呈现碘液的颜色(棕黄色); ②试管(2)中的馒头小块呈蓝色; ③试管(3)中的馒头小块接触到唾液的部分呈现碘液的颜色,未接触到唾液的部分呈现蓝色。 实验结论: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关于“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 1.右表是某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的相关记录,该实验结果表明酶的催化作用: 试管1 2 加入物质 淀粉糊+唾液 淀粉糊+唾液 温度 37℃ 0℃ 加入碘液 不变蓝 变蓝 A.需要适宜的pH B.只对一种物质起作用 C.需要适宜的温度D.效率很高 2.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要进行如下步骤: 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注入2mL淀粉溶液;②向各试管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 ③向3支试管中各滴一滴碘液;④将3支试管分别放入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5min;⑤观察实验现象。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为: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 D.①④②③⑤ 3.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和步骤:取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向3支试管中加入3mL浆糊;再各加入2mL 新鲜的淀粉酶溶液;将甲、乙、丙3支试管分别置于0℃、35℃、100℃下约5min,取出试管;各加入2mL双缩脲试剂(边加边振荡),用沸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 变化。下列对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实验步骤不正确②温度设置不合理③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验 A.只有①正确 B.只有②正确 C.①和②正确 D.①②③都正确 4.某同学想知道自己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的作用,他取三只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③。然后进行下列实验: 试管号12345 ①②③ 加入加入2毫升清水 2毫升加入2毫升唾液 淀粉糊加入2毫升唾液 充分 振荡 放在37℃ 水浴中 10分钟 滴碘液 加碘液后,①、②、③号试管中物质不变蓝色的是: A.①B.②C.③D.②③ 5.某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中,记录的实验结果如右表所示。该实验结果表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 A.需要适宜的酸碱度 B.具有专一性 C.需要适宜的温度 D.具有高效性试管 1 2 加入物质 淀粉糊+唾液 淀粉糊+唾液 温度碘液检验 37℃不变蓝 0℃变蓝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要点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改进 北京市八角中学刘馥花 前言: 北京版初中生物教材(第一册)第四章生物的营养,第二节人和动物的营养中的[实验]唾液的消化作用。要求学生分组实验,人人动手。但是由于上课时间有限,且学生在取唾液时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上课时做思想工作;再有本次实验所需的实验用具过多,教师在准备时也有很大的难度。于是,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设备进行了实验改进。保证了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并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结果。 1.进行实验改进的原因: 1.1 做这个实验所需的仪器很多: 本实验需要的仪器有:大、小烧杯、试管、酒精灯、温度计、三脚架。我校初一每班平均近40人,那么所需的仪器如下:(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计算) 仪器名称酒精灯试管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三脚架总计 需要数量(个)20 40 20 20 20 20 140 从表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酒精灯、试管、温度计、烧杯总计有140件。对于实验设备齐全地学校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对于我们普通学校,就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教师准备实验也要花去很多时间。 1.2 制备淀粉浆糊与取唾液需要一定的教学时间。 实验步骤的第一步是:将淀粉煮成浆糊,需要6——10分钟,之后还要取唾液,时间也需要6——8分钟。即便两步同时做,也需要10分钟左右。这样就占了一节课近1/4的时间。后边的步骤还很多,一节课下来根本就做不完实验,常常是同学们没看到结果就下课了,不能进行实验分析,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1.3取唾液的过程中,学生的纪律不易保证。 取唾液的过程,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指导。有的学生觉得有趣,互相取笑,有的同学觉得恶心、不愿意做,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在课前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组织教学。 2.实验的改进: 2.1 用淀粉纸代替淀粉浆糊效果比较好。 选择淀粉纸的标准:吸水性强、有韧性、洁白。通过多次实验比较了白报纸、过滤纸后发现用过滤纸做淀粉纸效果最好。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要点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 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已经开始被消化。 2.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收集唾液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 本节探究活动以“分组探究”模式开展,因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关键有三步:一是制备淀粉糊并取定量;二是收集唾液;三是水温调节控制。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每人做一步,这样既可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到探究又可节省时间。该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淀粉糊的制备、唾液的收集方法由教师提供并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淀粉糊的浓度不宜太大,以免消化不完全。还应给学生解释不同人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不等,为确保淀粉消化完全,收集的唾液应尽可能纯一些,这样就要求学生在收集唾液之前要漱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太行山脚下,教学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简陋,但我校为重点中学,教学设施与本县其他学校相比又较为优越,但还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探究需求,只能以小组探究模式展开,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探究的内容也要受到限制,不能一课多探。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回答问题踊跃,但学习方法相对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才能发现问题。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探究技能,提高了组织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交流协作精神。假设的提出、方案设计和验证假设等是教师引导的结果,也是学生利用科学研究方法主动探究的结果。学生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就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和已有的知识,主动地探究自然的奥秘,了解生物的习性和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从小就培养适应生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得还不够全面,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 〖教学点评〗 本节课是一节分小组来完成的探究课。教师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课堂结构。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汇报交流的过程,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反思:

《唾液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

《唾液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该实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上册的一个探究性实验。传统教学中,实验时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逐步完成,最后得出结论:说明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唾液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现在,随着教学观念的转变,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切的感受到实验就是探索和研究问题的手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实验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 二、实验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唾液的消化作用》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的第四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中的一个学习内容,这个探究活动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自己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并且在小组之间交流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唾液的消化作用这部分知识还比较陌生,但是他们非常渴望知道,因为他们多数人都有过类似经验:当我们细细的咀嚼馒头或米饭时,会感觉到有甜味。因此这部分内容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他们好动、好奇、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并且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但是,本探究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而教材没有说得很具体,这就需要老师细心引导。 (三)教学条件分析 由于学校实验仪器不全,大多数实验无法进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同时班内学生较多,实验过程有所困难。

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课题: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年级:七年级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说明在口腔内发生的消化作用类型。 二、教学重点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三、教学难点 认识酶在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课型 探究性实验 五、课前准备 提出问题:馒头或米饭在口腔内经过细细咀嚼后,其中的淀粉是否发生变化呢 假设:馒头、米饭中含有的淀粉是没有甜味的。在这个事实的启发下,你组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实验材料、用具 馒头、清水

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班级姓名 实验名称: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器材:试管,温度计,唾液,面粉,碘液,滴管,量筒,37℃温水。 实验步骤: 1、首先将面粉加水稀释成溶液状,静置一会儿。 2、取两只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号,在1号和2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淀粉液。 3、在1号试管和2号试管中分别加入1毫升清水和唾液,然后摇匀。 4、将两只试管同时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5至10分钟后取出,各加入2滴碘液,摇匀, 观察颜色变化,发现1号试管中溶液变蓝,2号试管中溶液不变蓝。 结论: 1号试管中滴加碘液溶液变蓝,说明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2号试管中滴加碘液溶液不变蓝,说明淀粉被唾液分解而不存在了,由此可知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班级姓名 实验名称: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器材:试管,温度计,唾液,馒头,小刀,碘液,滴管,量筒,37℃温水。 实验步骤: 5、取新鲜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 C块不做任何处理。 6、用清水漱口,在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一分钟后,用干净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 液挤压进小烧杯中。 7、取三只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在1号试管中加入馒头碎屑,然后加2毫升唾 液并搅拌均匀。在2号试管中加入馒头碎屑,再加入2毫升清水搅拌均匀。在3号试管中加入馒头块后加入2毫升唾液。 8、将三只试管一起放入37℃度左右的温水中,5至10分钟后取出这三只试管,各滴加2 滴碘液,摇匀,观察颜色变化,发现1号试管不变蓝,2号变蓝,3号变浅蓝。 结论:1号试管中滴加碘液溶液不变蓝,说明淀粉被唾液中唾液淀粉酶分解而不存在了,2号试管中滴加碘液溶液变蓝,说明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 3号试管中溶液变浅蓝色,说明馒头表面淀粉被唾液消化而内部没有发生变化。由此可知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教学设计 时间:2017年3月 地点:生物实验室 教师:穆小军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2)探究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 2. 能力目标: (1)初步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探究的能力。如:试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能力;(2)通过学生参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的交流、表达等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实验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互相协作意识;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三、教学难点: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主要是围绕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个原理进行探究式学习展

开的。学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设计试验方案,如果觉得自己的试验方案不如课本中的好,也可采用课本中的。 1 提出探究性问题 先创设一个实验情景: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小块馒头让他们细嚼慢咽,同时思考问题:馒头在口腔里“吃的过程中”主要有哪些器官参与?在这些器官参与下,馒头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学生答出馒头块在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作用下由块状变为糜状时,引出物理性消化的含义;紧接着在问学生,细细嚼馒头时,还有什么感觉?在学生答出“有点甜”时,引出探究性问题:馒头里的营养成分主要是淀粉,淀粉本身是一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没有甜味,那为什么在口腔里充分与唾液混合后就感觉到了甜味呢?难道是在唾液的作用下,淀粉这种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学生在吃馒头的过程中,亲自感悟到的问题,所以积极性非常高,众说纷云。 2 提出假设 要解决上述问题,只有通过实验进行证明,那么可以先假设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成分是发生了变化,然后用“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一原理进行实验证明:淀粉在与唾液充分混合后,再加入碘液,如果颜色不变蓝,说明假设成立;如果颜色变成了蓝色,说明假设不成立。 3 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如何进行实验来说明问题呢?这是整个探究式学习的一个核心,同时也是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关键。这个时候,教师的点拨及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非常关键。我除了将课本上提及的有关材

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

“探究唾液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教学 遵义县西坪镇中学何福琴 唾液即通称的口水,它主要由唾液腺分泌。人每日分泌1000 ml——1500 ml 的唾液为正常现象。唾液有几种作用(1)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说话和吞咽;(2)清洁和保护口腔;(3)抗菌作用;(4)溶解食物并不断移走味蕾上的食物微粒,从而不断尝到食物的味道;(5)消化作用。下面就对唾液的消化作用进行探究。即七年级生物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现对活动的几种实验教学方式来和大家进行探讨。 实验原理: 唾液里含有唾液淀粉酶,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同时淀粉遇碘液呈蓝色的特性,可用碘液来检测淀粉是否被唾液淀粉酶分解。 方法一: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和B用刀细细地切 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 2、用凉白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小块消毒棉球,约1min后,用医用镊子取 出棉球,挤出唾液。 3、取三支试管分别为(1)、(2)、(3)号,放入A、B、C三块馒头,然后水浴 加热10MIN,如下表: 试管馒头唾液清水温度时间碘液现象(1) A 2ml ---- 370C 10min 2滴 (2) B ---- 2 ml 370C 10min 2滴 (3) C 2 ml ---- 370C 10min 2滴 结果与分析: (2)号试管里的液体显蓝色,因为试管里没有唾液,淀粉仍然存在。 (1)号和(3)号试管里不显蓝色,是因为试管里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

方法二: 1、取3支试管,分别编号A、B、C,在A管中加入咀嚼过的馒头屑和2 ml清 水,B管加入一个馒头块和2 ml唾液,C管加入手工捏碎的馒头屑和2 ml 清水。 2、向A、B、C三管分别加入2 ml碘液,放在370C的温水中保温,注意观察 试管中颜色的变化。 结果与分析: A管蓝色消退比B管快,C管蓝色不退,说明A管中淀粉酶与淀粉充分混合,加大了两个的接触面,使淀粉水解迅速而完全。B管相反,C管中没有淀粉酶,淀粉仍然存在。 方法三: 1、取1g干淀粉放在烧杯里,先用少量清水调匀,在加100 ml清水加热,搅拌, 煮沸,冷却后备用。 2、用凉开水漱口后,微张开口,舌尖抵在下颌门齿的下方,头稍前倾,将下唇 搁在一个小烧杯口上,几分钟后,唾液就沿着下唇流入杯中。 3、取2支试管,编号1、2,然后加入2 ml淀粉溶液。 4、向1号试管加2 ml清水,2号试管加2 ml唾液,振荡后,试管中的液体有 点浑浊。同时把两支试管放在370C的温水中大约10 min后,2号试管液体变透明了。 5、向两支试管里各加入2滴碘液,观察试管中颜色的变化。 结果与分析: (1)号试管里的液体呈蓝色,因为试管里没有唾液,淀粉没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仍然存在,遇碘液呈蓝色。 (2)号试管里不显蓝色,是因为试管里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 对于第三种方法,由于实验煮沸淀粉糊耗时过多,取唾液也不方便。370C 的温度不宜控制(大部分学校没有恒温箱会放弃实验),因此还可以将实验做一

唾液的消化作用

课时计划生物学科 课题唾液的消化作用第22 课时类型实验 教学目标知 识 1.能够解释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能 力 1.能够根据实验步骤操作实验 2.能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情 感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点 指导学生操作分析实验 教学 难点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手段):演示实验、讲述 突破重、难点的主要方法(手段):通过操作实验及分析讨论实验结果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准备(教具、信息等)教师实验材料 学生预习实验步骤 板书设计 唾液的消化作用食物的消化过程 1 食物在口腔的消化 唾液的消化作用 实验 2 食物在其它部位的消化 咽---食管---胃---小肠 课后小结及自我评价在等待实验结果期间应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结果预测,这样会使学生对实验的目的更加明确,对实验的理解也更深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目的时 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 唾液的消化作用为引入本 节课内容 作好知识 的过渡, 使学生通 过生活实 际产生兴 趣 通过实验 说明唾液 的消化作 用 提问:上节课我们讲到人体消 化系统的结构,请同学们回忆 一下人体的消化系统由哪两 部分组成?各包括哪些器 官? 设问:那么食物在进入体内后 是怎样被消化的呢? 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借助实 验说明这个问题 设问: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 到,平时当我们咀嚼一块馒头 时,常常感到有一点甜味,这 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做一个 小实验来看看 实验材料: 面粉、烧杯、三角架、石棉 网、试管、温度计、稀释碘液、 量筒等 方法步骤: 1 制备淀粉液 取1g面粉,加100ml清水 调匀,加热煮沸备用; 取一支试管,注2ml淀粉 液,滴碘液证明淀粉存在 2 收集唾液 用舌尖抵住上颌门齿的里 面,收集5ml唾液 取一支试管,注入2ml唾液 煮沸备用 提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 取三支试管,分别标上号码 按图4-21进行处理,并观察 实验结果 回答:消化道、消 化腺 操作并观察实验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报告 学案

活动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报告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组长: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不加糖馒头在口腔内咀嚼后感觉有甜味,其中淀粉时候发生变化呢?做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1.清水漱口,用干净小烧杯取5ml唾液。 2.取两清洁试管,编号1,2,在1,2号试管中加入少量馒头碎屑,1 号中加3ml唾液,2号加3ml清水,向两试管中滴入两滴碘液,轻 轻震荡试管,混合均匀。 3.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做好小组标记,于36.5℃水浴锅加热10分钟。 4.取出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材料现象 淀粉检验 实验前预期结果实验后 实验组 馒头+唾液 对照组 馒头+清水 得出结论: 1.比较1,2号试管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讨论题: 1.为什么取唾液前要漱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馒头要撕碎?模拟口腔中什么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试管要震荡?模拟口腔中什么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要设置2号组实验?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要36.5℃加热?不加热会怎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八章第一节实验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章第一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在内容上,安排在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之后,第二课时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之前,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该探究活动是课标建议的必做探究实验之一,实验目的明确。在教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2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推理解决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的饮食观念。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体验实验过程。 难点:(1)对照实验的设计。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大部分是外来生,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比较不好。初中阶段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有较强的表现欲,并且对探究实验非常感兴趣,乐于动手,敢于动手。学生在上一节已经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对淀粉已有一定的了解。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大半年的学习和训练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探究实验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法学法 1.教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所以本节课主要用问题驱动法、引导讨论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通过咀嚼馒头的情景引入新课,通过先易后难、先拆分后合并的方法突破多变量实验设计这一难点。最后运用实验获得的体验指导生活。归纳起来,就是通过教师的情境引入、提问启发、指导实验、引导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不断思考。 2.学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验探究掌握知识和技能。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思考归纳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体验,在交流中展示收获,在体验中提高能力。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