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课文复习-word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课文复习-word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课文复习-word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竹林深处人家》

课文复习

内容预览:

11、竹林深处人家

黄蒙田

一、应掌握的词语

山麓 lù 隧suì道屏píng风山岚lán 竹坞wù 器皿mǐn 竹箬ruò 匾箪dān

晾liàng 沏qī 气势深沉碧螺春密密匝匝zā 名副fù其实束shù手无策

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1、山麓:山脚。

2、密密匝匝:很稠密的样子。

3、山岚:山林中云雾。

4、屏风: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

5、竹坞:竹林茂盛的山间平地。坞,四面高中间凹下去的山地。

6、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副,符合。实:实际。

7、束手无策:束:捆绑。策:办法。遇到问题,就象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三、应掌握的文学常识。

黄蒙田:1919年生,当代作家,散文家。

四、与课文有关的古诗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五、有关竹的成语、词语

【成语、词语】

势如破竹胸有成竹竹马之好青梅竹马竹苞松茂丝竹管弦书功竹帛金石丝竹

竹头木屑竹篱茅舍哀丝豪竹名垂竹帛罄竹难书竹报平安丝不如竹竹柏异心

竹篮打水竹马之友吹竹弹丝成竹在胸丝不如竹东南竹箭茂林修竹

【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屈屈伸伸,雪压千屋犹奋直;潇潇洒洒,风来四面又何妨。

劲节生来瘦,高村老去刚;竹青怀素志,梅龙秉芳心。

为天地生春,抚长存终古绿;与松梅作伴,洁身共避寒心.

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梅花逊雪,三分只是三分。千古虚心尊此老;九州高节拜先生.

宜和竹论虚和实;不与谁争高与低

山色不随春老;竹枝长向人新.

劲节生来瘦;高材老去刚。

【歇后语】

竹篮打水--一场空

竹织鸭--无心肝

竹筛子盛稀饭--漏洞百出

竹筛子兜水--漏洞百出

竹板儿云--一个劲儿

竹篮装油--一点不剩

竹林里逮兔子--噼里啪啦

竹林的笋子--上长货

竹林子遭火烧--一派光棍

竹林的笋子--嘴尖毛长

竹林的笋子--嘴尖皮厚

竹子发芽--一根光棍

竹子的子孙--越发越多

竹丝编着背篓--眼多

竹篙打水--满塘动

竹匠劈毛竹--直直落落

竹子冒笋--一代胜似一代

竹丝编的背篓--眼睛又细又多

竹篮打水上山峰--一场欢喜一场空

竹林的竹篓里数大鱼--一清二楚【竹喻】

君当如竹,风过不折,雨过不污,躯有节而少蔓枝,数丈傲骨通透,叶似利剑锋而不外露,微垂亦不自卑,任而东西南北风屹立不摇,纵使古今万世愁一肩担尽

玉碎不改白,竹焚不毁节。

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总虚心。

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清·洪升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度琼枝。唐·高骈

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清·魏源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大中丞括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翠竹千竿锦苑幽,奇传每醉忆千秋。临风摇曳湘妃泪,对月娉婷黛玉愁。

高节长称松柏侣,清名幸缔菊梅俦。丹青留影寻常见,翰墨琴魂雅韵流

竹郑板桥

轻阁雅室逸芬芬,绿透裱纸力轻渗。枝孤何惧风雨来,晨

宵相伴得竹魂。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咏春笋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美猴王》课文全解

14.美猴王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麋m 鹿:哺乳动物,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性温顺,吃植物。 瞑m ng目:闭着眼。瞑,闭眼。 遂su :于是。 迸b ng裂:裂开并往四处飞溅。迸,向处溅出或喷射;突然碎裂。 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径j ng:直接。 镌ju n:雕刻。 开辟:开天辟地。 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天地日月的灵气。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 秋毫() ..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④怡然 称快() .. ⑤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⑥鞭.数十,驱之别院()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翻译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 4.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6.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9.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4.《秋天》学案 教师寄语:语文学习需要联想和想象,就象飞鸟需要翅膀。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 2、栖.息() 3、寥.阔() 4、枯涸.() 5、清洌.() 6、梦寐.() (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现代、,代表诗集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⑵⑶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1)、 (2)、 (3)、

3、帮老师解疑惑 ⑴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⑵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4、朗读,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第一个环节。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第二个环节。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 ..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达标检测 (一)基础与理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 2.《秋天》选自,作者何其芳,现代、。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第11课

《春》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9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出现是有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并在诵读中体会、学习观察自然的方法,学会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 学习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对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情感。我打算从朗读入手,利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朗读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春天带给人们的奋发向上的情感。 教学设计 《春》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篇目之一,本文不管在选材、布局谋篇还是语言上都堪称典范。按照编者的思路,通常我们都是采用盼春—绘春—赞春这一顺序来教,重点带领学生分析作者描绘的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而这次教学设计,我尝试打破这一常规,整篇课文的教学以朗读为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理论依据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朗读中,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朗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地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品味。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A.用普通话有感情反复地朗读课文,理解并品味文中美的情景,美的结构,美的语言。 B.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品读精彩句、段。 C.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①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②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今乃④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苏轼《东坡志林》)【注】①曝:晒。②拊(fǔ)掌:拍手。③搐(chù):抽缩。④乃: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好书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尾搐入两股间/屠自断其股 C.处士笑而然之/舍然大喜 D.不可改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这则故事给人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1)C (2)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解析】【分析】(1)A选项中“好”都是“喜欢”;B选项中的“股”都是“大腿”;C选项中的“然”分别是“认为是对的”和“的样子”;D选项中的“也”都是“表判断”的意思。故选C。(2)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是:(杜处士)尤其珍爱,用玉做了画轴并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本文叙写了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文章告诉人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因事求人,取长补短。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 C; ⑵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⑶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和文言文

七年级古诗文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5.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译文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声音象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象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我又常在土墙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丛杂的地方,蹲下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细观察,以丛草作为树林,以小虫和蚂蚁作为野兽,以泥土凸的作为山丘,凹的作为山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见到有两个小虫在草里斗,看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被它吞了进去。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驱逐去别的院子。 10.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13,14课知识点梳理

第12课《纪念白求恩》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代表作品有:《沁园春·长沙》《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水调歌头·游泳》《卜算子·咏梅》等。 二、故事背景 白求恩(1889-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医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于1938年春上到达延安,不久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白求恩逝世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理解词义 派遣: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动机: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极端:事物发展所达顶点。热忱:热情。冷清:冷落寂寞;冷静而凄凉。纯粹:不掺杂其它成分的;无掺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佩服:对某人或某事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崇拜。高明: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鄙薄:鄙视菲薄,轻视。出路:能够向前发展的途径;摆脱逆境的门路,前途。拈轻怕重:指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教案 集体备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教案 复习提要 1、语言积累和运用。 2、现代文阅读。 3、文言文、古诗词阅读。 4、作文复习。 5、专题训练及总测试。 重点 1、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言文,生在朗读、背诵。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 4、学会审题,并结合学习生活实际,选取典型的材料进行作文,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及写作技巧。难点: 1、关键词语的揣摩。 2、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理解诗歌的意境。 4、作文的选材立意。 课时划分: 1、积累与运用(4课时)。A、拼音汉字、改正错别字。B、古诗、名句的默写。C、仿写句子、广告标语、综合性学习。D、对对子、名著导读。 2、现代文阅读(4课时)。A、课内阅读(2课时)。B、课外阅读(2课时) 3、文言文阅读(2课时)。 4、作文(2课时)。 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1、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2、熟练运用学过的生字词。 复习过程 一、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关键词语,让学生读、抄一遍,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拼写规则,特别注意平常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多音多义字的读音。 如: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痴()想隐秘()诱惑()xuān( )腾一shùn( )间 yùn( )含B、请你找出并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惊荒失措_____改为_____ 谈笑风生_____改为_____ 二、进行逐单元进行听写训练。(一般分开在课前进行) 三、完成试卷练习。(课后巩固为主)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 1、复习古诗、名句的默写。 2、学会初步赏析一些古诗或《论语》中的名句。 复习过程 一、学生复习要求背诵古诗和名篇。 1、学生诵读本册要求背诵的古诗。 2、教师指导学生熟记一些名句,会默写。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1-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复习计划 厚街湖景中学范天华 复习提要 1、语言积累和运用。 2、现代文阅读。 3、文言文、古诗词阅读。 4、作文复习。 5、专题训练及总测试。 重点 1、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言文,生在朗读、背诵。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 4、学会审题,并结合学习生活实际,选取典型的材料进行作文,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及写作技巧。 难点: 1、关键词语的揣摩。 2、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理解诗歌的意境。 4、作文的选材立意。 课时划分: 1、积累与运用(4课时)。A、拼音汉字、改正错别字。B、古诗、名句的默写。C、仿写 句子、广告标语、综合性学习。D、对对子、名著导读。 2、现代文阅读(4课时)。A、课内阅读(2课时)。B、课外阅读(2课时) 3、文言文阅读(2课时)。 4、作文(2课时)。 附:专题练习分工:积累与运用:张桂芬、钟国珍,现代文阅读(课内:王安华、黄卓苗, 课外:郑小坚、范远填),文言文阅读:方焕章,作文:王文捷 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1、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2、熟练运用学过的生字词。 复习过程 一、复习本册学过的生字生词,掌握音、形、义。 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关键词语,让学生读、抄一遍,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拼写规则,特别注意平常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多音多义字的读音。 如: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痴()想隐秘()诱惑()xu a n()腾一shin()间y m()含 B、请你找出并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惊荒失措 ________ 改为______ 昂首铤立_________ 改为______ 二、进行逐单元进行听写训练。(一般分开在课前进行) 三、完成试卷练习。(课后巩固为主)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 1、复习古诗、名句的默写。 2、学会初步赏析一些古诗或《论语》中的名句。 复习过程 一、学生复习要求背诵古诗和名篇。 1、学生诵读本册要求背诵的古诗。 2、教师指导学生熟记一些名句,会默写。 3、掌握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默写练习。(主要针对后进生,以激励为主)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 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 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 怡然称快。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⑴张.()目对.()日⑵明.()察秋毫 ..() ⑶项.()为之强.()⑷徐.()喷以.()烟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必细察其.纹理必先苦其.心志 B.以.虫蚁为兽扶苏以.数谏故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D.驱之.别院盖追先帝之.殊遇 3.翻译下列句子。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译文: 4.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答: (二)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 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 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 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 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 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 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 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 名“鬼市”云。 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然数年恒.不一见恒:()⑵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连亘:() ⑶城市依稀 ..而已依稀:()⑷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 ⒉选出加点词意思不相近的一项() A.无何 ..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见宫殿数十所B.倏忽 C.逾时 ..,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 ..,楼渐低,可见其顶D.未几 ⒊翻译下列句子: ⑴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⑵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⑶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教案冀教版

《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第六单元 一、字词积累 炫耀称职妥当滑稽呈报陛下精致头衔爵士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缥缈定然珍奇闲游笼罩疏星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嬉戏哞哞潺潺眨巴红润孪生痒酥酥踉踉跄跄庇护虚荣较量凯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二、了解 1.安徒生及其童话代表作 2.郭沫若及其主要作品 3.童话及其特点 4.“寓言四则”作者及出处 5.中外寓言的不同点 三、理解分析 1.皇帝的新装分析故事情节层次,理解文章主旨 找出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句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为什么大家都不敢说真话?骗局揭穿后,为什么皇帝大臣仍然装模做样 的把戏演下去? 2.郭沫若诗两首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区别 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 背诵这两首诗,并描述诗中的想象世界 3.女娲造人复述课文,找出作者想象再造的地方 找出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概括女娲形象特点 4.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朗读课文,感受语言 理清文章情节发展步骤 理解文章主题思想(主旨) 5.寓言四则口头复述这四则寓言 了解这四则寓言的寓意 第五单元 一、字词积累 风筝堕落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荡漾嫌恶笑柄可鄙

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抹攥 逮怦怦树杈寒颤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嗅 各得其所摩衍叠摇摆匿笑花瓣沐浴祷告妄弃倘若 惊讶无端至爱笑嘻嘻俄而欣然 二、了解 1.鲁迅及其作品 2.泰戈尔及其作品 3.冰心及其作品 4.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5.散文特点 三、理解分析 1.风筝理解文中重点词句,感受一个伟大作家的心灵,及对教育和家庭的忏悔。 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 2.羚羊木雕找出心理描写的语句,分析文中人物的矛盾冲突 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思考怎样正确处理此类事情? 3.散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细节描写并体会作者表达的亲情 品味最后一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诗两首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主题。并背诵 理解:《金色花》篇末含蓄的诗句,《纸船》中“爱”“悲哀”的含义 5.世说新语两则背诵。字、词、句的理解及课文的翻译 学习古今异义的词语;区别“君、家君、尊君”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散文:1.形散神聚。选材广泛,形式自由,但主题是集中的。 选材上,可写景状物,可议论抒情;写法上千变万化,有清晰的线索和明确的主题 2.洗练的语言。它以洗练、准确、优美,富于魅力的语言打动读者。 3.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诗一般的意境。即使是平实的叙述也饱含作者的感情 散文诗:散文诗是诗歌的一种,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它以散文的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是一种容量大、运用自由、散文化了的诗。它要有诗的意境,诗的节奏,它把诗的精练、集中、音乐美和散文的舒放、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 第四单元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含标准答案)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 ..秋毫( )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④怡然 ..称快() ⑤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 ⑥鞭.数十,驱之别院()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翻译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 4.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6.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9.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画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14课 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第三单元第14课同步练习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肥硕.瓜果(shuò) 撒.下(sǎ) 满载.(zài) B.伐木丁.丁(zhēnɡ) 梦寐.(mèi) 栖.息(qī) C.溪水清冽.(liè) 镰.刀(lián) 寥.廓(liáo) D.归泊.小桨(bó) 乌桕.(jiù) 枯涸.(ɡù) 2.选出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秋天栖息 ..(停留)在农家里 B.秋天梦寐 ..(梦想)在牧羊女的眼里 C.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 ..(指果实又大又饱满)的瓜果 D.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 ..(水清)了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 B.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C.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D.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4.结合加点的词语品析下面诗句。 (1)震落了清晨满披 ..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答: (2)秋天游戏 ..在渔船上。 答: 5.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文,班级举行以“走进秋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我来策划】开展“走进秋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首先需要分小组,请你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并为四个小组命名。(要求结构统一,富有特色) ①第一小组: ②第二小组: ③第三小组: ④第四小组: (2)【我来筛选】本次活动同学们搜集了大量的描写自然的古诗词。下列古诗词名句,请选出你认为不符合本次活动要求的几项,并简述理由。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D.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E.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F.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G.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H.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答: (3)【我当编辑】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老师要求同学们以“秋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班级将出一期《走进秋天》的班刊,请你为班刊设计一段编者的话,要求阐明编写意图,字数在150左右。 答: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团泊洼的秋天(节选) 郭小川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 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 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美猴王》课文复习.doc

14、美猴王 吴承恩 一、应掌握的词语 开辟pì遂 suì迸bèng 裂瞑míng 目径jìng 窍 qiào 石碣ji é 镌juān 刻喜不自胜 麋 mí鹿天造地设滔滔不竭ji é力倦神疲顽劣li è拱服 二、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1、迸裂:迸开并往四处飞溅。4、顽劣:顽皮不顺从。 2、瞑目:闭着眼睛。5、拱服:敬畏,服从。 3、镌刻:雕刻。6、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7、径: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 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语出《论语·为政》 三、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见第一课 2、天干地支 天干:甲( ji ǎ)、乙 ( y ǐ)、丙 (b ǐ ng)、丁 (d ī ng)、戊 (w ù)、己 (j ǐ)、庚 (g ē ng)、辛 (x ī、n) 壬( r én)、癸(guǐ) 地支:子 (z ǐ)(鼠)丑(ch ǒu)(牛)寅 (yin) (虎)卯 (mǎo)(兔)辰 (chen)(龙)巳 (si) (蛇)午 (w ǔ)(马)未 (wei) (羊)申 (sh ē n)(猴)酉 (y ǒ u)(鸡) 戌 (x ū)(狗)亥 (hai) (猪) 3、地支与时间的对照 子时: 23 点─ 1 点卯时: 5 点─ 7 点午时: 11 点─ 13 点酉时: 17 点─ 19 点丑时: 1 点─ 3 点辰时: 7 点─ 9 点未时: 13 点─ 15 点戌时: 19 点─ 21 点寅时: 3 点─ 5 点巳时: 9 点─ 11 点申时: 15 点─ 17 点亥时: 21 点─ 23 点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纪年,六十组干支字为一个周期,叫一个甲子。 1 . 甲子2 . 乙丑3 . 丙寅4 . 丁卯5 . 戊辰6 . 己巳7 . 庚午8 . 辛未9 . 壬申10. 癸酉11. 甲戌 12. 乙亥13. 丙子 14. 丁丑 15. 戊寅16. 己卯17. 庚辰18. 辛巳19. 壬午20. 癸未 21. 甲申22. 乙酉 23. 丙戌 24. 丁亥25. 戊子26. 己丑27. 庚寅28. 辛卯29. 壬辰 30. 癸巳31. 甲午 32. 乙未 33. 丙申34. 丁酉35. 戊戌36. 己亥37. 庚子38. 辛丑 39. 壬寅40. 癸卯 41. 甲辰 42. 乙巳43. 丙午44. 丁未45. 戊申46. 己酉47. 庚戌 48. 辛亥49. 壬子 50. 癸丑 51. 甲寅52. 乙卯53. 丙辰54. 丁巳55. 戊午56. 己未 57. 庚申58. 辛酉 59. 壬戌 60. 癸亥 4、神话小说:即借助神话的表现形式或以神话为题材内容的小说,它起源于远古时代原 始先民的口头创作,当时出现大量的“用想象或借助想象力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原始神话,实际上这就是最初的神话小说。

2019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窃读记》精编练习含答案

11 窃读记 01 积累运用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汗涔.涔(cén) 尴尬 ..(gān gà) 众目睽.睽(kuí) 贪婪.(lán) 诅咒 ..(zǔ zhòu) 饥肠辘.辘(lù)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难堪尴尬难受),涨(涨羞映)红了脸。 (2)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欲望想法念头)迫(逼迫催)使我再度地停下来。 (3)我合上最后一页——咽(吞吐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知识道理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 3.下面各项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B) A.老爸是个作家,每天废寝忘食 ....地写作,给我树立了绝佳的榜样。 B.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6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称,日方领导人煞有介事 ....地挑拨离间,渲染所谓南海地区紧张,心态极不健康。 C.据悉,这个全球最大的公关像在当日装上了一把长约70米的青龙偃月刀,整体形象 威风凛凛 ....。 D.那鸟离开了秋千坪的林子,于众目睽睽 ....中,硬是闭紧了嘴壳子,直愣愣地盯着我们,不发出一点声音。 (解析:“煞有介事”的意思是“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句中应该用“处心积虑”。)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预计到2022年,我国的博物馆总量将超过八千座以上。 B.尽管“西游”题材众多,但大多数作品形象刻板,情节老套。 C.主流媒体承担着纯洁语言、倡导文明、传递正能量。 D.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直指心灵的教育,是培养人生境界的教育,是提升美好品德的教育。 (解析:A项语意重复,“超过”与“以上”重复;C项成分残缺,“承担”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加“的任务”或“的责任”;D项搭配不当,“培养”应改为“提高”。) 5.新学期,为响应学校主题为“爱读书读好书”的读书活动,你所在的班级打算开展创建“爱上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活动中,准备在教室内张贴标语来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请你拟写两条。 示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2)在主题活动中,同学们纷纷发言,畅说自己的读书感悟。甲说:“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乙说:“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你接着说:“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请仿照甲、乙两人发言的形式,续写完成你的发言。 (3)为了方便同学们阅读,学校提议在教室里增设“图书角”。面对这一提议,学生反应不一,展开了辩论。反方认为没有必要。理由是现在学生学习任务重,根本没有时间阅读;教室本身就比较狭小,设置“图书角”影响了活动的空间;另外,图书也容易遗失和损坏。假如你是正方,请你针对反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反驳。 正方:示例:我认为增设“图书角”很有必要。首先,阅读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设置“图书角”能够便于我们利用机动时间进行阅读;其次,合理而有序地摆放完全可以让“图书角”有一席之地,而且增设“图书角”更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至于遗失和损坏问题,只要我们制定相应的图书管理制度,加强管理,这点是不用担心的。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课内)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专题五文言文阅读(课内) 一、阅读《咏雪》(原文略),做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4)未若柳絮因.风起 2、写出下面句子的译文。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4、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 5、选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答: 二、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原文略),做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 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答: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答: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 三、阅读《〈论语〉十二章》(原文略),做题。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吾日∕三省吾身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择其∕善者而从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 (3)不逾.矩(4)人不堪.其忧 3、翻译下列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选文多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答: 四、阅读《虽有嘉肴》(原文略),做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弗食,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 (3)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4)教然后知困.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不知其旨也(2)然后能自反也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这则短文阐述了什么教学原则?请用四字句加以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