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生态学考试资料

全球变化生态学考试资料
全球变化生态学考试资料

全球化

?促进了产品、服务、劳动力、金融、资源及环境生产要素等的流动

?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影响程度,加深了全球环境变化

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 Global change):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系统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Global Climatic change):地质历史时期或仪器观测的气候记录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Global Warming ):指全球的平均气温逐渐升高的现象。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共同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组织全世界3000多的科学家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活动。IPCC分别于1990年、1995年、2001和2007年完成了四次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0年12月,第45届联大决定制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1年2月正式启动谈判。

经过历时一年多共5轮谈判,1992年5月9日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4年3月21日生效。

《公约》谈判中各利益集团

欧盟(欧盟成立前称为西北欧国家或欧共体国家)

―伞形集团‖(由美、日、加、澳、俄等国家组成)

―77 国集团加中国‖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

1997年12月11日,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议定书是气候公约第4条―承诺‖的一项补充,规定了发达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

巴厘岛路线图”

《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于2007年12月3日到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

本次会议就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的实施, 在未来两年谈判中制定有关安排而奠定政治基础。

巴厘路线图的三项决定

?旨在加《公约》规定的义务的执行, 即― 巴厘行动计划‖

?《京都议定书》下发达国家第二承诺期谈判特设工作组---关于未来谈判的时间表?《京都议定书》第九条下关于对议定书的审查。

《巴厘行动计划》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即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 也被形象地称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四个― 轮子‖ 。其中, 减缓又包括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行动。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9日经过13天艰难谈判达成一项具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来自世界192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学术团体和企业界的近4万名代表,包括119位国家首脑出席了此次大会,这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即将到期的背景下,国际社会需要重新安排温室气体减排,就2012到2020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达成新的协议,为今后人类社会应

对气候变化指明方向。

?全球三大气候阵营依旧在温室气体排放量等关键议题上存在争议。曾经自视为应对气候变化领导者的欧盟态度转趋消极,缺少解决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的诚意。美国等伞形集团国家把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设置为前提条件,美国继续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77国集团坚持《京都议定书》继续有效,要求发达国家承担第二承诺期减排指标,并应考虑落后国家、岛屿国和非洲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特殊需求。

政府间气候专业委员会( IPCC

?1988 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及世界气象组织共同组建

?定期对气候变化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科学评估一、评价已有的气候变化科学信息

二、评价气候变化产生的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三、制定对策

世界气候计划(WCP)

?1979 年第八次世界气象大会上通过了一项关于―世界气候计划‖(World Climate Program, WCP) 的决议。

?WCP将气候系统视为由大气、海洋、冰雪层、陆地和生物五个部分组成的相互作用系统, 其热源为太阳辐射

组成世界气候计划(WCP)四个子计划

?世界气候资料计划(World Climate Data Program, WCDP)

?世界气候应用计划(World Climate Application Program, WCAP) 、

?世界气候影响计划(World Climate Impacts Program, WCIP)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 WCRP),

全球能量水循环试验( GEWEX

?旨在改善模拟全球降水和蒸发的能力,提供精确评估大气辐射和云的敏感程度以及水分循环、水资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科学目标为:①根据对大气和陆面特征的全球测量,确定水文循环和能量通量;②模拟全球水循环及其对大气、海洋和陆面的影响;③发展预测全球和区域水文过程以及水资源变化,及其对环境变化响应的能力;④促进观测技术、资料管理和同化系统的发展,使其适用于长期天气预报、水文和气侯预测。

全球能量水循环试验的四个子计划

?GEWEX大陆尺度国际计划(GCIP)

?GEWEX云系统研究(GCSS)

?GEWEX全球降水气候学(GPCP)

?GEWEX的水汽计划(GVaP)

国际地球生物圈计划( IGBP )

?IGBP 是一个跨学科的科学活动计划,优先研究的领域为几十年至几百年时间尺度内对生物圈影响最大、对人类活动最敏感、对业务预报最有先兆能力的那些全球变化。科学目标

描述和认识控制整个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描述和理解支持生命的独特环境;描述和理解发生在该系统中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方式。其应用目标是发展预报理论,预测地球系统在未来十至百年时间尺度上的变化,为国家和国际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基础。该计划具有高度综合和学科交叉的研究特点。

IGBP由8个核心研究计划

?1)国际全球大气化学计划(International Global Atmospheric Chemistry Project,IGAC)?(2)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计划(Joint Global Ocean Flux Study, JGOFS)

?(3)过去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Past Global Changes, PAGES)

?(4)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lobal Chang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GCTE)?(5)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法(Biospheric Aspects of the Hydrological, BAHC)?(6)海岸带的海陆相互作用(Land-Ocean Interactions in the Coastal Zone, LOICZ)?

(7)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Global Ocean Ecosystem Dynamics,GLOBEC)

?(8)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所具备的五个特征: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政治学者王绍光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第六个特征,即公益性。其中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是区分非政府组织与利益集团的最重要区别。在中国的环境保护领域里,活跃着一大批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绿色家园志愿者

?案例一:云南生态网络在农村长期推广沼气应用

?用沼气替代柴薪,是中国开展清洁能源推广的重要内容。

?―沼-农经济模式‖可以归结为―三减、三赢

?云南生态网络与一家日本的民间组织R E P P 合作开展了一个推广农村沼气使用的项目。

?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生物在其历史条件下的适应;种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深入到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中,形成各自的分支学科。

?渗入到人类社会各种活动甚至思维和意识中。

环境(environment)概述

?1)环境的定义: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赖以生存的所有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2)环境因素(environment factor):直接参加有机体物质和能量循环的组成部分。

生态因子

定义: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包括5种类型的因子:

?气候因子(光、温、水、空气等因子);

?地理因子(经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

?土壤因子(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肥力和土壤生物等因子);

?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因子);

?人为因子。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1.光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1)光强的作用:生长发育、形态建构作用。典型例子—植物黄化现象(eitiolation phenomenon)。

?(2)光质的作用:光合作用影响

(3)光周期现象—生物对光的生态反应与适应

2.温度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1)温度与生物生长发育

生长:“三基点”——最低、最适、最高温度。

发育:植物的春化作用(某些植物要经过一个“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结果)。?(2)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对低温适应——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的表现

3.水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4.大气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1)氧的生态作用;

–(2)氮的生态作用;

–(3)CO2的生态作用

5.土壤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1)土壤化学性质与植物的关系

?(2)植物的盐害和抗盐性

?(3)植物对土壤适应的生态类型

对PH值的适应——嗜酸性植物、嗜酸—耐碱植物、嗜碱—耐酸植物、嗜碱植物。钙土植物、盐生植物、抗盐植物

?(4)土壤污染的植物监测

种群的定义

?种群是一种特殊组合,具有独特性质、结构、机能,有自动调节大小的能力。种群是占据特定空间(地理位置)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群。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种群的基本特征

(1)分布格局(distribution pattern)——种群内个体空间分布方式或配置特点

2)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种群内不同年龄的个体数量分布情况。根据年龄结构划分三种种群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4)生命表(life table)——是指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

?同生群(cohort)——同时出生的个体种群

?作用(意义):

?综合记录了生物体生命过程的重要数据;

?系统表示出种群完整生命过程;

?研究种群数量动态必不可少的方法。

种群的增长与调节

(1)马尔萨斯(Malthus)方程:又称指数增长模型。

Nt=N0ert 指数增长;

(2)逻辑斯蒂增长(Logistic growth)模型:是比利时学者Verhulst 1838年创立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是指种群在有限环境下,受环境制约且与密度相关的增长方式

种群大小的调节

?种群大小的调节是指种群大小的控制或者是指种群大小所表现的作用限度。

?调节种群大小的因素

◆非密度相关——外界(物理)因素,如降水、温度、土壤状况等。

◆密度相关(密度依赖)——内部的生物因素。

?自疏(self thinning)与-3/2定律:

◆自疏——指同种植物因种群密度而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的过程。

◆–3/2定律——植物种群自疏过程中,其个体平均重量与种群密度成-3/2直

线斜率的变化。

生物群落的特征

定义:群落(community)是指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里各生物种群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所构成的组合结构单元。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 群落中的所有物种在生态上有相关性

(2) 群落与环境不可分割性

(3) 群落中各物种的重要性有各异性

(4) 群落有其空间和时间上的结构

生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

1、互利共生(互惠共生)(mutualisum)

–两种生物或两种中的一种,由于不能独立生存而共同生活在一起,或一种生活于另一种体内,互相依赖,各获得一定利益的现象

2、寄生(parasitum)——某一物种的个体居住于另一种物种个体的体内或

–体表从中吸取营养而生活的现象。

3、腐生(saprophytic)——一些生物有机体只利用腐朽有机物生存的现象。

4、竞争

5、他感

生物群落的演替

?定义:演替(Succession)是指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所代替的过程。?原因:

?环境变化;繁殖体的散布;物种间相互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

?类型:按演替的起始条件划分为:

?原始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开始与次生裸地(如森林砍伐迹地、弃耕地)上的群落演替。

?世界植被的分类

1.密林(Closed forest):树高大于5m,树冠连续

2.疏林(Woodland):树高小于5m,树冠不连接

3.密灌丛(Scrub):簇生,h为0.5~5m

4.短灌丛(Dwarf-scrub)

5.陆生草本群落(草本植被)(Herbaceous vegetation)

?稀树草原(萨王纳)(Savamna):非洲分布广,干旱

?草原(Steppe)—温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草甸(Meadow)—不呈地带性分布,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6.荒漠(Deserts)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完整的系统,不仅包括生物复合体,而且还包括人们称为环境的全部物理因素的复合体。这种系统是地球表面上自然界的基本单位。

1. 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

(1) 食物链(food chains)

①定义:食物链是指初级生产者获得光能后制造的食物供给各级消费者形成以

食物营养为中心的链索关系。

②类型:掠食链、寄生链、腐生链

(2) 食物网(food web)

①定义:许多长短不一的食物链互相交织成复杂的网状关系。

②营养阶(trophic levels)——食物网内从生物到生物的消费者阶梯。处于食物网

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种总和。

2.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

–反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营养机能的锥体图解模式。

–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生物圈2号”

1991年9月26日在美国亚利桑那沙漠里占地1·5万平方米的全封闭式人工模拟生态系统,只有阳光可以照射进去,包括9种不同的生态类型:热带雨林、灌木林、草地、淡水沼泽、海水湿地、沙漠、深海(珊瑚礁等)、农田、楼房(包含人工风雨装置),引进物种3800多个、有4男4女住进,希望在这里可以获得(产生)足够的食物、水和空气,供这8位科学家生活2年。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复合体(ecological complex)之间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经济价值——为人类提供最广泛最重要的资源直接享用。(2)间接经济价值——对环境的影响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公益情况。主要是保护水资源、保护土壤、调节气候和处理废物。(3)伦理价值——精神和美学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

(1) 时间分布格局——主要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2) 空间分布格局:纬

度梯度格局(地球总体分布格局)——指不同地理纬度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海拔高度不同的变化。具体地说,目前全球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是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地理梯度减弱。在全世界中,有12个国家的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它们拥有全世界60~70%的物种。

最大分布格局——由于历史原因或生境适宜某一些生物类群所达到的最大多样性。

相关分布格局——不同有机体类型之间,物种丰富度分布的相关性。

物种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 人口膨胀,资源利用不断增加

(2) 物种赖以生存的生境受破坏,热带雨林受威胁

(3) 生境片断化、生境退化与污染

(4) 外来种引入和外来病害的入侵和传播

(5) 对资源的过度开发

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

?生物学的改变

蛙类提早产卵。蝴蝶分布区向北方扩展

一些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已经受到影响。哥斯达黎加的鸟类。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全球变化生态学尔雅网课答案通识

1 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 A、百分之四 B、千分之四 C、万分之四 D、十万分之四 正确答案:C 2 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 A、2 B、3 C、4 D、5 正确答案:D 3 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

B、人类和资源 C、生物和环境 D、人类和环境 正确答案:C 4 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正确答案:× 5 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 正确答案:√ 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 1 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 A、土壤 B、生物 C、水体 D、大气

正确答案:D 2 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 A、法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德国人 正确答案:D 3 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正确答案:A 4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 正确答案:× 5 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正确答案:× 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 1 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二氮 C、甲烷 D、氩气 正确答案:D 2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 A、9月13日

B、9月14日 C、9月15日 D、9月16日 正确答案:D 3 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A、1840年 B、1912年 C、1974年 D、1993年 正确答案:C 4 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正确答案:√ 5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正确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 1()是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称为第一性生产或初级生产。(1.0分)1.0 分A、 元素循环积累的能量 B、 太阳辐射积累的能量 C、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 D、 蒸腾作用积累的能量 我的答案:C 2当光合能力超过库对光合产物的利用能力时,碳水化合物会积累在()中。(1.0分)1.0 分A、 枝干 B、 根部 C、 叶片 D、 土壤 我的答案:C 3从理论上来讲,海水蒸发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进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可能抵消一部分温室效应。(1.0分)1.0 分 A、 湿度 B、 惰性气体 C、 云量 D、 太阳辐射的反射 我的答案:C 4海洋和港湾生境里的生物入侵的形式不包括()。(1.0分)1.0 分 A、 压舱水 B、 水产、渔业和饵料物种及其相伴随的物种的引进 C、 运河的淤积 D、 由观赏性种类养殖业或放养增殖所致的物种释放 我的答案:C

5根据Penman分类系统,理论上最有确定可能蒸散的方法应涉及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1.0分)1.0 分 A、 辐射平衡 B、 空气温度 C、 湿度 D、 土壤 我的答案:D 6 区别气候变化与天气变化的主要标准是()。 (1.0分)1.0 分 A、 时间长度 B、 变化强度 C、 影响范围 D、 造成后果 我的答案:A 7农业释放的主要温室气体是()。(1.0分)1.0 分 A、 二氧化硫和臭氧 B、 二氧化硫和氧化亚氮 C、 甲烷和臭氧 D、 甲烷和氧化亚氮 我的答案:D 8 大气圈在化学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包括()。 (1.0分)1.0分 A、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了地球生命的进化历史 B、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和记录着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C、 大气混合得相当不均匀和缓慢,它的成分变化能被用作指示全球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的指标 D、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附件1: 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A、 B、A 二、填空题 1、环境、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 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 三. 简答题 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C、B、A、A、C、A、A、 D、B、B、D、B、B、A、C、A、D、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 3、B、C、D; 4、B、C、D 三、名词解释题 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全球变化生态学复习资料

1.学习《全球变化生态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A、拓宽知识面B、增强环保意识C、全球变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2.全球气候变化目前最明显的特征是全球气候变暖?√ 3.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C、万分之四 4. 5.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C、生物和环境 6.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D、5 7.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8.“地球系统科学”在什么时间被提出?D、20世纪80年代 9.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A、20世纪60年代 10.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D、德国人 11.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D、大气 12.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 13.20世纪后几十年全球变化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走向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 14.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15.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D、氩气 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D、9月16日 17.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C、1974年 18.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19.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 20.“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哪年决定的?C、1995年 21.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C、50000-70000 22.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B、三分之二 23.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D、80% 24.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 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围,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 生态元的生态位。 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在的调节机制使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 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09

《环境生态学》考试2009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A卷分,共20分)一、术语解释<每题4 1、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 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b5E2RGbCAP 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 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3环境中的各 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p1EanqFDPw 4、生态位 主要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5、生态系统 所谓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有自我调节功能的自然整体。DXDiTa9E3d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分) 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2分) 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及其修复;<2分) 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2分)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2分) 2、简述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 ①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5分) 光强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干物质积累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光还促进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RTCrpUDGiT 植物中的叶绿体必须在一定的光强下才能形成。黑暗条件下会产生黄化现象。 ②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5分) 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随光强的上升而提高,但达到一定值后,光强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提高,这个点称为光饱和点。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速率与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此时的光强称为补偿点。5PCzVD7HxA

全球变化生态学尔雅满分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尔雅满分答案 1.1课程主要内容概述 1 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C)。 A、 百分之四 B、 千分之四 C、 万分之四 D、 十万分之四 2 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D)个。 A、2 B、3 C、4 D、5 3 生态学主要研究(C)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 B、人类和资源 C、生物和环境 D、人类和环境 4 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错误) 5 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正确) 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 1 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D)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A、 土壤 B、 生物 C、

水体 D、 大气 2 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D)魏格纳。 A、法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德国人 3 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A)。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4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错误)5 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错误) 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 1 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D)。 A、 二氧化碳 B、 一氧化二氮 C、 甲烷 D、 氩气 2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D)。 A、9月13日 B、9月14日 C、9月15日 D、9月16日 3

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C)。 A、1840年 B、1912年 C、1974年 D、1993年 4 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正确) 5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错误) 温室效应与土地退化 1 全球每年约有(C)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 A、 5000-7000 B、 7000-9000 C、 50000-70000 D、 70000-90000 2 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B) A、三分之一 B、三分之二 C、六分之一 D、六分之五 3 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D)。 A、20% B、40% C、60% D、80% 4 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正确) 5 区分扬尘和沙尘暴的标准是看能见度是否大于2公里。(错误) 水污染、植被破坏与物种灭绝 1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图文稿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 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 b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 光)。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增长势和有限环境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类。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能量金字塔。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气候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用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得分: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B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B )。

生态学试题

1.简述自然选择的类型。 答案:按其选择结果可以分为三类:①稳定选择。当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即具平均值的)的那些个体有利,而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时,选择属于稳定型的。②定向选择。当选择对一侧“极端”的个体有利,从而使种群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选择属定向型。③分裂选择。当选择对两侧“极端”的个体有利,而不利于“中间”的个体,从而使种群分成两个部分。5.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生态因子。如:温度、湿度、氧气、食物以及其他生物等;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子(或生存条件、生活条件)。如对植物而言,光、温、水、肥、气等是其生存因子。生存因子是生态因子的子集,生态因子又是环境因子的子集。 1.论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答案: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包括: (1)综合作用,各因子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综合作用于生物; (2)主导因子作用,因子的作用有主有次;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有的因子直接影响生物,有的通过其他因子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因子在生物的不同发育时期作用及效果不同;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各因子同等重要不可代替性,但可以相互补偿; (6)限制性作用,当因子超过生物的耐性范围或不适于生物,就会限制其他因子的作用,限制生物的生存发展 2.论述“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答案:①光对生物的作用主要在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光谱成分三个方面。②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植物形态建成;植物对光强形成了阳性、阴性、耐阴等适应。③光照时间对生物的作用形成光周期;植物对光周期适应形成了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动物对光周期适应形成了长日兽类、短日兽类。④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理生化过程产生不同影响,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

全球变化生态学 课后题

1.1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已完成成绩:75.0分1 【单选题】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 ?B、人类和资源 ?C、生物和环境 ?D、人类和环境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 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 ?A、 百分之四 ? ?B、 千分之四 ?

万分之四 ? ?D、 十万分之四 ? 我的答案:D 得分:0.0分 3 【判断题】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已完成成绩:50.0分 1 【单选题】 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

土壤 ? ?B、 生物 ? ?C、 水体 ? ?D、 大气 ?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 ?A、法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德国人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 我的答案:√得分:0.0分 4 【判断题】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我的答案:√得分:0.0分 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 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 二氧化碳 ? ?B、

一氧化二氮 ? ?C、 甲烷 ? ?D、 氩气 ?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A、1840年 ?B、1912年 ?C、1974年 ?D、1993年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P28思考题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P16) 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维持平衡 4、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与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②光照强度和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同时,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可见光对动植物生殖、体色变化、迁移、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①植物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②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试题614环境生态学试题2016A

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 考试科目代码:614考试科目名称:环境生态学 考生答题须知 1.请按《准考证》和《招生简章》规定的作图纸进行答题,考生姓名和考生编号写在图纸底部的右下角,写在其它地方的按作弊卷处理,后果由考生自己负责。 2.请使用规定的作图用笔进行答题,没有特殊要求的全部用铅笔进行绘制。 3.不准使用涂改液等具有明显标记的涂改用品。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它的。 A.外貌 B.镶嵌性 C.成层性 D.季相 2.如果人口按照与密度无关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dN/dt=rN)增长,则人口倍增时间为。 A.0.3/r B.0.5/r C.0.7/r D.0.9/r 3.固氮作用的几条途径中最重要的是。 A.高能固氮 B.生物固氮 C.雷电固氮 D.工业固氮 4.氧气对于水生动物来说,属于。 A.综合因子 B.限制因子 C.代替因子 D.一般生态因子 5.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也较弱,当植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恰好抵偿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时的光照强度称为。 A.光饱和点 B.最适光强 C.光补偿点 D.最弱光强 6.物质的周转率用于生物库的更新称为更新率。若某一森林的现存量为324t/hm2,年净生产量为 28.6t/hm2,则其更新率为。 A.10.36 B.8.42 C.4.35 D.0.088 7.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就只进行营养生长而不开花,这类植物多数在早春或深秋开花。下列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A.水稻 B.大麦 C.油菜 D.番茄 8.有效积温法则表述公式K=N(t-t0)中,t0的生态学意义是。 A.极端高温 B.极端低温 C.平均温度 D.生物学零度 9.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3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10.dN/dt=r N(1-N/K)这一数学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

全球变化生态学问题详解

1.1课程主要容概述已完成成绩:75.0分1【单选题】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 A、2 B、3 C、4 D、5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 B、人类和资源 C、生物和环境 D、人类和环境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3【判断题】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我的答案:√得分:0.0分4【判断题】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海底扩学说提出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2【单选题】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格纳。 A、法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德国人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3【判断题】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判断题】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容作为研究。()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3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 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 二氧化碳 B、 一氧化二氮 C、 甲烷 D、 氩气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 A、9月13日 B、9月14日 C、9月15日 D、9月16日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3【单选题】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A、1840年 B、1912年 C、1974年 D、1993年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4【判断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4温室效应与土地退化已完成成绩:75.0分1【单选题】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 A、20% B、40% C、60% D、80%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 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 A、 5000-7000 B、 7000-9000 C、 50000-70000 D、 70000-90000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3【单选题】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 A、三分之一 B、三分之二 C、六分之一 D、六分之五 我的答案:A得分:0.0分——正确答案:B 4【判断题】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环境生态学试题库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08

环境生态学考试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A卷 一、术语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的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往往不是单链的,营养级常错综复杂,一种消费者同时取食多种食物,而同一食物又可被多种消费者取食。食物链间交错纵横,彼此交叉相连,构成一种复杂的网状结构,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5、初级生产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所以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的生产。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太阳能,把无机物质合成、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性。 ①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5分) 光强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干物质积累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光还促进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植物中的叶绿体必须在一定的光强下才能形成。黑暗条件下会产生黄化现象。 ②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5分) 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随光强的上升而提高,但达到一定值后,光强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提高,这个点称为光饱和点。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

呼吸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速率与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此时的光强称为补 偿点。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2、简述高等植物的五个生活型。(每点2分) 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 ①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地面25cm以上,多为乔木、灌木等。 ②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cm以下,芽受土表或残留物保护。多为灌木、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在不利季节、其地上部分死亡,但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地下部分 仍然活着,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又称地下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表以下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 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⑤一年生植物:植物只能在适宜的季节生长,以种子的形式渡过不良季节。 3、简述食物链的三种基本类型。 根据食物链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生物成员取食方式的差异,食物链可分成三种: (1)捕食食物链或牧食食物链。从活体绿色植物→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 二级肉食动物组成的食物链。如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草→蝗虫→蛇→鹰;在水域 生态系统中: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4分) (2)腐食食物链或碎食食物链。从死的动植物残体开始,食物链上的生物以微生物 和小型动物为主。如:动植物残体→蚯蚓→线虫→节肢动物。(3分)(3)寄生食物链。以活的生物有机体为营养源,取食者以寄生方式而生存的食物链。 一般开始于较大的生物,如: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3分) 4、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三种基本类型。 (1)水循环: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循环的推动下完成的。可以说, 没有水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功能,也就没有生命。(3分)(2)气体型循环:大气和海洋是气体型物质循环的主要贮存库。所以,气体型循环 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关。循环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属于这一循环物质主要有C、N、O等。 气体型循环与三大全球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密切相关。(4分)(3)沉积型循环:沉积型物质循环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沉积物和土壤。其物质一 般要通过岩石风化作用和沉积物的溶解作用才能转变成可供生态系统利用的营养物质。 循环过程慢,循环是非全球性的。沉积型循环的物质主要是矿物质如:P、S、Na、Ca 5、图解磷循环的过程并说明其特点。 磷循环的特点:(3分)

全球变化生态学尔雅满分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尔雅满分1.1 课程主要内容概述 答案1 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C)。 A、 百分之四 B、 千分之四 C、 万分之四 D、 十万分之四 2 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D )个。 A、2 B、3 C、4 D、5 3 生态学主要研究(C)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 B、人类和资源 C、生物和环境 D、人类和环境 4 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错误) 5 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正确) 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 1 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D)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 A、 土壤 B、 生物 C、

水体 D、 大气 2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D )魏格纳。 A、法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德国人 3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A)。 A、20 世纪60 年代 B、20 世纪50 年代 C、20 世纪40 年代 D 、20 世纪30 年代 4 20 世纪70 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5 错误)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错误)地球气体成分 的变化 1 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D)。 A、 二氧化碳 B、 一氧化二氮 C、 甲烷 D、 氩气 2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D )。 A、9 月13 日 B、9 月14 日 C、9 月15 日 D 、9 月16 日 3

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C )。 A 、 1840年 B 、 1912年 C 、 1974年 D 、 1993年 4 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5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 温室效应与土地退化 1 全球每年约有(C )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 A 、 5000-7000 B 、 7000-9000 C 、 50000-70000 D 、 70000-90000 2 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 A 、 三分之一 B 、 三分之二 C 、 六分之一 D 、六分之五 3 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 D )。 A 、 20% B 、 40% C 、 60% D 、 80% 4 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正确) 5 区分扬尘和沙尘暴的标准是看能见度是否大于 2 公里。(错误) 水污染、植被破坏 与物种灭绝 1 正确) (错误) B )

环境生态学试题集

《环境生态学》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生态学: 2.生态规划(广义): 3.群落的水平结构: 4.土壤肥力: 5.r-选择: 6.能量流动: 7.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 8.K-选择: 9.须氧污染物: 10.生物种群环境容量: 11.污染物质环境容量 12.生态因子: 13.群落的垂直结构: 14.物质循环: 15.酸雨: 16.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规律: 17.生物多样性: 18.湿地生态系统: 19.光饱和点: 20.生态型工业: 21.间接生态因子: 22.生态监测: 23.光补偿点: 24.群落的交错区: 25.功能区划: 26.食物链加环延长: 27.生物种群: 28.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规律: 29.人为干扰: 30.平行食物链相接: 31.限制因子: 32.协同进化:33.群落: 34.环境质量的生态评价: 35.光周期性: 36.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37.物质循环再生利用规律: 38.生态破坏: 39.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40.动态平衡规律: 41.边缘效应: 42.温度三基点: 43.耐性限度: 44.反馈调节规律: 45.生态位: 46.自然保护: 47.环境资源有效极限规律: 48.温室效应: 49.优势种: 50.生态工程: 5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52.正反馈: 53.互利共生: 54.负反馈: 55.食物链: 56.沉积循环: 57.生态幅: 58.食物网: 59.初级生产: 60.环境污染: 61.主导因子定律: 62.生态金字塔: 63.系统功能综合性: 64.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定律: 65.群落的演替:

66.生态平衡: 67.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 68.顶级群落: 69.生态失调: 70.间接生态因子: 71.次生演替: 72.能量流动: 73.农林牧复合生态工程: 74.指示生物 75.平行食物链连接 76.食物链加环 77.光补偿点 78.光饱和点 79.光周期性 80.温周期现象 81.物候82.物候期 83.限制因子 8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85.耐性限度 86.生态幅 87.主导因子 88.主导因子定律 89.协同作用 90.不可替代性 91.综合作用规律 92.DO 93.COD 94.BOD 95.治污生态工程 96. 二、选择题 1.红橙光的主要生态效应是。 A.光合作用 B.蛋白质合成 C.伤害作用 D.抑制植物伸长 2.蓝光的主要生态效应是。 A.光合作用 B.引起基因突变 C.促进植物茎伸长 D.促进种子萌发 3.紫外光的主要生态效应是。 B.光合作用 B.蛋白质合成 C.伤害作用 D.抑制植物伸长 4.红外光的主要生态效应是。 C.光合作用 B.蛋白质合成 C.提高温度,促进植物茎伸长、种子萌发 D.抑制植物伸长 5.对喜光植物命题正确的是。 A.光补偿点高、饱和点高 B. 光补偿点高、饱和点低 B.光补偿点低、饱和点高 D. 光补偿点低、饱和点低 6. 对耐荫植物命题正确的是。 C.光补偿点高、饱和点高 B. 光补偿点高、饱和点低 D.光补偿点低、饱和点高 D. 光补偿点低、饱和点低 7.对长日照植物花芽分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日照时间大于14小时 B.日照时间小于10小时 C.日照短引起的低温 D.日照长引起的高温

全球变化生态学

1. 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万分之四)。 2.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3.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x) 4.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 5.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20世纪 60年代)。 6.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德国人)魏格纳。 7.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大气)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 8.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x) 9.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氩气)。 10.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9月16日)。 11.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12.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x) 13.全球每年约有(50000-70000)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 14.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80%)。 15.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16.区分扬尘和沙尘暴的标准是看能见度是否大于2公里。(x) 17.下列地区中不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的是(南美洲北部)。 18.陆地上的水资源占地球总水资源的( 2.8%)。 19.20世纪末处于灭绝边缘的哺乳动物超过了400种。(√) 20.物种灭绝是人类诞生以后才开始的。(x) 21.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10-20厘米)。 22.地球人口从50亿增长到60亿用了(12)年时间。 23.垃圾已经无孔不入,在太空轨道上已经有超过7000个直径在10厘米以上的废物碎块 在高速运动。(√)

24.我国正在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预计2020年再生能源占到一次性能源的15%左右。 (√) 25.与外界只有能量而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是(封闭系统)。 26.生物圈的厚度大约为(30000米)。 27.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 28.地表系统指地球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的范围,包括高空但不包括内部。(x) 29.盖亚假说主要强调的是(生物对环境的调节作用)。 30.土壤来源于(岩石)。 31.生物地球化学观点认为地球表层大多数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实质上是由生物参与的生 物地球化学循环。(√)。 32.盖亚假说中的盖亚一次来源于古希腊神话。(√) 33.据测算,从7亿年以前到现在地球上动植物累计重量约为地球的(1000)倍。 34.地球上的物质运动主要包括两大能源驱动力,分别为(太阳辐射能及地球内部热核反应产生 的能量)。 35.地球内部能量主要是以热能和机械能的形式突然释放出来的。(对) 36.地球表层几乎所有的物质都是非生物来源的。(x) 37.现阶段可用于全球变化的观测记录大约有(一百多年)。 38.人类对地球环境产生大量影响以前,地球二氧化碳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火山喷发) 39.。所谓的全球变化其实包括自然自身引起的变化和人类引起的变化两类。(对) 40.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对) 41.下列不属于全球变化的社会影响的是(气候与降水量相互关系的影响)。 42.决定全球变化研究的成败的是(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43.在时间坐标上环境演变的基本表现形式中,平稳序列指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保持在同 一水平上。(x) 44.全球环境变化的表现形式包括时间上和空间上两个维度。(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