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儿童

古诗词中的儿童
古诗词中的儿童

古诗词中的儿童

诗词中的“儿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五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想象诗所描绘的情景,寻找诗中的儿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

学会古诗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想象诗的画面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想和大家聊聊,你觉得你的童年过得怎么样,最有趣的是做什么?谁来和大家分享(选一两个同学回答即可)

过渡:大家的童年趣事可真多,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穿越历史的长河,在经典的古诗词中去寻一寻古时候儿童们的童年生活的足迹。二、初读文本《牧童》

(一)、读诗文

1、出示古诗《牧童》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我们怎么才能把这首诗读好。

3、读后交流;你是怎样读的?(把音读准、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你们能把感悟到的读给大家听吗?

4、抽生读(边读边指导,试着带上动作)

5、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的方法齐读。

(二)、想象画面

1、默读。说出自己初步读到的画面。

师:这遍读,试着结合书中的插图和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了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画面吗?可以是一处,也可以是几处。我们要充分利用诗的注释,运用想象和联想,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好词佳句去描绘。比如说:老师读到草铺横野六七里,就仿佛看到了广阔的草原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在蓝天的映衬下,一碧千里。

3、同桌交流

4汇报画面。你们真会想象,把一句句诗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5、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诗人之所以写这样一个牧童,也正是因为诗人也向往宁静淡泊,自由自在的生活。

(三)体会诗情

1、全班配乐朗诵古诗(让我们带着这份无忧无虑和自由自在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2、总结学习方法

读诗文——理内容——想画面——悟诗情。

三、阅读《舟过安仁》、《池上》、《溪居记事》、《清平乐。村居》

1、回顾《牧童学习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四首古诗(要求:一读二理三想四悟)

(1)读好诗文(2)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3)想象诗歌展示的画面。(4)感悟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汇报交流

我会美美的读诗。

我知道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能描绘诗歌的画面。

我体会到了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结语

走进诗词中,我们的心也会染上文学的味道,走进诗词中,我们的心也会如诗般纯净动人。同对学习描写儿童古诗,我们掌握了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感受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中的儿童

读诗文——理内容——想画面——悟诗情

牧童⑴吕岩(唐)

草铺⑵横野⑶六七里,笛弄⑷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⑸黄昏后,不脱蓑衣⑹卧月明⑺。[1]。

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⑵铺:铺开。⑶横野:辽阔的原野。

⑷弄:逗弄,玩弄。⑸饱饭:吃饱了饭。

⑹蓑(suō)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⑺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2]

舟过安仁①杨万里(南宋)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2]

①安仁:县名,1914年因与湖南安仁县同名而改名余江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③棹:船桨④怪生:怪不得。

⑤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池上白居易(唐)

小娃撑小艇⑶,偷采白莲回⑷。

不解藏踪迹⑸,浮萍一道开⑹。[1]

⑶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⑷白莲:白色的莲花。

⑸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⑹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1] [2]

溪居即事崔道融(唐)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溪居:溪边村舍。

2.即事: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

3.系(xì):栓,捆绑。

4.去却:却是助词,去却意思为去掉;关是门闩。

5.疑:以为。

清平乐⑴·村居辛弃疾 (宋)

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

蓬。[2]

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