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复习导学案

初三语文复习导学案
初三语文复习导学案

初三语文复习导学案

七下第六单元

班级姓名学号等第

【自主复习引导】(20分钟)

复习内容:第七下第六单元

方法与要求:1.结合书后词语表及书下注释复习并掌握现代文中重点字词的音形;

2.阅读下面的“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理解”,用“”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并掌握。

3.背诵《毛泽东词二首》《古代诗词三首》和《诵读欣赏》。

4.能结合下面的“古诗鉴赏”内容进行复习,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脱口说出诗歌表现的情感、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一、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理解

1.《沁园春雪》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毛泽东咏雪言志,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上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卜算子咏梅》这是毛泽东写于1961年12月的一首词,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上阕:写梅花凌寒开放的美好身姿。下阕: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

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2.《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乐府诗集》,这篇长篇叙事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叙述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3.《观刈麦》这首诗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回延安》作者贺敬之,诗歌借鉴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按照“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的内容抒发感情。

5.《再别康桥》选自《新月诗选》,作者徐志摩,新月派诗人。本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

情起伏为线索,表达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二、古诗鉴赏

《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尽日不能忘。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并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利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赏析“足蒸署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四句。

这四句实写作者观看到的割麦场景,并对割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揭示农民为了多得一点收入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3.如何理解最后六句“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抒情性的文字

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段抒情文字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富足的生活深感愧疚,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4.与《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意境相同的诗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与柳宗元《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意境相同的诗句:家田输税尽。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词人抗敌报国、建功立名的宏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赏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以工整的对仗形式,描绘战争爆发前的情状。“秋”,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作者的愿望是什么(或“天下事”指的是什么事)

收复失地,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

4.赏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这首词上下贯通,衔接紧密,所写的壮与悲、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强烈对照。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日暮怀归之情。

2.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

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愁。有对昔人离去不复返的“愁”,有景物描写中透露出的“愁”,有对家乡思念的“愁”。

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即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全诗写了哪三层意思——1、出使路线;2、沿途风光;3、最新消息。

2.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既是实写塞上秋景,也是以征蓬、归雁作比,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作者的乡思之愁。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以十分工整的对仗,描绘出塞外雄奇壮阔的独特风光,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壮阔,为千古名句。“直”状孤烟之高,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状落日之低,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这两个字极状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写归田后的劳动生活。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

2.这首诗流露出什么思想

诗中流露出诗人厌恶官场、喜爱园田的思想。

3.“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草木遮掩的山路上,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归隐的愉快与自豪之情。

4.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指什么

从字面看,可以理解为多收些豆子,辛勤耕耘当然期待丰收;从作者的处境和心情揣测,他的“愿”其实指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课堂检测】(10分钟时间)

一.选择题: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表达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B.《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朝的一首民歌。

C.《回延安》作者贺敬之,诗歌借鉴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按照“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的内容抒发感情。

D.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上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

莽莽.( ) 妖娆.( ) 风骚.( ) 悬崖.( ) 不屈不挠.( )

鞍鞯

..( ) 辔.头( ) 抽穗.( ) 金柝.( ) 云鬓.( )

箪.食( ) 饷.田( ) 麾.下炙.( )( ) 兀.立( )

糜.子( ) 糜.烂( ) 澎湃

..( ) 叱咤.( ) 姹.紫( )

敦.厚( ) 蔷.薇( ) 契.机( ) 狂澜.( ) 梦萦.( )

烙.上( ) 驿.外( ) 成吉思汗.( ) 碾.( ) 机杼.( )

军帖.( ) 扑朔.( ) 朔.气( ) 笙箫

..( ) 炊.烟( )

哺.育( ) 波tāo()白浪tāotāo()原chí蜡象()满zài()

红zhuāng素裹()分外妖ráo()江山多jiāo( ) 一代天jiāo( )

jìmò( ) jìng折腰( ) 斑lán( ) 射大diāo( )

沉diàn( ) 高liang( ) 富yù( ) 梳zhuāng( )

狂lán( ) 体pò()屏zhàng()bàn演( )

摇lán()重峦叠zhàng()

三.背诵默写

①____ _,背灼炎天光,。②右手秉遗穗,_____ __________。

③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沙场秋点兵。

④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 。可怜白发生!

⑤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 。⑥__ 烟波江上使人愁。

⑦征蓬出汉塞,__ 。⑧__ ,长河落日圆。

⑨__ ,带月荷锄归。⑩衣沾不足惜,__ 。

【课堂合作探究】(15分钟)

方法与要求:自主完成下面的题目,然后小组交流。

四.阅读下面的【甲】【乙】两首古诗,回答第1-2题。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破阵子(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1.这词首融与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2分)

2.这两首词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古诗:1.梦幻(梦境、理想)(1分)现实(1分)

2.甲诗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1分)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1分)。

乙诗抒发了诗人亡国之后的悲痛感伤之情。

附:⑴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三十八年。此处四十年为概数。

⑵凤阁:别作“凤阙”。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居所。霄汉:天河。

⑶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

⑷识干戈:经历战争。识,别作“惯”。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

⑸沈腰潘鬓:沈指沈约,曾有“革带常应移孔……以此推算,岂能支久”之语,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潘指潘岳,曾有诗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⑹辞庙:辞,离开。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⑺犹奏:别作“独奏”。

⑻垂泪:别作“挥泪”。[2]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屈原》(节选)导学案(有答案)

《屈原》(节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联系背景资料,能够恰当演绎剧本。 3.能够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影片,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相关介绍——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楚国被攻后,自投汩罗江而死。 “橘颂” “受诬” 全剧分为五幕“招魂” “被囚” “雷电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三.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四.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雷霆.(tíng )污秽.(huì)犀.利(xī)鞭挞.(tà ) 罪孽.(niè )鞺鞳 ..(pái huái )稽.首(qǐ) ..(tāng tà)徘徊 睥.睨(pì)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2. 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第1-8段):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第9-13段):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五.细读感悟 1.阅读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自然景象是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溜索》优秀导学案

《溜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情节脉络。 2.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语言风格。 3.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愤怒至极,在大山之中前撞后闯,左冲右突,十分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二.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清明节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中国当代作家。发表小说集《棋王》,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三.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开端(1-9):“我”和驮队抵达怒江边,等待溜索过江。 发展(10-17):驮队的汉子们溜索,将牛们以及驮子熟练沉着地运到对岸。 高潮(18-22):“我”在领队的指导下胆颤心惊地溜索。 结局(23-26):全队顺利到达对岸,再次上路。 四.细读感悟 1.这篇文章人物众多,有第一人称的“我”,首先溜索的精瘦短小汉子,驮队的领队以及驮队中的其他人。这些人中,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 明确:驮队的领队 2.默读课文,从文章找出描写主人公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 ①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衬托出领队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性格。 ②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 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他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 ④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粗犷的为人、领袖的气质。 小结:领队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写作特色】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导学案(全部完整版12部)

《西游记》导学案 班级姓名时间教师 寄语 只要你见性志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学习目标1.概括主要故事情节;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3.了解西游内涵。 自主学习1.作者作品 《西游记》的作者是,字,号,汉族,代小说家,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人(现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的巅峰,与 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西游记》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3.你觉得《西游记》中最精彩的故事是哪个?试着讲给你的同学听。(注意故事六要素) 4.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他哪一点品质最让你感动?

多元链接 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其实只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 就是个心字。斜月就是那一勾,三星就是那三点。所以孙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这一颗骚动不安的心,于天堂地狱善恶之间自由穿梭。《楞严经》上说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就有七十二变。世人的心非常善变,瞬息间七十二变。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气。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大能通天,小之则如绣花针呢?就是人的气度。炼心能使人的心眼明亮,灼亮心眼,所以八卦炉烧不死反而能让孙悟空炼成火眼金睛。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征着心眼明亮了。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五行山压住悟空,象征着世俗世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样强大地压住了那颗上天入地的心。五行山也象征着佛学中的“贪、嗔、痴、慢、疑”。佛祖说这五个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孙悟空,依旧逃不出这五个字。闹天宫时的孙悟空,正是被这五毒所困。现实中,又有多少佛门弟子,自以为有所悟,精心力修“戒、定、慧”,到头来依旧不离“贪、嗔、痴”,只因不了解“贪、嗔、痴”的本质。五行山后为两界山,过了这一山,曾经那颗骚动不安的心终于跳出三界了。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正好是灵山的距离,意思就是:灵山再远也就是心的一个念头就到了!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就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师徒五人在西天路上打妖怪,其实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除心魔,取经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真正的灵山,就在我们的心中。这也就是孙悟空常常对唐僧说的那句话:“只要你见性志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还有唐僧刚开始踏上取经路时,乌巢禅师传授他一部《心经》,并且也对他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适时检测 1.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 2.读《西游记》有感而发:某位观众抒发内心的情怀,请以相同的句式,进行抒情:唐僧师徒一路走来,我看到一支充满激情的乐队演奏生命之曲; 唐僧师徒一路走来, 唐僧师徒一路走来, 3.读了《西游记》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集(Word版,28份,)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 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芜湖()摧枯拉朽()溃退()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导学案设计含答案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 一、单元学习目标 1.阅读浅显的文艺论文,把握核心概念,理清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 3.发现疑难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相关资料,有自己的见解。 4.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和鉴赏方法,迁移运用,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获得读书的乐趣。 学习重点: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作者观点。 学习难点: 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和思辨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思维品质。 学法指导: 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5课时 二、单元导航 作者简介:1.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2.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3.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4.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导学案(教师版)

《词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在“落日”中,边地

初三语文复习课导学案 使用时间 0942 小组 姓名 评价

初三语文复习课导学案使用时间:09. 4. 2 小组:姓名评价 编制:李杏丽审核:党娜、高春梅分管行政:丁晓勤课题课内古诗词阅读复习 学习目标1、复习课内的四篇古诗内容 2、能做初步的赏析 重点、难点赏析古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句。 诗词赏析方法提示一、古诗词的外在: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正面、侧面、反面)、抒情(直接、间接)、议论 ②记叙、描写顺序:远—近大—小高—低俯—仰虚—实动—静人—国 ③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实写、虚写 ④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常见于律诗的中间两联)夸张、反复、复沓、顶真、互文、设问 ⑤语言风格:朴素、绮丽、清新、沉郁、豪放、活泼、直白、含蓄、婉约 ⑥诗词体裁:古体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 近体诗(格律体:律、绝、词、曲)字数、句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规定 楚辞体:楚国屈原所创,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代表作《离骚》,后人又称为“骚体”。(初中六册中无)乐府体:汉魏到唐五代乐府机关搜集保存而传下来的可配乐的歌辞。歌行体: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⑦诗词类别:边塞诗、送别诗、怀人诗、爱情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写景诗、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 ⑧写作手法:赋比兴、用典、线索、烘托、移情、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二、古诗词的内涵:挖掘关键字词所表达的含义,整句表达的意象含义,体会整首诗的意思、所抒发的感情。 使用说明1、认真阅读导学案,自主完成预习内容。 2、标好疑点、难点,准备讨论、展示。 教学流程直接导入自主学习、组内帮扶成果展示、组间交流反馈练习、展示点评总结课堂、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问题设计、知识要点(含分工)教师提示及知识点记录 一、直接导入 二、分工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展示一:复习五言古诗《饮酒》(第 1 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文学常识我来说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1、说常考的,重要的点,不求系统,记住要脱稿。

初三语文复习导学案

初三语文复习导学案 七下第六单元 班级姓名学号等第 【自主复习引导】(20分钟) 复习内容:第七下第六单元 方法与要求:1.结合书后词语表及书下注释复习并掌握现代文中重点字词的音形; 2.阅读下面的“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理解”,用“”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并掌握。 3.背诵《毛泽东词二首》《古代诗词三首》和《诵读欣赏》。 4.能结合下面的“古诗鉴赏”内容进行复习,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脱口说出诗歌表现的情感、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一、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理解 1.《沁园春雪》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毛泽东咏雪言志,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激发人们的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上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卜算子咏梅》这是毛泽东写于1961年12月的一首词,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上阕:写梅花凌寒开放的美好身姿。下阕: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 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2.《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乐府诗集》,这篇长篇叙事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叙述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3.《观刈麦》这首诗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回延安》作者贺敬之,诗歌借鉴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按照“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的内容抒发感情。 5.《再别康桥》选自《新月诗选》,作者徐志摩,新月派诗人。本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 情起伏为线索,表达对康桥的依恋之情。 二、古诗鉴赏 《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尽日不能忘。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并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利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赏析“足蒸署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四句。 这四句实写作者观看到的割麦场景,并对割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揭示农民为了多得一点收入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3.如何理解最后六句“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抒情性的文字 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段抒情文字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富足的生活深感愧疚,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4.与《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意境相同的诗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与柳宗元《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意境相同的诗句:家田输税尽。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词人抗敌报国、建功立名的宏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赏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以工整的对仗形式,描绘战争爆发前的情状。“秋”,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作者的愿望是什么(或“天下事”指的是什么事) 收复失地,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 4.赏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这首词上下贯通,衔接紧密,所写的壮与悲、理想与现实形成了强烈对照。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日暮怀归之情。 2.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 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上)答案

七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 【课前热身】觅韵魅慕 一、【基础达标】 1.周树人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野草》《呐喊》《彷徨》《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等 2.qí shan xī shuài suǐ máo cuán línɡ yuān 3.秕喉儒颊凿绣塾鉴4.略 5.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第九自然段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二、【设问导读】 1.乐园因为年代久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但对乐园里的野草记忆深刻,所以用“确凿”。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怀念之情。 2.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写的。“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到“鸣蝉”“油蛉”“蟋蟀”到“长的草里”“夏夜乘凉”到“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 3.第二自然段首先写景详略得当,讲究主次;其次写景顺序井然:由静物到动物,再到静物;由高到低再到高;第三观察景物仔细,抓住景物特征描写;还有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4.不是。因为长得草里,有一条赤练蛇,“我”自然而然联想起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5.欲扬先抑的写法 6.写了“我”的种种猜测,表达了对家里人做法的不理解和对百草园无限留恋之情。 【问题研究】略 三、【自学检测】 1.略2.(1)排比(2)比喻3.C 4.略5.(1)长吟伏窜低唱弹琴(2)C (3)A (4)略 四、【巩固练习】 【课外连接,直击中考】 1.(2分)在超市做保洁的母亲,为了儿子读书,谦卑而勤奋工作却遭到主管的训斥。 2.(3分)外貌描写,既表现了这位母亲的贫穷和低微,又表现了这位母亲的自尊与自爱。 3.(4分)身份低微,收入微薄,生活在社会底层,不被人重视。 4.(7分)(1)“尴尬”一词准确地表现了老妇人多次问话之后没人回答的难为情,“爬满”一词表现了老妇人“失望和忧伤”的程度之深。(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子俩淳朴善良的笑容带给大家的感动。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含答案)23《诗词曲五首》学生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 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 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教学过程】 十五从军征 一.新课导入 (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 二.相关介绍 “乐府” 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三.整体感知 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 四.细读感悟 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 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含答案)

《驱遣我们的想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能够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会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说说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三.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综合上述观点,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观点。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四.细读感悟 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2.阅读第5—7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3.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部编版】2019秋九年级上册语文精编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沁园春?雪》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精炼的语言及丰富的表现力;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及壮志豪情。 二、知识链接 1.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

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3.词: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常见的词牌名:沁园春、水调歌头、蝶恋花、菩萨蛮、念奴娇、采桑子、西江月、卜算子、虞美人、满江红、浪淘沙、浣溪沙、望江南、如梦令、钗头凤、点绛唇、木兰花、渔家傲、摸鱼儿……词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上)。 毛泽东的这首词是用古典的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 三、自主学习 1.注音、写字: 分(fèn)外惟余莽莽(mǎng)红装素guǒ(裹) yāo ráo(妖娆)稍xùn(逊)江山多jiāo(娇)

初中语文导学案

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及使用 (2010-04-26 22:27:12) 转载▼ 分类:语文教学 标签: 教育 考研 学案 自主学习 初中语文 校园 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及使用 (文章来自网络) 一、导学案的内涵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课堂学习设计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是师生共同教与学,同步操作的学习文本。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二、编写实施导学案的意义 通过“导学”这一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训练等环节的调控,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以达成学习目标最大限度的落实。 三、导学案的编写 (一)编写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因此,导学案要力求做到“问题探究化,导学简单化”,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指南针。 怎样设计问题? (1)设计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设计的问题不宜过多和细碎; (3)设计的问题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并思考; (4)设计的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多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

初三语文导学案

初三语文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主备人:刘庆建审核: 课题:《隆中对》课型:新授课时间:09年9月17日 活动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活动重难点: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课时安排:2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朗读课文,握重点生字词的意思,顺畅地翻译全文。 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组长检查 一、走近诸葛亮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的“未出茅庐而知天下天三分”卓越才能。 二、了解文体和写作背景 1、刘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曹操袁绍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公元201年被曹 操赶到荆州投奔刘表,屯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2、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陈寿,字,朝人,家。诸葛亮,字,曾隐居隆中,后做丞相。 3、“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读课文二遍。 四、抄写掌握课下注释。(抄在作业本上) 五、你掌握了吗? 1、陇亩()倾颓()猖蹶()存恤() 夷越()胄()殆()沔() 诣() 课堂自学:

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附答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第一单元 时间:年月日主备人:授课人:课型:复习课 1、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词义。【重点】 2、了解重要的作家及作品。【重点】 3、学会概括诗歌主题。【难点】 一、【字音字形】 荇藻蓬蒿蝼蚁干瘪绯红笑涡虔信瞰望潺潺黝黑晨曦镶嵌嘶哑锦幛憔悴纤绳淤滩深邃 我的积累: 二、【文学常识】 1、《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 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火把》《向太阳》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2、《乡愁》的作者是,台湾诗人与散文家,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散文集《左手的缪思》等。 3、《我用残损的手掌》的作者是,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因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4、《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是,原名龚佩瑜。当代诗人,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等。本单元所选诗歌获1 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 5、(1)外国诗《祖国》的作者是,是继普希金之后国又一位伟大诗人,被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人”。14岁写诗,1837年他因为普希金之死而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诗坛。 (2)外国诗《黑人谈河流》的作者在美国文坛,尤其是黑人文学方面,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写过小说、戏剧、散文、传记等各种文体的作品,还把西班牙文和法文的诗歌翻译成英文,甚至编辑过其他黑人作家的文选,但他主要以诗歌著称,被誉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辨析现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精彩再现】“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问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 【自主解答】

语文中考复习导学案及答案全套

语文中考复习导学案 专题一、积累与运用汉字书写和识记?导学案 一、考点精讲 1.《新课程标准》要求。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会写3000个左右。(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2.中考命题趋势及对策。 今年中考对字音字形的考查将趋向综合化,并注重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相结合。即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写字,将字音字形糅合在一起考查。要求考生既要能拼音,又要会写字。复习字音应做到:学习《汉语拼音方案》,熟练运用汉语拼音规则;掌握课文中重点生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多义字、形似字、习惯误读字、方言等的读音。复习字形应做到:能正确书写汉字,能修改错别字;书写规范,整洁,尽可能美观;在正确书写的基础上,提高书写速度。 二、例题精解 例题一:下面这段话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阳台的边缘①(yún),城市正退潮②(cáo),打着惬意的盹③(dǔn)。日子是织布机上的布,一片片滑下,又一片片接上。日子也如蝶④(dié),不时地从岁月的墙上飘落,幻化成粉,弥⑤(mī)漫在每一个鲜嫩⑥(rēn)而生动的角⑦(jiǎo)落,又绽放出一簇簇⑧(cuò)多彩的花。 A.①②⑧B.③⑤⑧C.③④⑦D.④⑥⑦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在语境中辨音的能力,此类题目的特点是词语不会太难,基本不会出现生僻字,主要考查日常生活使用频率较高及易读错的字。本题错读涉及方言误读、平舌音与翘舌音混淆、声调错读等,需要考生平时多归纳、总结。“缘”应读yuán;“潮”应读cháo;“弥”应读“mí”;“嫩”应读“nèn”;“簇”应读“cù”。 【答案】C 例题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汉字是华夏民族的文化guī( )宝。汉字书法具有其他语言文字无可比nǐ( )的美感,或古朴或拙趣,或厚重或飘yì( ),或平正或险绝。汉隶的笔画如鸟儿张开的翅膀,魏碑的方笔似古木舒展的身恣,行草的线条像飞天舞动的飘带,揩书的结构如君子端庄的举止。连云港市每年举行汉字书法比赛,引领人们追寻汉字书法的历史厚重和现代典雅。徜徉于汉字的时光长廊,体味书写的敬意与喜悦,让汉字之美流联于指间心上。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共100页 附答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共100页附答案) 目录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梅岭三章 3短诗五首 4海燕 第二单元人物画廊 5孔乙己 6变色龙 7溜索 8蒲柳人家(节选) 第三单元家国之思 9鱼我所欲也 10唐雎不辱使命 11送东阳马生序 12词四首 第四单元读书鉴赏 13短文两篇 14山水画的意境 15无言之美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 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 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学习方法】 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初读诗歌】 1. 初读诗歌,读准加点字音﹙A级﹚ 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 绯红( ) 淤滩( ) 纤绳( ) 2.词语解释﹙A级﹚ 疲惫: 簇新: 绯红: 喷薄: 迷惘: 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B级﹚ 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4. 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

人教版同步导学案课时练答案语文九年级

人教版同步导学案课时练答案语文九年级 篇一: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集(156页) 一沁园春雪 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1、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1.词的知识 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2.创作背景与发表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1945年10月,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11月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据传抄件刊出。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一时轰动山城。1951年1月8日,《文汇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3.《沁园春雪》的影响 吴祖光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之杰作。 蒋介石看到《沁园春雪》后,大为震惊,为了达到他的罪恶目的,一时召集很多的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他们写的词比不管在意境方面,还是在文采方面都与毛泽东的差得远。

初三语文导学案-(2)

初三语文导学案 年级:九年级主备人:庆建审核: 课题:《隆中对》课型:新授课时间:09年9月17日 活动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活动重难点: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诸亮的卓越才能。 课时安排:2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容:朗读课文,握重点生字词的意思,顺畅地翻译全文。 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组长检查 一、走近诸亮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的“未出茅庐而知天下天三分”卓越才能。 二、了解文体和写作背景 1、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操、袁绍等人。操袁绍作战时,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操的后方。公元201年被操赶到荆州投奔表,屯驻在新 野(今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备三次亲自到现在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亮,向诸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当时诸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亮当了备的军师,辅佐备建立蜀汉政权。 2、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寿,字,朝人,家。诸亮,字,曾隐居隆中,后做丞相。 3、“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备第三次访问诸亮时,诸亮针对备所提的问题述其对策,当时诸亮只有26岁。此后,诸亮即出山辅佐备,做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读课文二遍。 四、抄写掌握课下注释。(抄在作业本上) 五、你掌握了吗? 1、陇亩()倾颓()猖蹶()存恤() 夷越()胄()殆()沔() 诣() 课堂自学: 一、教师读课文 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意生僻字词及长句的断句。 二、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