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天气 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天气 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天气 教案

第三单元天气

第1课时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2.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3.天气总是在不断变化,有些天气会给我们带来灾害。

科学探究目标:

1.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交流、讨论。

2.运用多种感官来收集天气信息,并记录在“天气日历”表中。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了解台风、洪水、干旱等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难点: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多种天气现象的图片与视频,介绍大气层的视频,1张天气日历。

小组:天气现象分类单,实验记录单,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同学们,暑假里你们到过很多地方旅游吧!相信各位在旅途中每天都会关心一件相同的事情(ppt出示24小时天气预报背景图)。(预设:天气)

2.提问:旅途中为什么大家都会关心天气?(预设:冷了要多穿衣服,下雨要带伞……)

提问:平时学习生活中需要关心天气吗?为什么?

3.提问:所以,关心天气对我们来说重要吗?(预设:非常重要。)

4.揭示课题:我们关心天气(板书)。

二、探索:感受天气的多样性

[材料准备:晴天长城和雪天长城的照片各一张,12月黑龙江和12月海南的照片各一张;天气现象分类单每组一份]

1.提问:上上学期在各种各样的天气一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天气现象?(生自由回答,师板书出示。)

提问:生活在杭州,你还遇到过哪些天气现象?(生自由回答,师板书出示。)2.出示照片:晴天的长城,雪天的长城;12月的黑龙江,12月的海南。

提问:观察照片,你发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小结: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可能不一样,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也可能不一样。

3.提问:生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天气还有很多,比如冷,热,大风,温暖(板书出示)。这么多的天气现象,我们怎么分类呢?

4.明确实验要求,分发天气现象分类单,小组间讨论合作完成分类。

三、研讨:实验发现

[材料准备:阴天夏天、晴天冬天和多云天空的照片各一张,台风、暴雨、冰雹和暴雪的照片各一张,一个大气层微视频]

1.请一个学生代表小组上台展示交流:你们怎么分类天气现象?为什么?

2.提问:针对展示小组的汇报情况,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学生自由发言)

3.针对雨和雪的研讨,提问:雨和雪有关联吗?(预设:雨是水,雪融化了也是水。)

小结:雨和雪都与水有关系,我们可以将雨和雪的天气现象分为一类。

4.针对晴天和温暖的研讨,提问:晴天一定是温暖的吗?(生自由回答。)

出示照片:阴天夏天的人们,晴天冬天的人们。

提问:观察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预设:非常炎热的天气也有可能是阴天,非常寒冷的天气也有可能是晴天)

提问:根据这个发现,你们还会把晴天和温暖,阴天和寒冷分类在一起吗?那应该怎样正确分类呢?(预设:我们应该将晴天、阴和多云分在一起,将温暖和寒冷分在一起。)

5.同时出示照片:阴天夏天、晴天冬天和多云天空的照片,并排对比三种天空。提问:晴天、阴和多云主要是和什么有关系?我们来看一下天空,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回答)

小结:晴天、阴和多云这三种天气现象主要是和天空中云的多少有关。

6.研讨后板书出示正确的分类方式。统一将表示冷暖天气现象分成一类,将表示阴晴天气现象分成一类,将表示雨雪天气的合为一类,将表示风天气的分成一类。小结:天气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7.提问:说到“大气”一词,有关大气你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播放大气层的微视频。

提问:看完视频。你知道了关于大气的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回答)

小结并板书:我们的地球周围有很多气体,这就是大气圈。我们平时能观察到的雨天、闪电等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之内的自然现象。

8.提问:在各种天气现象中,你认为哪些天气现象是特别糟糕的呢?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出示照片:台风、暴雨、冰雹和暴雪。讨论这些天气带来的灾害。

四、拓展:记录“天气日历”

[材料准备:竺可桢视频,大雨天、晴天和雪天照片各一张,每人一份实验记录表和天气日历]

1.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有一类专门研究天气的科学家叫做气象学家。

播放介绍竺可桢的视频。

提问:视频中的气象学家叫什么名字?他在坚持做什么事情呢?(学生自由回答)2.提问:我们也能像竺爷爷一样观察记录天气吗?怎样用最简洁的方式来描述天气呢?

出示图片:大雨天。板书示范大雨的天气符号和文字。

3.出示图片:晴天、雪天。

提问:怎么用示范的简图和文字记录这两种天气现象呢?在实验记录表中尝试自己画一画。

4.学生根据要求完成记录,上台汇报。

提问:我们在记录天气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全面。看黑板,你认为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记录一天的天气?(预设: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5.分发“天气日历”,明确记录要求。

【板书设计】

1.我们关心天气

冷暖:冷热温暖

阴晴:阴多云晴

雨雪:小雨中雨大雨雷雨

天气大雨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

风:微风大风

第2课时认识气温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

2.“℃”是气温的常用单位,读作"摄氏度"。

科学探究目标: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并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对运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感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工具的使用能提高观测气温的精确性。【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气温计模型进行多次练习,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难点:掌握零下温度的正确读数。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每两人一支气温计、每四人一个气温计读数练习模型、学生活动记录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太阳的图片。

提问:太阳对我们地球而言,有什么作用?(预设:太阳可以放出热量。)

2.交流:太阳可以使地球变热,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那么大气的冷热程度我们叫什么呢?(预设:气温。)

3.交流:地球上的气温都是一样的吗?提问:用什么工具去测量气温?(预设:气温计。)

4.测量温度的仪器叫温度计。测量气温的仪器叫气温计,又叫寒暑表。顾名思义,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水温的叫水温计。

5.在《水》单元我们学习过温度计的使用,那么气温计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如何读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气温计。揭示课题:认识气温计(板书)。二、探索:气温计的结构认识和读数

(一)认识气温计的结构

[材料准备:每两人一支气温计、学生活动手册]

1.两人一小组分发气温计,明确实验要求,请学生观察气温计,并提问:温度的单位是什么?气温计有哪些结构?

2.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的第一个活动,小组讨论并进行记录。邀请一小组同学上讲台用手指一指,说一说气温计的结构。请其他小组补充不足之处。学生可以边讨论边完成活动1。

3.小结:气温计由液泡、液柱、刻度和单位符号四部分组成。温度的单位有摄氏度和华氏度,℃是温度的常用单位,读作“摄氏度”。

4.根据讨论结果改进活动手册第9页活动1的记录。

(特别强调:观察气温计时,老师要提醒学生气温计是一个非常容易破损的玻璃仪器,一定要小心拿放,尤其要避免气温计碰到坚硬的物体或掉落到地上,如果气温计破碎,务必要告诉老师来处理)

(二)利用气温计模型读数

[材料准备:每两人一个气温计读数练习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1.出示气温计,思考:我们已经认识了气温计的结构,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呢?要怎么读呢?

2.请一位同学上来读一读今天的气温。说说读数的方法。

3.交流:气温计上最低气温是多少?最高气温是多少?每一大格被分成几小格?一大格和一小格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4.气温计在读数时有什么方法呢?PPT出示使用气温计的方法:

零刻度,读数起;

向上数,摄氏几;

向下数,零下几。

5.PPT出示三幅气温计的示数图(零上温度一幅、零摄氏度一幅、零下温度一幅),让学生分别表示读作、写作,并在本子上写一写,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写。

6.分发气温计模型,要求组内的一位同学用模型表示出50C、420C、00C 、-50C、-420C。另一位同学帮忙检查是否表示正确,而后再交换任务,用气温计模型表示出更多的温度。

7.出示活动手册,完成第9页活动记录2。

三、研讨:交流与发现问题

1.学生反馈交流:在读气温计时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2.运用气温计测量温度对我们描述天气有什么帮助?

四、拓展:观察其他温度计,比较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

1.提问:水温计、气温计都属于温度计,温度计还有哪些类型呢?PPT出示:水温计、体温计、电子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等很多不同类型的温度计。

2.PPT出示三幅图: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提问:观察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小组讨论,请2-3位同学说说他们的发现。

4.小结: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在量程上有很大不同,不同类型的温度计有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的结构与它们的功能相匹配。

5.作业:老师在校园的一棵大树下悬挂了一个气温计,明天请每组组长记录一下五个时间点的温度,填在记录单上。

教室外某一处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记录表

日期:____ 地点:______ 小组:____

第3课时测量气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为了比较,每天可以选同一时间点来测量气温。

2.一天的气温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以此绘制成柱状统计图,分析获得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2.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工具的使用提高观测气温的精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使用气温计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绘制成柱状图,分析获得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

难点:按计划的5个时间点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

【教学准备】

教师:气温计、多媒体课件。

小组:每两人一支气温计、记录表、柱状统计图、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冬天和夏天两张不同的图片。

提问:这两张图片有什么不同?(预设:气温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揭示课题

小结:看样子气温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测量气温”(板书)。

3.聚焦问题

提问: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气温呢?如何来测量呢?

二、探索: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一)去室外测量气温

[材料准备:每组2根气温计、学生活动手册]

1.出示气温计,提问: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使用的气温计,你还记得如何使用和读数吗?

2.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全班进行交流。邀请1-2名学生上台进行教室气温的读数。

3.邀请其他同学对上台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

4.提问:同学们的读数就是今天的气温吗?我们应该如何测量今天的气温呢?

5.PPT出示测量气温的方法:

·放在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通畅的地方;

·悬挂在空气中;

·保持干燥;

·让视线和液柱顶端保持齐平;

·示数稳定后再读取。

6.总结并提问:现在都明白测量气温的办法了吗?那我们马上要到教室外测量气温了,外出测量还要注意什么?

7.待学生交流回答后,教师再出示温馨提醒:

·在老师指定的地点测量气温;

·尽量轻声,不打扰其他班级上课;

·小组合作,人人都参与测量、读数;

·按照测量方法规范测量,及时记录;

·完成后快速安静地回到教室。

8.明确要求后,以小组为单位到教师指定地点进行测量。

(特别强调:测量地点在阴凉通风处,气温计离地面高度 1.1米,建议教师在课前事先选好地点,标上组号,并准备好挂钩,方便学生测量)

9.回到教室后,请同学们汇报各组的数据及发现。

10.总结并过渡:我们在同一个时刻去室外测量气温,各组的测量数据都很接近,那一天中的气温是不是都一样呢?

(二)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材料准备:活动记录册、上节课的测量数据]

1.提问:怎么来研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情况呢?(生自由回答)

小结:明天利用每两节课的课间,带上活动记录册到指定地点去进行测量记录,发现规律。

2.出示:一天五个时间点的气温数据。

说明:这是某一小组完成的教室外某一处一天中气温变化表,你们有什么发现?

3.提问:为了我们更容易发现规律,能否引入数学课中的柱状统计图,你们会画吗?

4.PPT演示:柱状统计图绘制方法,并教授学生口诀:

①找气温,点上点;②对应条,划横线;

③涂颜色,即完成。

5.实践:请同学们根据该组同学的数据,在活动记录册中绘制统计图,并根究统计图,说说你们的发现。

三、研讨:实验发现

1.提问: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相同吗?

学生反馈交流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的发现。

小结:早晚低,午后高。

2.提问:使用柱状图描述气温有什么优点?

3.提问:为什么要严格按照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测量气温?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教师总结。

四、拓展:气象站是如何测量气温的

[材料准备:小资料]

1.总结:经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学会气温的测量方法了吗?还有什么疑问吗?

2.交流:你们想知道气象站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吗?

3.教师PPT展示。

4.作业:今天的课就结束了,明天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天中气温的测量,并进行记录,看看气温变化情况是否和今天发现的规律相同。

第4课时测量降水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降水量的测量会更精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难点:课后长期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雨量器实物。

小组:透明直筒杯子、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材料准备:课件PPT]

1.出示水循环的图片。

提问:你们能看懂这幅图吗?(预设:水通过阳光照射后蒸发到空气中,在空中形成云,最后变成雨降落到地面。)

提问:云除了会变成雨之外,还会变成什么降落到地面呢?(预设:云还会变成雪或冰雹降落到地面。)

2.出示雨、雪、冰雹的图片。

提问:这里三幅图,哪些是降水的形式呢?(预设:雨是降水的形式。)

提问:那么雪和冰雹呢?(预设:也算是降水的形式,因为它们都是从空中降落到地面。)

3.提问:你们如何判定雪和冰雹也是降水的形式?(预设:雪和冰雹从天空降落

到地面,在地面最后会变成水。)

4.引出降水量工具。

提问:如果哪天降雨了,我们如何知道这一天的降水量?如何测量呢?

5.揭示课题:测量降水量(板书)

二、探索:确定标准,制作和使用雨量器

[材料准备:每组透明直筒杯子、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1.确定标准。出示书本第47页图片。

提问:我们会把有时候的雨称为毛毛雨,我们也会把有些时候的雨称为倾盆大雨。为什么?(预设:因为雨的大小不一样。)

提问:我们感觉到了雨的大小,那如何精准判断雨的大小呢?(预设:用一个标准的容器把雨水收集起来,再来测量。)

在气象站中,这种收集雨水的容器叫做雨量器。

2.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出示书本第48页图片,再出示制作过程图。

提示:为了更清楚如何制作简易雨量器,仔细阅读这些过程图。(建议:首先明确三个要求,容器必须是直筒,单位是毫米,刻度条要从底部贴起。而后出示过程步骤。)

过程:

①选一个直筒透明杯;

②在杯子外画一条垂直直线;

③沿着直线用透明的刻度条从底部贴起,0刻度对准杯子内底部。

学生活动,活动时间大约5分钟。

3.练习使用雨量器。

模拟下雨,测这场雨的降水量。出示喷壶,视频播放使用喷壶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读数的方法。

提问:你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喷壶和读数了吗?(预设:喷壶嘴与杯口保持大约5-10厘米距离均匀降雨。)

学生活动,重复模拟降水三次,记录活动手册。(建议:活动时间大约15分钟。)4.提问:自制模拟降水量与气象学家降水量等级标准进行比较,为什么不一样?(预设:气象学家制定的降水量等级标准是24小时的降水量。)

三、研讨:改进雨量器,测量雪的降水量

[材料准备:课件]

1.改进制作。

提问:制作雨量器要注意什么?(预设:直筒透明,杯子底部不要太厚,刻度条要贴直,“0”刻度对准杯子内底部。)

2.改进模拟降水。

提问:模拟降雨,测量降水量要注意什么?(预设:降水时喷壶嘴要远一点,要用花洒降水,降雨均匀,读数单位毫米不能忘记,不要把毫米记成毫升。)

3.出示雨量器中是冰雹的图片。

提问:天空中降冰雹了,这种降水形式怎么测量?(预设:先让这些冰雹全部融化成水,再来读数。)

四、拓展:连续十天测量降水量

[材料准备:学生自制雨量器]

1.连续十天测量当地的降水量,并对照“降水量等级标准”确定降水等级。如果这些天不下雨,查一查气象台报告的这一段时间的降水数据。

2.注意事项:

①雨量器摆放较开阔的地点,固定好雨量器,避免被风吹倒;

②每 24 小时记录一次降水量,做好记录,确定下雨的等级;

③记录后将雨量器内的水倒掉;

④如果当地 10 天内没有降雨,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地的降水情况。【板书设计】

4.测量降水量

降水形式:制作:模拟降水:

雨直筒透明放平

雪毫米平视

冰雹“0”刻度对齐毫米

第5课时观测风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自制简易小风旗。用自制的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使用工具能使对风的观测更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自制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

难点:利用身边事物对风向进行观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风向图、蒲福风力等级表、有关台风视频。

小组:制作小风旗材料——1块长约35厘米,宽20厘米的轻薄软布、1张长30厘米,宽6厘米的硬纸板、1个订书器;制作风向标的材料——1根硬吸管、1张边长大约15厘米的硬纸板、大头针。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材料准备:一组风的照片]

1.出示生活中刮风的照片,提问:观察照片,这些现象是如何引起的?(预设:是风引起的。)

2.提问:我们怎么知道风的存在?(预设:观察各种事物)

3.提问:你能描述今天的风吗?(生自由回答)

4.很多同学们说到了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和风速(风的大小)。提问:我

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风向和风速呢?(生自由回答)

5.揭示课题:观测风(板书)

二、探索:风向和风速的观测

[材料准备:每组一套制作小风旗材料、学生活动手册]

1.出示图片,这面小风旗是用来测量风向与风速的简单装置,为了可以随时测量风速,每个人都来做一面小风旗。

2.学习教科书上自制小风旗的方法。

3.分发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小风旗的制作。

4.介绍用小风旗测风速的方法,让学生举起小风旗,用嘴吹气,分别制造无风、微风、大风,这三个等级可以分别用0级、1级、2级来代替,练习小风旗的使用。

5.介绍用小风旗测风向的方法,出示“风向图”介绍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强调“风吹来的方向表示风向”。

6.带领学生到室外测风向与风速。带领学生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如远离楼

房的操场中央,可将确定好的方位用粉笔画在操场的地面上。学生在画有方位的地方进行两分钟测量并记录风向。若出现方向不稳定的情况,就把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方向确定为此时的风向。观测风旗的情况,让学生用 0、1、2 来表示当天的风速。

7.回到教室,汇总观测数据,将它记录在当天的天气日历上。

8.视频介绍蒲福风力等级表。

三、研讨:实验发现

1.回顾观测活动,说说怎样利用自制的风旗测量风向与风速。

2.提问:利用风旗或其他物体观测风向,观测结果相同吗?

(预设:相同,若出现不同,可能因为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改变。)

四、拓展:自制风向标

[材料准备:一套自制风向标材料]

1.出示自制风向标,我们还可以使用自制风向标来判断风向,演示风向标的使用。提问:它是怎么判断风向的?(预设: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2.使用自制的风向标测量风向时应注意:第一,明确所在的方位是正确判断风向的基础。第二,风向的观测活动一定要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进行。

3.出示讲解风向标制作过程,布置每个人课后制作一个风向标,比较风向标与小风旗在观测风时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5.观测风

风向:八个方位

风速:三个等级(0级无风 1级微风 2级大风)

第6课时观测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根据云的形状一般可以分为积云、层云、卷云三大类。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科学探究目标:

1. 学会通过图文记录对比资料,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2.根据云的多少区分为晴天、多云天和阴天,并用简图进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难点:根据云的形状判别云的三类形态。

【教学准备】

教师:选择有云的天气上课;多媒体课件,准备各种云的图片和视频。

小组:1个硬纸板制成的圆面(直径约30厘米)、一些薄的白纸。学生课前对云进行观察,学生活动记录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 提问:今天天气怎么样?是晴天、阴天还是多云?

2. 提问:你们认为晴天、阴天、多云是由什么决定的?云是怎么形成的?(预设:云是空中的小水珠或者小冰晶。)

3. 提问:怎么观测云呢?揭示课题:观察云(板书)

二、探索:云的分类和云量

[材料准备:学生课前观察云的记录纸]

1. 课前布置学生观测云,并且画了观察到的云的形状,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观察到的云。教师将学生画的云贴在黑板上。(建议:如果学生作品过多不便分类,教师也可事先对作品进行挑选。)

2.学生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3. 教师通过投影介绍各种云的形状、特点,重点介绍三类云:大团堆积的云(积云)、均匀成层像雾的云(层云)、纤维或羽毛状的云(卷云)的形状、特点,并了解它们对天气的影响。教材中没有出现积云、层云和卷云的名称,为了表述方便,跟科普读物对应,教学时应该可以使用这三个名称。

4. 将学生画的云进行分类。

5. 介绍区分云量多少的方法: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 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 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 3/4 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以上要通过估计的方法来区分。)

6.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天空,让学生试着判断它的云量。

7. 把学生带到室外观察云,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直视太阳。用简图记录云的形状,和教科书中的图片进行比对,初步判断它是哪一类云。(建议可以指定一块天空的区域进行记录,方便学生后续的讨论)

8. 室外观测云量,在活动记录册中记录云量。

三、研讨:实验发现

1. 展示记录的云图,试着给今天观察到的云进行分类。

2. 小组讨论:今天云量如何?属于哪种天气?

3. 提问: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密切关系呢?

【板书设计】

6.观察云

云的分类云量

积云层云卷云晴天多云阴天

第7课时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 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3. 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科学探究目标: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并意识到天气的变化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休戚相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难点:分析、概括天气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四种天气信息的汇总表、学生用统计表、杭州地区8月份的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农事活动资料、二十四节气图。

小组:天气日历、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材料准备:学生自己记录的天气日历]

1.提前在教室布置一些学生的天气日历,课上观摩学习。

提问:你认为张贴的天气日历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优点?自己的天气日历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预设:有的同学记录信息有缺少,其他同学补充。有的同学还关

注到空气质量等其他因素,可以作为补充。)

2. 出示气象学家的天气日历,小组对比学习,讨论。

3. 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整理和总结天气日历呢?(预设:云量、风力、风向、降水量、气温等)

4. 揭示课题: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板书)

二、探索:天气情况的统计

[材料准备:杭州地区8月份的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学生活动手册]

1.每个小组分发数据材料(杭州地区8月份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

2.组内学生分配任务,相互合作,统计整理杭州地区8月的各项天气数据,观察体会其中的变化。

3. 出示活动手册第12页,明确统计要求,记录数据。

三、研讨:整理发现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 学生反馈交流:各项天气因素的数据分析。

2. 提问:在我们的记录中,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一种天气最多?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主要刮的是哪个方向的风?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这一个月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气温有什么特点?

3. 提问:经过统计和分析,我们怎样描述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你们这样分析的理由是什么?

4. 说一说这段时间里,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都造成了哪些影响。

播放图片:四季如春的云南风景、长年炎热的撒哈拉沙漠、冰天雪地的南北极、四季分明的杭州

5. 提问:观察这四个地方一年的天气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6. 小结:地球上有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分明,有的地方四季如春,也有的地方常年干旱。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四、拓展:二十四节气的由来(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二十四节气图]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第二单元《动物》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我们观察蜗牛,要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殖)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全集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科 学 教 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容: 师: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4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由于三年级刚刚接触科学学科,因此要在开始的两个多星期,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还经常利用课前和课余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因为现在的科学学习与以往的常识学习有许多本质的区别,特别是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培养是以往忽略的,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开展有序地探究活动是本学期的训练重点。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知道许多相关的科学知识。但总的来说,学生以前的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开展的次数比较少,怎样进行有效探究是迫切的问题。而且,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跟其它科目的合作学习也有许多区别,课堂中小组合

作中学生还是很混乱,也有少数学生没有参与,所以怎样引导全员参与与分工,也是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的。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着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3、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过程 一、看看课文插图。 1.引领学生看科学课本第2页中大树的图片。 问:从图片上看大树,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二、想想曾经所见。 1.组织讨论: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曾经看到过一些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3.比较:与刚才看图片得到的信息相比,内容丰富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如果要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必须选择真实的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 三、再看真的大树。 1.如果现在再去看一看真的大树,是不是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呢? 2.比较:现在再去看一看大树,与刚才我们回忆曾经看过的大树,又有什么区别呢? 3.小结:带着目的去看一棵真正的大树,会比随意地看看的内容要多。带着目的去看真实的事物,才是科学课中进行的观察。 四、实地观察大树。 1.讨论: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们想观察什么? 2.讨论:怎样做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3.小组为单位,实地进行观察,并记录(科学记录本)。 4.小结:交流实验记录。

2.《校园的树木》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学情分析】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植物 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谁选择了它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第七课。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生物的多样性。学习第六课后,学生了解到不同种类的生物的特殊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对环境造就生物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本课从同一种类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出发,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时,动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丰富学生对环境造就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以青蛙为例,从天敌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颜色的草地选择了不同颜色的青蛙。第二环节以狐狸为例,从气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从而逐渐丰富学生对自然选择的认知。第三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认识人类对生物的选择。通过三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知道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针对环节一,调查了学生见过的青蛙以及见到的地方,发现学生见过的青蛙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有较大的联系。大部分学生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蛙有保护色,这样不利于被天敌发现。然而,学生对于保护色的了解主要是从电视或者是书本上得知,对于保护色形成的背后原因不甚理解。因此,本课设置了青蛙被捕杀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做以及推测的过程中体验青蛙保护色的形成原因之一,了解自然因素对青蛙的选择。环节二,学生基本上知道气温对动物身体大小、体毛的浓密长短等外形特征的影响,但对于动物裸露在外的器官大小、体形等因素是否受气温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观念,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帮助学生建构这样的认识。环节三,学生对人工选择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种经验是零散的,没有建构到概念体系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梳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水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一、教学目标 1、探究目标: ①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②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 带走一定的热量。 ③能通过试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 2、情感目标: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3、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投影) 同学们,我们的衣服脏了都要洗一洗,衣服湿了,但是晾一段时间,就会干了。我们村西的大坑或是低洼地,大雨过后都要存许多水,可是雨过不多久,水都干了。针对这些现象,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 二) 探究活动 1、教师用湿手在黑板上写一水字,学生观察这字。 2、说说你的发现,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上。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 说明了什么? (三)看书学习 1、了解“水”到哪里去了?

2、用自己的话说说水到哪里去了。 (四)讨论交流 找自然界中的蒸发想象 (五)小组合作 1、猜想:水分蒸发的快慢是不是都一样?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举例,如,同样多的水,一个放在 茶缸中一个放在脸盆中,进行观察。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实验课下完成,并且作好记录) (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1、水到哪里去了 蒸发水蒸气 水分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 第二课:水沸腾了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观察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情况 2.知道沸腾现象的特点 3.理解液体有一定的沸点

4.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能力目标 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1.养成学生探索热现象知识的兴趣 2.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观察要注意抓住物理现象的主要特点,要注意主要方面的观察,从不同角度的观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要 会描述看到的现象.蒸发和沸腾的比较,要能通过对比找到物理规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本节是学生实验:研究水的沸腾,从实验中得出液体有一定的沸点的结论,学生要注意观察、实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一定要注意观察到.测量水温的方法。 【课题】:水沸腾了 (二)实验 方法1、根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安排实验.酒精灯的使用,要实验前讲清,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图例,说明正确的点燃、熄灭的方法,对于不正 确的方法,要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注意安全方面的原因和使用外焰提高温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仔细观察,会观察,根据实验的现象填写表格,记录每 1min或2min时间间隔的温度值,再根据表格上的数据,分析水沸腾的特点,将表格上的数据用图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还可以根据图象上的特点总结出水沸腾的 特点.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提出一些观察和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可以有:酒精灯使用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温度计应当如何使用;观察随着加热的过程温度是如何变化的; 观察沸腾现象,描述沸腾过程;沸腾的特点有哪些;如何用图象表示沸腾过程,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什么. 二.沸腾 方法1、学生思考沸腾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在 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且只在一定的温度下才发生,我们可以把这个温度叫沸点,教师再提供关于沸点的一些资料,学生阅读,形成关于液体有沸点,并 且温度固定(在标准气压下)的观念,结合实验结论,总结出蒸发和沸腾的相同 点和不同点.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在实验的基础上自己总结出实验结论, 关于液体的沸腾和沸点的知识可以用查找信息的方法学习,教师制订学习课题, 学生查找信息,处理信息,得出一些结论. 【板书设计】 水沸腾了 沸腾沸点测量水温的方法

最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三上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水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存在于空气中。 蒸发(吸收热量) 水水蒸气 凝结(放出热量) 2、水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逐渐有气泡产生,水量减少; 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杯底气泡 从下至上不断变大,到达水面破裂,水面上冒白气,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水量减少。 3、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4、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5、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在碎冰中加盐,是为了使碎冰温度更低。

6、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冰会浮在水面上,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 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7、水结冰后,体积变大;冰融化后,体积变小。 8、水和冰的异同点: 凝固(放出热量) 水冰 融化(吸收热量) 9、冰、水、水蒸三者是同一种物质,不同形态。

10、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体积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的量比小苏打的量多, 一般情况,50ml水能溶解食盐18g,小苏打5g。 11、通过搅拌、提高水的温度、物质颗粒越小,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1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通过加热蒸发,可以将食盐和水分离。 13、物质只是在大小、形状、状态、颜色等方面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如:折纸、用橡皮泥做手工,涂色等; 14、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如:蜡烛燃烧等; 第二单元空气 1、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较轻、并能占有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看不见、 摸不着、无色、无味、容易泄漏、能够流动、可以压缩。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2、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主要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 有固定的形状。 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4、在压缩试验中,向下压活塞后,管中空气被压缩,空气颗粒之间的间隙变小,空气体 积变小;用力拉伸活塞后,管中空气被拉伸,空气颗粒之间的间隙变大,空气体

2021学年科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

三年级科学学科教学设计 第1单元第7课时总课时数:32 授课时间:2014年9月29日备课人:吕东升课题 1.7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学习目标1、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2、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 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3、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4、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 准备 教学过程 一、植物的生长需要 1、回忆: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 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的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植物的生长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的“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泥土、养料、水分、阳光和空气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水分、阳光和空气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1.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枯死) 2.请看教材P17页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 3.看教材P18页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大树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点:它们都有经历发芽、幼苗、枯死三个阶段。大树与向日葵一生的不同点:寿命的长短不同,大树的寿命长,向日葵的寿命短。) 4.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每种植物都有几种生长不同的 阶段,它们的生长都需要水、阳光和空气,寿命有长也有短,但最终这些植物还是会死亡。)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1.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 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2.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植物的共同特点: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统编版新教材) 目录 第1 单元1. 水到哪里去了 第1 单元2. 水沸腾了 第1 单元3. 水结冰了第 1 单元4. 冰融化了第1 单元5. 水能溶解第1 单 元6. 加快溶解第1 单元 7. 混合与分离 第1 单元8.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第2 单元1. 感受空气 第2 单元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第2 单元3. 压缩空气 第2 单元4. 空气有质量吗 第2 单元5.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第 2 单元 6. 我们来做“热气球”第2 单元7. 风的成因 第2 单元8.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第3 单元1. 我们关心天气 第3 单元2. 认识气温计 第3 单元3. 测量气温 第3 单元4. 测量降水量 第3 单元5. 观测风 第3 单元6. 观察云 第3 单元7.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第3 单元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1.1 《水到哪里去了》 课水到哪里去了单元 1 学科科学年 3 题级科学知识 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 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学3、水和水蒸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习科学探索: 目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水到哪里去了 标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 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科学态度 细致观察生活、尝试解释生活现象 重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 点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3、水和水蒸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难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水到哪里去了 点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 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环 节 导入新展示图片,聚焦问题:学生猜测单刀直入,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和以往的三年级学生相比,这一届三年级显得与众不同,因为他们是伴随科学新教材共同学习成长的。 1.思维层次和行为习惯 通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2.知识衔接和学习基础 “水”单元: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也是液体的典型代表。学生们已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比如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从水中可以看见气泡等等。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引导学生们关注和探究有关水的各种问题。 “空气”单元:在一年级教材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对空气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入三年级,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因此在“空气”单元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采用感官和各种辅助工具,对空气这种物质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 “天气”单元: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有粗浅的认识,也对天气的变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注意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但是,他

教科版新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水 1.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一、水到哪里去了 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 2.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刚洗完澡会觉得冷)。 4.凝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 (锅里冒出的“白气”,叶子上的露水) 5.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了,肉眼无法 看见。 6.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 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 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 干等。7.水蒸发的规律: 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 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 越快。8.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加湿器喷出的 就是水蒸汽) 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 蒸汽。9.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 二、水沸腾了 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 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

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 2.沸点:这个一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 水沸腾时温度为100 摄氏度,即水的沸点是100 摄氏度(一个大气 压下);很深的矿井里,深度每增加一千米,水的沸点就提高3℃; 在高原地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水的沸点也降低; 所以在高原地区,都要使用“高压锅”才能把水烧开、把饭菜煮熟(高压下沸点升高 原理);家用高压锅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锅内气压是 1.3 个大气压,沸点一般在 125℃左右。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4.水加热实验现象: ②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 生; 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 5.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6.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第 1 页共 3 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期末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动物》复习题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不同的(动物)。 2、在观察活动中,能做到: (1)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2)保持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3)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3、蜗牛是软体动物,壳顺时针旋转的叫右旋,逆时针旋转的叫左旋。身体分为(头、腹、壳)三部分,头上有两对(触角),前对短后对长,长触角上有(眼睛),有(舌牙)。和蜗牛相似的软体动物有:(田螺、扇贝、章鱼、河蚌、乌贼、鱿鱼)等。 4、我们观察蜗牛,要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殖)等。 5、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它可以在线上、吸管上、树枝上、玻璃、圆珠笔上爬行,但不能在沙土上爬行。 6、蜗牛休眠了,可以轻轻敲打它的外壳或将蜗牛放入水中让其醒来。 7、蜗牛用气孔呼吸。 8、怎样饲养蜗牛?A、在饲养箱和广口瓶内,先铺上一层粗沙,然后铺上一层潮湿的土壤,再放进几条树枝和几片落叶,形成一个蜗牛生活的环境,我们就可以饲养蜗牛了。B、每天傍晚用青瓜和菜叶给蜗牛喂食,第二天早上把食物残渣处理干净。C、每天观察蜗牛的生活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 9、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 (身体缩进)壳内。 10、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但不宜长时间在水中。 11、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 带)、(肛门)。 12、和蚯蚓相似的环节动物有:沙蚕、蚂蟥。蚯蚓的环带是(生殖器官)。 13、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是:都适应(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 (繁殖后代)等。 14、蚂蚁属于昆虫。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 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六只(脚)。 15、蚂蚁的特点: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头、胸、腹)三节,长着六只(脚),运动(爬行),(群居)生活,食 物(多样),会(繁殖后代)等。 16、把蚯蚓放在水里,它会爬上来,因为在水里它无法(呼吸)。夏天一场暴雨后,蚯蚓会从地下爬出来透气。 17、 18、蚂蚁太小到处乱爬,怎样观察它呢:A、端一盆水,在水中漂一小块泡沫,然后把蚂蚁放在泡沫上就可以了。B、或者拿一块奶糖,来吸引蚂蚁C、把蚂蚁放在一个透明的小瓶里。 19、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发现食物后,蚂蚁之间会用触角互相碰一碰,它们在行进的过程中还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蚂蚁的行进队伍,干扰了蚂蚁的信息素,它们就会失去方向感,到处乱爬。 20、金鱼是一种常见的观赏鱼。金鱼是人工培育的,品种很多,是常见的家养动物。 21、金鱼一分钟内鳃盖会开合几十次,怎样证明它们是在呼吸,而不是在喝水?用滴管吸一些食用色素水,悄悄伸入水中,在鱼嘴前挤出红水,我们发现红水从鱼嘴里进去从鳃盖后面流出来,说明鱼鳃是在利用水中的氧气呼吸。 1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整理完整】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复习提纲 1、(看)、(听)、(摸)、(闻)、(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放大镜)、(尺)等是我们常用的测量工具。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粗糙程度)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4、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5、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寿命(长短)不同。 6、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9、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10、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1、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树叶是有(生命)的,要经历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的过程。 树叶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14、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死亡等过程。 15、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6、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根据茎的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17、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8、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9、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0、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枯死。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最新三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案

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

最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太平镇育红小学 学科:科学下册 年级:三年级 任课教师:胡顺芳

教科版修订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备课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探究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本着“天天有自信,日日在提高”的理念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1)班和(2)班的科学教学工作,这两班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1、(看)、(听)、(摸)、(问)、(量)、(闻)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放大镜)是用来进行科学观察的一种工具。 2、校园的树木 1、大树生长都需要的条件有(阳光)、(水)、(空气)。 2、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3、一棵大树可以分成三部分(树冠)、(树干)和(树根),树冠的形状可以分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和(扇形)等几种。 4.用(图画),(拓印作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描述树木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6、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答:树的相同之处:(1)他们都长在泥土里;(2)生长都需要阳光、水、空气;(3)都有树干、树冠、树叶;树的不同之处:(1)树冠有大小;(2)树干有粗细;(3)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4)结的果实不一样;(5)叶片不一样。 7、远远看去,一棵大树的形状是怎样 的有哪些部分组成的答:从远处看树木,看到的树的整体形态,一般树的形状有树冠,树干,树根组成,从近处观察树的各个部分,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 8、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答:把白纸紧 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在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9、我观察的大树:我观察的大树它有 五层楼那么高,树干很粗,用双臂刚好抱住。树皮是银灰色的,摸上去有些粗糙,树枝上还有几只小鸟在鸣叫。树叶的形状像个爱心,闻起来没有任何味道。这是一棵杨树,已经在学校里生长了十几年了。 3、大树和小草 1、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 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2、我知道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 3、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它是一年生杂草,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 4、你知道哪些小草的名字答: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含羞草,指甲草等。 5、我观察的狗尾草:小草矮小,茎细软,果实串像狗尾巴,叶细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