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功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肺功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肺功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肺功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蔡映云

肺功能是建立在临床生理学基础上的呼吸功能的测定。其实肺除了呼吸功能之外,还具有防御、代谢和免疫等功能,但本节仅涉及肺的呼吸功能。在少数情况下,肺功能对疾病的病理和病因诊断可提供有力依据,如肺动静脉瘘患者作静脉血分流测定,职业性哮喘患者作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及睡眠一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作睡眠生理监测。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肺功能测定仅仅提供了呼吸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

肺功能测定的主要目的如下:

①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②了解胸部或胸外疾患所引起的肺功能损害的性质和程度。③协助疾病的诊断。④胸部或胸外疾患治疗的的疗效评估。⑤分娩或手术的安全性评价以及术后肺功能预测。⑥指导疾病的康复。⑦重症抢救的监测。⑧劳动力鉴定。

呼吸过程主要由呼吸系统、血液和循环系统密切配合而完成的。肺循环和外环境的气体交换称为外呼吸,而体循环和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则称为内呼吸。肺功能只研究外呼吸过程。

外呼吸包括通气和换气两个过程。所谓通气是指肺泡和外环境的气体交换,而换气则是肺泡和肺循环的气体交换。现将常规肺功能测定的项目简述于下

一.肺功能测定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

(一)肺容量

1.肺容量的组成(图1)。

图1肺容量及其组成

肺容量的组成有八项,其中潮气量、补呼气量和残气量是不能再分割的容量,称为基础容积(basal lung volume);另四项为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和肺总量均由二项或二项以上的基础肺容积组成,称为基础肺容量

(basal lung capacity)。

潮气量(tidal volume,VT):平静呼吸时,每次呼出或吸入的气量。

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IRV):平静吸气后所能吸入最大气量。

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平静呼气后所能呼出最大气量。

残气量(residual volume ,RV):最大呼气后肺内的气量。

深吸气量(inspiratory capacity,IC):平静呼气后所能吸入最大气量,由潮气量和补吸气量组成。

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最大吸气后所能呼出最大气量,由深吸气量和补呼气量组成。

功能残气量(function residual capacity,FRC):平静呼气后肺内所含的气量,由补呼气量和残气量组成。

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最大吸气后肺内所含的气量,由肺活量和残气量组成。

2.肺容量的测定方法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深吸气量、肺活量都可由肺量计直接测定。残气量功能残气量和肺总量须间接测定,以稀释平衡法、氮清洗法和体容积描记法最为常用。稀释平衡法以氦或氮为批示气体,由于上述气体不参和气体交换,嘱受栓者在平静呼气末开始重复呼吸肺量计内气体,使肺量计中气体和受栓者功能残气充分混匀,然后测定肺量计中平衡后氦或氮气浓度可计算功能残气量。将功能残气量减去寂呼气量即为残气量,将残气量加上肺活量即为肺总量。氮清洗法系吸入纯氧清洗耳恭听肺泡中氮气,测定呼出气中氮气即可推算功能残气量。体容积描绘法是根据波义耳定律,密闭容器内压力和容器容积呈反比。如将受检者置于密闭舱内,胸廓容积的变化引起舱内压力的变化,而舱内压的变化可以的映胸腔内气体容积的变化,在堵塞口鼻通气条件下,要求受

检查者作呼吸动作,以函数记录含仪记录肺泡和舱内压的变化,即可间接计算功能残气位置时的胸腔气量。

肺活量有两种测定方法,一期肺活量为深吸气末用力呼出的全部气量。分期肺活量为将深吸气量和补呼气量分别测定,然后相加所得的肺活量。正常人两种方法测得结果相仿,阴塞性肺病患者由于呼气相气道陷闭,因此一期肺活量常较分期肺活量为小(图2)。

图2阻塞性肺功能障碍患者分期肺活量大于一期肺活量3.肺容量测定临床意义

肺容量随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的不同而变化。因此一般占预计什的百分比来表达肺容量是否正常。由于正常人肺容量测定值变异较大,故增减20%以上才视为异常。

深吸气量和肺活量显示通气的贮备,是决定最大通气量潮气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功能残气位吸气肌和呼气肌都处于松驰状态,此刻向外的胸廓的弹性力和向内的肺泡弹性回缩力以及表面张力平衡,称为平衡容积,比较稳定,不易变化。肺活量受吸气肌力量、胸廓和肺的弹性回缩,力、呼气肌力量和呼气相气道陷闭情况等影响。限制性肺病如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由于肺弹性回缩力增加,因此肺活量减少。而阻塞性肺病其呼气相气道发生陷闭,气体滞留,肺活量也可减低,但不同的是后者气体滞留引起残气量增加。故肺总量通常增高。

阻塞性肺病患者残气量增高,为了排除身高和体重等因素的影响,一般用残气量/肺总量来表达。体容积描记仪测定的是胸腔气容量,而稀释法测得的是和呼吸道相通、能和吸入气充分混和的肺泡及呼吸道的气体量。稀释法测定还受吸气分布的均匀性和肺泡通气量的影响。因此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患者稀释法测得的肺容量低于体容积描记法测得值。

(二)通气功能

1.每分钟静息通气量(expiratory minute ventilation,VE)

(1)测定方法有肺量计测定和开放通路两种方法。肺量计测定法将肺

量计内充O 2并放置CO 2吸收剂,以防止CO 2积滞影响通气量。受检者重复呼吸肺量计气体,根据描绘的平静呼吸潮气量乘以呼吸频率即得每分钟静息通气量。开放通路通气测定法或称开路法,受检者吸入空气,呼出气经单向活瓣收集于贮气袋中,测量每分钟贮气量即为每分钟静息通气量。贮气装置亦可用气体流量计代,单位时间的呼气累计值即为每分钟静息通气量。

(2)临床意义 每分钟静息通气量的大小和受检查年龄、性别以及身高、体重有关。至于每分钟静息通气量中潮气量和频率的搭配,婴幼儿呼吸往往较为浅快,随年龄增加,呼吸变深减慢。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者呈深慢呼吸。一般来说限制性肺病患者为浅快呼吸,阻塞性肺病患者为深慢呼吸。

2.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VA )

是指每分钟进入呼吸性细支气管及肺泡的气量,是真正参和气体交换的通气量。潮气量中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气道中的气量仅起传导作用,不参和气体交换,此部分气量称解剖无效腔即死腔气(VD )。但进肺泡中气体,若无相应肺泡毛细血管血流和之进行气体交换也同样产生死腔效应称生理无效腔。正常情况下解剖无效腔和生理无效腔基本一致。病理情况下,肺泡毛细血管闭塞 破坏,血流减少,肺泡无效腔明显增加,生理无效腔就会大大高于解剖无效腔,使通气效率减低。

(1) 测定方法

公式中肺泡气CO 2分压可用动脉血CO 2分压代替,吸入气CO 2分压假设为零,用单向活瓣收集呼出气,然后汕定混合呼出气CO 2分压,即可算出死腔量/潮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1—死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2)临床意义 肺泡通气量是真正有效的通气量。肺泡通气量不足可分压

分压-吸入气肺泡气分压分压-混合呼出气肺泡气潮气量=

死腔量2222/CO CO CO CO

由于每分通气量降低,或者死腔比例增加所致。当每分通气量固定不变时,深慢呼吸的死腔通气比例较浅速呼吸为小,因此深慢呼吸的肺泡通气量比浅速呼吸为高。肺泡通气量不足引起肺泡气CO2分压增高和O2分压降低。

3.最大通气量(maximal ventilatiory volume,MVV)

受检者在15秒钟内以最大潮气量和最快呼吸频率进行呼吸,乘以4即最大通气量,最大通气和肺容量、气道阻力、肺胸顺应性以及呼吸肌力有关。阻塞性和限制性肺病患者最大通气量都有降低,因此须根据气速成指数来鉴别,气速指数=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正常人气速指数=1,气速指数<1为阻塞性通气障碍,气速指数>1为限制性通气障碍。此外,阻塞性病变患者作最大通气时,呼吸基线上移,使肺容量增大以便气道保持扩张状态,为特征性改变(图3)。

图3正常人、阻塞性和限制性通气障碍者最大通气量描图4.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

吸足气后用最大力量以最快速度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1)测定方法受检者深吸气到肺总量并开动肺量计走纸,然后嘱用力呼不出为止,测得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图4)。将用力肺活量分4等分,取中间2等分容量除以呼出中间2等分容量所花费的时间即为最大呼气中段流速(MMEF)(图5)。

图4用力肺活量描图及其计算

(2)临床意义正常人呼气通畅,故图迹陡直。阻塞性肺病患者呼气因难,故图迹平坦。正常人FVC和VC接近。阻塞性肺病患者用力呼气时胸腔内压增高,因此气道陷闭,故FVC小于VC。FEV1绝对值的意义不如FEV1/FVC。阻塞性肺病患者FEV1/FVC减少,而限制性病变者尽管FEV1也低于正常,而FEV1/FVC却高于正常。

图5最大呼气中段流速

吸入支气管解痉剂前后FEV1的变化常用于观察气道阻塞的可逆性。

(三)换气功能

1.弥散功能

气体分子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依高分压向低分压运动的物理现象,称为弥散。弥散功能通过弥散量来表示,即肺泡毛细血管膜两侧气体分压差为1cm 水柱时每分钟通过的气体量。

(1)测定方法测定O2弥散量在方法上有一定因难故常常测定CO弥散量,再换算成O2弥散量。有一口气法、重复呼吸法和稳态法数种,一般采用一口气法。即吸入已知浓度的He—CO混合气到肺总量并屏气10s,再呼气到残气位。收集呼出气并测定呼气中He和CO浓度。由公式可计算出CO弥散量。

(2)临床意义弥漫量和肺泡膜弥散面积和距离有关。故肺气肿、肺纤维化、矽肺及肺水肿等弥散功能受损。弥散量还和肺血容量、血球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有关;肺郁血和红细胞增多症时弥散量增加,而贫血患者弥散量降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减少有效弥散面积,因此弥散量也降低。可见弥散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特异性较差。

不同气体弥散量不同。弥散量和气体分子量平方根成反比,和溶解度成正比。CO2的分子量大于O2,但溶解度明显高于O2,故CO2弥散能力是O2的20倍。因此临床上弥散功能障碍只引起低氧血症,不引起CO2潴留。

弥散量还和弥散膜两侧气体分压差有关,增加吸入气氧浓度可提高肺泡气氧浓度使弥散腊两侧气体分压差增加,因此因弥散障碍引起的低氧血症可通过吸氧纠正。

2.吸入气分布

(1)测定方法有一口气法、氮清洗法和放射性气溶胶通气显象。

一口气法系吸纯氧到肺总量,然后缓慢呼气到残气位,同时测定呼出气容量和氮浓度。呼气相氮浓度上升的坡度反映吸气分布情况。氮清洗法通过单向活瓣吸氧清洗肺泡中氮气,7min时用力呼气,测定呼气未残余氮浓度。如吸入气分布均匀,纯氧清洗肺泡中氮气比较彻底,呼出气中N2浓度便很低。也

可吸入放射性锝标记的气溶胶,气溶胶沉积到肺泡和气道,记录肺野各部分放射性即可显示吸入气分布情况。

(2)临床意义 正常人吸入气分布也不完全均匀。在病理情况下,由于气道阻力不同,或肺组织顺应性不同更可造成吸入气分布不均匀。

3.肺血流分布

(1)测定方法 一般采用核素测定,如经静脉注入用锝标记的巨聚颗粒人白蛋白,白蛋白可栓塞在肺毛细血管中,用r 照相机测定不同区域核素的放射活性即可显示肺血流的分布。

(2)临床意义 正常人肺血流分布受到体位和重力影响,直立或坐位时肺尖部血流量较肺底部为小。肺毛细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或肺气肿引起肺毛细血管床破坏等都可使肺血流分布不均。肺血流灌注缺损但不伴有通气显像缺损时,应考虑肺栓塞 的可有。

4.通气和血流比例(../Q V )

(1)测定方法

通气/血流比例测定可将6种不同溶解系数的气体和生理盐水平衡后静脉滴注入体内,测定动脉血和呼出气中上述6种气体的含量,然后通过数学公式计算通气/血流比例。但因仪器要求高,操作复杂,临床上难以推广。一般通过测定死腔和分流量可间接反映通气/血流比例。

死腔量的测定公式见肺泡通气量测定。

静动脉分流量测定系让受检者通过单向活瓣吸入纯氧20分钟,然后测动脉血气,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公式中肺泡气分压由大气压减去水蒸汽分压,再减去肺泡气CO2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可真接测定;动脉—混合静脉血氧含量差一般以5代入。

(2)临床意义 有效的气体交换并不完全取决于通气或血流单项分布,)

(0031.0)()

(0031.0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量差动脉-混合静脉血氧含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静动脉分流量=

关键在于通气和血流在数量上的协调。正常人肺泡通气量4L/min,肺血流量为5L/min,通气/血流比例为0.8。通气或血流单项异常,机体通过代偿进行调节,可保持通气/血流比例正常。如由于气道阻塞或肺顺应性减低引起局部通气不足,则小血管相应收缩,使毛细血管血流量降低。如由于肺毛细血管炎症或栓塞等原因使血流灌注不足,则局部小气道相应缩小使通气量减少,从而维持通气/血流比例相对稳定。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一般只引起低氧血症不伴有CO2潴留。因为通气不足肺泡引起低氧血症和CO2潴留,而通气过度肺泡可排除更多的CO2来加以代偿。通气过度肺泡的氧分压尽管可以提高,但肺毛细血管氧含量却因血红蛋白带氧能力的限制增加不多。因此低氧血症仍未纠正。此外静动脉血的氧分压相差50~60mmHg,CO2分压差仅仅6mmHg,因此,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引起静脉血分流主要影响动脉血氧分压,对CO2分压影响较少。

肺梗塞和肺不张都是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极端的情况。肺梗塞进局部肺血流阻塞,通气/血流比例为无穷大,故死腔量增加;肺不张时局部气道阻塞,通气/血流比例为零,故静脉血分流量增加。

四、通气动力机制

通气动力机制也称呼吸动力机制,研究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通气是肺泡和外环境的气体交换,需要造成肺泡和外环境之间的压力差才能引起吸气和呼气,吸气中枢的兴奋传导到吸气肌,吸气肌收缩使胸廓扩张和横膈下降,胸腔负压增加,使肺泡内产生负压,于是外环境中气体进入肺泡,正常人呼气时呼气肌不必收缩,藉肺弹性回缩力使肺泡内压高于大气压,肺泡气即可呼出。平静呼气末,肺向内弹性回缩力和胸廓向外的弹性力达到平衡,肺泡内压为零,即正常人的功能残气位,称为弹性平衡容积。

通气的动力主要由呼吸中枢和呼吸肌以及两者之间联系的神经传导来完成的。脑炎、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脑水肿和麻醉药过量等可以抑制呼吸中枢而影响通气。而其它神经和肌肉病变如膈神经损伤、格林一巴利综合征,重症

肌无力危象、运动神经原病变、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和低血钾等到也可引起呼吸肌功能障碍而发生通气功能衰竭。

有关呼吸中枢对于通气调节的临床试验有高CO2反应性和低氧反应性,即观察吸入气中CO2浓度升高或氧浓度降低时通气的反应。有关呼吸肌功能的测定有最大口腔吸气压、最大口腔呼气压和经膈压等。

通气的阻力从部位来看,有来自气道、肺组织和胸廓三部分的阻力。从物理特性来看,可分为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包括粘性阻力和惯性阻力)。弹性阻力是吸气时必须克服的肺和胸廓容积变化所产生弹性回缩力,一般用顺应性来表示包括肺顺应性和胸廓顺应性以及两得之和——呼吸系统总顺应性。粘性阻力是维持气体一定流量所需要的压力,包括气道粘性阻力(气道阻力)和肺组织粘性阻力。惯性阻力是引起气流加速所克服的阻力。正常人平静呼吸时弹性阻力占70%,非弹性阻力占30%。平静呼吸时非弹性阻力中惯性阻力很小,几乎为零。而肺组织粘性阻力只占总粘性阻力的1/5左右,因此,非弹性阻力中以气道粘性阻力最为重要。

小气道是指内径小于2mm的气道。小气道内径虽小,但分枝多,总截面积大,小气道阻力反而小于大气道。解剖测量2~3代气道总截面积最小,第4~6代以下迅速增加。小气道阻力还和肺容量有关,在最大肺容量(接近肺总量)时气道扩张,小气道几乎没有阻力,在最小肺容量(接近残气量)时的小气道阻力最大,但亦不足总气道阻力20%。

本节主要叙述肺弹性阻力、气道阻力和小气道功能测定。

1.肺的弹性阻力

肺的弹性阻力一般通过肺顺应性来表达。所谓顺应性是单位压力变化所引起的容量改变。因此肺顺应性=肺容量改变(ΔV)/经肺压

经肺压是胸腔内压和肺泡内压之差。

胸壁顺应性=肺容量改变(ΔV)/经胸壁压

经胸壁压为胸腔内压和体表压之差。

总顺应性(胸廓顺应性)=肺容量改变(ΔV)/经胸廓压

经胸廓压=经肺压+经胸壁压

本节主要叙述肺的顺应性。

图6显示经肺压和肺容量的关系,肺顺应性即是曲线的斜率,而肺弹性回缩力是曲线上每个容积所相应的压力。曲线斜率变大,说明顺应性改善,如果曲线位置左移,那么弹性回缩力降低。肺气肿患者压力—容量曲线斜率增加,位置左移,说明肺顺应性增加,而弹性回缩力降低。哮喘病人曲线斜率和正常人相同,而位置左移,说明顺应性正常,而弹性回缩力低于正常。

图6静态肺顺应性

肺顺应性有动态和静态之分,静态顺应性是气流阻断时肺的顺应性,而动态顺应性则是气流末阻断情况下测得的顺应性,故动态顺应性还受气道阻力影响。呼吸频率加快时,受到气道阻力影响增大。动态肺顺应性随呼吸频率增快而降低的倾向称为频率依赖性肺顺应性。小气道阻力增加时,总气道阻力变化不大,因此常规肺功能难以发现异常,而频率依赖性肺顺应性可显示小气道病变。

肺静态顺应性测定必须测定经肺压和肺容量的变化,经肺压为胸腔内压和肺泡内压之差,胸腔内压用食道压代替,肺泡内压系通过测定阻断气流时的口腔压来得到,同时测定肺容量即可获得静态肺顺应性,具体方法为受检者吸气到肺总量,然后缓慢呼气,在呼气过程中间断阻断呼气通道,同步测量呼气量和经肺压即可获得经肺压—容量曲线,该曲线斜率即为静态肺顺应性。该曲线不同位置斜率不同,一般用功能残气位(FRC)至FRC+0.5L的容量改变(ΔV)除以相应压力改变(ΔP)求得。肺气肿的静态顺应性增高,肺不张、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肥胖症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静态顺应性降低。

2.气道阻力

气道阻力指气道粘性阻力,占呼吸粘性阻力中的大部分。

气道阻力=气道两端压力差(ΔP)/流量(V)

在流量恒定的情况下,ΔP反映气道阻力大小。气体流动有层流和涡流,两者ΔP的影响因素不同,层流公式如下:

ΔP=8u1/πr4 .V

其中u为气体粘度系数,1为管道长度,为圆周率,r为管道半径。而涡流公式则为:

ΔP=Kρ1/πr2.V2

其中K为常数,ρ为气体质量。涡流时气道阻力和粘度无关,而和气体质量有关。气流是否形成涡流取决于涡流系数(RN)。

RN=2ρV/πur

当RN>2000时,开始形成涡流。

气道阻力一般用通气阻断法测定。即以阻断气流测得的口腔压代替肺泡内压,其和大气压之差即为ΔP,同时测定流量V,即可计算气道阻力。也可以用体容积描记法测定气道阻力。

气道阻力增高常见于局部或弥漫性气道阻塞性病变,如慢支、肺气肿、哮喘、中央型肺癌等。

3.小气道阻力测定

(1)闭合容量

闭合容量测定两项指标,即闭合气量和闭合总量。

由于重力作用,直立位胸腔内负压呈现自上而下负压递减的梯度,导致吸入气肺内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区域性差异。上肺区肺泡内负压大于下肺区,故吸入气先进入上肺区,后进入下肺区;而下肺区肺泡扩张度大于上肺区,故下肺区充气量大于上肺区。深呼气时,上下肺区同时排气。接近呼气末,下肺区小气道陷闭后,其余肺区的肺泡继续呼气。小气道开始陷闭后尚能呼出的气量称为闭合气量。小气道开始陷闭时肺内留存的气量(即闭合气量和残气量之和)称为闭合总量。闭合气量测定有两种方法。

1.氦弹丸法利用吸入气在肺内分布存在时间差异即“先入后出”的

特点而设计。受检者深呼气后,再作深吸气,在吸气初始时吸入少量氦气,由于吸气先进入上肺区,上肺区肺泡气氦浓度就高于下肺区。用函数记录仪描绘深呼气量和呼气瞬时氦浓度的关系曲线(图7),曲线可以分为四相或四段:Ⅰ相是呼气开始段,氦浓度为零,相当于解剖死腔的容积;Ⅱ相,上下肺区肺泡气紧随死腔气呼出,氦浓度迅速上升;Ⅲ相,曲线呈相对平坦段,是上下肺泡同时呼气的氦浓度改变;Ⅳ相,氦浓度突然上升,表示下肺区小气道受胸内压挤压闭合,下肺区肺泡中止排气,而氦浓度较高的上肺区肺泡继续呼气。氦浓度开始上升至呼气结束的呼气量即为闭合气量。

图7闭合气量测定描图

2.氮测定法受检者从残气位吸入纯氧至肺总量,然后缓慢呼气。用函数记录仪描绘深呼气量和呼气瞬时氮浓度的关系曲线。由于深呼气末上肺区肺泡容量较下肺区为大,而深吸气时下肺区肺泡容量变化较上肺区为大,因此上肺区肺泡充氧量少于下肺区,故上肺区肺泡氮浓度高于下肺区。接近呼气末的肺区气道开始陷闭,呼出气主要由上肺区排出,呼气量和闭合总量都受到年龄和体表面积的影响。为排除体表面积的影响,常以闭合气量占肺活量和闭合总量占肺总量的百分数来表示。

闭合气量增高是小气道阻塞早期诊断的一项指标。吸烟者常规肺功能正常,而闭合气量可以增高。在检测大气污染或有害气体对于气道损害时闭合气量也较常规肺功能敏感。但对于常规肺功能已有异常的严重COPD患者,气体分布的区域性不匀不仅受到重力的影响,更受到肺部病变的影响,因此第Ⅲ相斜率增高,可不出现第Ⅳ相。

(2)流量—容积曲线

最大用力呼气流量—容积曲线(下称流量—容积曲线)是让受检者吸气到肺总量后作最大用力呼气,用X—Y记录仪同步记录呼气量和呼气流量。如图8所示,呼气流量一开始陡然上升,在80—90%用力肺活量时达到最大流量(V m a x)然后下降。

图8流量-容积曲描图

将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平均分为4等分,75%、50%和25%用力肺活量的流量分别用V75、V50和V25表示。

在高肺容量部分流量和呼气用力有关,而低肺容量部分流量不受呼气用力影响,主要取决于小气道阻力和肺弹性回缩力。因此常用V50和V25占预计值百分比作为反映小气道阻力的指标。

吸烟、大气污染、职业性肺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小气道受损时,流量—容积曲线可表现为降支凹向容量轴,V50和V25降低。当然大气道阻塞时常规肺功能已有明显异常,流量—容积曲线也有相应变化,如V m a x、V75、V50、V25均降低。此外流量—容积曲线还用于鉴别上气道阻塞的性质和部位。

肺功能测定结果的判断及其临床意义

肺功能测定结果的判断及其临床意义 一、肺功能测定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1.判断肺功能测定指标是否异常 肺功能指标的正常值受到年龄、性别和身高等因素的影响,此外又与人种、民族、职业、营养和生活环境有关。不同仪器测得值也有差异因此各实验室最好使用适合于本地区人群的,使用本实验室仪器的正常值。如本实验室无正常值,也可参考我国各大区报告的正常值。 2.通气功能障碍的分型 通气功能障碍可分为阻塞性、限制性和混合性,三种类型的肺功能改变见表3。阻塞性见于COPD和支气管哮喘等,限制性见于胸廓畸形、胸膜肥厚和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等。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者同时存在阻塞和限制性病变,如支气管内膜结核引起气道狭窄同时伴有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肥厚,或见于石棉肺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表3通气功能障碍的肺功能变化 阻塞型限制型混合型 ↑增高↓降低N正常 气速指数对于鉴别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有一定帮助,气速指数<1为阻塞性,>1为限制性。 气速指数=最大通气量的实测值/预计值÷肺活量实测值/预计值 3.换气功能障碍的原因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是换气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由于通气或血液分布不均匀,引起肺泡水平上通气过度或肺血流过多,造成死腔通气增高或静脉血掺杂。而静脉血分流则是肺血流过多的极端表现,见于肺血流经过没有通气的肺泡,如肺不张即是典型。弥散功能障碍也是换气功能障碍的一个原因。 4.气道阻塞性改变的可逆性

一般做支气管扩张试验,先测基础FEV1或峰流速(PEF),然后,吸入支氧管解痉剂,15分钟后重复测定FEV1或PEF。 改善率=(吸药后值-吸药前值)÷1/2(吸药前值+吸药后值)×100% 改善率≥15%为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支气管暑喘患者气道阻塞的可逆性比较明显,因此改善率往往≥15%,COPD患者气疲乏阻塞的可逆性较差,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率较低。 5.肺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 (1)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肺功能测定是生理功能检查,不能显示病理解剖的改变。但有时能提供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用的资料。如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RV、TLC和RV/TLC增高,FEV1/FVC和FEV1降低,气体分布不匀和弥散功能减退等。支气管哮喘与阻塞性肺气肿相比。前者在肺功能上有以下几点可供鉴别诊断之用,①气道阻塞的可逆性较大;②肺功能昼夜波动比较明显;③气道高反应性明显;④弥散功能正常。 (2)指导临床治疗和考核疗效 支气管哮喘患者吸入支气管解痉剂后FEV1的变化可有助于药物的选择。Ⅱ期结节病患者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效者,肺活量增加,弥散功能和气体分布可改善,PaO2提高。 (3)估计预后 肺功能能状况和动脉血气改变是影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以COPD为例,FEV1是影响COPD预后的最主要的独立因素,FEV1越低,或下降速度越快,生存期越短。 (4)外科手术安全性的评估 肺功能测定对于确定手术方式、范围、麻醉方式和术后监测的必要性以及预估手术后并发症和术后活动能力都有一定帮助。如胸外科病人术前可作肺容量和通气功能测定进行筛选试验。肺功能不全者则进一步作分侧肺功能。必要时作运动试验或一侧肺动脉闭塞试验。 (5)危重病人的肺功能监测 对于危重抢救病人尤其是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床旁肺功能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修改并有助于机械呼吸参数的调节、如潮气量、呼吸频率和吸入气氧浓度的设置,判断能否撤离呼吸机等。 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分析和临床意义 1.低氧血症 低氧血症是指PaO2低于正常。根据PaO2的高低,将低氧血症分度,PaO260~80mmHg为轻度低氧血症,40~59mmHg为中度低氧血症,<40mmHg为重度低氧血症。低氧血症的原因有吸入气氧分压太低,肺泡通气不足,机体耗氧量增高,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和静脉血分流等。肺泡通气不足引起低氧血症的同时伴有高碳酸血症。 2.高碳酸血症 高碳酸血症是指PaCO2高于正常。高碳酸血症由于肺泡通气不足所引起,

肺功能检查的适应证及意义复习课程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肺功能检查适应症及临床意义 适应症: 1—外科手术前(胸部或上腹部手术,如肺切除;麻醉时间长。术前肺功能评估,了解肺通气储备容量大小,以评价肺功能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及发生术后肺部合并症的危险程度,尤其年龄大于50岁、长期吸烟、既往有慢支哮喘等肺部疾病病史者)。 2 .内科疾病的诊断、鉴别、疗效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肺弥漫性间质性或肺泡性疾病。 3.体检。污染环境下工作的人,公司或学校等进行群体体检,用于伤害定性和赔偿检查,长期吸烟者。 6.其它。不明原因的胸闷、心悸;反复发生的支气管炎和肺炎;申经肌肉疾病;风湿性疾病的肺损伤;劳力性呼吸困难。 禁忌症: 活动性咯血;活动性肺结核;未经胸腔引流的气胸; 心血管疾病,用力呼吸测试可能会加剧心绞痛或者引起血压改变,或者最近有心肌梗塞或肺栓塞; 胸部、上腹部或者头颅的血管瘤(胸内压增高会引起破裂的危险);近期的眼部手术,如白内障。 临床意义: 肺功能检查是临床上胸肺疾病及呼吸生理的重要检查内容。对于早期检出肺、气道病变,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诊断病变部位,评估疾病的病情严重度及其预后, 评定药物或其它治疗方法疗效,评估肺功能对手术的耐受力或劳动强度耐受力及对危重病人的监护等,肺功能检查均是必不可少的。 1、用于检测呼吸道的通畅程度、肺容量的大小,了解通气功能损害程度,鉴别肺通气功能障碍的类型如:阻塞性、限制性、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是对有吸烟病史的人检测是否有CAO(慢性气流阻塞)存在的“金标准”以及诊断COPE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金标准”。 2、鉴别气道梗阻的类型如胸内型、胸处型或固定型、可变型。 3、用于胸腹部外科手术前肺功能评估,了解肺通气储备容量大小,以评价肺功能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及发生术后肺部合并症的危险程度。 4、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于确诊支气管哮喘。对可疑哮喘病人或以咳嗽表现为主的可疑哮喘患者进行鉴别诊断,也可以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了解有无气道反应性。 精品资料

教你认识肺功能检查

教你认识肺功能检测 一、肺容量测定(静态肺容量) (1)潮气容量(VT):这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正常参考值:500ML(成人) (2)补吸气量(IRV):指平静吸气后再用力吸入的最大气量。 正常参考值:M(男):2.16L左右F(女):1.5L左右 (3)补呼气量(ERV):指平静呼气后再用力呼出的最大气量。 正常参考值:M(男):0.9L左右F(女):0.56L左右 (4)残气量(RV):为补呼气后,肺内不能呼出的残留气量。 正常参考值:M(男):1.380+0.631LF(女):1.301+0.466L (5)深吸气量(IC):指平静呼气后能吸入的最大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 (6)肺活量(VC):最大吸气后能呼出的最大(全部)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正常参考值:M(男):3.5L左右F(女):2.4L左右 (7)功能残气量(FRC):指平静呼气后肺内所含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 正常参考值:M(男):2.77+0.8LF(女):1.86+0.5L 肺功能测定结果有助于判断有无通气功能障碍,以及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可作为某些肺疾患诊断的辅助手段。肺功能检查也可作为重要的疗效判断指标以指导和评价临床治疗;胸外科术前肺功能测定有

助于判断手术安全性;在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领域中可用于了解工作环境对肺功能的影响及劳动力鉴定。随着医学和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肺功能检查将日趋普及和完善,发挥更大的作用。 动脉血气分析是检测肺换气功能的重要项目,主要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H值、标准碱、缓冲碱、剩余碱。根据上述指标可判断出有无缺氧及其程度,有无酸碱失衡及其失衡的类型、程度等,可为手术、麻醉、危重症的监护及抢救提供重要的依据。 肺功能检查是一个完全无创测定肺功能的方法。当肺脏发生病变时就会造成人体的缺氧,引起全身各脏器的损害,而通过肺功能的检查,医生就可以了解病人的肺脏是否正常或肺脏因病变受损的程度,这样有利医生采取积极的方法来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这是十分重要的。 二、如何分析肺功能检查结果 肺通气功能障碍的类型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以流速 ( FEV1.0/F VC% ) 降低为主,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以肺容量(如VC) 减少为主,混合性则二者兼而有之。判断通气功能障碍的类型的主要依据是肺功能检查,同时需要结合临床资料作出正确的结论。 分析肺功能检查结果可以参考以下的步骤: 步骤1:FVC

肺功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肺功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蔡映云 肺功能是建立在临床生理学基础上的呼吸功能的测定。其实肺除了呼吸功能之外,还具有防御、代和免疫等功能,但本节仅涉及肺的呼吸功能。在少数情况下,肺功能对疾病的病理和病因诊断可提供有力依据,如肺动静脉瘘患者作静脉血分流测定,职业性哮喘患者作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及睡眠一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作睡眠生理监测。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肺功能测定仅仅提供了呼吸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 肺功能测定的主要目的如下: ①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②了解胸部或胸外疾患所引起的肺功能损害的性质和程度。③协助疾病的诊断。④胸部或胸外疾患治疗的的疗效评估。⑤分娩或手术的安全性评价以及术后肺功能预测。⑥指导疾病的康复。⑦重症抢救的监测。⑧劳动力鉴定。 呼吸过程主要由呼吸系统、血液和循环系统密切配合而完成的。肺循环与外环境的气体交换称为外呼吸,而体循环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则称为呼吸。肺功能只研究外呼吸过程。 外呼吸包括通气和换气两个过程。所谓通气是指肺泡与外环境的气体交

换,而换气则是肺泡与肺循环的气体交换。现将常规肺功能测定的项目简述于下 一.肺功能测定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 (一)肺容量 1.肺容量的组成(图1)。 图1肺容量及其组成 肺容量的组成有八项,其中潮气量、补呼气量和残气量是不能再分割的容量,称为基础容积(basal lung volume);另四项为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和肺总量均由二项或二项以上的基础肺容积组成,称为基础肺容量(basal lung capacity)。 潮气量(tidal volume,VT):平静呼吸时,每次呼出或吸入的气量。 补吸气量(inspirator y reser ve volume,IRV):平静吸气后所能吸入最大气量。 补呼气量(expirator y reser ve volume,ERV):平静呼气后所能呼出最大气量。 残气量(residual volume ,RV):最大呼气后肺的气量。 深吸气量(inspirator y capacity,IC):平静呼气后所能吸入最大气量,由潮气量与补吸气量组成。 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最大吸气后所能呼出最大气量,由深吸气量与补呼气量组成。

肺功能测定及临床应用(2005)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鉴别诊断、指导治疗、评定治疗效果和估计病人的预后。 §△非典型哮喘、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确诊及与COPD的鉴别 §△手术、麻醉适应症选择,保证手术安全性 §△职业性肺病诊断和劳动力鉴定。 §一、肺功能检测的内容 §(一)肺通气 §肺通气是常规肺功能检测的基本内容。由于呼吸肌的驱动作用,使胸廓扩张和收缩,从而改变肺容量的大小而产生通气。通气的作用是使新鲜空气进入肺泡,排出经过气体交换的肺泡气。 §临床常用的肺通气测定项目: §静息通气量(VE), §最大通气量(MVV或MBC)、 §用力肺活量—时间曲线(FVC-t曲线) §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MEFV曲线)等。 1.静息通气量(VE)指在安静情况下每分钟吸入或者呼出的气量。 §在麻醉或上呼吸机时此项指标临床意义增大。 2.最大通气量(MVV)指每分钟尽最大努力所能呼吸的气量。 §临床意义:是通气代偿功能的一个综合判断指标,在胸外科手术指征的选择,劳动力鉴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较受重视的一项指标。 3.FVC-t,MEFV曲线: 指在深吸气至肺总量位后,用力快速呼气至残气位记录的曲线。

上述二条曲线反映在用力呼气过程中胸内压,肺弹性回缩压、气道阻力对呼气流量的影响。由曲线可测得: 用力肺活量(FVC) 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 反映大气道功能和呼吸肌力 的指标(PEF、V75、FEV1 ) 反映小气道功能的指标 (MMEF、V50、V25、FEV1 )。 临床意义: (1) FEV1 : ①降低见于大小气道阻塞, FEV1≤60%肯定有气道阻塞。

②可用于判断气道阻塞是否具有 可逆性。 ③用于评价支气管解痉药疗效。 ④是气道反应性测定(激发试验、 舒张试验)中常用的反应指标。 临床意义: ⑤FEV1 /FVC与FEV1 实/预综合判 断用于COPD诊断及分度。 ⑥FEV1与FEV1%用于判定手术的 安全性 (2) PEF、V75降低反映大气道 气流受阻或呼吸肌力减弱。 临床意义: (3)MMEF、V50、V25降低反映 小气道气流受阻,COPD早 期病变主要累及小气道,肺 功检查对早期小气道病变的 诊断是胸部X线及胸部物理 检查所不及的。 临床意义: (4) FVC降低见于限制性通气障碍 、呼吸肌力减弱、重度COPD (二)肺容积 肺容积测定主要检测肺的各功能构成组份,其大小直接影响肺的通气与换气,过大或过小均可影响肺泡内O2和CO2分压,降低换气效率。 肺容积测定项目: TLC=肺总量VC=肺活量 RV=残气容积IC=深吸气量 ERV=补呼气容积FRC=功能残气量 VT=潮气容积IRV=补吸气容积

肺功能仪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肺功能仪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肺功能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一秒用力呼气量 正常范围:男3.18±0.12L;女2.31±0.05L. 检查介绍:一秒用力呼出量为深吸气末,以最快速度用力呼出的气量. 临床意义:正常者一秒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在有气道阻塞时,一秒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阻塞性通气障碍时一秒用力呼出量下降,呼出时间延长,限制性通气障碍时则呼出时间提前.用一秒用力呼出量和用力肺活量预计值比值可反映通气障碍的类型和程度. 呼气高峰流量(PEFR) 正常范围:正常参考值约5.5L/S(升/秒). 检查介绍:呼气高峰流量(PEFR):指在测定用力肺活量(FVC)过程中的最大呼气流速. 临床意义:需和其他肺功能检查综合判断. 最大中期呼气流速与最大中期流速时间 正常范围:男:3.369L/S(升/秒).女:2.887L/S(升/秒). 检查介绍:肺功能检查指将测定肺活量的气体用最快速呼出的能力,在临床上最常使用,也是敏感简便的最佳通气指标. 临床意义:将其所用时间称最大中期流速时间,正常人0.5秒左右.MMFR意义与(FEV1.0%)相同但更敏感,准确."MET"优越性在于不受性别,年龄,身高等影响.延长(超过0.5秒)程度标志阻塞性通气障碍严重程度,如肺气肿. 用力肺活量(FVC) 正常范围:男:3.179+0.117L 女:2.314+0.048L. 检查介绍:用力肺活量(FVC):也称时间肺活量.该指标是指将测定肺活量的气体用最快速呼出的能力. 临床意义:实际上常用第1秒肺活量占整个肺活量百分比表示,称1秒率.正常人大于80%,低于80%表明气道阻塞性通气障碍的存在,如哮喘.医学上还用低于80%及60%评判支气管哮喘发病的轻重程度. 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 正常范围:男:104+2.71L 女:82.5+2.17L. 检查介绍: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 受检查者按每秒一次,以最大最快速度呼吸12次气量再乘以5测得. 临床意义:本项检查实质是通气储备能力试验.用以衡量胸廓肺组织弹性,气道阻力,呼吸肌力量.医学上多用实测值与理论预计值的比例来表示其大小.正常大于80%,低于60%为异常-通气储备能力降低.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 正常范围:4.2L(升)左右 . 检查介绍: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才是有效通气量.由潮气量(VT)减去生理死腔量(VD),再乘以呼吸频率. 临床意义:需和其他肺功能检查综合判断. 每分钟静息通气量(VE) 正常范围:男:6.663+0.2L 女:4.217+0.16L.

肺功能测定汇总

顺应性(Compliance) ?压强-容积曲线的斜率,即单位压强下容积的变化 C=△V/△P ?弹性阻力(Elastic Resistance) 物体对抗外力作用所引起的变形的力 与顺应性呈反比 R=1/C 人肺顺应性大约0.2L/cmH2O 肺泡表面张力(Surface Tension) 肺顺应性由肺组织弹性回缩力和表面张力决定。

?主要发生在鼻(约占总阻力50%)、声门(约占25%)及气管和支气管(约占15%) 等部位,仅10%的阻力发生在口径小于2mm的细支气管。 R=△P/ν ν=Pπr4/8nl R=8nl/πr4 ?健康人,平静呼吸时的总气道阻力为 1-3cmH20/L·S-1 肺容量及其组成 1、潮气量(tidle volume, V T):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正常值约500ml。 2、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 IRV):平静吸气后所能吸入的最大气量,正常值:男性约2000ml,女性约1500ml。 3、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 ERV):平静呼气后能继续呼出的最大气量,正常值:男性约900ml,女性约560ml。 4、残气量(residual volume, RV): 补呼气后肺内不能呼出的残气量,正常值:男性约1500ml,女性约1000ml,其与肺总量的比值是判断肺内气体潴留的主要指标。 以上四种称为基础容积,彼此互不重叠。 5、深吸气量(inspiratory capacity, IC):平静呼气后能吸入的最大气量,由V T+IRV组成,判断吸气代偿的能力,正常值:男性约2600ml,女性约1600ml。 6、肺活量(vital capacity, VC):最大吸气后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由IC+ERV组成,判断肺扩张能力的主要指标,正常值:男性约3500ml,女性约2500ml。 7、功能残气量(function residual capacity, FRC): 平静呼气后肺内含有的气量,由ERV+RV组成。是判断肺内气体潴留的主要指标,正常值:男性约2300ml,女性约1500ml。 8、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 TLC):深吸气后肺内所含有的总气量,由VC+RV组成,正常值:男性约5000ml,女性约3500ml。 RV不能直接测量出 平静呼吸基线PEEP=0

肺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和意义

肺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和意义 一、对肺、气道疾病的早期诊断 人体的呼吸功能有巨大的代偿能力,在疾病的早期由于机体的代偿作用,往往没有临床显著的不适。同时,大多数的疾病其发展是缓慢进行的,人体能够逐渐对其适应,也因而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视。例如很多吸烟患者可能有数年、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慢性咳嗽、咳痰的症状,虽然他们会认识到这是吸烟引起的症状,但由于还没有影响到他的生活质量,因而常常得不到重视。引起患者对呼吸道疾病最大关注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气促或称呼吸困难。但是呼吸困难大多数是在呼吸功能损害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又如支气管哮喘(包括咳嗽变异型哮喘),在疾病的早期,其喘息症状不甚明显,有些患者可能只是反复地出现咳嗽,或有咳痰、胸闷。临床上这些患者也常常被误诊为支气管炎。但如及时地对这些患者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了解其气道对刺激的反应性,如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这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可能有决定性的意义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也特别指出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哮喘患者,可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进行鉴别。肺功能检查就是早期诊断的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 二、诊断病变部位 临床上对有咳嗽、气短。呼吸困难的患者,常常轻易地做出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但实际病情却并不一定如此。肺功能检查可结合胸部X线片、胸部CT、纤维支气管镜、鼻咽镜检查等做出病位诊断。通过流量-容积曲线检查,能够简便快速地对是否合并有气流受限以及气流受限发生的病变部位加以诊断,当流量-容积曲线的吸气相出现平台样改变,往往提示是胸外型的上气道阻塞,病变位于胸廓入口以上的气道到声门之间;而流量-容积曲线的呼气相出现平台样改变,则提示是胸内型的上气道阻塞,病变位于胸廓入口以下的气道至气管隆嵴之间;流量-容积曲线显示吸气相和呼气相的后期均出现流量受限,呈双蝶型改变,则提示病变位于单侧主支气管,并导致该主支气管的不完全阻塞(阻塞程度已经超过该主支气管横截面的1/2)。流量-容积曲线呈呼气相高位小平台样改变,但通气功能正常,则提示病变部位可能在上呼吸道(主要是指鼻咽部)。我们在临床上经肺功能检查已多次发现和纠正临床误诊、漏诊,当然,在肺功能检查提示有气道阻塞后,需要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 呼吸困难是一种症状,常常是胸肺疾病患者的一个主诉。但是引起呼吸困难的疾病却有很多。呼吸系统疾病当然是引起呼吸困难的主要疾病,但除此之外,

肺功能检查指南

肺功能检查指南(第二部分)––肺量计检查 肺量计检查是肺功能检查中最常用的方法,采用肺量计测量呼吸容积和流量,两者可通过呼吸时间的微分或积分相互转换。肺量计分为两种:容积型肺量计通过密闭系统直接测量呼吸气体的容积,直观易懂,但仪器体积大,易于交叉感染,且呼吸阻力高,测定参数少;流量型肺量计则测量气体流量,呼吸阻力低,操作简单,体积小,清洁和维护方便,已逐渐取代容量型肺量计。

(一)肺量计技术标准 见。

1.测试环境的校准: 由于气体容积受环境温度、压力、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故肺量计检查时需将测试环境校准为生理条件,即正常体温(37 ℃)、标准大气压(760 mmHg,1 mmHg=kPa)及饱和水蒸气状态(BTPS)。若仪器已内置温度计和压力计,需确认其可靠性。2.肺量计校准: 是对实际测量值与理论值之间的误差进行校准。用于校准肺量计的校准仪,常称为定标筒,须精确到总量程的±%。校准时应确保肺量计与定标筒的连接无漏气、无阻塞。若校准超出范围应及时查找原因,必要时请专业人员检修。关键措施见。

容量计的质量控制:①每天检查是否漏气:封闭容量计的出口,给予≥ cmH2O(1 cmH2O=kPa)的持续正压,若1 min后容积减少>30 ml则存在漏气。②每天用定标筒检查容积精确度,误差应≤±3%。③每个季度检查容积线性,方法有2种,一种以1 L 容积递增,连续注入肺量计,如0~1、1~2、2~3、……、7~8 L;另一种初始容积以1 L递增,以3 L容积分次注入肺量计,如0~3、1~4、2~5、3~6、4~7和5~8 L。比较相应的累积容积与实测容积的差异,若误差均符合容积精确性要求,则其容积线性可接受。 流量计的质量控制:①校准:每次启动流量计均需经定标筒校准,误差应≤±3%,校准后可获得一个校准系数。流量计检查的结果是以传感器计量的数值乘以校准系数所得的。②校准验证:每天都应用定标筒在~L/s范围内以不同流量进行校准验证,至少操作3次,误差应≤±3%。③线性验证:每周还需以低、中、高3种不同的流量~、~和~L/s)进行流量线性验证,每种流量至少操作3次,每种流量对应的容积误差均应≤±3%。 标准呼吸模拟器校准:某些肺功能实验室和厂家还会采用微机控制的气泵,称为标准呼吸模拟器,产生多种标准波形(如ATS 的24个FVC波形和26个PEF波形)的气流,气流通过肺量计,对比肺量计的测量值与模拟器的标准值之间的差异,即为肺量计的误差。我国的肺功能仪校准规范推荐定期用标准呼吸模拟器对肺功能仪进行质量检测,并可获得权威机构签发的证书。 1.检查前应详细询问受试者的病史,判断肺量计检查的适应证,排除禁忌证,并了解受试者的用药情况。 2.准确测量身高和体重:详见肺功能指南第一部分。 3.体位:取坐位,测试时应挺胸坐直不靠椅背,双脚着地不翘腿,头保持自然水平或稍微上仰,勿低头弯腰俯身。正确的坐姿有助于受试者获得最大的呼吸量。若采用站位或卧位,应在报告中说明。 4.检查动作的练习:检查前应先向受试者介绍及演示检查动作,并指导受试者进行练习。也可播放演示录像,有助于受试者更快地掌握动作要领。 肺量计检查主要包括慢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及最大自主通气量3部分内容,其中慢肺活量检查将在肺容量检查部分详细介绍,本章主要介绍用力肺活量和最大自主通气量检查。 (一)FVC FVC是指最大吸气至肺总量(TLC)位后,做最大努力、最快速度的呼气,直至残气量(RV)位所呼出的气量。用力呼气时单位时间内所呼出的气量又称为时间肺活量。 1.检查程序分为4个阶段()。 图1 FVC检查的程序 2.测试曲线和指标:容积-时间曲线(V-T曲线)是呼气时间与容积变化的关系曲线()。流量-容积曲线(F-V曲线)是呼吸气体流量随肺容积变化的关系曲线()。曲线形状和指标大小取决于呼气力量、胸肺弹性、肺容积及气道阻力对呼气流量的综合影响。在F-V曲线的起始部分,呼气肌的长度最长,收缩力最大,流量也最大,图形上表现为流量迅速增至峰值,其值与受试者的努力程度有关,故称为用力依赖部分。在曲线的终末部分,呼吸肌长度显着缩短,收缩力显着降低,呼气流量与用力无关,流量的大小与小气道的通畅程度密切相关,故称为非用力依赖部分。T-V曲线和F-V曲线上的常用指标:(1)FVC:指完全吸气至TLC 位后以最大的努力、最快的速度做呼气,直至残气量位的全部肺容积。在正常情况下,VC与FVC相等。但在气流阻塞的情况下,用力呼气可致气道陷闭,VC可略大于FVC。(2)t秒用力呼气容积(FEVt):指完全吸气至TLC位后在t秒以内的快速用力呼气量。按呼气时间,可分为、、FEV1、FEV3和FEV6等指标,分别表示完全吸气后在、、1、3、6 s的用力呼气量。(3)一秒率(FEV1/FVC ):是FEV1与FVC的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是判断气流阻塞的主要指标。气流阻塞时,给予充足的呼气时间,受试者可充分呼

肺功能测定及临床应用

肺功能测定及临床应用 肺功能测定是以呼吸生理为基础的医学计量测试技术,是现代肺科(内科、外科)不可缺少的检测项目。 肺功能测定发展的历史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人们的认识(理论、实践)从生疏→深入,从不认识→重视 ②测试仪器由纯机械→电子计算机应用,从单一功能→多功能集装式 ③检查项目从简单→全面 ④临床应用从片面→广泛 肺功能测定目前应用最广泛在以下几方面; ①呼吸系统疾病诊断、鉴别诊断、指导治疗、评定治疗效果和估计病人的预后。 ②非典型哮喘、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确诊及与COPD的鉴别 ③手术、麻醉适应症选择,保证手术安全性 ④职业性肺病诊断和劳动力鉴定。 一、肺功能检测的内容 肺通气——静息通气量(VE),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等 四肺容量——肺活量(VC)、FRC、RV、TLC、残气/肺总量(RV/TLC)等 大肺换气——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V/Q 等 类呼吸动力功能测定——气道阻力(Raw),呼吸肌力、肺顺应性(CL)、P0.1等 (一)肺通气 由于呼吸肌的驱动作用,使胸廓扩张和收缩,从而改变肺容量的大小而产生通气。 通气的作用是使新鲜空气进入肺泡,以及排出经过气体交换的肺泡气,是常规肺功能检测的基本内容。 正常肺通气功能的维持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呼吸肌功能——衰竭——引起通气泵功能障碍 呼吸道通畅程度——阻塞——引起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胸肺舒缩功能——扩张受限——引起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临床常用的通气功能测定项目为: 静息通气量(简称VE) 最大通气量(简称MVV或MBC) 用力肺活量——时间曲线(FVC-t曲线), 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MEFV曲线)等。 可用普通肺量计直接测得 1.VE(静息通气量)指在安静情况下每分钟吸入或者呼出的气量,正常约5~8升,>10升为过度通气,< 3升为通气不足。

成人常规肺功能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成人常规肺功能参数及其临床意义 成人常规肺功能包括肺容积、通气功能和一氧化碳弥散量,可以较完善地反映气道阻塞、胸肺组织病变及其他相关组织病变的存在、性质和严重程度。由于环境条件、地域、个体因素等皆可影响测定结果,故需进行标准化校正和预计值计算。常规肺功能测定时校正为生理条件(body temperature and ressure,saturated,BTPS),即正常体温、标准大气压及饱和水蒸气状态。呼吸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时相,若无特别说明,一般指呼气相的变化。 一、肺容积 机体呼吸运动及其幅度的变化将导致肺容积的变化,包括4项基础肺容积(basal lung volume)和4项基础肺容量(basal lung capacity)参数。容积或容量是指安静状态下,一次呼吸的气量变化,不受时间限制,具有静态解剖学意义。基础肺容积彼此互不重叠,包括潮气容积(tidal volume,VT)、补吸气容积(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IRV)、补呼气容积(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和残气容积(residual volume,RV)。基础肺容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础肺容积所组成,包括深吸气量(inspiratory capacity,IC)、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功能残气量(function residual capacity,FRC)和肺总量(total 1ung capacity,TLC)。 1.潮气容积:习惯上称为潮气量,指静息呼吸时,每次呼出的气量。在安静状态下潮气容积大致是稳定的,约为10ml/kg。在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为了降低气流阻力,减少呼吸功,常代偿性采用深慢呼吸形式,潮气容积较大;但在严重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不仅气流阻力增加,FRC也显著增加,胸-肺组织的弹性阻力明显增大,即伴随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且可出现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此时机体无法代偿,常出现浅而略快的呼吸,潮气容积减小,PaCO2升高。在限制性通气障碍的患者,为克服显著增加的肺弹性阻力,常代偿性采用浅而快的呼吸,潮气容积减小;在急性肺组织病变,由于各种机械性感受器和化学性感受器过度兴奋,不仅呼吸频率(RR)显著增快,潮气容积也较大,每分钟通气量(VE)显著增加,常伴随PaCO2的下降。 2.IRV:习惯上称为补吸气量,指平静吸气末用力吸气所能吸人的最大气量。较少用。 3.深吸气量:平静呼气末用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最大气量。深吸气量=潮气容积+IRV,一般占肺活量的2/3,最大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主要由深吸气量部分完成。 在大多数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其容量下降主要是深吸气量的下降。在轻、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深吸气量的变化不明显,可有ERV的下降;若出现严重阻塞,则深吸气量

肺功能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肺功能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一秒用力呼气量 正常范围:男3.18±0.12L;女2.31±0.05L。 检查介绍:一秒用力呼出量为深吸气末,以最快速度用力呼出的气量。 临床意义:正常者一秒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在有气道阻塞时,一秒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阻塞性通气障碍时一秒用力呼出量下降、呼出时间延长,限制性通气障碍时则呼出时间提前。用一秒用力呼出量和用力肺活量预计值比值可反映通气障碍的类型和程度。 呼气高峰流量(PEFR) 正常范围:正常参考值约5.5L/S(升/秒)。 检查介绍:呼气高峰流量(PEFR):指在测定用力肺活量(F VC)过程中的最大呼气流速。 临床意义:需和其他肺功能检查综合判断。 最大中期呼气流速与最大中期流速时间 正常范围:男:3.369L/S(升/秒)。女:2.887L/S(升/秒)。检查介绍:肺功能检查指将测定肺活量的气体用最快速呼出的能力,在临床上最常使用,也是敏感简便的最佳通气指标。临床意义:将其所用时间称最大中期流速时间,正常人0.5秒左右。MMFR意义与(FEV1.0%)相同但更敏感、准确。" MET"优越性在于不受性别、年龄、身高等影响。延长(超过0.5秒)程度标志阻塞性通气障碍严重程度,如肺气肿。 用力肺活量(FVC) 正常范围:男:3.179+0.117L 女:2.314+0.048L。 检查介绍:用力肺活量(FVC):也称时间肺活量。该指标是指将测定肺活量的气体用最快速呼出的能力。 临床意义:实际上常用第1秒肺活量占整个肺活量百分比表示,称1秒率。正常人大于80%,低于80%表明气道阻塞性通气障碍的存在,如哮喘。医学上还用低于80%及60%评判支气管哮喘发病的轻重程度。 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 正常范围:男:104+2.71L 女:82.5+2.17L。 检查介绍: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受检查者按每秒一次,以最大最快速度呼吸12次气量再乘以5测得。临床意义:本项检查实质是通气储备能力试验。用以衡量胸廓肺组织弹性、气道阻力、呼吸肌力量。医学上多用实测值与理论预计值的比例来表示其大小。正常大于80%,低于60%为异常-通气储备能力降低。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 A) 正常范围:4.2L(升)左右。 检查介绍: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才是有效通气量。由潮气量(V T)减去生理死腔量(VD),再乘以呼吸频率。 临床意义:需和其他肺功能检查综合判断。 每分钟静息通气量(VE) 正常范围:男:6.663+0.2L 女:4.217+0.16L。 检查介绍:每分钟静息通气量(VE):VE为潮气量(VT)与呼吸频率(每分钟呼吸次数)的乘积。 临床意义:低于3升表示通气不足,高于10升为通气过度。应当指出,此项数值正常并不等于呼吸功能正常。 肺容量测定(静态肺容量) 正常范围:潮气容量:500ML。补吸气量:男2.16L左右;女:1.5L。 检查介绍:潮气容量(VT):这是指平静呼吸时,进入肺内的气体量。 补吸气量(IRV):指平静吸气后再用力吸入的最大气量。 临床意义:医学上以肺活量实际测定值占理论预计值百分比表示,低于80%为异常。患有胸畸形、胸肺扩张受限、气道阻塞、肺损伤、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炎等疾病时,肺活量均降低。如肺活量、肺总量同时降低,多表示通气量减少。健康人随年龄增加肺泡老化,因弹性减退而扩张,残气、功能残气量相应增加。如两者同时异常增加则表示气道阻塞性通气不良,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 正常范围:吸空气时为20mmHg; 吸纯氧时低于70mmHg; 儿童为5mmHg(0.66千帕); 正常青年人平均为8mmHg(1.06千帕;) 60~80岁可达24mmHg (3.2千帕); 一般不超过30mmHg。 检查介绍: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A-aDO2)为肺泡氧分压和动脉血氧分压之间的差值。此值可作为临床判断肺换气功能。临床意义:显著增大表示肺的氧合功能障碍。同时,氧分压

肺功能检查的适应证及意义

肺功能检查适应症及临床意义 适应症: 禁忌症: 活动性咯血;活动性肺结核;未经胸腔引流的气胸; 心血管疾病,用力呼吸测试可能会加剧心绞痛或者引起血压改变,或者最近有心肌梗塞或肺栓塞; 胸部、上腹部或者头颅的血管瘤(胸内压增高会引起破裂的危险); 近期的眼部手术,如白内障。 临床意义: 肺功能检查是临床上胸肺疾病及呼吸生理的重要检查内容。对于早期检出肺、气道病变,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诊断病变部位,评估疾病的病情严重度及其预后,评定药物或其它治疗方法疗效,评估肺功能对手术的耐受力或劳动强度耐受力及对危重病人的监护等,肺功能检查均是必不可少的。 1、用于检测呼吸道的通畅程度、肺容量的大小,了解通气功能损害程度,鉴别肺通气功能障碍的类型如:阻塞性、限制性、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是对有吸烟病史的人检测是否有CAO(慢性气流阻塞)存在的“金标准”以及诊断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金标准”。 2、鉴别气道梗阻的类型如胸内型、胸处型或固定型、可变型。 3、用于胸腹部外科手术前肺功能评估,了解肺通气储备容量大小,以评价肺功能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及发生术后肺部合并症的危险程度。 4、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于确诊支气管哮喘。对可疑哮喘病人或以咳嗽表现为主的可疑哮喘患者进行鉴别诊断,也可以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了解有无气道反应性。

5、支气管扩张试验:用于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病人,了解阻塞后可逆程度,是否可以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6、弥散功能测定是诊断肺换气功能不全的“金指标”,特别适用于肺间质性疾病及肺实质病变的诊断。 肺功能检查通常包括通气功能、换气功能、呼吸调节功能及肺循环功能。检查项目繁多、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是通气功能检查,它可对大多数胸肺疾病作出诊断;其它检查如弥散功能测定、闭合气量测定、气道阻力测定、膈肌功能测定、运动心肺功能试验、气道反应性测定等,可对通气功能检查作不同程度的补充。此外,血气分析亦是肺功能检查的一部分。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对肺功能评估认识的不断深入,肺功能检测已成为临床肺部疾病三大诊断之一(另二者为病因诊断和病理诊断)。 通过肺功能检查协助临床工作,完成肺功能检查的目的。可以帮助临床医师诊断和鉴别诊断,如呼吸困难的患者,若肺功能检查通气功能、换气功能、运动心肺试验均正常,可能为心理性呼吸困难所致。对外科手术而言可以帮助评价手术的风险性,做好术前、术后准备工作。已存在肺功能减损者应提醒注意并提出建议,如戒烟、控制体重、改善营养等。

常用肺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判断标准

常用肺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判断标准 一、肺容积测定的临床意义 (一)、肺活量(VC)深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VC。当VC低于预计值的80%即为降低,80%-60%-40%分别为轻、中、重度降低。 VC减少是由于 1、主要由限制性通气障碍引起; 2、呼吸肌功能不全; 3、气道阻塞对VC亦有轻度影响。 (二)、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容积(RV)FRC是平静呼气后肺内残留的气量,RV是深呼气后肺内残留的气量。临床上常以RV占肺总量(TLC)的百分比(RV/TLC)来表示肺泡内残留气量的多少,正常人为20%-35%,此值随年龄增长而增大。 RV和RV/TLC增大表明肺组织过度膨胀,其最常见的原因为肺气肿,通常认为RV/TLC 增至35%-45%-55%分别为轻、中、重度肺气肿。其次为气道部分阻塞。FRC和RC减少见于各种弥漫性限制性疾病和ARDS。 (三)、肺总量(TLC)指深吸气后肺内所含的气体总量,等于肺活量加残气容积。 COPD患者由于RV增加,使TLC增大。各种限制性肺疾病使TLC 减少。 二、肺通气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 正常肺通气功能的维持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呼吸肌功能,胸廓与肺舒缩功能,以及呼吸道的通畅程度。呼吸肌功能不全引起的通气功能障碍可称为通气泵功能障碍,胸廓与肺扩张受限所致通气障碍为限制性通气障碍,气道阻塞引起的通气障碍称为阻塞性通气障碍。 (一)、最大通气量(MBC或MVV) MBC是指每分钟能呼吸的最大气量。当MBC实测值/预计值<80%为降低,80%-60%-40%分别为轻、中、重度降低。

MBC降低见于以下情况: 1、气道阻力增加:为主要原因; 2、呼吸肌功能不全; 3、限制性肺疾病。 气速指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与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对MBC和VC的影响并不一致。引起MBC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道阻塞和肺组织弹性减退,VC减少则主要由限制性肺疾病引起。因此,测定气速指数有助于了解通气功能障碍类型。 气速指数=(MBC实测值/预计值)/ (VC 实测值/预计值) (二)、用力肺活量(FVC) 深吸气后用力快速呼气时所呼出的最大气量。 FVC的临床意义同VC。正常人FVC与VC 相等,而在COPD患者FVC往往明显减少,低于VC。 (三)、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FEV1)及FEV1 %是指深吸气后用力快速呼气,在第1秒钟呼出的气量。临床上常用FEV1%(FEV1 /FVC或FEV1实/预)来表示。当FEV1 /FVC <70%时即为降低,70%-60%-40%分别为轻、中、重度降低。当FEV1实测值/预计值(%)<70%时即为降低,70%-55%-40%分别为轻、中、重度降低。 FEV1临床意义: 1、FEV1及FEV1 %是常用且较敏感的检测大小气道气流受阻的肺功能指标。 2、FEV1是评价支气管解痉药物疗效的常用指标。 3、FEV1是气道阻塞可逆性的判定指标。 4、FEV1 /FVC与FEV1实/预综合判断有利于COPD分级。 5、作为支气管激发试验和舒张试验的反应指标。

常用肺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

常用肺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 常用肺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 一、肺容积测定的临床意义 (一)、肺活量(VC)深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VC。当VC低于预计值的80%即为降低,80%-60%-40%分别为轻、中、重度降低。 VC减少是由于1、主要由限制性通气障碍引起; 2、呼吸肌功能不全; 3、气道阻塞对VC亦有轻度影响。 (二)、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容积(RV)FRC是平静呼气后肺内残留的气量,RV是深呼气后肺内残留的气量。临床上常以RV占肺总量(TLC)的百分比(RV/TLC)来表示肺泡内残留气量的多少,正常人为20%-35%,此值随年龄增长而增大。RV和RV/TLC增大表明肺组织过度膨胀,其最常见的原因为肺气肿,通常认为RV/TLC 增至35%-45%-55%分别为轻、中、重度肺气肿。其次为气道部分阻塞。FRC和RC减少见于各种弥漫性限制性疾病和ARDS。 (三)、肺总量(TLC)指深吸气后肺内所含的气体总量,等于肺活量加残气容积。 COPD患者由于RV增加,使TLC增大。各种限制性肺疾病使TLC减少。 二、肺通气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 正常肺通气功能的维持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呼吸肌功能,胸廓与肺舒缩功能,以及呼吸道的通畅程度。呼吸肌功能不全引起的通气功能障碍可称为通气泵功能障碍,胸廓与肺扩张受限所致通气障碍为限制性通气障碍,气道阻塞引起的通气障碍称为阻塞性通气障碍。 (一)、最大通气量(MBC或MVV) MBC是指每分钟能呼吸的最大气量。当MBC实测值/预计值<80%为降低,80%-60%-40%分别为轻、中、重度降低。 MBC降低见于以下情况:

1、气道阻力增加:为主要原因; 2、呼吸肌功能不全; 3、限制性肺疾病。 气速指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与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对MBC和VC的影响并不一致。引起MBC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道阻塞和肺组织弹性减退,VC减少则主要由限制性肺疾病引起。因此,测定气速指数有助于了解通气功能障碍类型。 气速指数=(MBC实测值/预计值)/ (VC 实测值/预计值) (二)、用力肺活量(FVC) 深吸气后用力快速呼气时所呼出的最大气量。 FVC的临床意义同VC。正常人FVC与VC 相等,而在COPD患者FVC往往明显减少,低于VC。 (三)、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FEV1 % 是指深吸气后用力快速呼气,在第1秒钟呼出的气量。临床上常用FEV1%(FEV1 /FVC或FEV1实/预)来表示。当FEV1 /FVC <70%时即为降低, 70%-60%-40%分别为轻、中、重度降低。当FEV1实测值/预计值(%)<70%时即为降低,70%-55%-40%分别为轻、中、重度降低。 FEV1临床意义: 1、FEV1及FEV1 %是常用且较敏感的检测大小气道气流受阻的肺功能指标。 2、FEV1是评价支气管解痉药物疗效的常用指标。 3、FEV1是气道阻塞可逆性的判定指标。 4、FEV1 /FVC与FEV1实/预综合判断有利于COPD分级。 5、作为支气管激发试验和舒张试验的反应指标。 (四)、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