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性镇痛药的分类考点归纳

麻醉性镇痛药的分类考点归纳
麻醉性镇痛药的分类考点归纳

麻醉性镇痛药的分类考点归纳

麻醉性镇痛药的分类麻醉学入门级的知识点,医学考生在备考麻醉学时还是应该花些时间复习镇痛药的相关知识的。

麻醉性镇痛药是指通过激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的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并且同时缓解疼痛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绪,麻醉性镇痛药主要有吗啡、可待因、哌替啶、美沙酮、芬太尼、喷他佐辛、布托啡诺、丁丙诺啡等。

麻醉性镇痛药一、芬太尼

1.优缺点

(1)优点:芬太尼是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其镇痛强度为吗啡的75~125倍;毒性低;对循环影响轻微;可控性强,起效快,时效短,术后自主呼吸恢复迅速,不引起组胺释放。

(2)缺点:大剂量多次使用可产生蓄积作用,易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静脉注射过快,可出现胸、腹肌僵直,影响通气。

2.麻醉方法

(1)大剂量芬太尼麻醉:主要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对循环影响小。一般用10~20 μg/kg缓慢静脉注射行麻醉诱导,辅助肌松药进行气管内插管。术中间断或连续注射芬太尼维持麻醉,术中总量可达50~100 μg/kg。

(2)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芬太尼在复合全麻中提供镇痛成分。一般诱导时用芬太尼4~8 μg/kg,同时联合静脉麻醉药、肌肉松弛药,行气管内插管。术中维持每小时追加0.1~0.2 mg。辅助麻醉,与氟哌利多按1∶50比例混合,组成氟芬合剂用于所谓Ⅱ型神经安定镇痛术(NLA)。

3.不良反应

(1)循环系统的影响:芬太尼兴奋延髓迷走神经核,引起心率减慢,可用阿托品纠正;大剂量可引起血压下降,与迷走神经兴奋有关。

(2)肌肉僵直:芬太尼可引起胸壁和腹肌僵直,而引起肺动脉高压、中心静脉压和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妨碍通气,需要用肌松药解除;在给予芬太尼前给予非去极化肌松药、缓慢注射芬太尼和复合巴比妥类或苯二氮类药物可以预防肌肉僵直。

(3)延迟性呼吸抑制:反复或大剂量使用芬太尼后,可以在用药后3~4小时

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其原因是胃液中的芬太尼到小肠的碱性环境中再次被摄取进入循环,出现二次血药浓度高峰;此外,肺脏中蓄积的芬太尼释放也导致血药浓度增加。

麻醉性镇痛药二、舒芬太尼

1.特点

(1)舒芬太尼的镇痛效能在阿片类药物中最强,是芬太尼的5~10倍。

(2)起效时间短,其药物作用时间和苏醒时间均短于芬太尼,反复应用后很少蓄积。

(3)抑制应激反应较芬太尼更佳。

2.麻醉方法

(1)小剂量给药:诱导剂量L~2 μg/kg,迫加剂量0.5~2.0 pg/kg。追加指征:心率增快,血压高于基础值20%,有体动、出汗等。

(2)大剂量给药:诱导剂量10~30 μg/kg,术中以0.8.~1.0 μg/kg·h连续输注或间断追加2 μg/kg。

以上均与其他麻醉药复合使用。小剂量用于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下行简单的外科手术,大剂量适用于复杂的大手术。

3.不良反应

具有一般阿片类药物相似的不良反应,如肌肉僵直、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大剂量可导致心动过缓和低血压。

麻醉性镇痛药三、阿芬太尼

1.其镇痛效能和作用时间分别是芬太尼的1/4和1/3倍,起效快,超短效,蓄积作用微弱。

2.大剂量阿芬太尼麻醉术后呼吸恢复迅速,无呼吸遗忘和延迟性呼吸抑制,且不延长拔管和机械通气时间。

3.具有一般阿片类药物相似的并发症,如肌肉僵直、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

麻醉性镇痛药四、瑞芬太尼

1.优点

(1)麻醉的可控性强,是真正的短效阿片类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恢复

迅速。可根据药效情况精确调整剂量,作用可以预测,麻醉平稳,并易于逆转。

(2)副作用较其他阿片类药减少。

(3)其代谢是通过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为无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不依赖于肝肾功能。不受年龄、性别和体重的影响。

(4)重复应用或持续输注无蓄积。

(5)收缩脑血管,降低脑血流,降低颅内压。

2.缺点

(1)作用时效短,停药后镇痛作用很快消失。

(2)具有其他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和肌肉僵直等,但发生率较低。

(3)市售制剂含有甘氨酸,甘氨酸对脊髓有一定的毒性,不能用于椎管内注射。

麻醉学练习题

1.【单选题】芬太尼静脉麻醉快速注射可引起( )

A.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B.下颌松弛,唾液分泌增多

C.麻醉苏醒快而完全

D.肌纤维成束颤动

E.胸腹肌肉僵硬

【答案】E。

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

药店店员经典培训教材: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 临床用于治疗疼痛的药物包括:一、麻醉性镇痛药;二、解热镇痛药;三、抗神经痛药;四、抗偏头痛药;五、解痉止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又称为阿片类镇痛药,是最常见的镇痛药,临床主要有吗啡和芬太尼等,通过对中枢的阿片受体结合产生镇痛作用,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阿片受体激动药,如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 二、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又称部分激动药,如喷他佐辛等; 三、阿片受体拮抗药,如纳络酮等。 用途 一、急性疼痛。对急性疼痛患者,主张使用速效和短效药物,如即释吗啡、芬太尼针、杜冷丁针等。需持续镇痛的患者可通过持续给药方法达到长时间镇痛。 二、慢性疼痛。如骨关节痛、背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血管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等。对慢性疼痛患者,主要使用控释药物,如控缓释吗啡、芬太尼透皮贴剂等,以达到最小的药物浓度峰谷比。 三、癌痛。 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主要包括: 一、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如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苯胺类(如醋氨酚)、吡唑酮类(如保泰松)、有机酸类(如布洛芬、吲哚美辛);

二、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塞来昔布。 用途 一、解热镇痛。可用于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肌肉痛和痛经。 二、血栓形成。 三、胆道蛔虫症。 抗神经痛药 抗神经痛药大部分都是经过临床试用发现可能有效,再进行系统临床研究,然后回到实验室研究,探讨其机制,推动新药研究发展的一类药物。主要包括: 一、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 二、抗抑郁剂,如阿米替林; 三、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 四、其他药物,如神经妥乐平。 用途 一、抗抑郁药。抗抑郁药可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疼痛综合征。第一代抗抑郁剂对带状疱疹神经痛、慢性腰背痛、慢性紧张性头痛、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多发神经炎性疼痛等神经痛具有镇痛作用。 二、局部麻醉药。可缓解中枢和外周神经痛。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FDA批准了利多卡因贴片局部贴敷治冶带状疱疹神经性疼痛和其他神经痛。

麻醉性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的基本知识 任务五麻醉性镇痛药的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吗啡、哌替啶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证、急性中毒及应用注意; (2)熟悉芬太尼、美沙酮、喷他佐辛、罗通定及纳洛酮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3)了解癌症患者的“三级止痛阶梯疗法”。 能力目标 (1)能为癌症、创伤等重度疼痛选择合理的镇痛药; (2)合理运用麻醉性镇痛药,严格掌握适应证,防止不良反应特别是依赖性的产生。 案例引导 患者张某,胆结石手术后每天使用哌替啶(杜冷丁)镇痛,连续使用两周,出院后张某开始出现烦躁不安、失眠、呕吐、腹泻等症状,经诊断,张某已对杜冷丁产生依赖性。 案例分析:本章所阐述的药物绝大部分属于麻醉药品,如吗啡、杜冷丁、美沙酮等,还有少部分属于精神药品,如曲马多。这些药品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有很强的镇痛等作用,是医疗上必不可少的药品;另一方面不规范地连续使用又易产生依赖性,若流入非法渠道则成为毒品,造成严重社会危害。为加强麻醉药品的管理,国务院于1987年颁布了《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对这类药品的生产、供应、使用、运输和进出口管理等均作出了明确规定。2005年8月,国务院重新修订并颁布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于2005年11月1日起实行。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镇痛药是一类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能选择性消除或缓解疼痛而不影响其他感觉(触觉、视觉、听觉)的药物。由于多数药物反复应用易于成瘾,故又称为麻醉性镇痛药。 疼痛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是伤害性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将冲动传至中枢,经大脑皮质综合分析产生的一种感觉。疼痛根据性质可分为锐痛和钝痛两类。锐痛指痛觉和痛反应均比较强烈,持续时间较短,如刺痛、绞痛、灼痛等;钝痛指痛觉和痛反应均比较轻,持续时间较长,如酸痛、胀痛、闷痛。根据疼痛程度还可以分为微痛、轻痛、剧痛等。 剧痛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紧张不安,而且还会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引起失眠,甚至诱发休克而危及生命。镇痛药不仅能够解除病痛,防止休克的发生,同时还可缓解疼痛引起的紧张、不安的情绪。但疼痛的部位及性质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未确诊前不宜轻率使用镇痛药,以免掩盖病情,延误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麻醉性镇痛药的分类考点归纳

麻醉性镇痛药的分类考点归纳 麻醉性镇痛药的分类麻醉学入门级的知识点,医学考生在备考麻醉学时还是应该花些时间复习镇痛药的相关知识的。 麻醉性镇痛药是指通过激动中枢神经系统特定部位的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并且同时缓解疼痛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绪,麻醉性镇痛药主要有吗啡、可待因、哌替啶、美沙酮、芬太尼、喷他佐辛、布托啡诺、丁丙诺啡等。 麻醉性镇痛药一、芬太尼 1.优缺点 (1)优点:芬太尼是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其镇痛强度为吗啡的75~125倍;毒性低;对循环影响轻微;可控性强,起效快,时效短,术后自主呼吸恢复迅速,不引起组胺释放。 (2)缺点:大剂量多次使用可产生蓄积作用,易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静脉注射过快,可出现胸、腹肌僵直,影响通气。 2.麻醉方法 (1)大剂量芬太尼麻醉:主要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对循环影响小。一般用10~20 μg/kg缓慢静脉注射行麻醉诱导,辅助肌松药进行气管内插管。术中间断或连续注射芬太尼维持麻醉,术中总量可达50~100 μg/kg。 (2)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芬太尼在复合全麻中提供镇痛成分。一般诱导时用芬太尼4~8 μg/kg,同时联合静脉麻醉药、肌肉松弛药,行气管内插管。术中维持每小时追加0.1~0.2 mg。辅助麻醉,与氟哌利多按1∶50比例混合,组成氟芬合剂用于所谓Ⅱ型神经安定镇痛术(NLA)。 3.不良反应 (1)循环系统的影响:芬太尼兴奋延髓迷走神经核,引起心率减慢,可用阿托品纠正;大剂量可引起血压下降,与迷走神经兴奋有关。 (2)肌肉僵直:芬太尼可引起胸壁和腹肌僵直,而引起肺动脉高压、中心静脉压和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妨碍通气,需要用肌松药解除;在给予芬太尼前给予非去极化肌松药、缓慢注射芬太尼和复合巴比妥类或苯二氮类药物可以预防肌肉僵直。 (3)延迟性呼吸抑制:反复或大剂量使用芬太尼后,可以在用药后3~4小时

麻醉性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txt看一个人的的心术,要看他的眼神;看一个人的身价,要看他的对手;看一个人的底牌,要看他的朋友。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阿片类药物的分类 根据镇痛药及其拮抗药与受体的作用类型,可将这类药分为四类: 纯受体激动药,如吗啡,哌替啶,苯哌利啶及芬太尼等; 部分激动药,如丁丙诺啡,布托啡诺等; 混合型激动-拮抗药,如纳布啡(nalbuphine); 纯拮抗药,如纳洛酮,纳屈酮. 阿片受体的分类 主要存在于神经组织中,如脑,脊髓等.如β-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 阿片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与受体的关系就象钥匙和锁一样,但阿片药物受体激动药与拮抗药在与受体结合时起的作用不同,则表现不同. 只有激动药才能打开其相配的锁,产生激活作用,如吗啡与μ,κ受体结合的情况. 而拮抗药纳洛酮只是占据开锁的位置,阻止开锁后的激活过程. 拮抗药与受体的亲合力强,但无内在活性. 阿片药物的耐药及戒断现象 与机体内源性阿片物质的存在密切相关. 内源性阿片物质是阿片受体的配基,广泛存在于脑,脊髓,周围神经节,自主神经系统, 肾上腺髓质,胃肠道及血浆. 耐药 在机体连续接受外源性阿片物质达到一定程度时,阿片受体发生"超载",机体通过负反馈使内源性阿片类物质释放减少或停止,结果是需使用更多的阿片药物才能维持原有的镇痛作用,这就是临床上的耐药现象. 表现为用药量增加,药物作用时间缩短. 戒断现象 在长期连续用药突然停止麻醉性镇痛药后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紊乱,如烦躁,失眠,肌颤,呕吐,流涎,出汗,腹痛,散瞳等. 这是因为短期内体内的内源性阿片物质释放功能未能恢复的缘故,这就是临床上看到的所谓阿片类药物成瘾及依赖现象. 大多是由于"滥用"阿片类药物的结果.事实上,临床围术期中正常使用麻醉性镇痛药,包括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s Control Analgesia PCA)技术的开展,均是在短期,少量使用的范畴.即使用于癌性疼痛治疗时,只要循规导矩,也很少发生精神依赖及成瘾. 吗啡 吗啡 (Morphine)是阿片受体典型的纯激动药. 在阿片中的含量约为10%.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吗啡通过作用脊髓,延髓,中脑和丘脑等痛觉传导区的阿片受体而提高痛阈,注射10mg吗啡后可使痛阈提高50% 作用特点为抑制伤害性刺激所致的疼痛感觉的传入,对躯体和内脏的疼痛均能有效抑制 抑制持续性钝痛较锐痛更好 而且在疼痛出现前用药效果更好. 除镇痛外,引起病人的欣快感,消除由疼痛引起的焦虑. 小剂量的镇静作用好,环境安静时,容易入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