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6-a-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要点

实验6-a-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要点
实验6-a-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要点

2、目前,日用化工厂大量生产的酶 D 制剂,其中的酶大都来自 A、化学合成

B、动物体内

C、植物体内

D、微生物体内

3.酶的固定方法不包括( D 。 A. 将酶吸附在固体表面上 B.将酶相互连接起来C.将酶包埋在细微网格里 D.将酶制成固体酶制剂,如加酶洗衣粉中的酶

5. 关于固定化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 A.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反应物分离 B.固定在载体上的酶可被反复利用 C.可催化一系列反应 D.酶的活性和稳定性受到限制

C肽的测定和临床意义

C肽的测定和临床意义 LIA正常值:空腹:1.0±0.23ng/ml;当口服葡萄糖后,60分中出现高峰血值: 3.1ng/ml 所谓C肽是指胰岛素原(由86个āā组成,分子量9000道尔顿,它的结构是由Ins及连接肽两部分组成,连接肽有35个āā组成)它在胰岛素原转化酶作用于分解时,与Ins的AB 两链相接的CA1赖、CA2精、Bc1精及Bc2精等四个氨基酸分离形成的31个氨基酸的多肽。 正常人24小时尿中排出C肽为36±4ug。幼年型糖尿病者为 1.1±0.5ug.;成年型糖尿病者为24±7ug。C肽清除率与肌酐清除率无明显关系。C肽的清除滤较Ins微高。C肽为 5.1±0.6ml/min,后者为 1.1±0.2ml/min.每日C肽排出量相当于胰岛分泌量的5%,占Ins 总量的0.1%,因此C肽的测定可应用于临床。 C肽具有如下特点:(1)在胰岛的?细胞的分泌中,Ins与C肽总克分子量相等。(2)胰岛素半衰期为 4.8min,而C肽为11分钟胰岛素原为17.5分钟。 (3) 胰岛素在肝肾内分解 而C肽不被分解是完整链从肾脏排出。(4) C肽无生物学活性,但具有很强的种属特异性,与抗胰岛素无交叉免疫反应。.由于胰岛素原的浓度还不到C肽的十分之一,故一般测得C肽(总C肽)可代表血中的游离C肽. C肽测定的临床意义: (1)可反映机体胰岛?细胞的分泌功能,特别是对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可测定C肽,因为外源性胰岛素制剂中不含C肽,以及?-细胞分泌时胰岛素和C肽分子数相等.经临床上同时测定血清胰岛素和C肽浓度是平行相关的.由此可推断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情况. 胰岛素和C肽是等摩尔浓度由胰岛?-细胞分泌.在达到体循环前途径肝脏,肝对C肽的摄取量很少,而对胰岛素的摄取约20-40%。C肽在外周血的降解较胰岛素慢,于是外周血中C肽和胰岛素相比C肽要高数倍。故C肽更能反映?-细胞的分泌功能。 (2)C肽测定对糖尿病患者的分型和低血糖症的鉴别有指导意义 成年型糖尿病患者内源性胰岛素分泌量比常人稍高,葡萄糖浓度也高,胰岛素和C肽浓度也上升。在幼年型糖尿病引起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故血清C肽浓度明显降低。 幼年型糖尿病根据病情可分为易变和稳定二类亚型。有的幼年型糖尿病抗-胰岛素效价升 高,而C肽浓度不升高,给与糖负荷后,58%的稳定性幼年型糖尿病患者C肽浓度升高,而易变型患者不升高。可见稳定性幼年型患者虽然在基础情况下内源性胰岛素分泌不足,但胰岛的?-细胞上有一定的储备能力.这些患者在治疗时可给予适量的口服降糖药. 在成年型糖尿病患者血循环中C肽浓度与是否需用胰岛素治疗有关.需用胰岛素治疗患者,在负荷试验后,C肽浓度未见升高,而能为口服药物控制患者,C肽浓度升高.所以对成年型患者测定C肽 ,可为患者选择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提供有力的参考.

化学选修5全部实验整理

人教版有机化学(选修5)教材全部实验整理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本资料进行梳理有关有机化学 实验的知识,提高效率和效果。 P17实验1-1:蒸馏实验:蒸馏:利用互溶液体混合 物中各组分沸点不同(一般相差30℃以上)进行分 离提纯的一种方法。 【注意】①主要玻璃仪器:蒸馏烧瓶、冷凝管、接引管(尾接管)、锥形瓶、温度计、酒精灯 ②温度计水银球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③冷却水的通入方向:无论冷凝管横放、竖放,都下进上出,若上进下出,易形成空气泡,影响冷凝效果。 ④沸点高而不稳定的液态物质可以考虑减压蒸馏 ⑤要加入碎瓷片(或沸石)防止液体暴沸,使液体平稳沸腾 ⑥蒸馏烧瓶盛装溶液体积最大为烧瓶体积的2/3 p18:实验1-2:苯甲酸的重结晶: 重结晶:将已知的晶体用蒸馏水溶解,经 过滤、蒸发、冷却等步骤,再次析出晶 体,得到更纯净的晶体的过程。 【溶剂要求】 ①杂质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小或溶解度很大,易于除去; ②被提纯的有机物在此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即热溶液中溶解度大,冷溶液中的溶解度小。 【主要步骤】加热溶解、趁热过滤、冷却结晶

【注意事项】①为了减少趁热过滤过程中损失苯甲酸,应在趁热过滤前加入少量蒸馏水,避免立即结晶,且使用短颈漏斗。②较为复杂的操作:漏斗烘热、滤纸用热液润湿、马上过滤、漏斗下端越短越好。 p19:萃取: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将物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溶剂中,从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1、萃取包括液-液萃取和固-液萃取。 2、常用的萃取剂有乙醚、石油醚、二氯甲烷、CCl4等 【萃取剂的选择】①萃取剂与原溶剂不互溶、不反应②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③溶质不与萃取剂发生任何反应▲分液:常用于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的分离和提纯。 p19:实践活动:用粉笔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研磨时用到仪器研钵。 p32:实验2-1:乙炔的实验室制取及性质: 1. 反应方程式: 2. 此实验能否用启普发生器,为何? 不能,因为(1)CaC2吸水性强,与水 反应剧烈,若用启普发生器,不易控制它 与水的反应; (2)反应放热,而启普发生器是不能承受热量的;(3)反应生成的Ca(OH)2微溶于水,会堵塞球形漏斗的下端口。 3. 能否用长颈漏斗?不能。用它不易控制CaC2与水的反应。 4. 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这是为何? 为减缓电石与水的反应速率,用以得到平稳的乙炔气流(食盐与CaC2

胰岛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胰岛素检测的临床意义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胰岛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血胰岛素检查 血胰岛素检查,可以判定糖尿病患者是1型患者还是2型患者。主要适合于没有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在空腹及餐后2小时抽血进行测定,正常情况下空腹胰岛素水平应该为5~30μu/ml,而餐后水平应比空腹高出4~5倍。如果病友的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就称之为绝对缺乏,可见于1型糖尿病;如果并没有明显减少,而表现为血糖升高,就称为相对缺乏,是因为胰岛素发挥作用的环节出现故障,常见于存在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病友。 二、糖尿病是由于人体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引起的。也许糖尿病病友们很想知道自己到底能生产多少胰岛素,是绝对缺乏胰岛素还是相对缺乏胰岛素,很想知道自己患的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怎样才能知道就非常有必要接受血胰岛素检查或C肽检查。 一般说来,血胰岛素检测,主要适合于没有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在空腹及餐后2小时抽血进行测定,正常情况下空腹胰岛素水平应该为10-25mU/dL,而餐后水平应比空腹高出4-5倍。如果病友的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就称之为绝对缺乏,可见于1型糖尿病;如果并没有明显减少,而表现为血糖升高,就称为相对缺乏,是因为胰岛素发挥作用的环节出现故障,常见于存在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病友。

C肽检测:即使在糖尿病病友接受外来胰岛素治疗的情况下,也不影响C 肽检测结果。此时如果通过检查血中的胰岛素水平来评价机体产生胰岛素的能力,显然就要受到注射胰岛素的影响,结果肯定不准确。而通过C肽检查则仍能准确的反映机体自己产生胰岛素的量,不会受外来胰岛素的影响。C肽检测测定方法与胰岛素检测相同,也是在空腹及餐后某时刻抽血。正常情况下,餐后C肽比空腹C肽水平要高4-5倍。 总的说,胰岛素测定,可评定尚未用胰岛素治疗病友的胰岛功能;而C肽测定,可评定已用胰岛素治疗病友的胰岛功能。

支原体肺炎患儿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支原体肺炎患儿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湖南省人医院儿童呼吸病区2012年1月~12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根据临床症状、病程、影像学特点分为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组50例,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组35例。于住院第1 d抽取静脉血行D二聚体检测,难治组恢复期再次抽血检测。普通肺炎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普通肺炎组与难治组比较,难治组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普通肺炎组与健康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组急性期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普通肺炎组(P<0.01),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组急性期与恢复期D二聚体水平差异显著(P<0.01)。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病情严重程度与D二聚体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通过检查D二聚体水平可早期发现诊断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在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诊治过程中,监测D二聚体水平并及时干预,有利于疾病转归。 标签:肺炎支原体肺炎;D二聚体;儿童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能自我复制的一种病原微生物,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1]。既往认为MPP临床表现较轻,部分病例呈自限性。近几年重症/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病例有逐年增多的倾向[2]。早期识别發现RMPP病例实属必要。本文旨在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D二聚体水平,为早期发现RMPP提供参考依据。 D-二聚体(D-dimmer)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后形成的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记物之一。研究证实,感染的程度不同,可伴有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凝血系统的激活,D-二聚体水平有不同的变化。本研究拟在通过检测、对比分析湖南省人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呼吸病区2012年1月~12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揭示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组与肺炎组之间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性,从而为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严重程度判定和临床治疗提供另一条思路,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湖南省人医院儿童呼吸病区2012年1月~12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根据临床症状、病程、影像学特点分组。RMPP组: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1~3岁5例,4~6岁19例,7~14岁11例,平均年龄(5.32±1.65)岁。MPP组:同期住院诊断MPP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1~3岁9例,4~6岁23例,7~14岁18例,平均年龄(4.59±1.41)岁。健康对照组:儿童保健科体检儿童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3.87±1.18)岁。 1.2 MPP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3];起病4 w内双份血清支原体抗体的滴度升高有4 倍以上[4];鼻咽部和口咽部的标本荧光定时定

高中化学实验装置图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实验装置图汇总(必修一) 章节名 称实验名 称 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仪器药品清单备注 第一章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过滤 固体与液体混合物 的分离 仪器:漏斗、 烧杯、玻璃板、 铁架台(带铁 圈)、滤纸 药品:固液混 合物 操作要 点:“一 贴二低 三靠”蒸发分离溶剂中的溶质 仪器:蒸发皿、 酒精灯、玻璃 棒、铁架台 药品:食盐水 溶液 注意: 蒸发过 程中要 不断搅 拌,在 加热至 有大量 固体析 出时要 用余温 加热蒸馏 混合物中各组分的 沸点不同 仪器:蒸馏烧 瓶、酒精灯、 铁架台、冷凝 管、锥形瓶 药品:液体混 合物 加热前 一定要 检验装 置的气 密性萃取 物质在互不相容的 溶剂里的溶解度不 同,用一种溶剂把物 质从它与另一种溶 剂所组成的溶液里 提取出来 分液漏斗、烧 杯、铁架台(带 铁圈) 进行分 液操作 之前一 定要进 行检漏

第一章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配制一 定量浓 度的溶 液 C=n/V 仪器:容量瓶、 量筒、烧杯、 玻璃棒、胶头 滴管、托盘天 平药品:氯 化钠固体、蒸 馏水 容量瓶 在使用 之前一 定要检 漏 第二章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丁达尔 效应 当一束光线透过胶 体,从入射光的垂直 方向可以观察到胶 体里出现的一条光 亮的“通路” 仪器:激光笔、 烧杯 药品:某种胶 体 第三章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 质加热金 属钠 钠受热后,与氧气剧 烈反应,发出黄色火 焰,生成一种淡黄色 固体,过氧化钠 仪器:小刀、 铁架台(带铁 圈)、酒精灯 药品:金属钠 注意安 全 金属钠 和水的 反应 活泼金属和水的剧 烈反应 仪器:小刀、 烧杯 药品:蒸馏水、 金属钠、酚酞 注意观 察实验 现象 铝与盐 酸和氢 氧化钠 溶液的 反应 铝是两性金属,既能 和酸反应又能和碱 反应 仪器:试管、 架子 药品:盐酸溶 液、氢氧化钠 溶液 注意检 查生成 的气体 第三章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 物过氧化 钠和水 的反应 过氧化钠可以与水 反应生成氧气 仪器:试管、 火柴 药品:过氧化 钠、蒸馏水、 注意检 验生成 的气体

肌钙蛋白I、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肌钙蛋白I、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8-06-27T14:28:15.00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3月上第5期作者:刘密[导读] 心肌钙蛋白I与心肌酶谱的联合应用提高了临床对AMI诊断率,对鉴别AMI和非AMI性胸痛有重要价值。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联合心肌酶谱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就诊的急性胸痛的患者161例,所有患者均联合检测肌钙蛋白I(cTnⅠ)、心肌酶谱,确诊为AMI患者56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确诊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47例心肌酶谱升高,敏感性为83.9%。肌钙蛋白I阳性为52例,敏感性为92.9%。其余109例非AMI患者中10例心肌酶谱升高,特异性为90.8%,肌钙蛋白I阳性3例,特异性为94.6%。结论::心肌钙蛋白I与心肌酶谱的联合应用提高了临床对AMI诊断率,对鉴别AMI和非AMI性胸痛有重要价值。【关键词】肌钙蛋白I;心肌酶谱;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病情严重的心脏病,其病死率可达10%-38%,统计结果显示,约25%的AMI患者在发病早期并无典型症状[1],这也对AMI的早期诊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AM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早期诊断是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单独使用心电图(ECG)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诊断,早期时容易发生漏诊和误诊[2]。AMI的发生和进展与血清心肌酶坏死标志物如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的异常变化关系密切[3]。我们对急性胸痛的患者常规检测肌钙蛋白I与心肌酶谱,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来我院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161例,其中经症状诊断、实验室检查(均采用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联合检查法)、影像学检查,结合病史、AMI诊断标准共临床确诊AMI患者56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发病到就诊时间:3~30 h,平均(6.5±1.6)h。 1.2 检测方法采集全部受试者的血标本并立即做肌钙蛋白I和心肌酶谱测定,肌钙蛋白I检测采用金标免疫法,心肌酶谱采用酶法检测,应用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 1.3 观察指标⑴检测阳性:心肌酶谱包括CK(肌酸激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正常值范围;CK,30-60U/L;CK-MB,0-25U/L ;肌钙蛋白I,正常值0-0.3μg/L。单项检测若心肌酶谱中的2项及以上升高且超过正常值范围或肌钙蛋白I结果异常则判断为阳性;⑵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最终确诊结果作金标准,敏感性=确诊阳性例数/确诊AMI总例数×100%;特异性=排除阳性例数/排除AMI总例数×100%;准确性=确诊阳性例数/阳性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结果对比显示AMI患者CK、CK-MB、肌钙蛋白I的性率显著高于非AMI的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确诊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47例心肌酶谱升高,敏感性为83.9%,准确性8 2.5%。肌钙蛋白I阳性为52例,敏感性为92.9%,准确性94.5%。其余109例非AMI患者中10例心肌酶谱升高,特异性为90.8%,肌钙蛋白I阳性3例,特异性为94.6%。联合检查对于AMI诊断部分指标均显著优于心肌酶谱检测。 3讨论 急性心梗为冠心病严重类型,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由于心肌缺血较为严重且持久而导致的心肌急性坏死现象。对于AMI需尽早诊断与治疗,可有效降低致残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属临床常见AMI诊断方法,然而, AMI患者早期心电图缺乏特异性,冠动脉造影具有操作复杂、要求苛刻、费用昂贵等特点,二者均难以满足基层医院急救要求。肌钙蛋白是一个参与横纹肌收缩钙激活调节过程的蛋白复合物,在濒死的心肌细胞释放出来的一种物质。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在诸多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生化指标中,CK-MB曾一度被认为是诊断AMI的“金标准”,已广泛应用多年。以往被认为较好的两项指标CK和CK- MB,虽然对AMI 与非心肌梗死性胸痛及梗死样心电图改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其特异性仍不理想,在骨骼肌损伤、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等情况下亦可升高[4]。随着对心肌肌钙蛋白(cTn)深入研究,无论是对心肌的特异性还是诊断敏感性,CK-MB的地位都受到了严重挑战。cTn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确定标志物,正逐步取代CK-MB成为AMI的诊断“金标准”。 cTnⅠ以两种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其中小部分游离于细胞质内,为可溶性;大部分以结构蛋白形式固定于肌原纤维上,为不溶性。在心肌细胞膜完整状态下,cTnⅠ不能透过细胞膜进入血循环,故健康人血液内不含或含极低量的cTnⅠ;当心肌缺血缺氧发生变性坏死、细胞膜破损时,游离的cTnⅠ可迅速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流,而结合的cTnⅠ能逐渐分解出来。成为游离的cTnⅠ。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时,cTnⅠ可较早出现于血中4~6小时,并持续较长时间7~10天。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梗发生后,cTnⅠ能很快释放入血,3小时内即可增高,峰值在11~24小时,其峰值可超过正常参考值40倍以上,持续可达7~10天。评估心肌梗死面积:急性心梗后,评估心肌梗死面积对治疗和预后的估计很重要。以往根据CK活性升高来计算梗塞区面积具有一定困难,且在外周血中只维持2~3天。而cTnⅠ在血中维持时间长达7~10天。研究指出,cTnⅠ峰值与梗死面积呈正相关,且相关性优于CK-MB,与CK-MB相比,对急性心肌梗死时梗死面积有更高的预测价值,因此心肌肌钙蛋白成为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胰岛素释放的测试

胰岛素释放的测试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胰岛素释放的测试 本试验做法与注意事项均与葡萄糖耐量试验相同。已确诊为可吃含面粉100克的馒头,未确诊者用75克葡萄糖。 正常人口服葡萄糖后,随血糖的上升,血浆胰岛素水平也迅速上升,高峰一般在服糖后1小时出现且为空腹值的5-10倍,然后逐渐下降,至3小时应接近空腹水平,即胰岛素释放试验与糖耐量试验同步。 1、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释放试验曲线可分三种类型: (1)胰岛素分泌减少型。患者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很低,口服100克馒头后,仍然很低,无高峰出现,说时患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β细胞的功能衰竭,见于胰岛素2型糖尿病病人或2糖尿病病人的晚期,提示必需采用胰岛素治疗。 (2)胰岛素分泌增多型。患者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正常或高于正常,刺激后曲线上升迟缓,高峰在2小时或3小时,其峰值高于正常(但仍低于无糖尿病而体重相似的单纯肥胖者),提示患者胰岛素相对不足,多见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的肥胖者,应严格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积极减轻体重。

(3)胰岛素释放障碍型。患者空腹血浆胰岛素可高可低,但刺激后曲线上升延缓,且峰值低于正常人,此型应用磺脲类药物治疗有效。 2、参与正常值及参考病理值(x±SD)μu/ml 葡萄糖-C肽释放试验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参考值: 空腹C肽/L(±/ml)。 峰时在30~60min,峰值达基础值的5~6倍以上。临床意义: C肽释放试验的做法与注意事项与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相同,它的临床意义是:(1)测定C肽,有助于糖尿病的临床分型,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胰岛功能。 (2)因为C肽不受胰岛素抗体干扰,对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直接测定C肽浓度,以判定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

回归教材实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5完善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材实验 目录 01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选修5,P17) (2) 02苯甲酸的重结晶(选修5,P18) (2) 03用粉笔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选修5,P19) (3) 04乙炔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选修5,P32) (3) 05溴苯的制取(选修5,P37) (4) 06硝基苯的制取(选修5,P37) (5) 07苯、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选修5,P38) (5) 08溴乙烷水解反应实验及产物的验证(选修5,P42) (6) 09溴乙烷消去反应实验及产物的验证(选修5,P42) (6) 10乙醇的消去反应(选修5,P51) (7) 11乙醇与重铬酸钾酸性溶液的反应(选修5,P52) (7) 12苯酚的酸性(选修5,P53) (8) 13苯酚与溴水的反应(选修5,P54) (9) 14苯酚的显色反应(选修5,P54) (9) 15乙醛的银镜反应(选修5,P57) (9) 16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选修5,P57) (10) 17实验探究乙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强弱(选修5,P60) (10) 18实验探究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选修5,P61) (11) 19葡萄糖的还原性实验(选修5,P80) (12) 20果糖的还原性实验(选修5,P80) (12) 21蔗糖与麦芽糖的化学性质(选修5,P82) (12) 22淀粉水解的条件(选修5,P83) (13) 23蛋白质的盐析(选修5,P89) (14) 24蛋白质的变性(选修5,P89) (14) 25蛋白质的颜色反应(选修5,P90) (15) 26酚醛树脂的制备及性质(选修5,P108) (15)

支原体检测

支原体检验法 1 培养基 1.1 检验禽源细胞和由禽胚组织或其细胞制成的活疫苗,用改良Frey 氏培养基。 1.2 检验其他种类细胞和病毒活疫苗,用支原体培养基 1.3 检验血清用无血清的支原体培养基 2 检查法 2.1 样品处理每批制品取样3-5瓶,液体制品混合后备用;冻干制品加液体培养基复原成混悬液后混合。检测血清时用血清直接接种。 2.2 疫苗的检测 2.2.1 接种于观察每个样品需同时用以下两种方法检测 2.2.2.1 液体培养基培养将疫苗混合物5.0ml接种小瓶液体培养基中,再从小瓶中去0.2ml移植接种于1小管液体培养基中,将小瓶与小管置于37℃培养,分别于接种后5日、10日、15日从培养瓶中取出0.2ml培养物移植到小管液体培养基内,每日观察培养物有无颜色变黄或变红,如果无变化,则在最后一次移植小管培养、观察后14日后停止观察。在观察期内,如果发现小瓶或任一小管内液体颜色出现明显变化,在原pH变化达0.5时,应立即移植于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观察在液体培养基中是否出现恒定的pH变化,及固体上有无典型的“煎蛋”状支原体菌落。 2.2.2.2 琼脂固体平板培养在每次液体培养物移植小管培养的同时,取培养物0.1-0.2ml接种于琼脂平板,置含5%-10%二氧化碳。潮湿的

环境、37℃下培养。此外,在液体培养基颜色出现变化,在原pH变化达到0.5时,也同时接种琼脂平板。每5-7日,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各琼脂平板上有无支原体菌落出现,经14日观察,仍无菌落时,停止观察。 2.2.2 对照每次检查需同时设置阳性、阴性对照,在同条件下培养观察。检测禽类疫苗时用滑液支原体作为对照,检测其他疫苗时用猪鼻支原体作为对照。 2.3 血清的检测取本血清50ml代替培养基中的马、猪血清,按附录38页培养基配方配成大瓶培养,按2.2.1.2项稀释、移植、培养,观察小管培养基的pH变化情况和琼脂平板上有无菌落。 3 结果判定 3.1 接种本物的任何一个琼脂平板上出现支原体菌落时,判定血清或者疫苗不合格。 3.2 阳性对照中至少有一个平板出现支原体菌落,而阴性对照中无支原体生长,则检验有效。 附注:上述小瓶培养基是指在100ml小瓶中盛20ml液体培养基;小管培养基是指在1.0cm*10cm中盛1.8ml培养基。小管与小瓶须用胶塞封口。

唾液淀粉酶的实验

例题1: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如下处理: 1)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2)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3)将馒头快与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 4)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4号试管中不搅拌;(以上试管中馒头碎屑与馒头块、唾液、清水均等量) 其中第1种处理是模拟口腔中的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第2.3.4种处理都是1的对照实验。回答问题: ①当以“舌的搅拌”为变量时,应选取___________两种处理进行对照实验。 ②1与2对照进行实验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③在以上三种对照实验中,哪种处理不妥,请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设计此探究方案时,有的同学建议:“除了以上四种处理外,还要进行第五种处理, 即将馒头块与清水放入试管中不搅拌。”你认为这种处理有必要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2:下表表示某同学在进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设计的部分实验,请根据他的实验设计和加碘液后应出现的现象,加以分析说明: (1)在1—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实验材料后,为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应采取的操作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C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中A和B现象都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

支原体检测SOP

支原体检测SOP 目的:制定支原体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操作正确。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主细胞库、工作细胞库、病毒种子批、对照细胞、病毒收获液、原液的支原体检验操作。 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三部通则3301支原体检测法。 一、培养法 1、检测原理:直接培养支原体于培养基中,观察其生长及菌落生成。 2、适用器材:灭菌锅、试管(带盖)、10ml移液管、1ml移液管、37℃培养箱、 3、检测步骤: (1)培养基的制备:【外购培养基】 (2)检测培养基的灵敏度: 将菌种接于适宜的支原体培养基中,经36℃±1℃培养至培养基变色,盲传两代后,将培养物接种至待检培养基中,做10倍系列稀释,肺炎支原体稀释至10-7~10-9,接种在支原体肉汤培养基内;口腔支原体稀释至10-3~10-5,接种在精氨酸支原体肉汤培养基内。每个稀释度接种3支试管,置36℃±1℃培养7~14天,观察培养基变色结果。 结果判定以接种后培养基管数的2/3以上呈现变色的最高稀释度为该培养基的灵敏度。 液体培养基的灵敏度:肺炎支原体(ATCC 15531株)应达到10-8,口腔支原体(ATCC 23714株)应达到10-4。 (3)培养基前处理: 检查支原体采用支原体液体培养基和支原体半流体培养基(或支原体琼脂培养基)。半流体培养基(或琼脂培养基)在使用前应煮沸10~15分钟,冷却至56℃左右,然后加入灭能小牛血清(培养基︰血清为8︰2),并可酌情加入适量青霉素,充分摇匀。液体培养基除无需煮沸外,使用前亦应同样补加上述成分。 (4)接种培养: 取每支装量为10ml的支原体液体培养基各4支、相应的支原体半流体培养基各2支(已冷却至36℃±1℃),每支培养基接种供试品0.5~1.0ml,置36℃±1℃培养21天。于接种后的第7天从4支支原体液体培养基中各取2支进行代次培养,每支培养基分别转种至相应的支原体半流体培养基及支原体液体培养基各2支,置36℃±1℃培养21天,每隔3天观察1次。 (5)结果判定: 无生长——合格; 疑有生长——加倍量复试——无生长——合格;

血糖监测的临床意义

血糖监测的临床意义 血糖监测在时间安排上并不是随意的,这里面很有讲究。那么,临床上通常选择哪些时间点检测血糖?这些时点的血糖又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呢?血糖高低是反映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及治疗效果的可靠指标。把血糖监测简单地理解为定期查空腹血糖,这是非常片面的。理想的血糖监测应当是全天候实时监测,但在动态血糖仪(CGMS)临床尚未普及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选择一天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若干时点进行血糖检测,来反映患者一天当中血糖变化的全貌。血糖监测在时间安排上并不是随意的,这里面很有讲究。那么,临床上通常选择哪些时间点检测血糖?这些时点的血糖又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呢?1.空腹血糖 1.1 严格地讲,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饮水除外)8~12小时之后于次日早餐前所测的血糖(通常不超过早晨8点),午餐前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在此列。 1.2 检测空腹血糖的意义: 主要是为了了解基础状态(即非进餐状态)下的清晨血糖水平,用以评估头天晚上降糖药用量是否合适?此外,空腹血糖还可以间接反映患者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水平。另外,空腹血糖也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 1.3 空腹血糖升高有三种常见情况: ①药量不足:特点是睡前血糖高于空腹或与空腹血糖相差无几。原因是晚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用量不足或进食过多;

②黎明现象:与凌晨生长激素分泌增加有关,后者可加重肝脏和肌肉的胰岛素抵抗,导致清晨高血糖。"黎明现象"的特点是:患者凌晨4点到8点之间血糖突然明显升高,而之前未曾发生低血糖; ③苏木杰反应:是由于夜间发生低血糖以后引起空腹血糖反跳性升高,特点是凌晨3:00左右血糖低于3.9mmol/L,而空腹血糖较高。 1.4 注意:测空腹血糖最好在清晨6:00~8:00取血,采血前不用降糖药、不吃早餐、不运动。如果空腹抽血的时间太晚,所测的血糖值很难反映患者的真实情况,其结果可能偏高或偏低。偏高者主要见于"黎明现象"比较明显的糖尿病人;偏低者一般认为与空腹时间过久、肝糖元储备不足有关。 2.餐后2小时血糖 2.1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值。如果是正在治疗的糖尿病人,查餐后2小时血糖时要跟平时一样进餐、用药。 2.2 "餐后2小时血糖"的意义: ①可以反映患者进食及降糖药用量是否合适; ②可以反映患者胰岛细胞的储备功能(即进食后食物刺激胰岛细胞追加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③有助于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这是因为许多早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而首先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 ④餐后高血糖还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肺炎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检测的临床意义

肺炎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检测的临床意义 一、支原体 支原体:又称霉形体,为目前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原核生物。支原体细胞中唯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支原体是原核细胞,原核细胞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支原体对热的抵抗力与细菌相似。对环境渗透压敏感,渗透压的突变可致细胞破裂。对重金属盐、石炭酸、来苏尔和一些表面活性剂较细菌敏感,但对醋酸铊、结晶紫和亚锑酸盐的抵抗力比细菌大。对影响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不敏感,但红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及氯霉素等作用于支原体核蛋白体的抗生素,可抑制或影响蛋白质合成,有杀灭支原体的作用。 二、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MP,是支原体的一种,是人类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支原体肺炎的病理改变以间质性肺炎为主,有时并发支气管肺炎,称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主要经飞沫传染,潜伏期2~3周,发病率以青少年最高。MP感染的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临床的实际工作中,容易与一般病毒性感冒相混淆。在临床上患儿有下列症状:(1)发热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刺激性咳嗽非脓性痰,偶带血丝。(2)可有咽痛、头痛、胸痛,全身症状比体征明显。(3)肺部体征不典型而胸片炎症显著,可见云雾状大片阴影。(4)WBC正常或升高。(5)青霉素类、磺胺类抗生素治疗无效,改用或一开始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效。(6)实验室MP检验有1项或1项以上阳性具备以上2个条件或以上者可初步诊断为MP感染。更多时候,临床医生为了尽快缓解患儿的症状,需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和病史做MP感染的诊断性治疗,但应与肺结核相互鉴别。 三、肺炎支原体的诊断方法比较及临床意义 1、PCR法 咽拭子PCR法检测质粒核酸,该法快速、敏感和特异,通过这一技术可从患儿痰中检测MP-DNA。由于此方法相当敏感,易受污染,故实验室操作时应特别小心。统计结果显示,该法的阳性率为67.76%(103/152),高于快速培养法。此法弥补了极微量的和被药物杀死的MP不能通过快速培养法检出的病例。但是此法操作复杂,对设备及标本要求比较高。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1.临床诊断用心肌酶的选择原则 疾病诊断时,应该测定哪些心肌酶在临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临床当然希望测定高度敏感高度特异的指标,高(或低)就能确诊,否则就可排除,但这类理想化的指标是很难存在。选择诊断用指标原则: (1)、有较高的组织/血清酶活力比,这样轻微的组织损伤也能得到明显的指标变化。(2)、组织损害时能较快的释放,以便早期诊断。 (3)、生物半寿期较长,否则难以捕获。 (4)、测定方法简单易行,试剂稳定廉价。 2.血清心肌酶诊断心肌梗塞的病理基础 AMI发生后,因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使得心肌内的细胞酶释放入血,根据心肌受损情况不同,血清酶升高的幅度也不同,因此可用血清酶的变化来反应AMI的发生以及病灶的大小。 酶生理特性不同,如酶在细胞内定位,分子量大小,生物半寿期等,造成了各种酶入血的时间,入血的快慢以及在血清内的持续时间不同,为临床用作病程和愈后的判断提供了依据。 3.临床常用的心肌酶 心脏内的细胞酶很多,但须符合上述选择原则,组织特异性并结合其它方面,如线粒体异柠檬酸脱氢酶(ICDm)在心肌中含量很高,但一入血很快就失活。 目前国内外常用于诊断心肌梗塞的血清酶主要有:AST、LDH、CK和α-HBDH,尤以LDH 和CK-MB同工酶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应用更广。 (1)、AST LDH CK特异性比较含量:心肌AST是人体各检验地带网组织中最高的,LDH 和CK的含量也占第二位。特异性:CK的脏器特异性最高,除骨骼肌病变(包括肌细胞膜

通透性变化如酒精中毒)和严重脑血管意外,并且红细胞几乎不含CK,故测定不受溶血的影响。 ◆CK诊断效率高,假阳性仅为10~ 15%;其阳性率与心电图ST段异常符合率达95%,高于AST (假阳性高达32%)。肺梗塞,心绞痛,陈旧性梗塞等则CK活性一般不升高。LDH 由于分布广泛而特异性不高。 (2)、AST的同工酶血清ASTm不能提高AMI的诊断特异性,但ASTm因定位于线粒体,故不是很严重的损伤一般难以释放入血,因此测定ASTm对于推测预后有一定意义,特别是在推测死亡率方面较CK-MB更有价值。(3)、LDH的同工酶LDH在人体内有五种同工酶其分布见附表,其中心肌中以LDH1,LDH2为主。LDH1/LDH2一般在0.45 ~ 0.74之间,由于AMI发生后心肌释放LDH1含量,大于LDH2,故可使血清LDH1/LDH2比值上升,特异性可90.5% LDH酶谱分布 总活力(u/g,逆光度法):肾281,800>心221,600>骨骼肌160,200>肝94,700>肺73,600>红细胞70,500 同工酶类型 1.以LDH1、LDH2为主:心,肾,脑,睾丸,红细胞 2.以LDH5、LDH4为主:肝,骨骼肌,肠粘膜 3.以LDH3为主:肺,脾,淋巴结,内分泌腺,血小板,非妊娠子宫 ▲而其他疾病LDH同工酶谱明显不同,但恶性贫血和肾梗塞病人与AMI相似,需配合其它检查鉴别。对于AMI 的LDH1升高,兼有LDH5升高者,可提示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引起继发性肝损伤。 (4) CK同工酶CK-BB,CK-MB,CK-MM

胰岛素检测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

胰岛素检测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前,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就是使用胰岛素,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 的检测能够区别其患病的类型。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胰岛素抗体,对其抗体的检测能够确定患者自身的并发症状。本文通过对胰岛素及其抗体 的检测,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关键词】胰岛素抗体类型 糖尿病属于一种发病原因及机理都没有完全明确的内分泌代谢病症,在临床 中主要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1型糖尿病,其是胰岛素依赖型(IDDM),另一种是 2型糖尿病,其是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IDDM 属于自身免疫性病症,其是因 为起到免疫介导作用的胰岛β细胞受到破坏所导致的,疾病机理的主要特点为: 在胰岛的周围或者是在胰岛内出现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情况,也就是免疫系统攻击 胰岛β细胞,并使其受到损伤,致使胰岛素合成及分泌水平下降,甚至完全失去 此功能。目前IDDM在多数情况下认为其病症出现的基础性因素是胰岛素抵抗, 也就是说胰岛素所作用的靶细胞、器官组织无法迅速的对胰岛素引发的生物学效 应产生反应,甚至完全丧失。 1、血清胰岛值决定患者糖尿病类型 对血清胰岛素进行相应的检测,并检测空腹状态以及餐后胰岛素分泌能力。 通常需要和糖耐量试验(OGTT)一起完成检测。对血清胰岛素的分泌水平进行检测,能够有效了解糖尿病患者发病后病症严重状况,而且能够帮助其进行预后判断,并根据此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检查血清胰岛素主要有以下作用。 1.1确定患者是1型或2型糖尿病 对血清胰岛素检测,能够确定糖尿病患者属于1型或为2型患者,此种方法 主要适用在没有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过的患者,在空腹状态和餐后2小时进行抽 血检测,正常空腹状态下,血清胰岛素含量水平应是5~30μu/ml,通常餐后其水 平会比空腹状态高出4~5倍。若患者餐后血清胰岛素水平没有明显升高,也就 是绝对缺乏,通常都属于1型糖尿病;若血清胰岛素并没有出现显著降低的情况,但其临床表现有血糖上升现象,可称作相对缺乏,其征象的出现通常都是由于胰 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而且有效环节发生故障,此种情况通常存在于胰岛素抵 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 1.2糖尿病的分型 胰岛素抵抗型(分泌增高型):此种类型的表现主要是在空腹状态下胰岛素 水平处于正常值或者是比正常值偏高,在饮食之后胰岛素峰值发生明显变化,比 正常值要高出很多。此情况显示胰岛素具有较为正常的分泌作用或者是有偏高倾向,显示身体中存有胰岛素抵抗现象。此种类型大多出现在比较肥胖的糖尿患者中。其治疗方法主要调节饮食结构,加强自身的有效运动量,通常不需要使用药 物进行治疗,也可稍微使用胰岛素增敏剂进行治疗,最大限度来降低胰岛的负荷,对血糖控制所具有的长期稳定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胰岛素释放障碍型:此种症状主要是胰岛素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曲线具有缓慢 升高的形态,其高峰值有后移情况,患者大部分是消瘦型或者是超过40岁的中 年人,胰岛出现的病变征象通常都很轻微,属于β细胞功能障碍类型,此种类型 的患者在治疗中需要调节饮食结构,加强自身运动,而且在应用胰岛素增敏剂作 为主要治疗药物的同时,要适量加入能够使胰岛分泌受到刺激效果的药物,增加 胰岛素分泌量,能够将胰岛素峰值提前,确保胰岛素释放的正常化[1]。

唾液淀粉酶最适pH值的测定实验设计

唾液淀粉酶最适pH值的测定实验 小组成员:刘倍材何标才揭春晓李芮 实验目的: 1.掌握设计性实验的基本思路,并完成设计报告。 2.掌握唾液淀粉酶最适PH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3.熟悉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实验原理: 1.酶促反应速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激动剂和抑制剂等。上述诸因素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反应速度的影响,可用定性或定量的反应来观察。利用碘与淀粉机器不同程度纾解产物反应的颜色,来衡量酶促反应的速度的快慢。蓝色—紫红色—黄色,颜色由蓝变黄,表示酶促反应速度由慢到快。此为定性观察。 2.进一步利用郎伯—比尔定律来判定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由于在被水解的程度也不一样。当唾液淀粉酶不能将完全水解时,淀粉遇碘呈蓝色,吸收波长位于660nm 处。不同PH环境中唾液淀粉酶与淀粉的反应程度不同,吸光度值也不同。因此,通过测量660nm处的吸光度值,可以了解PH 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吸光度最小的溶液其PH即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

实验步骤: 1.缓冲溶液的配制。取12支试管进行编号1-12,分别按下表加入试剂。 2.唾液的采集。 先给备取者一杯纯净水让其漱口,将漱口液吐掉,让备取者下嘴唇抵住干净的杯子口,在备取者眼前放上一些话梅,这时,备取者的唾液会不停地流出来。 3.唾液的稀释。取10支试管,进行编号1'-10',进行稀释。

4.唾液稀释倍数的选取。 另取10支试管,分别编上A-K号,各取上述稀释的唾液各1ml,分别加入相应编号的试管里,向10支试管内同时加入1ml的0.02%的淀粉溶液,振荡混匀后放入37 C恒温水浴5分钟后取出,滴加2~3碘液,振荡混匀,观察颜色,选取颜色变化适中的一支,记录稀释倍数。 5.最适PH的测定。 另取12支试管,进行编号,按下表加入试剂。进行测定。

心肌酶谱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一、组成: 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 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测定及医学意义(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5b995538.html,) 【正常参考值】72~182 U/L 【临床意义】 HBD与LD、AST、CK及CK-MB共同组成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3~1.6,但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升高,LD/HBD比值下降,为0.8~1.2。而肝脏实质细胞病变时,该比值可升高到1.6~2.5。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比值与各实验室的测定方法或测定条件不关,必须确立本实验室的比值。另外,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因LD1活性增高,所以HBD活性也可增高。 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及意义 乳酸脱氢酶是体内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酶。此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以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和肺中为最多。这些组织中的LDH的活力比血清中高得多。所以当少量组织坏死时,该酶即释放血而使其他血液中的活力升高。测定此酶常用于对心梗、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1.正常参考值 速率法(LDH-L法):100~240 U/L 比色法:190~310 U/L 2.临床意义: ①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后9~20h开始上升,36~60h达到高峰,持续6~10天恢复正常(比AST、CK持续时间长),因此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后期的辅助诊断指标。 ②肝脏疾病: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肿瘤转移所致的胸腹水中LDH往往也升高。 ③血液病:如白血病、贫血、恶性淋巴瘤等,LDH升高。 ④骨骼肌损伤、进行性肌萎缩、肺梗塞等。 ⑤恶性肿瘤转移所致胸、腹水中乳酸脱氢酶活力往往升高。 ⑥正常新生儿LDH水平很高,可达775~2000U/L,满月后为180~430 U/L,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12岁后趋于恒定。 由于测定LD的特异性较差,目前临床上多同时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测定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来判断其组织来源,用于心肌梗塞、肿瘤、肝病等的诊断。 四、血清肌酸激酶(CK)同工酶测定及意义 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与三磷酸腺苷(ATP)的再生有关,此酶的功能是在生理水平上维持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浓度。它的催化作用是可逆的,即将高能磷酸键从磷酸肌酸转移至二磷酸腺苷(ADP)上或从三磷酸腺苷上将高能磷酸键转移至肌酸,形成磷酸肌酸。 CK由M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组合成CK-BB,CK-MM,CK-MB三种同工酶,在细胞线粒体内还有另一种同工酶,称之为CK-Mt。CK-BB主要存在于脑、前列腺等器官,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和心肌,CK-MB则主要存在于心肌,正常人血液中大部分是CK-MM,少量CK-MB,而CK-BB极少。 1.正常参考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