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解剖神经血管篇

肩关节解剖神经血管篇
肩关节解剖神经血管篇

肩关节解剖--神经血管部分

一肩关节简介

肩关节(shoulder joint)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属球窝关节。关节盂周缘有纤维软骨环构成的盂缘附着,加深了关节窝。

肱骨头的关节面较大,关节盂的面积仅为关节头的1/3或1/4,因此,肱骨头的运动幅度较大。

关节囊薄而松弛,下壁尤甚,附着于关节盂的周缘,上方将盂上结节包于囊内,下方附着于肱骨的解剖颈。

关节囊的滑膜层包被肱二头肌长头腱,并随同该肌腱一起突出于纤维层外,位于结节间沟内,形成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

肩关节周围的韧带少且弱。

在肩关节的上方,有喙肱韧带连结于喙突与肱骨头大结节之间。

在肩关节的下方,盂肱韧带自关节盂周缘连结于肱骨小结节及解剖颈的下分。

肩关节为全身最灵活的球窝关节,可作屈,伸、收、展、旋转及环转

运动。

肩关节周围有大量肌肉通过。这些肌肉对维护肩关节的稳固性有重要意义,但关节的前下方肌肉较少,关节囊又最松弛,所以是关节稳固性最差的薄弱点。当上肢处于外展、外旋位向后跌倒时,手掌或肘部着地,易发生肩关节的前脱位。

二、肩关节血管

2.1腋窝部血管

(1)腋动脉:在第1肋外侧缘处接锁骨下动脉,在腋窝深部下降,行于背阔肌前面,在背阔肌下缘延伸为肱动脉。以胸小肌为界分为三段:

第一段:自第1肋外侧缘至胸小肌上缘之间。是腋动脉位置最深的一段,此段发出1个分支:胸上动脉:分布于第1、2肋间隙前部;

第二段:胸小肌后方,分支主要有胸肩峰动脉:穿锁骨下肌与胸小肌之间的锁胸筋膜后分为胸肌支、锁骨支、肩峰支、三角肌支,营养胸大肌、胸小肌、肩峰、三角肌等;胸外侧动脉:沿胸小肌下缘与胸长神经伴行,分布于前锯肌和胸大、小肌。在女性发出分支至乳房外侧部;

第三段:胸小肌下缘至背阔肌下缘之间,是腋动脉最长、位置最浅的一段。主要分支:①肩胛下动脉:沿肩胛下肌下缘向后下走行,分为旋肩胛动脉、胸背动脉,前者经三边孔入冈下窝营养冈下肌等;后者与胸背神经伴行营养背阔肌;肩胛下动脉有分支与胸外侧动脉相吻合;②旋肱前动脉:较细小;③旋肱后动脉:较粗大。旋肱前动脉、旋肱后动脉分别绕肱骨外科颈的前、后方,彼此吻合,分布于三角肌和肩关节。

腋鞘:有称腋腔,椎前筋膜(颈深筋膜深层)延续至腋窝,包裹腋动脉、腋静脉和臂丛的锁骨下部分所形成的筋膜鞘。

(2)腋静脉:与腋动脉相伴行。

2.2肩胛区(肩胛上动脉、旋肩胛动脉、肩胛上神经)

(1)肩胛上动脉:发自锁骨下动脉的甲状颈干,经肩胛横韧带的上方进入冈上窝,再经冈盂切迹至冈下窝,分布于冈上、下肌;(2)旋肩胛动脉:发自腋动脉的肩胛下动脉,经三边孔至冈下窝,与肩胛上动脉相吻合。

2.3肩胛动脉网

位于肩胛骨周围,由肩胛上动脉、肩胛背动脉及旋肩胛动脉的分支相互吻合形成的动脉网。

三、神经

臂丛:由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在颈根部先经斜角肌间隙穿出,行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经锁骨后方进入腋窝。以锁骨为界将臂丛分为锁骨上部和锁骨下部。锁骨上的分支为

一些短的肌支,分布于颈部、胸壁及肩部的肌肉中;锁骨下部的在腋

窝内,围绕腋动脉,形成内侧束、外侧束、后束,再由束发出分支。主要分布为:

1、肌皮神经向外斜穿喙肱肌,在肱二头肌及肱肌之间下行,支配肱二头肌、喙肱肌及肱肌。

运动支配:肱二头肌。感觉支配:前臂外侧的皮肤区域。

2、正中神经:由内侧束和外侧束的内外侧两根夹持腋动脉向下合成,沿肱二头肌内侧沟随肱动脉下行至肘窝。再沿肘窝向下行于前臂正中,经腕管入掌,在腕上方位于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的深方。

运动支配:指浅屈肌群、食中指指深屈肌、拇长屈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第1,2蚓状肌、大鱼际肌中的拇外展短肌、拇指对掌肌、拇屈短肌浅头、旋前方肌。感觉支配:拇指至环指3个半手指掌面的皮肤感觉。

3、尺神经:发自内侧束,沿肱二头肌内侧沟随肱动脉下降,至臂中

部离开肱动脉转向后下,经肱骨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至前臂,在尺

侧腕屈肌深面随尺动脉内侧下行,于豌豆骨外侧入手掌。

运动支配:环小指指深屈肌、尺侧腕屈肌、全部小鱼际肌和骨间肌、第3,4蚓状肌、大鱼际肌中的拇内收肌、拇短屈肌深头。感觉支配:环小指掌面1个半手指和尺侧半背面2个半手指的皮肤感觉。

4、桡神经:发自后束,现位于腋动脉的后方,后经肱三头肌深面紧

贴肱骨体中部后面沿桡神经沟向下外行,至肱骨外上髁前方分为浅、

深两支。

运动支配:肱桡肌、桡侧腕伸长短伸肌、尺侧腕伸肌、指总伸肌、食小指指伸固有伸肌、拇短伸肌、拇外展长肌。感觉支配:桡侧半背面2个半手指的皮肤感觉,尤其虎口为绝对感觉区。

5、腋神经:发自后束,绕过肱骨外科颈行向后外,支配三角肌、小

圆肌、肩关节及肩部的皮肤。

运动支配:三角肌。感觉支配:位于喙突至肘横纹外侧缘的臂外侧区域,尤其三角肌区域的皮肤感觉。

支配背阔肌。

7、臂内侧皮神经:发自内侧束,分布于臂内侧皮肤。

8、前臂内侧皮神经:发自内侧束,支配前臂内侧皮肤。

9、胸长神经:起自臂丛锁骨上部,C 5-7脊神经根,从腋顶穿出,

经臂丛后方进入腋窝,沿胸侧壁下行分布于前锯肌,伴随胸外侧动脉

下降,支配前锯肌

注:

1.肩胛上横韧带与肩胛切迹构成一隧道,肩胛上神经从隧道中穿过,易出现卡压,而肩胛上动脉从隧道上穿过。(见上图)

四、肩周肌肉及其功能,神经支配

前锯肌:使肩胛骨外展及外旋(胸长神经)。

斜方肌:使肩胛骨内收及外旋(副神经)。

菱形肌:使肩胛骨内收及内旋(肩胛背神经)。

胸小肌:使肩胛骨外角下降及内旋(胸前内侧神经)。

提肩胛肌:使肩胛骨内旋(肩胛背神经)。

锁骨下肌:是帮助稳定胸锁关节(上干支)。

三角肌:使肩外展,前屈内旋及后伸外旋肩关节(腋神经)。

岗上肌:协助三角肌外展肩关节(肩胛上神经)。

岗下肌:使肩关节外旋(肩胛上神经)。

小圆肌:使肩关节外旋及内收(腋神经)。

肩胛下肌:使肩关节内旋(肩胛下神经)。

大圆肌:使肩关节内旋、后伸及内收(肩胛下神经)。

喙肱肌:使肩关节屈曲和内收(肌皮神经)。

背阔肌:使肩关节内收、内旋和后伸,使肩胛骨下降及内旋(胸背神经)。

胸大肌:使肩关节内收和内旋(胸前外侧神经及内侧胸前神经)。

人体血管解剖图

动脉是由心室发出的血管,在行程中不断分支,越分越细,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动脉管壁较厚,含平滑肌、弹力纤维较多,有一定的弹性和舒缩性,可随心脏的舒缩、血压的高低而搏动,即在心室射血时管壁扩张,心室舒张时管壁回缩,促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中、小动脉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收缩与舒张,以改变管腔的大小来影响局部血流量和血流阻力,并借此来维持与调节血压。 冠状动脉largeartery)包括主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和髂总动脉等。大动脉的管壁中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平滑肌则较少,故又称弹性动脉 (elasticartery)。大动脉管壁结构特点如下。

1.内膜有较厚的内皮下层,内皮下层之外为多层弹性膜组成的内弹性膜,由于内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故内膜与中膜的分界不清楚。 2.中膜成人大动脉有40~70层弹性膜,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弹性膜之间有环形平滑肌和少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中膜基质的主要成分为硫酸软骨素。 3.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没有明显的外弹性膜。外膜逐渐移行为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 中动脉 除大动脉外,其余凡在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脉大多属中动脉(medium-sizdeartery)。中动脉管壁的平滑肌相当丰富,故又名肌性动脉(muscularartery)。中动脉管壁结构特点如下。 1.内膜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 2.中膜中动脉的中膜较厚,由10~40层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组成,肌间有一些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3.外膜厚度与中膜相等,多数中动脉的中膜和外膜交界处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小动脉 管径1mm以下至0.3mm以上的动脉称为小动脉(smallartery)。小动脉包括粗细不等的几级分支,也属肌性动脉。较大的小动脉,内膜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中膜有几层平滑肌,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一般没有外弹性膜。 微动脉 管径在0.3mm以下的动脉,称微动脉(arteriole)。内膜无内弹性膜,中膜由1~2层平滑肌组成,外膜较薄。

人体解剖学肌肉起止点及作用

人体解剖学肌肉起止点及 作用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咬肌 起止点:起自颧弓的下缘和内面,止于咬肌粗隆 作用:上提下颚骨 颞肌 起止点: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冠突 作用:使下颌骨上提和向后移 翼内肌 起止点:起自翼突,止于下颌角内面的翼肌粗隆 作用:使下颌骨上提并使其向前运动 翼外肌 起止点:起自蝶骨大翼的下面和翼突的外侧,止于下颌颈 作用:做张口运动 胸锁乳突肌 起止点:起自胸骨柄和锁骨内侧端,止于颞骨乳突 作用:单侧收缩颈向同侧底,面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

起止点:起止于第一肋后斜角肌起止于第二肋骨 作用:一侧斜角肌收缩,使颈侧屈,两侧同时收缩可上提第一二肋助深吸气 斜方肌 起止点:从枕外粗隆直达12胸椎棘突上部肌束斜向外下,下部肌束斜向外上,中部横行,汇聚于肩胛冈锁骨外侧端和肩峰 作用:一侧斜方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背阔肌 起止点:起自第六胸椎以下的全部棘突和髂脊后份,肌束向外上集中,止于肱骨小结节脊 作用:收缩使臂内收、旋内和后伸 竖脊肌(骶棘肌) 起止点:起自骶骨脊背面和髂脊后部,向上分出三群肌束,沿途于椎骨和肋骨,向上可达颞骨乳突 作用:止肌单侧收缩使脊柱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胸大肌 起止点: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节肋软骨,肌束向外侧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脊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

胸小肌: 起止点:起自第3~5肋,止于肩胛骨喙突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当肩胛骨固定时,还可以提肋助吸气 前踞肌: 起止点:以肌齿起自第1~8肋外面,肌束斜向后上,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前面下角作用: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做推送动作,下部肌束使肩胛下角旋内,助臂上举,当肩胛骨固定时,还可以提肋助深吸气 肋间外肌: 起止点:起自上位肋骨上缘,肌书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的下缘 作用:提肋助吸气 肋间内肌 起止点:起自下位肋骨上缘,肌束行向前上方,止于上位肋的下缘 作用:降肋助呼气 肋间最内肌: 起止点:位于肋间隙中份,肋间内肌的深面,肌束方向和作用与肋间内肌相同 作用:降肋助呼气、 隔肌:

肩关节解剖

肩关节解剖及退行性相关疾病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可以完成较复杂的大范围的活动,可完成前屈、后伸、旋前、旋后、内收、外展的运动。 因为肩胛盂小、肱骨头大而圆、关节囊较松弛,所以盂肱关节的活动度最大,加上肩胛骨的升降旋转并沿胸壁绕动(内收及外展),活动范围就更大了。因此,在运动时肩可以完成较复杂的大范围的动作;也因此,肩较易受伤。 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构成。肱骨头大,关节盂浅而小,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附着,以加深关节窝。肩关节囊薄而松弛,肩胛骨端附于关节盂周缘,肱骨端附于肱骨解剖颈在内侧可达肱骨外髁颈。 肩部由5个关节组成,即盂肱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肩胛胸壁间关节、肩峰肱骨间关节。肩部运动是各关节的协调运动,任何关节受伤都将不同程度影响肩的活动功能。 肩部肌肉 肩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均起自上肢带骨,跨越肩关节,止于肱骨的上端,有稳定和运动肩关节的作用。包括: 三角肌(deltoid) 形态位置:位于肩部,呈三角形。 起、止点: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肌束逐渐向外下方集中,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肱骨上端由于三角肌的覆盖,使肩关节呈圆隆形。

如肩关节向下脱位或三角肌瘫痪萎缩,则可形成“方形肩”体征。三角肌是肌肉注射的部位之一。 作用:主要是使肩关节外展,其前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前屈并略旋内;后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后伸并略旋外 冈上肌(supraspinatus) 形态位置:位于斜方肌的深面。 起、止点:起自冈上窝,肌束向外,经肩峰深面,跨过肩关节之上,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此肌损伤或有炎症,当上臂外展时,肩部有疼痛感。 作用:使肩关节外展。 冈下肌(infraspinatus) 形态位置:大部分被斜方肌与三角肌遮盖。 起、止点:起自冈下窝的骨面,肌束向外跨过肩关节后方,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作用:可使肩关节旋外。 小圆肌(teres minor) 形态位置:位于冈下肌的下方。 起、止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后面,肌束斜向外上,跨过肩关节后方,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下部。 作用:使肩关节旋外。 大圆肌(teres major) 形态位置:位于小圆肌下方。 起、止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和下角,肌束向上外,绕到肱骨之前,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作用:使肩关节后伸、内收和旋内。 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 形态位置:位于肩胛前面。 起、止点:起自肩胛下窝,肌束向上外,经肩关节的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肩袖: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在经过肩关节的前方、上方和后方时,与关节囊紧贴,且有许多腱纤维编织入关节囊壁,所以这些肌肉的收缩,对稳定肩关节起着

手部神经解剖

1、正中神经:在臂部正中神经沿着肱二头肌内侧沟(上臂内侧)下行,由外侧向内侧跨越过肱动脉下降至肘窝。从肘部向下穿旋前圆肌,继续在前臂正中下行于指浅、指深屈肌之间达腕部。然后在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进入腕管,在掌腱膜深面到达手掌。 正中神经的分支及其支配: (1)正中神经在臂部一般没有分支,即无支配。 (2)正中神经在肘部、前臂部发出许多肌支,支配除了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及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所有的前臂屈肌及旋前肌。 (3)在屈肌支持带下方由正中神经外侧缘发出一粗短的返支,向外进入鱼际,分布于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 (4)在手掌区,正中神经发出数支指掌侧总神经,每一指掌侧总神经下行到掌骨头附近又分为两支指掌侧固有神经沿手指的相对缘到达指尖。分布第1、2蚓状肌,掌心、桡侧三个半手指掌面及其中远节指背的皮肤。 第一分支为旋前圆肌支;再发出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肌支;最大的分支为骨间前神经支,支配拇长屈肌、示中指指深屈肌、旋前方肌;腕掌部的分支有返支及指掌侧总神经。 追踪纤维至有关的脊神经如下: C5:旋前圆肌; C6:桡侧腕屈肌 C7、指浅屈肌,1~3指感觉 C8:拇长屈肌、示中指指深屈肌 T1:掌长肌、旋前方肌、大鱼际肌、第1~2蚓状肌

神经损伤临床表现: (1)正中神经干如在臂部受损伤,运动障碍表现为前臂不能旋前,屈腕能力减弱,拇指、示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对掌。由于鱼际肌萎缩,手掌变得平坦,称为“猿手”。感觉障碍以拇指、示指和中指的远节最为显著。 (2)正中神经损伤易发生在前臂和腕部。在前臂,神经穿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起点腱弓处易受压迫,形成正中神经支配肌全部无力,手掌感觉受损,即所谓的“旋前圆肌综合症”。在腕部内正中神经也易因周围结构炎症、肿胀或关节变化而受压迫,即形成“腕管综合症”表现为鱼际肌萎缩,手掌平坦,拇指、示指、中指掌面感觉障碍。

人体解剖学--骨、关节、肌肉测试试题整理

人体解剖学--骨、关节、肌肉试题整理

————————————————————————————————作者:————————————————————————————————日期:

人解知识竞赛----骨、关节、肌肉部分一.名词解释: 1.黄韧带(ligamenta flava):位于椎管内,连接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 2.板障(diploe):颅盖各骨内、外板间的骨松质,内有板障静脉通过。 3.斜角肌间隙(scalene space):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4. 三边孔(trilateral foramen):其上界为小圆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其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5. 四边孔(quadrilateral foramen):其上界为小圆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内有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通过。 6. 肘窝(cubital fossa):位于肘关节的前面,呈三角形。内界为旋前圆肌,外界为肱桡肌,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之间的连线。窝内主要有肱二头肌腱、肱动脉及其分支和正中神经。 7.腕管(carpal canal):位于腕掌侧,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围成。管内有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 8. 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外口为腹股沟浅环,内口为腹股沟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正中线上方约1.5CM处。对于男性,内有精索穿过;对于女性,内有子宫圆韧带穿过。 9. 收肌管(adductor canal):位于股内侧肌、缝匠肌、大收肌及其腱板之间的管道,上口为股三角下端,下口为收肌腱裂孔。管内有股动、静脉及隐神经穿行。 10.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在大腿前面的上部,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内侧缘。三角内有股神经、股血管和淋巴结等。 11.锁胸筋膜(clavipectoral fascia):是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之间的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动脉、静脉和胸外侧神经穿过。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介入治疗常规

第一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介入治疗常规 第一节颅内动静脉畸形栓塞术 、适应证 1. 位于功能区或底节区,手术切除风险较大。 2. 血管畸形较大,手术切除困难。 3. 病人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者。 、禁忌证 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经处理不能纠正。 三、术前准备 1. 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功能检查。 2. 必要时行心电图、胸透及其它相关检查。 3. 术前镇静及必要时应用抗癫痫药 4. 术前6 小时禁食水。 5. 向病人家属或组织交代病情,签订手术志愿书。 四、必备设备及器械 1. 具备麻醉及抢救设施、药品的导管室。 2. 动脉造影机。 3. Seldinger 's 穿刺器械,包括局部麻醉剂,动脉穿刺针及动脉鞘。 4. 动脉造影器械,包括造影管,导引导丝。 5. 指引导管,包括交换导丝及指引导管。 6. 微导管及导丝,包括漂浮导管或/ 和导引导管。 7. 栓塞材料,包括液体栓塞材料及固体栓塞材料,如NBCA(a-氰丙烯酸正丁酯);显 影剂碘苯酯、超液化碘油或钽粉。 8. 其它附件,包括注射器,Y 型接头,连接管,三通接头等。 9. 手术包,包内至少应包括敷料,消毒钳,止血钳,手术刀及刀柄,小药杯,弯盘,不锈钢盘 等。 五、血管内治疗基本步骤 1. 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局部麻醉、镇静或全身麻醉。 2. 局部消毒铺巾。 3. 股动脉Seldinger 's 穿刺(或颈动脉穿刺),导入动脉鞘,用空针抽出动脉血证实动脉鞘 位于动脉内,动脉灌注系统持续向动脉鞘内滴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 4. 系统抗凝(约60单位/公斤体重/小时)。出血急性期慎用抗凝剂。疑术中需立即用鱼精蛋 白中和肝素。 5. 行动脉造影(局部或全脑),了解正常及病变部位血管的走行、形态、分布、血管间吻合、 毛细血管的染色、静脉及静脉窦的显影及显影时间等各种情况。 6. 将指引导管送入患侧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或椎动脉内。 7. 通过指引导管向病变部位送入微导管,在操作微导管时保证指引导管及微导管内保

人体解剖学肌肉起止点及作用85507

咬肌 起止点:起自颧弓的下缘和内面,止于咬肌粗隆 作用:上提下颚骨 颞肌 起止点: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冠突 作用:使下颌骨上提和向后移 翼内肌 起止点:起自翼突,止于下颌角内面的翼肌粗隆 作用:使下颌骨上提并使其向前运动 翼外肌 起止点:起自蝶骨大翼的下面和翼突的外侧,止于下颌颈 作用:做张口运动 胸锁乳突肌 起止点:起自胸骨柄和锁骨内侧端,止于颞骨乳突 作用:单侧收缩颈向同侧底,面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 起止点:起止于第一肋后斜角肌起止于第二肋骨

作用:一侧斜角肌收缩,使颈侧屈,两侧同时收缩可上提第一二肋助深吸气 斜方肌 起止点:从枕外粗隆直达12胸椎棘突上部肌束斜向外下,下部肌束斜向外上,中部横行,汇聚于肩胛冈锁骨外侧端和肩峰 作用:一侧斜方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背阔肌 起止点:起自第六胸椎以下的全部棘突和髂脊后份,肌束向外上集中,止于肱骨小结节脊作用:收缩使臂内收、旋内和后伸 竖脊肌(骶棘肌) 起止点:起自骶骨脊背面和髂脊后部,向上分出三群肌束,沿途于椎骨和肋骨,向上可达颞骨乳突 作用:止肌单侧收缩使脊柱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胸大肌 起止点: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节肋软骨,肌束向外侧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脊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 胸小肌: 起止点:起自第3~5肋,止于肩胛骨喙突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当肩胛骨固定时,还可以提肋助吸气 前踞肌: 起止点:以肌齿起自第1~8肋外面,肌束斜向后上,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前面下角 作用: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做推送动作,下部肌束使肩胛下角旋内,助臂上举,当肩胛骨固定时,还可以提肋助深吸气 肋间外肌: 起止点:起自上位肋骨上缘,肌书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的下缘 作用:提肋助吸气 肋间内肌 起止点:起自下位肋骨上缘,肌束行向前上方,止于上位肋的下缘 作用:降肋助呼气 肋间最内肌: 起止点:位于肋间隙中份,肋间内肌的深面,肌束方向和作用与肋间内肌相同 作用:降肋助呼气、 隔肌: 起止点:是分隔胸腹腔的一块阔肌,向上膨隆,呈穹隆状,周围部为肌质,肌纤维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前面,向中央移行为腱膜称中心腱

人体解剖学--骨、关节、肌肉试题整理

人解知识竞赛----骨、关节、肌肉部分一.名词解释: 1.黄韧带(ligamenta flava):位于椎管内,连接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 2.板障(diploe):颅盖各骨内、外板间的骨松质,内有板障静脉通过。 3.斜角肌间隙(scalene space):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4. 三边孔(trilateral foramen):其上界为小圆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其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5. 四边孔(quadrilateral foramen):其上界为小圆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内有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通过。 6. 肘窝(cubital fossa):位于肘关节的前面,呈三角形。内界为旋前圆肌,外界为肱桡肌,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之间的连线。窝内主要有肱二头肌腱、肱动脉及其分支和正中神经。 7.腕管(carpal canal):位于腕掌侧,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围成。管内有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 8. 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外口为腹股沟浅环,内口为腹股沟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正中线上方约1.5CM处。对于男性,内有精索穿过;对于女性,内有子宫圆韧带穿过。 9. 收肌管(adductor canal):位于股内侧肌、缝匠肌、大收肌及其腱板之间的管道,上口为股三角下端,下口为收肌腱裂孔。管内有股动、静脉及隐神经穿行。 10.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在大腿前面的上部,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内侧缘。三角内有股神经、股血管和淋巴结等。 11.锁胸筋膜(clavipectoral fascia):是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之间的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动脉、静脉和胸外侧神经穿过。 12. 股鞘(femoral sheath):为腹横筋膜及髂腰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动脉、股静脉上段形成的筋膜鞘。 二、填空题 1.骨的构造:骨由骨质、骨膜、骨髓及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组成。 2.骨膜含有丰富的神经血管,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骨膜内层有成骨细胞和

正常人体运动学第四章肩关节运动学

第四章关节运动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上肢运动学 第三节下肢运动学 第四节颈部和躯干运动学 第一节概述 二、关节的分类① 按关节运动轴的数目和关节面的形状,关节可分为单轴关节、双轴关节和多轴关节。 1. 单轴关节 运动环节(指能绕关节运动的相邻部分)只能绕一个运动轴运动的关节称为单轴关节,包括滑车关节和圆柱关节。滑车(屈戍)关节 圆柱(车轴)关节 2. 双轴关节有两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构成关节的骨可在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内运动,也可作环转运动。包括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 椭圆关节 鞍状关节 3. 多轴关节 具有3 个相互垂直的运动轴,可作各个方向的运动。包括球窝关节和平面关节。 球窝关节 平面关节关节的分类② 根据构成关节骨的数目,关节可分为单关节和复合关节。 1. 单关节由两个骨的关节面组成,即一个关节头和一个关节窝,如肩关节和髋关节。 2. 复合关节由两个以上的关节面构成多个单关节,包在一个关节囊内,每个单关节都能活动,如肘关节 关节的分类③ 根据关节的运动形式,关节可分为单动关节和联动关节。 1. 单动关节能单独进行活动的关节叫单动关节,绝大多数关节属于此类关节,如肩关节、踝关节。 2. 联动关节也称联合关节,两个或多个独立关节,同时进行活动,共同完成一个动作,如前臂的桡尺近侧关节和桡尺远 侧关节。 三、关节的运动 1. 屈、伸运动环节在矢状面内,绕冠状轴运动。向前运动为屈;向后运动为伸,但膝、踝关节则相反。屈:两骨之间角度变小伸:两骨之间角度变大 2. 外展、内收运动环节在冠状面内,绕矢状轴运动。远离正中面为外展;靠近正中面为内收。 收:骨向正中矢状面靠拢展:骨远离正中矢状面 3. 回旋运动环节绕垂直轴或自身的长轴旋转。由前向内的旋转称内旋(或叫旋前);由前向外旋转称外旋(旋后)内旋:骨向前内侧旋转外旋:骨向后外侧旋转 4. 环转 运动环节以固定端为支点,绕冠状轴、矢状轴以及它们之间的中间轴进行连续的圆周运动。关节在原位转动,骨远端做圆周运动 附:骨与关节的运动骨骼运动会产生相应的关节运动,骨骼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旋转和线形位移。骨骼的旋转会产生关节的滚动- 滑行,其线形运动会产生关节的滑行、牵引、压缩。 骨骼的线形位移是由作用于身体上的外力而形成的,分为: 牵引: 是指与治疗面垂直且远离治疗面的线形动作。 压缩: 是指与治疗面垂直且移向治疗面的线形动作。 滑行: 是指与治疗面平行的关节活动性动作。 四、影响关节运动幅度的因素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固性是关节的两个重要特征,两者之间又是相互矛盾的。一般来说,灵活性好则稳定性差,稳固性好则灵活性就差。各个关节的灵活性与稳固性主要受其本身结构的制约。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下列几点:1. 关节面积大小的差别 构成关节的两关节面面积大小的差别越大,则灵活性就越大,稳固性越小,如肩关节。反之,灵活性就小,稳固性大,如髋关节。 2. 关节囊的厚薄和松紧度关节囊薄而松弛,则灵活性大,稳固性小。关节囊厚而紧张,则灵活性小,稳固性大。

手的解剖结构

手的解剖结构 一、皮肤 1、手部的皮肤在掌侧和背侧是不同的,掌侧比背侧厚。手掌皮肤与掌腱膜,指骨及腱鞘脂肪组织之间有很多的间隔紧密相连,故掌侧皮肤缺少移动性。一旦皮肤缺损,则很难采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 2、手掌部有3条横纹:远侧横纹,掌中横纹,近侧横纹。其中远侧横纹和掌中横纹合称掌指横纹,对应于掌指关节,便于手指和手掌的活动。近侧横纹便于拇指的対掌对指活动。 33 故发生4 1 (1) (2 (DIP (3 念。 2 (1 (2 MPJ和IPJ微屈曲,如手中握球姿势。 (3)意义:手的功能位是保持侧副韧带尽量伸展,维持对指,避免短缩后限制关节活动。对处理手外伤,尤其是骨折固定和包扎时有用。包扎固定伤手应尽量使手处于功能位,否则将会影响手的功能恢复。 三、掌腱膜 1、掌腱膜位于掌侧皮肤下。掌腱膜与皮肤有垂直纤维相连,在远端呈梳齿状穿向深面,构成纤维间隔。屈指肌腱、蚓状肌、血管、神经分别走形在各自的间隔内。 2、手背侧筋膜与伸指肌腱将手背分为2个间隙,与皮肤行成皮下间隙;与掌骨膜骨间肌肉形成手背腱膜下间隙。

四、骨与关节 1、骨 桡骨下端(桡骨茎突、前凹后凸的关节面和尺切迹)和尺骨头(环状关节面和尺骨茎突)。 腕骨8块,排成远近两列(“舟月三角豆,大小头状钩”)。 掌骨5块,分为掌骨底、体、头三部分。 指骨14块,其中拇指为两节(近节、远节指骨),其余四指各有三节(近节、中节、远节指骨)。2 (1 (2 (3 五、肌肉 1、分类 2、外在肌 19块肌肉。 前群9块,有4层: 第一层: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 第二层:指浅屈肌 第三层:拇长屈肌、指深屈肌 第四层:旋前方肌 后群10块,有两层:

人体解剖学肌学

1.3肌学 一、肌学总论 (一)肌的形态 分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 (二)肌的构造 1.肌腹由肌纤维组成,有舒缩功能。 2.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无收缩功能 3. 腱膜阔肌的腱呈薄片状,称腱膜。 (三)肌的起止 起点:运动时相对固定的的一端。 止点:运动时移动的一端。 (四)肌的作用 肌的作用是在神经支配下进行收缩。 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和它所支配的肌纤维。 肌力:运动单位轮流收缩,使肌处于一种轻度 收缩状态,保持一定的肌力。 (五)肌的辅助装置 包括:筋膜浅筋膜、深筋膜 滑膜囊 腱鞘 籽骨 作用:协助肌的活动,具有保持肌的位置,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和保护等功能。

1 .筋膜遍布全身,分浅、深筋膜。 (1)浅筋膜:位于皮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脂肪、浅静脉、皮神经、淋巴结等 (2)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由致密结缔组织 构成。包被肌肉等,形成肌间隔。 2 .滑膜囊为含滑液的小囊,位于腱与骨面接触处。 3 .腱鞘 是包围在肌腱外的鞘管,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足趾)。作用:固定腱的位置,减少摩擦。 腱鞘构造分两部分:(1)腱纤维鞘:位于外层 (2)腱滑膜鞘:位于纤维鞘。 二、头颈肌 (一)头肌 面肌:起自颅骨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 颅顶肌:额枕肌 眼轮匝肌:环绕眼裂,使眼闭合。 口轮匝肌:环绕口裂,使口闭合。 咀嚼肌: 咬肌:起自颧弓,止于下颌角的外面。 颞肌:起自颞窝骨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 翼肌:起自翼突窝,止于下颌角的侧面。

三肌的作用:上提下颌骨,使咬合。 翼外肌:协助口 (二)颈肌 颈阔肌 胸锁乳突肌: 起点: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侧半;止点:乳突 作用:两肌收缩,头向后仰;单侧收缩,头歪向 同侧,面向对侧。 舌骨上、下肌群 作用:使舌骨和喉固定,或使它们上、下移动,以配合吞咽和发音。作开口和参与咀嚼肌动作。 三、躯干 躯干背肌 颈肌 胸肌 膈 腹肌 会阴肌 背肌浅层斜方肌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 背阔肌全身最大扁肌,使肩关节收、旋和后伸 肩胛提肌上提肩胛骨

人体解剖学肌肉起止点与作用

咬肌 起止点:起自颧弓的下缘和面,止于咬肌粗隆 作用:上提下颚骨 颞肌 起止点: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冠突 作用:使下颌骨上提和向后移 翼肌 起止点:起自翼突,止于下颌角面的翼肌粗隆 作用:使下颌骨上提并使其向前运动 翼外肌 起止点:起自蝶骨大翼的下面和翼突的外侧,止于下颌颈 作用:做口运动 胸锁乳突肌 起止点:起自胸骨柄和锁骨侧端,止于颞骨乳突 作用:单侧收缩颈向同侧底,面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 起止点:起止于第一肋后斜角肌起止于第二肋骨 作用:一侧斜角肌收缩,使颈侧屈,两侧同时收缩可上提第一二肋助深吸气 斜方肌 起止点:从枕外粗隆直达12胸椎棘突上部肌束斜向外下,下部肌束斜向外上,中部横行,汇聚于肩胛冈锁骨外侧端和肩峰 作用:一侧斜方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背阔肌 起止点:起自第六胸椎以下的全部棘突和髂脊后份,肌束向外上集中,止于肱骨小结节脊 作用:收缩使臂收、旋和后伸竖脊肌(骶棘肌) 起止点:起自骶骨脊背面和髂脊后部,向上分出三群肌束,沿途于椎骨和肋骨,向上可达颞骨乳突作用:止肌单侧收缩使脊柱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胸大肌 起止点:起自锁骨的侧半,胸骨和第1~6节肋软骨,肌束向外侧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脊 作用:使肩关节收、旋和前屈 胸小肌: 起止点:起自第3~5 肋,止于肩胛骨喙突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当肩胛骨固定时,还可以提肋助吸气 前踞肌: 起止点:以肌齿起自第1~8 肋外面,肌束斜向后上,止于肩胛骨侧缘和前面下角作用: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做推送动作,下部肌束使肩胛下角旋,助臂上举,当肩胛骨固定时,还可以提肋助深吸气 肋间外肌: 起止点:起自上位肋骨上缘,肌书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的下缘 作用:提肋助吸气 肋间肌 起止点:起自下位肋骨上缘,肌束行向前上方,止于上位肋的下缘 作用:降肋助呼气 肋间最肌: 起止点:位于肋间隙中份,肋间肌的深面,肌束方向和作用与肋间肌相同作用:降肋助呼气、 隔肌: 起止点:是分隔胸腹腔的一块阔肌,向上膨隆,呈穹隆状,周围部为肌质,肌纤维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前面,向中央移行为腱膜称中心腱 作用:主要是呼吸肌,收缩时隔穹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助吸气;松驰时,膈穹隆上升恢复原位, 胸腔容积缩小,助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咳嗽、喷嚏及分娩等活动。 腹直肌: 起止点:起自趾骨脊,肌束向上止于剑突和5~7 肋软骨的前面 作用:其肌束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隔成4~5个肌腹,腱划属于腱质,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结合 腹外斜肌: 起止点:为一宽扁的阔肌,位于前外外侧壁的浅层,以八个肌齿起自下八个肋骨外面,与前踞肌的肌齿交错,肌束斜向前下,后部肌束向下止于髂脊前部,其余肌束移行与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并参与形成腹直肌鞘的前层,终于腹前壁正中的腹白线

人体血管解剖图

动脉是由心室发岀的血管,在行程中不断分支,越分越细,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动脉管壁较厚,含平滑肌、弹力纤维较多,有一定的弹性和舒缩性,可随心脏的舒缩、血压的高低而搏动,即在心室射血时管壁扩张,心室舒张时管壁回缩,促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中、小动脉在神经体液调节下收缩与舒张,以改变管腔的大小来影响局部血流量和血流阻力,并借此来维持与调节血压。 人体全身动脉 分布图 冠状动脉largeartery) 包括主动脉、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和髂总动脉等。大动脉的管壁中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平滑肌则较少,故又称弹性动脉 (elasticartery) 。大动脉管壁结构特点如下。

1. 内膜有较厚的内皮下层,内皮下层之外为多层弹性膜组成的内弹性膜,由于内弹性膜与中膜的 弹性膜相连,故内膜与中膜的分界不清楚。 2. 中膜成人大动脉有40?70层弹性膜,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弹性膜之间有环形平滑肌和少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中膜基质的主要成分为硫酸软骨素。 3. 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没有明显的外弹性膜。外膜逐渐移行为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 中动脉 除大动脉外,其余凡在解剖学中有名称的动脉大多属中动脉(medium-sizdeartery)。中动脉管壁 的平滑肌相当丰富,故又名肌性动脉(muscularartery)。中动脉管壁结构特点如下。 1. 内膜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 2. 中膜中动脉的中膜较厚,由10?40层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组成,肌间有一些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3. 外膜厚度与中膜相等,多数中动脉的中膜和外膜交界处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小动脉 管径1mn以下至0.3mm以上的动脉称为小动脉(smallartery)。小动脉包括粗细不等的几级分支,也属肌性动脉。较大的小动脉,内膜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中膜有几层平滑肌,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一般没有外弹性膜。 微动脉 管径在0.3mm以下的动脉,称微动脉(arteriole)。内膜无内弹性膜,中膜由1?2层平滑肌组成,外膜较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