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八)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八)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八) 2010年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

?第十五节几种修辞表达方式

?

1 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

2 、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谦敬语。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2 )避讳语。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 )迂回语。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这就是迂回语。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

3 、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

看我是怎么整理考研数学笔记的

得数学者得天下,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一定要好好准备,我高中,大学数学底子还不错,自己也努力了,感觉数学里面最容易的还是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因为题型有限,变化不大,对比历年真题就会发现。真正难的是高数,因为花样太多了,虽然考点有限,但是怎么个综合法,你就不知道了,所以高数题目要多见识,今年考研高数证明题我就看过很类似的,所以很快就做出来了,没见过的同学都不知道怎么下手。我今年数学考得不太好的 原因是我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各算错一道题目,后悔死了,所以大家在准备考研时,别忘记提 醒自己时刻细心做题。数学的辅导书我很反感陈文登的,比较支持李永乐的,蔡遂林的也不错。 我数学资料做了一大批。要不我把做过的辅导书点评下,仅供参考! 2008数学大纲解析:由于2009没出版,只能用2008的,这是本好书,都是真题,分析透彻,建议买。 轻轻松松考高分线代概率历年真题分类解析——李永乐,这本书对历年真题对比分析, 让你知道考研真正考什么?该准备什么。强烈推荐。 2006考研数学历年真题解析与指导--高教,图书馆借的,现在不出版了,也是分析真题, 像大纲解析,如果图书馆有的话,可以看看。 2009数学考试分析--高教,近3年的试题分析,数一到数四都包括,花2天时间琢磨出题的变化,觉得不错,你会发现一些规律。 武钟祥的历年真题分析,这是我认为真题分析最全面最好的书,里面涵盖了所以年份的试题,数一到数四的都有,大家要知道,数学题目经常是今年数学一考了,明年后年可能数学三考,只是变换出题的方式,大家不要只看数学一的题目。强烈推荐。其实上面这么多 书我觉得最好的还是这本,有一本就够了。 线性代数辅导讲义--李永乐,这本书要多看几遍,越看越好,越看越懂,然后做真题。强烈推荐。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辅导讲义--龚兆仁,还可以,有些地方有些繁琐,有些根本不会考的也作了详细介绍。 数学基础过关660题--李永乐。不是很必要买,做了没什么感觉。 陈文登的复习指南,我不推荐买,原因就不说了,你们在网上搜搜看评价,本人用过,的确不怎么样。 李永乐的全书,贴合实际,但是稍显繁琐,很多同学到了11月底才看完,根本没时间去想,思 考。感觉知识点是全,是细,但是你记起来就不容易了。数学的记不像政治,数学 要练习,多思考才能有体会,才能记得深刻,最后才能灵活用。如果买全书的话,要注意时

(完整word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领先于我镇其他兄弟学校。 三、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六个单元,共二十四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广泛应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重难点

八年级下册重难点第十六章分式 16.1 分式从分数到分式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二、重 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分式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 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16.2 分式的运算16.2.1 分式的乘除(一) 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除法的法则,会进行分式乘除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会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 2.难点:灵活运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 16.2.1 分式的乘除(二)一、教学目标: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 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16.2.1 分式的乘除(三)一、教学目标:理 解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16.2.2 分式的加减(一)一、教学目 标:(1)熟练地进行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2)会把异分母的分式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二、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 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16.2.2 分式的加减(二)一、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 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重点难点分析

《微观经济学》 供求变动 (一)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 表1 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的比较 变动主体价格P 其他因素(I、P s、E、T)图形表现(图2-2)需求量变动Q 变化不变曲线上点的移动d0 需求变动 D 不变变化整条曲线的平移Note:需求量变动表现在图1中需求线d0上点A→B→C→D,表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即需求线上点沿着需求线向下移动表示需求量增加,而向上移动表示需求量的减少;需求的变动表现在图1中需求线d0→d2表示需求的增加,而d0→d1表示需求的减少,即需求线向右平移表示需求的增加,而向左平移表示需求减少。 图1 需求量变动与需求变动的比较 (二)供给量变动与供给变动 表2 供给量变动与供给变动的比较 变动主体价格P 其他因素(P s、C、E、T)图形表现(图2-5)供给量变动Q 变化不变曲线上点的移动d0 供给变动S 不变变化整条曲线的平移Note:供给量变动表现在图2中供给线s0上点A→B→C→D,表示供给量的不断增加,即供给线上点沿着供给线向上移动表示供给量增加,而向下移动表示供给量的减少;供给的变动表现在图2中供给线s0→s2表示供给的减少,而s0→s1表示供给的增加,即供给线向右平移表示供给的增加,而向左平移表示供给减少。 图2 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比较 一、市场均衡分析 (一)市场均衡 1、市场均衡 经济事物中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表示各位经济参与者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不再有调整愿望或动力的状态。 2、分类——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所处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一般均衡:一个社会中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所处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二)均衡价格的形成 1、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 ⑴含义 均衡价格P: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Q: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 ⑵几何意义 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点为该商品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的状态,被称为市场出清的状态。 2、均衡价格的决定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均衡价格是由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调节下形成的,如图3所示: ⑴需求主导型——供过于求,以求定价(买方市场) 当市场价格P1>均衡价格P0时,市场供给量Q s1>市场需求量Q d1,此时为供过于求的状态,以需求为主导力量推动市场价格下降,直至市场价格=均衡价格时,市场停止调整。 ⑵供给主导型——供不应求,应供定价(卖方市场) 当市场价格P2<均衡价格P0时,市场供给量Q s2<市场需求量Q d2,此时为供不应求的状态,以供给为主导力量推动市场价格上升,直至市场价格=均衡价格时,市场停止调整。 图3 市场均衡价格形成过程图 3、均衡价格的求解 ⑴表格求解法: 将需求表和供给表合并到一张供求表中,均衡价格即为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 表3 糖果的均衡价格求解表 如图3所示,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放到一个坐标系中,找到两条曲线交点对应的坐标即可。 ⑶经济模型法: 令供给函数与需求函数相等来求解。如需求函数为:Q d=800—100P;供给函数为:

考研数学重点笔记

第一部分 第一章集合与映射 §1.集合 §2.映射与函数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集合的概念与映射的概念,掌握实数集合的表示法,函数的表示法与函数的一些基本性质。 第二章数列极限 §1.实数系的连续性 §2.数列极限 §3.无穷大量 §4.收敛准则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数列极限的概念与定义,掌握并会应用数列的收敛准则,理解实数系具有连续性的分析意义,并掌握实数系的一系列基本定理。 第三章函数极限与连续函数 §1.函数极限 §2.连续函数 §3.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阶 §4.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函数极限的概念,函数极限与数列极限的关系,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阶的估计,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章微分 §1.微分和导数 §2.导数的意义和性质 §3.导数四则运算和反函数求导法则 §4.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及其应用 §5.高阶导数和高阶微分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微分,导数,高阶微分与高阶导数的概念,性质及相互关系,熟练掌握求导与求微分的方法。 第五章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 §1.微分中值定理 §2'法则 §3.插值多项式和公式 §4.函数的公式及其应用 §5.应用举例 §6.函数方程的近似求解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微分中值定理与函数的公式,并应用于函数性质的研究,熟练运用L'法则计算极限,熟练应用微分于求解函数的极值问题与函数作图问题。 第六章不定积分

§1.不定积分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2.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3.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及其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不定积分的概念与运算法则,熟练应用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求解不定积分,掌握求有理函数与部分无理函数不定积分的方法。 第七章定积分(§1 —§3) §1.定积分的概念和可积条件 §2.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3.微积分基本定理 第七章定积分(§4 —§6) §4.定积分在几何中的应用 §5.微积分实际应用举例 §6.定积分的数值计算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定积分的概念,牢固掌握微积分基本定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熟练定积分的计算,熟练运用微元法解决几何,物理与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初步掌握定积分的数值计算。 第八章反常积分 §1.反常积分的概念和计算 §2.反常积分的收敛判别法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反常积分的概念,熟练掌握反常积分的收敛判别法与反常积分的计算。 第九章数项级数 §1.数项级数的收敛性 §2.上级限与下极限 §3.正项级数 §4.任意项级数 §5.无穷乘积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数项级数敛散性的概念,理解数列上级限与下极限的概念,熟练运用各种判别法判别正项级数,任意项级数与无穷乘积的敛散性。 第十章函数项级数 §1.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性 §2.一致收敛级数的判别与性质 §3.幂级数 §4.函数的幂级数展开 §5.用多项式逼近连续函数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函数项级数(函数序列)一致收敛性概念,一致收敛性的判别法与一致收敛级数的性质,掌握幂级数的性质,会熟练展开函数为幂级数,了解函数的幂级数展开的重要应用。

(完整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内容: 八年级下册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开始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史学界又称为中国现代史。 在这五、六十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建设成就,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历史课程标准按照新 二课标的三维目标作了如下要求: l、知识与能力方面。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或书面表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使学生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材重难点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

(完整版)八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

八年级数学下册重难点、考点 9.3平行四边形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考点: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来解决有关线段、角、面积、周长等问题以及图形的全等、直线的位置关系等问题是中考必考的内容。题型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在综合题中经常涉及。 9.4矩形、菱形、正方形 重点: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关系 难点:平行线间的距离 考点:以考查各种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及其应用为主。单独命题时,主要以选择、填空、解答的形式出现;综合考查时,主要以探究、开放、阅读理解的形式出现。 9.5三角形的中位线 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难点:中点四边形 考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和性质是中考命题的重点,多与其他平面图形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 单独命题时以填空或选择的形式出现。 第十章分式 重点:理解分式的意义;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能够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分式的约分和通分;分式的运算;解分式方程,增根的来源及运用;如何用分式方程解决具体问题。 10.1分式 重点:分式的概念;分式有意义、无意义或等于0的条件。 考点:分式有意义、无意义或等于0的条件为中考热点,题型以选择、填空为主,或以综合性的题目为载体综合考查。 10.2分式的基本性质 重点:分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分式的约分和通分;分式恒等变形。 考点:分式的基本性质是中考中重要的考点之一,它是以后运算的基础,题型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 10.3分式的加减 重点:同分母分式的加减;异分母分式的加减。 考点:常与分式的化简、求值相结合,题型以选择、填空或分值不高的解答题为主。 10.4分式的乘除 重点:分式的乘除;分式的混合运算。 考点:分式的运算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重点考查分式的混合运算、分式的求值,有时和其他知识结合起来考查。题目有选择、填空和解答。 10.5分式方程 重点:分式方程的定义;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增根 难点:分式方程的应用。 考点:解分式方程和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都是中考命题的重要考点,大部分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也有一些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 第十一章反比例函数

西方经济学(下册)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下册 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修订)人:制定(修订)时间:2019年12月审核人: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三、课程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标任务 根据《宏观经济学》课程所面对的教学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掌握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从总需求变动角度说明均衡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和产生波动,以及如何向均衡状态调整;掌握IS-LM模型,在一般物价水平不变假定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分别达到均衡和变动的条件,以及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和变动所需的条件,重点是利率的决定以及利率在经济短期波动中的作用;掌握AD-AS模型,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含义及表示,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涉及的基本经济效应、推到、政策变动的影响和不同情况下对总供求产生作用的理论分析;掌握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掌握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掌握经济周期理论;掌握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的分析方法,能够运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开放条件下的效应;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掌握长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掌握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了解宏观经济学对境内及增长理论进行的较有影响的研究,掌握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2、技能目标 能运用基本经济变量对宏观经济进行刻画;较好的理解宏观经济复合市场运行及其相互作用、影响规律,分析宏观经济现象的本质原因和影响;掌握宏观经济分析基础工具与方法,能对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运行结果的影响展开分析;了解主要宏观经济学派,为今后深入学习宏观经济理论奠定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重在讲授宏观经济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培养起学生对现代经济理论的兴趣和经济学思维,并能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贯彻精讲的原则,突出重点,简化推导,图文并貌,重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 (3)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讲述中辅以一定量的习题讨论课,给学生出一定量的思考题和习题,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以提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课程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 (4)分析与总结相结合,宏观讲授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对讲授内容及时总结,对重点内容深入分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5)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评析。实事求是的分析宏观经济理论的优缺,重在学习和探讨。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GDP的内涵及其核算方法; 2、均衡国民收入的定义;均衡国民收入的实现条件和决定公式;乘数的推导和计算; 3、IS曲线的推导、斜率和移动;LM曲线的推导、斜率和移动;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的确定; 4、总需求曲线及移动;总供给曲线的类型;AD-AS模型及其应用; 5、失业的类型;通货膨胀的成因;菲利普斯曲线的内涵、特性和政策含义;长期和短期通货膨胀原因的解释; 6、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矛盾;货币乘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变动的效果; 7、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8、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经济增长的源泉;新古典增长模型;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八年级物理下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是 2、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作用效果: 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方向:跟形变的方向相反。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三、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大小:G=g g=9.8N/g。 3、方向:竖直向下。

4、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四、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五、二力平衡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叫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六、摩擦力 1、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产生的条件:①两物接触并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物体间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有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4、(1)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变滚动为滑动。(2)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少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变滑动为滚动;④加润滑油。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勾画重点,红色重点】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容:(1)选举中华人民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 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4、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 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第一届政协会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原因:①《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日。②以这首歌曲为国歌,能够时刻激励中国人民居安思危,继承传统,奋发图强 5、和平解放:(1)时间:1951年。(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 1、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1950年6月朝鲜战爆发),以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 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战斗英雄黄继光(上甘岭战役)、邱少云。 3、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1953年7月美国被迫 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4、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②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奋斗。 第3课土地改革 1、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时间地点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3、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 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工业化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 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但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印度。(我国工业十分落后)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重点总结重点难点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 不等关系 1. 一般地,用符号“<”(或“≤”), “>”(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 区别方程与不等式:方程表示是相等的关系,不等式表示是不相等的关系。 3. 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 非负数 <===> 大于等于0(≥0) <===> 0和正数 <===> 不小于0 非正数 <===> 小于等于0(≤0) <===> 0和负数 <===> 不大于0 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 (1) 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如果a>b,那么a+c>b+c, a-c>b-c. (2)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c b c a >. (3)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那么a-b 是正数;反过来,如果a-b 是正数,那么a>b;

如果a=b,那么a-b等于0;反过来,如果a-b等于0,那么a=b; 如果ab <===> a-b>0 a=b <===> a-b=0 a a-b<0 (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 三. 不等式的解集: 1.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 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多个,一般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与方程的解不同. 3.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 ①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圈,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②方向:大向右,小向左 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 1.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 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特别要注意,当不等式两边都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要改变方向.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考研数学重点难点归纳辅导笔记及概率易错知识点总结

考研数学重点难点归纳辅导笔记及概率易错知 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第一章集合与映射 1、集合 2、映射与函数本章教学要求:理解集合的概念与映射的概念,掌握实数集合的表示法,函数的表示法与函数的一些基本性质。第二章数列极限 1、实数系的连续性 2、数列极限 3、无穷大量 4、收敛准则本章教学要求:掌握数列极限的概念与定义,掌握并会应用数列的收敛准则,理解实数系具有连续性的分析意义,并掌握实数系的一系列基本定理。 第三章函数极限与连续函数 1、函数极限 2、连续函数 3、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阶 4、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函数极限的概念,函数极限与数列极限的关系,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阶的估计,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章微分 1、微分和导数 2、导数的意义和性质 3、导数四则运算和反函数求导法则 4、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及其应用 5、高阶导数和高阶微分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微分,导数,高阶微分与高阶导数的概念,性质及相互关系,熟练掌握求导与求微分的方法。 第五章微分中值定理及其应用 1、微分中值定理 2、L'Hospital法则 3、插值多项式和Taylor公式 4、函数的Taylor公式及其应用 5、应用举例 6、函数方程的近似求解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微分中值定理与函数的Taylor公式,并应用于函数性质的研究,熟练运用L'Hospital法则计算极限,熟练应用微分于求解函数的极值问题与函数作图问题。 第六章不定积分 1、不定积分的概念和运算法则 2、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3、有理函数的不定积分及其应用本章教学要求:掌握不定积分的概念与运算法则,熟练应用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求解不定积分,掌握求有理函数与部分无理函数不定积分的方法。 第七章定积分(1 6) 4、定积分在几何中的应用 5、微积分实际应用举例 6、定积分的数值计算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定积分的概念,牢固掌握微积分基本定理:牛顿5) 1、偏导数与全微分 2、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3、Taylor公式 4、隐函数 5、偏导数在几何中的应用 第二章多元函数的微分学(6可微,且求其可微的,且。 7、设由确定,求在(1,2,-1)处的导数应是变换的Jacobi矩阵,在处,此矩阵为,在列向量表示下,在(1,2,-1)处的导数就是将变换为的线性变换。[备注1:这一答案保持了原题用行向量叙述的方式。][备注2:当表示为,我们可得在处的—导数是:,即,故或,算子对向量的作用以相应的矩阵对向量的左乘表示。] 第三部分

最新八年级物理下册重难点

第七章力 1.力 重点:理解力的定义及力的作用效果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分析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难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考点: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描述 重点:了解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单位,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难点:通过实验让学生总结出力的三要素;标准规范的作图。 考点: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3.弹力力的测量 重点:知道什么是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考点: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使用及读数。 4.重力 重点: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了解重心的概念;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 难点: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尝试运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的结论。 考点:重力大小的计算、重力方向的应用及画重力的示意图。 5.摩擦力 重点:知道摩擦现象,了解摩擦力;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和防止摩擦的实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 难点:静摩擦的概念;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考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第八章力与运动 1.力的合成 重点:知道分力和合力的概念,知道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方法。 难点: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规律。 考点: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规律。 2.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重点: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会用惯性解释现象。 难点:探究“不受力物体怎样运动”的推理过程,解释日常生活中与惯性有关的物理现象。考点:解释惯性现象;惯性的利用与危害的防止。 3.力的平衡 重点: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学习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问题。难点:力的平衡的概念。 考点:二力平衡的应用。 4.力与运动 重点: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了解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人教八年级数学下册一次函数重难点轻松过关.docx

初中数学试卷 桑水出品 一次函数重难点轻松过关 1.已知直线y=mx+n,其中m,n是常数且满足:m+n=6,mn=8,那么该直线经过() A.第二、三、四象限B.第一、二、三象限 C.第一、三、四象限D.第一、二、四象限 2.一次函数y1=kx+b与y2=x+a的图象如图,则kx+b>x+a 的解集是. 3.张师傅驾车从甲地到乙地,两地相距500千米,汽车出发前油箱有油25升,途中加油若干升,加油前、后汽车都以10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已知油箱中剩余油量y(升)与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加油前油箱中剩余油量y(升)与行驶时间t(小时)的函数关系是y=﹣8t+25 B.途中加油21升 C.汽车加油后还可行驶4小时 D.汽车到达乙地时油箱中还余油6升 4.如图,一个装有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容器,从某时刻开始的4分钟内只进水不出水,在随后的8分钟内既进水又出水,接着关闭进水管直到容器内的水放完.假设每分钟的进水量和出水量是两个常数,容器内的水量y(单位:升)与时间x(单位:分)之间的部分关系.那么从关闭进水管起分钟该容器内的水恰好放完. 5.如图,直线2 3 3 + - =x y与x轴,y轴分别交于B A,两点,把AOB ?沿着直线AB翻折后得到B O A' ?,则点O'的坐标是( ) A B O O' x y

A .)3,3( B .)3,3( C .)32,2( D .)4,32( 6. “五一节”期间,王老师一家自驾游去了离家170千米的某地,下面是他们家的距离y (千米)与汽车行驶时间x (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当他们离目的地还有20千米时,汽车一共行驶的时间是( ) A.2小时 B.2.2小时 C.2.25小时 D.2.4小时 7.如图,直线y =3 4 x +4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把△A 0B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AO ′B ′,则点B ′的坐标是 . 8.在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是直线y=x 上的动点,A (1,0),B (2,0)是x 轴上的两点,则PA+PB 的最小值为 . 9.经统计分析,某市跨河大桥上的车流速度v (千米/小时)是车流密度x (辆/千米)的函数,当桥上的车流密度达到220辆/千米时,造成堵塞,此时车流速度为O 千米/小时;当车流密度不超过20辆/千米时,车流速度为80千米/小时.研究表明:当20≤x ≤220时,车流速度v 是车流密度x 的一次函数. (1)求大桥上车流密度为100辆/千米时的车流速度. (2)在交通高峰时段,为使大桥上的车流速度大于40千米/小时且小于60千米/小时时,应控制大桥上的车流密度在什么范围内? 10.山地自行车越来越受到中学生的喜爱,各种品牌相继投放市场,某车行经营的A 型车去年销售总额为5万元,今年每辆销售价比去年降低400元,若卖出的数量相同,销售总额将比去年减少20%. (1)今年A 型车每辆售价多少元?(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2)该车计划新进一批A 型车和新款B 型车共60辆,且B 型车的进货数量不超过A 型车数量的两倍,应如何进货才能使这批车获利最多? A , B 两种型号车的进货和销售价格如下表:

西方经济学第一章需求供给习题

第一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本章重难点包括: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需求(供给)的基本概念;比较静态分析;需求的价格弹性定义、种类及与销售收入的关系;其他弹性概念(供给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蛛网模型。 一、经济学基本概念 经济学是探讨人类社会如何经济地利用自然、社会资源以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欲望的科学。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决策者是理性的和经济资源是稀缺的这两个假设基础上的。 既有限又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称为相对稀缺资源,或简称为稀缺资源. 二、需求(供给)基本概念 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一种商品的需求量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商品的需求量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 需求的变动是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2、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的变动是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3、均衡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被称为市场出清状态。 三、比较静态分析 经济模型的变量分为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内生变量指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是经济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参数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往往被看成是外生变量。 静态分析指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数值求解内生变量数值的分析方法。比较静态分析指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的分析方法。

考研数学高数高效复习的重点

考研数学高数高效复习的重点 考研数学高数高效复习的重点 一、重视基础概念、理论 考研数学试题和前几年一样,以考查基础题目和中等题为主,因此对于高数,在平时的复习中,仍然要保持对基础概念、理论的重视,不要一味只做题,要及时从错题中找出自己基础中的薄弱环节,对照教材和复习全书查漏补缺。这个内容需要一直做到临考前。 二、把握好重难点 考研数学高数中的重、难点主要有: 第一章函数、极限、连续:1、求极限;2、无穷小阶的比较问 题;3、间断点类型的判断;4、渐近线。 第二章一元函数微分学:1、导数的定义;2、复合函数、隐函数 和参数方程的求导;3、方程的根的相关问题;4、微分中值定理;5、 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数三)。 第三章一元函数积分学:1、不定积分、定积分和反常积分的基 本运算;2、变上限积分的相关问题;3、利用定积分求面积和旋转体 的体积。 第四章多元函数微分学:1、多元函数的连续性、偏导存在以及 可微三者之间的关系;2、复合函数和隐函数求偏导,特别是抽象函 数的偏导;3、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最值问题。 第六章常微分方程:1、求解微分方程的基本方法(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齐次微分方程和二阶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2、关于微分 方程的综合题(例如:变上限积分与微分方程的结合,二重积分与微 分程的结合);3、关于微分方程的应用题(例如:几何应用)。

第七章无穷级数(数一和数三):1、关于常数项级数判敛的选择题;2、幂级数的收敛域、收敛半径和收敛区间;3、幂级数的展开与 求和。 三、对后期复习进行整体规划 基础阶段全面复习(现在~6月)主要目标是系统复习,夯实基础,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内涵与外延弄清楚,加强对知 识点的把握,提高解题速度及正确率,为后期的阶段复习做充足的 准备。 强化阶段熟悉题型(7月~10月)通过辅导资料,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对基本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这个阶段是考生数学能否考高分 的关键,大家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在建立知识框架的基础之上, 全面了解各章各节的重点、难点和易考点。 冲刺阶段查缺补漏(11月~12月中旬)通过真题的练习,查缺补漏。注重错题的掌握。这段把要时间留给历年真题,必须把历年的 真题彻底做几遍,一定要熟练掌握;如果前期的基础复习工作没有做好,也可以适当的处理完。 四、坚持不懈 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除了有合理的计划、良好的心态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在考研的复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低潮或者迷惑,但是不要放 弃考研,找到合适的途径度过低潮,坚持向自己的梦想前进。 一阶基础全面复习(3月~6月) 二阶强化熟悉题型(7月~10月) 三阶模考查缺补漏(11月~12月15日) 四阶点睛保持状态(12月16日~考试前) 二、参考书目: 必备参考资料:

【重点】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复习提纲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比如: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物体由运动到静止、物体运动速度由快变慢、物体运动速度由慢变快。)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二者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要同时有两个物体,它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力,也就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同时存在。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①发生弹性形变;②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