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方向的判读(教案)

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方向的判读(教案)
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方向的判读(教案)

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方向的判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数学中球面距离的定义,利用地利中地球的自转方向、纬度、经度的概念,来判断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的走向。

能力目标:建立空间立体感,真正理解两点间最短航线的走法。

情感目标:在实际问题中探索新知识,成功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

培养空间立体感,迅速找到大圆的劣弧,再进行同纬度、同经度、赤道或相对经度、晨昏圈上的点的最短航线方向的判读。

三、教学难点

真正理解两点间最短航线的走法,遇到多种不同情况的有关习题时能够迅速正确的作答。

四、教学方法

读空间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讲练结合,理解大圆的劣弧与方向的判读。

五、教具: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内容

【导入】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方向的判读,是高考的一个考点,与数学中的球面距离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在高二讲经纬网时曾经提到过,平时做题时也时常遇到,但是有很多同学经常出错误。就我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大家缺乏空间想象能力,机械地记一些结论,没有真正理解,所以,有必要把这个问题单提出来做一个系统地讲解。

【具体内容】

1、最短航线的判读:

数学: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为两点所在大圆的劣弧。

大圆:球面上任意两点与球心所确定的平面与球面相交所得的圆。

2、方向的判读:

地理:①通常地图中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③根据经纬度确定南北方向

3、读图理解大圆圈

图示圆弧是否属于大圆?

判断图中各点之间是否为最短距离:AB、CD、EF

图中甲乙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4、具有地理意义的几个大圆:经线圈、赤道、晨昏圈

5、结合地理知识进行两点间最短航线方向的判读

①经线圈上

●同一经线上:正南或正北

●经度相对:过较近的极点

②赤道上:正东或正西

③晨昏圈上:a、在晨线上b、在昏线上c、分别在晨线和昏线上

④其他两点间最短航线方向的判断

a、同一纬线上:

南北方向的判读:北半球偏北,南半球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读:

Ⅰ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结合图形)

Ⅱ根据经纬度:同为东经,度数大的在东边

同为西经,度数大的在西边

一个为东经一个为西经,看二者的度数合是否超过180,

若小于180°东经度在东边,

若大于180°西经度在东边。

b、其他任意点

根据地图上的方向判断方法,很少考查。

八、知识回顾(投影板书)

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方向的判读

1、最短航线的判读

2、方向的判读

3、读图理解大圆圈

4、具有地理意义的几个大圆:经线圈、赤道、晨昏圈

5、结合地理知识进行两点间最短航线方向的判读

①经线圈上

②赤道上

③晨昏圈上

④其他两点间最短航线方向的判断

a、同一纬线上:南北方向的判读

东西方向的判读

b、其他任意点

九、随堂练习(见投影)

作业巩固:练习册相关习题

地球上的水循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水的多种状态变化。 (2)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对环境问题和水资源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三、教学难点 建立“水循环”的大图景,并把它与各种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器材 烧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碘。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请四位同学分别回答四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举例。前面学习了固体和液体的相互转化,液体和气体的相互转化。通过樟脑丸放久了会变小的事例引出固态可以直接变为气态。同理气态也可以直接变为固态。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P107页第二段内容。 2、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 取一个烧瓶,里面放少量的碘,用橡胶塞盖紧烧瓶口,对烧瓶微微加热,让学生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停止加热,仍然注意试管中碘的状态变化。 3、举例说明,在哈尔滨地区的冬天,温度常在-100c左右,洗了衣服很快就结成冰了,但放在阳光下,一样可以将衣服晒干。说明固态可以直接变为气态。夏天的冰雹通常都是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冰雹。说明气态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固态。 4、为什么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会变暗,让学生讨论得出结果。教师进行校正。 5、地球上的水循环 借助地理地球上的水循环模型展示给学生看,并通过网上资源展示丰富多彩的水的物态变化的信息,让学生确认水的三种状态不断地相互转化的过程关乎万物生存和人类的发展。 6、来自极地的报告 分组讨论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 (1)水污染及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2)淡水资源和全世界淡水储量。 (3)列举家庭生活中用水途径。 (4)举出所有可能的节水方法。 (三)布置作业:请回家收集你家一天大概要用多少千克水?并谈谈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你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上的水_苏教版

教学设计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教学目标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1、了解地球上的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和与水有关的自然景观。 3、知道什么是“水污染”,了解污染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造成的灾害。

4、学生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并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以及认识节水标志。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形象的比喻以及学生的动手行动来深刻理解体会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缺乏。 四、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多媒体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1、地球上水的分布 2、水污染现象 3、水浪费现象 实物道具:烧杯、汤匙、滴管;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所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的星球是哪个星球吗? 生:地球。 师:老师带领大家到世界各地去走走.(播放课件) 师:如果你的眼睛够亮,你会发现老师带你来的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四川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10讲大气运动与降水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2017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 1.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水平1-4] 1.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1.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人地协调 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运用区域、等降水量线图,说明降 水的时空变化[水平1-4] 2.1说明某地降水量分布和变化规律[综合思维、区 域认知] 2.2分析某地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综合思维、区域 认知] (四川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10讲大气运动与降水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知识体系构建] [主干知识整合] 一、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的形成 (用箭头在图中标出空气运动的方向) (1)垂直运动 ?? ? ??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 B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 (2)水平运动 ?? ? ?? ?? ? ?? A地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B地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由高压流向低压 [易误辨析] 1.气温越高,气压越低吗?为什么?

提示不是。比较气压值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也越低。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 (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1)成因分析——山坡的冷热变化是关键。 (2)影响与应用: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污染工业。 3.城市风 (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2)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

1.1 地球上的水 教案5(浙教版八上)

第一节水在哪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知道水的存在状态。 (2)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交流探讨,体验水无处不在。 (2)通过读图分析等活动,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一系列挑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中养成对知识“乐学、乐用”的积极心向。 (2)通过对淡水资源分布、储量和水的重要性的学习,认识保护水资源的迫切性,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初中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以经验为基础,而对于抽象的知识点则难以理解掌握。所以本节课通过水循环的Flash动画,使学生较直观形象的去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水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四、教学安排:2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改理念作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

教案浙教版八年级上册11地球上的水

教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1地球上的水【激趣导入】 听说同学们都很聪明,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条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邀请它来。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 预设: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地球上的水。 【新课讲解】 一、水的分布 出示地球图片:让学生观察眼前呈现的大部分面积是什么颜色的?发现大部分都是蓝色的海洋,说明水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 出示课件:地球上关于由水构成的魅力风光(包括晶莹剔透的冰川)图片。学生观看,联想生活中的水都分布在哪些地方? 预设:河流、海洋、湖泊、冰川、地下…… 小结:根据它的分布不同,我们把地球上的水分为四大类:海洋水、陆地水、生物水、大气水。大部分都是海洋水,出示各类水体的分布示意图,讲解各类水体所占的比例。(海洋水是96.53%,地球上的淡水是2.53%) 能力挑战1:找出我们可利用的淡水有哪些(区分地球上的淡水和可利用淡水之间的区别)? 小结:引导学生自主看水的比例图,找出可利用的淡水只有湖泊淡水、河流水、浅层地下水。 课件出示:一杯水(地球上全部的水),一汤匙水(地球上的淡水),一滴水(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 能力挑战2:你能证明空气中存在水吗?同桌之间相互讨论。 预设:放久了的饼干会变得潮…… 小结:地球上的水是以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形式存在的。 二、水的循环:

创设情境“问渠哪得清是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在哪里?为什么会有源源不断的水送来呢?是什么力量将它送来的?我们一起跟着水去旅行。 让学生作为水分子的身份进行旅行,亲身体验水循环中水的状态变化。用Flash动画展示: 一、(海洋与海洋之间的动画):海水不断蒸发,天空中的云层不断增厚,变黑,到一定程度后,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 思考:海洋水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它分布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液态变化为气态,再变为液态,从海洋水变为了大气水,在转化成海洋水。 二、(陆地与陆地之间的动画):河水、湖水不断蒸发,植物蒸腾,天空中的云层不断增厚,变黑,到一定程度后,电闪雷鸣,陆地上下起了大雨。 思考:陆地水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它分布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液态变化为气态,再变为液态,从陆地水变为了大气水,在转化成陆地水。 三、(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动画):海水不断蒸发,形成云层,向陆地上空输送,陆地上空中的云层不断增厚,到一定程度后,电闪雷鸣,陆地上空下起了大雨。水往地下渗透,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思考:水的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它分布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液态变化为气态,再变为液态,从海洋水变为了大气水,在转化成陆地水。 提问:说一说水循环有哪些环节? 预设:蒸发,降水…… 【组织活动】 4人为一小组,画一画水循环示意简图,标注主要环节 取一小组的简图投影,其他小组找问题所在。 PPT出示正确的水循环,简单讲解各个环节水状态的变化以及位置的转变(由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 【小结】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必修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气候变暖是第一部分内容的核心。人为因素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自然规律,人为因素在其中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因此,要正确地分析人类在气候变暖过程中所能起的作用,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作用,首先应该从宏观背景上了解气候变化大的规律,从而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规范我们自己的行为。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的重点在“影响”上,而有些影响可能尚未发生,是预测性的。教材中主要讲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可能影响:沿海低地可能被淹、不同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可能有减有增、自然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可能会增强、水资源的不稳定和供需矛盾可能会增加。 “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类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它,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采取应对措施。人类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活动中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而施加的,因此,教学要从如何减少温室气体这个主题围绕着起来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从各温度带代表性气候变化中发现问题,并寻找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地球上的水》教案1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教学方法: 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向大家表达自已的发现和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 1、教材配套录相资料、各种美丽水体的图片;烧杯、小勺、滴管。 2、学生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水的有关 措施。 教学重点: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 教学难点: 分析数据,理解地球上缺乏水资源。 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我们认识水的神奇功能,它会向上爬、会团结、会喷射、会托举,还可以溶解许多物质,水对我们人类真是太重要了。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里呢?我们厦门市是一个海岛,四面都是大海,我们的水资源真的是多到用不完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课《地球上的水》。 一、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 、教师导入:(观看地球仪)同学们,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积是什么颜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吗?那就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水。它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实,水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水景图。 2、教师课件出示几幅美丽水景的图片,先问学生:你知道这是哪里吗?看到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再请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美丽水景的事情告诉大家。 3、教师小结: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的水给自然界带来的种种奇观,

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姿,给我们生活带来欢乐,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效益。 二、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想一想;地球上的水多吗? 2、给课本P36的地图空白处涂上蓝色代表地球上的水。说说涂完后的感受。 3、教师讲解: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各占地球表面的比例,地球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水球。 4、想一想:地球上的水都能用吗? 5、教师讲授:尽管地球表面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6、教师地球上水的分布情况(课件展示水的分布图)。,再次强调水资源的匮乏。 7、教师指导学生参照教材第36页上图,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别取出“地球上的水”、“淡水”、“可开发利用的淡水”。 (1)学生分组活动。 (2)学生汇报动手做后的感受。 三、了解水污染情况及处理方法 1、说说自己周围水的状况。 2、提问:你们周围的水是怎么被污染的?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3、学生讨论。 4、(看课件)教师讲解:农作物上喷洒农药、施加化肥、工厂中排放有毒气体,生活中乱扔垃圾等人类活动都会对水源造成污染,严重时将导致动植物死亡,人体中毒得病。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四、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你能为节水做些什么? 2、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总结归纳。 4、教师小结:节水是全社会的大事情,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树立“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思想。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节约用水小标兵!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5.4地球上的水循环

5.4 地球上的水循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并能解释对应的生活现象; 2、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状; 3、了解水对人的重要性,同时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身边的物态变化 3、学会与同伴进行合作、讨论、分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鬼斧神工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播放视频:雾凇 复习:四种物态变化 观看视频 回顾已经学习过的 知识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二、新课教学(升华)师:固态与气态之间 能否直接发生变化 呢?用准备好的器 材进行实验:装有碘 颗粒的试管、一杯热 水,将试管放入热水 中,观察并记录碘的 状态变化 师:请同学分享实验 现象 师:固态加热不是会 熔化吗?有液态碘 出现吗?为什么没 有呢? 师:同学猜测与温度 有关,那我们就来测 测热水的温度。 师:热水多少摄氏 度? 师:老师还去查了碘 的熔点和沸点,同学 们能结合测量的结 生:将装有碘颗粒的 试管放入热水中,观 察并记录碘的状态 变化 生:加热前,碘是固 态 加热时,碘由固 态直接变为了气态, 是吸收热量 生:没有液态碘出 现,可能跟温度有关 生:用温度计测出热 水温度 生:70摄氏度左右 生:碘熔化需要达到 熔点,而热水的温度 只有70℃,低于熔点 学生实验,观察实验 现象,由充分的感性 体验上升为理性思 考 与熔化形成对比,引 发学生思考,有效地 区分熔化和升华,进 一步理解升华

果给老师解释一下 碘为什么没有熔化 吗?(碘的熔点: 113.5℃、碘的沸点: 184.35℃) 师:物质由固态直接 变为了气态的物态 变化,我们称为升 华。 和沸点,所以碘颗粒 是由固态直接变为 了气态 二、新课教学 (凝华) 师:请同学们将试 管从热水中取出, 冷却一会儿,观察 试管内碘的状态变 化 师:试管壁上附着了 什么? 师:所以实验记录是 什么? 师:物质由气态直接 变为固态的物态变 化,称为凝华 生:观察到紫色变 淡,试管壁变成了紫 色 生:试管壁上出现了 固态碘 生:冷却前:碘是气 态 冷却时,碘由气 态直接变为了固态, 放出热量 进一步实验,认识凝 华 新课教学 (升华凝华应用) 师:观察生活中的现 象,说出对应的物态 变化 1、用了一段时间的 樟脑球变小 2、冬季,雪人没有熔 化却变小 师:以上都是升华现 象,同学们还能举出 生活中的一些升华 生:升华,樟脑球放 在衣柜中会有一股 味道,检查樟脑球变 小,并未熔化,由固 态变为了气态,是升 华现象,吸收热量。 生:升华现象,吸热 生:冰冻的衣服也可 以晒干;干冰放在空 气中会升华;永久了 学以致用,利用所学 解释生活现象

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教案

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教案地球上 的水》教学设计 高坪七小姜小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2、知道大部分的水污染是人类造成的,污染的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都有害。 3、了解浪费水的现象和节水方法,学习做净化水的实验,形成初步的节水意识和获取干净淡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形成节水意识。 难点: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理解地球上缺乏淡水资源。 三、教学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净化水的实验器具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咱们先来猜个谜语,好吗?(课件出示谜面后师说:谜面是这样的):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水)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水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了解地球上的水。课件出示课题。 (二)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1、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地球上哪些地方有水吗?把你们所知道的说出来(学生答)孩子们说得都非常好,但孩子们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下面我们边看大屏幕边听老师介绍(课件出示图片):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暗河中。地下暗河及冰川是我们平常不多见的,但在它们中间也蕴

藏了大量的水。 2、观后小结:孩子们,美吗?是呀,水把大自然打扮得多么的绚丽多彩! 3、谈话:孩子们,你们知道地球上是陆地的面积大还是海洋的面积大吗?好跟着老师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这是展开的地球平面图,蓝色的部分表示地球上的水,你们发现了什么? (三)认识淡水资源的缺乏 1、谈话:哇,地球上的水真多!孩子们,你们肯定会认为,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水,那我们用水就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吧!老师要对你们说的是,不是这样,尽管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海洋,这么多的水,可真正能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水很少很少。不知道原因吧,听老师给你们介绍(课件出示):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是海洋里的咸水,这样的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灌植物,也难以用于工业。我们人类能直接使用的水必须是淡水,而地球上的淡水大部分又储藏在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很难利用,大气中还有小部分看不见的水蒸气,也难以使用,这样就只剩河流、湖泊和少部分浅层地下水可供人类直接使用。 2、谈话:这样吧,给你们打个比方:(课件演示)如果我们把地球上的水比作一个圆,其中海洋和咸水中的咸水占了97%,而淡水只占3%。再来看,我们又把这少得可怜的淡水再看做一个圆,有76%是被冻结在了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还要除去水蒸气和深层地下水,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就只有这么一点。孩子们,从这个的比方中,你们有没有意识到什么?(地球上的水又太少了) 3、如果孩子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我们再来做一个比较(课件演示)如果地球上的水相当于一杯水,其中淡水只相当于一汤匙的水,而易于人们开发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于一滴水。 (四)了解水污染情况及处理方法 1、谈话:可令人痛心的是,就这么一滴水,却被地球上的人类自己给污染了,糟蹋了。 2、谈话:“污染”是什么意思呢?(课件出示)书上给出了意思,老师把它打在了大屏幕上:如果水中溶解了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水就被污染了。 3、提问:孩子们,平时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家乡周围有水污染的现象?它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2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势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三、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水平运动 四、难点: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 五、授课过程: 课前学习准备活动:布置每个学生收集最近一段时间气温日变化数据。要求对12 :00 和14 :00 两个时刻的气温做数据记录和对比。得出午后14 :00 的气温比正午12 :00 的气温还要高的结论。 新课引入:为什么一天最热的时刻不是在太阳高度最大的正午12 :00 ,而是稍后的14 :00 ?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表活动:结合下图和表格分析: ?分别用红色和蓝色表示热辐射的波长。红色表示短波辐射,蓝色表示长波辐射。 ?根据资料思考: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表吸收?为什么? ?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 ?在下图中用1、2、3等数字按顺序标出热辐射从太阳、地面到大气的主要传导过程。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补充资料:大气不同成分对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吸收的情况。 讲述: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 板书: 1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球保温 思考: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显示图: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 思考: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地球上的水》教学反思 本节课使用了交互式白板来辅助教学,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充分发挥交互式白板的强大功能,感觉是比较成功的。 一、通过大量图片、视频的播放,引起视觉冲击,引发思维,激发探究欲望。 上课开始,我提问:你知道地球上的水都发布在哪里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播放大量地球上水的图片,并播放了“地球上的水”的视频,记录和补充了学生的思维空白。 后来,在教学“淡水资源的珍贵和水污染的危害”时,也播放了大量图片,这些色彩清新、充满震撼力的图片,不仅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而且给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一扇窗,引发思考,激发了探究欲望。 二、充分利用交互式白板的注解、编辑功能,实现对重难点的突破。 在认识“淡水资源的缺乏”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理解地球上的淡水只有3%,可用的淡水更少时,通过动态出示圆形统计图,再逐次分块,用白板感应笔配以勾画、圈点、书写填空,并用“一杯水”、“一勺水”和“一滴水”进行了比喻。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对“地球上的水”、“淡水”、“可开发利用的水”三者之间

的数据差距感到震惊,他们没料到可用的淡水会少到这种程度。节约水、珍惜水的情感油然而生。本课的重难点也迎刃而解。 三、展台展示学生调查成果,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实践能力。 水污染现象就存在于我们身边。课前,我让学生去调查我们周边的水的情况,收集信息,学生兴趣高涨。再利用交互式白板的展台展示功能,将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交流。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发现我们本地的河水受到了污染,并找出了大致污染源,这比教师在课堂上讲述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实践能力,而且能从自己做起,知道自己和人们的哪些行为使水受到了污染,从而知道如何保护水并付诸行动。 以上是在本节课中用白板来辅助教学感觉比较好的地方,当然,还有很多不足,如:对白板的使用方式还比较单调,运用还不够灵活,缺乏对白板功能的挖掘和利用等,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和改进。

高一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 【教学媒体与教具】

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

三年级下册教案37地球水的星球

7.地球—水的星球 【教材简析】 《地球—水的星球》这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七课。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太阳和月球有了比较好的认知,还专门用一个韦恩图去整理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本节课要用科学方法了解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激发学生思考地球的独特之处。 探索板块,主要有四个部分,首先是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特征。第二,让学生注意到海洋集中了地球上大部分的水,河流湖泊也有水资源。第三,通过数格子的方法量化陆地与海洋的面积。第四,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比较地球与太阳、月球的相同与不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陆地和海洋的大小比例有个大致的了解——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对丰富的液态水带来的好处有清晰的认识。 拓展板块,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星球上有没有水是探索生命的重要依据。 【学情分析】 在前面6课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掌握了太阳与月球的异同点。但是,对于地球的特征,学生还没有深入地学习。他们对于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以及探索水在地球上所占比例的认识还不到位。在他们已有知识的体系中还没有建立起地球与太阳、月球的异同之处,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本课时要完成的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 2.了解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3.理解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收集证据。 2.能耐心观察地球仪和世界地图,整理记录陆地和海洋的相关信息。 3.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鲁京津琼)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学科关键能力提升3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鲁京津琼)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学科关键能力提升3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3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典例1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却又多雾潮湿。首都利马纬度低,却又“四季如春”。下图为“秘鲁的区域图”和“利马的气候资料统计图”。据材料回答下题。 秘鲁首都利马气候具有少雨、多雾特征,试分析其成因。 答案少雨:该地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降水少;沿岸寒流减湿作用明显。多雾:临近海洋,水气充足;沿岸寒流降温作用明显,水汽易凝结成雾;冬季近地面气温低,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浓雾扩散。 解析该地位于东南风背风坡,降水少。沿岸寒流减湿作用明显,所以气候少雨。多雾天气,要从雾的形成条件分析,包括水汽、降温、逆温等因素。该地临近海洋,水汽充足。沿岸寒流降温作用明显,水汽易凝结成雾,冬季近地面气温低,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浓雾扩散,所以形成多雾天气。 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与本章相关的哪些信息? 答案秘鲁降水少,多雾;秘鲁主要位于6°S~18°S之间的大陆西岸;利马位于大陆西海岸;利马气温介于15℃与20℃之间,降水较少,7、8月略多。 典例2(2019·广东湛江模拟)我国民间以农历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但气象学上通常把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的第一天视为春季的开始。读“我国各地平均入春时间等值线分布图”,回答下题。

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平均入春时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纬度位置 C.海陆分布D.大气环流 答案 B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入春时间等值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自南向北,纬度越高,温度越低,入春时间越迟,因此影响入春时间最主要的因素为纬度位置。B正确。 思考:你从上题材料和设问中解读到哪些与本章相关的信息? 答案入春时间等值线类似于等温线,若折算为同一日期,越往北等温线的数值越小,即温度越低;设问地点仅限于我国东部地区。 典例3(2019·安徽合肥模拟)下图为“安徽省某日14时和20时天气形势图”。据此回答(1)~(2)题。 (1)从14~20时,合肥( ) A.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小 B.风向变得相反,风力变大 C.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大 D.风向变得相反,风力变小 (2)根据图示信息推测( ) A.14时宿州气温比合肥高B.14时宿州降水比合肥少 C.20时合肥空气质量好转D.20时黄山受冷气团控制 答案(1)C (2)C

最新科学:1.1《地球上的水》教案(华师大七下)

第一节地球上的水 教学要求: 1.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常识,使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 2.使学生初步了解水的污染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 3.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4.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教学重点:1.水的存在与作用。 2.节水与防止水污染。 教学难点:水的含水量比例、水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70%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大水球”。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引入: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有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江河、皑皑的冰峰、飘落的雨雪……水变幻着各种形态,存在于地球各处。 提问1: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可以在哪里获得水? 学生回答 包括:除了大陆的表述,还要在海岛上、沙漠中、森林里等人们怎样去获得水?如果一个人在遭到干渴甚至威胁到生命的时候,他会如何去获得水? 提问2:上述同学们所列举的各种水,我们该如何分类呢? 学生讨论 总结: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 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体水(冰雪)、气态水(水汽)和液态水 2. 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3. 按对生命的作用分为:生物体内的水和生物体外的水 4. 按存在空间可分为: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细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一、海洋水 回忆:我们在第一册学习“地球”时已经了解到从地球上面看,地球的表面有71%是海洋,只有29%才是陆地。那么,能不能用这个数据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水最多呢? 答:不能。因为,面积和体积(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表示地球上的还说数量呢? 因此,经过科学家的计算: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这不仅是因为海洋有辽阔的面积,而且

水循环教学设计说明

《水循环》教学设计 地理组春 【课题】高中地理必修1《水循环与洋流》的水循环部分。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地球上水体的组成和水资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3、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通过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6、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认识人类活动应正确运用水循环原理、遵循自然规律,从而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一、背景分析 1、《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理念: 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解读课标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

地球上的水教案

地球上的水教案

《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高坪七小姜小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2、知道大部分的水污染是人类造成的,污染的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都有害。 3、了解浪费水的现象和节水方法,学习做净化水的实验,形成初步的节水意识和获取干净淡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淡水资源的缺乏,形成节水意识。 难点: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理解地球上缺乏淡水资源。 三、教学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净化水的实验器具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咱们先来猜个谜语,好吗?(课件出示谜面后师说:谜面是这样的):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水)

就只剩河流、湖泊和少部分浅层地下水可供人类直接使用。 2、谈话:这样吧,给你们打个比方:(课件演示)如果我们把地球上的水比作一个圆,其中海洋和咸水中的咸水占了97%,而淡水只占3%。再来看,我们又把这少得可怜的淡水再看做一个圆,有76%是被冻结在了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中,还要除去水蒸气和深层地下水,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就只有这么一点。孩子们,从这个的比方中,你们有没有意识到什么?(地球上的水又太少了) 3、如果孩子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我们再来做一个比较(课件演示)如果地球上的水相当于一杯水,其中淡水只相当于一汤匙的水,而易于人们开发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于一滴水。 (四)了解水污染情况及处理方法 1、谈话:可令人痛心的是,就这么一滴水,却被地球上的人类自己给污染了,糟蹋了。 2、谈话:“污染”是什么意思呢?(课件出示)书上给出了意思,老师把它打在了大屏幕上:如果水中溶解了对人体和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水就被污染了。 3、提问:孩子们,平时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家乡周围有水污染的现象?它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4、谈话: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发现,同学们对“水污染”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具体地说,(课件介绍)“水污染”主要可分为“农业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三大类。(农业上喷洒农药、施加化肥,工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备课详案

1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课时、大气及地面受热过程 一、大气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大气吸收的太阳能主要转化为热能。此过程为太阳暖大地 2、太阳辐射达到地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部分被反射回宇宙空间,部分被吸收。地表吸收的太阳能部分转化为热能,部分转化为化学能储藏于生物体内。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再把热量传给大气。此过程为大地暖大气。故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会被大气削弱一部分,这种削弱作用具体表现为反射、散射和吸收1、吸收: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大气中的臭氧会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这导致平流层的气温因海拔上升而升高,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会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部分。 2、反射:大气的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主要载体是天空中的云层,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3、散射:散射的主要载体是空气分子和尘埃,空气分子的散射是有选择性的,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因此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红橙色光最不容易被散射,因此傍晚的天空呈现红色,颗粒较大的尘埃的散射是无选择性的,因此如果天空中灰尘太多,天空看起来是灰蒙蒙的。 二、地面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达到地表,给地面增温,此现象主要在白天发生。 2、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同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此形式在夜晚表现较明显。(大气逆辐射在白天的时候最强,但是白天由于有太阳辐射,所以对地面升温效果不明显) 三、影响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 1、太阳高度角 ? ①太阳高度角不同,等量太阳辐射分布的面积不同,角度越大,能量越集中,反之 越分散 ? ②太阳高度角不同,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削弱的程度就不同。角度越大则 经过的大气路径越短,被削弱的少;反之越多。 ? 2、海拔高度 ? 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路径短,被削弱的越少,达到地面的 就越多。 ? 3、天气状况 云量越少,云层越薄,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越少,达到地面的就越多;反之越少 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随时间、纬度而变化 ? 1、时间变化: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刻是正午,此时太阳辐射最强,日出和 日落太阳高度最小,此时太阳辐射最弱,因此,正午的气温要明显高于日出和日落时。 ? 2、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不是正午,而是下午14时左右,因为大气的直接热源不是太 阳,而是地面,地面把吸收到的热量辐射给大气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正午不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 ? 3、纬度变化: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因此全球的热量变化状况是, 从赤道向两极地区递减。 1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赛组别高中理科组 课程名称自然界的水循环 指导教师何红 参赛队成员朱杰飞、胡成相、黄启芬、杨桃、张兴兰

目录 1.教案.................................................... 1-15 2.学案................................................... 16-21 3.选用教材封面复印件 (22)

授课学科地理授课 年级 高一授课 时间 2011年5月28日 授课内容(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课 型 新 课 课 时 1 课时 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 本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它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解读本标准,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课堂学习应落实在示意图上,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第二,“标准”不要求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 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 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第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 “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 的一般要求。 第四,本标准把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陆地各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