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t图像与vt图像

高中物理t图像与vt图像
高中物理t图像与vt图像

高中物理x-t图象与v-t图象全解

(一)x-t图象

1.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x-t图象并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

2. 若图线为一条直线表示物体的速度不变。

A.速度大小判断:直线的倾斜速度反映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倾斜程度越大,位移随时间变化得越快,运动越快;直线的倾斜程度小,位移随时间变化得越慢,运动越慢。即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

B.速度方向判断:向上倾斜的直线表示沿正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向下倾斜的直线表示沿负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表示物体静止。

3. 凡是曲线均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特点: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图象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大小。

说明:

①物体开始运动的初始位置由t=0时的位移,即纵轴的截距决定。图线与时间轴的交点表示物体回到原点。

②随着时间的增大,如果位移越来越大,则向前运动,速度为正,否则反向运动,速度为负。

③区分位移和速度的正负方向的方法:位移方向是相对于坐标轴的原点,用“+”“-”号来表示,“+”表示质点在原点的正方向的一侧,“-”表示质点位于原点的另一侧,位移由“+”变为“-”并不表示质点的运动方向的改变。运动方向即速度方向用x-t图象中直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直线斜率为正,表示质点在向正方向运动,直线斜率为负,表示质点向负方向运动。

④如果几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图线的交点表示物体相遇。

4、斜率:表示直线相对于横轴的倾斜程度。直线与横轴正半轴方向

的夹角的正切值即该直线相对于该坐标系的斜率(90°<α<180°时,

斜率为负)。对于一次函数y=kx+b,k即该函数图像的斜率。

k=tanα=Δy/Δx ∣k∣越大,倾斜程度越大

k>0,0<α<90° , 直线“上坡”

k=0,α=0°,直线y=b,平行于x轴

k<0,90°<α<180° , 直线“下坡”

(二)v-t图象

1. 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任一时间段对应的位移大小可以用直线与所对应的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来表示。图形在t轴上方时位移的符号为正,图形在t轴的下方时,位移的符号为负。

2. 图象上横截距表示速度为零的时刻(不是回到原点!),纵截距表示物体运动的初速度。

3. 图象上的点表示某时刻质点的运动速度。交点不表示两物体相遇,而是表示此时刻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也相同。

4.※判断加速减速:(1)速度的大小随时间增大,则加速,速度的大小随时间减小,则减速。(如

⑦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2)当加速度与初速度相同时为加速,反向时为减速。

(3)斜率为正,物体加速运动,斜率为负,减速。

判断速度方向:当图线位于t轴上方时,v的方向为正,图线位于v下方时,v的方向为负。

5、※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和初速度方向相同的物理量前加“+”号(一般省略),和初速度方向相反的物理量前加“-”号。

6、在v-t图象中,在某段时间内位移的大小等于图线与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的大小。

图象图象

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图线的倾

斜程度)表示速度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图线的倾斜程度)表示速度变化率

②表示物体静止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表示物体静止表示物体静止

④表示物体自x

位置向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表示物体以v

的初速度向正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⑤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物体此时刻相遇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物体此时刻的速度是相

同的

⑥t

1时刻的位移x

1

t

1

时刻物体的速度v

1

⑦与④平行,表示速度相同与④平行,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程度相同

但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注:“│”表示该秒末物体的位置。

(四) 追及、相碰问题

追及、相碰是运动学中研究同一直线上两个物体运动时常常涉及的两类问题,也是匀速直线运动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1、追及、相碰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上时处在同一位置,常见的情形有三种:一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匀速的物体乙时,一定能追上,在追上之前两者有最大距离的条件是两物体

速度相等,即V

甲=V

。二是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乙时,存在一个恰好追

上或恰好追不上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即V

甲=V

。此临界条件给出了一个判断此中追赶情形

能否追上的方法,即可通过比较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的速度大小来分析,具体方法是:假定在追赶过

程中两者能处在同一位置,比较此时的速度大小,若V

甲>V

,则能追上,若V

,则追不上,如果

始终追不上,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两物体的间距最小。三是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情形跟第二种相类似。

两物体恰能“相碰”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等

2、解“追及”、相碰问题的思路:

解题的基本思路是:

1.根据两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的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高中物理摩擦力公开课教案设计人教必修1

3.3 摩擦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条件,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静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降擦力的概念。 4、了解滚动摩擦力和流体阻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 长方体木块(每组3块),弹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两个学生一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实验,提问学生复习摩擦力概念。 学生活动:将手放在桌面上,由静止开始向前移动,体会手受到的阻力。建立摩擦力概念。点评:通过实验建立静摩擦力概念。 (二)进行新课 1、对“静摩擦力”的学习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弹簧秤有读数?得出静摩擦力概念 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产生静摩擦力?让学生思考讨论。 让学生重复刚才实验,注意观察弹簧秤读数,发现问题,得出最大静摩擦力概念和静摩擦力范围。(0<F≤Fmax= 学生活动:将木块置于水平桌面上,用细线连接木块和弹簧秤,用力水平拉弹簧秤,不要使木块移动,并读数。回答问题:桌面对木块有阻力作用。 思考讨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相对运动趋势。 重复实验,慢慢拉动木块,注意观察弹簧秤读数(木块刚开始移动时读数最大)。

高中物理必修1摩擦力 教案

3-3.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磨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磨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到摩擦因数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μN。 2.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 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三、教具 1.演示教具 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砝码。 2学生实验材料 每两位学生一组:物块一块、测力计一只。 3.投影仪、投影片。 四、主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对于每一种力我们都要掌握它产生的条件,会计算力的大小,能判断力的方向。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种力:重力和弹力。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在这三种力中摩擦力较难掌握。 (二)教学过程设计 1.静摩擦力 演示实验: 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是挂509破妈时,物块 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 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断的? 当悬挂的破码增加到1009时,物块仍保持静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奥利给加油吧同学们一给我里giao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

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通过改变摩擦力的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和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引入:现在我们进行一项有趣的比赛,同学们推荐我们班力气最小的女同学和力气最大的男同学进行比赛。(学生推荐后)请两位选手登场,讲台上有一个橡胶棒(一端涂有香油),请两位选手用手向相反的方向拉棒的两端(男生手握涂有香油的一段),看谁的“力气大”,能将橡胶棒从对手中抢过来。待女生轻松夺取橡胶棒后,教师接着问:是男生力气没有女生大吗?是谁帮助女生获得胜利的,不是别人,也不是她自己,而是摩擦力。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摩擦力。(展示课题) 【设计意图】课堂一开始,老师创设了比赛情境,从生活现象引入,巧用趣味比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激奋的学习状态。 任务一: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模板}

第4.3节摩擦力 【教学设计思想】 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难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出处: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正确认识摩擦力对整个力学知识框架的搭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本节课也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目前还没有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知识,只是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他们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学习新课程,避免跨越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件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过程与方法

高中物理《摩擦力(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节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方向,认识静摩擦力的 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通过实验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利用实验和生活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对摩擦力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根据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即可。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2)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公式F =μF N 的应用。 难点: (1)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2)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实验探究、体会参与、练习巩固 五、教学仪器 实验器材:木块、木板、弹簧秤、砝码若干、毛巾、铁架台 六、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弹力的产生:两个物体接触、挤压,发生形变,恢复形变时产生了弹力。 活动1 新课导入 小游戏:伸出手掌下压桌面,下压,保持压力不变,前推手掌,会明显感觉到很困难,为什么?思考原因,从而引出摩擦力概念。 活动2 新课教学: 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同学们列举身边哪些现象跟摩擦力有关。(走路、写字、骑自行车、擦黑板、传送带、刹车,推门等等) 回顾初中学过的摩擦力定义。 初中对摩擦力的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思考: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摩擦力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Fric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摩擦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教法建议 一、讲解摩擦力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

《滑动摩擦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静摩擦、滑动摩擦的概念 2、知道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让学生初步认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归 纳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难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三、正文 引入小实验:将一只会反复说“滑下来咯”的洋娃娃放在斜面上使其滑下. 然后在斜面上垫上一块抹布后,使洋娃娃再滑. 教师提问为什么不再滑下了? 学生回答因为受到摩擦力了. 幻灯这种原本应该向下运动的运动趋势被阻碍的现象叫静摩擦. 教师提问然而洋娃娃在滑动过程中有没有受到阻碍呢? 学生回答有,它最终也停下了. 幻灯这种发生在接触面间阻碍物体滑动的现象叫做滑动摩擦. 滑动摩擦中阻碍物体滑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滑动摩擦力会不会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会. 学生体验小实验:将手放在桌面上轻轻滑动,用力!再用力!再用 力!感觉滑动摩擦力不断增大. 教师提问那么,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受力面积、速度、压力、接触面性质. 教师提问1、怎样测出物体在水平面上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呢? 答:用弹簧称拉着滑块在水平桌面上大致作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原理,滑动摩擦力大小就等于拉力大小. 2、目的: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器材:水平桌面,滑块,弹簧称,抹布 步骤:A 受力面积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分别测出滑块在桌面上平放、竖放、侧放时的滑动摩擦力.

发现受力面积对滑动摩擦力无影响. (说明:三次实验只有受力面积不同) B 速度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分别测出滑块在不同速度下的滑动摩 擦力,发现速度对滑动摩擦力无影响. (说 明:几次实验中只有速度不同) C 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1)在水平桌面上,测出只有滑块滑动情况 下的滑动摩擦力. (2)在滑块上放几个勾码,再测出此时的滑 动摩擦力. (3)小结:接触面相同时,压力越大,滑摩擦 力越大. D 接触面性质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1)在水平桌面上,测出滑块滑动过程中所 受滑动摩擦力. (2)在水平桌面上平铺抹布,测出滑块在抹 布上滑动时的滑动摩擦力. (3)小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 摩擦力越大. 教师讲解人为使其它物理量相同,只研究二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此方法在几次实验中得到充分应用.它是物 理学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幻灯 一、静摩擦 这种阻碍物体运动趋势的现象叫做静摩擦. 二、滑动摩擦 这种发生在接触面间阻碍物体滑动的现象叫做滑动摩擦 三、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中阻碍物体滑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四、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1、受力面积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无关) 2、速度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无关) 3、压力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接触面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4、接触面性质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五、控制变量法 人为使其它物理量相同,只研究二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六、作业

(完整版)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二、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学设计思想 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

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通过改变摩擦力的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和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新课引入:现在我们进行一项有趣的比赛,同学们推荐我们班力气最小的女同学和力气最大的男同学进行比赛。(学生推荐后)请两位选手登场,讲台上有一个橡胶棒(一端涂有香油),请两位选手用手向相反的方向拉棒的两端(男生手握涂有香油的一段),看谁的“力气大”,能将橡胶棒从对手中抢过来。待女生轻松夺取橡胶棒后,教师接着问:是男生力气没有女生大吗?是谁帮助女生获得胜利的,不是别人,也不是她自己,而是摩擦力。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摩擦力。(展示课题) 【设计意图】课堂一开始,老师创设了比赛情境,从生活现象引入,巧用趣味比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激奋的学习状态。(二)新知探究: 任务一:体验摩擦力的存在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精品教案

必修一第三章 3、摩擦力(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知道摩擦力的定义。 2、会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摩擦现象。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预习内容 1、摩擦力是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在物体发生或有这种趋势时,阻碍物体间的。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和。 3、举出生活中的有益摩擦: 举出生活中的有害摩擦:。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包括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 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2. 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3. 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生产的习惯。 二、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观看多媒体画面:(汽车在雪地上艰难行走,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盖很难拧开,而用毛巾裹住时就很容易拧开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等等)。老师出示:钉鞋、跑鞋、平底鞋、棉鞋、溜冰鞋各一双.问:如果老师要参加一百米的赛跑,你会选哪一双鞋呢?如果我要去溜冰你又会帮我如何选择呢?为什么要作这种选择?这都是摩擦力在起作用。 (二)、新课导学 自学课本第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摩擦力产生在怎样的物体之间? 2、两个物体在什么状态下能产生摩擦力?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必修1

3、摩擦力 (一)内容及解析 1.内容:本节主要讲述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产生的条件,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知识中的具体应用。 2.解析: 摩擦力在这一章是重点,由于摩擦力的研究分为两种,在研究方法上又有较大的不同,因此给摩擦力的讨论带来了困难,也就成了一个难点,在整个力学中也是重点知识。 二、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 1.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了解滚动摩擦和流体阻力。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解析 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使学生知道摩擦力分为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产生条件都要接触、挤压、粗糙、有相对运动或运动趋势。静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可以用格式来计算。滚动摩擦力只要知道就可以,他们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1、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 2、摩擦力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基本流程 概述本章内容→本节学习要点→学习过程、实例分析→练习、小结 教学情景 问题1、什么是静摩擦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弹簧秤有读数?得出静摩擦力概念 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产生静摩擦力?让学生思考讨论。 让学生重复刚才实验,注意观察弹簧秤读数,发现问题,得出最大静摩擦力概念和静摩擦力范围。(0<F≤Fmax= 学生活动:将木块置于水平桌面上,用细线连接木块和弹簧秤,用力水平拉弹簧秤,不要使木块移动,并读数。回答问题:桌面对木块有阻力作用。 思考讨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相对运动趋势。 重复实验,慢慢拉动木块,注意观察弹簧秤读数(木块刚开始移动时读数最大)。 点评:通过实验得到静摩擦力的概念,分析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再得到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师活动:给学生出示课堂练习: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摩擦力》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等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 必修1 首都师范大学 吴耀东 一、 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摩擦力与弹力 地位等同。本节知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故应对该节内容的教学引起高度的重视。本节教材从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出发,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的规律,使学生认识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 学情分析: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表现出“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在生活经验和课堂实验的双重引导下,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摩擦力的规律。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 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 掌握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N F F μ=。 过程与方法: 1) 会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 会运用公式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 知道生产和生活中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意识。 4.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 认识静摩擦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 掌握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难点: 1) 理解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 利用二力平衡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 利用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二、 教学策略分析 1. 教学方法设计 首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让同学们思考讨论,引出摩擦力。接着通过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认识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以及最大静摩擦力的关系,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2. 教学方式与手段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情感目标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一、基本知识技能: 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最大静摩擦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一、讲解摩擦力有关概念的教法 介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摩擦力的存在.由于摩擦力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摩擦力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摩擦力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摩擦力; 主要强调:摩擦力是接触力,摩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最新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认识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 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摩擦力与弹力 地位等同。本节知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故应对该节内容的教学引起高度的重视。本节教材从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出发,从静摩擦力入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认识摩擦力的规律,使学生认识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 学情分析: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中表现出“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在生活经验和课堂实验的双重引导下,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摩擦力的规律。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 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 掌握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N F F μ=。 过程与方法: 1) 会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 会运用公式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 知道生产和生活中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意识。 4.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 认识静摩擦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 掌握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难点: 1) 理解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 利用二力平衡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 利用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二、 教学策略分析 1. 教学方法设计 首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让同学们思考讨论,引出摩擦力。接着通过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认识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以及最大静摩擦力的关系,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2. 教学方式与手段 教学方式:多媒体展示,教师现场实验,学生自己实验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认识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基础上的延伸和 拓展。摩擦力与弹力地位等同。本节知识是本章教学 的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故应对该节内容的教 学引起高度的重视。本节教材从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 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出发,从静摩擦力入 手,然后介绍滑动摩擦力。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 认识摩擦力的规律,使学生认识静摩擦力,最大静摩 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学情分析:由于摩擦力问题的复杂性,且在具体问题 中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 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使得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难以理解。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在生活经验 和课堂实验的双重引导下,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摩 擦力的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 力;

2) 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 掌握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N F F μ=。 过程与方法: 1) 会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 会运用公式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 知道生产和生活中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实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意识。 4.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 认识静摩擦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2) 掌握滑动摩擦力的公式。 难点: 1) 理解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 利用二力平衡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 利用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二、 教学策略分析 1. 教学方法设计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沪科版必修1)

3.3 摩擦力 (一)教学目的 1.理解滑动摩擦,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摩擦力的应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木板、重物、毛巾、轴承.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力有哪些效果? 2.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如何? 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教师:力的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用比较小的力推桌子,桌子并没有开始运动,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 桌子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它的作用效果跟推力相抵消.我们用比较大的力推桌子,桌子开始运动起来,这时推力的大小超过了摩擦力. 当桌子运动起来后,我们必须继续施加推力才能使它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用力,桌子会停下来,这时的推力用来平衡摩擦力. 摩擦力 1.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 教师:当我们推桌子时,桌子没有动,这时有摩擦力.桌子和地面接触,当桌子要运动时,产生了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就是摩擦力.正是由于有摩擦力,导致桌子要发生相对运动,但是没有动起来.

当桌子运动起来后,我们不再用力推它,桌子很快停下来.其原因是桌子受摩擦力.可见,桌子和地面接触,桌子在地面上已经发生相对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综上所述,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摩擦力产生的原因目前在科学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摩擦力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表面不光滑.甲、乙两个物体接触时,由于挤压,两个物体的凹凸部分相咬合,甲物体要发生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的相对运动有一种阻碍作用,这就是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 (1)摩擦力大小的测量 教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首先应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我们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摩擦力,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弹簧秤测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2)学生实验(课本图9�12) 教师:将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3)学生实验 教师:在木块上放一个铅笔盒,这时,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增大,再测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4)学生实验 教师:将毛巾铺在木板上,把木块放在毛巾上,测量木块在毛巾表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高一物理优秀教案《摩擦力》

高一物理优秀教案《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μN。 2.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三、教具 1.演示教具 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砝码。 2.学生实验材料 每两位学生一组:物块一块、测力计一只。 3.投影仪、投影片。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对于每一种力我们都要掌握它产生的条件,会计算力的大小,能判断力的方向。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种力:重力和弹力。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在这三种力中摩擦力较难掌握。 (二)教学过程设计 1.静摩擦力 演示实验: javascript :if(this.width>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悬挂50g砝码时,物块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你是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page]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 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学生讨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问题4:滑动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举例说明。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滑动摩擦力,车辆的刹车系统是利用滑动摩擦力进行减速,打磨东西也是利用了滑动摩擦力,同时机器中的滑动摩擦力会损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润滑油来减小滑动摩擦力等等。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给出适当例题,运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断摩擦力方向。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课下继续探索,拓展科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高一物理获奖摩擦力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同时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通过网站知识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 ·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新课标)

第 4.3 节摩擦力 【教学设计思想】 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引出生活难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极大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出处: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是高中力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正确认识摩擦力对整个力学知识框架的搭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计算其大小和判断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出发,让学生从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围及其计算来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本节课也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目前还没有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相关知识,只是在初中阶段简单的了解了一下摩擦力的性质。所以在讲述新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他们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学习新课程,避免跨越式教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和它们的产生条件及其作用效果,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2.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3.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 (二)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ppt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ppt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 【学习者分析】 ①.本人所在学校属于省级示范学校,学生在初中就差不多进行了专门长时刻的探究体验,因此他们有探究的基础,优点是思维活跃,善于观看、总结、提出并回答咨询题,只是还存在“眼高手低”的咨询题及实验器材咨询题。 ②.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往常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咨询题,积极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制造思维的温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要求会运算其大小和判定其方向,难点是静摩擦力,专门是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教师要试图将学生初中学过的相关概念与本节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要力图从两种摩擦力的区不与联系动身,让学生从产生的条件、阻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范畴及其运算来明白得两种摩擦力的异同。通过探究实验去加深巩固。 同时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两种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专门好地表达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进展过程中,主动猎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紧密,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讲明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并通过网站知识与现代科技联系专门紧密的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明白静摩擦力的变化范畴及其最大值; ·能依照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定静摩擦力的方向; ·明白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明白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 ·会依照物体的平稳条件简单的运算摩擦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