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专题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专题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专题

专题一英国

(一)思想近代化:代表:莎士比亚;

(二)政治近代化: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开始时间及标志:1640年,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召开

高潮: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克伦威尔任护国主

低谷:封建王朝复辟

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

巩固: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影响:①英国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

②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③为日后进行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三)经济近代化:

1、早期的殖民扩张:

2、工业革命的完成:

时间:18世纪60年代——1840年

开始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代表及发明:瓦特改进“蒸汽机”——成为机器的主要动力(标志性发明);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

完成标志: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影响: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③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④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成为世界霸主。

(四)一战前后的英国:

1、一战前: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产量被美、德相继赶上和超过,退居第三位,丧失在世

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③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对殖民地的争夺)

④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成立三国协约军事集团。

2、一战期间:

打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取得一战胜利。

3、一战后:

①1919—1922年,参加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参与对世界的重新瓜分,与法、美、日

等大国共同确立了新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战后,英国实力被严重削弱、但综合国力仍居世界第一位,控制着国际联盟。(五)二战前后的英国:

1、二战前:外交上,执行绥靖政策。

2、二战期间:

①1939年9月,对德宣战,却未对德军发动进攻;

②1940年5月,德国对英发动大规模空袭,不列颠之战爆发;

③1942年初,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成为反法西斯联盟重要成员;

④1944年6 月,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⑤1945年2月,参加雅尔塔会议;

⑥1945年初,美、英、法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境内

⑦1945年9月,取得二战胜利。

3、二战后:

20世纪70年代,加入欧洲共同体,后成为欧盟重要成员国。

专题二美国

[美国的独立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的美国

一、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1、战争爆发原因

①北美大西洋沿岸13个殖民地经过100多年发展,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随着启蒙思

想的传播,民族民主意识增强,要求推翻英国统治,获得民族独立和解放。

②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③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是北美人民公开抗英斗争的开始。(导火线)

2、战争主要经过

①开始:1775年4月,莱克星顿枪声是北美民兵同英军首次正式交火,标志战争开始。

②建军:1775年5月,大陆会议:整编大陆军,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

③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英属北美殖民地正式宣布独立,

标志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④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使战争形势出现转折,并开始得到法国、荷兰的援助。

⑤胜利:1781年,北美英军约克镇投降。战争结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战争的性质和意义

民族解放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双重性质。(特点)

首先,作为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它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而赢得独立,建立了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第二,作为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依据)

另外,独立战争对其后的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战争产生积极影响,起重要推动作用。

4、确立共和政体

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

链接:

解析1——对《独立宣言》的认识:

《独立宣言》提倡“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的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否定等

级制和君主制,否定英国对殖民地统治的合法性,极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斗志,

成为北美人民争取独立战争胜利的旗帜和纲领性文件。同时,“独立宣言”也是

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人权宣言》的蓝本,马克思称之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解析2——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要点:

①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就,使政府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制基础上,

带来长期稳定,利于发展;

②是欧洲启蒙思想的成功实践,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到示范作用(美国率

先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制、三权分立制。“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利,利

于国家政权的巩固;“民主共和制”形式上把主权在民理论付诸实践,并从制度

上根本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三权分立”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

民主。)

③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是其本质所在,故有一定局限性和保守性。如允许奴隶制

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相同的权利等。

二、对外殖民活动(对外关系)

追随英国侵略中国

这一阶段,在对外政策上主要是追随英国。这在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中表现尤为突出,如1844年强迫中国政府签定《望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伙同俄国以“调停”为名,暗中支持英法,从中渔利。(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899年国力上升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三、美国在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经济发展)

独立后的美国正赶上自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并在工业革命中得到迅速发展。1807年,富尔敦制成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19世纪中期,美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美国南北统一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的美国

一、美国内战(1861-1865年)

1、内战爆发的原因

①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奴隶种植园经济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根本原因)

②1860年,代表北方利益,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导火线)

2、矛盾的焦点

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3、战争经过

①内战开始:1861年,南方军队挑起战争。

②战初北方失利(原因:南方准备充分;北方尚幻想和平统一,战备松懈。)

③战局扭转:1862年颁布《宅地法》(解决了土地问题)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解

决了奴隶的自由问题,提供了劳动力),北方开始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④北方胜利: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南北统一。

3、战争性质和意义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

链接:

解析——美国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的异同:

相同点:

①根本原因相同: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②性质相同:即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影响相同: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

①性质不同:美国内战同时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②原因不同:前者是在控制与反控制矛盾激化下开始的;后者是南北两种经济制

度矛盾激化的结果。

③目的方面:前者主要为摆脱英国殖民控制和压迫;后者为消除黑奴制,扫除资

本主义发展障碍。

二、对外政策

1、1899年,对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开始走上独立侵华的道路。

2、在“一战”前和初期,保持中立,直到1917年,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三、向帝国主义过渡(经济状况)

南北战争后,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发明:爱迪生发明电灯,莱特兄弟1903年发明飞机),一跃成为经济大国。1894年其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战结束到二战结束] 的美国

一、经济状况:

1929年,美国首先爆发经济危机。

1、爆发的标志:

美国纽约股市暴跌

2、克服经济危机的措施:

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2)目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3)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4)内容:中心措施是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了调整。其它还有对农业、金融业的调整及兴建公共工程。

(5)意义: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①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④但由于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链接:

罗斯福新政和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点比较:

相同点:

1、背景、目的:都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实施的,巩固政权

2、内容:都体现国家干预经济

3、结果:都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4、实质:都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巩固政权

不同点:

1、目的不同:前者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统治;后者是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

到社会主义

2、内容不同:前者侧重于工业,主要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后者侧重于农业,

主要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特点和本质不同: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推行国家干

预经济政策,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

上,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对外关系

1、“一战”结束后,把持巴黎和会,提议成立“国联”却又拒绝加入“国联”。

2、1922--1923年,华盛顿会议,通过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建

立起华盛顿体系。

3、二战前:对待法西斯侵略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4、二战中:

①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国耻日),

②1941年12月8日,对日宣战

③1942年1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加入反法西斯联盟

④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⑤1945年2月,参加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⑥1945年8月上旬,对日投放原子弹,加速二战的结束。

“二战”后的美国

一、经济状况

1、经济发展原因:

战时资本积累,重视高新科技,拥有广阔的国际市场(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经济发展特点:

a、20世纪50、60年代:战后的繁荣,经济持续发展;

b、20世纪70、80年代:危机与调整;

c、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代(主要特征:信息化、全球化)。

二、政治状况(对外关系)

1、“二战”后,冷战政策

表现: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军事上,成立北约组织。

2、美苏争霸

3、冷战结束后

“一超多强”,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三、科技:

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国)

专题三法国

(一)思想近代化:

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兴起。

1、启蒙思想家

伏尔泰:抨击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强调资产阶级自由、平等。

孟德斯鸠:明确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提倡“天赋人权”。

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2、意义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为法国大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二)政治近代化:

1、法国大革命

原因:启蒙思想的转播、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矛盾尖锐、严重的财政危机。

开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发展:颁布《人权宣言》:(自由、平等);1792年,废除君主制度,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高潮:罗伯斯庇尔掌握政权,雅各宾派上台执政

结束:1794年,“热月政变”,罗伯斯庇尔被推上断头台

影响: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有很大影响。

2、拿破仑帝国

帝国建立: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帝国巩固:对内颁布《法典》,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对外打败反法同盟,控制欧洲很多地方,一方面摧毁欧洲封建专制统治,捍卫大革命成果,另一方面侵犯其他国家

主权和利益,遭到许多国家的联合抵抗。

帝国灭亡:1814年,拿破仑下台,封建王朝复辟

3、巴黎公社

1871年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三)经济的近代化:

18、19世纪,先后完成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四)一战前后:

战前:与英、俄组成三国协约,积极扩军备战

战中:凡尔登战役,击败德国,转入战略进攻

战后:1919—1922年,参加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英国联合操控国联。

(五)二战前后:

战前:

①1929—1933年,受经济危机沉重打击

②在外交上,推行“绥靖政策”

战中:

①1939年9月,对德宣战,但仍推行“绥靖政策“,未对德发动进攻

②1940年5月,遭受德军进攻,随后被德国占领,法国亡国

战后:

欧洲共同体的创始国之一,欧盟重要成员国。

专题四俄国

(一)沙皇俄国:(1547年—1917年2月)

1、1685年,雅克萨之战,1686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侵占中国大片领土(150万平方千米)。

3、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废除农奴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原因:19世纪中期,农奴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能买卖弄怒喝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性质: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废除封建农奴制,是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专制统治没有废除)。

4、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帝国主义国家。

5、和英法组成三国协约。

6、1914年,参加一战,协约国一方,中途退出一战。

7、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二)苏俄:(1917年11月-1922年底)

1、1917年11月,十月革命爆发,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历史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1917年,与德国议和,退出一战。

3、1918年—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胜利。

4、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苏联:(1922底—1991年底)

1、列宁时期:

经济上实行新经济政策,政治上于1922年底成立苏联。

2、斯大林时期:

对内:

1、农业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庄)

2、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重工业(五年计划)

3、1936年,通过新宪法,斯大林模式形成

对外:

1、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

2、1941年6月,莫斯科战役胜利,粉碎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3、1942年,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4、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是苏德战场也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

5、1945年2月,参加雅尔塔会议

6、1945年4月,柏林战役,打败德国

3、戈尔巴乔夫时期:1991年苏联解体

专题五日本

(一)两次改革:

推动日本社会的进步,成为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大转折。

(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1、国内: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成为帝国主义国家。

2、对外:侵略扩张,吞并朝鲜;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三)一战前后的日本:

1、1914年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并迅速占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

2、1918年,取得一战胜利。

3、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签定《凡尔赛和约》,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

4、1921—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通过这次会议,美国在东亚和太

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的膨胀。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日本

1、战前: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原因: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地沉重打击,以摆脱严重经济、政治危机。

过程: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6年,受到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着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1937年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0世纪年代后期,与德国、意大利结成轴心国集团。

2、战中:

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日本惨败,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至此结束。

3、战后的崛起:

表现: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

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原因:

①日本在美军占领下,实行非军事化政策;

②中国革命胜利后,美国开始扶持日本;

③朝鲜战争后,美军的军事定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

④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影响:

日本迅速崛起,直接冲击着美国的霸主地位,使世界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

立的局面。同时,随着经济的崛起,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军费

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不安。

专题六德国

(一)近代: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先于其他国家。

(代表:卡尔本茨发明汽车,创建本茨汽车公司。)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水平赶上并超过英国,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要求重新

分割世界。为争夺殖民地,与英国矛盾尖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4、与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结盟,组成三国同盟,疯狂扩军备战。

5、一战:

1914年,支持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挑起一战。

1916年,凡尔登战役惨败,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1918年,向协约国投降。

6、1919年,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遭到严重削弱。

(二)现代:

1、1929—1933年,受到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2、1933年,希特勒上台,成为国家元首,建立法西斯政权,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制造国会纵火案,镇压进步组织,疯狂屠杀犹太人。

3、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与日本、意大利组成轴心国集团。

4、1938年9月,召开“慕尼黑会议”,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5、挑起二战:

1939年9月1日,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二战全面爆发。

1940年4月,大举进攻欧洲西部,占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北欧许多国家。

1941年6月,对苏发动侵略战争,苏德战争爆发。

1945年5月,柏林战役惨败,德军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欧洲战争结束。

6、二战结束后,德国分裂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7、20世纪50—7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飞速发展。

8、20世纪60年代,与法国等其他国家成立“欧洲共同体”组织。

9、1989年,东欧剧变后,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统一。

10、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后,成为欧盟重要成员国。

11、德国名人: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卡尔本次(汽车之父)

12、德国的崛起—冒险—失败,再崛起—再冒险—再失败,两次被肢解,说明什么?

(和平发展,不能为自己的发展损害其他国家利益。)

专题七意大利

(一)古代:

1、公元前8世纪,罗马城建立。

2、共和国时期:

①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②公元前3世纪—前2世纪,与迦太基进行三次布匿战争,

③公元前2世纪,称霸地中海,成为地中海霸主。

④公元前1世纪,社会危机严重,共和制无法维持。

3、帝国时期:

①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大权,建立罗马帝国。

②对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贸易频繁,166年,派使者到

东汉

③侵略扩张: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同时传播了罗马文化

④帝国分裂和灭亡:

395年,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

15世纪中期,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

(二)近代:

1、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意大利。(先驱:但丁;艺术大师:达芬奇)

2、一战前:与德国、奥匈帝国组成三国同盟。

期间:望风使舵,加入协约国作战。

战后: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

(三)现代:

1、1922年,法西斯党向罗马进军,标志着法西斯专政的确立。

2、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与德、日组成轴心国集团,威胁世界和平。

3、1942年,在阿拉曼战役中惨败。

4、1943年9月,无条件投降。

德国国家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德国国家主义学派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摘要:李斯特德国国家主义学派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对历史学派发挥重要思想作用。尤其是经济思想对德国国家的崛起产生了重要作用,同样其思想对发张中国家的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国家主义学派发展中国家干预经济 德国历史主义学派的产生与德国近代以来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德国的思想理论传统有着直接的联系。它又分为了旧历史主义学派和新历史主义学派,而李斯特的德国国家主义经济学则是历史学派的先驱,对德国历史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斯特的国家主义学派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相反,他认为国家应该在经济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从德国当时的国情和国际环境出发,从历史、理论和政策的多种角度,论述了相对落后于英、法两国的德国如何促进生产力增长,使之发展成为工业强国的问题,而且还积极参加了有关的实际活动。李斯特的思想主要有:1.经济史的教训,经济发展要与民族精神相连 2.贸易保护政策3.生产力学说4.经济发展阶段论。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德国国家主义中的国家主动干预经济、引导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贸易保护政策。李斯特从强调落后国家的特殊国情、落后国家所处的较低的发展阶段以及落后国家的特殊利益的角度,提出必须对私人经济实行干预的主张。李斯特尤其强调,当一国经济实力处于扩张并且正在向农业和制造业或农业、制造业和商业并存的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借助于国家干预的力量,他甚至认为这一时期的国家干预应当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使本国的经济发展“趋于人为的方向。”明治维新时的日本经济发展吸取了李斯特的思想,日本政府鼓励发展近代经济,鼓励出口,政府通过主动注资的方式支持日本的轻重工业,以实现日本的工业化。李斯特认为在开放体系下。贸易保护政策是落后国家达到发达国家的唯一途径。但是贸易保护应该是有限度的。主要保护幼稚的行业,对于成熟的、有竞争力的行业国家不必保护,对于没有竞争对手的行业和因为地域或人工不适宜发展的行业以及农业也不必保护。 可以说,李斯特的国家主义基本政策主张是对内提倡经济自由,对外力主保护主义。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源于其经济发展内在要求,除非放弃其经济发展。贸易保护政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唯一选择。而且其政策目标之一是纠正国际贸易中由于需求弹性不同而产生的一系列不平等因素,缩小制成品与初级产品收入需求差异,因而并不会妨碍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然而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政策对制成品保护旨在扩大制成品与初级产品收入需求差异,如果发达国家对本国初级产品生产也进行保护,则进一步加重了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不平等贸易程度。因此,不仅不是必须的,而且还会降低世界贸易规模和增长速度。如果发达国家减少或取消贸易保护政策,发展中国家出口将增加,世界贸易将会扩大。不仅如此,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较高的工业品进口需求弹性,因此,贸易形成了“互惠”特征。 在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当中,李斯特率先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他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写道:"从经济方面来看,国家都必须经过如下发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三、形成过程: 1.开始形成:(16—19世纪初) 14—16初新航路开辟后西葡的殖民扩张和17-18世纪英法荷等国的殖民扩张和争夺,使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17—19世纪初,英法美等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19世纪中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俄德日意等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对外扩张变本加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

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1857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普遍确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模式定型。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已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

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具体来看: 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 (1)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时间:17~18世纪 地点:西欧、美洲 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等。 结果: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颁布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文件,特别是法国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虽然没有建立完全的资本主义制度,却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体系开始形成。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的统治确立。 时间:19世纪中期 地点:欧洲、亚洲、美洲 代表:革命------1848年革命、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统一------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第I卷 24.(原创)有学者指出:国君时常通过不断纳妾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与财畜.于是就有了同父 异毋的许多个儿子。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送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观点实质上 A.否认了摘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D.押击了了夫妻多妾制的弊端 25.(原创)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摇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组 然促成了工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此后西汉政府 A.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 B.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 C.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 D.严厉打击用积居奇的商人 26.(原创)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 (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 A.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B.大理寺权力己经旁落 C.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D.司法制度己经近代化 27.(原创)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 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赞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不、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C.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D.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28.(原创)读表1,该表反映了民国初年

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_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

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3———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 顾 昕 王 旭 提要:专业性社团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北京大学公民社会团体研究中心的调查,作者发现:由于国家的卷入,专业性社团的自主性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在具有法团主义特征的社团监管体系下,专业性社团享有垄断地位。绝大多数专业性社团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形成的,也就是所谓“由组织出面组建”;虽然国家不再为专业性社团提供财务支持,但业务主管单位通过领导人选择有效地控制着专业性社团的活动。为了能够继续维持其垄断性地位,专业性社团大多也不积极寻求社团自主性的强化。由于国家主义的遗产,国家与专业性团体的这种法团主义式关系,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一种过渡性形态。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这样一种大的制度框架中,国家与社会相互增权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否能够得到发展,并且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社团空间向社会法团主义转化? 关键词:专业性社团 公民社会 法团主义 国家与社会相互增权 市场转型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深刻变化之一就是专业人士社会自主性空间的拓展。在改革之前和改革初期,“专业人士”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类别并不存在,而是同所谓的“知识分子”混同起来的。无论是作为日常生活话语,还是作为政策文件中社会类别的称谓,人们用“知识分子”一词笼统地指称所有达致大学教育水平的人士。所有的知识分子,当然也包括本文所关注的专业人士,都受雇于国家,也受制于国家。虽然党和国家强调“又红又专”,但是政治正确性总是压倒专业才干,成为国家管理专业人士活动时所遵循的第一原则。尤其是,有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改革前长期推行的对专业人士和知识分子的政策,具有民粹主义和反智主义特征,所有类型的专业人士和知识分子均被归入所谓“臭老九”(White,1987:254),甚至属于“人民的敌人”之 3 本文的写作得到北京大学公民社会团体研究中心袁瑞军教授的大力支持,深致谢意。 551

青年党:国家主义在中国

青年党:国家主义在中国 (青年党党魁曾琦) 中国青年党在抗战时期,已经成为有着相当政治力量的政党,其自己所说“中国第三大党”,确实是实至名归,并非妄自尊大。 1924年4月,已经在德国、比利时、法国里昂等地建立支部,发展党员60多人的青年党,在巴黎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后被称为“青年党三巨头”其二的曾琦、李璜便分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为执行委员会委员。1925年,青年党总部由巴黎迁至上海,1926年召开第一全国代 表大会,“三巨头”另一位左舜生成为中央常务委员。其时,青年党党员数激增,在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安徽、山西、山东、江西等省和上海、武汉等城市,陆续成立了二三十个团体,并先后建立党部。1929年,在上海创办了“党校”——行知学院。而宣传其国家主义主张和募集资金的实体,便有上海的大陆书店、爱文书店,成都的国魂书店,重庆的肇文书店,沈阳的长城书店等。当时青年党的具体党员数,尚未见有资料,但从1947年时,湖南的青年党员达两万多人, 预备党员1万多人,而湖南青年党党务在全国仅排第五来看,

抗战时期的青年党员数绝不会少。因为青年党在东北和四川活动颇得力,所以很多地方实力人物被囊括入党,如东北军入关后,天津市市长、东北军炮兵司令、北平教育局长等,均是青年党党员,四川“其组织之庞大,党员之众多,与地方实力之雄厚,皆为不可否认之事实”。 相对而言,其他中间党派不但成立时间较青年党为晚,而且组织规模无一能与之相比。青年党对于抗战时期的政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从抗战期间四川实力派与国民党、共产党的交往、沟通,往往需要青年党居中牵线便可看出。以“国家主义”为信仰的青年党,一向强调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面对着国家空前的危机,表现出来的,是难得的相忍为国的精神。 在青年党创立之初,便以“反共”作为自己最重要的目的之一,而对于国民党,也因为其曾经联俄容共、后又一党专政而大加反对。因此在共产党眼里,是“最 反动势力的结晶”;在国民党眼中,则是“少数无耻文蠹,思想封建,行为卑劣之反革命集团”, “鲜有知其为祸亦不减于共产党者”,可说都是你死我活,势不两立。 而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国、共两党都还没有提到停止党争、团结御侮的时候,青年党领风气之先,提出“国事至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演变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格局)的演变 世界体系〔格局)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20世纪以来政治体系历经三次演变,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起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第一个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动摇 这场首先开始于欧洲并以欧洲为主要战场的战争,深植于帝国主义的土壤之中,发生在世界已经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的时代,以争夺世界霸权为交战双方的目标,因此使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性和牵动全球的世界性,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这场世界性战争的最重要的直接后果,恰恰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实际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并预示了未来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 1914年秋,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大战的厮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爵士就曾沮丧地说道:“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他的话的确很有道理,因为它不仅是

那个时代的写照,而且其正确程度比格雷当时所能预见的还要大得多。 从表面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突显的变化好像不大。除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取代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帝国而出现在世界政治的版图上之外,这个世界似乎仍然是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以英法为首的战胜国是战后和平方案的主要制定者和监督执行者;它们因获得了更多的殖民地和对所谓落后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而使其殖民帝国甚至比战前更大更完整;另外,由于它们实际操纵了20 世纪的第一个全球性的主权国家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而使欧洲对世界的控制力似乎比战前更加强大。但是,在这些表象之下的形势却完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没有一个发动战争的国家是真正的胜利者,反而加速了欧洲的实际衰落过程。 大战使参战各国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 亿美元。欧洲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投资,英国失去1/4,法国失去1/3,德国失去全部;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到1929 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是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总和;它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 大战导致欧洲的财政金融地位下降,1919 年仅各协约国对美国欠下的债务就高达100 亿美元,使美国从战前持有30 亿美元外债

“国家主义”与重农抑商政策

“国家主义”与重农抑商政策 摘要:两千年来,"大一统"中国在其政治及经济政策上,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状态。此种状态的维持得益于,"国家主义"的需要与其经济政策之间,保持了一种相互满足 的张力。而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努力,及其较为完善的文官体系与独特的文官组成,使得之种张力成为可能。 关键词:国家主义重农抑商社会意识文官体系双重性 "大一统"中国以其政治上的集权主义和经济上的重农抑商为主要形式,相辅相成,对 中国两千年来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种政治、经济政策,无论古今均有持相左意见者,在近代更成为一股巨流。众多学者在批判的同时,也对此两者在中国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如果以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认定 作为切入,并不足以解答中国为何"难以自己走出中世纪"的难题。两千年来世界在变,但 中国却一直在治乱的怪圈中循环不已。在"国家"与其经济政策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 使此种循环得以持续。毫无疑问,"大一统"的集权统治需要一种与之配套的经济政策。"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后,其产后则重徙,重徙则民死其处二无二虑"1。留心史实,不难发现到了"大一统"时期,如战国之际那样呼风唤雨的商人,已难觅踪迹。相反,"重农抑商"政策却正是以其诸如稳 定人口、易于管理等优点,顺理成章的成为"大一统集权"国家的首选。在此本文无意否认"重农"政策在"大一统"之初的历史必然性,但随着"大一统"的进一步发展,"重农"政策更 多的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 一 所谓"国家主义"是指在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国家"处于一种突出的被强调的地位。它更多是社会生活的实际策划者和组织者。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实际政治却是专 制政治。政治权力的根源系来自君而非来自民,于是事实上,君才是真正的政治主体"。2由此所谓的"国家主义"也便转而为"君本主义"。理论上,"国家"与"社会"的冲突,也随即 变为实际生活中"君本"与"民本"的冲突。而"大一统"国家,更多地是打着"民本"的旗号,行"君本"之实。此处的"君本",具体到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便是如何有效地运用统治手段 以维护"中央即君主"的权威,但此种手段又须具有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可行性。"专制政体 的原则是不断腐化的,因为这个原则在本质上就是腐化的东西"3一味地强调"中央集权",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君主必须找到适合专制政体的统治方式,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维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君主要维持其统治又必须关注"民本"。"统治者的合法 性基础既不是仅仅以纯粹的传统主义,也不是以皇位世袭为基础的,其合法性,主要建立在君主对'天命'的领受以及他的行为合乎天命及其教训上。……从理想上说,他对一个能使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第十四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战争——南北战争 材料:美国媒体对奥巴马当选美国新一任总统的评论 2008年11月4日,东部时间晚上11点刚过,一名黑人———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赢得了足够多的选票,当选美国总统,就在这一刻,南北战争真正结束,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这一刻至关重要,因为尽管一百年来出现了公民权利立法、司法介入和社会活动家的奔走呼吁……可是如果在美国占到多数的白人不真正选出一名非洲裔美国人担任总统,那么就永远不能说南北战争已经真的结束。 提问:为什么奥巴马的当选会引发美国媒体如此的评价? 借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穿越时间的隧道,回溯近150年的历史,完整地审视这场决定美利坚命运的战争——美国南北战争。 一、南北战争的历史背景 1、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独立战争胜利后,尽管民族独立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美国南方和北方却走上了完全相反的两条发展道路。(插入“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视频) 北方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在本质上是两种完全对立的社会经济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北方和南方之间的矛盾就变得越来越尖锐了。那么,南北方之间的矛盾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从1815年到1860年,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北方对于劳动力极度渴望。大量移民的到来,也没有完全解决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所急需的自由劳动力问题。 材料1 随着棉花种植的扩大,奴隶制度也在恶性膨胀。南方的黑人奴隶人数从1790年的70万增长到了1860年的395.4万,其中有200万黑奴在种植园里从事着极其艰苦的工作。 思考:这组材料反映了南北方之间的一个什么矛盾? 可以看到,被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视为大量自由劳动力来源的黑人,在南方却以奴隶的形式被禁锢在了种植园里,双方对于劳动力问题的矛盾立即显现。 材料2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Word含解析

2019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 历 史(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 一、 单选题 1.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 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表明韩非子( ) A .要求国策与时俱进 B .看重继承历史传统 C .客观总结历史规律 D .抨击社会礼崩乐坏 2.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后以《周礼》为依据,数年内实施了多次货币改革,其中一次曾同时推 行数十种兑换关系复杂的货币,被百姓拒绝使用。这反映出当时( ) A .保守观念影响改革成效 B .复兴礼制势在必行 C .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商品经济发展受阻 3.对于魏、蜀、吴三国政权的正统问题,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这一现象体现出( ) A .两宋官方意识形态差异 B .立场差异使得历史研究难有共识 C .政治形势发生显著变化 D .对三国历史的认识渐趋理性客观 4.两宋时江南地区农业发达,是重要的粮食输出地,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到了明朝,谚语变为“湖广熟,天下足”,时人指出“(江南)地窄人稠,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据此推知,江南地区( ) A .生产秩序遭严重破坏 B .农业商品化程度下降 C .海禁政策已趋向松动 D .产业结构出现新态势 5.总理衙门设立之初,司员官役以及经费等方面“较之各衙门旧制格外裁减,暗寓不得比于旧有各衙门”。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按李鸿章的方案将其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优给俸糈”。这说明( ) A .传统外交观念趋于革新 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变化 C .半殖民地色彩日益浓厚 D .清政府力图提高国际地位 6.1920年代末,乡村建设运动逐渐兴起。教育家晏阳初、梁漱溟等人提出在乡村扫除文盲、组织合作社等举措并试点实验;留学归国的陆燮钧博士在定县培育了优良的鸡种和猪种今天仍是当地农民饲养的主要品种之一。据此可知,这场运动( ) A .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实践基础 B .对改变乡村面貌具有积极作用 C .在知识分子中形成建设乡村共识 D .帮助农村实现生产关系的转变 7.1930年代中共对苏区教育高度重视,当时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三字经》开篇即为“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一不平,大家鸣”。这反映出当时苏区( ) A .“左”倾错误影响基础教育 B .注意吸收儒学传统思想资源 C .基本实现男女平等教育权利 D .重视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 名 准 考证 号 考 场号 座位 号

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

福利制度与共产制度 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可以说是处在一个水乳交融的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正在不断地引进西方国家中对自己适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制度;美国家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正在不断实践、完善着共产党人也在追求的“福利国家”制度。如果让外星人来区分的话,他一定也分不清哪个是社会主义国家,哪个是资本主义国家。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具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三大类。社会保险是政府以法律形式,强制公民在就业期间按其应课税年工资额的一定比例向国家交纳的社会保险税,用于投保者因规定的原因丧失收入以后,向他们及其家属提供一部分补偿收入和服务,以保障他们维持基本生活。其种类主要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疾病和健康保险、工伤事故保险等。社会福利是由政府以拨款形式提供给公民的各种补贴。这是不以个人经济状况为转移的带有普遍性的公共财政补贴,有针对孕妇、母亲、学龄前儿童的保护和照顾的家庭补助;也有对中小学生提供免费教育、供给免费午餐、给予助学金或无息贷款等学生补助;此外,还有房租补助、食品补助、遗属抚恤等。如美国的中小学生每天可享受一顿免费热午餐,法国规定所有职工都可以获得每月固定的交通补贴等。社会救济是针对部分生活困难者和贫困家庭提供的带有生活救济性质的补贴,如对失去收入或收入低微的老弱病残者给予特殊照顾的补助:法国向失业者发放每天22法郎、外加失业前工资42%的救济金;瑞典给丧失劳动能力者提供救济金等。 目前,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据统计,英国社会福利项目不下60 种,美国公民从出生到死亡可以享受2000多种政府福利。战后各国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经费稳步上升,逐渐成为政府支出中的最大开支项目。1972年,欧美14 个发达国家中央财政支出平均48%用于平价住宅、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及医疗保险费用上;1988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支出,美国为44.3%,联邦德国为69%,英国为44.9% 。20世纪九十年代,西方国家每年通过税收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3左右,欧盟国家则达到50%,其中一半以上用于各类社会福利开支。 除此之外,资本主义国家富有特色的各类非政府组织、企业、基金会和慈善机构所从事的公益活动,对于平衡社会矛盾、弥补政府不足、特别是给最底层人民提供各种切实的帮助,扶持弱势群体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据统计,1998年美国共有160万个非营利机构,其中120万个机构中有73万个分支慈善组织、12万个福利团体和35万个宗教组织,捐赠及慈善收入总额为6214亿美元。1999年6月,英国登记注册的慈善机构也有161万个。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别具特色的一道风景。许多企业直接进行广泛的社会慈善事业,如总部设在伦敦的“大都会公司”是一家经营食品、饮料的跨国企业,它每年在社会公益方面投入约1300万英镑。创建于1835年的贝塔斯曼将“直接地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工作”作为公司的宗旨之一,并把大部分股份交给贝塔斯曼基金会,其收益可以用于开展各类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 比尔·盖茨等人在对待财富和资本的态度上有别于以往的资本家。无论是作为文明进步,还是人性的趋善,现代西方主流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在对待财富的态度上,已经不是我们以往所理解的穷奢极欲、挥霍浪费或腐朽堕落,相反,他们个人生活可能十

论何新的国家主义

论何新的国家主义 摘要:对何新先生的《论政治国家主义》中的中心观点——国家主义以及其反自由主义、反民主政治等观点的探讨。对何新先生具有远见卓识性的见解予以肯定,同时对其有争议的观点予以质疑。并结合历史与现实进行分析,介绍作者对何新国家主义的见解。尽量在摘录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评论,使之更具可信度。 关键词:国家主义专制民主人权 在何新先生的《论政治国家主义》(以下简称《国家主义》)中,首先对马基雅弗利、博丹和霍布斯的国家主义理念进行了阐述并表示了赞同,然后对全球战略斗争、中美日关系、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现实经济问题和所谓古代生物战进行了分析,可谓包罗万象,足见何新渊博深刻的知识储备,远远超越了一般畅销政经类读物所涵盖的广度、写作的深度。在《国家主义》中,何新提出了以国家主义为治国理念的观点,并做了详细的论证。在此文中,仅以其中心论点——国家主义发表笔者的个人见解。 1.国家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正如何新所说,明确提出国家主义概念的是马基雅弗利,而将之系统化的是博丹和霍布斯,尤其是霍布斯的《利维坦》,它借用圣经里海中巨兽的形象比喻政府这一国家机器,可谓把政府的双面性——保护性和强制性突显得淋漓尽致。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是为当时英国保王党服务的,核心思想是专制的、强权的,何新也没有否认这一点,并坚持认为中央集权利大于弊。他的追随者指出:“只有集权才能坚决运用国家力量,才能在时空中高度统合和集结全社会力量,才能由国家统一做出长远性决策,并长远执行,整体协合,获得长远成效。”1 何新在阐述了三家理论之后,提出了所谓的新国家主义,“我理解的新国家主义,就是以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国家统一,国家强盛、国民福祉和民族文化奉为至尊和第一价值的主义。”2从此话中可见何新是一位爱国文人,至于其是否爱民就留待后文细说了。此话还有一个重要信息,即何新喜欢通俗、简洁的定义,这也是他提出国家主义作为治国理念的原因之一。他认为:“如果国家以国家主义为本位,那么对任何人,不论是什么信仰,什么教派,什么意识形态,爱国都是至高无上的绝对律令!只要是中国人,就有义务和责任无条件地效忠这 1冲击力,《论何新的“国家主义”》,OL,https://www.360docs.net/doc/5c10718938.html,/view/6b8ac1d6195f312b3169a593.html,2009-11-03 2何新,《论政治国家主义》,时事出版社,2003-10-1注:本文引文若无特别说明,均出自该书。

第2讲 世界法律文化

第2讲世界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格言】 法律并不能使所有的人都平等,但是所有的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波洛克 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 不体现民意的法律是绝对行不通的(埃?哈伯德) 【问题导入】在法律文化方面,下列问题你都能够给予解答吗? 1. 2. 3. 4. 5. 6. 7. 8. 9. 10. 法律文化故事法律文化案例 西方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原则,这些原则在今天的欧洲文化区域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而在其文明发祥伊始和整个发展进程中的各个阶段,体现的程度则各有不同。在人类历史上,西方传统法律文化体现了一种独有的、不断“进步”的精神和发展轨迹,这些社会进步是通过一次次世俗与宗教革命得以实现的.并最终由法律将每一次革命所取得的部分成果确定下来,而其他区域的法律文化则均流于专制主义,因而,西方传统法律文化具有惟一性,而在近代以后被其他文化区域广泛接受或受其影响,从全球一体化背景角度言之,西方传统法律文化亦具有普遍性。以罗马私法为制度基础的西方传统法律文化既体现秩序价值,同时也在不断强调公平与个人自由,这在近代以后逐渐成为全人类认可并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 在西方,自古希腊罗马时代起,就有了司法机关专“司”公民大会、人民大会制定的法律,而法律又凌驾于执政官或王权力之上的观念。在古希腊古罗马,国家最高权威不是君王个人,而是人民公议订立的“法律”,这应该说是占上风的概念。在罗马共和时代,人们一般认为:人民是终极权力的来源,法律的权威基于人民的意志。即使到了帝国时代,罗马法学家仍继承了共和制的法律精神,他们坚持认为:皇帝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不是国家的主人,而是国家或法律的第一位仆人;他的臣民也不是他的奴隶,而是拥有自身权利的自由人;是人民将他们的权力授予了皇帝,于是皇帝的命令才具有法律的效力,他才取代人民而拥有最高的权力。法学家乌尔比安说:“皇帝的意志(之所以)具有法律效力,(是)因为人民通过《王权法》把他们的全部权力授予了他。”[41]这典型地代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

专题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 原因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知识梳理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途径: (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如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2)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如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 (3)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如俄国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1868年的明治维新。 2.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几个阶段 (1)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①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 ③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 ①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 ②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③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 3.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特点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①革命的手段都采用暴力的形式。 ②革命的过程曲折复杂。 ③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一切反封建统治的阶级、阶层结成了联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改革的特点:多是自上而下,资产阶级与旧势力达成妥协。 4.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的法律文献 (1)英国:《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利进行明确的制约,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英国首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2)美国:《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 (3)法国:《人权宣言》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4)对于这些法律文献,不仅要掌握其基本内容,而且一方面要理解其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有的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理论旗帜,有的对资产阶级革命起了直接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还要理解其对未来新国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结构的构建作用,开启了现代法治社会的先河。 5.资本主义的发展: (1)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特点、原因及其启示(见下表) 时期表现(特点) 主要原因启示20世纪五 六十年代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①美国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有利地位,大力开拓市场,赚取

地区主义与国家主义

对中国而言,20世纪和21世纪是真正的大时代,中国迎来并积极创造着时代契机、战略机遇期,而中国自身的变革则是其间最为关键的内在动力与外在表征。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已经从典型的孤立主义者和边缘者演化、进步到开放主义者,正在迈向全球主义者,且其地区主义者的角色正在凸现。 相比其他大国而言,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中国的国家主义本色似乎更为浓厚些,尤其是对照其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目标,坚持国家主义也将是中国必由的崛起之路①。当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中国崛起与其抓住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革故鼎新、锐意改革密切相关,一个开放的中国既符合大国崛起的一般规律,又体现出历史性的自我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着历史性巨变,并以加人现存世界体系、利用现有国际制度维护和拓展国家战略利益为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中国并不认为现存国际体系是完美的,如何改革和完善国际秩序也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战略议题②。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并行不悖的发展,中国的战略思路逐渐走向了地区主义的制度框架建构。从历史的角度看,没有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不是先从自己所在的地区事务中逐渐占主导地位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崛起也不能摆脱这一模式①。从发展趋势的角度看,20世纪自90年代初以来,地区共同体意识在全球扩展,成为世界主要大国争相抓住的历史机遇,而东亚地区尚未有大国(包括日本)搭上地区主义的帆船,这对中国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莫大的挑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将国家主义和全球主义这一对矛盾统一到地区主义思考上来,成为中国战略谋划必须审慎思考的重大议题,也隐然成为中国崛起的基础性条件之一。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国家主义和全球主义是一对并行不悖的矛盾。讨论二者谁先出现似乎是重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古老主题,但从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角度审视二者之 间的关系,则从全球主义进行探讨似乎是符合逻辑的。 全球主义的概念与相互依赖、全球化密切相关,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是全球主义的根源,而大多数学者将全球主义等同于全球化。罗伯特·基欧汉(RobertKeohane)认为,相互依赖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其程度有增有减;而全球化指的是一种不断增长的事物,即其程度会越来越高;全球主义则是世界的一种状态,它关涉各大洲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网络,并通过资本、商品、信息、观念、人民、军队、与环境和生物相关的物质的流动和影响联结在一起。全球化或“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指的是全球主义的增减。总体而言,全球主义的增强将引起网络密度(Density of Networks)的增强、制度转化率(Institutional Velocity)的提高和跨国参与的加强,使得世界政治更接近于复合相互依赖的理想模式②。蔡拓指出,全球主义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付之行动的主张和构建现实的规范。所以,全球主义包含着全球意识但并不止于全球意识,它指向社会实践,并积极介人社会现实的整合,而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行为规范,全球主义都要求摆脱国家中心论的束缚,代以人类中心论、世界整体论。以国际机制为轴心的国际主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全球主义的。它的着眼点还是国家间关系,而不是人类整体。因此,不妨说该时期的全球主义仅仅是不完全的全球主义③。基欧汉所说的“局部全球化的世界”与这一观点颇为暗合。 讨论全球主义,应自全球化始。全球化并不是20世纪的特有事物。实际上,诸多学者都强调,14,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堪称第一波全球化浪潮,斯塔夫里阿诺斯(L. Stavria门os)更将150。年哥伦布抵达圣萨尔瓦多视为从地区史到全球史的转折点④。特别是,自182。年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就已经非常明显,各国的对外开放和一体化程度显著提高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尤其是在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多通过投资和贸易等方式,不断加深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程度,全球化迎来了迄今最强大的一波浪潮。 俞可平指出,在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世界范围内产生一种内在的、不可分离的和日益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专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濮阳市一高高三历史组潘自力 一、概念: 主要指资本主义国家在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通过殖民扩张、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资本输出和对世界的瓜分,使世界市场形成,确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整体。 二、主要内容: 1.政治体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2.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3.殖民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三、形成过程: 1.开始形成:(16—19世纪初) 14—16初新航路开辟后西葡的殖民扩张和17-18世纪英法荷等国的殖民扩张和争夺,使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17—19世纪初,英法美等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 2.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19世纪中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俄德日意等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对外扩张变本加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1857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普遍确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模式定型。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已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

具体来看: 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 (1)通过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 时间:17~18世纪 地点:西欧、美洲 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等。 结果: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颁布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文件,特别是法国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虽然没有建立完全的资本主义制度,却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若干原则。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体系开始形成。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的统治确立。 时间:19世纪中期 地点:欧洲、亚洲、美洲 代表:革命------1848年革命、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统一------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 结果: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3)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巩固,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模式定型: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政治模式:实行议会民主制的政体,同时实行政党政治,自由竞选和公民自由 经济模式: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开始形成:(16—18世纪) 新航路开辟后,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扩张。15-18世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浅析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浅析 摘要:国家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兴盛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叶,但从思想的渊源看,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所谓国家主义的教育,一是主张教育是国家的工具,教育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家安宁与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二是认为教育是国家的任务,教育设施应完全交由国家负责办理、经营,国家对教育不宜采取放任的态度。本文试图从思想理论、方针政策方面对国家主义教育思想进行探讨。关键词: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教育界、思想界具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思潮。从严格意义上说,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最早由瑞士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奇(Johann Heiorichi Pestalozzi)提出。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费希特(Fichet)在裴氏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对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对外宣扬民族至上的精神,开始形成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 中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同治年间容闳、曾国藩等所提倡的兵工教育与光绪甲午战争失败后张之洞所主持的西政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国”,这种思想己初具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特征,但尚未形成系统。清末民初,教育界出现的“国民教育”和“军国民教育”思潮均含有国家主义教育的成份,是国家主义教育的渊源或表现形式,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对“国家至上”的国家主义教育和军国主义教育深恶痛绝,提倡和平主义教育,羞言国家主义的教育已成世界教育的大势。同时,随着各种西方思想的传入,美国的教育思想也被大量地介绍到中国,尤其是平民主义教育思想挟杜威、孟禄来华之威在中国教育界广为传播,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且在这种教育思潮的影响下,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所体现的“教育本义”,重视个性发展为其本质,几乎没有国家主义教育的色彩,反映了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处于中衰期。1922年以后,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以“新”的面目出现。余家菊、李璜合著的《国家主义的教育》一书于1923年10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他们发起国家教育协会,出版协会丛书,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由此重振。1924年至1925年,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盛极一时”,大有取代平民主义教育而主宰教育界之势。当时许多教育刊物如《中华教育晃》、《教育杂志》、《新教育》、《少年中国》、《教育汇刊》、《新闻报》、

中考历史世界史专题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史

2008年中考历史世界史专题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史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概况 时期经济 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14-16世纪)14、15世纪,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首先在意大利产生,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中期-18世纪末)①16世纪,英国成为资本主义暴发户②17-18世纪欧美出现了向资本主义迅速过渡的总趋势;亚洲主要封建国家闭关自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制度束缚下发展缓慢)③英国"珍妮纺纱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④1875年,改良型蒸汽机(瓦特发明)投入使用⑤18世纪晚期,工业革命向西欧、北美扩展。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初-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①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世界资本主义进入了蒸汽时代②开始采用大机器生产的工业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为更广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以及进步思潮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七十年代-1918) ①19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具体发明要识记)②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19世纪晚期的垄断组织,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列宁)③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严重的不平衡(美德后来居上,英法衰落,俄日崛起)④大战期间,亚非国家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春天)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和经济危机时期(1918-1939)①一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日本也是大战的受益国②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24-1929年都进入相对稳定的经济恢复发展时期③1929-1933年资本主义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迫使各国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以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但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45年-今)①二战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但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起主导作用。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使经济进一步相对稳定地高速发展,其中日本和西德发展尤为突出。③1967年欧共体成立,进一步促进西欧的经济发展。 ④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滞胀,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出现多极化趋势,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转变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⑤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的趋势。⑥知识经济的初现。一个国家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将是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