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远程缺血预处理在心肌缺血_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肠远程缺血预处理在心肌缺血_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肠远程缺血预处理在心肌缺血_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10.04.0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资助(30872446)

作者单位:510080n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近年来,利用机体自身抗损伤机制和耐受性从而提高机体自身保护能力的观点日益受到人们关注。自1986年Murry 等[1]提出心肌缺血预处理(ischemic]preconditioning ,IPC )的概念后,后续研究表明缺血预处理是机体的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Przyklenk 等[2]首次在犬心脏缺血模型中发现,当局部冠状动脉接受缺血预处理后,可使远离该区域的心肌组织产生缺血耐受,从而产生保护作用。据此学者们提出了缺血预处理有脏器交叉保护效应的假设,后续的研究结果支持了此假设。如Gho 等[3]证实小肠或肾脏缺血预处理可诱导心脏缺血耐受;Oxman 等[4]发现给予大鼠下肢10nmin 的短暂缺血,可对随后的心肌缺血产生保护作用。据此,学者们

提出远程缺血预处理(

remotenischemicnpreconditioning ,RIPC )或器官间预处理(inter-organnpreconditioning )的概念:对远离缺血部位的器官或组织行短暂缺血预处理,可对缺血部位产生保护作用。随后发现肢体、胃肠道、肠系膜或肾脏的短暂性缺血预处理可以减轻长时间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 )所致的心肌损伤、心律失常和代谢紊乱等。本文就肠远程缺血预处理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肠远程缺血预处理的研究

自RIPC 的概念提出后,近年来以大鼠为研究对象的实验证明肠RIPC 能从组织水平减少心肌I/R 所致

心肌梗死的面积,见表1。有研究[3,5-9]表明单次循环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mesentericnarterynocclusion ,MAO )15nmin 介导的RIPC 以及随后预处理小肠的再灌注减少了心肌梗死面积。有研究表明,由多次循环MAO 介导的RIPC 同样减少心肌梗死面积[10,11];Pateln 等[9]发现单次循环RIPC 比多次循环RIPC 更为有效。Wang 等[12]还证实即使在诱导心肌缺血24nh 后其仍有延迟相心肌保护作用。这些研究共同为MAO 介导的RIPC 效应提供了证据。研究者通常把组织学作为观察终点,而并未对髓过氧化物酶(MPO )活性或心肌肌酸激酶水平等其

·讲座与综述·

肠远程缺血预处理在心肌缺血/再灌注

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温仕宏姚溪刘克玄

研究者

缺血预处理的位置诱导缺血位置模型终末点器官保护作用可能机制Gho 等[3]

肠系膜和肾心肌缺血大鼠梗死面积减少梗死面积神经、体液因素Schoemaker 等[5]

肠系膜心肌缺血大鼠梗死面积减少梗死面积缓激肽介导和神经通路Liem 等[8]

肠系膜心肌缺血大鼠梗死面积减少梗死面积增加间质的腺苷水平;神经刺激;心肌腺苷受体的激活Patel 等[9]

肠系膜心肌缺血大鼠梗死面积减少梗死面积内源性阿片类物质Wolfrum 等[6]

肠系膜心肌缺血大鼠梗死面积减少梗死面积通过体液缓激肽途径和神经通路激活心肌PKC Wolfrum 等[7]

肠系膜心肌缺血大鼠梗死面积减少梗死面积降钙素基因相关肽Tangn 等[10]

肠系膜心肌缺血大鼠梗死面积减少梗死面积辣椒素敏感性感觉神经Xiao 等[11]

肠系膜心肌缺血大鼠梗死面积减少梗死面积辣椒素敏感性感觉神经和NOS Wang 等[12]

肠系膜心肌缺血大鼠梗死面积减少梗死面积iNOS 的作用Petrishcev 等[13]

心肌和肠系膜心肌缺血大鼠梗死面积减少梗死面积非NO 机制Vlasov 等[14]

nn

nn

肠系膜心脏和肠大鼠梗死面积没有心肌保护作用,只产生小肠特殊适应不是远程预处理而是直接预处理产生的NO nn nn Liem 等[15]

肠系膜心肌缺血大鼠梗死面积减少梗死面积肠系膜缺血腺苷依赖性途径Huda 等[16]肠系膜心肌缺血

大鼠梗死面积减少梗死面积基因表达的改变表1

短暂性肠系膜缺血介导RIPC 的相关研究

他指标进行评估,这可能是这些研究的缺陷。

二、肠远程缺血预处理的相关机制

最近的研究在RIPC过的心肌细胞中发现了一些信号转导通路,并证实其与IPC和缺血后处理(is-chemicnpostconditioning,IPost)中的相类似[17]。然而,RIPC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一)RIPC中的体液因素

研究发现在动物模型中除了短暂缺血外,还需要对RIPC器官再灌注一段时间,即意味着需要通过再灌注期“冲洗”出由IPC产生的某种物质或体液因子并输送到心脏[3,18],从而对心肌I/R起保护作用。这种假说在Dicksonn等[19]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证实。他们发现抽取同时经受心脏和肾脏IPC的家兔血液,并将其输注给未经处理的家兔,能使后者随后心肌I/R后心肌梗死的面积减少77%,这意味着此过程存在一种或多种体液性心肌保护因子的转移。之后Dicksonn等[20]证实,将经过RIPC的离体家兔心脏中的冠脉流出物灌注给未经处理的离体家兔心脏,可使心肌梗死面积减少69%并促进左心室功能的恢复[21]。Konstantinov等[22]所进行的研究为RIPC的体液机制提供了更可靠的证据。他们发现给心脏移植的猪预先行远程肢体预处理能减少去神经支配供体心脏心肌梗死的面积,这进一步证实了RIPC中体液性介质的保护作用。

有研究认为在IPC期间远程器官释放的内源性物质如阿片类物质[23]、内源性大麻素[24]等随血流运送到心脏,同时激活细胞内的心肌保护通路。研究者试图寻找从远程器官传达预处理信号到心脏的体液因子。Serejo等[25]收集了远程预处理过的大鼠心脏流出物,运用蛋白组学方法从中发现了相对分子质量>3.5、对温度敏感的疏水性物质,并发现它是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nC,PKC)产生心肌保护作用。然而真

—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可正的体液性介质仍未被发现。最近Kant等[26]研究发现其所涉及的转录因子——

能是RIPC介导心肌保护的一种介质。

1.阿片类物质:Patel等[23]率先在大鼠中证实,利用非特异性阿片类受体拮抗剂纳络酮能消除肠RIPC所致的限制性心肌梗死效应,因此认为是肠RIPC刺激产生的内源性阿片类物质进入血流后通过阿片敏感机制产生心肌保护作用。后续在对猪的骨骼肌行远程肢体预处理[27]及对大鼠心脏行远程肾下主动脉预处理[28]的研究中发现其中涉及δ1阿片受体。然而,最近一项通过夹闭股动脉作为预处理手段以减少大鼠心脏I/R 后心肌梗死面积的RIPC研究[29]并未发现其中涉及δ1阿片受体的证据,反而发现其中涉及κ阿片受体。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阿片受体亚型在RIPC中的作用。

2.内源性大麻素:有研究发现心肌I/R损伤的保护作用涉及与内源性大麻素CB2受体的结合[24]。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肠RIPC产生的限制性心肌梗死效应与CB2受体的内源性激活有关,而且使用CB2药物拮抗剂能够消除RIPC的保护作用[30]。故认为肠缺血产生的内源性大麻素会进入血流与心肌的CB2受体结合,进而产生心肌保护。

3.其他受体配体:在大鼠远程肾预处理引起心肌梗死面积减少的研究中,发现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氯沙坦能消除此保护作用,但其中涉及的保护机制尚不清楚[31]。由于研究结果的不一致,还无法定论去甲肾上腺素是否在RIPC介导的心肌保护中作为介质起作用[4,20]。

(二)RIPC中的神经通路

Gho等[3]已证实肠系膜上动脉短暂性I/R产生的心肌保护效应能被神经节阻滞剂六烃己胺逆转。目前,有关神经通路的假说得到了进一步证实,认为是RIPC器官释放的内源性物质如缓激肽[5]、腺苷[8]、CGRPn[11]刺激传入神经纤维,然后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并最后终止于心肌,从而产生心肌保护。

1.缓激肽:Schoemaker等[5]证明在短暂性肠系膜动脉夹闭和再灌注产生心肌保护的研究中,若先给予特异性缓激肽B2受体拮抗剂HOE-140能消除此保护效应。同时,他们发现肠系膜动脉内给予缓激肽后,同样能够以对六烃己胺导致神经节阻断敏感的方式产生心肌保护。因此认为肠远程缺血预处理期间产生的缓激肽能刺激肠系膜感觉传入神经,从而介导心肌保护。之后在Wolfrum等[6]所进行的研究中,这些发现得到进一步证实。他们同样观察到由短暂性肠缺血引起的心肌PKC-ε的激活能够被HOE-140及六烃己胺所阻断,这提示PKC-ε位于缓激肽和神经通路的下游。

2.腺苷:Liem等[8]发现在短暂性肠系膜I/R产生心肌保护的研究中,先给予神经节阻滞剂六烃己胺或非特异性腺苷受体拮抗剂8-SPT能消除此保护效应,还证明在肠系膜血管床中局部给予腺苷能以对六烃己胺敏感的方式产生心肌保护。这些发现证实小肠的短暂性偶发缺血能产生腺苷,同时激活肠系膜感觉传入神经,通过腺苷相关的神经通路产生效应。同时,研究者发现远程预处理后给予8-SPT亦能消除心肌保护效

应,这说明保护效应的产生也需要心肌中的腺苷受体。

3.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ngene-relatednpeptide,CGRP):有研究发现,由辣椒素敏感性感觉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CGRP是RIPC中的可能介质,并已证明RIPC能使血浆中CGRP水平升高[7,10]。综合来说是肠RIPC产生的NO刺激肠血管系统的辣椒素敏感性感觉神经,促使其释放CGRP进入循环系统,然后输送到心脏并激活心肌PKC-ε。神经节阻断剂六烃己胺并不影响CGRP的释放但能取消CGRP引起的心肌PKC-ε的激活。

(三)RIPC中的全身性反应

有关远程器官或组织预处理对机体炎症反应[32]及基因表达[33,34]影响的研究发现:此过程中炎症反应被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黏附能力和胞吐作用减弱;同时抗炎和抗凋亡基因的转录被激活。然而,RIPC产生的心肌保护效应与上述反应之间的关联性还不清楚,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四)RIPC中心脏自身的保护机制

一旦心肌保护信号从远程预处理器官传递到心脏后,心肌细胞内的信号转导机制被启动,这与IPC和IPost是相似的[1,35]。此过程包括配体与G蛋白细胞表面的成对受体如缓激肽[5]、腺苷[8]、阿片类物质[23]、血管紧张素[31]以及内源性大麻素[8]的结合。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细胞内激酶及其他信号成分如活性氧簇[36]、NO以及线粒体KATP通道被激活。最近一项肠RIPC的研究[37]表明,RIPC器官内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JNK、p38和Erk1/2的激活与其介导的心肌保护相关。据该研究报道,不是在心肌内而是在肠组织内由肠RIPC所激活的MAPKs减少了心肌梗死面积;同时若使用药物方法抑制这些激酶的激活能消除RIPC的保护作用。然而,我们还需要明确的是Akt信号途径和以上这些MAPKs是否会在心肌再灌注发生时作为再灌注损伤救援激酶(reperfusionfinjurynsalvagenkinase,RISK)通路的一部分在心肌内被激活。

1.K ATP通道:在IPC中普遍认为细胞表面受体配体的结合激活信号转导通路,最终以线粒体K ATP通道的开放而终止。这导致线粒体活性氧簇的产生,进而通过激活促生存激酶[1]或抑制mPTP开放[38]而产生心肌保护。目前还不清楚RIPC中是否存在同样的信号系统,尽管有研究通过使用K ATP通道的药物拮抗剂如格列本脲、5-hydroxydecanoate发现RIPC与这些通道的开放相关联[31]n。

2.NO:研究普遍认为NO在IPC中起重要的介质作用。然而,有关RIPC中NO的作用仍有争议。Tokuno 等[39]在以大脑短暂缺血作为预处理手段的研究中发现iNOS的激活在心脏的延迟性RIPC中起启动作用。然而,究竟RIPC中NO是否起作用以及是起启动作用还是介质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3.蛋白激酶C(PKC):研究[6,7,36]发现使用非特异性PKC阻滞剂白屈菜红碱可以消除心肌保护作用,从而学者们将RIPC效应与PKC的激活相关联。随后进一步发现在RIPC中,与缓激肽B2受体结合和介质CGRP产生相对应的心肌PKC-ε的激活介导心肌保护作用。

4.活性氧簇:氧化应激在急性心肌I/R损伤中起着双重角色。Weinbrenner等[28]发现在RIPC的心肌保护中,氧化应激可能作为有益的信号系统起作用,同时如果使用自由基清除剂能消除此保护作用。但是目前还不清楚氧自由基究竟是由预处理器官或组织还是由心肌组织所产生,其是起保护作用还是毒性作用。

5.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孔道(mitochondrialfpermeabilityftransitionfpore,mPTP):mPTP是线粒体内膜上的非特异性高电导通道,其通过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导致ATP的耗竭和诱导线粒体的溶胀而介导心肌再灌注时的细胞死亡[40]。Zhang等[29]在RIPC研究中发现其心肌保护作用与mPTP间接相关,而且对κ阿片受体阻断剂敏感;同时还证实在心肌细胞内κ阿片类物质激动剂诱导mPTP的开放。目前还不确定RIPC是否同样激活RISKf通路中的促生存激酶,进而导致mPTP的抑制[17]。

三、RIPC的临床应用及展望

RIPC首次在临床中的成功应用是在2006年,Cheung等[41]对37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心脏矫正手术研究发现,通过对下肢行4次重复5fmin缺血/5fmin再灌注的RIPC能减轻心肌损伤,改善术后气道阻力以及减少正性肌力药的使用。之后陆续有报导RIPC在成人择期CABG手术[42]和腹主动脉瘤(AAA)修复术[43]中的应用。最近Andreka等[44]在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中发现远程缺血后处理(Remotefischemicfpostconditioning)同样可以产生心肌保护作用,并提出了其中的可能机制,这又进一步拓展了我们的思路。

随着外科的日益发展,围术期如何进行有效的器官保护逐渐成为外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对提高手术成功率有重要意义。由于直接IPC的临床可操作性差,限制了其临床推广和应用,而RIPC的提出拓宽了预处理的途径,同时也为非重要器官的短暂缺血再灌注以对抗重要脏器的I/R损伤开拓了新的思路,具有潜在

的临床实用价值。未来肠远程缺血预处理的研究应该集中在阐明其功能的重要性,并在基因层面深入研究,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YellownDM,DownneynJM.nPreconditioningnthenmyocardium:fromncellularnphysiologyntonclinicalncardiology.nPhysiolnRev,2003,83(4):)1113-1151.

nn2PrzyklenknK,BauernB,OvizenM,etnal.Regionalnischemicnpreconditioningnprotectsnremotenvirginnmyocardiumnfromnsubsequentnsustainedncoronarynocclu-sion.nCirculation,1993,87(3):n893-899.

nn3GhonBCG,SchoemakernRG,VannDennDoelnMA,etnal.nMyocardialnprotectionnbynbriefnischemianinnnoncardiacntissue.nCirculation,1996,94(9):n2193-2200. nn4OxmannT,Arad)M,Klein)R,et)al.)Limb)ischemia)preconditions)the)heart)against)reperfusion)tachyarrhythmia.)Am)J)Physiol,1997,273(4)Pt)2):)H1707-1712.

))5Schoemaker)RG,van)Heijningen)CL.)Bradykinin)mediates)cardiac)preconditioning)at)a)distance.Am)J)Physiol)Heart)Circ)Physiol,2000,278(5):)H1571-1576.

))6Wolfrum)S,Schneider)K,Heidbreder)M,et)al.)Remote)preconditioning)protects)the)heart)by)activating)myocardial)PKC)epsilon-isoform.)Cardiovasc)Res,2002,55(3):)583-589.

))7Wolfrum)S,Nienstedt)J,Heidbreder)M,et)al.)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mediates)cardioprotection)by)remote)preconditioning.Regul)Pept,2005,127(1-3):)217-224.

))8Liem)DA,Verdouw)PD,Ploeg)H,et)al.)Sites)of)action)of)adenosine)in)interorgan)preconditioning)of)the)heart.Am)J)Physiol)Heart)Circ)Physiol,2002,283(1):) H29-37.

))9Patel)HH,Moore)J,Hsu)AK,et)al.)Cardioprotection)at)a)distance:)Mesenteric)artery)occlusion)protects)the)myocardium)via)an)opioid)sensitive)mecha-nism.)J)Mol)Cell)Cardiol,2002,34(10):)1317-1323.

10Tang)ZL,Dai)W,Li)YJ,et)al.)Involvement)of)capsaicinsensitive)sensory)nerves)in)early)and)delayed)cardioprotection)induced)by)a)brief)ischaemia)of)the) small)intestine.)Naunyn)Schmiedebergs)Arch)Pharmacol,1999,359(3):)243-247.

11Xiao)L,Lu)R,Hu)CP,et)al.)Delayed)cardioprotection)by)intestinal)preconditioning)is)mediated)by)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Eur)J)Pharmacol,2001,427(2):131-135.

12Wang)YP,Xu)H,Mizoguchi)K,et)al.)Intestinal)ischemia)induces)late)preconditioning)against)myocardial)infarction:)A)role)for)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Cardiovasc)Res,2001,49(2):)391-398.

13Petrishchev)NN,Vlasov)TD,Sipovsky)VG,et)al.)Does)nitric)oxide)generation)contribute)to)the)mechanism)of)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ing?)Patho-physiology,2001,7(4):)271-274.

14Vlasov)TD,Smirnov)DA,Nutfullina)GM.)Adaptation)of)the)rat)small)intestine)to)ischemia.)Ross)Fiziol)Zh)Im)I)M.)Sechenova,2001,87(1):)118-124.

15Liem)DA,Te)Lintel)HM,Manintveld)OC,et)al.)Myocardium)tolerant)to)an)adenosine-dependent)ischemic)preconditioning)stimulus)can)still)be)protect-ed)by)stimuli)that)employ)alternative)signaling)pathways.)Am)J)Physiol)Heart)Circ)Physiol,2005,288(3):)H1165-172.

16Huda)R,Chung)DH,Mathru)M.)Ischemic)preconditioning)at)a)distance:)Altered)gene)expression)in)mouse)heart)and)other)organs)following)brief)occlu-sion)of)the)mesenteric)artery.)Heart)Lung)Circ,2005,14(1):)36-43.

17Hausenloy)DJ,Yellon)DM.)Preconditioning)and)postconditioning:)united)at)reperfusion.)Pharmacol)Ther,2007,116(2):)173-191.

18McClanahan)T,Nao)B,Wolke)L,et)al.)Brief)renal)occlusion)and)reperfusion)reduces)myocardial)infarct)size)in)rabbits.(Abstract).)FASEB)J,1993,7:)A18. 19Dickson)EW,Reinhardt)CP,Renzi)FP,et)al.)Ischemic)preconditioning)may)be)transferable)via)whole)blood)transfusion:preliminary)evidence.)J)Thromb) Thrombolysis,1999,8(2):123-129.

20Dickson)EW,Lorbar)M,Porcaro)WA,et)al.Rabbit)heart)can)be‘preconditioned’via)transfer)of)coronary)effluent.Am)J)Physiol,1999,277)(6)Pt)2):)H2451-2457.

21Dickson)EW,Porcaro)WA,Fenton)RA,et)al.‘Preconditioning)at)a)distance’in)the)isolated)rabbit)heart.)Acad)Emerg)Med,2000,7(4):)311-317.

22Konstantinov)IE,Li)J,Cheung)MM,et)al.)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ing)of)the)recipient)reduces)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of)the)den-ervated)donor)heart)via)a)Katp)channel-dependent)mechanism.)Transplantation,2005,79(12):)1691-1695.

23Patel)HH,Moore)J,Hsu)AK,et)al.)Cardioprotection)at)a)distance:)mesenteric)artery)occlusion)protects)the)myocardium)via)an)opioid)sensitive)mechanism.) J)Mol)Cell)Cardiol)2002,34(10):)1317-1323.

24Di)Filippo)C,Rossi)F,Rossi)S,et)al.)Cannabinoid)CB2)receptor)activation)reduces)mouse)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nvolvement)of)cy-tokine/chemokines)and)PMN.)J)Leukoc)Biol,2004,75(3):)453-459.

25Serejo)FC,Rodrigues)LF)Jr,Silva)Tavares)KC,et)al.)Cardioprotective)properties)of)humoral)factors)released)from)rat)hearts)subject)to)ischemic)precon-ditioning.J)Cardiovasc)Pharmacol,2007,49(4):)214-220.

26Kant)R,Diwan)V,Jaggi)AS,et)al.)Remote)renal)preconditioning-induced)cardioprotection:)a)key)role)of)hypoxia)inducible)factor-prolyl)4-hydroxylases.) Mol)Cell)Biochem,2008,312(1-2):)25-31.

27Addison)PD,Neligan)PC,Ashrafpour)H,et)al.)Noninvasive)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ing)for)global)protection)of)skeletal)muscle)against)infarction.)Am) J)Physiol)Heart)Circ)Physiol,2003,285(4):)H1435-1443.

28Weinbrenner)C,Schulze)F,Sarvary)L,et)al.)Remote)preconditioning)by)infrarenal)aortic)occlusion)is)operative)via)delta1-opioid)receptors)and)free)rad-icals)in)vivo)in)the)rat)heart.)Cardiovasc)Res,2004,61(3):)591-599.

29ZhangnSZ,WangnNF,XunJ,etnal.nkappa-OpioidOreceptorsnmediatencardioprotectionnbynremotenpreconditioning.Anesthesiology,2006,105(3):n550-556. 30HajrasoulihanAR,TavakolinS,GhaseminM,etnal.nEndogenousncannabinoidsncontributentonremotenischemicnpreconditioningnviancannabinoidnCB(2)Orecep-torsOinOtheOratOheart.OEurOJOPharmacol,2008,579(1-3):O246-252.

31SinghOD,ChopraOK.OEvidenceOofOtheOroleOofOangiotensinOAT(1)OreceptorsOinOremoteOrenalOpreconditioningOofOmyocardium.MethodsOFindOExpOClinOPharma-col,2004,26(2):O117-122.

32PeraltaOC,FernandezOL,PanesOJ,etOal.OPreconditioningOprotectsOagainstOsystemicOdisordersOassociatedOwithOhepaticOischemia-reperfusionOthroughOblock-adeOofOtumorOnecrosisOfactor-inducedOP-selectinOup-regulationOinOtheOrat.OHepatology,2001,33(1):O100-113.

33KonstantinovOIE,ArabOS,KharbandaORK,etOal.OTheOremoteOischemicOpreconditioningOstimulusOmodifiesOinflammatoryOgeneOexpressionOinOhumans.OPhys-iolOGenomics,2004,19(1):O143-150.

34KonstantinovOIE,ArabOS,LiOJ,etOal.OTheOremoteOischemicOpreconditioningOstimulusOmodifiesOgeneOexpressionOinOmouseOmyocardium.JOThoracOCardiovascO Surg,2005,130(5):O1326-1332.

35Vinten-JohansenOJ.OPostconditioning:aOmechanicalOmaneuverOthatOtriggersObiologicalOandOmolecularOcardioprotectiveOresponsesOtoOreperfusion.OHeartOFailO Rev,2007,12(3-4):O235-244.

36WeinbrennerOC,NellesOM,HerzogON,etOal.ORemoteOpreconditioningObyOinfrarenalOocclusionOofOtheOaortaOprotectsOtheOheartOfromOinfarction:OaOnewlyOidenti-fiedOnon-neuronalObutOPKC-dependentOpathway.CardiovascORes,2002,55(3):O590-601.

37HeidbrederOM,NaumannOA,TempelOK,etOal.ORemoteOvs.ischaemicOpreconditioning:OtheOdifferentialOroleOofOmitogen-activatedOproteinOkinaseOpathways.O CardiovascORes,2008,78(1):O108-115.

38CostaOAD,JakobOR,CostaOCL,etOal.OTheOmechanismObyOwhichOtheOmitochondrialOATP-sensitiveOKPOchannelOopeningOandOH

2O

2 OinhibitOtheOmitochondrialO

permeabilityOtransition.OJOBiolOChem,2006,281(30):O20801-20808.

39TokunoOS,HinokiyamaOK,TokunoOK,etOal.OSpontaneousOischemicOeventsOinOtheObrainOandOheartOadaptOtheOheartsOofOseverelyOatheroscleroticOmiceOtoOis-chemia.OArteriosclerOThrombOVascOBiol,2002,22(6):O995-1001.

40HausenloyODJ,YellonODM.OTheOmitochondrialOpermeabilityOtransitionOpore:OitsOfundamentalOroleOinOmediatingOcellOdeathOduringOischemiaOandOreperfusion.O JOMolOCellOCardiol,2003,35(4):O339-341.

41CheungOMM,KharbandaORK,KonstantinovOIE,etOal.ORandomizedOcontrolledOtrialOofOtheOeffectsOofOremoteOischemicOpreconditioningOonOchildrenOundergo-ingOcardiacOsurgery:OfirstOclinicalOapplicationOinOhumans.OJOAmOCollOCardiol,2006,47(11):O2277-2282.

42HausenloyODJ,MwamureOPK,VenugopalOV,etOal.OEffectOofOremoteOischaemicOpreconditioningOonOmyocardialOinjuryOinOpatientsOundergoingOcoronaryOarteryO bypassOgraftOsurgery:OaOrandomizedOcontrolledOtrial.OLancet,2007,370(9587):O575-579.

43AliOZA,CallaghanOCJ,LimOE,etOal.RemoteOischemicOpreconditioningOreducesOmyocardialOandOrenalOinjuryOafterOelectiveOabdominalOaorticOaneurysmOre-pair:OaOrandomizedOcontrolledOtrial.Circulation,2007,116(11Suppl):OI98-105.

44AndrekaOG,VertesaljaiOM,SzanthoOG,etOal.ORemoteOischaemicOpostconditioningOprotectsOtheOheartOduringOacuteOmyocardialOinfarctionOinOpigs.OHeart,2007,93(6):O749-752.

OO(收稿日期:2010-05-25)

(本文编辑:孙玉玲)

温仕宏,姚溪,刘克玄.n肠远程缺血预处理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J/CD].n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n电子版,2010,4(4):n380-384.

兔急性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兔急性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摘要】目的建立小肠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确定合适的肠系膜上动脉阻断时间。方法将70只新西兰兔按不同的肠系膜缺血时间(0、15、30、45、60 min)分为A、B、C、D、E共5组,每组14只。每组取8只于恢复血供2 h后留取兔下腔静脉血标本及肠组织,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形态学变化并对小肠黏膜损伤程度进行评分。另6只兔用于术后24、48、72 h 生存率的观察。结果 A、B、C组的术后生存率均>83.3%。C、D、E 组的MDA含量及肠黏膜损伤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2.13、280.24,P<0.01)。结论肠系膜缺血30 min再灌注2 h 是建立兔小肠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合适时间。 【关键词】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动物 [ABSTRACT]Objective To create a model of acute intes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n rabbits so as to determine suitable blocking duration of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es (SMA). Methods Seventy rabbits wer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as groups A, B, C, D, and E, based on the different blocking durations of SMA for 0, 15, 30, 45 and 60 minutes, respectively, with 14 rabbits in each group. Eight of the rabbits in each group were detected for serum levels of MDA 2 h after recovery of blood supply, the changes of histomorphology of small intestine observed light microscopically. The other six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和防治研究进展 1 9 6 0年J e n n i n g s等,第一次提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证实再灌注会引起心肌超微结构不可逆坏死,并逐渐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缺血心肌恢复再灌注后,病情反而恶化,引起超微结构、功能、代谢及电生理方面发生进一步的损伤,是由于在缺血损伤的基础上再次引起的损伤,因此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i s e h e m i a — r e p e r f u s i o n i n j u r y ,I R I ) k 2 J 。临床上表现为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梗死区血液灌流重建后一段时间内,有的病例发生血压骤降、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一系列病情反而恶化的现象。因此, I R I 的发生机制与防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一直试图寻找能对 I R I 产生确切保护作用的药物。现就 I R I的发生机制和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目前,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自由基、钙超载、心肌纤维能量代谢障碍、中性粒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黏附分子与细胞凋亡等均可能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1 . 1 氧自由基( F R) 生成正常细胞内有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 S O D),使氧自由基转变为过氧化氢,后者又通过触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作用还原为水和分子氧,故小量氧自由基不造成损伤。再灌注时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不能被清除,其中包括非脂质氧自由基和脂质氧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过氧化氢等。缺血再灌注后,它可与各种细胞成分,如膜磷脂、蛋白质、核酸等发生反应,造成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C a s t e d o 等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再灌注后细胞内膜脂质过氧化增强,形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血栓素、前列腺素等,促进再灌注损伤。 1 9 8 6年,M u r r y等,首次在犬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中发现反复短暂缺血发作可使心肌在随后持续性缺血中得到保护,从而提出了缺血预适应( I P C) 心脏保护的概念,为缺血心肌的保护及其机制探讨开辟了崭新的领域。自由基可能参与了预适应保护的触发机制。Z h o n g等证明预适应过程中产生的低浓度自由基对延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冉擘力等从细胞水平证明早期产生的氧自由基能诱导延迟保护作用产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早期氧化反应一方面改变S O D形态结构而提高酶的活性,诱导延迟相S O D合成增加,另一方面诱导热休克蛋白信使核糖核酸转录和持续合成,保护心肌细胞对抗细胞外氧自由基的损伤;氧化氮合酶( N O S ) 产生的一氧化氮能有效对抗氧自由基的损害,延迟期心肌 N O S活性增加。延迟保护作用增强,其机制可能是氧自由基诱导了后期 N O S信使核糖核酸转录和合成增加,因为在缺血等应激状态下,氧化氮能够调控心脏基因的表达。总之,热休克蛋白、抗氧化酶和 N O S等不是孤立地对抗氧自由基损伤,而是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作用。 1 . 2 钙超载。生理状态下,胞浆内钙浓度约为 l 0-7 m o l / L ,而细胞外及胞浆内的钙储存系统( 如内质网和线粒体) 中钙浓度为1 0 -3m o l /L 。正常状态下,细胞通过一系列转运机制可以保持这种巨大的浓度梯度,以维持细胞内低钙状态。但是再灌注后,钙离子向线粒体转移,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钙离子浓度升高,可激活多种酶( 如激活膜磷脂酶 A , )同时促使心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研究进展

第20卷 第4期2005年8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ol.20 No.4 Aug.2005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研究进展Ξ 马玉山,罗 力 (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摘 要:本文概述了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理及其预防和治疗措施.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肠 中图分类号:R656.7R3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85(2005)04-0452-04 The Progress of Prevention and Therapy in Ischemia R eperf usion Injury of Intestine MA Yu-shan,L UO Li (G eneral Surger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Hohhot010050,China) Abstract:This review was performed to summarize the possible mechanism and therapy in is2 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of intestine. K ey w ords: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ntestine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简称I/R)是外科实践中常见的组织器官损伤之一,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心肺功能不全以及小肠移植的病理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不仅可以引起消化道局部的组织损害,而且可以导致肠内细菌毒素移位到体循环,引起网状内皮系统发生系列反应,进而导致大量相关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甚至发生多系统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发生发展机理及防治措施的研究也成为外科领域的重点和难点课题之一.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人们先后提出过能量衰竭、氧自由基损伤、钙超载、白细胞黏附与内皮细胞损伤、介质病、细胞因子和细胞凋亡等一系列学说,并针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相应的防治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1 抗能量缺乏疗法 组织缺血时,组织细胞内氧的供应减少或中断、细胞的有氧代谢受到抑制、A TP合成急剧下降,加之无氧代谢产生的有毒酸性产物大量累积,导致细胞内酶活性的改变以及维持跨膜离子梯度的能量缺乏,在严重缺血时可使细胞内环境紊乱,甚至细胞死亡,因此在缺血期为缺血组织提供足够的A TP可以阻止无氧代谢及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平衡.史晓峰等〔1〕在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断灌注1、6-二磷酸果糖,可以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为细胞提供能量,同时具有稳定细胞生物膜、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和氧自由基生成而起到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除此之外,在缺氧期吸入氧气,也可以明显改善肠缺血再灌注后的组织损害.高压氧能够抑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TNF-α的产生,并能抑制中性粒细胞在肺中的聚集,因而能够减轻肠缺血再灌注的损伤〔2〕.O’Donnel等〔3〕则发现在缺血时的肠腔内持续注入携氧的过氟碳的保护作用,他们在肠缺血再灌注的模型中观察到:在缺血60分 Ξ收稿日期:2004-12-16 作者简介:马玉山(1973-),男,内蒙古通辽市人,内蒙古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2003级).

抗氧化剂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大鼠肠粘膜的保护作用

抗氧化剂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大鼠肠粘膜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预先肠道给予抗氧化剂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小肠粘膜的保护作用。方法使用7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生理盐水、维生素C、维生素E 和后两者的组合进行实验干预。依据肠血管供应游离肠管,通过夹闭供应该段肠管的血管进行缺血再灌注造模。在未夹闭、缺血末期及再灌注期每15min取材。分时段取材后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结果与其他组比较,使用维生素E组和维生素E、维生素C联合组呈显着衰减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最后研究表明以上两组与控制组和维生素C组比较,能显著的减少绒毛高度的降低及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结论在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中,维生素E做前期处理能够减弱I/R对大鼠小肠粘膜的损伤,减少绒毛高度的降低、衰减中性粒细胞的浸润。 标签:缺血;再灌注;再灌注损伤;抗氧化剂缺血组织血流量恢复会造成比原先缺血引起更大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缺血再灌注(I/R)损伤。I/R时,小肠是最容易受损伤的。虽然所涉及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相信,氧化应激的炎症介质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超氧化物(ROS)参与I/R损伤的发生,多种抗氧化剂都进行过研究,其中就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还原性的抗氧化劑,常被用来对抗I/R造成的损伤。维生素E是一种脂溶性抗氧化剂,通过稳定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来对抗氧化应激反应。因此,维生素E 能减少组织ROS反应,增加组织抵抗膜质过氧化的作用,维生素C、E联合应用有协同效应。本研究的目的是用维生素C、E前期处理实验大鼠,通过空肠的形态标准来评估其对I/R小肠粘膜的积极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空肠缺血再灌注模型使用75只体重介于224~261g的成年健康雄性SD 大鼠,腹腔注射氯胺酮麻醉后剖腹探查。游离肠系膜动、静脉,长度足够放置血管夹即可。以游离动脉供应的肠段作为取材部位。在未夹闭血管前取材一次(BC)。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影响小肠绒毛的高度,达到彻底地模型效应,游离肠段3cm左右,并切断所有的侧支循环。夹闭肠管血管1h后,进行第2次取材(BI),后移去血管夹,恢复血流,分别在再灌注15min(RB15)、30min(RB30)、45min (RB45)和60min的(RB60)取材。 1.2实验分组75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T组大鼠行剖腹探查并切除选定肠管,不做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照组行剖腹探查术,并行肠管缺血再灌注造模,预定时间点取材,没有预先处理。C组造模,术前4d通过喂养的方式给予250mg/kg 维生素C。E组也造模,术前4d与C组相同的方式给予60mg/kg维生素E。C+E 组行与对照组相同的手术,并喂养与C组、E组相同计量的两种药物。 1.3损伤的指标用定量分析方法来评估缺血再灌注的损伤。肠管损伤程度用组织切片绒毛的高度、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程度来评价。为减小误差及偏倚,所有标本由本实验室被双盲的技术人员用Chiu等人提出的分类标准进行评估。使用光学显微镜在10个随机镜头视野统计绒毛的高度分布,单位为毫米(mm)。通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介绍和实验设计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介绍和实验设计 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它是指缺血心肌组织恢复血流灌注时,导致再灌注区心肌细胞及局部血管网显著的病理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共同作用可促使进一步的组织损伤。那这里的关键词就是缺血心肌组织。那为什么会产生缺血的心肌组织呢?这就与临床上的疾病有关了。一些心脏疾病,比如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等他们会使心脏发生缺血的症状,其基本的生理过程就是心肌缺血。 Ⅱ.心肌缺血的危害: 心肌缺血:指单位时间内的冠脉血流量减少,供给组织的氧量也减少,缺血必定存在缺氧表明缺血缺氧。心肌缺血比单纯性心肌缺氧无血流障碍要严重,因为前者除了缺氧的影响之外,缺血组织也不能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又不能及时清除各种代谢产物带来的有害影响。 一、心肌缺血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情况:1是冠脉血流量的绝对不足。这种情况是由自身疾病产生的,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阻塞,冠状动脉痉挛。2是冠脉血流量的相对不足:包括供氧降低或耗氧增加,比如高原高空或通风不良的矿井吸入氧减少;肺通气或换气功能障碍,可致血氧含量降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等。 二、缺血对心肌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是心肌收缩能力降低。2是导致心肌舒张功能降低。3是心肌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比如说血流的阻力增加等。4是心肌电生理的变化,比如说静息点位降低,传导速度减慢;室颤阈降低等。5是导致心肌形态学的改变。当然还有其他的危害,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由于心肌缺血存在这么多的危害,临床上针对这一疾病采取了再灌注治疗方法,但随之而来的又是另外一个临床问题: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英文缩写为MIRI,最早由詹宁斯等于1960年提出,发现其临床表现为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顿抑、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等现象。随后又有学者在临床手术中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发现在冠脉搭桥术完成后,心肌坏死进一步加重的现象。接着布朗沃尔德教

中性粒细胞介导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介导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郄文斌屠伟峰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全军临床麻醉中心(广州510010) 严重的创伤、感染、休克均可伴有不同程度肠道血流量减少,导致肠功能障碍,在此基础上随着血供的恢复,组织器官的损伤反而加重,表现为肠道缺血/再灌注(GIR) 损伤。肠道是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最敏感的组织之一[1]。业已证实,肠缺血再灌流是严重创伤、烧伤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2]。肠道系统不仅仅是体内最大免疫器官,而且是激发和诱生各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介导嗜中性粒细胞(PMN)激活的中心器官“motor”。有实验表明:PMN是引起组织损伤,乃至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关键细胞[3,4]。PMN的激活趋化、聚集于靶组织与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是导致局部组织损伤和远离脏器损伤发生的主要途径。 一PMN的激活和趋化 正常生理状况时,组织中较少见PMN,而循环系统血液中的循环粒细胞、边缘粒细胞以及储存在骨髓中大量的成熟PMN,在激活因子和趋化因子作用下被激活,继而侵入炎症组织中。肠道缺血再灌注后肠血管可能作为“预激床”,在激活因子(包括细菌、毒素、免疫复合物、补体、氧自由基、白介素类等)作用下激活循环中的PMN。其机理为激活因子通过与PMN细胞膜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如C5a与PMN表面C5a受体结合),将信号传递给GTP结合蛋白,特异性磷酸脂酶激活磷脂酰肌醇,并在此酶的作用下,产生一系列代谢产物,激活蛋白激酶C,引起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从而激活PMN[3,5]。激活的PMN在趋化因子(包括补体C3a,C5a,IL-8,LPS和激肽释放酶等)和粘附分子的作用下与血管内皮细胞(VEC)粘附并进入组织中。 二PMN对内皮细胞(EC)的粘附和穿越 激活的PMN与血管内皮细胞(VEC)相互作用形成的粘附连锁反应是PMN聚集、活化的关键,是导致组织损伤的先决条件[6,7]。在急性炎症损伤过程中,PMN粘附、穿越VEC向炎症部位游走的分子基础是PMN与VEC表面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8]。粘附分为再灌注早期PMN与沿着VEC表面慢速滚动的不稳定粘附以及随后的牢固粘附两个阶段。现已知的粘附分子主要有选择素家族、整合素家族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2.1 选择素家族(Selectin) 选择素家族成员是介导白细胞和EC早期粘附过程的关键粘附分子。此族分子为高度糖基化的单链跨膜糖蛋白,分子量为90~140ku。主要包括L选择素,E选择素和P选择素。L-selectin表达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表面,当白细胞活化后通过蛋白水解方式释放出来,其功能为介导PMN与VEC的粘附以及淋巴细胞向周围淋巴结

病理生理学缺血再灌注损伤试题及答案

第十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选择题 【A型题】 1.缺血再灌注损伤最常见于下述哪一器官? A.心肌 B.脑 C.肝 D.肾 E.肠 2.最活泼有力的氧自由基是: A.-? 2 O B.H2O2 C.OH· D.LO· E.LOO· 3.认为再灌注损伤实为缺血的继续和叠加的学说为: A.钙超载 B.自由基损伤 C.无复流现象 D.白细胞作用 E.能量代谢障碍 4.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类型: A.房性心律失常 B.室性心律失常 C.房室交界部阻滞 D.房室传导阻滞 E.房颤 5.氧反常损伤程度加重,不见于: A.缺氧的时间越长 B.缺氧时的温度越高 C.缺氧时酸中毒程度越重 D.重给氧时氧分压越高 E.再灌注时pH纠正缓慢 6.有关自由基的错误说法是: A.自由基是具有一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B.-? 2 O是其他活性氧产生的基础 C.OH^自由基的产生需有过渡金属的存在 D.体内的自由基有害无益 E.自由基的化学性质极为活泼 7.钙反常时细胞内钙超载的重要原因是: A.ATP减少使钙泵功能障碍 B.Na+-Ca2+交换增加 C.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增加 D.线粒体膜流动性降低 E.无钙灌流期出现的细胞膜外板与糖被表面的分离 8.导致染色体畸变、核酸碱基改变或DNA断裂的自由基主要为: A.-? 2 O B.OH· C.H2O2 D.LO· E.LOO· 9.缺血一再灌注时细胞内氧自由基生成增加不见于: A.中性粒细胞吞噬活动增强 B.儿茶酚胺增加 C.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减少 D.细胞内抗氧化酶类活性下降 E.线粒体受损、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 10.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最主要是通过: A.蛋白质交联 B.直接损伤核酸 C.引发葡萄糖交联 D.脂质过氧化引起损伤 E.引起染色体畸变 11.下面哪个不是活性氧? A.NO B.-? 2 O C.OH· D.CO2 E.LOO·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急症重症,及时、有效的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此探索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减轻或防止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是临床的重要课题。本文综述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氧自由基;钙超载;中性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细胞黏附因子;细胞凋亡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急症重症,及时、有效的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探索心肌再灌注损伤(MRI)的机制,减轻或防止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是临床的重要课题。至今为止MRI的机制还没有完全清楚,目前主要认为与氧自由基、钙超载、活化的中性白细胞、心肌纤维能量代谢障碍、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细胞黏附因子和细胞凋亡等都可能参与MRI的发病过程。[1、2] 1氧自由基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生理情况下,细胞内存在的抗氧化物质可以及时清除自由基,对机体并无有害影响。当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时,由于活性氧生成过多或机体抗氧化能力不足,可引起氧化应激反应,造成膜流动性与钙离子通透性增加,破坏膜结构完整性,钙跨膜内流与超负荷导致细胞损伤甚至死亡。氧化应激是缺血组织再灌注的特征之一。而且应用自由基清除剂辅酶Q10[3]可以减轻缺血再灌区细胞的损伤。 2钙超载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近年研究表明,细胞内Ca2+超载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中起中心作用。钙超载可以造成线粒体功能障碍,激活磷脂酶类,使细胞膜及细胞器膜结构受到损伤。还可激活蛋白酶,促进细胞膜和结构蛋白的分解,同时促进氧自由基的生成。激活某些ATP酶和核酶,加速ATP消耗,引起染色体损伤。Ca2+超载还可引起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始动环节是能量代谢障碍,而直接损伤原因则是自由基,其结果导致细胞内钙超载,并形成恶性循环。钙超载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缺血预处理实验设计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缺血预适应处理的干预作用 研究背景: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 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组织器官缺血时, 会引起细胞代谢障碍和组织结构出现破坏, 而当血供恢复时, 组织及细胞损伤反而出现加重的现象称为。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间质水肿、血管调节机制受损及炎症细胞浸润与缺血再灌注所引发的器官功能障碍相关。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IIR)损伤是由多种临床情况引起的,如出血性休克、败血症、严重创伤、绞窄性肠梗阻和急性肠系膜缺血等,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一种常见临床问题。IIR 会导致不可逆转的组织损伤,血流恢复后通过诱导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又会进一步加重损,严重者还会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甚至进一步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因此,防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危重病研究领域的重点之一。 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是短期缺血应激使机体对随后长时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明显保护作用的一种适应性机制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预适应训练,能够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这些物质参与保护心肌和能量代谢)减轻和抵抗随后更长时间因为人体缺血缺氧造成的损伤。故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的缺血预处理方法对肠道I / R损伤的可能保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 1.动物与分组: 中国家兔16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只进行开腹手术,辨认肠系膜上动脉,不结扎);对照组(进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夹闭及复灌);预适应处理A组(先进行缺血预处理,方法为夹闭5min开放5min,循环3次,然后行肠系膜上动脉夹闭及复灌);预适应处理B组(先进行缺血预处理,方法为夹闭20min开放5min,循环3次,然后行肠系膜上动脉夹闭及复灌)。 2.模型复制: (1)根据文献[3]方法,复制家兔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具体如下 家兔经耳缘静脉注射乌拉坦(0. 005 mL/g)麻醉后,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腹部正中线自剑

心肌缺血再灌注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实验目的】 1.复制大鼠在体与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2.观察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心功能的变化 【实验动物】成年Wistar 大鼠(体重200-300g) 【仪器药品】 电子天平,肾形盘,动物呼吸机,BL-420F记录装置,眼科开睑器,微血管钳,组织镊,眼科镊,组织剪,眼科剪,眼科止血钳,止血钳,动脉夹,眼科缝合针,1号及00缝合线。Langedroff灌流装置。 20%乌拉坦,1ml注射器,5ml 注射器,纱布块 实验1 在体模型 【实验步骤】 1.实验采用体重200-300g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0.5ml/100g); 2.颈胸部备皮及手术,分离气管及右侧颈总动脉 3.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呼吸肌参数:潮气量9ml,呼吸比=3:2,呼吸频率55~60) 4.经右侧颈总动脉逆行插管至左心室, 再经BL-420F软件输入计算机,(一通道描记心 电,(右上黄、右下黑、左下红)二通道描记心室内压,三通道描记微分)持续监测心脏左心室内压力及心电的变化情况 5. 沿胸骨左侧剪开2,3肋骨,开睑器开胸暴露心脏;寻找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穿线备 用; 6.采用结扎5min后再放开5min两次,造成缺血预处置;采用结扎30mim再放开30min 复制缺血/再灌注模型; 思考题: 1.如何判定缺血模型复制成功 2.如何判定有再灌注损伤发生

实验2 离体模型 【实验步骤】 (1) 大鼠称重,腹腔注射20%乌拉坦(0.5ml/100g)麻醉,仰卧固定于鼠板,上腹部及前胸部剪毛。 (2) 舌下/阴茎背静脉注入1%肝素(0.05ml/100g)后,切开胸腹部皮肤,用剪刀横行剪开腹腔,向上剪断隔膜,沿两侧肋骨向上平行剪开,翻起前胸壁,把心脏及胸膈周围的结缔组织拨到一侧,充分暴露心脏。 (3) 用镊子提起心脏根部,暴露出主动脉和肺动脉,在距主动脉起始部0.5cm处用手术剪切断血管,迅速取出心脏至于4℃生理盐水平皿中使之停搏。 (4) 经主动脉将心脏悬挂在灌流装置上,用丝线结扎固定,打开灌流液行逆向灌流,待心脏恢复自主跳动,小心减去心脏周围附着组织。 (5)用眼科剪剪去左心耳,通过左心耳经房室瓣插入左心室一乳胶球囊,球囊连接一个内充生理盐水的导管,导管经三通管和换能器与BL-420F连接。 (6) 在BL-420F仪的监测下,通过向球囊内注入一定量的生理盐水是左心室的舒张末压调整在0~10mmHg之间。 (7)连接心电导线,心尖、右心耳和地线,一通道设置记录, (8) 预灌流10~20分钟,观察心率,二通道记录心室内压、三通道取微分记录±dp/dtmax 等心动指标,同时描记ECG,待上述各指标平衡后开始以下实验。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1) 心脏用正常灌流液预灌流15分钟后完全停灌40分钟,然后恢复灌流20分钟,观察心脏在正常,停灌初期和再灌期的心功能变化。 (2) 分别收集正常灌流时,再灌流后3分钟时的心脏冠脉流出液1ml,测定其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思考题: 1.如何判定缺血模型复制成功 2.如何判定有再灌注损伤发生

氧自由基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性心脏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治疗上,早期成功恢复心肌再灌注是改善临床转归的最有效方法。但缺血心肌恢复血流的过程可造成损伤,这一现象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1 2]。而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OFR)也是心血管疾病时诱导心肌细胞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3]。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细胞内存在抗氧化物质可以及时清除OFR,使自由基的生成与降解处于动态平衡,对机体无害,而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下,由于OFR生成过多或机体抗氧化能力不足,引发氧化应激反应,介导心肌损伤[4 5]。本研究重点阐述OFR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之间的关系。 1 OFR合成、清除及生物学作用 自由基(free radical)是指具有一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和原子团的总称。由氧诱发的自由基称为OFR,主要包括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和羟自由基(OH)[6]。H2O2本身并非自由基而是一种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但它与OFR的产生有密切关系,易接收一个电子生成羟自由基(OH)。正常情况下OH不能形成,因为OH的形成要求O-2及H2O2同时存在。当O-2及H2O2在组织中过剩, O-2及H2O2在金属离子及金属离子复合物的催化下发生Haber Weiss反应,生成氧化性更强的OH。OH是十分不稳定的氧化物,几乎与细胞内所有的有机物反应,破坏核酸、蛋白质、氨基酸和脂类化合物,从而损害细胞功能[7]。在生理情况下,氧通常是通过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接收4个电子还原生成H2O,同时释放能量,但也有1%~2%的氧接收1个电子生成O-2,或再接收1个电子生成H2O2。O-2寿命极短,可通过连锁反应产生OH,H2O2能直接或间接促进细胞膜脂质过氧化。 自由基反应的扩展较广,但生物体内存在一套完整的抗氧化酶和抗氧化剂系统,可以及时清除它们,所以对机体无害。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和过氧化氢酶(CA T)。它们存在于胞浆和线粒体中,其重要意义在于降低H2O2浓度,保护细胞不受强毒性OFR OH的损伤。抗氧化剂包括存在于细胞质的维生素E 和维生素A;细胞外液中的半胱氨酸、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存在胞浆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还原型病理辅酶Ⅱ(NADPH)等。在OFR清除系统功能降低或丧失,生成系统活性增强,一旦恢复组织血液供应和氧供,OFR便大量产生与急剧堆积,从而造成心肌细胞急性或慢性损伤[8]。特异靶向抑制NADPH氧化酶可以减弱心血管氧化应激[9]。 2 OFR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地位 目前关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有许多假设和报道,主要与心肌再灌注时与OFR损伤、细胞内Ca2+超载、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10]、微血管损伤和粒细胞浸润以及心肌细胞的凋亡等作用有关。MI/RI时OFR合成增多主要与线粒体单电子还原、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增多、儿茶酚胺自氧化增强、细胞内钙超载以及中性粒细胞呼吸暴发等有关[11]。由于OFR产生过多以及抗氧化酶类活性下降,引发链式脂质过氧化反应,损伤细胞膜、细胞器乃至细胞核酸,导致细胞坏死凋亡。应用外源性OFR清除剂及抗氧化剂则能降低组织中OFR浓度,促进心功能恢复,表明OFR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3 OFR与脂质生物膜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 ? 63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c reperfusion in j ury ,MIRI )指心肌缺血恢复血流供应后,造成代谢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加重的现象[1]。MIRI 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病理过程与冠状动脉血管形成术,冠状动脉重建术,心脏移植等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2]。MIRI 涉及的机制复杂,尚有待更深入的研究阐述。近年来,由于电生理学、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等技术的应用,对MIRI 机制的研究也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其主要机制概述如下:1 氧自由基与MIRI 自由基(free radical ),又称游离基,指在外层电子轨道上具有不配对的单个电子、原子、原子团或分子的总称[3] 。由机体内氧诱发化学性质活泼的自由基称为氧自由基,包括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生理状态下自由基存在较少,在细胞缺血时,其氧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4]。当组织恢复血液供应时,触发氧自由基“爆增”并累积,攻击自身和周围细胞,造成损伤[5]。自由基损伤细胞膜,致其结构破坏造成心肌酶溢漏;自由基氧化破坏机体蛋白,改变蛋白酶表面结构使功能受损;自由基诱导遗传物质DNA 、RNA 断键或破损,影响核酸正常功能[6]。自由基可导致心律失常,心肌损伤,细胞凋亡等事件[7]。2 炎症反应与MIRI MIRI 发生时心脏组织内皮结构受损触发功能障碍,而中性粒细胞趋集、黏附血管内皮是炎症“级联”反应的诱发阶段[8] 。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合成释放肿瘤坏死因子、IL-1、IL-6 等炎症介质,介导其他炎症细胞共同攻击心肌组织[9] 。此外,白细胞浸润在MIRI 中涉及的主要机制为,MIRI 使细胞膜受损和膜磷脂降解,具有很强趋化作用的白三烯等代谢产物增多,使更多白细胞循环浸润,对心肌细胞造成多次损伤。MIRI 时,心肌缺血细胞生成大量的促炎介质如补体C 5a 、LPS 、IL-8等,激活并诱导心肌细胞多种黏附如ICAM-1,ICAM-2等分子表达[10]。膜表面的黏附分子作为受体和配体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心肌细胞的黏附,并为炎性浸润提供物质基础。3 钙超载与MIRI 由于细胞内钙浓度显著升高并造成心脏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称为钙超载(Ca 2+ 超载)[11] 。生理条件下,钙浓度稳态维持着正常心功能。当心肌缺血时,钠泵功能障碍,Na + 与Ca 2+ 的交换紊乱,使细胞内Ca 2+大量积累,触发线粒体功能障碍、钙泵障碍等[12]。Ca 2+超载与细胞损伤有相关性。其可引起:①减少线粒体ATP 生成。②激活钙依赖性降解酶,损伤细胞结构。③诱导自由基生成,损害心肌细胞。④促使 Ca 2+与CaM 结合,影响细胞内信号转导。⑤引起心律失常。 4 能量代谢障与MIRI MIRI 发生时,心肌细胞依赖无氧代谢途径供能,但其生成ATP 的能力有限。而ATP 的明显不足会触发一系列代谢的异常和紊乱:①依赖性ATP 的细胞膜泵活性下降,膜电位改变。②Ca 2+内流增加,激活膜磷酶导致缺血性肌挛缩,并产生氧自由基进一步损害细胞。③酸中毒,破坏细胞的生存环境。④严重阻碍ATP 的生成[13]。研究表明,能量代谢障碍可造成有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异常,同时细胞内的ATP 含量是触发细胞凋亡促进因素之一。5 细胞凋亡与MIRI 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指由促凋亡因素触发细胞内死亡程序而发生的细胞死亡过程[14]。细胞凋亡调控着机体中细胞稳态,并摒除体内有害的细胞、无功能的细胞、突变的细胞以及受损的细胞。而过度活跃的细胞凋亡进程会加重MIRI 病情。MIRI 中的细胞凋亡的机制涉及的凋亡途径多种途径,以多方式、多水平的交叉联系,构成复杂的信号通路网络。线粒体途径、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途径、JAK-STAT 途径、LOX-1通路、MAPKs 通路等均可介导心肌MIRI 发生发展,造成的心肌细胞凋亡。提示抗凋亡作用或特异性对抗有关信号通路是治疗MIRI 的有效措施之一。6 小 结 综上所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 )的发生机制涉及多因素的复杂过程,需要广大科研攻关者更全面、更深入的科学研究,积极寻求更有效的防治措施,为MIRI 造福。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基因调控、细胞凋亡、信号转导等角度的深层次研究也在逐步开展,期待对MIRI 机制研究取得重要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赵亚玲,敖虎山.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 志,2011,26(5):396-398. [2] C astedo E,Segovia J,Escudero C,et a1.Ischemia-reperfusion in j ury during experimental heart transplantation. Evaluation of trimetazidine's cytoprotective effect[J].Rev Esp Cardiol. 2005,58(8):941-950. [3] C hen AF,Chen DD,Daiber A,et a1.Free radical biology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J].Clin Sci (Lond),2012,123(2):73-91.[4] V al ko M,Leibf r itz D,Moncol J,et a1.Free radicals and antioxidants in norm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human disease [J].Int J Biochem Cell Biol, 2007,39(1):44-84. [5] D r?ge W.Free radicals in the physiological control of cell function[J].Physiol Rev, 2002,82(1):47-95. [6] 林灼锋,李校坤,孟娟.活性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损伤效应研究[J].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邓海英* 赖为国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广西 钦州 535099) 【摘要】冠心病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后再获取血液供应,常会出现心律失常、梗死面积扩大、心功能低下等心肌细胞损伤现象,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 )。国内外研究表明MIRI 发生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与再灌注后机体氧自由基攻击,炎症反应浸润,Ca 2+超载,能量代谢障碍、细胞凋亡进程等有关。现对MIRI 的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本文通过归纳并总结有关MIRI 研究进展的国内外文献,对MIRI 的机制做出综述。【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3)01-0063-02 *通讯作者:E-mail: denghaiying2012@https://www.360docs.net/doc/5c10951550.html,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摘要21世纪是PCI的时代,PCI的发展与推广降低了ST段(STEMI)及非ST抬高(NSTEMI)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1,2]、缩小了梗死的面积[3]、改善了左室的收缩功能[1,4],但是这种不断进步发展的PCI技术却不能显现出该技术当初刚用于临床时的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因为研究人员们发现,某些患者就算开通了梗死的冠状动脉相关血管支配的心肌梗死面积却没有如人所愿的大大降低,心肌梗死的面积在开通冠脉后仍然在进展。因为研究人员发现缺血期的心肌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已经发生了损伤,心肌的再灌注有可能加重了缺血期心肌的损伤程度,对细胞或者细胞器造成了新的损伤,我们称之为再灌注损伤(reperfusion injury)。本文主要此种损伤的可能发生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心肌再灌注损伤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炎症自由基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 一、心肌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 心肌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reperfusion injury)指的是缺血的心肌组织恢复血运后可能对心肌造成的进一步损伤[2,3]。但是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损伤的确切病理生理机制仍没有研究清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目前所建立使用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心肌的缺血分很多种,其中最常见也是最凶险的一类便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现流行的线栓建模法被广泛应用,但心肌梗死的过程却没有线栓法阻断冠脉引起的心肌组织坏死及再灌注损伤如此简单,根据欧美国家的指南[4,5],将心肌梗死分为五型,从这五种分型可以发现简单的结扎、再通冠脉造成的心肌梗死模型也不过是其中分型的一型,其它四型或者更多的类型心肌在缺血及再灌注时发生的确切变化仍然没有研究清楚的,因为我们至今没有发现哪一种干预措施可以非常有效的缩小心肌梗死后心肌坏死的进展。但是自50多年前,Jennings等[6]第一次从犬的缺血后再灌注的心脏组织中发现

缺血后处理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损伤的机制研究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4年10月第8卷第5期Chin Arch Gen Surg(Electronic Edition),October 2014,Vol.8,No.5 ·370· ·论著·缺血后处理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 肝损伤的机制研究 张彬 贺德栋 房祥杰 【摘要】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为外科防治 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策略。方法 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仅手术显露肠系膜 上动脉)、缺血再灌注组(IR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再灌注120min)、缺血后处理组(IP组, 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min后行3个循环的灌注30s/阻断30s,再持续灌注117min),每组12只。 建立模型2h后采集各组大鼠动、静脉血及部分小肠、肝组织,检测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白细胞介素10(IL-10)、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测 定血清及肝组织内丙二醛(MDA)、髓过氧化酶(MPO)水平,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肠及肝脏病 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组织中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和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SO组比较,IR组小肠、肝脏病理损伤加重,肝组织NF-κBp65和 HIF-1α的表达显著升高,血清和肝组织中MDA、MPO水平及血清TNF-α、IL-10、ALT和AST水平升高; 与IR组比较,IP组小肠、肝脏损伤减轻,肝组织NF-κBp65表达下降而HIF-1α的表达显著升高,血 清和肝组织中MDA、MPO水平及血清TNF-α、ALT和AST水平均显著下降,血清IL-10水平增加,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以促进抗炎因子的激活,抑制NF-κB信号通 路调控的炎症级联反应,上调HIF-1α的表达,减轻小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肝损伤。 【关键词】 缺血后处理;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肝损伤 Mechanism of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on alleviating liver injuries after intes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Zhang Bin, He Dedong, Fang Xiangjie.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ihui 4531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Bin, Email: binbin801215@https://www.360docs.net/doc/5c10951550.html,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on alleviating liver injury induced by intes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and to find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y for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Methods A total of thirty-six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n=12 in each group), Sham group(only exposing SMA), IR group(clamping SMA for 60 min,reperfusing 120 min), IP group (clamping SMA for 60 min, and three cycles of 30 seconds reperfusion and 30 seconds ischemia, reperfusing 117 min). Levels of MDA and MPO in serum and liver tissues were measured after reperfusion. Levels of arterial blood TNF-α, IL-10, ALT and AST were also measured.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liver and small intestine were observed, and expressions of NF-κBp65 and HIF-1α protein in liver tissue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SO group, MDA and MPO levels in serum and liver tissues increased obviously in the IR group. TNF-α, IL-10, AST and ALT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the intestinal and liver injuries were more serious, expressions of NF-κB p65 and HIF-1α were increased obviously. Compared with the IR group, the intestinal and liver injuries and DOI:10.3877/cma.j.issn.1674-0793.2014.05.008 基金项目:河南省卫生厅科技攻关资助项目(201203071);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资助项目(142102310047); 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A320075) 作者单位:453100卫辉,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一科 通讯作者:张彬,Email:binbin801215@https://www.360docs.net/doc/5c10951550.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