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米和分米毫米长度单位的换算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米和分米毫米长度单位的换算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米和分米毫米长度单位的换算

米和分米、毫米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进行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

数学思考:经历长度单位换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测量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谁能按照大到小的顺序写出来吗?(从大到小依次是:米、分米、厘米、毫米,或从小到大说.)

2.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3.口答

1厘米=()毫米 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 10厘米=()分米

1 米=()分米 10分米=()米

4.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分米和毫米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厘米与毫米的换算:

(1)(拿出一枝铅笔芯)猜一猜这枝笔芯大约几厘米?我们来量一量

(出示直尺量自动铅笔芯放大图)

提问:通过测量,你知道这根自动铅笔芯有多长吗?(6厘米)

引导思考:如果用毫米作单位,这根笔芯长多少毫米?

(2)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老师将各种想法依次板书在黑板

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找出一种自己认为最好用的方法。)

A:1毫米1毫米地数出来的

B:10毫米10毫米地数出来的

C:推想出来的:1厘米=10毫米,6厘米是6个10毫米,也就是

60毫米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A:学生各自动手量一量各条边是多少厘米,全班校正。

B:各自再把量得的厘米数换成毫米数,全班校对

每题选一人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C:你有什么发现要告诉小朋友吗?(各条边的关系)

(4)填空:5厘米=()毫米 9厘米=()毫米

30毫米=()厘米 40毫米=()厘米

(5)小结:

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教学例2

(1)一个写字台的高度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练习: 30厘米=()分米 5分米=()厘米40厘米=()分米 7分米=()厘米

(2)(出示很长的一根绳子)想一想用什么单位合适?这根绳子30分米,用米作单位应该怎样表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如果教师还有一根长4米的跳绳,并提问:用分米做单位应该怎样表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4)练习: 3 米=()分米 90分米=()米 5 米=

()分米 80分米=()米

(5)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

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

厘米就是几分米;把分米换算成米作单位想10分

米是1米,几十分米就是几米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I.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们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为了测量和计算的需要常常要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试一试“想想做做”第3 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第3题,明确题目要求。

想一想:这几题该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2)请学生们独立完成。

(3)组织学生们进行交流,注意方法的多样化。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请学生们说说自己的看法。

(2)实际测量,看谁估计得准。

5.补充作业: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20厘米=( )分米 9分米=( )厘米

3米=( )分米 70分米=( )米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你能出一题考考小朋友?

五、指导学生实践活动:

老师拿出弄好的蒜头,教学生是怎么做的,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看看几天后开始发芽,从发的第一天起作好记录,记录发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填写好记录表。

教后记

第一章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 1.1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长度单位教学教案

《第一单元(章节)教学设计》 一、课题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三、教材说明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3)培养估测意识。教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

长度单位教案第一课时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教案第一课时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册重点: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2.表内乘法。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单元学情分析: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

长度单位的换算(教学设计)

第3单元测量 第3课时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10分米=()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毫米? (2)2厘米是()个10毫米? (3)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米,分米,厘米单位换算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换算专题练习 一、填空18分 8米=()分米 8千米=()米 3分米=()厘米 7厘米=()毫米 50分米=()米 90毫米=()厘米60厘米=()分米5000米=()千米 2米=()厘米 1米=()分米 7千米=()米 6分米=()厘米 9厘米=()毫米 70分米=()米 70毫米=()厘米60厘米=()分米 2000米=()千米 8米=()厘米 二、换算20分 3米2分米=()分米 8米4分米=()分米 7分米8厘米=()厘米 6厘米8毫米=()毫米 42分米=()米()分米 43分米=()米()分米78厘米=()分米()厘米 3厘米=()分米()厘米 85分米=()米()分米 97分米=()米()分米77厘米=()分米()厘米 16厘米=()分米()厘米 10 米7 分米=()分米 17 米=()厘米=( )分米 2 米=()分米()厘米 1 米-36 厘米=( )毫米 三、换算 5厘米=()毫米 9厘米=()毫米 30毫米=()厘米 40毫米=()厘米30厘米=()分米 5分米=()厘米 40厘米=()分米 7分米=()厘米3米=()分米 90分米=()米5米=()分米 80分米=()米 69 毫米=( )厘米 32 米=( )千米83 米=( )分米 0.66 米=()厘米150 分米=( )毫米 7 千米=( )米 400 厘米=( )米 6000 毫米=( )分米 5 米=()千米 9.4 千米=( )分米( )米3300 米=()千米 520 毫米=( )厘米=( )分米 7800 毫米=( )厘米 4 米6 厘米=( )厘米3200 厘米=( )米 504 厘米=()米 5米=()分米 40厘米=()分米 2分米=()厘米 70毫米=()厘米 四、换算填空 5米=()分米 40厘米=()分米2分米=()厘米 70毫米=()厘米4米=()厘米 100毫米=()分米6千米=()米 4000米=()千米2千米=()米 3000米=()千米4千米=()米 6000米=()千米 1米+2分米=()分米37厘米—17厘米=()厘米=()分米 22毫米+38毫米=()毫米=()厘米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 4.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解决问题。 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亲身体会1庹、1拃、1个脚长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6.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应全面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观念建立的能力。

长度单位认识教案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复习课教案

长度单位复习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工具获得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猜题导入 今天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65()。(生补充“厘米”)”你刚才加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除了厘米我们还学习了别的长度单位吗?(米) 二、复习基础 很好,那今天我们就来复习长度单位。板书。米和厘米谁大谁小呢? 1、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1米=100厘米、2-1-3、2- 2、2-3 那什么时候用厘米什么时候用米呢?2-1-1、2-5题。 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吃完早饭,急忙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cm的课本看起来。 你为什么笑啊?你说说原因?那应该怎么办呢?你想改哪一个?改变后为: 请用手势来表示对错。(用手势来表示“√”“×”)。 一本书长15米。()操场的旗杆高10米。()1根粉笔长约1cm。() 2、同学们复习的很认真,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老师给同学们讲个小故事: 看,统一长度单位是多么必要啊,要不就又该出误会了。1题 3、我们测量的工具是什么?(尺子)我们常用的是什么尺?怎样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呢?请同 桌两个人共同来回忆。2-1-2、2-4、2-6 4、在本单元中我们还学习了线段。谁能说说什么是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直线叫线段)3-1 5、怎样来画线段呢?(注意审题哦)3-2、3-3 四、深化小结 经过今天的复习,我们更进一步的巩固了长度单位这一部分知识,希望同学们在考试时能够仔细审题,认真对待,一定会有好的成绩!

单位换算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计算))

单位换算-毫?、厘?、分?、?、千?(计算) 题数: 60 ? ? 姓名: 分 秒 班级 : 1 ( )毫?4厘? = 42毫?1毫?( )厘? = 51毫?4?( )分? = 38分?4分? ( )厘? = 44厘?( )?6分? = 44分? 9厘?( )分? = 29厘?( )厘?8分? = 81厘? 3?( )分? = 33分?8?( )分? = 87分?6分?( )厘? = 68厘?3毫? ( )厘? = 43毫?8厘? ( )毫? = 75毫?1厘? 8毫? = ( )毫?( )厘?3分? = 35厘?( )毫?7厘? = 72毫? ( )厘?4毫? = 26毫? ( )厘?7毫? = 3毫? 3分?( )厘? = 36厘?1厘?( )毫? = 1毫?6?( )分? = 56分?2毫? ( )厘? = 82毫?( )?5分? = 75分?4厘?( )毫? = 32毫?( )厘?2分? = 27厘?9分? ( )厘? = 91厘?3毫?3厘? = ( )毫?( )厘?6毫? = 36毫?( )厘?8毫? = 58毫? 1厘?( )毫? = 12毫?( )毫?6厘? = 64毫? 7? ( )分? = 61分?5?( )分? = 44分?9分?( )厘? = 99厘?( )?9分? = 69分?7?8分? = ( )分?7分?9厘? = ( )厘?2厘?8分? = ( )厘?3厘?7毫? = ( )毫?3厘?4分? = ( )厘?3厘?1分? = ( )厘?3厘?5毫? = ( )毫?1毫?1厘? = ( )毫?7厘?4毫? = ( )毫?7厘?2毫? = ( )毫?6厘?6毫? = ( )毫?9厘?9分? = ( )厘?2?2分? = ( )分?5厘? ( )毫? = 45毫?6分? 1? = ( )分?3分?4厘? = ( )厘?( )厘?2毫? = 8毫? ( )分?6厘? = 76厘? 9毫?3厘? = ( )毫?5?6分? = ( )分?3毫?( )厘? = 23毫?7分?6? = ( )分?3厘?3分? = ( )厘?4? ( )分? = 32分? 9厘? ( )毫? = 94毫? 5分? ( )厘? = 47厘?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教案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教案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学生:长方形。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学生:四条边。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学生:用尺子。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宽17323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学生测量。(10分钟)教 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 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 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 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 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 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 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 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 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 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

【K12学习】二年级下册数学《米和分米、毫米长度单位的换算》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米和分米、毫米长度单位的换算》教案苏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谁能按照的顺序出来?(从大到小依次是:米、分米、厘米、毫米,或从小到大说.)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1厘米=()毫米 0毫米=( )厘米 分米=( )厘米 0厘米=( )分米 米=( )分米 0分米=( )米 4.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分米和毫米的有关知识。 二.新授: 、5厘米=(

)毫米 9厘米=( )毫米 30毫米=( )厘米 40毫米=( )厘米 小结: 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教学例2 一个写字台的高度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练习:30厘米=( )分米 5分米=( )厘米40厘米=( )分米 7分米=( )厘米 (2)想一想用什么单位合适?这根绳子30分米,用米

作单位应该怎样表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如果教师还有一根长4米的跳绳,并提问:用分米做单位应该怎样表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4) 练习:3 米=( )分米 90分米=( )米 5米=( )分米 80分米=( )米 (5)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就是几分米;把分米换算成米作单位想10分米是1米,几十分米就是几米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I.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们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为了测量和计算的需要常常要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试一试“想想做做”第3题

最新长度单位教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及练习一1、2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3.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 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教学重点 1.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1.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用厘米测量物 体。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情境图,搜集数学信息。然后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测量长度的方法。师:怎么测量巨石的宽度?怎么测量布的长度?怎么量竹竿的长度?生:用庹量巨石,用拃量布,用脚长量竹竿。 师:老师和小明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二、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师: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谁想说给大家听?生1:老师的手大,小明手小。生2(提出问题):他俩的拃不一样长。师:那么谁的结果正确呢?生:都对。 师:选谁量的结果? 生:无法选择,因为都可以。 师:那么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生:用尺子量一量。 师:这个主意不错。对,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三、认识直尺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上都有什么? 师:你们的直尺上有数吗?看尺子的最左端这些数是从几开始的?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板书:0起点。)引导学生找小竖线。 师:大家都来看这些竖线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叫刻度线。(板书并读:刻度线)请看这些长刻度线,规定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间是1大格。指指你直尺上的1大格。 四、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 看老师的直尺上有两个字母。师:cm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厘米。 1. 猜1厘米长。 师:同学们,猜猜看1厘米有多长呀?生:(1)比划;(2)说;(3)用身边的物长表示;(4)找直尺上的。师:在直尺上找1厘米,试着找找看? 2. 找直尺上的1厘米。 师: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能在直尺上试着找到1厘米吗?师:从0到1。 3. 比划直尺上的1厘米。 师:对照尺子比划一下,举起来。生:(活动) 4. 借助小棒比划、感觉1厘米。

数学二年级上册统一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 放平摆直。 2.使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 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3、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具: 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正方体、正三角形、文具盒、橡皮、铅笔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以小故事的形式开始上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初步做了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认识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正确地测量物体。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测量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尺子测量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演示法 学法: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各种尺子、小棒、硬币、回形针、小刀、新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1.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测量结果、提出疑问。 3.全班交流测量结果、列表。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为什么同学们测量的结果却不一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来量呢?(尺子) 过渡:在日常生活之中,为了准确、方便而又统一地测量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1)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2)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3)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 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1)每小组发一张纸条,学生先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用尺子量一量。 (2)学生汇报: 纸条几厘米?你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数学书的长、宽。 三、拓展运用 1.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2.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的长度。 3.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尺子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4.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的?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生一起对本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总结。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 .. .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苏教小学二年级下册米分米厘米毫米换算题

苏教二年级下册米、分米、厘米、毫米换算题 一、填空 8米=()分米 8米=()厘米 3分米=()厘米7厘米=()毫米 40分米=()米 90毫米=()厘米60厘米=()分米 500厘米=()米 2米=()厘米1米=()分米 7米=()厘米 6分米=()厘米9厘米=()毫米 70分米=()米 70毫米=()厘米60厘米=()分米 1米=()毫米 8米=()厘米 二、换算 1米=()分米=()厘米=()毫米 3米2分米=()分米 8米4分米=()分米7分米8厘米=()厘米 6厘米8毫米=()毫米4米=()分米=()厘米=()毫米 5分米=()毫米 78厘米=()分米()厘米 3分米=()厘米=()毫米 85分米=()米()分米 97分米=()米()分米 7米=()分米=()厘米 16厘米=()分米()厘米 10 米7 分米=()分米 17 米=()厘米=( )分米3米=()分米=()厘米 1 米-36 厘米=( )毫米 三、换算 5厘米=()毫米 9厘米=()毫米 30毫米=()厘米 40毫米=()厘米 30厘米=()分米 5分米=()厘米 40厘米=()分米 7分米=()厘米 3米=()分米 90分米=()米 5米=()分米 80分米=()米 90毫米=( )厘米30分米=( )米 83 米=( )分米 66 米=()分米 150 分米=( )米 7米=( )毫米 400 厘米=( )米6000 毫米=( )分米 5 米=()厘米 4米=( )分米 3000 米=()千米 520 毫米=( )厘米 7800 毫米=( )厘米 4 米6 厘米=( )厘米

3200 厘米=( )米 500厘米=()米 5米=()分米 40厘米=()分米 2分米=()厘米 70毫米=()厘米 四、换算填空 5米=()分米 40厘米=()分米 2分米=()厘米 70毫米=()厘米 4米=()厘米 100毫米=()分米 6千米=()米 400厘米=()米 2千米=()米 3000毫米=()米 4千米=()米 6000米=()千米 1米+2分米=()分米 37厘米—17厘米=()厘米=()分米 22毫米+38毫米=()毫米=()厘米 五、应用题。 一支铅笔原来长8厘米7毫米,用去了9毫米,现在这支铅笔有多长? 六、判断对错,对的在后面打√号,错的打×号 铅笔长6毫米()跳绳长2厘米()课桌高7米()粉笔长75分米()小名身高134米。()一根绳长15分米。()一块橡皮厚1米。() 10分米=1厘米。() 七、估测。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公路宽 10分米 一把钥匙 6米 一支圆珠笔 170厘米 课桌长 40毫米 邓老师高 13厘米 八、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跳绳长2() 桌子高7()粉笔长75() 钢笔长14()小明的身高是140() 一块橡皮厚12()旗杆高9() 笔袋长20()。电脑键盘长约5()

《统一长度单位》教案

主备教师备课时间2013. 学科数学授课教师授课时间2013. 年级二年级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课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多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净胜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 学 难 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教学 准备 多媒体、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我的教学调控 (个性化备课)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统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师生活动 我的教学调控(个性化备课)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 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 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看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_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_ 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