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

一、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展示、自主质疑中学会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学习。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好这一角色呢?在课的开始,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地图,创设“澧县到北京旅游”的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先自己计算出“澧县到长沙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然后由学生自己量出图上距离,计算“长沙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学生在组内探讨后,再让学生派代表向大家汇报探究的成果,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大胆质疑,在知识的疑难处展开讨论。这样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二、让学生在感受数学、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得以发挥出来。任何的学习都是一种主动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我们的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地图上亲历从澧县到长沙再到北京去旅游的探究过程,体会“比例

尺”的实际意义。

“澧县到长沙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远?”学生通过探讨得出:需要知道其中的二个量“图上距离和比例尺”,就能求出实际距离。解决这个问题时,教材上呈现的是用比例的方法来解决,并没有其他方法提示。而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没有采用教材上的“比例”的方法。而是用其他的一些方法,比如:根据倍数关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00000厘米;或者是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进行解决的。如果去比较这几种方法,可能学生的方法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更加方便,特别是在列式上比较简单。而书上的“比例”的方法,学生容易出现单位不统一的错误,同时在过程上比较麻烦,但也有其优点,就是通过解决这样的问题,更能体现比例的应用价值。我在实际教学中,没有硬要求学生掌握只用一种方法,而是突出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学会欣赏,以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同时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让学生明白方法虽然不同,但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来解决的。体现了学习“比例尺”的实际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数学视野。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要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

使他们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数学教学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生活即数学。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沿用教材中的例题,而是选取了在地图上计算“澧县到长沙的实际距离”这一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会了解决这个问题,解决后面的问题:“长沙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北京地铁一号线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蜂鸟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国旗的实际面积是多少”甚至“澧县到上海,北京到纽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就很容易了。即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充分感受到比例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