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史对比论文--由毕加索看中外美术

中外美术史对比论文--由毕加索看中外美术
中外美术史对比论文--由毕加索看中外美术

---------------------------------------------------------------最新资料推荐------------------------------------------------------ 中外美术史对比论文--由毕加索看中外美术题目:

由毕加索看中外美术摘要毕加索作为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与立体派艺术另一先驱人物勃拉克携手作画,共同为自然界的视觉形式寻求新的定义,他们从探究多面积的物质结构出发,打破传统的体积概念的坚实,根据科学和现代思想的发展,创造出一种新的造型语言。

后世评论家认为:如果没有立体主义急进精神的刺激,现代艺术很难想象会有以后的演变。

毕加索漫长的一生硕果累累,绘画风格多变,这无不源自他那旺盛的生命力及忘我的辛勤劳动,对毕加索而言,创造与艺术与生命同义,并且指出,真正的看,是内在的感觉,要直接面对生活,以生活入画。

本文以研究毕加索及其绘画艺术为契机,探究一代宗师毕加索绘画艺术形成之根源,对其绘画语言要素及其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剖析其作品之秩序的和谐完善,并围绕其伟大创造力阐述其生命潜能的挖掘与艺术表达之关系。

关键词:

毕加索、立体主义、学院派一、关于毕加索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 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

1 / 14

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

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190 幅,平版画 6121 幅。

然而,这个伟大的天才确实已死亡的形式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 1)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

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

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

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

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

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

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毕加索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

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

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

---------------------------------------------------------------最新资料推荐------------------------------------------------------ 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 2)迁至巴黎的毕加索,既落魄又贫穷,住进了一处怪异而破旧的住所洗衣船,这里当时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所。

也正是在此时,芳华十七的奥丽薇在一个飘雨的日子,翩然走进了毕加索的生命中。

于是爱情的滋润与甜美软化了他这颗本已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笔下沉沦痛苦的蓝色,也开始有了跳跃的情绪。

细细缓缓地燃烧掉旧有的悲伤,此时整个画风膨胀着幸福的温存与情感归属的喜悦。

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

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已由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

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心。

在《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的傲慢与自信。

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的美感。

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

3 / 14

态美;拼贴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破空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

实际上拼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 19 世纪的民俗工艺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画面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

首张拼贴作品《藤椅上的静物》与 1913 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立体主义的最佳诠释。

后期画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

1915-1920 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

1930 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

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

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画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

毕加索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毕加索是整个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

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着很大的影响。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

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

---------------------------------------------------------------最新资料推荐------------------------------------------------------ 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毕加索索雕塑作品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1973 年,他静静地离去了,走完了九十二岁的漫长生涯,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二、毕加索作品从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在西方美术的形态流变中,美术的自律发展,往往呈现两种形态,一是在一种模式下的常规发展,欧洲古典型绘画这种模式一经形成并被规范,便作为一种相当稳固的审美标准,按其内在逻辑为以后的发展规定、预示着新的方向,直到构成它的各种要素(包括按着模仿说和透视理论发展起来的写实技巧)都要得到充分的展开并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如果可以把写实作为广义的古典形态的一个标准,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欧洲的这一主要传统是一直发展到印象派而与摄影术的发明接上头的时候才告结束的;一是打破传统模式的艺术超越,即风格转型。

从大的(时代)风格形态上说,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出现则是明显的打破传统模式的艺术超越。

5 / 14

这后一种形态的突兀出现往往被认为是传统的断裂,但实际上即使是现代美术中最极端的表现,例如以反艺术的面貌出现的达达派,却仍旧不过是西方现代美术发展链条上的一环,它的出现恰恰是以先前的传统作参照,是对传统的一种反拨,或贡布里希所说的对过去的东西所持的带批判性的叛离态度破坏性的达达派美术尚且如此,那么立体派与传统的联系(只要想到印象派塞尚毕加索的联系就够了 )就更明显了。

所以后一种美术发展形态只是意味着艺术传统的延续性发生了质变而已。

审美理想或审美趣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发展就会出现超越常态的突破,由质变而转型。

毕加索之所以成为世界美术史上久负盛名的艺术大师,就在于他突破传统的侄桔,以革新的精神而高擎创造的大旗。

毕加索运用一种超人的想象力改变了艺术的实践。

比起其他艺术家来,毕加索更能成功地凌驾于 20 世纪头30 年代的主义之上,也比他们更成功地把这些主义互相联系起来,与此同时,在他自己的创作中仍万变不离其宗地保持自己的风格。

公众常将毕加索的名字与各种现代艺术派联系起来既用于褒义,又用于贬义。

这是因为他非常自然地从古典主义的原则开始,过渡到达达派注重调查的无限自由和狂热中去。

他之所以身体力行地坚持立体派绘画新建立的严密性,只不过

---------------------------------------------------------------最新资料推荐------------------------------------------------------ 是要过渡到超现实主义造型艺术观的离奇世界中去。

他的即兴创作方法是和理想的自发冲动一样,依赖于不受束缚的自动作用或者说下意识的幻想的爆发。

显示出毕加《拥抱》索非凡才能的作品可划分为几个不同阶段。

毕加索在读到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时说:我们都是新艺术派画家。

1900 至 1903 年或者说 1901 至 1904 年,是毕加索创作中的所谓蓝色时期,他采用低沉、不明朗的蓝色调表现充满着孤寂、荒凉的情绪,画中人物多半是贫困者、残疾人、病人、老人和孤独者。

这种题材在欧洲象征主义和新艺术中几乎是不会出现的。

优美、细长的线条表现的常常是凄凉、深蓝色的人影,着墨于他们抑郁或肺疹病患者的外貌。

作品有《拥抱》、《熨衣女人》、《喝苦艾酒者》、《老犹太人》、《塞莱斯蒂内》和《人生》等。

这些作品在线条、图案、以及色彩搭配上,无疑是得益于现代风格的各种倾向的发展.从 1903至 1905 年或者说从 1904 年到1906 年,毕加索的画里出现了柔和的淡黄褐色或粉红色,或者说是浅蓝、粉红和红褐色,主要描绘马戏、演员和江湖艺人或者说艺术家生活的场面,称之谓粉红色时期或者说:玫瑰色时期。

7 / 14

作品有《杂技演员之家》、《演奏吉它的老人》等。

毕加索的早期作品属于批判现实主义范畴,但含有西班牙民族艺术的特征和 20 世纪的时代气息,含有较浓厚的悲剧成分和神秘色彩。

毕加索艺术的成熟变革和风格形成,和当时欧洲的艺术中心巴黎有至关重要的关系。

早在 1900 年 10 月,毕加索首次到巴黎,就看到了巴黎新艺术的探索成果。

诸如图卢兹一洛特类克、德加、塞尚、梵高等人的画,深受启发和刺激, 1904 年毕加索移居巴黎,在杂居者三教九流的蒙马特尔(蒙特马泰)建立了自己的画室,并经常与作家、艺术家在这里聚会,同巴黎的新艺术思潮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907 年以后,法国画家勃拉克(1882 一 1963)也加入进去。 1906 年至 1907 年,毕加索主要致力于对塞尚和野兽派作品的研究.塞尚被推崇为现代艺术之父,特别是被推崇为现代美术之父。

许多种不同的运动和流派都是由他发起的。

与梵高、高更作为后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塞尚,强调画面的结构由色彩来决定,并以大小不一和形状各异的色块来塑造。

塞尚所称之为色彩感觉的运用,使得画面有着匀称的结构和丰富的色彩。

一句话,创造色彩的构图方式,乃是他的艺术中心主题。

在 1905 年秋季沙龙中,有一群艺术家聚集在马蒂斯周围,并

---------------------------------------------------------------最新资料推荐------------------------------------------------------ 向公众发表了他们的新观念.因此被称为野兽派或者野蛮,这一派的主要成员马蒂斯、凡.东根、弗拉芒克和德朗的作品,无视所画对象的真实色彩,总是自由地、经常自发地使用明艳的原色,而是无视学院派的原则和告戒,其作品怪异,大红大蓝,非常刺眼,线条粗重。

这些情况,对毕加索的创作在不同程度上产生过启迪和影响。

原始雕塑巴科达人的人体雕塑、加蓬人和古罗马人的雕塑术迷住和鼓舞了毕加索、德朗、马蒂斯和德国印象派画家。

毕加索也研究了史前的基克拉泽斯艺术。

毕加索在这一阶段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粗《亚威农少女》实的轮廓、雕刻的着眼点和对土色的偏爱,也就是他的伊比利亚或黑人艺术,这都为立体主义奠定了基础。

《和调色板在一块儿的自画像》,就是他这一阶段的最好例证。 1907 年是毕加索创作的转折期。

这一年他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标志着立体主义的开始。

这幅油画也成为 20 世纪头 15 年中视觉艺术上的三个伟大复兴运动之一的标志。

为创作此画,毕加索用炭笔、铅笔、水彩和油画,画了 30 多幅草图、小稿和人物速写。

他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的造型法则,大胆地向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审美法则挑战,画中没有任何情节,没有具体的环境描写,在

9 / 14

一个画面上(主要在右边两个少女的造型上)表现正面、侧面和斜侧面,追求一种结构美。

具体而言,这幅画的一切看起来都是平面的。

画面从左至右,是三个站着的裸女,最左边那个是侧面,右手臂偎身下垂、左手伸过头顶,左腿前伸;靠内两个裸女接近正面,一个右伶上举,曲肘于脑后,左臂下伸手持衣巾,居画面中央的裸女,双臂上举,曲肘相交于脑后,腹下围着衣巾;画面右侧两个裸女,一个蹲坐在右下角,一个站立在坐者身后,呈四分之三侧面。

正下方地面的一块三角形布面上放置水果。

画面左右两边似为红褐色和蓝色的背景布。

面对《亚威农少女》,就是先锋派的艺术家们(诸如马蒂斯、德朗等)也会感到怀疑和不可理解。

这幅画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和传统的准则背道而驰的。

画中用来表现人体体型的不是曲线,而是几何学的块面。

画面右边两个裸女脸上的色对角线,加强了这种破坏传统的效果,使得这两个人看上去像两个假面.所有这些作画技巧,不难看出是要达到一个简单目的,那就是用绘画手法来破坏外部世界的一切均衡,旨在创造出不再与画面以外真实世界以外真实世界有任何联系的完全独特的视觉形象的画面.如果说塞尚创造了一个完全依赖于色彩的绘画形式的话,那么毕加索的绘画则取决与造型和平面,也就是追求体和面的表现,将自然形体分解为几何切面,互相交叠构成画面。

---------------------------------------------------------------最新资料推荐------------------------------------------------------ 《亚威农少女》对立体主义派的进程有着独特的影响,尽管这幅画完成 30 年后才第一次公开展出。

据悉,这幅画的现名是毕加索的一位作家朋友在 1920 年左右提出的,指的是巴塞罗那阿维尼翁大街上的一所妓院的妓女。

对妓院场面的描绘是这幅画的主要内容,它表现出毕加索对处于社会边缘的人们的生活兴趣,也是他蓝色和玫瑰色时期作品的特征.他在这幅画中使用的方法,一部分是试验性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吸取了埃尔.格列柯人物体态多少有些轻盈、修长的画法以及高更的雕塑与非洲艺术的特点。

1908 年,毕加索又创作了立体风格的油画《森林中的裸女》。

画面表现的是一个几乎占满整块画布的裸女形体,没有优雅的姿态,没有细腻、肉感的肌肤,也没有使人联想到女性躯体圆形轮廓的轻柔曲线,而是表《森林中的裸女》现出连同四肢和姿势在一起的附加的半几何造型,人体上突出地使用了黄色、褐色、棕色,不时还有一块块的蓝绿色。

这幅画似乎在寻求描绘一种崭新的美的含意,从而逐渐消除了模仿的尝试。

毕加索与另一位参加过野兽主义的画家布拉克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主将。

1908 至 1909 年是分解的立体主义阶段;1911 年至 1914 年则是综合的立体主义阶段。

11 / 14

分解的立体主义就是在不破坏画面平面性、不模仿客观物象表面的情况下,同时描绘出一个物象的几个方面,就像我们从不同的视点去看一个物象一样,从而能创造出一种能界定量感与其间关系的绘画语言。

分解的立体主义排斥装饰性的阿拉伯图案明亮的色彩。

毕加索 1910 年创作的《小女和曼多林》、《卡恩韦勒像》就是例证;在综的立体主义阶段,色彩重新被重视,出现灰色、黄绿色和淡黄色之间的色调,实物(如藤椅座位的一部分或报纸的标题)被引进菌面,并采用拼贴法,如 19n 与 1912 年创作《静物与藤椅》。

毕加索 1912 的作品《斗牛士或斗牛迷》,像画谜一样既看不到斗牛场面,也看不到斗牛迷的活动,画面上是大大小小的几何形体拼接,与画名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它却是暗示观者借助画名的指引,去看画面几何形体的垂直构图和艺术技巧,并且把画面当作纯粹和单纯的艺术作品来观察其结构。

毕加索倡导的立体主义运动并没有留下来系统的理论,但它的产生可以归纳出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继成塞尚已经开始的对几何形美的追求,把几何形的结构美引向极致;二是 19世纪末科学技术的进步给立体主义以启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X 光的发现,现代工业机械化揭示的美,驱使艺术家要突破两度空间的局限,在平面上创造出三度、四度空间的具有时空感或者说时空观念的绘画来;三是古代西班牙伊比利亚人的艺术、非洲黑人艺术的影响;四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19 世纪末以来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和艺术至上

---------------------------------------------------------------最新资料推荐------------------------------------------------------ 的观念、柏格森的直觉论,促使许多艺术家寻求表现超脱客观的主观世界。

毕加索是一个精力充沛、永不停步的艺术探索者.从蓝色时期、玫瑰色时期到立体主义及其分解、综合阶段,前后不过十四、五年的光景,时至 19 巧年他又开始对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性画家之一的安格尔精确而细致的素描感兴趣,画风也由立体主义转向新古典主义,在严谨的造型中,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宏伟而磅礴的气势。

如1922 年的油画《竟跑》和素描《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肖像》等。

20 年代中期,毕加索又迷恋于超现实主义,与这一运动的领导人布雷东交往甚密,并参加超现实主义展览。

1925 年的油画《三个舞蹈的人》,出现痉挛似的变形。

在此后数年间,可能受超现实主义者米罗和唐居伊的影响,所画人物往往是极端扭曲和不安的。

30 年代初期,毕加索还画了许多被称作《宫女》的人体像,色彩很强烈。

此后,又画了不少以斗牛为题材的作品。

斯坦因曾经说《宫女》过:毕加索僧恨一切,僧恨他的绘画就像僧恨魔鬼,他这人浑身充满了矛盾,同时他又热爱一切。

他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地狱,一片混沌。

6.这段话恰恰说明毕加索不甘于停步,他对自己的绘画并不满

13 / 14

足,他还要不断的变换风格、面貌,这段话也是对毕加索艺术生涯的精辟概括。

在西班牙内战至纳彩占领时期以前,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及其创作,尽管人们反应不一,有的崇拜得五体投地,有的则全盘否定,但是各种不同背景的艺术家和艺术派别对毕加索无不肃然起敬这在《向毕加索致敬》的画展以及欧洲好几个城市为庆祝他九十诞辰所举办的画展中就可以感受到对这位天才艺术家有口皆碑了。

总之,毕加索的作品汲取了世界艺术的精华。

(3)参考书目:

(1)摘自程阳阳著《毕加索》(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2 页。

(2)摘自潘罗斯著《毕加索生平与创作》(人民美术出版社1 984 年版)第 46 页。

(3)摘自郭茂来著《屠夫毕加索形态语言》(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 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英文名称: 开课院系: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美术系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 总学时:32学时撰写人王弥笑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是美术系基础理论必修课程之一,主要讲授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设计思维和理念,以及相关设计作品和每个时代工艺美术(设计)风格形成的深厚、复杂的文化背景。 本课程通过对中国各时期工艺美术(设计)风格、设计作品、设计思维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使学生基本掌握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的发展脉络、各时代的设计审美和设计观念,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使之建构基础的设计理论知识体系。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工艺美术及设计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各时期经典工艺美术作品进行直观、详细地分析,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造型、纹饰等特点,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内容安排及学时分配 (一)导论及原始时期的工艺美术(2学时) (二)夏商西周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三)秦汉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五)隋唐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六)两宋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七)元明清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四、成绩考核 1、本课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史脉的掌握为主要考核内容,以课堂提问、解答、课间布置思考题为辅,结合学生表现、期末学期论文(或考试)给予综合评价; 2、课程成绩评定:平时作业及考勤(30%),期末考试(70%)。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1、《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尚刚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2、《中国美术史教程》,蒲松年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3、《美术鉴赏》,张道一著,高教出版社,2006年版2月。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 论唐代美术 简议唐代人物画的特色 姓名*** 年级班级******** 专业********* 长沙理工大学 ****年**月

摘要 在唐朝时期,绘画艺术已经到达了顶峰,特别是人物画的艺术特色。在人物画的作家中,张萱、吴道子的画风很突出,他们推动了人物画的发展。 关键词:唐代美术艺术人物画张萱吴道子 ABSTRACT Tang dynasty,drawing art has reached art peak,especially the unique artistic features of painting is. In Zhangxuan figuration, painters, WuDaozi style was particularly Oustanding,and promote the delelopment of figuration climax. Key Words:Zhangxuan WuDaozi tang art drawuing art characteristics

目录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2) 1唐代美术发展史 (4) 2 唐代画风形成的原因 (4) 2.2文化方面的原因 (5) 2. 3 思想政策方面的原因 (5) 3 唐代画家的风格及绘画艺术特色 (6) 3.1 张萱 (6) 3.2 吴道子 (8)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9) 后记 (9)

唐代时期在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绘画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状态。 1唐代美术发展史 唐代的绘画,在隋朝的基础上全面的发展,人物,山水,花鸟画都取得了主要的成就,为后世所敬仰。初唐时期的人物绘画继承了隋朝的细密画风,时代特征在取材上都能体现出来。风格上分为阎立本中原风格和尉迟乙僧边陲风格。山水画以李思训青绿山水和王维的水墨山水画是这一代的特点。花鸟画有设色和水墨两种之分,代表画家是薛稷和殷仲容。中唐是中国绘画历史上的空前繁荣时期,人物画达到了一个新高点,人物造型更加生动逼真,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花鸟绘画也在不断发展,其中牛马题材十分流行。晚唐时期的绘画,开始转向新的方向。以周肪人物画,更趋完满。以王墨山水画,开始变化,最后完成山水画的“改步变古”。这一时期的花鸟画也获得很好的发展,在工细花鸟画成熟的同时,疏淡简洁的花鸟绘画也开始形成了。其中边鸾,藤昌佑,刁光胤等为此时的代表大家。其他著名画家还有李真和孙位等。 2 唐代画风形成的原因 2.1 经济方面的原因 经济上开始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并注重农业生产发展。“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李世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积极推行一系列重农业的政策,轻徭薄赋。隋末唐初战乱仍然很频繁,人口稀少,李世民一方面竭力推行均田制和

新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发展历程研究

新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发展历程 研究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政 府在制订美术教学计划时开设了中外美术史课程,与之协调的师资培 养和教材建设也在发展中逐步完善。作者把美术史师资按年龄结构分 为四代人,每代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着语文教材编写的品质。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教学计划师资教材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在1951年底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师范教育会议,提出“自办正规的师范教育,主要是 调整、整顿和发展战略各级师范学校”,奠定了新中国师范教育的基 本格局。其后政府对师范教育进行了多次调整,“从1952年的院校大 点调整至今,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系科的合合分分、分分合合一直在进行。佐韦这使得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系科的变化纷繁,难以理清脉络”。[1] 一、美术史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尹少淳先生在《亚洲地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五十年》一文中指出:1953年至1954年教育部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用,把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计划内容科目的教学大纲全部制订素材出来,然而事 实上,美术科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始终未能制订。各师范院校美 术系科的教学长期授课处于不规范的状态,既无统一的教学计划、教 学大纲,又无统一编制的教材。[2]“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高等师范美术系(科)终止招生。1970年高等师范院校美术系均 改为‘革命文艺系’,招收工农兵学员。专业课的创设是为了‘培养 陶铸宣传员’,美术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为批判而开设的、漫画、标语、美术字等,美术和美术教育成为宣传‘文化大革命’的工具”。[3]1980年3月,教育部首次印发《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美术专业教 学计划(试行草案)》,该《教学计划》“将美术课程分为共分公共

中外美术史对比论文---毕加索

题目:由毕加索看中外美术 作者:杨方路指导老师:孔凡静 摘要 毕加索作为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与立体派艺术另一先驱人物勃拉克携手作画,共同为自然界的视觉形式寻求新的定义,他们从探究多面积的物质结构出发,打破传统的体积概念的坚实,根据科学和现代思想的发展,创造出一种新的造型语言。后世评论家认为:如果没有立体主义急进精神的刺激,现代艺术很难想象会有以后的演变。毕加索漫长的一生硕果累累,绘画风格多变,这无不源自他那旺盛的生命力及忘我的辛勤劳动,对毕加索而言,创造与艺术与生命同义,并且指出,真正的看,是内在的感觉,要直接面对生活,以生活入画。本文以研究毕加索及其绘画艺术为契机,探究一代宗师毕加索绘画艺术形成之根源,对其绘画语言要素及其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剖析其作品之秩序的和谐完善,并围绕其伟大创造力阐述其生命潜能的挖掘与艺术表达之关系。 关键词:毕加索、立体主义、学院派

一、关于毕加索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也 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 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然而,这个伟大的天才确实已死亡的形式来到这个世界上的。”(1)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 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 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 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 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 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 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 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 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 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毕加索

中外美术鉴赏论文_

浅谈你对美术鉴赏的认识 -——美术鉴赏让我们懂得如何欣赏美 一个学期的美术欣赏课结束了,我受益良多。这一学期的课程,对我来说是"美的历程",从以前的不懂美,对美的浅薄的外在认识,到现在的欣赏美,逐渐明白更重要的是看到美的本质。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我们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好好的去学习中外美术鉴赏这门课。有位大家说过:"艺术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要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欣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

度。 美术欣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意志、信念、情感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素质型发展。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尤其是古中国的美术,旧石器时代的粗石器,已能磨光、雕琢、钻孔,符合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法则,初具节奏和线条的韵律美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可以找到中国美术的早期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延续直公元前6世纪。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玉雕的龙形及其他佩饰作品出土,从半坡遗址中可以发现,仰韶时期已经有陶艺存在。早期的陶瓷制品没有画上去的图案,但是有滚花。有很多画有以对称形式展开的鱼或者人的面部的图案。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从几何纹饰进展到动植物纹样,其中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样最为丰富生动。除彩陶

美术学专业论文

美术学专业论文 摘要: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如果在美术教育中忽略了设计意识的培养,而一味的去追求绘画性或者是视觉美,那么就与普通美术教学没有了区别,久而久之,美术设计教育也就名存实亡。所以,对于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来说,必须要在教学中强化设计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贯穿设计的理念,只有这样,职业院校美术教学才能达到教育目标。 关键词:美术教育、绘画、教学 一、设计意识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与普通美术院校不同,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绘画人才,而是具有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普通美术学院以追求艺术为目的,教学成果以美术作品体现出来,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赏心悦目,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职业院校美术设计是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服务的。对于设计而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认识,但相同的一点是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是为了生产产品。 二、培养学生设计意识的方法 (一)从美术基础训练培养 对于美术专业来说,基础训练包含色彩和素描两个项目。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在设计专业课程中,如果只能实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应建立在这几个方面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所以,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是服务于设计的,美术基础训练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基础训练通过写生来实现学生的写实能力培养,对物象的自然状态进行表现。而设计专业中的基础训练,不能只停留在绘画的层面,要在绘画层面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主观意识,这种主观意识就是设计意识,这就比传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的要求更高、更难。也就是说,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不但要具备传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还要表现出设计意图。追求的不是与对象画的一模一样,而重点在于如何去画。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对传统的基础教学进行改善,打破传统的绘画观念,就素描而言,传统观念认为设计素描就是结构素描。实际上不管是线性素描、结构性素描或是全因素素描,主要能够表现出作者的设计意图,都可以理解为服务于设计理念的设计素描。不同形式的素描表达的只是训练目的,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重点是在素描的过程中,学生追求的是什么,是被动的去画还是主动的去画的问题。不管是素描还是色彩,在训练中都应该增加自己的设计意图,强化设计意识,才能真正的实现设计课的训练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就是实用型,因此在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要突出设计意识的培养,强化设计意识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设计性思维。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实践、主动的设计。也只有具备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职业院校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才能更具前瞻性。新世纪高等院校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创新,这也是全国教育改革的目标。美术设计专业如果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是不够的,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主要原因在于美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过程。 要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落实,就要突破传统美术教学的固有模式,建立起与当前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观念,才能指导教学的开展,用创造性思维去教学,才能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随着新科技、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更新,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在设计教学中,要将这些新的元素引

中外美术史心得体会

《中外美术史》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中分外美术史课程,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了解到中西方灿烂、悠久且日益发展的美术史,有了一定的。 因为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同时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所以中西方在艺术表达上产生一定的区别。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由于中国画家们的学习,从而中国艺术又进入新的阶段。 所以学习中外美术史这门课程让我获得一些体会,但这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然我学的跟多、体会深刻的是一种属于自己的思维,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维和观念,就是因为中西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维和观念作指导,所以都有属于自己的作画风格和技巧,不断的发展。就是因为这样所以中西方美术一直迄

立于世界的顶端。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中国绘画开始借鉴并学习西方的思想及绘画,这并不是中国艺术落后与西方,而是中西方理念不同。中西方结合,一种崭新的绘画形成,从而中国绘画有得以进一步的提高。所以我觉得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看法、不同于别人的创新意识这是对于以后作为一名设计者的基本要求,同时在拥有这些的时候应该不断的学习的借鉴其他优秀的作者及其作品,不断地充实和武装自己,这样自己才能不断地变强,成为一名成功的设计者。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中外美术史论文

《中外美术史》结课论文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班级:视觉传达本科1302班 学号:20133116843 姓名:吴佳忆

引文: 公元十四世纪,处于萌芽状态的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和人民大众在一起,展开了政治,文化上的反封建的斗争,欧洲历史上就出现了称之为文艺复兴的文化运动。 著作《欧洲文艺复兴史》具体包括了:伊大利之文艺复兴、法国之文艺复兴、北欧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之结束等方面的内容。该书解释了“为何文艺复兴也被称为一场拯救欧洲危机的政治运动——为何文艺复兴的政治学是围绕着公民参政、建立符合民意的自由公民共和国的主线展开——为何在欧洲进入君是主制时代后马基雅维里等人反而会提出更高标准的公民共和国概念”等一系列历史问题。从但丁、彼特拉克的道德政治学到萨鲁塔蒂、布鲁尼的市民人文主义,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到伊拉斯谟的基督教君主的教育,从托马斯,莫尔的人民乌托邦到德国农民的人民共和国,都有力显示了人民和民意乃是推动近代民主珠政治发展的真正动力。 著作《艺术哲学》是法国18世纪中叶,著名的史学家及文艺批评家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授美术史时的课程教材。丹纳也在《艺术哲学》中的第二编《意大利文艺复兴期的绘画》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和古希腊的雕塑为例,以艺术发展史实为依据,强调了种族、环境、尼德兰绘画时代等三个因素对精神文化的制约作用,并认为在三个因素中,种族是“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 “文艺复兴”是古希腊之后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出现了不少伟大的人物,最有代表性的“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拉斐尔的艺术以优雅、秀逸、和谐、高度的完美为标志,达·芬奇

中国艺术史学者及其博士论文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 方闻(Fong Wen,1930年生) 谢柏柯(Jerome Silbergeld),斯坦佛大学博士,长期执教于华盛顿大学,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系主任。 清水义明(Yoshiaki Shimizu),执教于普林斯顿。 宗像清彦(Kiyohiko Munakata),方闻最早的博士之一,1965年的博士论文关于唐代初期的绘画,为伊利诺伊斯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退休教授。 韦驼(Roderick Whitfield),方闻最早的博士之一,1965年的博士论文研究《清明上河图》,1968-1984年任职于大英博物馆东方部,1984年之后为大维德基金会中国与东亚艺术主席、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 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1934年生),1967年普林斯顿博士毕业,博士论文关注李公麟《孝经图》,耶鲁大学荣休教授。 Robert Rorex,1973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博士论文《胡笳十八拍:蔡文姬传说》。 Mary Gardner Neill,1981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博士论文《仙山:方从义的生平与绘画》。 周汝式(Chou Ju-shi),1984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博士论文研究石涛及其画语录,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绘画,近年来尤其关注18、19世纪绘画。现执教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韩庄(John Hay),1988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博士论文关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加州大学Santa Cruz分校教授。 王妙莲(Marilyn Wong Glysteen),普林斯顿博士,博士论文关注鲜于枢的书法。 江文苇(David Ake Sensabaugh),博士论文关于元代画家赵原。曾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现为耶鲁大学艺术馆亚洲美术部主任。 傅申(Fu Shen),博士论文关于黄庭坚《张大同帖》。曾任职于耶鲁大学、弗利尔美术馆,现为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 姜斐德(Alfreda Murck),1995年博士毕业,博士论文关于宋代《潇湘八景》题材绘画。1991年起任职于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亚洲部,现为自由学者。 孟久丽(Julia Murray),1981年博士论文关于宋高宗与马和之《毛诗图卷》。现为威斯康辛大学教授。 毕嘉珍(Maggie Bickford),布朗大学建筑与艺术史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宋代花鸟画与墨竹画,最近的研究关注北宋徽宗朝的艺术。 李成美(Yi Sung-mi Han),博士论文为《吴镇<墨竹谱>:文人画家的墨竹画谱》。现任职于韩国文化学院。 何慕文(Maxwell Hearn),博士论文关注王翬《康熙南巡图》。现为大都会美术馆亚洲部研究员。

浅谈中外美术史的重要性

中外美术史的个人理解 其实对于大四来说,中国美术史来的太晚了,应该早早的把这课程上,这样从一开始就能在我们脑中根深蒂固,对后期的创作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艺术创作是需要内容的,是必须具有生命力的,一件艺术品在它的背后总会一个故事,一个内容。这也是能够体现其艺术价值的最重要的部分。 刚上大一的我们或许没有经历太多的故事。所以这时候艺术创作我们可以依靠某一个阶段的传统文化,或某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赋予其生命力。当时我第一件的作品便是以民国时期拆迁为内容而创作的。 可见学习中外美术史可深入领略传统文化内涵,和可以更深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美术史与历史学有密切联系,同时涉及到古迹和文物的考察与鉴定。美术发生史必须以考古材料为基础,这就与考苦学有密切的关系。此外美术史还与一般文化史、民族学、民俗学有交叉关系,但是它是以美术作品为第一性资料,同时伴有审美判断,这两点可与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史、民族学、民俗学划清界线。美术史需要哲学、美学、美术理论的指导,还涉及美术批评,但它是以具体作品阐明美术历史的发展,又与哲学、美学、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区别开来。 并且初步入学得我们表现手法单一,有些内容在纸上自己根本无从下手。所以当时都是靠自己不断去阅读有关书籍,大量借鉴前人的手法,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才有后来的创作。 从这些知识上我们都能了解,就是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种独特的语言不仅仅体现在硬性的表现手法上,还有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对描绘对象的深刻剖析的提炼。 所以,在创作者进行创作的时候,并不能单靠个人在艺术领悟方面的天赋,更需要对美术史的了解。 中国的美术史研究早在先秦的诸子百家著作中已有零星言论。顾恺之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为最早的美术史文献。中国古代美术史常以画品、书品、画论、书论、画史、书史、书画著录的形式表现出来。南朝齐谢赫的《画品》提出“六法”为品评画家的标准。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第一部较完整的绘画史。为传记体绘画史,这种体例影响到后代千年之久。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邓椿《画继》、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基本属这种类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美术史研究间接地接受西方影响,中间媒介为日本。潘天寿、秦仲文、俞剑华分别著《中国绘画史》,以文献为依据,系统叙述了中国绘画的发展。胡蛮的《中国美术史》,第一次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国美术。1949年后,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美术史系,成立了美术研究所。美术史著述颇多,王煦、王朝闻、王伯敏、常任侠等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上取得一定成就。中国美术史研究正向深度与广度发展。 西方现存最早的美术史文献始于古希腊人。普林尼的《博物志》以列传体解说名作,与鲍萨尼阿斯的《希腊周游记》被视为美术史的萌芽。文艺复兴时期G.瓦萨里著《艺苑名人传》为早期较完备的美术史著作,作者被视为美术史之父。他将“产生、完成、衰落”循环这一古代概念引入美术史中。近代意义

美术史论文——论汉代美术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 论汉代美术 小议汉代壁画艺术 姓名陈X X 年级班级(楷体3号) 专业(楷体3号) XXXX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年月 摘要 近数十年,从我国各地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壁画,题材极其丰富。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人物肖像,以及山川风物等。汉代美术的起点是战国时代美术的水平;生活作为直接描写的对象,写实的风格开始发展,而这也是古代美术发展的新的起点。艺术的认识生活的作用,在范围上和方法上,都因汉代美术的发展而进入新的阶段。 关键词:汉代美术,壁画艺术 ABSTRACT In recent decades, the burial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a great deal of the Han Dynasty murals discovered, extremely rich subject matter.With myths and legends, historical stories, portraits and scenery such as mountains and rivers.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Han Dynasty Fine Art of the level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life as a direct description of the objects, realistic style began to develop, and this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art of new starting point.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artistic life, in scope and methods, both because of the Han Dynasty art and enter a new stage. Key Words:art aesthetics of the Han Dynast,mural art; 目录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 1.汉代壁画艺术概述…………………………………………IV 2. 汉代壁画题材及表现形式 2.1壁画题材…………………………………………V 2.2表现形式…………………………………………VI 3. 汉代壁画鉴赏 3.1《吏属图》…………………………………………IX 3.2《獐子图》…………………………………………X 3.3《带剑人物图》…………………………………………X 结语…………………………………………………XI 参考文献…………………………………………………XII 附录…………………………………………………XII 后记…………………………………………………(×) 概论

中外美术史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 中国 1.赏析董源的《潇湘图》 《潇湘图》是五代画家董源的代表作,以横幅形式描绘江南山丘、沙岸、江河纵横的秀美景色,表现了南方的山势平缓、烟雨朦胧、淡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山头丛林杂树以水墨点染,平沙坡岸间以披麻皴擦描绘而成,开卷处有两位宫装女子并立,滩头列有五人击鼓奏乐,江面舟中有朱衣贵族端坐,后段近岸处有人拉网捕鱼,山水皆以花青运墨点染,平淡幽深,生动地表现出江南气候湿润,烟雨迷蒙的特色。人物以细笔重彩描绘,神采历历俱足,是董源的传世名作。 2.赏析八大山人的《孔雀牡丹图》 《孔雀牡丹图》画了两只空气立于头重脚轻的卵石顶端。作者于图中画形貌丑陋、白眼向天的孔雀,尾拖翎毛三支,站于不稳的石土之上,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往往从立意、构图和题诗方面表达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悲愤凄凉的心境。同时宣泄着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在该幅作品中八大山人借用两只丑陋的孔雀、题诗及其独具风格的落款,通过诗画结合,嘲笑了哪些唯命是从的奴才,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3.赏析《霍去病墓石雕》 霍去病是西汉汉武帝时的名将,因有战功,封为骠骑大将军,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纪念。《霍去病墓石雕》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称传神。代表作品有“马踏匈奴”“伏虎”“跃马”等。石雕散置于封土之上,远望如山石,近看神态十足,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艺术精品。 4.赏析帛画《人物龙凤图》 这是1949年在湖南陈家大山楚墓中发现的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此画表现楚国贵族妇女祈祷飞腾的龙凤引导她的灵魂登天升仙的场景。此画主要采用墨线勾描的表现手法,线条运转有节奏韵律感,用色单纯。黑白块的对比,点、线、面的结合,使形象有一定的重量感。此画以墨线勾画,可以认为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中国线描人物的传统风格并达到了较高水平。 5.赏析赵佶的《芙蓉锦鸡图》 全图设色艳丽,绘芙蓉及菊花,芙蓉指头微微下垂,枝上立一五彩锦鸡,扭首顾望花丛上的双蝶,比较生动地描写了锦鸡的动态。这种表现形式在宋代花鸟画中很流行。五彩锦鸡、芙蓉、蝴蝶虽均为华丽的题材,但此构图不同于一般装饰,而充满了活趣。加以双勾笔力挺拔,色调秀雅,线条工细沉着;渲染填色薄艳娇嫩,细致入微,实达到了工笔画中难以企及的形神兼备、富有逸韵的境界。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 中文题目(:论汉代美术) 副标题(:简议画像石与画像砖的美学特征) 姓名 年级班级 专业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2010 年6 月

摘要 汉代的画像石与画像砖是汉代独特的造型艺术样式,艺术形式本身体现了鲜明的美学特征,兼具绘画与雕刻因素的艺术形式,体现在偶像式与情节式的图像组织方式、表达"所知"、"所感"的造型思维、流动如生的乐舞精神,这些特色使其艺术形式上充溢着张力,体现出宏大气魄和浑厚雄强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汉代画像砖;美学特征 ABSTRACT Han Brick and Stone is a unique plastic arts Han style, distinctive art form in itself embodie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painting and sculpture art form factors, reflected in the idol-type and plot type of image organization, expression, "the Knowing "and" the sense "of the shape of thinking, the spirit of mobility, such as music and dance students, these features make it art form imbued with tension and shows great courage and deep and strong male spirit of the times. Key words:Han Dynasty Stone; Han Dynasty brick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中外美术史对比史论文

中外美术发展对比 史论文长安大学建筑学院2014—2015(学年) 指导老师:孔凡静

浅谈欧洲文艺复兴美术 摘要:欧洲的文艺复习时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由意大利开始,以后席卷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继承、借鉴和利用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在意识形态邻域里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发动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对于破除近千年的封建思想意识和宗教神学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欧洲的科学、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是“人类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关键词:意大利、尼德兰、德国、达·芬奇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 (一)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佛罗伦萨三位大师的出现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的来临。这三位大师是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画家马萨乔和雕塑家多纳太罗。布鲁内莱斯基设计过一批代表文艺复兴成就的建筑,其中就有佛罗伦萨大教堂是其最早的作品。而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的马萨乔,他以科学的探究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中。经常提到的他的名作《失乐园》和《纳税钱》,画面朴实无华,人物坚定沉着,显示了文艺复兴美术的基本特色: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人文精神内容的统一。 在哥特时期,雕塑通过自由的肢体动作和新发展的心理表达,已找到一种新的贴近生活的写实主义手法。但是,当时的雕塑仍服务于阐明超验的关系,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则着从人的尘世美与真的方面来表现人。他们受古代榜样的鼓舞,创作了富有立体感和尘世 坚定信念的雕塑。哥特式人物形象说明了人渴望天国的完 美,而文艺复兴则展示了在做人的完美之中的天国形象。 因此,多纳太罗让他塑造的像真人一样大小的青铜雕像《大 卫》(图1)像赤身裸体,而过去只有亚当和夏娃,以及被 钉在十字架的人和被拷打致死的圣塞巴斯蒂昂才能如此。 大卫也不再是旧约故事中的英雄,而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 仅戴着一顶佛罗伦萨小帽,以漫不经心的优雅姿态望着敌 人的头颅。这里是新型的人的形象,他十分自信,不受习 俗束缚,喜欢摆出优越者的姿态。它标志着希腊、罗马的 人体美术传统又得到了恢复。 图1 (二)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正是在极其动乱的阶段了,盛期文艺复兴艺术形成了。这是一种明朗而又有高尚观念的,伟大而又有克制力的艺术。在文艺复兴盛期,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为代表的一批美术家,进一步完善了15世纪意大利人的探索,使理性与情感、现实与理想在美术品中获得了完美的统一,使形与空间的关系获得了高度和谐,从而为再现性的美术确立了一种经典样式,给后世提供了效法的最佳范例,在以后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中,无时不感到它的强大影响力。

中央美术学院常见问题汇总

中央美术学院考研常见问题汇总 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报考流程(以2015年为例) 1、9月25日-10月30日网上报名报名网站: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2、10月1日-20日提交初审材料所寄地址:中央美术学院招生办公室 3、11月2日公布初审结果公布网站:中央美术学院官网 4、11月10日-14日现场确认摄影确认地点:中央美术学院本部 5、12月24日(考试前一天)领取准考证领取地点:中央美术学院本部 5、12月25日左右初试考试地点:中央美术学院本部 中央美术学院院系设置 1、人文学院 2、建筑学院 3、设计学院 4、中国画学院 5、油画系 6、版画系 7、雕塑系 8、壁画系 9、城市设计学院 10、造型学院基础部 11、实验艺术学院 央美人文学院考研常见问题汇总 1、人文学院有哪些方向 中国美术史、中国当代艺术与文学研究、美术理论研究、世界美术史论研究、视觉文化研究、中国美术教育史、文化遗产与美术考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间艺术研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及修复研究、艺术管理学研究、艺术经济学研究、美术博物馆学研究、艺术法研究、艺术展览与策划研究、博物馆与公共美术教育研究、高等美术教育研究、艺术实践与教学转化研究、艺术心理学研究。 2、人文学院初审提交内容 本人论文一篇 3、人文学院初试考试内容 外语100满分政治100满分中国美术史 100满分外国美术史100满分美术概论100满分考试时间各3个小时 4、人文学院复试内容 面试(提交专业研究计划并答辩) 5、人文学院录取原则(以2015年为例) 外语、政治达到国家分数线(政治34、外语34、总分325),成绩总分≥323分(成绩总分计算方法: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理论百分制计入,与政治、外语分数相加构成总分),专业单科成绩≥60分;面试≥82分. 6、人文学院报录比(以2015年为例) 参加初试人数为:251人录取38人。

中外美术史异同

中外美术史异同 ——论中外美术观念的差异 摘要:中外美术差异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法、画风上的差异,从中体现出的哲学传统、思想观念更加是中外美术差异的关键所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绘画当中,就以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形态体现出来,物体不讲究其轮廓的精确,而是注重其神韵的描绘,与其相反的西方绘画则特别强调用客观的方式表现自然,强调“眼睛的真实”,这种观念恰恰表现了西方人驾驭自然、征服自然的思维模式。 关键字:天人合一、主观客观、人与自然 美国著名作家亨德里克·房龙在他的《人类的艺术》中曾深有感触地说:“西方花了好几百年的时间才懂得,原来中国绘画同西方绘画一样好,一样趣味隽永。如果不是远远超过西洋画的话。” 不难想象,处在一个资本主义文化氛围里的西方人,想要对中国文化做一个客观理性的欣赏,其困难程度不言而喻,若要究其缘由所在,我想还是中外美术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这个结果。 中外美术观念的差异,可大体地概括为感性和理性的区别。中国美术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而西方美术注重的则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注重眼睛所看到的而不是心里想到的。我想这主要是中西方经济、政治的变革导致的文化差异所决定的。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什么是“天人合一”呢?就是说人类与自然应当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谐统一,人不可违背自然。照此说来,中国文化特别强调要顺应自然,强调自然的不可逆性,人必须要融入到自然当中。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和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观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理解客体,体会客体,让主客体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于是,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的载体。所以中国历来偏重表现作者的感情,注重书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调描绘客观,画家所画常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受约束。 倪瓒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他的《渔庄秋霁图》只分近、中、远三景:近处一个小小的山坡,上面高高矮矮的生者几颗小树;中景为一片湖光,没画一笔;远处是几片浅秋。画中的景物不分远近,一律用干笔淡墨轻轻松松地画出,形成了一种虚融、淡泊的画面效果。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画家所画是心中所想,而非眼前所见。画家描绘的不是一个具体景色,而是要表达一种境界。近代画家张大千曾说:“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也。”这样说来,中国的美术观念显而易见。 与此相反,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总体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天人相分的观念为基础的。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

敦煌平面毕业设计

敦煌平面毕业设计 篇一:毕业设计任务书-敦煌旅游宣传 篇二:毕业考察(西安敦煌) 毕业考察报告 题目:关于《西安——敦煌》考察报告 姓名: 学号:院(系、部):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XX 年 11 月 1 王雅 XX101309 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 XX1级4班李华 一、考察主题 考察时间:XX年11月17日-----11月25日 考察地点:西安、甘肃敦煌 考察形式:实地考察 考察目的:通过考察的亲身经历,在绘画上得以提高。 二、概述 XX年11月17日由邢台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专业老师组织带队开展的西安敦煌、两地毕业考察正式拉开帷幕,整个活动从17号开始至25号结束,经过为期8天的外出考察,

历经西安、敦煌两个城市,感受了两个城市给我们展现的不同魅力、城市文化和艺术特点。 三、考察内容 第一站西安:秦始皇兵马俑 在坐了11个小时的火车后,17号晚上我们终于 到达了我们考察的第一站西安,第二天我们就开始了 我们的行程,前往我们在西安的第一站——兵马俑博 物馆。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东30公里的临潼城区东。 1974年3 月在打井时发现,轰动全国,震撼世 界,随后1976年又发现了二号坑和三号坑。一号坑和二号坑都经过人为的火焚,据说是项羽所为,三号坑自然塌陷。最早发现的一号坑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 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过洞中。1974年3月,在 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 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

中外美术史结课论文

室内壁纸的搭配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于休闲、舒适的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对于居住环境中的室内环境,壁纸的利用,无疑是不可缺少的。壁纸作为美化环境的装饰材料,以不同的规格,应用在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具有色彩多样、图案丰富、价格适宜、耐脏、耐擦洗等主要优点。面对丰富多样的壁纸,需要我们去合理的设计搭配,进而满足对舒适居住环境的要求。 对于壁纸的运用,不同的环境、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性格需要不同的设计搭配,比如说我们的洗手间,这类可以选用树脂类的壁纸,树脂类壁纸防水性能好,水分不会渗透到墙体里面去,便于擦拭;颜色和样式可以选用树叶纹样的白色或浅黄色,浅蓝色等浅色壁纸,给人一种清洁卫生的感觉,能够适应大众人群。而对于卧室、书房、客厅、等,应根据人的不同审美,性格,感观,年龄等因素考虑,进行设计搭配。不同的颜色能够为居室烘托出不同的氛围,营造出不同的装饰风格,合适的色彩运用,配合家具的色调进行和谐搭配,便能让壁纸充分展现其色彩的无限魅力。卧室、书房等需要人静思的空间,适宜选用亮度较低或冷色系的色彩以使人集中精力专注于思考,或平和浮躁的心绪。卧室,书房,客厅可以以硅藻土为原料制成壁纸,硅藻土原料壁纸表面有无数细孔,可吸附、分解空气中的异味,具有调湿、除臭、隔热、防止细菌生长等功能。其有助于净化室内空气,达到改善居家环境,调理身体的效果。而颜色,图纹,则根据不同人群而设,对于年轻人而言,以浅色家具为主,卧室可以选择浪漫的淡粉色为主调,浅红色的花朵为纹理,体现出浪漫,温馨的环境。书房可以选用淡黄色背景绿色翠竹的图案,绿色调节眼的疲劳度,体现出清新雅致的书房环境。客厅可以选用白色为主基调,穿插使用淡绿色,淡黄色,可以通过灯光的颜色来调整壁纸变化,营造不同的色彩环境。对于别的居室,还可以根据光线,选用趋中偏冷的色调,缓和房间的温度感;而背阴的房间,则可以选择暖色系的壁纸,增加房间的明朗感。 家居整体风格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墙面装饰来体现,因此墙纸在家居装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丰富多彩的墙纸既满足了不同装修风格的需要,又以完整、简便的方式彰显家居的个性和品位。有人说墙纸就像是“家居的礼服”,让整个家都充满生动活泼的表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