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江出炉高考改革方案一线教师提出四大疑惑

2020年浙江出炉高考改革方案一线教师提出四大疑惑
2020年浙江出炉高考改革方案一线教师提出四大疑惑

2020年浙江出炉高考改革方案一线教师提出四大

疑惑

2017年浙江出炉高考改革方案一线教师提出四大疑惑

2016年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正在浙江、上

海试点,其他各省市在陆续跟进之中。从公布的方案来看,语文、

数学、英语三科必考,其余由学生自主选择科目参加考试,门数不

超过3科。如浙江采用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七门中选择三门的七选三模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来看,如何保障分数面前的公平,已经成为家长、学生、学校的心头之忧。笔者以为至少还存在以下短板,急需修补。

一、选考结束后学科如何深化?

根据浙江省高考试点方案规定,学业水平考试(简称为“学考”),与高考选考同时进行,实行一卷两考。第一次参加某科目学考报名时,须明确该科目是否为自己的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时间是在高二、高三第一学期的10月和第二学期的4月。选考科目以及英语科目,

学生有两次考试的机会,选择最佳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中。

现在我们来一个假设。一名学生以物理为选考科目,又在高二的第一学期10月参加了首次考试,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决定放弃参加

第二次考试的机会。这将意味着,该考生在高中阶段以后的日子,

不必再学物理了。再譬如这名学生在大学期间又选择与物理学科有

关的专业学习。以前高考时,物理学科要学习3年,如今只学一年

零一个月。该生的物理科学习,是凭突击爆炒而熟,其基础和能力

可以想见,必将对他的大学专业深造带来很大的困扰。

二、课程设置的困扰如何化解?

新课程改革一个很明显的标志,是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就浙江省而言,2012年起,在普通高中全面

施行第二轮课程改革方案,必修课减少到96学分,选修课要达到

48学分。

新高考方案推出后,选修课的实施情况十分不乐观。除了正在申报省特色示范高中的学校和一些“牛校”以外,不少学校,特别是

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为了赶在高二第一个学期的10月参加选考,在语数外课时不敢压缩情况下,只有大幅度削减甚至完全停掉选修

课程,增开七选三的选考科目。

由于在高一第二学期的期末,学生就要决定选考科目。选考科目一旦报名确定,不可更改。这就需要在高一开设所有选考科目,供

学生选择。如生物学科一般在高二开设,但是为了满足学生选考需求,就不得不在高一也开设少量的课时。否则,对这门课连皮毛都

不知,学生如何来决定是否参加选考呢?有些学生在高二第一个学期的10月就参加生物的选考,但由于课时不足,教师在课堂上只能一味赶进度,缺乏必要的系统训练,平时学业成绩就不好,导致许多

家长选择花钱在课外大量补课。

因此,面对这些窘境,有些学校考虑高一新生名单确定后,就提早入学上课,赶进度,这样又剥夺了师生暑期休息的权益。

三、不同届次学生权益如何保障?

新高考方案规定选考科目以等级来赋分。每个科目起点赋分为

40分,满分100分,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以学考

合格为前提。如果学考为不合格(E等),选考成绩为零。

举个例子来说,一名学生选考化学,其卷面成绩是92分。如果该成绩进入所有选考生排名的前1%,那么他计入高考总分是100分;如果是前2%,那么他计入高考总分是97分。可见卷面分是作为赋

分的依据,而不是该考生的最终高考得分。选考科目的最终得分,

是由你在该科目所有参考学生成绩排名的位次来决定。

按照浙江省考试方案设计,现在的高二学生,在今年的10月和2017年的4月,仍有选考的机会。这两次考试时间节点,也迎来了今年高一学生的选考。这就意味着,同一门学科的选考,有高二,

也有高三的学生在参加考试。学生成绩的排名与赋分,是高二、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