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

一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
一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

一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

2014年03月18日10:15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京)2000年01期作者:《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

内容摘要:抗日战争史研究自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的高潮过后,似乎一直没有什么热点出现,近一二年来这种现象有所改变,即随着日本国内右翼活动的日益猖獗,研究日军侵华期间的暴行罪行及战争遗留问题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二日本的战争责任问题日本学者藤原彰在他的《日本人的战争认识》一文中,从日本平民的战争责任认识的层面,对战后日本社会出现的关于战争历史的错误认识及其根源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与当前日本社会政治右倾化的关系。步平、王希亮著《战后50年日本人的战争观》一书,以对比的方法,一面介绍了日本反战和平运动及致力于追究日本战争责任、揭露日本战争罪行,热衷和平反战日本各界人士的言行。

关键词:日本;日军;侵华;抗战时期;抗日战争研究;中国;出版;蒋介石;遗留问题;分析

作者简介:

抗日战争史研究自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的高潮过后,似乎一直没有什么热点出现,近一二年来这种现象有所改变,即随着日本国内右翼活动的日益猖獗,研究日军侵华期间的暴行罪行及战争遗留问题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1999年出版的与抗日战争研究相关的图书,涉及这一课题的占了多数。

其中一类是揭露日军暴行的,主要有《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天理难容》)、《东史郎日记》(东史郎日记翻译组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阳光下的罪恶——侵华日军毒气战实录》(步平、高晓燕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战时日本贩毒与“三光作战”研究》(李恩涵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慰安妇研究》(苏智良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3 月出版);第二类是关于战争遗留问题的,主要有《中日间的战争赔偿问题》(袁成毅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花冈事件》(画册)(张国通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日本的战争责任》([日]若槻泰雄著,赵自瑞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9月出版)、《浙江省崇山村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实录——受害索赔,崇山人的正当权利》(张世欣编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2 月出版)等。

一年来有关抗战方面的主要学术活动包括:由南京师范大学主办在南京召开的“东史郎诉讼案研讨会”、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召开的“中日军事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召开的“日中战争时期在华日本人反战运动国际研讨会”、由上海现代史学会主办召开的“日军在华细菌战问题研讨会”、由张学良基金会和辽宁大学等单位主办的“张学良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等单位主办的“海峡两岸华侨与抗日战争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主办的“日军细菌战问题研讨会”等。

这里就我们能收缉到的有关抗战史方面论著中的学术观点评述于下。

一日军侵华罪行暴行及战争遗留问题

关于日军的暴行,南京大屠杀事件仍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从1999年度发表的论文著作来看,有更多史料使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轮廓更为清晰,对日本右翼南京大屠杀否定论的打击更为有力。其中以《东史郎日记》和《天理难容》的史料价值为高。

《东史郎日记》是根据作者战争期间的日记整理后出版的,它的价值正如孙宅巍在书评中所写:这部书“从加害者的角度,用一名军国主义士兵的立场和观点,不加修饰地暴露了加害者的残忍行为和复杂思想”,“是研究南京大屠杀资料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日记》的出版对日本右翼企图否定南京大屠杀的无耻行径是一记致命的打击,“因为对这一暴行制造者的记录、承认和公布的事实,日本右翼势力将无法否定。”(注:《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2期)

《天理难容》一书的史料价值与《东史郎日记》异曲同工。按编译者的主旨,该书就是要让事实说话,包括贝德士、费吴生、马吉、威尔逊、华群等10位传教士的日记、书信及其他文字资料给读者展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地狱般的状况。而该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与加害者和受害者所写的日记、证言和回忆录相比,第三者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则更为客观更为真实。

与南京大屠杀事件相关联的遗留问题一年来最突出地反映在东史郎诉讼案上。1998年12月22日,东京高等法院继东京地方法院之后,再次判定东史郎败诉。日本评论家津田道夫认为:东史郎诉讼案之所以会出现一而再的错判,其根源是日本目前还不敢正视自己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不愿意承担侵略战争的罪责。1999年1月21日,在南京举行的“东史郎诉讼案”研讨会上,30多位中国史学界、法学界学者对此案东史郎败诉的原因、实质、前景及各种对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会学者认为东史郎诉讼案的前景并不乐观。孟国祥指出:80年代以来日本司法当局对所有二战中遗留的司法案件均判为败诉,由此可见,日本司法机关对这一类案件的审理并无公正可言。只要日本政府对二战问题不作彻底的深刻的反省,东史郎诉讼案败诉的结局是很难改变的。他的预见被今年1月21日日本最高法院终审判决东史郎败诉所证实。

关于慰安妇问题,苏智良编撰的《慰安妇研究》可以称作大陆研究慰安妇问题的第一本学术性专著。作者利用中日文文献资料对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实施的慰安妇制度从其发韧、建立、推广、运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论述,并通过大量实例对日本军国主义推行的这种惨无人道的丑恶制度进行了揭露与批判。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对慰安妇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工作,披露了日军在上海、南京等城市设立慰安所的情况。这些研究和调查表明,日军在占领地设立慰安所十分普遍。这些慰安所除了日军各部队命令下建立的以外,还有大量的是由日侨和汉奸开设立的。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刘萍在山西调查现存慰安妇的报告指出:“在战时被日军强征的中国妇女其身份比较复杂,除一部分在较为固定的、正式的慰安所为日军提供服务外,大部分是被日军以掳掠、抓捕的方式带到其驻扎地、据点、炮楼内为日军充当性工具的受害妇女,这种妇女较为普遍,人数也较多。虽然她们不是在慰安所内为日军提供‘服务’,但她们被征集的目的与前述妇女(慰安所中的慰安妇)一样,因此,她们应该算作慰安妇。”她强调不能忽略大量受迫害的中国农村“慰安妇”。(注:以上均见《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2期。)

为推动慰安妇问题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在1999年成立了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慰安妇问题的学术团体。

关于侵华日军化学战毒气战细菌战问题研究,1999年较以前有所升温。步平继1997年主编了揭露日军使用化学武器罪行的《化学战》之后,又主编了《阳光下的罪恶——侵华日

军毒气战实录》。该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日本开发研制化学武器的过程、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在几次重要战役中进行毒气战的情况,并对日军利用毒气制造的几个惨案进行了调查。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对集中埋藏在吉林敦化巴尔哈岭日遗毒弹情况进行了介绍,并指出这些毒弹和日军在投降时为了掩盖罪行而埋入中国土地和投入中国江河的化学武器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锈蚀的严重,随时都有可能造成致命的危害。解决日遗毒弹遗留问题已刻不容缓。步平还在日本召开的中日军事史国际研讨会上提交论文指出,战争期间日军在战场上对中国军民大量使用化学武器,但是担心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而竭力掩盖,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保密措施,制造了许多谎言,而那些谎言至今仍然被有的人所利用。由于战后美国别有用心地包庇,化学战的历史被掩盖和淡化,也影响到遗弃化学武器问题的正式承认和认真解决。

关于细菌战问题,《近代史资料》第96号上刊布的日本军部于1946年致七三一部队长北野中将的秘令引人注意。这个秘令的原件为两页日本陆军用信笺。其内容是:指示其不得回国受审,而由增田大佐代替其回国受审,并指示其编造谎言,隐瞒七三一部队进行细菌战试验的罪行。这份秘令的公布,不仅表明日军七三一部队利用人体进行细菌战实验确定无疑,同时也暴露了日本在战后确有掩盖战争罪行的举措。

战争赔偿作为战争遗留问题中的重要一项,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1999年关于这个问题比较有系统的研究成果,当属袁成毅的《中日间的战争赔偿问题》。该书追根溯源论述了近代以来中日间历次战争的赔款问题,并重点论述了二次大战后在日本赔偿问题上的纷争以及中国放弃对日索赔的过程。作者在结语中写道: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在战争赔偿问题上,日本是竭尽所能恣意勒索,中国人不念旧恶,以德报怨,换来的却是以怨报德,这不能不说是值得深思的历史教训。“中国放弃要日本赔偿在当时虽是出于中国的国家利益,但从长远看来,它却不利于日本全民族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反省,日本任何非分之想无疑首当其冲将会对中国构成威胁。”(注:《中日间的战争赔偿问题》,第217页。)他的观点在学界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二日本的战争责任问题

日本学者藤原彰在他的《日本人的战争认识》一文中,从日本平民的战争责任认识的层面,对战后日本社会出现的关于战争历史的错误认识及其根源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与当前日本社会政治右倾化的关系。他指出:日本人一般习惯从自己在战争中经受的苦难的经历中理解战争,模糊了战争“加害者”与“受害者”之间的界线。究其原因,是很少意识到战争对亚洲各国的侵略性质。战后的日本历史教育没有向年轻一代正确地传授关于侵略战争的历史知识,从而使日本社会对侵略战争的反省很不充分。文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产生于战后对日本战争犯罪责任追究的不彻底性。(注:《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津田道夫在《对自由主义史观与司马史观的批判》一文中对自由主义史观进行了批判。他主要对藤冈信胜的“十五年战争史观”和司马辽太郎的“十五年史观”进行了比较。他指出司马氏的历史观有着根本性的缺陷,即回避天皇的战争责任,不承认日本对亚洲邻国有攫取领土的野心;而藤冈氏的历史观与司马史观又有着根本性的“落差”,即“藤冈完全无视‘大东亚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对中国的侵略,借口‘美国的挑衅’和‘美国的意图’”。“这与司马氏的立场有着本质的不同。”(注:《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第173页。)津田还通过大量的例证指出“藤冈信胜对于历史事实的误认颇引人注目,即不是如何评价历史的问题,而是在历史事实方面大搞欺骗花招。”而且把“把误认的事实作为论战的观点强加于人”。(注:《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第167页。)

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日本右翼“理论家”一贯采用的瞒天过海欺骗世人的伎俩。

步平、王希亮著《战后50年日本人的战争观》一书,以对比的方法,一面介绍了日本反战和平运动及致力于追究日本战争责任、揭露日本战争罪行,热衷和平反战日本各界人士的言行;一面披露了日本右翼否认战争的侵略性质、公然为“大东亚战争”唱赞歌、推诿战争责任的言行。从该书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有一批有良知的人,他们中包括政治家、学者、民间人士,还有一部分觉醒的原日本老兵。他们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谴责为侵略战争翻案,主张反省、谢罪。同时书中也提出警示,一批有能量有背景的政客、“学者”和日本的旧军人在编造谎言,歪曲历史,否认侵略,这批人的影响不可低估。

三汪伪汉奸政权研究

《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1期发表的一组论文,提出了在这一课题研究中较新的观点。关于汪精卫出逃原因,蒋永敬指出,汪氏出逃“实犯了‘恐日’、‘恐共’之病”,强调汪氏的“恐共”心态与其“投日”相关联。作者还指出在国民党内部患“恐共”病的人还大有人在,只是没有和汪精卫一道出逃。蔡德金认为:汪与蒋的分歧不在于要不要与日本实现和平,而在于如何实现和平。蒋在卢沟桥事变后曾提出了解决事变的四项原则,“这是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维护民族尊严、国家主权的最低条件”,但是汪精卫与日本达成的“条件”远远超过了这个限度。蔡氏的观点旨在表明,分析汪精卫的出逃原因,不能仅从汪个人的角度,而应从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角度来审视。

关于汪精卫集团的“和平运动”。曾业英针对王克文关于汪伪政权的和平努力“不应该被否定”,汪精卫之流也不应“因此而被视为汉奸”的观点发表了评论,他提出:抗战时期,中日两国相争,各有自己的民族主义,不是中国的民族主义,就是日本的民族主义。同样,和平也有中国所需要的和平和日本所需要的和平。王克文先生要我们不从中国本位的“民族主义”看问题,那又从哪国本位的民族主义看问题呢?总不要我们——中国人——从日本本位的民族主义看问题、认同日本本位的和平吧?

杨天石的论文《打入日伪内部的国民党地下工作者——略谈何世桢、陈中孚与陆玄南》对这几个人物在抗战期间的行为和身份变化进行了考证,认为他们虽然在汪伪政权任职,实际上却为重庆国民政府从事秘密工作,“曾做过有益于人民的工作,是有贡献的。”邵铭煌《战时渝方与汪伪的地下斗争——以吴开先案为例》则指出,重庆政府在日本攻占上海之后,“还留有地下组织与工作人员,暗中活动;尤其当汪精卫等人出走到沪上后,他们接奉制裁指令,活动更趋活络。日伪反制也不遗余力。”吴开先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杨、邵的论文对汪伪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正如邵文所言:“冀望更多人延伸触角,探索地下斗争层面,推动汪政权研究趋于多面向,以建构史实全貌。”

四抗战时期的中国军事

关于抗战初期中国正面战场的战略作战方向和作战重心转移问题,近年来海内外学者有不同观点论争。余子道认为,正面战场“以淞沪会战的全面展开为标志,改变了以华北战场为主要战场的战略格局。正面战场战略作战的主要方向,在此后的一个时期内转到华东,华东战场由此上升为主要战场。这是一个带有战略全局意义的重大变化”。(注:余子道:《论中国正面战场初期的战略作战方向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针对国民政

府早有引诱日军改变战略进攻方向“战略谋算”的观点他指出:“淞沪会战开始之初,南京统帅机关并无将全国战略作战重心由华北转移华东的决策和计划。淞沪战场后来成为全国主战场,是由战役进程中诸种因素作用下战局演变的结果;而正是在这个进程中,淞沪会战在实际上成为对日战争作战主要方向变换的枢纽。”因此,把中国军队战略作战方向的被动改变,说成是蒋介石“战略谋算”实施结果的说法,缺乏史实根据。(注:余子道前揭文,《军事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余子道还分析了持上述观点学者所依据的“陈诚1937年8月20 日向蒋介石的建议”和同日“南京军委会发出的关于作战方针的命令”这两件史料。前一件史料陈诚建议“扩大”淞沪战役规模,达到“牵制”日军进攻华北的目的,并未提出把全国军队主力调集淞沪地区,也未提出把淞沪战场提升为全国主战场。对后一件史料,余子道指出,所有引用者都未说明这件史料的原始出处。事实上,它最早出自何应钦1955年出版的《八年抗战》,该书是何应钦在1946年发表的《八年抗战之经过》一书基础上增补内容而成的,其中关于作战方针的内容,是后补的。因此“可以断定,他所说的战略方针,其实是他在抗战结束十年后对武汉会战前战局态势和用兵状况所作的一种回顾、概括和总结。在何应钦的书中绝未说过1937年8 月发布了上述作战方针。”(注:余子道前揭文,《军事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关于战略作战主要方向转移的得失问题,余子道论证:“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不能被视为是战略上的成功。”(注:余子道前揭文,《军事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

关于花园口决堤事件,现在多数著述开始从积极的方面肯定它的军事意义,认为这一举措阻止了日军西进,为保卫武汉赢得了准备时间,并改变了日军进攻武汉的路线,造成了中日两军夹黄泛区对峙的局面。马仲廉撰文提出不同观点:一、日军停止西进是在花园口9 日出水之前3日就决定了的,与花园口决堤无关;二、日军按其计划决定的时间,完成进攻武汉的作战准备并实施进攻,未因花园口决堤而改变或推迟;三、日军进攻武汉路线未因花园口决堤而全部改变;四、中日两军夹黄泛区对峙的主要原因是日军兵力不足,并无战略意义。因此,“花园口决堤的军事价值仅在给日军造成了一些困难,使其主力改沿淮河推进为沿长江推进。与豫、皖、苏人民因黄水泛滥遭受的损失相比,这点军事价值不足称道”。(注:马仲廉:《花园口决堤的军事意义》,《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

关于蒋介石武汉会战时期的军事思想,以往研究较为简单,认为蒋“战略指导失误”,战略上“采取的是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作战方式是“单纯的阵地防卫战”等。敖文蔚认为,武汉抗战时期,蒋介石总结南京失守前中国军队对日作战屡遭失利的教训,战略战术思想有所变化发展。战略上,蒋主张勿单纯防御而尽力开展进攻,勿死守一地而实行节节抵抗,勿囿于内线而讲究外线牵制;战术和作战方式上,主张以侧击击破日军的锥形突击战术,以纵深配备的阵地战和机动作战对付日军的迂回包抄战术。蒋还主张以运动战、游击战等多种作战方式灵活地与敌作战。“蒋介石积极防御的作战思想,是武汉抗战在军事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注:敖文蔚:《武汉抗战时期蒋介石的战略战术思想》,《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6期。)于国红分析了武汉会战中日双方作战指导的得失,认为中国方面利用了武汉周边的地形地利,作战指导正确,极大地限制了日军的作战主动权;而日军方面,“变化多,失误多,协调差,预定目的未能实现”。在中国军队制约下,一再更改作战方案,被迫采取了最不利的作战方式。(注:于国红:《浅析武汉会战中日双方作战指导之得失》,《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2期。)王文滋论证了“持久消耗战略”在武汉会战中的作用,指出:“武汉会战中,中国军事领导集团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作战指导思想和作战方式的转变,中国军队不仅有阵地战,也有运动战和游击战,在达到消耗敌军争取时间的战略目的后,便

主动撤出武汉,保存了继续抗战的实力。”(注:王文滋:《武汉会战与持久消耗战略》,《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2期。)田子渝、吴海晶披露了海外友人赠送章开沅先生的有关陈诚与武汉会战的两则史料,指出两则史料的价值主要有两点:第一,从一个主要面真实记录了武汉会战;第二,记述了陈诚在武汉会战期间主要经历。(注:田子渝、吴海晶:《有关陈诚与武汉会战的两则史料》,《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2期。)

关于皖南事变中项英的责任和中共中央是否有责任、有失误,两种对立的观点争论已久。李良志对此进行了分析,指出:“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对蒋介石暗中的反共计划估计不足,仓促发动曹甸战役,给蒋介石消灭新四军制造了借口;皖南新四军全军覆灭的结局,项英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同时,中共中央应该负一定责任;当时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项袁错误的决定》有许多过头和不实之处,应该重新予以评价。”(注:李良志:《论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对形势的分析》,《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期。)

关于印支通道的战时功能,刘卫东认为主要有三点:军公物资通道;对外贸易通道;工矿、学校内迁,华侨机工回国及国内外函件邮递的主要通道。“尽管法国坚持其禁运军火的立场,但该通道仍为中国运进来自苏、法两国的一批重要军火及其他重要战略物资”;“尤其在1939年,经由该通道的对外贸易总值几乎占国统区的一半”。印支通道“功能的多样性是在此以后的国际通道所无法同时做到的”。(注:刘卫东:《印支通道的战时功能述论》,《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

五抗战时期的中国经济

对抗战时期的经济研究,从一年多的研究成果看,许多学者更加注重实证性的研究。如敌后根据地经济方面:黄正林、阎庆生就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边钞与金融事业、陕甘宁边区的盐业、陕甘宁边区的农贷发表了论文,论证了边钞发行的方针、边区银行业务和边钞发行的作用;分析了边区政府的盐业管理和盐业的作用;论析了边区农贷的特征和意义。(注:黄正林:《边钞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金融事业》,《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盐业》,《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阎庆生:《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贷》,《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国统区经济方面。赵守仁、陈艳军分析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公路建设中改善旧路、兴建新路的方针、举措,新建公路12737公里。(注:赵守仁、陈艳军:《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公路建设及其历史作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沦陷区经济方面研究成果较多。张利民剖析了日本在制定对华北经济统治政策前的情报搜集工作和引起其政策演变的历史原因,指出其5个特点:1.政策的针对性强;2.在制定政策和计划中,日军的作用显著;3.日本对华北的经济统治方策,有很强的统一性、计划性和相当的灵活性;4.方针政策和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有较大的差距;5.日本对华北经济统治方策,充分体现了它在华北实行的是军事殖民体制统治下的超经济掠夺。(注:张利民:《抗战期间日本对华北经济统治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演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

解学诗撰文对七七事变前后的满铁华北经济调查进行了分析,揭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满铁在日本经济侵华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满铁的调查确实具有国策性、基础性、现地性等特征;其中国策性具有决定意义”,因为“满铁的现地调查,归根结底也是从国策(特别是侵华国策)出发的,不是单纯学术性的调查研究活动”。(注:解学诗:《七七事变

前后的满铁华北经济调查》,《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解学诗另文对七七事变前后日本对华北经济特别是煤铁工业的掠夺进行了分析、论述,认为日本在该时期对华北煤铁工业的掠夺始终占据华北经济掠夺计划的前列,但其“设有采取在伪满实行的那种由特殊会社垄断的政策,而是使日本特殊资本和财阀资本瓜分了华北战争资源”。(注:解学诗:《七七事变与华北煤铁工业》,《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4期。)

香港经济方面。张丽论析了1937—1941年香港华资工业发展和发展原因:认为其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原有华资企业走出了经济萧条时期苦苦支撑的困境,进入其有史以来的黄金年代;二是华资工厂的数量迅速资加;三是工业门类趋于齐全,出现了一些填补空白性质的工业;四是华资工厂的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相当提高。华资工业迅猛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联邦特惠税制的实行;其次是销售市场的全面扩大;最后是国内工业企业大规模向香港迁移。(注:张丽:《1937—1941年香港华资工业的发展》,《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1期。)

宋士云对抗战时期上海股票市场的复苏与发展、天津股票市场的兴盛作了概要分析、介绍,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股票交易的兴盛景象,与日伪占领区内百业凋零的情况形成了巨大反差”,这种畸形繁荣,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殖民地经济的一种表现”。“由于日本侵略者对我国资源的野蛮侵占和我国工商业发展的严格限制,使得投资不振,社会资金没有正当的出路,同时在通货膨胀、伪币贬值、大宗物品和黄金外汇等交易被禁止的情况下,社会游资只得转向股票市场投机”。(注:宋士云:《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股票市场》,《齐鲁学刊》1998年第5期。)

房建昌根据在北京图书馆查阅的抗战时期日文档案的“法币工作”卷,揭示了日军对伪钞法币的制造、流通过程,指出“法币伪钞的流入蒋管区,使已经深为通货膨胀所苦的蒋管区人民生活雪上加霜”。在日本利用伪钞对抗日地区进行疯狂掠夺的同时,“国共方面由于缺乏伪钞制造技术,对日军无法针锋相对,只能处于守势”;“伪钞的流通也严重地破坏了法币在蒋管区和日占区的信誉,为抗战胜利胜利后国民党经济的崩溃埋下了伏笔”。(注:房建昌:《日本在侵华战争时期对重庆政权的伪钞工作》,《重庆师院学报》1999年第3期。)

六其他问题

(一)社会方面。魏宏运对1939年华北大水灾的受灾范围、状况、灾后赈济、日军的破坏、根据地的抗灾自救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近代华北自然灾害的周期大约10年一次,而1939年的洪灾是1801年以来最大的。河北受灾最重,94县遭灾,损失难以统计,仅冀中地区即淹田153852顷,灾民1912800人,天津因水灾死亡人数超过1万人,损失4—6亿元。(注:魏宏运:《1939年华北大水灾述评》,《史学月刊》1998年第5期。)忻平综合了近年来有关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人口、文化及其他方面内迁的科研成果,认为“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视角来看,因外族入侵而不得已的内迁,却造成了中国现代化重心、布局与发展方向的调整变动”,内迁促进了后方社会的变化,“尽管不符合常规,却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历史的进步”。(注:忻平:《试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后方社会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二)思想文化方面。比较引人注意的是关于“新生活运动”和“国民精神总动员”的研究。关志钢论析了蒋介石倡导和发起新生活运动的过程,认为应作全面具体分析,“把新

生活运动简单定性‘复古逆流’和‘复辟封建礼教的运动’是说不通的”,蒋这一举措,“尽管其中有不少最后未能真正得到贯彻,但其移风易俗、改良社会风气的作用,无疑应当肯定”。(注:关志钢:《新生活运动“复古论”析》,《江汉论坛》1998年第11期。)曹艺分析了蒋介石于1934年提倡的新生活运动和1939年提倡的国民精神总动员的背景、基本思路、实际内容。分析了它们的内在局限性对其实施效果的影响。认为这两个运动“都有动员民众抗战的意图,但它们又都有加强思想控制、为国民党一党专制服务的趋向。同时,两个运动无论在其基本的思路上,抑或是其发动、推展的方式、方法上,都存在着诸多弊病,这些也限制了两个运动的抗战动员目的的实现”。(注:曹艺:《新生活运动和国民精神总动员论析》,《民国档案》1999年第2期。)

日本侵华文学和中国沦陷区文学研究也引起了人们关注。王向远的《“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是系统研究日本侵华文学的新著。该书剖析了明治维新后日本文坛对日本侵华“国策”的影响,评介、分析了九一八事变至日本战败后日本侵华文学的猖獗、衰败和死灰复燃,揭示了日本侵华文学的欺骗性、侵略性。指出日本战后文学的总体倾向,实质上不是反对侵略战争,而是反对“战败”,不是反省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而是刻意表现日本人本身的受害。更有一批作家公开为侵略战争辩解。李春燕分析了东北沦陷后,东北作家以“直接的反抗;间接的折射;暗的描写;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4 种形式与日伪严酷的文化统治对峙,坚持文学领域的抗日斗争。(注:李春燕:《东北抗日文学的不同视角》,《东北沦陷史研究》1999年第4期。)

(三)中外关系方面。左双文论析:抗战胜利前后,国民政府曾讨论澳门的收回问题,并形成以宋子文、王世杰为首的外交部“缓进”派和以李汉魂、张发奎为首的广东地方当局“急进”派。蒋介石最终倾向外交部方面的意见,使收回计划落空。原因一是葡萄牙政府不愿归还,为此而打“英国牌”、打“民意牌”,并利用国共矛盾;二是国民政府过于谨慎,错失良机,加上很快陷于内外交困,致收回计划流产。(注:左双文:《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收回澳门的谋划与流产》,《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6期。)宓汝成在与吴景平同名文章中以不同角度,从财政信贷方面来考察抗战时期外债的形成。他认为:中国战时的外债,是抗战时期军事政治形势的产物,“从而兼具有轻重、多少不等的超乎财征信贷的军事、政治、道义等意义”。“综观战时借款,其条件,总的是合乎国际惯例,平等、合理、两利且有某些优惠;在洽谈过程中,尽管在贷方最初曾一度提出一些有损国家主权、民族利益的要求;而在我方的主政者、执行者的力予抵制下终收到给以摒除的效果。”(注:宓汝成:《抗战时期的中国外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四)人物方面。徐波针对长期以来较盛行的关于抗战初期“张闻天虽为中共最高负责人,却并非中共中央实际上的领导核心”的观点,根据这一时期张闻天对中共政治经济策略、国统区工作、军事工作、组织和人事工作诸方面进行的重要调查,论证:“在组织实施这一巨大转变过程中,张闻天作为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的‘负总责’者,作为党、政、军、团、白区工作等各方面工作的总调度和最高主持人,其所具有的核心的领导者和主将的作用、地位,显然是无可置疑的。”(注:徐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组织实施与张闻天的领导作用》,《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童志强分析了抗战时期饶漱石到华中后的工作成绩和缺点,认为“饶漱石领导华中局和新四军期间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应当在新四军史上给予应有的地位;不能因为饶漱石解放后的问题而以过掩功,否定他在新四军时期的历史作用”。(注:童志强:《饶漱石和新四军》,《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2期。)闻黎明探讨了抗战胜利前夕黄炎培等六参政员延安之行的初衷和访延目的未能实现两个问题。论

证六参政员访延任务是实现蒋介石的两项意图:“说服中共接受政治咨询会议”;“劝说中共出席四届一次参政会。”六参政员未完成使命原因有三:一、六人派别、政见不同,无人对使命负责;二、与中共达成的两点共识,乃行前向蒋所提的两大赴延前提;三、民盟内部的分歧对四参政员起着掣肘作用。六参政员的延安之行加强了中间党派向中共方面的倾斜,使国民党企图操纵参政会强行通过国民大会的企图被暂时遏制,国民党冀望的试图敦促中共就国民大会恢复与国民党的谈判使命以失败告终。(注:闻黎明:《六参政员访问延安再研究》,《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2期。)李仲明剖析了何应钦在七七事变前后的和战立场,指出何应钦战前在华北与日本斡旋,反为外界称作“亲日派”,深感委屈。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坚决拥护蒋介石抗战的决心与行动,协助蒋督导宋哲元抗战,藉以澄清以前遭到的误解与屈辱。(注:李仲明:《七七事变前后的何应钦》,台北《近代中国》1999年总第132期。)

关于抗战的读后感400字

关于抗战的读后感400字 (一)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过,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这可是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换来的。这个代价太大了!今天,让我们来用战士们的鲜血,去让祖国变的更强。在抗日战争史文中。我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万山从中,轻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接受长官的指示。接着,一,二八的战火首先在闸北燃烧。一个个19路军沉着应战。我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移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0年之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唯一赢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家陈寅格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XX 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

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无疑是责无旁贷,却有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同学们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将来振兴中华!革命战士永垂不朽! (二) 在中国现代史上,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范围最大、时间最长、牺牲最多、影响最深远的反侵略全国战争。为了抗战,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1942年初,中国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中国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1945年8月,日本被迫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八年的时间,那些无辜的小朋友,有的死于战火,有的失去亲人,那情景真让人惨不忍睹,这些都告诉我们,世界并不安宁,战争这个恶魔还在缠绕着人类,我们每一个人,随时都有可能被卷入战争,成为牺牲品。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是相互关怀勉励,互敬互爱的,和平是用来改善人类生活的。如果人类发明太空穿梭机,原子弹是用在战争,用来残害人类,那真是太可惜了。相信谁也不希望见到漫天烽火,谁也不希望妻离子散,美好的家园变成残破的瓦砾,不希望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无父无母的孤儿,因此,我们应该同心协力维护世界和平,人与人之间互相谅解,减少战争。 希望全人类拥有一个和平世界,让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年表

中国抗日战争大事年表 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史说为七七芦沟桥事变。然日本对中国本土的侵略,实以九一八事变为肇端。为全面说明这个过程,本大事年表亦始于九一八。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在高级参谋坂垣征四郎、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和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的策划下,日本驻中国关东军于午后十时破坏南满铁路柳条沟段路轨,并诬指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向东北军北大营及沈阳发起进攻。当时东北军首脑张学良上将正养病北平,即电令沈阳守将王以哲中将不得抵抗,静候中央循外交途径解决。国民政府向日本提出严重抗议,并向国际联盟提出控诉。五日后,辽宁、吉林两省大部沦陷。 1931年9月28日民众要求抗日 南京中央大学学生要求政府抗日,赴外交部请愿。迄十二月,外埠涌入南京请愿学生达七万之众。全国民情鼎沸,要求政府收复东北。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坚持“安内攘外”及尽力延迟对日战争的方针。 1931年10月12日黑龙江沦陷 1932年1月28日淞沪事变 1933年4月15日日军进犯冀东 日军进犯长城无功,遂改变作战计划,向滦东进攻。先后陷秦皇岛、滦州,5月14日占领宁河。平津震动,故宫博物院所藏国宝,装箱南运。5月31日,中日在塘沽签订以划定冀东非武装区为主要内容的停战协定。华北将领宋哲元上将等四十七人联名通电反对该协定。 1935年5月29日《何梅协定》 日本中国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大佐向军委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上将提出“中国中央军由河北省撤退,严予取缔华北抗日侮日行为”等要求。国民政府为遂行“安内攘外”政策,允许何向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治郎中将表示自行实施所提要求,日方称为《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 中共于“长征”途中在四川毛儿盖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全国人民联合国防政府” 1935年11月24日冀东内蒙脱离中央 1936年5月5日国共初步议和 在到达延安后,中共中央发出“停战议和”通电,随即由周恩来代表中共赴上海与政府代表张冲会商。稍后应陈立夫之邀到南京谈判,条件大体谈妥,张冲陪周返延安复命。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全国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张学良上将和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在西安扣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随即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抗日主张。16日国民政府任命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国军向西安采取包围攻势。蒋夫人宋美龄、宋子文、戴笠等先后飞赴西安,中共则派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赴西安协助解决事变。25日张学良陪同蒋介石飞洛阳,次日抵南京。

中国抗战史读书心得体会

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要看一个国家的发展渊源,读史便是很好的一种途径,而抗战史又是历史长河中的方舟。那些浴血奋战,那些奋勇杀敌,种种的记忆镌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长。读史知兴衰,徜徉在历史中,个人的修养、人生境界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飞跃式突破。从小就喜欢看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籍,总觉得在那些沉睡的历史中能够感悟很多做人的道理,品味出人生的百态。高中成为党员,对于政治素养的提升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关注时事政治,阅读红色经典书籍成了课后的一种习惯。或许很多人都觉得这类的东西读起来过于枯燥,但对我而言,那是一种心灵上的洗涤。最近在读一本名为《中国抗战史》的书,读罢,感触颇多。《中国抗战史》全书以中国全民抗战为经纬,由七七卢沟桥事变起,根据时间,地点,事实,作横剖面写述。书中所引用的有关数据、敌我队伍实情,均根据当日统计,对于全面、深入研究抗战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书中很多是作者身历各战场前线,详悉各前线之情况及军事配备情态,又曾为新闻记者的作者,在写作风格上也别具一格。为重振中华民族之复兴,奠定世界和平,吾人切不能遗忘抗战中之经验教训。便是作者作此书的目的了。《中国抗战史》一书,用较为客观的的态度批评了敌我得失,不屈不饶地为国家的安危奋战,打压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错综复杂的抗战史有条不紊地梳理时,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尊严,诱人联想,导人深思。回顾抗战史,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一场场的战役,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接下来的战略相持阶段,著名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到后来的一场场战略反攻战役,充分突显了我国军民一心抗战,保家卫国的决心。每一场战役在历史前沉淀下来的都是染血的辉煌。读之,心中总不由地涌动一股复杂的情愫,感叹于我们军队的智慧的同时又为着死去的烈士哀伤。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不要忘记一个国家的历史,因为一个国家的光荣可以让13亿中的每一个人去分享。而国耻,同样需要每个人来承担。为了和平,收获战争;为了未来,收获教训。是的,我们要时刻铭记过去的历史,记得国家在水深火热中的奋力挣扎,记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少场战役,多少条生命换来的。用我们的行动诠释一个中华儿女的爱国节操。在我们得知日本恶意篡改侵华历史的行径时,我们愤懑了,挖掘出很多史实去抨击日本,我们大规模不买那个岛国的东西。很多事情不想定夺对与错,但是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个杠杆,往哪边倾斜自己懂得。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式,你改得了课本,却永远颠覆不了历史的正义。你承认或不承认,历史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我们也明白以史为鉴不是仇恨的延续,而是为了吸取历史教训,在教训中求得国家的稳步发展。抗战史,复苏了我们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为民族的崛起和复兴注入了强劲的精力。这些对当今现代的我们依然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有怎样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素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不是读读经典,念念时事就可以了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和平年代,国家稳健发展,不需要我们冲锋上阵,也不需要我们为国家牺牲自我。但是,国家依旧需要我们,需要我们这些未来的社会中坚力量为国家做贡献。孙中山曾说过做人的最大事情是要知道怎样爱国。是的,爱国,这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该如何去度量我们的爱国情操?也许我们会不假思索地说,去国家需要的地方服务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属于自己不平凡的人生。而现今的我们,还是在校的大学生,努力地提升个人的各方面素养,把自己培养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或许这才是最贴切的爱国行为了。读史明志,以史为鉴,在历史这面镜子中反省、深思,从而延伸人生的长度,提升人生的深度,达到人与国家合二为一的境界。镜,乃形;境,乃影。镜中境,形影不离。

中国抗战史概述

中国抗战史概述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战争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抗日战争文章读后感

抗日战争文章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抗日战争文章读后感(一) 在抗日文章中,我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常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的汪洋大海。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接受长官的指示。我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最后,蔡延锴军长亲临前线指挥……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战的号角。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国进行的仍是一次封建王朝

战争,而日本则进行的是一次国民战。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惟一赢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在《抗日战争》中,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建设祖国,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革命战士永垂不朽! 《抗日战争》这本书在图书馆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原本没注意到它,但它封面的图片让我有了浓郁的兴趣,一位中国士兵用刺刀将一位日本士兵插在一座桥上,而日本人则狠狠的望着中国士兵,背景是红色的,像血……经过请教管-理-员,原来这是卢沟桥,是一个值得亿万中国人铭记的日子,是一个让中国饱受痛苦的日子…… 抗日战争文章读后感(二) 五一期间,我心怀着对烈士的敬仰看了这本《中国抗日战争全史》。这本书以较为晦涩的学术性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看完这本书,我感触颇深。 回顾抗战史,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到广州、武汉失守;这时,中国的何去何从不禁令人捏一把冷汗。敌人的爪牙疯狂的挥舞着,而中国人民虽有所战斗,但还是纷纷倒在了日本人残酷无情的扫荡之下。

《中国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一把合上的扇子 ——读《中国抗日战争史》有感那是一段沉重的过往,那是一个如同炼狱的时代,那是一段每个中国人压抑痛恨,历经多年也无法平息怒火,更无法忘却的历史。在那个年代,中国历经折磨与屈辱,磨难与摧毁,如同那摇摇欲坠的老妪,再经不起一点折腾,苟延残喘,轻轻诉说那段血泪却又无人倾听。从“七七事变”到如今已有整整80年,这段伤痛就这样绵延八十年,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心头,无法随时间流逝而消失。那是我们每个人的过往,那是我们每个人的伤痛。 从小到大,课本、影视资料以及身边的所有人都在帮助我铭记这段历史,数不清的的文字,数不清的的场景再现,让我怎样都无法忘却。而《中国抗日战争史》这本书以中国全民抗战为经纬,由“七七”卢沟桥事变起,记述中华人民为这段抗战付出的惨痛代价,才让我们的国家重生的史实。“为重振中华民族之复兴,奠定世界和平,吾人切不能遗忘抗战中之经验教训。”便是作者作此书的目的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一书,用较为客观的的态度批评了敌我得失,不屈不饶地为国家的安危奋战,打压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错综复杂的抗战史有条不紊地梳理时,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尊严,诱人联想,导人深思。 回顾抗战史,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一场场的战役,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接下来的战略相持阶段,着名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到后来的一场场战略反攻战役,每一场战役在历史前沉淀下来的都是染血的辉煌。读之,心中总不由地涌动一股复杂的情愫,为我们民族的奋起反抗而激动,为付出惨痛代价的烈士而感动痛惜。 在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一段段历史文字、一个个亲历者的讲述面前,日本竟然到如今还未承认他们当时的罪行并作出忏悔。在一期《最强大脑》的节目中,代表中国队与日本队对抗的王昱珩在挑战成功后这样说道:“200把扇子不适合我,30万把比较适合我,我曾经看过一把扇子,上面写满了字,合上是一把空白的扇子。”30万,是那遭遇屠杀的同胞,一把空白的扇子则映射的是日本不承认当年犯下的罪行。我们如今的每一天,都是当年那个支离破碎的中华民族付出惨痛的代价换取而来的,我们失去了多少同胞,国家在那水深火热之中挣扎了多久,这些事实日本都不应该掩盖。无论他承认与否,真相永远不会消失,而历史的正义也永远不会被撼动,它就在那里,终有一天会被昭告天下。 为了和平,收获战争;为了未来,收获教训。“以史为鉴”不是仇恨的延续,而是为了吸取历史教训,在教训中求得国家的稳步发展。抗战史,唤起了我们民族不屈不挠,团结一致的精神,为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强劲的精力。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铭

抗日战争观后感

抗日战争观后感 第一篇 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难卓绝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70年前,中华民族用热泪与热血的奔流,结束苦难而悲壮的历史;70年前,八年的抗战,中华民族用钢铁与烈火的交迸,铸就坚毅别屈的脊梁。 关于如今处于和平阶段的我们,关于正在纪念抗战胜利的我们,千万别要不记得70年前的那段耻辱!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70年前,一名中国记者登陆刚刚投落的日本进行采访,把他在日本的见闻和感觉都记录了下来,告诫中国人:所谓的投落在日本人看来只只是是暂时休战而已。警钟长鸣,70年后的今天重读旧文,相信读者心有戚焉…… 从1937年到1945年,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中国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铭记烈士的鲜血,反思国家民族的以后。经过纪念,增强爱国之情和民族凝结力,使中华民族别再受外敌欺辱,我们做得到! 今天,我们缅怀历史,听抗战老兵说述抗战的故事,做到前事别忘,后事之师;痛定思痛,奋勇前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 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经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别能不记得战争,别能不记得死亡与毁灭,更别能不记得战争中的英雄们! 经过了一年又一年的浴血奋战,1945年8月,日本终于宣布无条件投落。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别再是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了,中国人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我们中国取得了这样伟大的成就,跟那些抗日英雄是分别开的!假如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如今美好的日子,就没有如今强大的新中国。在这8年的抗日战争中,不管是在淞沪会战、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台儿庄战役,依然在百团大战中,是无数的战士们抛颅头,洒热血,他们是抗战中最伟大的英雄!是他们向世界昭示:中国人民别可侮!中华民族别可欺!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别知哪儿去了这首唱歌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不少年,里面的抗日战争小英雄王二小是我们千千万万的儿童心目中的英雄;董成瑞的名字永垂别朽,他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狼牙山五壮士,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

抗战电影观后感800字

抗战电影观后感800字(一) 记忆中,很久没看黑白电影了,似乎已经淡忘了,但在我们这些90后大学生的心中并不代表消失了,因为当那熟悉的革命奋斗旋律响起时,我们便找回了那些年学校里组织在国旗广场前看电影的那段欢乐的、难以忘怀的时光。黑白电影,它充满了浓郁年代感,不仅这样,其骨子里还流淌着革命的本质,传达出一种当时的人们朴实自然的品质却又隐藏着一种强大的张力给予你无限的力量。我想抗日战争片《地道战》就是这样一部好的黑白电影。 虽然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之中,但这样一部好的电影依然是我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那个用鲜血染红红领巾的时代。我想之所以有如此的感触,是因为“地道战”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片中人们对革命的无私奉献,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可敬,对高尚情节的追求,对那些勤劳而充满智慧的中华儿女的崇敬爱戴之情。 1942年,霸道的日本军侵入中华儿女的国土,在中国冀中平原上,有这样一群英勇奋战的男女士兵,凭着一颗爱国的心,从四面八方赶来集齐,准备战斗。为了能顺利的战胜日本军,冀中根据地的人民用智慧作战,展开了挖地道的行动,我方士兵运用野外地道站的战术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终于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在影片中,有很多人物形象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有智谋的高传宝,令我无比的佩服;有忠诚至上的老钟叔,有让人臭骂的汉奸汤司令,还有那个令人恨之入骨、穷凶及恶的日本山田队长,这些老演员所刻画的深刻的人物形象仿佛如电影中那些经常响起的动听的音乐一样,时时萦绕在耳边,难以挥之。 电影结束了,我却还意犹未尽,脑海中还都是当地人们作战的画面。那么的铿锵有力,那么的富有感染力,使我看完之后内心热血沸腾,感触颇多。我想那是一份对高传宝同志的敬佩之情,一份对士兵们顽强斗争意志的佩服,一份对司令可笑举止的愤恨,一份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与其说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还不如说冀中平原上的那些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伟大人们才是奇迹,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捍卫了中国的领土,是他们在名族抗日战争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而正是这一点,才会让我们每次在看这种红色电影时,内心会产生了一丝感动,一种莫名的冲动,一份对人性、对自由、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一份久违了的爱国情结。 抗战电影观后感800字(二) 自开始记事起,就从老一辈的口中听了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故事,尽管如此,对这一块中国人都应当正视的历史知道的还只是一点皮毛,对其中所要表达的共产党员的精神也没有很深地去体会过。这次的红色经典欣赏正好给了我这个重温历史,挖掘和体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精神的机会,在众多的红色经典书籍电影中,我选中了《太行山上》这部电影,不仅因为它刚好能满足我对于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的探索,同时我觉得这部电影所反映其中的共产党员的优良精神和素质也是当今共产党员所应具备的。 《太行山上》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当时的八路军总司令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影片集中反映了八年抗战中的几次重大战役,从平型关战役、阳明堡战役到击毙日酋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战争的情景,演员们以精湛的演技刻画了一个个优秀的共产党人的形象。这其中震撼我的并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号角齐鸣的壮丽场景,更是共产党人那种勇于面对,坚忍不拔的精神。平型关战役中,在兵力单薄、装备较差的恶劣环境下,八路军将士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一举击败了日军精锐板垣师团,将平型关十里大峡口变成了侵略者的坟场,铸就了历史上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得到了山西人民的热情拥戴,以此从正面歌颂了

漫画历史中国抗日战争

朕说漫画:中国抗日战争,是一段怎样的历史?3分钟,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 今天是8月15日,73年前的今天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儿: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年抗战哦漏,今年初教育部改了说辞是14年抗战 我们都熟知这段历史相当沉痛可是…

很尴尬对不对!14年抗战到底发生了什么? 朕今天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 页 1 第 就给大家梳理一下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 年抗战标准划分14 按抗日历史差不多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九一1937中日战争的开端(1931—1. 路军抗29(一二八事变八事变,淞

沪抗战战)10年7年月—19382.中国应战(1937月):华北会战,上海、南京会战,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广东会战12年10年月—194119383.中日相持(月):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主要是反扫荡,百团大战,长沙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 页 2 第 2年12月-19454.中国对日宣战(1941年月):第三次长沙会战,

河南会战,湖南会战,广西会战(豫湘桂战场大溃败)99月2月—1945年19455.日本战败(年日)故事的背景得从清朝说起:中日战争开始以前日本经常给朝鲜同学找麻烦借机挑衅天朝当时天朝没把小岛国当回事OK 以为随便派一支部队过去就结果大家都知道清朝被完虐了页 3 第 后来日本不但吞并了朝鲜还把

目光锁定了东北这块肥肉 经过和沙俄一番抢夺最后险胜日本的势力深入东北腹地至此,好了,了解了背景接下来就正式介绍抗日的历史 第一阶段:中日战争的开端 清朝没了以后呢 从此中国变成民国 日本掏钱养了一批军阀当权 没想到碰到个页 4 第 东北王老张(张作霖)净拿钱

《中国抗日战争》读后感

《中国抗日战争》读后感 “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在完全断粮八天之后,被日军包围,但他毅然决然拒绝了日寇的劝降,仍以疲惫之躯坚持战斗20多分钟,直到全身中弹倒地牺牲为止。日军为解除疑虑,竟残忍地将将军的尸体剖腹检查,结果发现,将军的胃与常人无异,所不同的是将军的胃里没有粮食,只有枯草、树皮、棉絮……”① 二三十年前的历史教科书和青少年历史普及读物,看到的几乎都是共-产-党人的抗日身影,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八女投江、左权、马本斋、罗炳辉、彭雪枫、狼牙山五壮士、王二协…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铁道游击队、雁翎队、武工队……抗日战争时期难道只有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在打击日寇吗?当时不是蒋介石是国民政府的最高领导人吗?国民党的军队干什么去了?难道都躲到后方去了吗? 卢沟桥的枪声,震撼了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的心,国难当头!国民党中,除少数败类临阵逃脱,畏敌畏战外,广大爱国官兵同共-产-党一道,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生存,向日本侵略者继续了英勇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该书收入国民党抗战殉国的少将

以上将领八十多名,详细介绍了他们的抗战事迹及殉国经过。放在我案头上的这本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的《国民党抗日殉国将领》早在读大学时已经拜读,可以说,它是国内最早真实客观较全面介绍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殉国将领的专著,让我看到了国民党的“另一面”。也就是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反映国民党抗战的书籍不断面世出版,中国抗日战争的脉络和轮廓日渐清晰。即便如此,二十年来,我一直对《国民党抗日殉国将领》珍爱有加,不时翻阅,既为兴趣,也为教学。 在人们的印象中,国民党就是“刮民党”,贪生怕死。可是在台儿庄战役中,却有这么令人难以置信却又实实在在的一幕:为了夺回失去的阵地,孙连仲下令组织敢死队,出发前,孙连仲给敢死队员分发了不少光洋,可是将士们却把它全扔在地上,拔出大刀,振臂高呼,誓死一战,尔后踏着光洋奔赴前线…… 中华抗暴,气壮山河! 抗日战争是近代百余年来中华民族首次打败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洗刷了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年间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

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评萧一平、郭德宏主编 《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李庆刚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林林总总的著作中,由中共中央党校萧一平、郭德宏教授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全史》(以下称《全史》)一书值得关注。这是一部从1985年就开始酝酿,积20年之功才撰写完毕的著作。二十年磨一剑,“剑”锋所指,颇有几多亮点。 从框架结构方面看,《全史》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1931年9月至1937年6月),写的是局部抗战阶段;中篇(从1937年7月到1941年11月),写的是抗战全面爆发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也就是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下篇(从1941年12月到1946年9月),写的是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抗战胜利、国共内战前夕,也就是抗日战争的后期。现在,包括局部抗战在内的十四年抗日战争的观点,得到一些人的认同。《全史》这样的阶段划分,将局部抗战阶段纳入进来,体现了其“全”;同时各篇涵盖的时间跨度相差不大,避免了各篇内容上的畸轻畸重,这是能够为史学界认可的。同时,上、中、下三篇的结束部分,都有对本篇内容的小结,短短两三页纸的文字,就能使读者抓住本篇的核心及架构,这种方便读者的人性化做法,值得借鉴学习。 从所论内容来看,《全史》有两个“关注”较为明显。一是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活动给予了较多关注。《全史》用很大篇幅介绍了国民政府的抗战活动,对正面战场上的淞沪、台儿庄、徐州、武

评萧一平、郭德宏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汉、南昌、随枣、桂南、枣宜、长沙、豫南、上高、中条山、浙赣、洪湖、鄂西、常德等会战,给以较为详实的叙述,这在以往的抗战史专著中是不多见的。二是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局势的变化及反德、意法西斯的西欧、北非和苏德战场给以了关注,用较大篇幅进行了介绍。在横向的联系中,《全史》突出显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使人自然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而在以往的著作中,将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来进行深入研究的还不多、不深、不透。《全史》在这方面开了个好头。 拿研究态度来讲,《全史》是严肃认真的。以往研究抗战史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大而化之的论断和解说,在精确细微的考证上下的功夫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抗战史研究成果与外界的对话与交流。《全史》广泛搜集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及美国等地出版的有关中国抗战史的研究著作和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既跟踪国内外抗战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又注重挖掘不为人注意的有价值的史料。比如,我们都知道百团大战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说共产党、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但回击“游而不击”是我们后来发明的叙述历史用的语言,还是当时就客观存在的一种舆论?本人所见以往的著述都没有说明是何种情况。《全史》引用1940年9月5日《新疆日报》社论和9月12日《力报》社论,说明百团大战回击的“游而不击”谰言,是当时发明并在媒体上广泛报道的事实。(中篇,第390页)这给人以历史的真切感。 就学术规范来说,《全史》是严格遵守的,这也使其在页下注释方面颇有特色。对于涉及到的一些人们还不太熟悉但又很重要的的抗战人物和事件,《全史》的注释将其既往历史和嗣后发展进行介绍,既扩大了读者的视野,又增加了著作的可读性。比如,对于

《中国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中国抗日战争史》读后感 摘要:自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的打门被打开后,中国一直受西方强国的侵略被其瓜分,其中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最为严重,《中国抗日战争史》一书叙述了抗战的史实,叙述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过程,以及中国军民的抗战过程。继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第二次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战争,也是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抗日战争,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由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的过程。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各族各界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惨烈的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赢得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发生的。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几个帝国主义大国都想瓜分中国,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国主义争夺霸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立即开始了新的争夺霸权的斗争。英、法、美、意、日等战胜国,在战争造成的新的格局的基础上,经过激烈斗争,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国际关系体系,实现了对全球利益的再分割。但是这个体系并不稳定,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矛盾重重,战胜国语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各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应当指出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苏联。苏联的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随着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

抗日战争书籍读后感

抗日战争书籍读后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神圣的大国拥有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它经历了太多的沧桑。翻开那摞摞发黄的历史,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岁月里,在白骨成堆的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头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鲜血!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王二小,在他的家乡是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

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看过《王二小的故事》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看完这篇故事,我被王二小深深地感动了。他非常机智勇敢,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临危不惧,沉着应对;他为了防止日本鬼子危胁到乡亲们的安全,不顾个人安危,引鬼子进入了八路军的包围圈,最后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后,他的英雄事迹传遍了解放区的每一个村庄,感动着每一个乡亲们。王二小的英雄事迹和献身精神将永远鼓舞和激励我们,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正是有这么多的像他那样的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奇迹般地一起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起经历了艰苦的

【免费下载】中国抗日战争和重大历史时间表

`` 抗战重大历史事件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党正面参战的有: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1937年10月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1937年8月9号“淞沪会战” 1937年9月中旬“平型关战役” 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忻口会战”1937年12月“台儿庄战役”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 1938年2月3日—5月19日“徐州会战”、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抗日战争书籍读后感

抗日战争书籍读后感 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神圣的大国拥有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它经历了太多的沧桑。翻开那摞摞发黄的历史,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岁月里,在白骨成堆的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头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鲜血!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王二小,在他的家乡是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

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看过《王二小的故事》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看完这篇故事,我被王二小深深地感动了。他非常机智勇敢,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临危不惧,沉着应对;他为了防止日本鬼子危胁到乡亲们的安全,不顾个人安危,引鬼子进入了八路军的包围圈,最后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后,他的英雄事迹传遍了解放区的每一个村庄,感动着每一个乡亲们。王二小的英雄事迹和献身精神将永远鼓舞和激励我们,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正是有这么多的像他那样的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奇迹般地一起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起经历了艰苦的八年抗战,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回忆起那1949年10月1日这

关于战争的观后感10篇优秀文章

《关于战争的观后感》 关于战争的观后感(一): 《平谷抗日战争史》观后感 这天,天空万里无云,天气格外晴朗。我们来到学校的计算机房看电影《平谷抗日史》。影片先从辛亥革命说起,谈到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然后说的是侵华战争中的平谷人民抗日史,日本鬼子在一次扫荡中,杀了1800口平谷人,他们有的被活埋,有的被机枪扫射,有的我看到那里感觉日本鬼子像野兽一样残暴,烧杀抢实行三光政策,但是平谷人民不怕流血牺牲,不屈不挠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平谷人民奋起反抗,五六十岁的老大爷,老大娘拿起锄头和镐,五六岁的小孩,拿着红缨枪站在村口放哨,在抗日中,涌献出许多的英雄,有鲁小平,鲁夫,李子光,包森,崔桂英,杨妈妈等。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经过八年抗战,中国解放了!平谷解放了! 我看到那里,想到中国强大了!才不会被别人侵略,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建设祖国! 关于战争的观后感(二): 国产战争片《集结号》观后感 在谈《集结号》之前,先讲一个苏联卫国战争中的真实战例。 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国土大片沦丧,成师成师的部队被德国人消灭。1941年底,苏联的西南方面军几十万人被德军分割包围在基辅附近,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也是深陷重围,身边只剩下数千人马。此时他唤来一名少将,命令他带领一支队伍向一个交通要地先行突击,为司令部突围打开突破口,但拨给他的只有区区百来人。为了司令员的安全,这名少将履行起了一名连长的职责,拼死进攻,居然成功的破围而出,但是方面军司令部却始终没有跟上来,基尔波诺斯上将及方面军政委之后均在包围圈内牺牲。战后少将从其他突围者那里才得知了真实状况:方面军司令部根本就没打算跟着他突围,基尔波诺斯只是想让他吸引德军的注意,而自己却向另一个方向突围,说白了就是准备牺牲掉他来掩护主力的行动,为了让少将扮演的更真实些,他甚至没有事先透露这个意图。然而阴差阳错的是,被派去送死的人突围的方向正好是德军的弱点,而方面军司令部却钻进了德军的口袋。这位幸运的少将之后在卫国战争中成长为著名的指挥员,他就是东普鲁士征服者、未来的红军元帅巴格拉米扬。 而《集结号》讲述的,也是一个类似的故事。 1948年的一天,中原野战军某部9连得到命令,为掩护团主力转移,务必坚守汶河阵地,除非听到团部司号员吹起表示任务完成的集结号,否则决不准撤退,哪怕打到最后一个人。9连全体官兵应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拼死打退了对方三

抗日战争历史试题

抗日战争复习试题(满分60分)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火花(火柴商标纸)是时代的缩影,右图火花反映的时代意义是() A.警钟长鸣,勿忘国耻B.时光荏苒,日新月异 C.民族革命,曙光普照D.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2.知名民主人士何香凝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将自己的裙子送给蒋介石,并 在裙子上赋诗一首:“妄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江山,万世同羞耻……”诗中的“江山”是指() A.平津地区B.东北地区C.华北地区D.华东地区 3.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 里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1937年在这里发生的重 大历史事件表明() 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②中华民族的全国性抗战从此开始 ③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④中国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4.下图标语中“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愿望得到初步实现的标志性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卢沟桥事变爆发 D.台儿庄战役胜利 5.“在近代民族危亡的关头,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创造了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这个“奇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长征的胜利,红军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B.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提出和平解决的方针 C.中共七大的召开,全党在组织上空前团结 D.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全民族抗战 6.小明准备本周办一期“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为专题的墙报,下列选项中不可能选用的史实() A.卢沟桥事变B.九一八事变C.渡江战役D.南京大屠杀 7.1938年,中国军队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完成对日军的包围,并发动全面反攻,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重大胜利的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B.徐洲会战C.平型关战役D.淞沪会战 8.某年《新华日报》华北版头条刊载了蒋介石的嘉奖电:“朱(德)副长官、彭(德怀)副总司令:迭电均悉,贵部窥破好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勉。仍希……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绝其交通为要!”这份嘉奖电的背景是() A.红军长征胜利 B.正面战场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C.百团大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D.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9.下列关于中共七大叙述错误的是() A是在抗战胜利后召开的会议。 B通过新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报告。 D它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抗战书籍读后感小学生

抗战书籍读后感小学生 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的70周年,历史不能忘却,曾在战争死去的生命不可亵渎,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明白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抗战书籍读后感小学生 抗战书籍读后感小学生篇一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幸福生活来的?这可是战士用自己滚烫滚烫的鲜血换来的。这个代价太大了!今天,让我们来顾过去的点点滴滴吧! 在抗日战争史文章中,我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接受长官的指示。接着,一、二八的战火首先在闸北燃烧。一个个19路军沉着应战。我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一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最后,蔡延锴军长临前线指挥

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忠贞奖章,血战台儿庄的杀敌大刀,武汉会战中毙敌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中缴获的战利品抗战初期,国民党数百万军队对日军进攻进行了正面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美梦。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战的号角。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推动下,国共两党抛弃恩怨再次走到一起,中华民族全面神圣抗战从此以燎原之势燃烧起来。 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中国进行的仍是一次封建王朝战争,而日本则进行的是一次国民战。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惟一赢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