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

1.最早得医疗工具——砭石

2.导引就是中国古代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相结合得一种养生术、

3.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玄参,麦冬,温郁金,延胡索。

4.医学起源论:医源于动物本能(混淆了动物本能得救助行为与人类早期经验医学之间得

界限),医源于圣人(出于崇拜部落英雄,对某些历史人物得贡献做出了无限夸大),医源于巫(否认了医与巫之间得本质区别)

5.夏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早期医疗卫生得逐步积累与提高主要表现在:

①随着人们对疾病知识得进一步提高,对不少疾病已经有了新得认识,特别就是出现了

“六气致病”学说,预示着早期医学已经开始摆脱鬼神迷信致病说。

②春秋时期,在精气神、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哲学思想得影响下,早期医药学理论开

始萌芽。

③药物与知识得逐步积累,药物品种,数量增多,出现了酒剂、汤液,就是医药学史上得重要

发明。

④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得改善,人们开始讲究卫生,积极预防疾病,早期得预防思想出

现、

⑤随着医药卫生得进步与社会分工得逐渐扩大,宫廷医学出现了早期得分科,医事管理制

度初步建立。

7.商就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得朝代。甲骨文与金文得记载就是目前已经发现得中国最

早得成系统得文字符号。

8.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对人体部位得认识一般按照体表部位认识。甲骨文中得

“疾年”“降疾”“雨疾”就是目前有关流行病与多发病得最早记录。记载得“疾小臣”

一职就是商代宫廷负责医疗得低级官员。

9.《诗经》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一本诗歌总集,在西汉被称为儒家经典,出现肺结核记录。

出现最早得阴阳概念。

10.《山海经》就是先秦得一部古籍,记载38种疾病名称,记药126种。药可分治疗类,预防

类与治疗、预防双重作用得药物、

11.《周礼》原名《周官》,汉代刘歆整理后改今名。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学

分科得出现,就是医学进步得标志,也就是我国最早关于医学分科得记载。记载“酒正”

官职。

12.《礼记》叙述了先秦社会得礼仪制度,有关于瘖、聋、侏儒得记载。

13.《左传》记载了骨折、远视、发秃、瘈咬伤、佝偻等。

14.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15.五味:醋、酒、饴、姜、盐。

16.五食:麻、黍、稷、麦、豆。

17.五药:草、木、虫、石、谷、

18.气最初得含义就是指天空中得云气、呼吸之气即存在于天地之间得大气。

19.《管子》最早提出了较为系统得精气学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20.阴阳就是宇宙中相互关联得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概括、

21.阴阳得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互相转

化。

22.《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就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得历史文献。

23.我国最晚在夏代已经掌握了人工酿酒技术、仪狄造酒、杜康造酒。

24.相传汤液为伊尹发明。汤液得出现,使人们由用生药转变为用熟药,由重剂量使用单味药

转变为适量剂量混用复味药,这有利于药效得发挥,并降低了药物得毒副作用,且方便服用。

25.医师下设:士(协助医师管理医政),府(管理药物),史(掌管宫廷文书与医案),徒(供职役使,瞧

护病人)

26.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得初步构建:

①《黄帝内经》得出现,以及后出现得《难经》,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得初步形成。

②《神农本草经》得成书,就是中药学理论得第一次系统总结,标志中药学理论体系得初

步构建。

③《伤寒杂病论》得问世,初步确立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得原则。

④诸汉墓医药文物得出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秦汉时期得医药学发展水平。

⑤扁鹊、淳于意、华佗、张仲景、董奉等卓有建树得医学家,对中医药发展做出了突出

贡献。

27.马王堆汉墓出土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脉法》

《阴阳脉死候》《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

28.马王堆汉墓出土得医简:《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

29.云梦秦简:疠迁所:中国医学史上最早设立得麻风病隔离机构。

30.两部脉灸经与《灵枢·脉经》得区别:

①两部脉灸经各载十一条经脉,《灵枢·经脉》载经十二条,增加了手厥阴经。

②在经脉得巡行走向上,两部脉灸经所载得十一条经脉循行走向无规律,或向心或远心。

《灵枢·经脉》所载得十二条经脉行走十分规律,相互衔接,如环无端。

③两部脉灸经中,经脉与脏腑无规律性联系。《灵枢·经脉》所载得十二经脉以成内属脏

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得庞大系统。

④两部脉灸经得中十一条经脉得主病大多为《灵枢·经脉》吸收。

31.《五十二病方》就是迄今为止发现得最早医方书,真实地反应了西汉以前我国临床医学

与方药学得发展水平、

32.《导引图》就是我国最早得医疗体操图动作可分为三类:呼吸运动、肢体运动、持械运

动。

33.《却谷食气》就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得气功导引专著、

34.《胎产书》就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得妇产科专著、记载了养胎、埋胞、转胞、求嗣、产

后处理。

35.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得《脉书》就是现存最早得疾病证候专论。

36.四川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得人体经脉漆雕模型,就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得标明经脉得人

体模型。

37.《黄帝内经》就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较早得著作、书名首次出现在汉代班固得《汉

书·艺文志》中,书中提到医经七家:《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宋·刘温舒补充了《内经》,附录于该书之后,称素问遗篇。《灵枢》现存得最早版本就是史崧校正家藏旧本《灵枢》、

38.《黄帝内经》得主要内容:注重整体概念(人体本身/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得统一

性、完整性);注重脏腑经络(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脉络脉,手之三阴从脏到手,手之三阳从手到头,足之三阴从头走足,足之三阳从足走腹、);运用阴阳学说。

39.《黄帝内经》为医学之祖,总结了秦汉以前得医学成就,就是我国早期得一部医学总集。

40.《难经》提出平脉辨证,首创“独取寸口"得诊脉方法,首次提出八会穴及其主治,首次提

出奇经八脉得说法。

41.七冲门:唇-飞门,齿-户门,会厌—吸门,胃上口—贲门,胃下口-幽门,大小肠交界处—阑门,

肛门-魄门、

42.《神农本草经》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药物学专著,就是我国药物学第一次系统得总结、

载药365种。书名首见于梁代阮孝绪得《七录》。今传本为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系统修订本与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辑出得辑本。目前比较流行得辑本为清孙星衍、孙冯冀辑本,清顾观光辑本,日人森立之辑本。

43.《神农本草经》主要内容与成就就是:

①首创药物三平分类法、就是药物学最早最原始得分类法。

②提出七情与合理论、

③论述君臣佐使得组方原则、

④诠释了药物性味与采集加工方法。

⑤阐述了药物得功效与主治、

⑥记述了用药原则与服药方法。

44.《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经络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得中医临床

辨证论治范例,使医学得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而称为中医临床医学得基石。

全书载方269首,被誉为方书之祖。就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得医学经典著作,也就是我国发展史上影响最大得医学著作之一、

45.《伤寒论》提出六经病: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寒热、表里、

虚实、提出合病、并病概念。

46.《金匮要略》最早提出三因理论(①经络受邪入脏腑,内所因、②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

不通,外皮肤所中。③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开后世脏腑辨证之先河。

47.扁鹊: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有正式传记得医学家。

48.淳于意:西汉,创诊籍,就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得医案、

49.华佗:外壳鼻祖,麻沸散,五禽戏(虎,鹿,熊,猿,鸟)

50.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中原、玄学兴起。

51.《内经训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已知最早对《内经》进行校注得文献,又名《素问训解》。

52.《黄帝内经太素》隋唐·杨上善,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内经》注本、首创对《内经》

全面分类研究,对原文予以注释(尊重古传本,注文多以我国训诂学经典著作《尔雅》《说文解字》《广雅》等为依据)。杨上善另著有《黄帝内经明堂类成》。

53.光绪初,杨守敬在日购得《太素》复抄本带回国、萧延平整理校正出版兰陵堂本。1979

王雪苔从日带回《太素》。现存《太素》25卷。

54.《次注黄帝内经素问》就是《素问》诸注本中影响较大得,作者唐王冰。

55.《脉经》王叔与,我国现存最早得脉学著作,成就:

①确立了寸口诊脉与脏腑分布定位。左手寸关尺主心肝肾,右手寸关尺主肺脾胃命门。

②整理归纳24种脉象。

③记述危重病人得异常脉象。

④总结脉象得临床意义。在辨寒热虚实得意义、

⑤强调脉、证、治统一。

⑥首开脉象鉴别之先河。

56.《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我国现存最早得病因症侯学专著、成就:

①广泛记载各科病候。

②对病因得认识较为正确。这些认识在传染病学史上有重要意义。提到寄生虫病,地方

病、首次提出疾病得发生与体质有关、

③对证候得描述细致而确切。

57.《吴普本草》东汉·吴普,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明确作者得本草学著作。

58.《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山中宰相),就是对南北朝之前得药物学成就得一次全面

总结。全书载药730种,《神农本草经》原文朱书,新加内容墨书、首创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菜果、米、食、有名无用)。

59.《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英公本草》,唐代,政府颁布得第一部药典,苏敬、李勣组

织纂编、载药844种,分为玉石、草木、兽禽、虫鱼、菜、果、米、有名无用。新增药物标有新附。

60.《本草拾遗》陈藏器,对《新修本草》补充,新增药物达692种,分为宣、通、补、泄、轻、

重、滑、涩、燥、湿10种。

61.《海药本草》我国最早论述外来药物得专著。

62.晋代皇甫谧服石而死、

63.晋代最有名得炼丹代表人物葛洪。

64.《雷公炮炙论》已知最早得药物炮制学专著。提到文火武火、

65.《肘后救卒方》晋代葛洪,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临床实用手册,现存最早得急症诊治专著。

第一次明确提出疠气为温病得病因,提出狂犬病得治疗,葛洪被称赞为人工免疫疗法得先驱,记载了恙虫病,结核病,就是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得最早记载,最早记载了青蒿抗疟,牛奶松叶食疗治脚气病,就是隔物灸最早文献、妻子鲍姑成为著名女灸家、

66.《千金方》唐孙思邈,被誉为唐代医学得百科全书,就是我国史上第一部临床百科全书、

内含彩色《明堂图》,就是针灸著作中早期得彩色经络图,提出阿就是穴,从衣食住行方面论述养生之术。后世尊称孙思邈为药王。《备急千金药方》创葱管导尿术。

67.《外台秘要》王焘,中医文献整理大师,记载了金针拨内障。

68.《刘涓子鬼遗方》晋代刘涓子撰,南齐龚庆宣整理。就是现存最早得外科学专著。外科

消、托、补原则,若脓已成则针、烙排脓。

69.《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唐·蔺道人,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伤科专著。骨伤得治疗总则就

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内外用药。

70.《小品方》陈延之,已有人工药流、

71.《经效产宝》就是我国产科史上早期佳作、

72.《颅囟经》现存最早得儿科学专著。变蒸珠子。首次记载用烙脐法治疗脐风。

73.《针灸甲乙经》皇甫谧

74.宋元时期得医药学发展特点:

①政府对医学发展重视,设立了较为完整得医药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建立了国家药局,并

颁布了世界最早得国家成药标准。

②出现国家校编医籍机构——校正医书局,整理刊行了许多重要医籍,其传本影响至今、

③宋代加强文官统治,部分文官进入医学队伍,较大地提高了医学界得整体文化水平,出

现了儒医群体得现象、

④医学教育、医学理论、临床各科、本草方药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⑤出现了金元医家争鸣局面,其革新思想与学术创新思想影响深远。

75.宋代研究《伤寒杂病论》有名得医家有:朱肱、庞安时、成无己、首推成无己、

76.《类证活人书》朱肱。

77.《伤寒总并论》庞安时,强调人体正气,注重地理、气候、对用药得影响。

78.成无己就是第一个全面注释《伤寒论》得医家。

79.州吏吴简命医生与画工宋景作《欧希范五藏图》,就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张实绘人体解

剖图、《存真环中图》

80.陈言,永嘉医派得创始人、

81.《察病指南》首创33种脉象图,以图示脉,就是人体脉搏学描述上得一个创举。

82.《敖氏伤寒金镜录》含36幅彩色舌图,就是我国最早得舌诊专著、

83.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火热论,寒凉派,提出六气皆能化火,五志化火。火得病症扩大为23

种,热得病症扩大为34种,共计57种。

84.张从正,字子与,攻邪论,攻邪派,《儒门事亲》,三邪致病说(天邪:风寒暑湿燥火,地邪:雾露

雨雹冰泥,人邪:酸苦甘辛咸淡),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以情易情。

85.张元素,《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洁古家珍》。

86.李杲,东垣老人,脾胃论,补土派,《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内伤脾胃,百病

由生、

87.朱震亨,丹溪先生,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滋阴降火理论,阳有余阴不足、

对郁证,认为郁生百病,郁可分为:气郁、湿郁、热郁、痰郁、血瘀、食郁,以气郁为先,郁久可化生火热。

88.《开宝本草》宋代最早由政府主持校订得药物著作。白黑字代替了朱墨分书,共收药984

种、

89.《嘉佑本草》收载药物1082种,就是后世研究本草发展及辑佚古本草得重要参考资料。

90.《本草图经》就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得版刻药物图谱。这就是我国历

史上第二次全国规模得药物普查、

91.《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图经》就是《嘉佑本草》《本草图经》得二书合刊、

92.《证类本草》宋·唐慎微,就是我国今日流传最早且最完整得系统本草著作、共收录174

6种,新增药物628种。

93.《本草衍义》寇宗奭。

94.《饮膳正要》我国古代重要得营养学专著。

95.《太平圣惠方》王怀隐等编撰,收方16834首。

96.《圣惠选方》何希彭,收方6096首。

97.《雍熙神医普救方》贾黄中带领编纂。

98.《太平惠民与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配方手册。裴宗元、陈师文等编《与剂局方》收

方297首,后经许洪校订称《太平惠民与剂局方》。官府守之以为发,医门传之以为业,病人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

99.《十药神书》就是治疗肺痨得专著、

100.《卫济宝书》创用了“癌”来命名深部脓肿。乳痈多见于40岁以下妇女。

101.《外科精要》陈自明,最早用“外科”得命名。

102.《外科精义》齐德之。

103.《永类铃方》《世医得效方》就是宋元时期伤科最具代表性得著作。《永类铃方》记载曲针,用丝线或桑白皮由内向外缝合。

104.《妇人大全良方》陈自明,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一部系统论述妇产科学得专著,对宋以前得中医妇产科理论与临床做了全面总结、前3门为妇科,后6门为产科。

105.《妇人大全良方》得成就:

①重视气血,详论了妇科疾病得病因病机。

②确立了妇科疾病得诊治纲领,强调了肝脾两脏与任冲二脉就是妇科诊治得纲领、

③揭示妇科用药规律。

④具有初步得晚生晚育,少生优生得学术思想/

106.《十产论》杨康侯,转胎法就是医学史上异常胎位转位术得最早记载。

107.《丹溪心法》妊娠切脉法与验死胎法,提出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

108.《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儿科鼻祖。

109.《小儿痘疹方论》记载小儿痘疹。

110.《十四经发挥》提出奇经八脉得任、督二脉、

111.《标幽赋》窦默,便于习诵。

112.太医局买药所:就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得国家药局。

113.与剂局就是宋代得国家制药厂。

114.《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马莳,对《灵枢》得注解就是现存最早得《内经》全注本。

115.《素问吴注》吴崑。

116.《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张志聪。

117.张介宾,《类经》就是分类注释《内经》得完整本,《景岳全书》,张熟地。

118.尤怡《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成为后世注释研究《金匮要略》得范本。119.一体堂宅仁医会:最早得民间医学团体,就是我国最早得民间医学学术团体,对于提高中医从业人员医德医术具有重要意义。

120.《吴医汇讲》唐大烈,就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具有杂志性质得医学刊物、

121.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立戾气学说,提出戾气通过口鼻侵犯人体,开达膜原法)。

《温疫论》就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关于疫病学与温病学得专著。

122.叶桂,字天士,《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123.薛雪,字生白,《湿热条辨》、

124.吴瑭,字鞠通,《温病条辨》、

125.王士雄,字孟英,《温热经纬》。

126.《本草品汇精要》就是一部政府编纂得国家药典,彩绘药图。

127.《本草蒙筌》陈嘉谟、

128.李时珍《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本草纲目》记载1892种药物,分类以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提出脑为元神之府、

129.《内经评文》周学海,包括《素问评文》24卷,《灵枢评文》12卷,通过注文评述《内经》,就是一部比较好得注释《内经》得著作。

130.裘庆元《三三医书》《珍本医书集成》、

131.《增订伪药条辨》就是近代一部集大成得中药鉴定学专著。

132.《外治医说》吴尚先,膏可以统治百病。

133.《救伤秘旨》赵廷海、

134.《伤科大成》赵濂。

135.余云岫就是在医学界最早系统提出废止中医主张,并竭尽全力使之实现得代表人物。中医则以恽铁樵、陆渊雷、吴汉仙、陆士谔等为代表据理反驳。

136.晚清到民国中西医汇通得代表医家有恽铁樵、朱沛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唐宗海《血证论》。

137.上海医务总会1906、6成立,就是近代最早创办得中医学术团体。

138.浙江省瑞安县利济医学堂就是近代民间最早出现得中医办学机构、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1、国医疗考核制度的最早记载见于42 《周礼·天官》 2、我国发明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外科缝合用的缝合曲针是在那个年代,出自于哪本书?6元代《世医得效方》 3、《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是什么时期,它的内容和成就时什么?48 成书战国—秦汉 内容:《内经》较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素问》所论包括人的心理、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具体理论有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神、津液、精,病因病机,辩证原则,诊法治则及预防养生等。《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成就:1】强调整体观(1.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 2.人体自身是统一的 3.人的身心是统一的 4.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4】强调精神因素和社会因素 5】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4、我国现存最早的疾病证候学专论是脉学专书是什么63 《脉书》;1.《脉经》 2.《脉诀》 5、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代表作是哪一本?52 《神农本草经》 6、为什么说酒在医疗上的应用是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酒发明的意义是什么汤液发明的意义是什么40 酒的发明和意义:原始社会末期,人们从果实发酵中发现酒。酒在早期多用于祭祀祖先和医治病痛。酒能“通血脉”、“行药事”,适量饮用有兴奋或强壮作用,大量饮服则可产生麻醉。酒应用于医疗实践是医学史上的重要成就。酒还可作为溶剂、能消毒、防腐。 汤液发明的意义:使人们由习惯用于生药而转变为用熟药,由重剂量的使用单味药转为适量的混合复味药,服用方便、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而且在医疗上也也开阔了用药领域,拓展了药物研究和发展的空间,加速了医药学的发展与进步。 7、我国现存最早全面运用辨证论治原则的代表作是55 《伤寒杂病论》 8、《幼幼集成》的作者是187 陈复正 9、现存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者是谁146 明代马莳《灵枢注证发微》 10、我国现存最早记载颈椎悬吊复位法的伤科专着是什么,在那个朝代 《世医得效方》元代 11、最早发明脉图的医家是谁是哪一本书 12、 宋朝施发,书为:《察病指南》。(张) 12、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着是哪一本?81 《颅囟经》 13、明朝外科分为几派,分别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代表着作128 以陈实功1617《外科正宗》为代表的,称为“正宗派”。

中国医学史重点50505

中国医学史重点 1.最早的医疗工具——砭石 2.导引是中国古代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 3.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玄参,麦冬,温郁金,延胡索。 4.医学起源论:医源于动物本能(混淆了动物本能的救助行为与人类早期经验医学之间的 界限),医源于圣人(出于崇拜部落英雄,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贡献做出了无限夸大),医源于巫(否认了医与巫之间的本质区别) 5.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早期医疗卫生的逐步积累和提高主要表现在: ①随着人们对疾病知识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少疾病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出现了“六 气致病”学说,预示着早期医学已经开始摆脱鬼神迷信致病说。 ②春秋时期,在精气神、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早期医药学理论 开始萌芽。 ③药物和知识的逐步积累,药物品种,数量增多,出现了酒剂、汤液,是医药学史上的 重要发明。 ④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们开始讲究卫生,积极预防疾病,早期的预防思 想出现。 ⑤随着医药卫生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宫廷医学出现了早期的分科,医事管理 制度初步建立。 7.商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 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8.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对人体部位的认识一般按照体表部位认识。甲骨文中的 “疾年”“降疾”“雨疾”是目前有关流行病和多发病的最早记录。记载的“疾小臣”一职是商代宫廷负责医疗的低级官员。 9.《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在西汉被称为儒家经典,出现肺结核记录。 出现最早的阴阳概念。 10.《山海经》是先秦的一部古籍,记载38种疾病名称,记药126种。药可分治疗类,预 防类和治疗、预防双重作用的药物。 11.《周礼》原名《周官》,汉代刘歆整理后改今名。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学 分科的出现,是医学进步的标志,也是我国最早关于医学分科的记载。记载“酒正”官职。 12.《礼记》叙述了先秦社会的礼仪制度,有关于瘖、聋、侏儒的记载。 13.《左传》记载了骨折、远视、发秃、瘈咬伤、佝偻等。 14.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15.五味:醋、酒、饴、姜、盐。 16.五食:麻、黍、稷、麦、豆。 17.五药:草、木、虫、石、谷。 18.气最初的含义是指天空中的云气、呼吸之气即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大气。 19.《管子》最早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精气学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20.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1.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 互相转化。 22.《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历史文献。 23.我国最晚在夏代已经掌握了人工酿酒技术。仪狄造酒、杜康造酒。

中国医学史大纲

《中国医学史》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运动医学、公共卫生管理学本科教学用 ) 前言 《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医学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论述中医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理清中医学的历史成就,揭示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规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理解中医学特色形成的原因和本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在怎样对待历史遗产、如何把握医学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种因素的联系,以及医药实践与医药理论的辩证关系等问题上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会怎样揭示中医学的发展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了解中医学历史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巩固专业思想。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端正科学态度,深化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方面受到应有的训练,为提高素质,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内容和要求 绪论 【目的要求】 明确《中国医学史》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掌握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历史成就的概貌。 【教学内容】 概括介绍中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并由此决定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简要叙述中医学不同时代的主要历史成就。第一章医学的起源 (远古 - 公元前 21 世纪) 【目的要求】 掌握医学起源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史实,确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批判各种错误的医学起源论。

【教学内容】 重点叙述原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经验和知识;评述医学起源问题的不同观点。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夏 - 春秋公元前 22 世纪 - 公元前 476 年) 【目的要求】 掌握早期医药卫生实践和逐步总结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认识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中医学术方向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内容】 1. 重点讲解各方面医药知识; (l) 介绍各种史籍记载的有关对疾病认识的知识,如对病因的探索,对流行病的观察,对疾病的诊断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方法等; (2) 介绍史籍记载的有关药物知识,重点介绍《诗经》和《山海经》的药物记载; (3) 介绍酒和汤液的发明、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4) 介绍当时卫生保健和医事制度成就。 2. 简介医学理论的萌芽 (1) 介绍当时相关的哲学思想及其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2) 分析中医学各方面理论萌芽的学术方向特点及其原因。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形成 (战国 - 三国公元前 475 - 公元 265 年) 【目的要求】 了解中医学术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和相关因素;理解"四大经典"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掌握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和辨证论治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内容】 1. 简介诸汉墓出土医书的内容和价值;

中国医学史 参考试题三 及答案

中国医学史参考试题三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翰林医官院 2、六气致病说 3、导引 4、《治百病方》 5、广惠司 6、鬼注、尸注 7、医案 8、郭守敬 9、翰林医官院10、医师 二、填空 1、宋代设置的保健慈善机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甲骨文中记载的“鬯其酒” 是目前所知关于____的最早记载。 3、“三品分类法”中上品为____药、中品能____、下品专属____药。 4、“五运六气”中五运指____、____、____、____、____,六气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____时代。 6、____所著的《本草蒙筌》是便于诵记的____性本草。 三、单项选择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临证医方专书是() A.《黄帝内经》B.《肘后救卒方》C.《五十二病方》D.《伤寒杂病论》 E.《治百病方》 2、世界上最早开办管理药事的药局是在我国的( ) A. 隋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E. 清代 3、系统提出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中药学理论的本草著作是() A.《治百医方》B.《五十二病方》C.《药论》D.《神农本草经》E.以上都不是 4、《素问》最早的注释本是() A.《素问悬解》B.《注黄帝素问》C.《素问训解》D.《黄帝内经太素》 5、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 A.《小儿要证直诀》B.《颅囟经》C.《仁斋直指小儿方》D.《幼幼新书》 E.《活幼心书》 6、“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一语见于() A.《尚书》B.《论语》C.《礼记》D.《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E.《汉书?艺文志》 7、我国现存最早医案“诊籍”的作者是() A.华佗B.涪翁C.郭玉D.淳于意E.程高 8、“六气致病说”载于( ) A.《周礼》 B.《礼记》 C.《左传》 D.《周易》 E.《诗经》 9、“掌养万民之疾病”职责的是( ) A. 食医 B. 疾医 C. 疡医 D. 兽医 E. 医师 10、明代地方本草的代表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食疗本草》 C.《食物本草》 D.《本草备要》 E.《滇南本草》 四、多项选择 1、《内经》运用五行学说的最大特点是() A. 说明疾病发生 B. 说明疾病传变 C. 说明疾病预后 D. 说明诊断原则 E. 说明脏腑联系 2、西周时期对疾病的认识有了较大进步,有相关记载的早期文化典籍有( ) A.《周礼》 B.《诗经》 C.《山海经》 D.《左传》 E.《尚书》 3、《外台秘要》的文献学价值有()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 1.医和六气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最早的病因学说) 2.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 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 3.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4.《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 5.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一、《黄帝内经》! ?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 ?成书——战国至秦汉 ?篇卷--《素问》、《灵枢》各9卷,每卷9篇,全书共18卷,162篇。 ?传承--《素问》——至唐代仅存8卷,唐代王冰补入7篇大论。(第七卷“天元纪大论”)宋代 又补充2篇素问遗篇,《刺法》、《本病》,显系后人伪托之作。 《灵枢》——宋哲宗元祐八年,高丽使献《黄帝针经》,南宋时由史崧献出家藏旧本。 ?基本内容--《素问》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论述了人的心理、 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 《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成就--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1.《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自序》。 西汉末期至东汉成书。包含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输穴、针法等内容,也是一本有影响的中医书籍。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最早提出“奇经八脉”名称、循行路线、功能特点、病变证侯、与十二经关系等;提出“左肾右命门”说;提出“无形三焦”说。 2.《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 学专著。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创药物三品分类法; 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等;.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集汉以前药物学大成,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 二、《伤寒杂病论》! ?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官至长沙,张长沙。医圣:明代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称仲景曰圣”。中国临证医学、辨证论治奠基人,现代个体化治疗方案运用的第一人。 ?东汉末年,约150年~219年 ?流传:《伤寒论》——晋·王叔和整理,得以保存;宋代,校正医书局校订《伤寒论》使成为定 本;明代,赵开美刻书出版了《翻刻宋版伤寒论》流传至今。 《金匮要略》——北宋王洙从翰林院蠹简中找到《金匮玉函要略方》,将伤寒部分删除,整理出版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和成就:初步确立辨证论治原则-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 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得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方书之祖”——《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全书收方269首,用药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整部《伤寒杂病论》概括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以及汗吐 下和温清消补治疗八法。此书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并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265~960年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6.齐梁间,全元起,《素问训解》——最早整理、注释《素问》,亡佚。 7.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太素》)——现存最早注本,凡30卷,现26卷

中国医学史至主要内容

第一章至第八章主要内容 绪论 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1 .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 A、远古到春秋; B、学术体系形成时期(战国到汉代,标志:四大经典的成书); C、临证经验积累与发展时期(晋唐时期); D、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 E、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 F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 2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①周代出现医学分科;②关于药物麻醉:战国时扁鹊最早提出; ③秦简中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院; ④《五十二病方》记载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 ⑤《五十二病方》记载有手术治疗痔瘘病的内容,也是世医学史上最早的; 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胎产书》,是最早的妇产科著作;《导引图》是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了腹腔穿刺放腹水的内容,也是世医学史上最早的; ⑧三国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葛洪《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沙虱病)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狂犬病免疫思想); ⑨《诸病源候论》(《巢氏病源》)记载了肠吻合术和漆过敏症,鉴别了天花和麻疹等; ⑩唐《外台秘要》中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的尿检验法、金针拨内障; ⑾宋元:“校正医书局”;针灸铜人;秋石;《洗冤集录》;“悬吊复位法”;⑿明清:“人痘接种术” 第一章 1早期人类最早的卫生保健活动包括——居处衣着食物与用火导引婚配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是用火 2与药物起源有密切关系的是——原始农业(神农)原始畜牧业(伏羲)3针灸术的起始,定在新石器时期,然其端绪可追溯到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4砭石-----可谓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5导引——一种医疗保健体操。起源于原始舞蹈,是远古人民按照医疗保健需要而创编的“摇筋骨、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 6中医学起源的地域与人文因素 第二章 1夏到春秋时期,对疾病的最早记载,目前所知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文(甲骨卜辞) 2《周礼》载有对四季多发病的认识,如春时有疒肖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漱(同嗽)上气疾;;外科分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四类 《周礼·天官》中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

中国医学史复习重点(后半篇)

第六章、宋金元 1.发展医学教育:教育机构:太医署,太医局。专业分科:方脉科、针科、疡科。“三舍”升试法:学校以择优为原则,建立“升舍”制度,按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考试:①方法:在考试形式上采取公试和私试相结合;②内容: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临床实习:每学生发印历一本,记载治疗经过和疗效。每年比较一次,分上中下三等级。 2.《太平圣惠方》:北宋初年由政府编撰的大型方书(100卷,16834方),翰林医官王怀隐主编。书中采用按脏腑和各科病证分类的体例,先论后方,先以《诸病源候论》的理论为总论,再论述各种病证,体现了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体系。最早记载了“内消”和“托里”的治法。 3.《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剂总录》,是北宋末年政府编撰的一部大规模方书(200卷,20000余首方),宋徽宗作序。特点:重视理论,全面阐发医论,强调以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强调运气和疾病治疗的关系。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政府命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特点:成药多,香药多,名方多。最早提出“内消”与“托里”的治则。 5.《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著,代表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全书载药1748种,新增药物600种。图文并茂——药物图谱和药物理论相汇聚,方剂和方论相结合,古今验方附例在每药之后。 6.《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撰,论述了食谱、食疗、食物本草。制定了一般的饮食卫生法则,论述了各种点心、菜肴的配制成分及烹调方法、食物中毒的防治法、妊娠妇女及乳母的饮食禁忌。 7.《三因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南宋·陈言(无择)著。进一步阐述张仲景“三因致病说”。(三因:内因:七情;外因:六淫和瘟疫之气;不内外因:六淫七情以外的,如饮食饥饱、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等) 8.《察病指南》:宋·施发,除对脉象进行论述外,创有脉图33种,为现存最早的以图示脉的专著。 9.《敖氏伤寒金镜录》:元·杜本,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著。将各种舌象绘成36 种彩色图谱,图下有文字说明。 10.王惟一: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经图》三卷(载有腧穴657个,除去双穴重复则有354个),与《甲乙经》相比增加了“青灵”、“厥阴俞”、“膏肓俞”三个双穴;于1027年设计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开创了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先河。 11.《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主要成就:1.全书详细讨论了二百多种病证的针灸疗法,涉及内外妇儿各种疾病;2.特别注意压痛点和患者体位在治疗上的意义;3.首次记载督俞、气海俞、关元俞、风市等穴位;4.对足三里、魄户、大椎、正骨等穴位进行考辨,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5.提倡“同身寸”的取穴方法,公认取穴标准,沿用至今;6.辑集了宋以前的灸法,提出“针灸需药”。 12.《脚气治法总要》:元·董汲,2卷。专病专著。对脚气的病因、发病情况、治疗方法等做了讨论,是一部较全面的脚气专书。 13.《十药神书》:元·葛可久撰,治肺痨专书,创制十灰散、花蕊石散、润肺膏等10首具有止血、止咳、润肺、扶正的良方,为后世治痨提供可以遵循的法则。 14.《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专篇“正骨兼金镞科”、“六出臼、四折骨”篇。主要成就:1.提出各种整复手法(悬吊复位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2.强调麻醉在手术中的作用,及麻醉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发明麻醉药草乌散)。 15.《妇人大全良方》:成就最大,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总结性妇产科专著。宋·陈自明。1.内容提纲契领且丰富全面,分八门论述;2.是能联系脏腑经络等中医基础理论来论述妇产科疾病的证治,改变了以往偏于就正列方的做法。重视气血,详论妇科病因病机;强调肝脾冲任在妇科的重要作用。 16.《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其弟子阎孝忠整理。1.理论上:系统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2.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3.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4.诊断上:重视望诊“面上证”、“目内证”;5.治疗上:主张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6.善化裁古方,创制了儿科专用方剂(泻肺散、导赤散、异功散、六味地黄丸等)。 17.《外科精要》:宋·陈自明,标志外、伤科的分立。①强调脉诊②外治手法多样③注重外科护理。强调脏腑、气血失调对痈疽发生的关系,在治疗上反对拘泥于“热毒内攻”学说妄用寒凉攻伐之剂,主张“宣热解毒”、“助胃气”、“扶正固本”等治则。 18.刘完素与火热论: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人,又称刘河间,河间学派创始人),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1.火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强调“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盛。2.对火热病的治疗以清热通利为主,治疗善用寒凉药,被后世称为“寒凉派”的代表。 19.张从正与攻邪论:金代著名医学家(字子和)。著《儒门事亲》,1.创“攻邪论”,基本论点“病由邪生,攻邪已病”;2.反对囿于“局方”,滥用温燥,治疗当“速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立攻邪三法——汗、吐、下,被后世称为“攻下派”的代表人物;3.不废补法:平补、峻补、温补、寒补、食补、筋力之补和房室之补。 20.李杲与脾胃论:金代著名医学家(晚号东垣老人),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1.创“脾胃论”,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主要学术思想),内伤脾胃的原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A.元气为人生之本,脾胃为元气之源;B.脾胃在人体气机升降作用中的枢纽作用;C.“阴火为元气之贼”。2.治疗“调理脾胃”“升举清阳”,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被后世称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21.朱丹溪与相火论:元代著名医学家(号丹溪),被后人称为丹溪翁,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1.创“相火论”;2.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认为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主要有情志过极、色欲无度、嗜食厚味等;3.临证提倡滋阴降火之法——大补阴丸,善用滋阴降火之剂,“滋阴派”的代表人物; 4.注重养生。相火论:1.相火是事物运动的基础;2.相火的常与变:相火之常为生理,“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相火之变为病理,“相火元气之贼”;3.相火妄动的原因为:情志过极、色欲无度、嗜食厚味。 22.张元素:脏腑辨证论金代易州(今河北易县)人,著作《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为易水学派创始人。⑴确立了“脏腑辨证说”⑵提出“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⑶对药物气味、归经、补泻等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23.王好古:阴证论元代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号海藏老人,创立了阴证学说。在阴证的治疗上着重保护肾气,增强体质,强调温养脾肾。其代表作有《阴证略例》、《此事难知》。 24.《本草图经》:宋·苏颂主编,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板药物图谱。25.《洗冤集录》:宋慈(福建建阳人)著,概括了解剖、验伤、验尸、现场勘察等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国外最早的系统法医学著作早350年。 26.《校正医书局》: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医家,有 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出版历代重要医籍。 27.齐德之《外科精义》:强调脉诊是本书的重要特色。外治手法多样。注重外科护理。 28.杨康候《十产论》记述十种难产情况及处理方法。最早记载转胎手法。 29.五官科:《儒门事亲》内窥镜;《梦溪笔谈》嗓叫子;《洞天清录》“叆叇”。 第七章、明代 1.《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等撰辑。成为明代唯一由政府下令编撰的药物专著。载药1815种。每药之下 分24则论述,以功效主治为核心。 2.《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撰,字东璧,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本草纲目》。主要内容与成就:1.集明以前中国药物学之大成;2.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3. 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4.系统记述了药物学知识;5.批驳了违背科学的见解;6.综合了大量 其他学科的资料;7.辑录保存大量古代文献,收集了历代诸家本草41种,对其作者及主要内容作了介绍, 反映了明以前的本草学发展历史;8.医学造诣很深。 3.《救荒本草》——食物本草:明·朱棣主编。全书收载植物414种,其中276种是以往本草书中未收载 的。特点:1.把植物分为六部十五类;2.大量载录人们日常不食用的食物;3.每种植物除记载名称、生产 环境、形态、性味外,另辟“救饥”一栏,说明该植物可供采集的部分,加工、消除毒性、异味以及调 制食用方法;4.图文并茂,是一本植物学图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以救荒为宗旨的农学、植物学专 著书。 4.《滇南本草》——地方本草:明初·兰茂撰,全书共3卷,载药458种。特点:1.在医学史上最早集中 记载了云南及其附近地区的药物和治疗经验;2.明确记载某些药物的鉴别与应用注意点;3.记载了当地丰 富的食疗经验;4.所载方剂一般在四、五味以内,但疗效较好。 5.《普济方》:明·朱木肃等编撰。载方61739 首,插图239幅。集十五世纪以前方书之大成,是我国古代 最大的一部方书。本书除了论述临床各科病证外,每种病证有论有方。还介绍了针灸、按摩的治疗方法, 并保存了大量医学古代文献。 6.《瘟疫论》:撰者吴有性,字又可,明末清初医家,于1642年编撰《瘟疫论》,系统提出对温病的新见 解,为后世温病学说的确立奠定基础。首创戾气之说,自创名方达园饮,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病 专著,也可谓第一部传染病专著。主要成就:1.疫病是有戾气引起的;2.戾气是物质性的,可用药物制服; 3.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人体的; 4.人体感受戾气后,是否致病则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人体的抵抗力; 5.戾气引起的疫病,有大流性和散发性的不同表现; 6.戾气致病有地区性和时间性的不同; 7.戾气的种类 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同;8.人类的瘟疫和动物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的; 9.首次提出外壳的化脓感染是由戾气所致;10.攻下逐邪是治疗疫病的基本原则;11.提出了科学的假设。 7.人痘接种术:是预防天花的一种重要的免疫疗法。通过直接从天花病人身上取得痘苗,接种到位出天花 的人身上,希望他出现天花反应,获得免疫力。方法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痘衣法、 旱苗法、水苗法均为鼻苗法,痘浆法则为生苗法,但危险颇多,后为“种苗”所替代,人痘接种法在清 初已在全国普遍运用。意义:是我国古代再传染病研究上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也是我国医学对世界 西药卫生事业的一个重大贡献。 8.薛己:号立斋,明代,著《内科摘要》,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全书共载病案21类, 209例。强调脾肾,主张温补。 9.张景岳:张介宾,字景岳,明代,著《景岳全书》。针对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提出 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学术上主张温补肾阴肾阳,慎用寒凉与攻 伐方药,创立了左归丸、右归丸,临证喜用“熟地”,被人称为“张熟地”。 10.《理虚元鉴》:撰者汪绮石,虚劳证专著。1.提出治虚有“三本二统”;2.“三本”即指脾、肺、肾,治 法为清肺、调脾、补肾;3.“治虚二统”——治虚劳的阴虚、阳虚分别统之于肺、脾。 11.《外科正宗》:明·陈实功著,“正宗派”的代表。1.把痈疽的发病归结于水火动静失常,实际上是指 人体阴阳气血平衡失调;2.治法上,主张内外并治,“消、托、补”三法相结合,内服药与外治法相结合; 主张“开户逐贼”,“使毒外出为第一”;3.记载了许多手术、鼻息肉摘除术、咽喉食道内异物钳取术及截 肢术;4.记载恶性肿瘤病主要有乳岩、瘿瘤、失荣、唇茧四病。失荣——最早对颈部恶性肿瘤的详细记载。 12.《解围元薮》:明·沈之问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麻风病专书。总结了麻风病的诊治经验与自己的心得, 论述了麻风病的病因病机、证候、传染性预防法、防治麻风病的方药。 13.《霉疮秘录》:明·陈司成著,最早论述梅毒病的专书。主要内容与特点:阐述了梅毒病除了有接触传 染外,还有遗传与间接传染;详细记载了梅毒各期的症状;提出使用丹砂、雄黄等含砷的药品治疗梅毒, 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载。 14.《针灸大成》:明·杨继洲。主要成就与特点:1.主张针灸和药物配合运用;2.着重指出针灸的特殊效 果;3.发展了透穴针治法;4.创造了发展了多种针治法;5.头部不宜多灸;6.提出了掌握灸治壮数的原则。 明代重要针灸学专书,规范了针灸手法,书后附录的《小儿按摩经》,是现存最早的按摩文献。 15.赵献可:明代,著《医贯》,发挥命门学说,强调保养命门之火在养生与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16.《修龄要旨》:撰者冷谦。是明代一部内容丰富的气功与养生保健专著,以歌诀的形式论述了四时调 摄、起居调摄、四季却病、延年养生、十六段锦、八段锦导引法、导引却病等。 17.《医方考》——方论专著:明:吴崑。收方700余首,按病证分为72门。以讨论方解为主要内容,实 现了方书以病证为核心向以方论为核心的转化。 18.明代推拿的特点:1.文献上开始用推拿名称代替“按摩”;2.推拿被广泛运用于儿科疾病;3.出现了许 多推拿专著;4.推拿作为独立一科继续存在于太医院中。 19.《小儿推拿秘旨》:明·龚廷贤撰,又名《小儿推拿活樱全书》等。特点:1.主要以歌诀的形式写成, 易懂、易记、易于运用;2.阐述小儿病证、病机以及推拿治法具体简明;3.既是一部较早较丰富的推拿专 书,也是儿科医籍。 20.《针灸节要聚英》:明·高武。《针灸节要》:摘录了《内经》、《难经》有关针灸的重要论述编撰而成。 《针灸聚英》:汇集了十六世纪以前的针灸文献与治疗经验,加上作者自己的见解;设计铸造了男、女、 儿童三具针灸铜人。 第八章、清 1.《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著,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具有价值的药物学专著。载药900多 种,其中700多种是《本草纲目》所未载或记载不详者。主要成就:①补充订正了《本草纲目》的有关 内容:增加药物品种,订正了药物分类。②以生物进化论观点认识了药物的变化和发展。(该书的主要创 见在于较早地提出生物进化观点) 2.《植物名实图考》:清·吴其濬著。是我国19世纪一步科学价值颇高的植物学著作。为我国古代本草向 近代植物学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其所绘的植物形态图也比较精细而近与现实。主要成就:①比《本草 纲目》收载的药物增加了500余种,其中记述云南、贵州的植物颇丰②较广泛地搜集民间医药经验与知 识,纠正以往某些本草著作的错误。 3.《串雅》:撰者赵学敏。是一部民间“走方医”的医术方药经验汇编。分内编、外编,各4卷。①清·赵 学敏和赵柏云合撰②是民间走方医的经验汇编③把走方医的经验归结为贱、验、便④提倡截、顶、串三 大法⑤丰富的治疗方法。 4.《理瀹骈文》:清·吴师机著,为一外治法专著。主要内容:⑴认为内外治法,理同法异⑵治法以敷膏 为主⑶辩证以三焦分治为提纲,上用涕、中用填、下用坐。 5.温病四大家:清代医家叶桂、薛雪、吴塘、王士雄,为温病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分别做出程度不等 的贡献。叶桂,字天士,撰《温热论》。《温热论》对温病学说的最大贡献是指出温病传变的规律,温病 发病一般要经过“卫、气、营、血”四个由浅入深的阶段。叶桂对温病学说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卫 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撰《湿热条辨》1卷,此书是湿热病的专 著,开温病学说中专门病证研究的先河。他指出,湿热病发作的轻重与脾胃的盛衰关系密切。吴瑭,字 鞠通,撰《温病条辨》,成为晚清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将温病分为九种: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把温病传 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补充和完善了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王士雄,字孟英,先后撰《霍乱论》和编 述《温热经纬》。在《霍乱论》书中,把霍乱区分为时疫霍乱和非时疫霍乱两类。《温热经纬》的特殊见 解是把温病分成新感和伏邪两大类。 6.《吴医汇讲》:清·唐大烈,是我国最早具有医学杂志性质的刊物。特点:⑴收集文稿范围广泛,新的 见解观点均可发表,人云亦云者不用⑵文章前登载作者的小传,以使读者有所了解⑶选编文章,按来稿 时间定次序⑷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可同时采用,以引起争鸣⑸反对抄袭,允许引用前人文献⑹对各篇文 章的文体不强求统一。 7.王清任:有名全任。撰著了《医林改错》。主要成就:⑴强调解剖的重要性⑵书中出现许多解剖学的新 发现,明确肯定了大脑主宰思维记忆的功能⑶纠正了古人在解剖学上的错误⑷在方剂学上颇有建树。 8.《傅青女主科》:由后世人将清·傅山的有关女科病证的论述与经验和其他医家论述辑录而成,以培补 气血与脾胃为主,妇科名著。 9.《达生篇》:清·亟斋居士撰,提出临产时“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 10.《医宗金鉴》:主编吴谦。内容涉及伤寒、金匮、方论、诊法、运气、杂病、妇科、幼科、等。对后世 产生重大影响。 11.唐宗海:字容川,著有《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补注》、《伤寒论浅注补正》、《本 草问答》,合成《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明确提出“中西汇通”之说始于他的著作。 12.朱沛文:字少廉,是中西医汇通派的开朗医家。著有《华洋脏象约纂》,中医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 中西医有可通之点,也有不通之处,应通其可通、存其互异;在古今评论方面比较开明。 13.恽铁樵:字树珏,著有《群经见智录》、《伤寒论研究》,论及到了中西医的基础和特点不同;坚信中西 医学可以贯通;既坚持中医的独立价值,又肯定西医理论;指出治学不应以《内经》为止境;主张中西 医汇通以中医为主,同时要注重实际效果。 14.张锡纯:字寿甫,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中西医之理已包括在中医理论之内,沟通中西医并非 难事;主张中西医并用,西医治其标,中医治其本;“衷中”不泥古,“参西”不盲从。 15.西方医学传入的形式:建立诊所和医院,创办医学校,吸引留学生:黄宽是我国第一个留学英国的医 学生。金韵梅是我国第一个留学美国的中国女学生,翻译医书和出版医学刊物。 16.《重楼玉钥》:清·郑宏纲著,喉科名著。简要介绍了咽喉部的解剖生理。着重论述了白喉、烂喉痧等 急性疫喉的诊治与预后。运用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

《中国医学史》试题 (3)

《中国医学史》试题 学号: 姓名: 座号: 系别: 年级: 专业: 总分合计人: 复核人: 一、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 (类型说明: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多涂、少涂、错误均无分,每小题1 分,共 40 分 ) 1.下列哪项不属于“火”在医学卫生保健中的意义 A .御寒 B .防兽C .熟食D .冶炼 2.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早期医学中的专职人员 A .史 B .府C .医士 D .医师 3.《周礼·天官》中记载的“十全为上”是指 A .最高的俸禄 B .完整的病例 C .最好的医生 D .最好的成绩 4.关于“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生育卫生记载,见于 A .《山海经》 B .《内经》 C .《礼记》 D .《左传》 5.《黄帝内经》共有 A .18卷 B .28卷 C .9卷 D .10卷 6.中医学基础理论初步确立的标志,是哪部著作的问世 A .《五十二病方》B .《治百病方》C .《黄帝内经》D .《诸病源侯论》 7.将中医学称为“仁术”的观点,来自于 A .阴阳学说 B .儒家学说 C .道教学说 D .墨家学说 8.“方书之祖”是指 A .《伤寒杂病论》B .《五十二病方》C .《治百病方》D .《神农本草经》 9.《金匮要略》对证候的分类,是按照 A .所属脏腑 B .所属经络 C .所属系统 D .所属病因 10.我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最早的妇科医生是 A .张仲景 B .秦越人 C .华佗D .淳于意 11.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 A .《颅囟经》B .《幼幼集》 C .《育婴秘诀》D .《保婴撮要》 1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炼丹术著作是 A .《周易参同契》 B .《合丹法式》 C .《太清诸丹集要》 D .《抱朴子》 13.唐代医学教育机构 A .太医院 B .御药院 C .提举司 D .太医署 14.针灸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 .晋唐 B .隋唐 C .金元 D .明清 15.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是 A .《刘涓子鬼遗方》 B .《肘后救卒方》C .《备急千金要方》D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16.《刘涓子鬼遗方》有内治、外治处方 A .130余个 B .135余个 C .140余个 D .145余个 17.《小儿药证直诀》的作者是 A .陈藏器 B .钱乙 C .陈自明 D .陈修园 18.宋代儿科学家钱乙总结的辨证方法是 A .小儿五脏辨证方法 B .小儿六腑辨证方法 C .颅囟辨证方法 D .指纹辨证方法 19.《内外伤辩惑论》一书是哪位医家的代表著作 A .李杲 B .朱震亨 C .钱乙D .张元素 20.“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出自于 A .苏东坡 B .范仲淹 C .沈括 D .陈修园 21.《金匮要略方论》是由谁编辑整理的 A .翰林学士王诛 B .王叔和 C .朱肱 D .成无己 22.宋金元时期对《伤寒论》进行全面注解的医家是 A .庞安时B .王叔和C .纪天锡D .成无己 23.正骨金镞科在哪个时代独立成科 A .元代B .宋代C .清代D .唐代 24.骨科“六出臼,四折骨”的归类,出自于医家 A .窦默 B .王执中C .危亦林D .何若愚 25.我国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重要发明是 A .针灸铜人的创制 B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于石上 C .绘制明堂图 D .绘制腧穴图 26.具有完备的解剖全图、系统分图、部位分图的著作是 A .《洗冤集录》 B .《存真图》 C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D .《欧希范五脏图》 27.《普济方》收方 A .61739首 B .72328首 C .58396首 D .67139首 28.余霖倡用 A .三消表里分消 B .清营育阴 C .石膏重剂治温病 D .清热去湿 29.《傅青主女科》的作者是 A .傅山 B .王肯堂 C .陈自明 D .吴之望 30.《外科症治全生集》的作者是 A .陈实功 B .王维德 C .高秉钧 D .马培之 31.“脓疱疮”之名首见于 A .《外科发挥》B .《外科理例》C .《外科枢要》D .《外科正宗> 32.明清时期的医学教育机构是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练习 一、单选题 1、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既然在发明过程中体现“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2、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是() A、古埃及人的纸草 B、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 C、欧洲以羊皮做的纸 D、“蔡侯纸” 3、下面几位科学家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 A、张角 B、蔡伦 C、张仲景 D、华佗 4、“蔡侯纸”的改进者生活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时期 5、下列关于造纸术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西汉前我国已经出现了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 B、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作为造纸原料 C、西汉时期植物纤维纸已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D、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 6、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世界如此尊敬,是因为他() A、发明了印刷术 B、改进了造纸术 C、发明了火药 D、制成了罗盘针 7、在我国很多中医院的前在都有一座塑像,他就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 A、张仲景 B、蔡伦 C、扁鹊 D、华佗 8、小明的爷爷是一位中医。请你告诉小明华佗是什么时期的名医 A、战国时期 B、秦朝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9、如果让你扮演华佗,你应该具有的医学特长是()。 ①针灸②外科手术③创制“麻沸散”④创制“五禽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被后人称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名著是() A、《春秋》 B、《汉书》 C、《史记》 D、《资治通鉴》 11、2009年2月,考古学家在陕西韩城市发掘了一座保存完好的珍惜宋代壁画墓,首次发现了一幅生动地展现中医药研制场景的画面。韩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乡。司马迁的最大历史贡献是写成了() A、《史记》 B、《缀术》 C、《资治通鉴》 D、《水经注》 12、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 A B C D 13、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A、秦始皇 B、陈胜 C、汉武帝 D、曹操 14、下列与《史记》的成书原因无关的是() A、司马迁史学知识丰富 B、国家的需要 C、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D、当时文化繁荣 15、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A、道教 B、基督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16、被誉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我国信徒众多,影响甚广。这与中国政府一贯以来推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密切相关。该宗教由古代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大约是在() A、秦朝末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末年 D、唐朝末年 17、中学生丁忞和丁澄为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开展了历史考察,他俩考察了下列四大建筑,其中属佛教建筑的是() A、陕西韩城太史祠 B、河南洛阳白马寺 C、四川成都青城山 D、福建泉州老君像 二、列举题 18、根据相关的成就写出相关的人物。 (1)改进造纸术:

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整理 绪论 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 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 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3、汤液,即汤剂、水药,一般认为它的发明与伊尹有关。 4、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学说”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5、针砭治病自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萌芽,《灵枢》记载的“九针”是形状多样的针具。 6、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7、《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