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优秀高山滑雪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的变化趋势研究

国外优秀高山滑雪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的变化趋势研究
国外优秀高山滑雪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的变化趋势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c13971641.html,

国外优秀高山滑雪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的变化趋势研究

作者:赵玉华李美赵晨琼栾兆亮张颖

来源:《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02期

摘要:以近三届冬奥运会高山滑雪中回转、大回转、超级大回转比赛中前6名男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研究法、数理统计法探讨国内外高山滑雪运动员年龄、体重、身高、克托莱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国外高山滑雪运动员的最佳运动年龄为25岁左右,运动员身材高大强壮;国外优秀的高山滑雪回转、大回转、超级大回转男女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高山滑雪;优秀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2-0085-04

高山滑雪是冬季雪上项目中的传统项目,具有快速、壮观、惊险、多变的特点,已被人们视为滑雪运动的精华与象征。2010年的温哥华冬奥会中共设置男女速降、超级大回转、大回转、回转和全能(速降/回转)5大项10个小项,是体现一个国家雪上项目竞技能力的重要比赛之一。

目前全世界约有95个国家的2565名现役高山滑雪运动员,其中男运动员1634人,女运动员931人。高山滑雪项目历来是欧洲运动员的强项,近几年日本队异军突起,充当了高山滑雪的世界格局的搅局者。相对日本、韩国高山滑雪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高山滑雪还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情况。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发展这个项目,已经经过了几代高山滑雪运动员的更替,在对我国黑龙江省雪上训练中心高山滑雪领队的访谈中得知,我国现役的高山滑雪运动员仅在东北三省其中男运动员30~40人,女运动员十几人,而且高山滑雪项目的后备梯队的建设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项目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为了提高我国的高山滑雪水平,我们不但要从技术方面找到不足之处,还应该观察国外优秀运动员的身体条件是否比我们更适宜高山滑雪项目。对国内外优秀的高山滑雪运动员的年龄、身高、体重和克托来指数进行对比分析,这是因为在选材领域,年龄反映运动员的参赛经验与心理素质的基本指标;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是反映高山滑雪运动员身体素质最重要的基本形态指标。

我国货物周转量变化趋势分析

我国货物周转量变化趋势分析 “十一五”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显著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业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交通运输业的全面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装备发展迅速,客、货运输总量不断攀升,运输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港口是水陆运输乃至交通运输大动脉中的枢纽,是各种货物换装和集散的中心,是各种运输工具的衔接点,旅客在此上下,货物在此集散、暂存、换装并改变运输方式。随着我国港口基础设施规模的扩大,生产能力的增强,我国水运货物周转量在近十年基本上是趋于稳定的阶段。水运货物周转量也是目前几种运输方式里周转量最大的。 根据最近几年国家的港口投入增长情况,我国水运货物周转量还将继续趋于稳定状态变化应该不是很大。2010年全国水运周转量是64305.28亿吨次公里,预计2012-2014年将由71474.88亿吨次公里上升至73005.00亿吨次公里。 “十一五”期间,民航基础设施5年投资2500亿元,相当于前25年民航建设资金的总和。由于国民经济的提升,民航货物运输快捷、方便的特征将会逐步吸引人们的眼球,民航货物运输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民航年均增长17.5%,远远高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在促进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带动产业升级、协调区域发展、实施外交战略、改善两岸关系以及抢险救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战略作用日益凸显,服务社会公众的能力显著增强。

2010年,全国民航货物周转量176.62亿吨次公里,比2005年增长123.8%,年均增长17.5%。预计未来几年的增长率继续提高。航空运输无论客运还是货运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预计2012-2014年我国航空货物周转量将由184.72亿吨次公里上升至231.06亿吨次公里。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速、跨越式发展,中国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一五”铁路建设规模之大、标准之高,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98万亿元,是“十五”投资的6.3倍。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10万公里,居世界第二,比2005年底增加了1.56万公里,增长了20.7%。截止到2010年底,电气化铁路里程达到4.2万公里,电气化铁路比重由2005年的31.2%提高到46.2%,增加了15个百分点,电气化铁路运营里程跃居世界第二。2010年,全国铁路客运量达16.76亿人,旅客周转量8762.2亿人公里,货运量36.43亿吨,货物周转量27644.1亿吨公里,分别比2005年增长45.0%、44.5%、35.3%、33.4%,年均分别增长7.7%、7.6%、6.2%、5.9%。“十一五”期间,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72.8亿人,发送货物163.0亿吨,分别比“十五”增长35.9%、42.9%,均创历史新高[6],预计2012-2014年我国铁路货物周转量将由30482.43亿吨次公里上升至32613.15亿吨次公里。 “十一五”新增高速公路里程占全部高速公路的44.5%。高速公路进一步实现了大规模跨省贯通,加强了各大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分担了各省、经济区之间的客货运输,通道效应日趋显著。高速公路骨架的基本形成,构建了城市间的公路运输通道,提高了综合运输通道能力,优化了综合运输体系结构。同时也强

中国农村人口变化趋势研究

中国农村人口变化趋势研究 在过去的30多年间,中国农村人口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大幅度减缓,同时又经历了历史上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口迁移,造成农村常住人口规模不断缩小,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农村人口变迁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村组织、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清晰的理解并预测农村人口的变化趋势,将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以及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生育水平是影响人口自然变动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衡量指标——终身生育率和总和生育率始终是人口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终身生育率虽然能够反映真实的生育水平,但仅能体现已完成整个生育期(15~49岁)的女性的终身生育数量,这对指导现实乃至预测未来缺乏时效性。抽象的看,育龄妇女的终身生育数量与其初育年龄很可能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由于初育行为的完成时间要早于整个生育期的结束时间,利用初育年龄估计终身生育率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终身生育率的时滞期限,从而增强运用终身生育率进行长期人口预测的实际意义。迁移水平是影响人口机械变动的主要因素,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的迁移是以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转移为主。普遍认为,年龄与劳动力转移概率之间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 其隐含假定不同年代出生的劳动力具有相同的转移模式(转移概率的年龄分布形式),显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历了社会经济文化持续变化的国家,该假设并不成立。若不考虑不同出生年代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差异便对未来进行预测,则会与实际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生育水平和迁移水平估计方法的探讨及应用,进一步分析

并预测中国农村人口的变化趋势。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利用初育年龄估计终身生育率的方法。本部分内容的研究目标是确定利用初育年龄估计终身生育率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本研究利用宏观生育率统计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初育年龄与终身生育率具有高度的负相关性,利用初育年龄得到的终身生育率估计值稳定性强、精确度高;与总和生育率估计法相比,其与真实值的拟合效果更好;应用终身生育率估计值计算得到的人口出生数量与实际调查数量的偏差较小。说明,利用初育年龄估计终身生育率的方法可行,且能够得到较为准确的估计结果。研究内容二:分析并预测农村人口生育水平。本部分内容的研究目标是分析并预测农村人口生育水平。在研究内容一的基础上,本研究利用江苏、安徽、河南、湖南、四川和吉林六省农村人口整村(村民小组)抽样调查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初育年龄与终身生育数量之间的负向相关关系,并指出这种负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其他因素影响二者同时反向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农村育龄妇女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初育年龄越晚、终身生育数量也会越少;育龄妇女及配偶在初育前具有外出非农就业经历的则更倾向于推迟、减少生育;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对二者的负向关系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预测结果显示,若不考虑"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的影响,未来农村育龄妇女的终身生育水平将继续下降。研究内容三:劳动力转移的年龄差异,并对未来转移数量的预测。本部分内容的研究目标是完善劳动力转移决策模型,预测未来转移数量。本研究利用六省农村人口整村(村民小组)抽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

近50年延河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_任宗萍

第5期水文 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 第32卷第5期 2012年10月Vol.32No.5Oct .,2012 收稿日期:2011-08-23 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2009SD-6) 作者简介:任宗萍(1982-),女,山东潍坊人,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GIS 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E-mail:renzongping@https://www.360docs.net/doc/5c13971641.html, 通讯作者:张光辉(1969-),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壤侵蚀研究。E-mail:ghz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5c13971641.html, 河流系统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动态系统,水沙变化是该系统最为活跃的部分。河流水沙变化研究为土壤侵蚀和河道泥沙沉积提供了重要信息,是河流系统重要的研究内容。在全球持续变暖的背景下,自然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影响,乃至黄河流域水沙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一个新课题[1-3]。 延河流域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严重[4],其水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黄河中游地区水沙变化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中游地区入黄泥沙较以前减少近50%,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来黄河中游地区入黄泥沙较60年代减少81.8%[5-6]。许多学者对黄河水沙减少原因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所用资料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前,受数据序列长度的影响很难反应近期的水沙变化情况[7-9]。延河流域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了水土保持试验工作,70年代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作初见成效,1997以来国家又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10],因此,可以系统研究延河流域从60年代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本文利用延河流域甘谷驿站的水文泥沙数据,研究了近 50年延河流域的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定量分 析了延河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变化原因。本研究不仅对该区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分析黄土高原水沙锐减的原因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1研究区概况 延河流域位于黄河中游河口镇—龙门区间,是黄 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靖边县周山,从西北向东南流经志丹、安塞、延安三市县,于延长县南河沟乡凉水岸附近汇入黄河。延河全长286.9km ,流域总面积7725km 2,主要支流有杏子河、西川、蟠龙川和南川等。该流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多年降水量514mm ,年平均气温约9.3℃。流域以黄土丘陵沟壑地形为主,沟壑平均密度为4.75km/km 2,占流域面积的90%,土壤类型以抗蚀性较差的黄绵土为主,植被属于森林灌丛草原。根据近50年的实测资料,延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05×108m 3,多年平均输沙量为 0.411×108t 。 2 资料与方法 2.1 基础数据 数据资料采用1961~2008年安塞、延安、志丹、延 摘 要:利用Mann-Kendall 秩相关分析确定了1961~2008年近50年延河流域水沙变化趋势,结果表 明,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都有显著的减少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延河流域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在 1974年和1997年均发生了突变。以1961~1973年为无人类活动影响的基准年,比对1974~1996年和1997~2008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年均径流量分别减少0.17×108m 3和0.86×108m 3,年均输沙量减少0.17×108t 和0.41×108t 。双累积曲线分析表明,延河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水沙特征;人类活动;降水因素;延河流域中图分类号:S157;P4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852(2012)05-0081-06 近50年延河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任宗萍1,张光辉1,2,杨勤科3 (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 712100; 3.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雅思写作Task 1数据类图表之六种常见变化趋势分析

雅思写作Task1数据类图表 之六种常见变化趋势分析 雅思写作考试分为Task1和Task2两个部分,其中Task1这个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各种图表的主要特征和情况的客观概述能力。这些图表主要分成两种类型:数据类和图画类。其中数据类图表(线形图、饼状图、柱状图、表格)是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一种类型,因此也就是Task1的考察重点。这种图表表现形式多样,尤其是数据类型及变化繁杂,常常让考生望图生畏。针对这一难题,本文中,留学无忧的老师将总结数据类图表中常见的六种数据变化的趋势,帮助广大考生拨开迷雾。 一、上升/增长 上图描绘了英国本地固话、国内及国际固话和移动通讯的通话时长从1995年到2002年的变化情况。观察其中“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fixed line”即国内及国际固话通话时长从1995年至2002年的变化,发现其数据整体呈现稳步增长这一趋势,虽然在最后两年其增长幅度明显放缓: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fixed line calls grew steadily from1995to2002, though the growth slowed over the last two years.

除了例句中的grew(grow v.)表示增长,还有increase/climb/ascend/rise/mount/ go up等表达。在表达增长幅度放缓时用到了“稳步地”、“缓慢地”这一类副词,除了steadily,还有gradually,slowly,mildly,moderately等。 二、下降/减少 上图描绘了从1979年到2004年鱼肉、羊肉、牛肉和鸡肉的消耗情况。观察其中“Beef”、“Lamb”的销量变化,即从1979年至2004年它们数值的变化,发现其数据整体都呈现急剧下降这一趋势: Between1979and2004,the consumption of beef and lamb fell dramatically. 除了例句中的fell(fall v.)表示下降,还有decrease/go down/drop/fall/descend/ decline等表达。在表达急剧下降时用到了“急剧地”这一类副词,除了dramatically,还有drastically/steeply等。当然这种情况也可以用到“显著地”这类副词,有considerably/ significantly/remarkably/markedly/notably/noticeably等。 三、持平/不变

云南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研究

曲靖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云南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研究 作者:李春富学号: 2008042244 学院: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年级:2008级 学科:地理学专业: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夏吉昆职称:讲师 完成时间: 2012年5月21日 曲靖师范学院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曲靖师范学院 本论文(设计)经答辩小组全体成员审查,确认符合曲靖师范学院本科(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求。 答辩小组签名: 答辩日期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任何贡献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李春富日期:。 论文(设计)使用授权说明 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曲靖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学位)论文(设计)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及送交论文(设计)复印件,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签名:李春富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云南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研究 摘要 本篇论文就云南省人口状况对云南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趋势进行研究分析。主要根据1978年—2010年云南省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以及新增人口数和总人口的发展变化的相关数据,分析云南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发展情况和趋势,并总结以前、现在及预测未来的人口问题,解析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从而为社会发展寻找一种有利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进步的人口发展途径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未来云南省乃至中国的人口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制定出更加合理、高效的人口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促进云南省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劳动年龄人口;少年儿童;老年人口;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摘要 人口总数的预测对未来资源分配,划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人口预测模型结合所给数据进行人口预测,并进行模型改进结合最小二乘法拟合出较理想的人口变化趋势。 第一问中,采用Logistic模型描述了人口的增长规律,通过简要的假设设置相应的预测系数 第二问中,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运用Matlab以及Excel得出人口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第三问中,通过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Matlab编程得到相关的系数x =r 万人,并判断模型的可用性。 .0 248205= 0253 m 第四问中,根据所得的模型,带入相关数值得到203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144210万人 第五问中,通过改进求解拟合参数的方法,将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通过分析可知2030年可能会达到我国人口数量的峰值近似为145168万人,与国家人口预测结果基本相符合。 关键词:Logistic模型;最小二乘估计;Matlab;线性拟合

一. 问题提出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对于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研究人口增长的规律。 问题一,作出适当的简化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大陆人口群体增长的数学模型。 问题二,对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画出1949~2017年中国大陆人口总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问题三,对第1问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 问题四,预测2030年中国大陆的人口总数。 问题五,模型的评价与改进。 二.问题分析 由于人口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第一问的模型选取应该选用能够反映阻滞作用对人口增长率的影响,使增长率r能够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而下降,基于此选择了典型的人口增长模型logistic函数,并对相应的参数进行设置。 第二问中由Matlab能够得到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 第三问中对于大数据处理要得到模型中的相应参数需要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系数估计,通过分析曲线的特点评价模型的可用性。 在第四问,根据模型带入相应的时间预测对应的人口总数。 第五问中,由分析可知,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要比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的精度要更高,因此通过观察人口增长率的曲线可以近似拟合成一次函数的现象,将估计参数的方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并结合数据实际曲线,确定相应的模型参数。 三.模型的基本假设 (1)生育模式相对不变 (2)所用数据真实可靠 (3)不考虑生存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制约,不考虑意外灾难等因素对人口变化的影 (4)较短的时期内的死亡率是稳定的

西江梧州段水沙变化及原因分析

收稿日期:2016-12-05 基金项目:广西水利厅科技项目(201618) 作者简介:朱颖洁(1984-),女,广西梧州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文与水资源工作。Email:zhu3ying3jie3@https://www.360docs.net/doc/5c13971641.html, 摘 要:分析了西江大湟江口-梧州段水沙组成,并采用不均匀系数分析其年内变化;通过相关分析研 究降水与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的关系;利用双累积曲线分析人类活动对水沙的影响;利用Morlet 小波对梧州站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进行突变分析;采用水文分析法量化降水与人类活动对水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年长洲水利枢纽正式运行导致地区水沙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年内分配具有一定的不均匀性;气候因素的变化只是西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不受降水变化影响的情况下,西江年输沙量的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流域侵蚀产沙的结果。关键词:年径流量;年输沙量;不均匀系数;Morlet 小波分析;梧州;西江中图分类号:TV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852(2017)05-0084-08 西江梧州段水沙变化及原因分析 朱颖洁 (梧州市水文水资源局,广西梧州543002) 水文 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 第37卷第5期2017年10月 Vol.37No.5Oct .熏2017 1前言 西江为珠江流域最大的水系,发源于云南省曲靖 市乌蒙山余脉马雄山东麓,自西向东流经滇、黔、桂、粤四省(自治区),依次称为红水河、黔江、浔江,到梧州与西北来的桂江汇合后称西江,下接珠江水网直达港澳,与国际海运网对接,是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体系的重要出海动脉。梧州站是西江的首要控制站,流域集水面积为327006km 2,占西江流域集水面积的94.6%,控制了广西境内85%的年径流总量。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沙变化的影响是我国水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问题,引起各界学者的高度关注,如张强等[1-2]对珠江、长江流域水沙变化趋势进行研究;戴仕宝等[3]对珠江流域1955~2005年输沙量进行分析,赖天锃等[4]对1960~2010年西江流域梧州-高要段水沙进行全面分析;姚章民[5]研究珠江流域主要河流的含沙量和河流输沙量的时空分布规律,认为降水量减少是西江年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水土保持措施、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对泥沙减少发挥了重要作用;孙永寿等[6]认为长江源区含沙量、输沙量呈明显减小趋势,径流变化以及下垫面生态植被覆盖条件好转是泥沙变化的主要原因;顾朝军等[7]发现水土保持和水库建设是赣江年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因素;邓振 镛等[8]认为径流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流域降水量的变化量,输沙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上游降水量的多少和大雨的次数;孙鹏等[9]认为水利设施(尤其是水库)是鄱阳湖流域大部分水文观测站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高鹏等[10]发现人类活动是影响黄河中游水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在变化环境下,西江梧州段干支流的水流、泥沙演变规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人一般只利用干流控制站数据进行分析,但本文利用干支流同步水文数据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分析水沙变化原因,可为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对流域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保护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资料与方法 本文以1959~2014年西江大湟江口-梧州河段大 湟江口、太平、金鸡、平乐、梧州站水文资料为基础,对西江水沙变化原因进行分析。分析了西江大湟江口-梧州河段水沙组成,并采用不均匀系数[11]分析其年内变化;通过相关分析研究降水与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的关系;利用双累积曲线分析人类活动对水沙的影响;利用Morlet 小波[12]对梧州站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序列进行突变分析;采用水文分析法量化降水与人类活动对水沙变化的影响。

水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分析

我国水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上升,水产品占居民饮食结构的比例也不断增高,但我国水产品消费在总量显著增长的同时,人均消费量持续偏低,且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特征。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水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 水产品消费需求变化影响因素 近二十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水产品产量以及消费量都有大幅增长,2014年全年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4762万吨,增长4.9%;捕捞水产品产量1688万吨,增长3.5%。2014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844.43万吨、进出口总额308.8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87%和6.86%。其中,出口量416.33万吨、出口额216.9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16%和7.08%;进口量428.1万吨、进口额91.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5%和6.34%。贸易顺差125.1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8.9亿美元,同比增长7.66%。1在水产品消费需求突飞猛进增长的同时,摸清国内水产品消费需求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我国水产品供求市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水产品消费需求趋势分析 (一)水产品总体消费需求演变 1、消费数量不断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饮食结构正在逐步改变,其中主食消费量不断下降,而营养性食物消费呈现上升。其中,粮食等支出占全部食品支出的比例在下降,水产品的消费增长显著。以城镇居民为例,自1981年以来,粮食消费量不断下降,与此同时,水产品消费量不断上升。(见图1、图2) 图1 1981~2012 粮食人均消费量(公斤/人) 图2 1981~2012 水产品人均消费量(公斤/人) 图1、图2数据来自中国行业分析报告。 1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体质指标随年龄变化趋势的统计处理方法

体质指标随年龄变化趋势的统计处理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进行国民体质监测后的数据处理中,分析各项测试指标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用某指标不同年龄段的平均数画出趋势图,就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出该指标随年龄而变化的发展趋势。作者从我国各省市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的报告、论文中,发现有些论文中,仅仅画了趋势图,但是,还缺乏必要的统计学处理。当前,各地都在处理分析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的数据,为此,撰写本文就平均数趋势的统计学处理问题进行探讨。 二、体质监测指标趋势变化的统计学处理 体质监测采用的是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即对不同的年龄组,随机抽取了若干个样本,以他们的平均数来近似的反映纵向追踪调查的发展趋势。例如:2000年全国监测了4446名城市7岁男生的身高平均数为124.3厘米,又测试了另外4546名城市8岁男生的身高平均数为129.8厘米,129.8-124.3=5.5,这就是7岁到8岁城市男生的身高年增长值。在习惯上,人们都认可了这种方法。因为,如果要用一个样本一年一年追踪需要许多年(例如从7岁到18岁就得12年)才能得到同一个样本的真正的年增长值。 在体质监测的实施方案中,也已经采用了许多很严格的方法来设法减少抽样误差。但是,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只有在数据处理时严格的进行统计处理,进行必要的检验等等,才能对监测数据作出正确的分析结论。 在随年龄而变化的平均数趋势处理中,首先,我们要特别注意平均数的趋势有时是不准确的。就以2000年全国监测的城市男、女生身高平均数为例。2000年城市17岁男生的身高平均数是171.5厘米,而18岁的平均数是171.4厘米,城市女生17岁的平均数是159.5厘米,而18岁是159.2厘米(以上样本量都在4000人以上)。但是,凭我们的经验都知道,正在青春发育期的青年男女,身高从17岁到18岁是不可能下降的,对一个人来说,最多也就是不增长,而绝不可能负增长。但是,全国城市监测的数据却是18岁男女的身高平均数都低于17岁,这只能解释为是横断面调查产生的抽样误差。由于省市监测的样本量比全国的小很多,所以类似的误差就更大了。 因此在处理平均数的趋势时,当平均数的出现不正常的波动时,必须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1)相邻年龄段平均数的t检验 图1是某市体质监测的男、女身高平均数趋势图,由图可见女生16岁身高平均数比15岁小。这是很典型的由于是横断面随机抽样的数据来近似地代替纵向追踪造成的误差。遇到这样的现象时,应该加做两年龄组之间的t检验,当检验后p>0.05,就可以用差异不显著来解释。

人口分析报告

一、实验目的 为了对我国人口情况的了解,对我国其他经济、政治状况有所深刻的了解,对2009年的人口作分析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预测我国未来与现在的人口变动情况,也可以指引着我国政府提前对政策作出决定,以管理我国一切事物。 二、数据收集 通过从中国统计局网站获得2009年及以前的部分人口数据,可以就这一数据可以对中国人口作简单分析,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三、人口分析 (一)人口结构分析 1、从1980--2009年全国人口男女比例来看,可以利用Excel 可以作出男女比例变动的曲线图如下: 我国男女比例变动趋势 46.00 47.0048.0049.0050.0051.0052.00 1980 1983 1986 1989 1992 1995 1998 2001 2004 2007 年份 比例(%) 男女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近30年来男性比例都大于女性比例,这可能是由于中国传统思想所导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口性别比例有向着均衡的趋势发展。

2、年龄结构分析 2009年全国人口的年龄调查,对其数据的构成画出了柱状图如下: (10.00)(5.00) 0.00 5.00 10.00 人口百分比 0-9 20-29 40-4960-6980-89 年龄段 人口金子塔图 男女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目前的年龄结构,成熟型的人口结构,并且可以通过这个图形对未来的人口结构作出预测,可能中国在过20年,人口老龄化将更加严重,因此,我国政府应提前做好防止未来因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社会问题。 3、家庭规模分析 通过对我国家庭人口调查数据分析,得出折线图如下:

家庭规模构成图 20000 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一人户二人户三人户四人户五人户六人户七人户八人户九人户十人户及以上 规模 户数 家庭户数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目前以家庭为单位生活的规模情况,大多数是以三人户为主,还有二人户和四人户居多,因此可以判断中国现在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两个子女其次,两个老人和未育子女夫妇的也居多,这间接地反映了我国20年前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现在明显凸现了。 (二)受教育程度分析 从2009年的人口数据来看,对我国居民的文化教育程度可以作出饼图如下: 文化教育程度分布图 初 中42% 大专及以上 7% 未上过学7% 小 学30% 高 中 14%

电子商务中消费心理的变化趋势与特征

电子商务中消费心理的变化趋势和特征 摘要: 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为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向传统营销提出了新的挑战。该文从对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变化趋势和特征及现阶段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消费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现代企业面对网络消费者的特定心理,以突破传统的经营思维局限,改革固有的营销策略、营销方式,构建适合电子商务的全新运作机制。 关键词:电子商务;消费心理;现代企业 电子商务具有I n t e r n e t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已被各行业广泛运用。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以I n t e r n e t 为基础的贸易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长,到2003年已达工业化国家贸易总额的2%。由于网上“钱”景无限,众多现代企业都把发展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模式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新型商务模式加以开发。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是企业制定经营策略特别是制定营销策略的起点和基础。面对电子商务这种特殊的消费形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表现得更加复杂和微妙,直接影响电子商务的经营效果和发展空间。深入研究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进一步拓展电子商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子商务中消费心理的变化趋势和特征 营销发生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者。随着市场由卖方垄断向买方垄断转化,消费者主导的时代已经来临,面对更为丰富的商品选择,消费者心理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些特点和趋势在电子商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追求文化品位的消费心理

消费动机的形成受制于一定的文化和社会传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产品。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纳斯比特夫妇在《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人们将来用的是瑞典的伊基(I K E A)家具,吃的是美国的麦当劳、汉堡包和日本的寿司,喝的是意大利卡普契诺咖啡,穿的是美国的贝纳通,听的是英国和美国的摇滚乐,开的是国的现代牌汽车。尽管这些描写或许一时还不能为所有的人理解和接受,但无疑在互联网时代,文化的全球性和地方性并存,文化的 多样性带来消费品位的强烈融合,人们的消费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尤其青年人对以文化为导向的产品有着强烈的购买动机,而电子商务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 (二)追求个性化的消费心理 消费品市场发展到今天,多数产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极为丰富,消费者能够以个人心理愿望为基础挑选和购买商品或服务。现代消费者往往富于想象力、渴望变化、喜欢创新、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所选择的已不再单是商品的实用价值,更要与众不同,充分体现个体的自身价值,这已成为他们消费 的首要标准。可见,个性化消费已成为现代消费的主流。 (三)追求自主、独立的消费心理 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下,消费者购买的风险感随选择的增多而上升,而且对传统的单项的“填鸭式”“病毒式”营销感到厌倦和不信任。在对大件耐用消费品的购买上表现得尤其突出,消费者往往主动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并进行 分析比较。他们从中可以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以减轻风险感,增强对产品的信任和心理满意度。 (四)追求表现自我的消费心理 网上购物是出自个人消费意向的积极的行动,统称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到网上的虚拟商店浏览、比较和选择。独特的购物环境和与传统交易过程截然不同的购买方式会引起消费者的好奇、超脱和个人情感变化。这样,消费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商家提出挑战,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自己的想法行事,在消费中充分表现自我。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专题研究 黄陵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黄陵县国土资源局 2008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导论 (3) 1.1研究对象 (3) 1.2研究方法 (3) 1.3研究内容 (4) 1.4研究意义 (4)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 2.1黄陵县基本情况概述 (5) 2.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11) 2.3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27) 2.4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32) 2.5土地利用特点 (33) 第三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5) 3.1农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36) 3.2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1) 3.3未利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5) 第四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预测 (47) 4.1农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7) 4.2建设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9) 4.3未利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63) 第五章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64) 5.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64) 5.2合理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途径及建议 (66)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对象 本专题的研究对象是自1996年至2005年黄陵县辖区范围内各类土地利用状况,尤其是要重点研究2005年黄陵县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利用情况,将耕地和基本农田变化情况作为本专题研究的重中之重。 1.2研究方法 通常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有静态分析法、动态变化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指标分析法、图上分析法等。 1.静态分析法:是分析对象在某一时期或时刻的状况与特点。 主要用于对基期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分析。 2.对比分析法:将不同地类的面积、构成与同类型地区或与有 关更大一级区域平均值进行比较。 3.动态分析法:(目前比较强调的部分)运用多年土地统计资 料,分析土地类型变化情况、特点规律和成因。 4.指标分析:即是用特定的指标,反映土类利用的特点和状况, 主要用于土地利用程度、效益的分析。 5.图上分析法:既是用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反映出土地利用的特 点及变化规律。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变动趋势分析(模型预测)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变动趋势分析 摘要:人口迅速老龄化将是我国面临的最主要的人口现象之一。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同时也带来发展机遇。本文从我国人口老龄结构变化出发,了解了我国老龄人口的基本特征及现状,分析了其变动趋势,并预测了未来特定几年我国老龄人口的数据,同时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也提供了几点应对它的措施。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变动趋势 英文摘要: 关键词: 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老龄化不是某个长寿高龄的人,而是人类群体老化的社会现象。它包括绝对老化和相对老化。由于老年人口数量增多,老年人口数在总人口数量的比值中日益增大,这一老化过程被称为绝对老化。但是人口老化不仅取决于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而且取决于老年人口数与其他年龄人口数的相对比值。如果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或成年人比老年人增加得更多更快,那么,即使老年人数也在增多,也不能形成人口老化。反之,如果生育率下降引起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减少,最后引起总人口数减少,使得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相对增加,也会引起人口老化。这种老年人口与总人口数量减少而出现的老化,称为相对老化。 (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随着我国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人口类型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类型的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用表格表示近几年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如下: 表1 近几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单位:万人 % 资料来源:1996年—2004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0岁以上的人口占该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5岁以上的人口占该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字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41%,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依照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根据上表我国在2000年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 在人口统计中,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和分析人口年龄构成的类型,通常与性别分组结合起来,用几何图形表示。图形可根据各年龄组男女人数绘制,也可根据男女各年龄组构成比绘制,人口统计学称之为人口年龄金

上海人口变化及结构变化分析

历年上海市人口数目变化情况(参考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一、人口性别 1、常住人口性别比微升 上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2301.92万常住人口中,男性1185.4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 %;女性1116.43万人,占48.5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1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上升0.51。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18.7,比“五普”时下降11.27个百分点。 2、婴幼儿性别比上升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0-3岁婴幼儿性别比为113.71 ,比“五普”上升3.23 ,且0-3岁年龄段每岁组的性别比均高于“五普”。其中,外来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26.13,比常住人口高12.42 ,而户籍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06.09(见图1)。显然,外来常住人口婴幼儿的性别比偏高,拉升了全市0-3岁组人口的性别比。 图1 上海0-3岁组婴幼儿年龄性别比 3、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下降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性别比为108.41,比“五普”时下降2.06。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01.43,比“五普”时下降3.96;外来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17.47,比“五普”下降13.31(见图2)。10年来,外省市女性大量流入,拉低了上海的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 图2 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 4、老年人口性别比提高 由于老年女性人数高于男性,所以上海老年人口性别比低于100。“六普”资料显示,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和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均高于“五普”,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91.7,比“五普”

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性变化和新常态特征(形势与政策)

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性变化和新常态特征 一、2014年我国经济取得成绩 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克难攻坚,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迈出坚实步伐。 一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的主要标志是,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增速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就业稳,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高于上年。价格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进”的总体特征是,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经济结构有新的优化,粮食产量达到1.21万亿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 个百分点,达到51.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48.2%,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发展质量有新的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超过2%,能耗强度下降4.8%,是近年来最大降幅。 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快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6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出境旅游超过1亿人次。 二、正确认识我国经济新常态 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随后,习近平7月在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再次提出“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在习近平看来,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增长进入换挡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2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提新常态。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公报中,有三处提到新常态:“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经济新常态九个特征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详细阐释了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共包含9个要点,涉及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以及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的趋势性变化。其中,会议对“三驾马车”的新常态也有细化说法。 1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所谓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就是指在消费产品和内容上,落后地区模仿发达地区并引发集中购买的现象。消费没有创新,热点比较集中,一段时间内有一种消费为主导。电视为例,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经历了黑白到彩色,屏幕从小到大再到液晶,都是跟随着发达国家时兴起来的,发达国家淘汰的商品在我国延续了生命周期,这是典型的模仿型消费。家电下乡等都

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

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 发表时间:2019-09-18T09:53:23.16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7期作者:潘靖敏 [导读] 糖尿病在我国属于公共卫生问题,而我国糖尿病的流行趋势非常严峻,随着近些年来患病人数的不断增加,我国的糖尿病患病总数处于国际首位。 潘靖敏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北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14191 【摘要】糖尿病在我国属于公共卫生问题,而我国糖尿病的流行趋势非常严峻,随着近些年来患病人数的不断增加,我国的糖尿病患病总数处于国际首位。糖尿病是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对我国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非传染性且慢性发展的疾病。我国对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进行了反复的分析研究,虽然诊断标准出现了变化,可糖尿病的上升趋势却未改变,当前我国成人糖尿病的患病几率为 12%左右,大概患病人数高达1.15亿人。当前,糖尿病和并发症的出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寿命造成严重影响,为患者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医疗以及经济负担,我国糖尿病的控制管理在经受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对我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以及变化趋势进行了总结,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变化趋势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日新月异,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增长,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以及老龄化等各种因素的驱动下,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每年都在增增,导致我国糖尿病的流行趋势非常严峻。2017年世界糖尿病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世界上的成人糖尿病患者共有4.26亿,预计占总人数的8.8%;而我国的患病总人数高达1.15亿,居于国际首位,占国际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已超出四分之一,且这个数据还在上升,预测到2045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将会上升到1.2亿人。我国不仅糖尿病患者人数惊人,并且患病率在高处国际水平,我国糖尿病患者在2017年的患病率为10.9%。糖尿病的流行为我国社会以及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担,我国在2017年死于糖尿病的人数高达八十四万人,而小于60岁年龄的患者占33.8%。上述数据显示,我国当前糖尿病防治工作依然经受者严峻的挑战。 1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性病学 糖尿病的并发症通常包含微血管并发症与大血管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发生残疾、出现死亡的重要因素。糖尿病带来的危害主要是长期的高血糖为人们的全身脏器造成损害,从而使其功能出现逐步的减退。为此,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流行病学加强了解至关重要,但是,因为并发症的出现和很多因素有关,包含了,年龄、遗传、血糖控制水平、性别、其他的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病程等,因此,在进行糖尿病并发症流行学的调查时,难度较高,不仅应该调查糖尿病患者,还应该明确判断并发症的含义与辨别。现阶段,我国仍旧缺少设计较好的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调查资料。 1.1糖尿病视网膜出现的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导致的病变是造成患者实名的重要因素,相关调查显示,我国21.5%的Ⅰ型糖尿病与36.7%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患眼部疾病的概率为35.3%,包含了背景视网膜发生的病变、增生性视网膜实现的病变、失明、白内障;当然Ⅱ型糖尿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几率随着年龄以及病程的上升而增长。除此之外,我国糖尿病视网膜发生病变的患病率体现出了区域性差异,城市低于农村,南方低于北方。 1.2糖尿病引发的肾病 糖尿病并发症肾病是导致肾功能出现慢性衰竭的重要因素,患病率较高的区域就是亚太地区。相关研究显示,34.6%的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肾脏并发症,而Ⅰ型患者的出现率为23.5%,Ⅱ型患者为35.7%。 1.3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神经病变 病人在患有糖尿病后十年以内会出现显著的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其发生几率和病程有着直接联系。如果吸烟的年龄超出40年且血糖控制很差的糖尿病患者,出现神经病变的患病率会更高。在门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多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周围组织出现病变的患病率大概在17.03%到52.98%,不同的研究之间患病的差异很可能和选择的检查与诊断方式的不同存在联系。 1.4心脑血管的并发症 心脑血管疾病是Ⅱ型糖尿病较为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出现死亡的重要因素。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是16.9%,Ⅰ型患者的患病率为4.1%,Ⅱ型患者为17.2%;出现脑血管并发症的患病率是12.3%,Ⅰ型患者的患病率为1.9%,Ⅱ型患者为13.3%。导致我国Ⅱ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新蹙额管疾病的因素包含:血压、血糖、血脂。经过我国国权范围内大型权威医院的多年调查显示,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人体代谢紊乱有着直接联系,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高血压异常、血脂加上高血压异常对比单独患有Ⅱ型糖尿病的患者,合并高血脂、高血压异常患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要高出六倍。 2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带来的变化 2.1人口老龄化 我国超过六十岁的老年人逐年增多,从2001年至2007年之间我国老年人增长了14%。2008年到2009年之前经过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糖尿病的几率超过20%,要比年轻人高出十倍不止。在对其他的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年龄每上涨10岁,患病的几率就会上升67%。 2.2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城市化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较大的变化,体力劳动日益减少,饮食的结构出现变化,脂肪摄入量逐渐增加。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体力活动大幅度降低,而因为我国人群缺少活动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人数接近三千万人。在人群的饮食方面,摄入较低的全谷物与摄入较高的精制谷物是我国现阶段糖尿病高发的重要膳食风险因素,因为膳食方面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人员已高达四千万人。 3中国糖尿病的主要流行特点 3.1诊断率偏低、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都需要加强 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多是以Ⅱ型糖尿病为主,占患病总人数的91%以上,Ⅰ型糖尿病大约为4%,其他类型的大约为5%。通过对最近10年发生的大型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大约在9.8%到11.7%,未诊断出来的大约为61%到71%,而治疗率、控制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